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談近代音樂中對傳統的反叛現象。?


最明顯的是德彪西和勛伯格吧

印象派和十二音體系 完全打破了原有的作曲規則

之後那麼多作曲家進行了各種嘗試性的音樂 嘗試使用新的音色和打破原有規則 例如序列主義 使用等差數列寫作 我以為這特么完全不是為了好聽了已經 純粹是想要以前沒有的色彩

其實從德彪西開始就完全不是西方原有的浪漫主義音樂的作曲方式了 遵循原有的作曲方式 應該是馬勒和瓦格納那樣 寫出偉岸宏大的交響樂 雖然確實太長太複雜了 但是不得不說確實是把浪漫派玩到極致.之後遵循他們寫作手法的作曲家 應該比較接近於霍斯特這樣的吧. 而德彪西的作曲手段完全和他們不是一個路子啊 他基本上是把能玩的和弦玩乾淨了 作品也不是以旋律為基調了 也不是動機性發展了 純粹按照音響效果走 創造了非常非常豐富的色彩 聽上去清新 神秘 真的如同印象派的畫一樣.浪漫派作曲家自然還是要講究和諧的 但這大哥不是

之後勛伯格更別提了 十二音體系直接讓原有的體系滾了


其實學習音樂不應該把這種當作對傳統音樂的反叛,仔細研究音樂史不難發現,這是一個必然的發展趨勢,如果讓貝多芬,莫扎特,巴赫生活在那樣的年代他們也絕對會支持無調性這樣的變革。。。。說成「反叛」,「變革」是那些跳躍性比較強的人類學家或者歷史學家所最喜歡最捧的詞,他們最喜歡研究變革,喜歡反叛的人們。。。。學院派里用這種詞也比較好拿分。。其實事實根本不是這樣。。花一千次,都要表明這段歷史,這不是變革,而是發展,是延續!

羅曼主義後期的調性原理已經跟堪比複雜的數學公式一樣了,調性的走調,前置,延遲,等等手法繁多而且複雜,使得樂曲中仍和音符出現在此處,都可以構成合理性,有調性就跟無調性已經幾乎沒什麼差異了,到了李斯特時代就已經使用了大量的調外音和半音階,讓整個鋼琴發出轟鳴的聲音。瓦格納則是沉醉在那麼久必然會有人提出用無調性作曲。。勛伯格早期的無調性作品其實跟調性作品走調似乎沒什麼太大區別,依舊沿襲了許多交響樂和室內樂的作曲手法。。後來使用了12音序列,也受到了很多的爭議,認為單純的序列反而限制了作曲自由,又有人調整為樂廣義上的序列,就是將力度表情,節奏,升降號等等統統加入序列中。。同時期也還有拉赫馬尼諾夫持續發揮羅曼時代最後的餘熱。。梅西安也做過非常系統的對序列的研究,最後他很快就放棄了序列作曲的手法。。而且無調性並不是只有序列音樂,只是將序列音樂作為一個節點來區分,此外還有瓦雷茲,斯特拉文斯基,馬萊克等等也都一直在用其他的方式作曲,尋找一種新的能量。。

在過渡的這段時間,很多法國作曲家拉威爾和德彪西在這個節點上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拉威爾意境使用了模調性的嘗試,還有德彪西比較標誌性的偶數句式,也進一步的把調性理論的重要性推向了。起了同樣作用的還有巴多克。這些也影響了梅西安,而梅西安又在巴黎高等音樂學院授課,教授趨勢分析和音樂理論。他的學生中可謂是群星璀璨,澤納基斯,皮耶爾 亨利, 施托克豪森,布萊茲等等。。。。數不勝數的現代音樂大師這是這樣繼承著「古典樂」一脈相承下來的。。

我還想提一個不是完全的音樂家,但是從另外的領域對這個改變產生助力的人——哲學家尼采。早期尼采一直都對瓦格納充滿崇拜,對他宏偉的音響效果,近乎絕對的美,但是。。。。後來尼采他發覺了,藝術並不是這麼美,每也並不是只有這種宏偉的表現才是最棒。。尼采開始反對瓦格納,反對這種傳統的藝術美,那種完美,精細極致的藝術。。。。天才尼采大聲的吼叫,舊時代已經結束了!!果不其然,接連而發生的兩次世界大戰之,見識到了這種混亂的力量讓人們再也回不到以前那種天真,純潔的力量。。。。所有國家,個人的精神永遠都要處於緊繃,將要面臨危險的狀態,那種柔美而又天真意境和當下人的精神不再一致了。。。。就好像一個逐漸長大的青年,對宇宙對世界的認知進一步加深了,天真的童年,即使再美好,但也是不管怎麼都回不去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昆汀的電影很少用原創配樂?
既喜歡聽搖滾重金屬又喜歡聽古典樂是什麼感覺?
如何看梁歡與五迷在微博上的「罵戰」?
電影《海盜電台》(The Boat that Rocks)里的音樂有哪些?
如何評價側田?

TAG:音樂 | 現代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