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各國人民,也可以說人類都發現了同音節字好聽,所以詩詞或者歌曲等都押韻(漢語角度來說)?
加上評論區的修改:問題前提是我知道存在不押韻的詩歌哦,古往今來,亦是如此。只不過,大家普遍覺得押韻詩歌好聽哦,是這個問題。以下都是從普遍性角度說的,當然也有例外,例外可以單列考慮。
為啥人類不同時間和空間都發現了呢? 是不是韻字自身的普遍性,人類認識的共性? 具有生理特性? 就像人類都會吃喝拉撒? 與人類大腦生理結構有關嗎?可以類比喬姆斯基的普遍語法嗎?原始居民發現了嗎?人類何時發現的?哪種語言係統更多?另外:窩很早就納悶,祖先怎麼很早意識到要好好記錄自己的故事,然後讓後人去看,去學習=_=不然現在或許就沒有那麼多書了。為了交流嗎?還要跟後代人交流?朝代更替記錄歷史,是為了避免增加經驗。那麼從遠古時期的那些故事咋回事,什麼炎黃傳說,口耳相傳有趣?其次,為啥各國人民要用不同的語言符號?語言的誕生最初期不都是為了表達人類的基本需求嗎?為啥各國人民都可以聽懂彼此的意思?翻譯這一行最初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誰想出來要通過翻譯來進行不同語種之間的交流?因為戰爭?貿易?人類的群居屬性?這難道不代表人類認識的共性嗎?即使語言符號不同,即使膚色,時間和空間不同,大家還是可以表達共同的意義。這種表達交流的基礎可能是普遍規則即普遍語法嗎?
評論區:日語歌詞並不押韻,因為日語就5個母音,沒有必要押。詩歌押韻配合每句字數基本相同的話比較有節奏感也比較好記吧。而且韻律方面也不一定都是押尾韻,有的押頭韻,有的押輔音,有的押調(演唱形式的詩歌)。押韻還可以從音樂的角度考慮,重複的旋律好聽,但是只有不同的調子才能彈出和諧的韻律,二者相悖啊(?_?)
瀉藥。。
首先我想說,大多數的拉丁語詩歌都是不押韻的(別跟我說布蘭詩歌,那是晚期作品)。
我見過的幾首希臘詩也都不押韻。古典的日語詩歌(和歌俳句什麼的)也大多不押韻。很多英語詩人也都喜歡寫無韻詩,比如艾略特、彌爾頓。大抵早期的詩歌分兩種,一種注重押韻,一種注重音樂。前者的代表是早期漢詩,而後者的代表是拉丁語詩歌。早期漢詩不注重聲音的音樂性,但一定會押韻,基本很少見到不押韻的漢詩(在古人眼中,不押韻就不能稱爲「詩」,參見各種文體論)。拉丁語詩則基本不押韻,但是長短音一定遵循格律,顯得具有呼吸性,富有音樂感。直到晚期拉丁語詩歌里才出現押韻,但那時候羅馬帝國已經灰飛煙滅了,這些詩都不是拉丁語母語者寫的。
所以不要說各國都發現了押韻。
另外,題主你用了二十一個問號。題主你要不要在一個問題里套這么多問題,而且後面的問題完全看不出來聯系。。冷靜一下好麼,我不光碼字碼不過來,看都看不過來了。日語的古詩和現代的歌曲都不押韻 除了ん以外日語里所有的音均以母音aiueo結尾 完全不考慮押韻也不會有什麼違和感
題主在問題里所說的不全是異想天開,樓上各位答主所說的也各有道理。所謂的「押韻字好聽」這一現象,和「一些詩歌里不講押韻」的現象,沒有什麼衝突。尤其像詩歌佷具有代表性的、尤其講究「韻律」的文學形式。
這裡的韻律是語音學借用來指話語中的重音(辭彙的輕重音,句重音),節奏(音步,停延,韻律結構和句法結構),語調(字調,語調)等現象,不是說只包括詩歌押韻和平仄現象。可以說,任何一種我們覺得好聽的文學形式,都離不開這幾方面手段的調整、結合,自然各有特點。
比如希臘語的詩句講究音量,比起希臘語,拉丁語就更側重重音;
英語的動力基礎不是音量,而是音勢,是重音節和輕音節的交替;
法語的音節本身很響亮,音量上和音勢上沒有多大波動,就不得不在以音節組為單位的基礎上發展,由此,像同位母音,後來的押韻,就成為了重要手段;英語固然也能接受押韻的手段,但是在節奏的安排上並不真正需要;
漢語的詩(原文verse,泛指韻文)的音節是比法語音節更完整,更響亮的單位;音量和音勢太不固定,不足以成為韻律系統的基礎。所以音節組(每一個節奏單位的音節之數目)和押韻是漢語韻律里的兩個控制因素。而平仄音節的交替是漢語特有的第三個因素。
總起來說,拉丁和希臘詩依靠音量對比的原則;英語詩依靠音勢對比的原則;法語詩依靠音節數目和響應的原則;漢語詩依靠數目、響應和聲調對比的原則。這些節奏系統,每一種都出自語言的無意識的動力習慣,都是老百姓嘴裡掉出來的。仔細研究一種語言的語音系統,特別是它的動力特點,就能知道它發展過哪樣的詩。(PS:參見愛德華·薩丕爾《語言論》第十一章。當然知道薩丕爾的「語言動力」、「音勢」等概念會更有助於了解,在其他著作上,關於這方面說得更通俗明白些。手機答題,就不多說了,明白大體意思就好。)
……………………………………………………………………
上述所說的,是對「某些詩歌不押韻」的現象的簡略回答。至於題主所說的,「押韻」(我個人理解為比較寬泛的押韻)好聽,可以明確告訴題主,確實是與生理特性有關,與大腦結構有關。但很遺憾,想要得到一個非常清晰的解釋,說「押韻」時大腦究竟經過了怎樣的處理才讓人覺得「好聽」,這個暫時回答不了,這不是單單語音學能解決的問題,同樣也屬於認知研究的範疇。
泛泛地說,從語音角度講,發母音時氣流通過聲腔,聲帶顫動,形成的聲波都是周期性的,因此母音都是濁音;發輔音時由於氣流暫時被阻不能通過,或只能勉強擠出去,所產生的聲音大都是瞬音或紊音(但也有的輔音兼有濁音的性質,比如[z])。
我們知道,聲音有樂音和噪音之分,周期性出現重複波形的音波叫樂音,不是周期性重複波形的音波叫噪音。母音的聲源是聲帶顫動產生的周期性聲帶音,即樂音。
反映到波形圖上,母音的波形圖一般看來比較規律;紊音的氣流變化紊亂,沒有規則,不像濁音聲源那樣具有周期性;瞬音聲源是在發音前先有短暫間歇然後產生瞬時的爆破聲。
從聽覺角度講,我們覺得不斷重複的「韻」之所以好聽,很大可能是在於本身具有周期性重複波形的母音,多次又進行周期性的重複,具有一定的音樂性特徵,至於好聽的具體原因,我也不知道,而且對於不同的音征,我個人也沒有進行過詳細了解,只能說這麼多了。
(不過一個問題下方方面面的這麼多疑問,要是都詳細解答,那就不是出一本書的問題了,一套書怕是才夠用……)有一個事實可能是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世界上有成千上萬種語言,卻只有幾百種發音。(speech sounds)。人類能發出的音有限,聽起來押韻的也就那幾組咯。
還有有一部分印歐語言以前的確是不押韻的,包括他們的詩歌。
能力有限,文不對題。←_←要不然也不順嘴呀,比如郭德剛這詩:
湛湛青天不可欺
張飛喝斷當陽橋雖然不是好買賣一日夫妻百日恩怎麼樣???
推薦閱讀:
※「不鳥你」的「鳥」代指什麼字?
※為什麼古代中國的學者不願意設計一套拼音文字來標音?
※漢語聽起來像越南語嗎?
※有沒有哪些外語口語中常用的短語很難被翻譯成中文?
※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的語言屬於哪個語系?有什麼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