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世界上的語言都在簡化?現在或歷史上有沒有什麼語言是在繁化的?

不論文字,只說語言。

辭彙和自然文化有關不談

在下學淺,覺得最初的語言從無到有,一定是簡單的。

但目之所及,為什麼所見語言的語音,語法一直在簡化?


沒有所謂的簡化或者繁化,語言只是按照自身發展的規律運行著。歷史語言學界有一定律叫「齊一律」,大致是說現在我們能看到的語言狀態,在歷史上也是大差不差的。比如我們如何知道中古漢語的音系情況?除了《切韻》這樣的文字記載,使用的就是方言之間的比較。而比較的前提就是,我們相信共時層面在不同地點的方言中所表現出的所有情況,可能都是中古漢語歷時演變發展而來的。或者換一個角度看,如果我們試圖構擬中古的音系或語法現象,但是構擬出的東西很怪,不見於現代所有方言,或在類型學上是非常特殊的,那麼就要懷疑構擬得究竟有沒有道理。

說這些是想說明,以前的語言和現在的語言的差別,並沒有那麼大,尤其是以人類語言的整個視角來看,所有以前可能存在的現象都仍然存在著。對於某一種語言來說,可能它從古至今在經歷著從簡到繁的變化,但對另一種語言來說,很可能這一變化是相反的。而且,就算是對一種語言來說,演變也不是單向的,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是一個循環。


語音一直在簡化這個問題我持懷疑態度。

有一種流派認為上古漢語的語音是極簡的,因為當時並沒有那麼多詞,自然就不需要那麼多音節來表示。甚至有認為上古漢語沒有聲調的。

我認同這種說法(雖然對聲調的有無存疑),並且懷疑一個比較主流的觀點即上古漢語有複輔音(有複輔音音節就複雜了嘛……)。因為該體系中羅列的複輔音聲母十分有限,並且重複率極高。我認為如果複輔音聲母如果確實存在於一個語言系統里的話它不應該這麼局限。(本來打算拿這個當畢業論文的結果導師說音韻學太廢時間了你不是要找工作嗎我們來做語法化吧……。所以這個只是一個初步的個人觀點沒有詳細論證。)

但是從中古到現代漢語普通話的語音系統倒是確實是有所簡化的,然而普通話也多了殺死很多方言區人民的兒化音嘛。我認為從整個語音系統的層面上看,很難說是不是在簡化,只能說它在變化。

如果從單個音素上看,比如年輕的俄語母語者不好好發大舌音了這種……其實是為了省力。是的母語者發大舌音也很費力的!漢語音韻學裡有一個現象叫母音高化,就是「魚」最早發音是「啊」,開口小了,這個其實也是省力。

語法一定不是完全的在簡化。

仍以漢語為例。

如果說文言文到現代漢語少了賓語前置一類複雜的變化……

那麼我想中學階段學文言文的時候很多老師都會告訴學生常用虛詞就那麼多記住了它去!

然而實際上虛詞和語法意義極強的詞(短語、結構等)是在不斷增加的。

簡單粗暴的栗子:文言文沒有的地得了。

白話多了這麼多虛詞,在語法上能說是簡化了嗎?

很難說。

語法系統太大了,如果要說簡化複雜化,最好還是單抽出一個語法項目來說。

另外,我個人認為語言是在不斷適應社會生活而進行變化的。

語音和語法太抽象,雖然題主說了不談文字,然而語言這個大系統里最直觀簡單的就是文字……

仔細想,語言初生時期的甲骨文確實筆畫簡單。

說一個比較不常見的文字,籀文。一個「子」字畫了一張母親生小孩的畫。極形象而極繁瑣。

篆書類似,筆畫彎曲,字型規整優美,但書寫繁複。

社會一發展,官員寫的字一多……

於是籀文很快就沒了,篆書筆畫被拉直變成了隸書。

近代大陸改用繁體字,其實很多是脫胎草書的。由此,書寫速度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既然它得用,為什麼不去用?

而書寫繁複的篆書之所以沒有完全消亡,是因為它具有學術價值(讀古籍)和審美價值(書法)。既然它有價值,為什麼不去體現?

說到底語言還是為了人類社會服務的。人覺得怎麼交流方便,人覺得交流起來需要什麼,語言系統上的變化就會應運而生。


語言的文字形式可能是在簡化的,但是隨著新事物的出現,語義絕對是日益豐富的。


語言要兼顧清晰和經濟,於是就會在二者之間徘徊。從上古漢語到中古漢語到近代漢語再到現代漢語,始終是繁化,變得越來越清晰,而近年來網路等因素又讓語言有簡化的趨勢,變得越來越經濟。

但是要找到二者的平衡點很難,題主說的現在的簡化到最後必將簡化過頭,然後重新繁化。


從辭彙角度來講,是越來越豐富,細緻,複雜的


所謂普遍觀察到的簡化多是詞形變化上的:變格簡化,變位簡化。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複雜的語序限制,固定搭配,難以掌握的虛詞。


推薦閱讀:

既然拉丁字母「U」是「V」派生出來的,為什麼「U」排在「V」前面?
漢語是一種語言還是一個語族?
native 和 naive 兩詞在詞源上是否存在聯繫?
粵語和北方方言比較起來是否聲母變化比韻母大?
為何南方方言里,上去入聲普遍分陰陽,而官話方言里基本不分?

TAG:語言演變 | 語言類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