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很好奇日本人為什麼直接把外來辭彙音譯過來,而不是像中國這樣翻譯成符合自己國家文化的辭彙呢?

我在學日文,每次看到外來詞就頭疼 就是很單純的討厭這種沒有文化的詞,直接音譯過來,感覺缺失了自己語言的內涵,雖然中文也有這種直接音譯的辭彙,但是一方面我是中國人,說慣了不覺得,二方面感覺大部分還是會翻譯成具有中文語言內涵的辭彙 比如電腦 日文直接音譯 中文則是翻譯成電腦 電子頭腦 簡單直接就能突出電腦的特徵

還有感覺日文外來詞太誇張了,幾乎什麼詞都要直接音譯,任何個英語單詞都能用假名表示,感覺好懶,好沒有文化內涵


Yoooo 謝邀,你居然會邀請我,有點受寵若驚(????)??(好像是樓上邀請的…)

日語裡面的外來詞可能是跟明治維新有關係,而且這樣的話就跟歐洲各個國家的詞都差不多同步了,當然日語裡面的外來詞也有是引用英語但是跟英語不一樣的意思的,還有覺得高大上吧(日本追逐歐洲國家的腳步);媒體宣傳和統一化、學習西方國家的思想引入新詞。

引用外語但是不是原意的詞,比如:

クレーム在日語中是投訴,作為英語的claim的意思是(根據權利而提出的) 要求

クレームマー是過分投訴的人(超出正常投訴的範圍)但是英語是申請者的意思

此例來自書籍:「日本人が気づいていないちょっとヘンな日本語」

因為它變成了特殊的外來語,也可以說是日語了因為這是日語重新賦予它新的意思,這一方面我覺得也是一種新的內涵吧。

參考資料:

なぜ外來語は増えるのか?

日本人が気づいていないちょっとヘンな日本語

添加其他參考資料:

和製外來語

「例外的な」外來語

日本人すらわからないことば

最後說一句:難道中國的外來詞就有內涵了嘛(巧克力、啤酒、沙龍....etc),我們只是沒平假名而已


題主不知道「和製英語」和「和製漢語」?

更新:


因為日語(假名)是拼音文字。

題主可以想一想,英語里的外來詞難道不也絕大多數都是音譯嗎?英語的外來詞量之大,在各主流語言中幾乎無出其右吧。想想看,任何一種拼音文字,在面對外來詞的時候,是不是都應該採用音譯呢?

我來試舉幾個例子幫題主體會下。比如「北京」,現在英國人不想說beijing啦突然想要意譯了,然後決定叫他「the north capital city」。這意譯應該沒什麼異議吧?(好繞口)

那麼結果是什麼呢,不僅不覺得體現了英語的文化和內涵,反而容易產生歧義:北方的首都啊?那是哪個國家北方的首都呢,還是哪個北方國家的首都呢?(難道要翻譯成"the north capital ciry of China嗎?XD 這樣其實也有歧義,讓人覺得中國有很多個首都。")

再比如二鍋頭,英國人覺得er guo tou不太明白呀~換成意譯吧然後就誕生了「the alcohol from the second pot」(或者簡化點叫「second pot alcohol」?)依然不覺得有內涵呀反而很麻煩呢,還有second pot是什麼呀我們的釀酒廠只區分第幾次橡木桶分裝啊!

這兩個呢都是我隨意想到的例子,題主能體會到 在拼音文字中採取意譯的意義不大 嗎?(並不是沒有,只是相較表意文字來說意義不大)

事實是,世界上的主流語言中有一大部分都是拼音文字。在這些文字的使用國家,他們的文化就是很少被反映在文字上。漢字作為表意文字,你看到蘋果,能體會到這一定是和植物有關。但你從 apple 里,估計體會不到什麼文化吧……

所以說,並不是日語和英語的使用者懶且沒有文化內涵,而是他們的語言決定了他們更擅長、更方便採用音譯。中文很幸運的在表意方面有突出優勢罷了。

最後想提一句,中文這種表意文字也有其短板所在,比如翻譯人名地名。一個「史密斯」音譯成中文,你肯定不能擇字作「屎蜜思」,對吧。如果硬要意譯作「鐵匠」似乎也不妥吧。有些名字還會引起歧義,比如「張伯倫」,我小時候聽到,還以為是個中國人。在拼音文字中,這些問題就會比較少發生,翻譯人名地名也更容易讓人一聽就明白:這是個外國名字。

所以說,表意文字跟拼音文字差別巨大。日語因為是拼音文字,註定偏好採用音譯。這兩種文字類型很難說孰優孰劣,各有所長罷了。

(寫完發現Smith這個姓倒是可以考慮音意結合勉強譯作史鐵生!)


你覺得翻譯過來的那些漢字辭彙,大多是日本人翻譯的。只不過越來越多的新概念,漢語應接不暇,不翻譯是必然的。


以前日本人就是你這麼想的,所以你學日語時碰到的和中文同樣的辭彙,十有八九都是日本人造的。但其實這種行為是很愚蠢的,作為翻譯,創作辭彙的過程中,總不能最忠實的表達原來的辭彙的意思,反而直接譯成假名最地道了。


據說是因為明治維新之後大量的外來辭彙湧入,辭彙太多來不及一一翻譯。不像中國並沒有像日本一樣面對外敵的時候直接開國,所以外來辭彙的輸入也不像日本辣么激烈大量。可以慢慢翻啊。日本是直接開國敞開懷抱吸收新東西的。開始還翻翻,後來就不了,拿來直接用。比如telephone 中國人開始的時候翻譯為「德律風」,因為基本上翻譯的人知識水平都比較高,但是平民百姓剛開始聽到德律風就能明白是電話這玩意么。日本的話就翻譯為了電話。但後來,外來辭彙的輸入激增,索性就不翻譯了直接拿來用。

QWQ我隨便扯的。


日本文化基本是借鑒模仿其他文化繼而改進的,用中文的理解方式理解日語私以為本身就不妥。


意譯勢必使用更多漢字,造成接受困難。


經歷過一件事,性質不一樣但是我覺得道理差不多。上半年去台灣交流學習,給了我很深的感觸,關於工程圖,台灣那裡叫sketch(忘記怎麼拼了,差不多這個樣子)我畫完了後給教授看,他問我為什麼用中文,我回答:我是中國人,我的母語是中文,這是我畫的所以我用中文。(現在想想當初回答的好傻)教授又問:你說國畫是哪個國家發明的,我回答:中國,他接著問:那會國畫的老外題字時是不是一般都用中文。我點頭。他繼續問:那外國人發明的sketch你寫中文合適嗎。 當時突然就有一種領悟,所有事情不能只通過自己的固有思維去看待,就好像人類永遠無法想像出超出自己認知的外星人一樣。如果非要跟我說歐洲國家的詞也變成英語之類的我也只能說這是語系問題吧。


我承認漢語是很美妙的語言,但是在有些方面不完美,比如翻譯外來辭彙的問題上。因為外來辭彙一般都是國外的人先發明的叫法,音譯是必須的。如果像中國一樣直接翻譯而不是音譯就會顯得極不尊重,畢竟這是他們先發明,比如電腦就應該翻譯成控票噠,國外基本上對外來辭彙都是音譯除了極個別的之外,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因為漢語不是我的母語,當時我在學漢語的時候常常遇到一些讓我很奇怪的單詞,比如電腦(是用電來思考的腦子?)還有汽車(汽車是什麼鬼)還有很多。還有點就是我特別不同意,國家的名字必須要音譯不能翻譯,這點是必須要這麼做的,美國就應該叫阿美瑞肯,法國就應該叫法蘭西,德國就應該叫吉爾曼……但是漢語這方面做的不行。

我理解你的想法,你覺得要採用本土化會覺的民族感得到滿足,但是英語裡面也有很多音譯的外來辭彙。每個語言都是這樣的,所以我認為你的這種想法是不對的錯誤的


推薦閱讀:

中國有多少日語學習者?
為什麼很多日語漢字詞的字序和現代標準漢語中的同義詞是相反的?
自學日語會遇到什麼問題?
為什麼日語中那麼多直接從英語音譯過來的辭彙?
萬萬沒想到用日語怎麼說?

TAG:日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