標籤:

電影票房造假,出現大量幽靈場,拍攝電影的公司是出於什麼目的?又會出現什麼後果?追問:是否觸犯法律?

15年下半年聽說了好多電影票房造假,現在又聽說《葉問3》票房造假,拍攝電影公司是出於什麼目的,給自己的電影製造假票房?這樣持續下去又會出現什麼後果?


首先說明一點,幽靈場製造出來的票房並不是「假票房」,也是用真金白銀買出來的真票房。用「非正常票房」可能更合適一點,意思是這些場次雖然排了,票也出了,錢也進了電影局專資辦,但是根本沒有大活人去看,是在空蕩蕩的影廳放給「幽靈」看。

至於目的嘛,少數是為了名,絕大多數是為了錢,按照惡劣程度從低到高簡單說幾個吧。

1、為了名的,《捉妖記》。在票房打破了由《泰囧》保持了多年的12億國產電影票房紀錄以後,眼看要打破由《速度與激情7》創造的24億國內院線票房紀錄,這時候就用了幽靈場的方式,最終也達到了目的。

2、為了錢的,某些影片,挺多的。比如在同檔期甚至同一天,有體量/影響力/知名度差不多競爭很激烈的多部影片同時上映,這時候通過一些手段來增加排場,一是擠壓競爭對手的場次,二是在短時間內獲得壓倒對手的高票房,增加宣傳噱頭。

3、為了錢的,當然就是最近鬧出大新聞的《葉問3》。網上的扒皮文也比較多了,電影局為此也請片方和售票電商的人喝了茶。

這部影片早早就被一家玩互聯網金融的公司給買斷了,打造成了一個吸引散戶為其投資的大噱頭。

我推出了一款金融產品,許諾了高回報率,那我怎麼忽悠這些小投資人呢?我就說你們投的錢是用來拍攝《葉問3》的,葉問啊!都看過前兩部吧?甄子丹啊!牛逼吧?第三部更牛逼,還有泰森呢!來來來,快投錢,快買我的金融產品,回報率高高的,到時候電影一上映票房起碼10個億,你還擔心投資打水漂嘛?你還擔心我跑路嘛?典型的低風險高回報啊!

這麼一玩,這部電影就被資本徹底綁架了,其票房壓力也被成倍放大。一般影片投資1億,票房3億就能賺錢。《葉問3》投資1億,票房10億才能賺錢,因為他拍電影的錢都是用許諾投資人高額回報率的方式忽悠來的。如果票房不理想,資金鏈說斷就斷,幕後大佬說跑就跑。

你說我不用各種手段把票房搞得很高,還能怎麼辦?

4、還是為了錢的,以上好歹都還是為了賺錢的,還有的是為了洗錢的。

洗錢也是要花錢洗的,也是有成本的,往往成本還不低。大筆資金進出銀行,甭管你利用什麼名目,很多稅費是無法避免的。並且,洗錢還有一個要求,要快。那麼什麼名目能洗幾個億的錢成本還低速度還快呢?當然就是買賣藝術品或者投資電影了!

假設我有1個億需要洗,我跟一個既能製作拍攝電影,旗下又有院線的公司合作,用著1個億在兩個月里拍一部電影(具體花了多少錢只有我自己知道),上映之後因為太爛,別的影院也不排片,沒事,我合作方自己旗下的影院可以排啊,幽靈場瘋狂的排唄。電影市場這麼火爆,幾天時間票房就幾個億了。最終這些投資化作票房進了電影局專資辦,因為電影是我拍的,也是在我自己的影院放的,左手倒右手,這筆錢進出專資辦的成本就是5個點的專項資金和3.5個點的稅。再算上一些其他成本,也還是非常低的。又低又快又大額,何樂而不為呢!

這樣持續下去,當然就是徹底毀掉電影行業。

這也沒什麼新鮮的,一個行業火了,熱錢必然會大批湧入,撈一筆就走,剩下一地雞毛。

以上提到的各種買票房的行為,儘管看上去都很無恥,但也僅僅是有違行業規範的層面,基本上沒有違反現有的什麼法律。

補充一條來自《中國電影報》的總局對《葉問3》所做作為的處理意見,貌似不疼不癢。

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對影片《葉問3》部分票房存在不實問題形成處理意見

記者今天從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獲悉,針對影片《葉問3》上映後媒體曝光的票房不實問題,電影局分別約談了該片發行方及相關機構,並通過全國電影票務綜合管理系統和有關省級電影主管部門對存疑場次進行了核查。

經查,該片存在非正常時間虛假排場的現象,查實的場次有7600餘場、涉及票房3200萬元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決定,對經查實的3200萬元的虛假票房不予認可,不計入全國電影票房統計數據。同時,該片總票房中含有部分自購票房,發行方認可的金額為5600萬元。

該片出現的票房不實現象,對電影市場造成嚴重干擾,對公平競爭環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傷害,對電影產業的整體信譽產生了不利影響。經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研究決定,對該片相關責任方提出處理意見:

一、對該片發行方大銀幕(北京)發行公司暫停新的電影發行業務1個月,責其進行整改。

二、對參與不實排場、情節較嚴重的73家影院提出嚴重警告,由所在地電影行政管理部門進行誡勉談話,名單在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網站曝光。

三、對73家影院所屬20家院線公司通過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網站進行通報批評。

四、對虛假場次出票相對集中的三家電商提出嚴重警告,由電影局誡勉談話。

全國電影市場專項治理辦公室再次重申:市場規範決定發展成敗。在中國電影產業發展的良好時期,希望廣大電影工作者倍加珍惜來之不易的發展局面,共同肩負使命、迎接挑戰,建立更加規範的電影市場秩序,推動中國電影產業實現健康發展、可持續發展。


一、有的造假是為了達成指標,像15年的某某記是為了保住本土票房記錄在棕菊的默認下達成的(要不然素雞7的記錄棕菊人民就表示不開心了),不過今年貌似就不用這麼做了;二、關於最近的某Yip某Man,則是片方採取了一種比較極端的營銷手段而成的,原因是這個檔期實際上已經非常乏力,聽業內人士說這個檔期安排是發行商高層的決定,但是看到春節檔連一個澳門3都能隨意斬獲10億票房我估計現在這幫人腸子都悔青了(說實話我覺得這幫人腦子不好使),另外究竟這個檔期有多不好:一個是他正好處於工作黨開始上班學生開始上學全國人民開始忙碌的3月,還有就是這部片很快就要發行藍光了,以盜版傳播的速度這對電影票房是非常不利的;2是這部片距離前作已經隔了6年,亮點與話題都沒有新穎的,而且最近的電影大熱集中在星爺身上,加之《特殊身份》的主演傳言戲霸門,該片很有可能被路人無視……所以發行商拼了命去買票房然後上頭條,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都要上,誰叫富春山居圖這樣的電影在國內都能大賺,商業電影畢竟都是往錢看的……忘了說後果了,猶如富春山居圖開啟了大爛片時代,如果有關監管部門不進行整治,那恐怕則是大造假時代的到來,50億,100億,人有多大膽,票房多大產唄


票房造假行為可能涉及到一些法律問題,要看具體的行為和損害後果。根據國家電影事業發展專資辦發布的官方數據,2016 年 2 月中國大陸電影總票房達到了 68.7 億元,首次超過了北美同期的票房(52.4 億元 )。其中,《美人魚》單片貢獻了將近一半的總票房,其次是《西遊記之三打白骨精》和《澳門風雲 3》,兩者的票房都超過了 10 億元。即便是在3月份上映的《葉問3》、《瘋狂動物城》也破了7億票房,讓傳統的淡季不淡。可最近有關電影票房造假、幽靈場」、「冥幣票價」、「偷票房」等方面的報道給熱鬧的電影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總局電影局也在3月6日就電影市場專項治理嚴正表明態度、3月7日還要求《葉問3》的票務電商公司提供與發行方的合同,這些都預示著一些監管措施在加強。

在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的這麼一個檔口,我試著來從《消費者權益保護》和《反不正當競爭法》兩部法律的角度來談談電影票房造假的法律風險,希望能對電影融資、發行、放映市場有一些幫助。

目前來看,消費者在看電影這件事上和電影經營者計較的還不多,即使被忽悠了,大不了狠狠地吐槽一下,發發牢騷就算了,還不大想動用法律的手段來維權。但這不能說消費者不會維權或者沒有權利維權,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害消費者權益行為處罰辦法》等相關規定,對於諸如涉嫌利用虛假電影票房信息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根據情形不同可能構成「採用虛構交易、虛標成交量、虛假評論或者僱傭他人等方式進行欺騙性銷售誘導」或「以其他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宣傳方式誤導消費者」,電影宣發的朋友可真要注意了!回頭看下《葉問3》3月6日後的票房曲線,如果再加上一場消費者訴訟對一部影片票房的影響將會有多大,且不論最後官司輸贏,想想後背都是嗖嗖的冷風。在自媒體時代,如果犯錯,成本還是巨大的,也會把你家的公關和律師狠狠的折騰一番……

另一個角度說,如電影票房「造假」關《反不正當競爭法》什麼事,難道其他影片的權利人也會來告嗎?

我國的《反不正當競爭法》頒布實施是在1993年12月31日,到今年已經23個年頭了,作為一部保障市場經濟健康發展,鼓勵和保護公平競爭,制止不正當競爭行為,保護經營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的基本法律,這麼多年沒有修改過也算罕見,雖然最高人民法院與2007年7月1日公布實施了《關於審理不正當競爭民事案件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但對一些新情況、新問題,越來越顯得力不從心。自1993年《反不正當競爭法》實施以來,經過20多年的發展,我國經濟市場化程度大幅提高,經濟總量、市場規模、市場競爭程度和競爭狀況都發生了極為廣泛而深刻的變化,今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修訂草案送審稿)》終於上報國務院,國務院法制辦於2016年2月25日正式公開向社會各方徵求意見。

在新法還沒頒布實施前,我們先根據現行《反不正當競爭法》簡單分析下電影行業出現的涉嫌「票房造假」的一些法律風險。

根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第二條的規定:「經營者在市場交易中,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遵守公認的商業道德。」 一般而言,不正當競爭,是指經營者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規定,損害其他經營者的合法權益,擾亂社會經濟秩序的行為。而根據該法的規定的經營者利用廣告或者其他方法,對商品(含服務)的質量、製作成分、性能、用途、生產者、有效期限、產地等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屬於不正當競爭行為,同時廣告的經營者在明知或者應知的情況下,代理、設計、製作、發布虛假廣告亦應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就電影票房「造假「而言,如查證屬實顯然屬於違背誠信與公認的商業道德行為,如利用「虛假票房」信息進行廣告宣傳、引人誤解法律風險也是很大的,這裡影片的發行方、票務電商網站、影院、廣告經營者等都可能面臨著法律責任。從近些年律師代理類似案件的實踐來看,法院通過適用《反不正當競爭法》第2條,以涉案競爭行為是否為不正當利用競爭優勢或者破壞他人競爭優勢為切入口,如果一項競爭行為法律未作特別規定時,而其他經營者合法權益確因該行為而受到實際損害,同時該競爭行為屬於違反誠實信用原則和公認的商業道德的,就具有可責罰性,認定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可能性極大。因此如有同檔期的影片希望以此維權,對「虛假票房」說不,具有勝訴的可能性。

最後,中國電影市場的健康發展是每位電影人及娛樂法律師所樂見的,希望下一個3.15可以不再說這一沉重的話題,也更加希望電影人可以有效控制此類法律分析,讓好的IP、好的內容、好的影片可以實在的火起來。


您好,聽說過洗錢嗎?


我知道有些造假是為了名氣,有些造假是為了洗錢


推薦閱讀:

什么是反洗钱系统?

TAG:電影 | 洗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