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階級的生活是怎樣一種體驗?
昨天看到了一個微博:http://weibo.com/p/1001643858034915939106 公開表示只招城市戶口中產階級的人,我是頭一次看到。那這家公司或者說大家心目中定義的中產階級到底是什麼?怎麼看待這種招聘只招中產階級的言論呢?
如果在國外,這招聘廣告很容易被告上法庭,以地域歧視或者身份歧視的罪名。不過在中國,好像也沒人在乎這個了。這種歧視的文化似乎已經滲入到我們的生活里,都變成了段子。新疆人、河南人、東北人、外地人、硬碟……各種梗層出不窮,相比之下,光說一句「要求城市戶口」真的已經算有禮有節了。
我這新疆人辛酸的笑一下。
在美國和人聊過這問題,美國人其實對中產這個詞也很多爭議,不過聊到最後,大致可以歸納成中產有三重定義:物質標準,生活狀態,精神文化。
物質標準就是房子車子等金錢條件,窮光蛋無法談中產,先吃飽再說。
生活狀態指的是社會地位、生活規律等。朝九晚五,工作穩定,收入體面,有可預見的未來規劃,有忙碌有休閑。很多中國人對這種狀態不以為然,但需要指出的是,中產階級最大的特徵就是穩定豐富,可預期。而一個國家如果大部分國民處於這個階層,國家相對就會處於平穩增長的社會狀態,不容易亂,這是政府最喜歡的。所以大部分的國家都希望有這種龐大的中間階層,為的就是中產階級這種穩定有序,有忙有閑的心態。否則就是中了彩票,身家好幾千萬,也就是個暴發戶。並不是瞧不起這種幸運者,而是他們往往並未學會如何融入另一個不同的階層,會造成混亂。
精神文化有一些標籤式的內容,例如自駕游、凱魯亞克、登山、度假……簡單歸納,就是中產階級已經開始超越物質上的門檻,而重視精神上的挑戰了。中產階級對於精神文化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是整個社會文化保持趣味的基準。
所以,物質標準上的轉換容易完成,但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階層身份轉化是很難逾越的門檻,《泰坦尼克》里就有這種場面的表現。中國現實社會中,爭議多多的「鳳凰男」、「孔雀女」,其實也是這個問題,就是所謂的「new money」。那麼,這個「常客」的招聘,真實用意何在?真的是為了聚集現實中已經進入中產階級的人么?我覺得顯然不是。它用「中產階級」這個標籤,吸引那些渴望成為中產的新生代年輕人,這才是它的目的。
中產階級最重視的是生活的穩定有序,可上升預期,這意味著他們的社交圈會比較狹窄,過濾比較嚴格,更多的是向上結交,而非向下。對於這個階層來說,有現實的利益關聯,會更可靠。而依靠這種類似陌陌的社交工具帶來的偶遇,並不是一個好的人際交流對象。中產所嚮往的更上一級的階層,不用這個工具,可能「長安俱樂部」這種app(如果有的話)更吸引他們,大家都想向上走。
因此,這個名叫」常客「的app所聚集的人群,以及所宣揚的生活內容,給誕生並不久的中國中產階級,以及嚮往中產階級的龐大新生人群,提供了一個垂直交流的渠道。從這個角度來說,這個宣揚的「和對的人共事以及分享」還是有其社會價值的,就像我們高中畢業,不是不可以直接進入社會,但如果經歷了大學教育和培訓,會更自信,更得體一些。人的素質、品味和社交,都需要逐級提升。
我記得,應該是在2003年左右,《新周刊》做過一個專題,叫做《忽然中產》,對這個問題說的非常到位,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找來看一下。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像《泰坦尼克》裡面的傑克,一張帥到爆的臉打底,換一身衣服,瞬間就從窮小子變成晚宴上談吐得體的俊傑。如果你的臉不夠帥,就老實去多了解一些應有的生活品味和精神文化吧,傑克好歹是個畫家。最後怎麼好像又跑到看臉的問題上去了?好辛酸……
一句話,就跟開在路上的普通私家車一樣。
往下惹不起行人、電單車、自行車、公交車,往上懟不過公車和軍車,道路規劃一變稍不注意就被罰款,遇到交通管制直接堵停不讓走,想跟行人一起走吧又捨不得車,想去蹭公車或者軍車吧沒身份,只能罵幾句娘之後熄火省油等著。
夾在中間,爹不疼娘不愛,戰戰兢兢,紅利撈不到,冒頭就被割韭菜。
沒有產業,沒有資源,也沒有生產資料,只有勞動力和滿身的消費主義枷鎖。
其實不論階級,混世的是人就不容易。
菩薩為啥都是一副苦笑都笑不出來的表情?
因為八苦橫行娑婆人間,眾生皆他媽的苦逼得不行。
一直以來,關於中產階級,有兩個說法:
1、按照其原始定義,家庭收入處在該國「中位數」或者「眾位數」附近的人,在大部分國家的家庭財富分布都呈紡錘形,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都是少數。
按照這個定義,我們國家的中產階級,就是老師、醫生、司機、辦公文員,擠公交趕地鐵,擔心上班晚了被老闆罵,做個小生意擔心工商稅務來查。
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狀態,往往導致各個國家的中產階級普遍保守,對社會規則高度認可,墨守成規,擔心改變,珍視已得的一切,重視家庭與教育,努力成為社會大多數的一員,對自身所處的狀態基本滿意,向上突破很難,但可以通過和富人比財富來源正當性,和窮人比財富的田忌賽馬中,來獲得存在感。
2、收入達到歐美中產階級水準、審美品味和歐美中產階級類似的人。
就中國的這部分而言,有錢,但也是新錢,有閑,但也是忙中抽閑,有品位,也不是從爹媽那裡傳過來的,生活在一線城市,對自己所處的狀態基本滿意,向上突破很辛苦,但可以通過和富人比品位,和窮人比財富也比品位的田忌賽馬中獲得存在感。就這個招聘文案中,他們討厭的是第一種中產,想招聘的是第二種中產。
沒什麼好指責的,我也想成為第二種中產階級,越來越多的中國人也想成為這種「中產階級」,這叫見賢思齊,另外……畢竟這是一個基本現實的目標。
謝邀。
中產階級一般收入較為豐厚,從政治、經濟以及社會地位這些角度上看,他們居於社會的中間水平。而中產階級的生活,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差別。從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來看,中產階級往往已經實現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會需要,轉而追求更高層次的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實現的需要。準備從中產階級電影這個點答此題,此類電影的角度一般是探究中產階級生活的喜怒哀樂,聚焦於人性弱點及情感衝突。1《美國麗人》American Beauty 導演: 薩姆·門德斯編劇: 艾倫·鮑爾主演: 凱文·史派西 / 安妮特·貝南 / 索拉·伯奇不愁吃與喝,暖飽思啪啪。中年男人遇到小蘿莉,不是《這個殺手不太冷》的動人,也不是《洛麗塔》的香艷,而是遭遇中年危機的中產階級,被情感撞了一下腰。Lebster工作穩定,吃喝不愁,家有嬌妻。但生活過於平淡,工作也沒太大成就,乏味到了極點。遇到隔壁的美蘿莉,以為是情感的釋放+身體的啪啪。沒想到被命運來了一巴掌,美國夢被擊的粉碎。凱文·史派西老師奧斯卡封帝之作,完美的詮釋了美式中產階級,將中年男人的空虛演繹得淋漓盡致。此片也在第72屆奧斯卡拿獎拿到手軟,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創劇本、最佳攝影等幾項重量級大獎,皆收入懷裡。木下總統演技沒話說,很多影迷也是由美國麗人,真正的迷上了他。
2《在雲端》Up in the Air 導演: 賈森·雷特曼編劇: 賈森·雷特曼 / 謝爾頓·特納主演: 喬治·克魯尼 / 安娜·肯德里克 / 維拉·法米加喬治·克魯尼大叔巔峰氣質之作,精緻的故事,略帶傷感的結尾。當情感獵人遇到同等量級的對手,啪啪之後,想變戀人,襄王雖然有夢,奈何神女無情。塵囂散去,最終剩下的還是孤獨。每天飛來飛去,各種出差,也是很多中產階級,特別是白領的日常。講真,優雅而氣質動人,那種隨處而啪,每天在不同城市醒來的生活,是不是也很具吸引力?也是常客們所嚮往的生活?
3《克萊默夫婦》 Kramer vs. Kramer 導演: 羅伯特·本頓編劇: 羅伯特·本頓主演: 達斯汀·霍夫曼 / 梅麗爾·斯特里普 / 簡·亞歷山大物質生活的豐厚,還好解決。情感上的慰藉,卻很難得到。婚姻的殘酷,只有失敗後的人才懂,只是更苦了單親家庭的孩子。克萊默夫婦的這個故事,普通的就像身邊的生活,但卻額外真實動人。本片主演達斯汀·霍夫曼和梅麗爾·斯特里普都是出自美國中產階級家庭.,霍叔的父親是電影行業的員工,而梅姨的父親是一個製藥公司的主管,母親是一名藝術家。而在52屆奧斯卡中,霍叔拿了影帝,梅姨也拿了個最佳女配。
4《志明與春嬌》Love in a Puff 導演: 彭浩翔編劇: 麥曦茵 / 彭浩翔主演: 楊千嬅 / 余文樂 / 司徒慧焯戒煙令時期的愛情,中產階級小清新的浪漫。你喜歡她,她喜歡你。你知道你們一定會啪啪啪,但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啪啪啪。在那段不用太趕時間的愛戀中,那些等待的瞬間,也許是這個快節奏時代最美好的期許。兩個中產階級男女,談一段不趕時間的戀愛,在這個速食社會,也是一種美好!如今北京也戒煙了,窩在牆角抽煙的人兒,也許會誕生下一對志明與春嬌。
5《少年時代》Boyhood 導演: 理查德·林克萊特編劇: 理查德·林克萊特主演: 埃拉·科爾特蘭 / 帕特麗夏·阿奎特 / 伊桑·霍克一部電影拍了12年,小男孩也長成了少年。絮絮叨叨卻又真實的生活,普通美國中產階級的半生。這部電影是一個造夢器,看了之後,好像經歷了不一樣的人生。一些普通人的小細節表現到極致,代入感極強。 以上。謝邀。
以前看過一本書,說最為穩定的社會結構是紡錘形的,富裕階級、中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富裕階級和無產階級兩頭尖,中產階級肚兒圓。所以我看了看肚子摸了摸兜,發現自己基本符合中產階級的定義。人到中年,工作穩定,身體三高,沒啥大病,有房不是別野,有車四個軲轆能動,既不在水面之上,眼見有些人已經爬上了人生巔峰,也不在水面之下,知道有些人還在奮力掙脫海底的暗流涌動,所謂中產階級,就是在知足常樂的同時,也知道自己高不成低不就。不上不下,是為中庸。我對自己的生活,大約還是滿意的,因為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並無太高的奢望,因為知道自己的能力,所以也不會甘於貧窮,但是中產階級,用個不太科學的比喻,就是溫水裡的青蛙,不像無產階級那樣無所畏懼,也不像富裕階級那樣謹小慎微,向上,找不到動力,向下,捨不得自己,我用來安慰自己的方法,就是告訴自己,除了出生和死亡,人一直都是中間態的,既然還是中間態,就沒必要有那麼多不滿意。@飛鳥冰河 老師說中產階級至少有三重定義:物質標準,生活狀態,精神文化。然後大多數國人對中產階級的了解,是窄化的,中產中產,中等資產,中國人民過上想吃點兒啥吃點啥的日子,也只不過二十來年,早餐裡面加個蛋,都能提升幸福感,持這種心態的,大約不能叫做中產,你看我就是中產階級,因為我加兩個蛋,然後所謂富裕階級就是看著我的碗:「你也配加蛋?」中產階級的物質標準,要問國家統計局,而生活狀態和精神文化,不知道應該怎麼定義,如果這也是生產資料的一種,那麼其實我們都還是無產階級。物質標準中等,生活狀態中庸,精神文化?有人說知乎是個精英主義平台,還有更多人說你們就是在吹牛逼而已,倉廩實而知禮節,在社會主義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中國,中產階級,恐怕也是一個長期說不清楚的東西,標準太多,也就意味著沒有標準。------------------------------------------------------------------------------------------------------------------------------------------下面來說說這個「常客」的招聘,我不是做廣告的,按說對這種事不應該發言,但是前幾天剛有神州專車珠玉在前,今天看見這個題目,忍不住要絮叨幾句。一說起城市戶口,很容易挑動人們敏感的神經,特別是北上廣這樣大城市的戶口,價值萬萬金,而上溯三代,有幾個中國人不是農民?所以城市戶口也被打上了既得利益集團的標籤,我第一次去上海的時候,有人說:「你們外地人……」我差點兒和他打起來,不過後來我想了想,人家說的也沒錯,從地域標準的角度來說,我就是外地人,而附加的「歧視」,多半倒是自己臆想說出來的。而常客的標準,隱藏在下面「三觀近的人才好聊天,三觀近的人才好工作。」所以說,這個文案,比較雞賊。如果還沒看完,就急吼吼的上來一通大罵,那就等於是把自己代入了被歧視者的境地。而如果看完了,就發現,這事跟自己,恐怕也沒什麼關係。不過我想,雞賊大約也是一種混沌的智慧,與神州的無產階級宣傳機器相比,常客倒是確實處於文案領域的中產階級。首先說中產這個,我家應該算是標準的中產,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那種。小時候爸媽總告訴我家裡窮什麼的,家裡擺的各種時尚雜誌旅遊雜誌美食雜誌還有汽車雜誌裡衣服動輒成千上萬,美食一頓幾萬,汽車要價沒邊沒際,旅遊方面更是讓我留口水.... 這點讓我深信不疑,我家就是很窮。
但是呢,上學之後發現似乎我家又比很多人有錢——我不是攀比黨所以很多年後才意識到的。我自己認為非常正常的事情,比如爸媽給買件阿xx斯的運動服,我穿著去上體育課,就會有人指指點點(因為我體育很爛吧大概)用奇怪的語氣說我爸媽怎麼怎麼樣,班裡那個誰誰誰體育那麼好還沒穿呢.... 再比如小時候熱愛芭比娃娃長大了熱愛手辦扭蛋之類的模玩.... 於是乎芭比娃娃男男女女老的少的加起來二十多個,還不算娃娃屋娃娃馬娃娃配件.... 手辦更是一個書櫃擺滿了還放不下.... 小時候每次約小朋友來我家很多人都很震驚我的收藏,儘管我一直覺得誰家大概都是這個樣子的... 還有人看了我的動漫收藏覺得我土豪,其實大部分扭蛋盒蛋之類都不算貴,圈裡我根本不算什麼....所以中產給我最最直觀最最基本的感受就是,你看著幾千塊的芭比珍藏版、限量版可動手辦流口水,別人看著你的某個芭比公主,某個系列的盒蛋流口水你可以想,已經有人羨慕我了,這樣就好了,我想要的基本上都有了。奢侈品什麼的不襯我。也可以想,我要努努力,再省省錢,少買點別的,沒準下個月珍藏版就到手了啊。然後,作為中產的一員,的確,我們家的交際圈子,大多數是爸媽的同學和同事。也就是說,大家收入雖然不同,整體上也都差不太多。這些中產們一般平日努力工作,偶爾周末開車一起自駕游,再偶爾孩子放假,一起去海南走一遭什麼的。既有路邊刷夜市大排檔的經歷,也有出入五星酒店的時候。我很難想像假如我們班那種會對某牌運動服說風涼話的家庭如果加到這個圈子裡會怎麼樣。首先,我們真的聊得來么?根據當年的經歷,我的貌似答案是,聊不來。我要是穿個什麼都有風涼話的話,天天一起玩還得了。我出國以後也見了不少真的富二代,開豪車,住大房子,我也無法想像我進入那個圈子。他們對頂級餐廳和高檔服飾的了解... 我嘆為觀止。從來只聽說過的東西,他們都習以為常。我進不了那個圈子,因為付不起那種開銷,也沒那個眼界。聊不來。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爸媽算是有教養的了,還是有些偏見的說,讓我以後找對象的時候,不高攀,不扶貧,只要是個中產就好了。我看看我現在的大學同學,和我混得好的也都是中產...收入水平差不多的人總是會抱團。(當然了,和ubc大批的土豪比里我們都是窮人)鄙人的畢生夢想,也不過是繼續當個中產。再說這個公司.... 實際上我完全不能理解。剛好剛學完人力資源課,這樣的招聘廣告在加拿大直接是侵犯人權,可以拿到相關機構告的。因為找工作不像是談戀愛或者交朋友。找工作看工作能力就好了,或者看這個人能不能達到你對這個崗位的需求。記得有道考試題就是,為什麼不建議面試官去看面試者的臉書主頁,答案是會得到很多與這個崗位無關的信息。所以我不知道這個公司為什麼這樣子,雖然很遺憾偏見總是有,但是優秀的人不應當問出處。他們更合理的方式是定個詳細的標誌,達到的就錄取,達不到就算了,管你出身戶口什麼的幹嘛。看樂了,也來說兩句。
@水洋 自己發布的那條非官方招聘消息微博的時候,我是轉發了的。當時的第一反應是,好像沒有「城市戶口」這麼一說吧,天朝的居民好像是以「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劃分的?看了下招聘內容,下載了常客的 APP,試了好幾次找回密碼才用零航段數的南航明珠卡註冊成功,在裡邊逛了逛,回到微博轉發的時候附上了一句:這要求還低了呢,應該是中產出身,從經濟條件到心態思維。
大概是當天傍晚的時候,常客的官微私信推送了正式版本的招聘信息,解釋了他們為什麼只招城市戶口的員工,讀了那兩個故事後,我趕緊跑到常客的 APP 里編輯自己的資料,在個人簡介那兒默默地添上了一句,牛排我一直吃全熟的。╮( ̄▽ ̄")╭
這條招聘消息,一來是用「城市戶口」(其實更是指向家境較好的人群)建立起了一定的門檻,去掉了一部分經濟條件和常客本身服務的群體並不處於同一層面上的人;二來呢,過濾掉了一些心態過於敏感的人,理論上,是可以篩出那些處理一些比較尖銳的問題、對待階層差異較大的人沒那麼容易炸毛的人的。至於微博里引起了一場討論以至於都有人跑到知乎來提問了……這,估計也是招聘方自己都沒有意料到的事情吧,還說什麼歧視,作為旁觀者,我都有點被驚到了好嘛。如果說是常客刻意要凹出一種有腔調啦高逼格之類的姿態嘛,我看著也不像,畢竟招聘信息里那兩個段子故事,反正我覺得也是挺沒意思的哈哈哈哈。
此處的「城市戶口」,分解下來的指標要求可能是對生活質量有所追求、有較高的審美趣味、持有開闊的眼界和飽滿的好奇心等等等等,總之,不窮,無論是從經濟條件還是心態思維來看。
我還挺喜歡這條招聘信息的。常客可以回應那些質疑的人,「我們就是要城裡人,咋啦?符合條件就來,段數沒到就滾。」不過呢,也沒必要。適度高冷,也是這群人的一個屬性啊。
以上部分是回答怎麼看待這種招聘只招中產階級的言論,我心目中的中產階級是什麼樣的呢?
簡單想了想。
大二的時候覺得,去必勝客吃飯,沒帶能打折的學生證也不嚷嚷照樣點菜的同學,算學生中產了;
後來大四實習的時候發現,不關心餐補部分的錢發沒發到銀行卡里的人,可能準備中產了;畢業第一年自己住,斥巨資購買了一台烤箱開始有閑情玩玩烘焙,自我宣告在廚房裡實現中產了;再後來認為,不看標籤價格就能隨便買下那些快時尚品牌(此處包括但不僅限於優衣庫)的衣服,在大學期間全國差不多玩了個遍、邁出國門的第一去處可以有選擇性地不往東南亞地區走,就妥妥的中產了吧。比較狹隘,但也是在不斷進步。
靠著自己付出的努力--比如,在天上飛來飛去可以是一個衡量指標--掙到 new money ,過上了一種相對體面的、自己還算滿意的生活,這個群體的數量在當今中國增加的速度,我自己在身邊的日常生活中是可以感知到的。他們手裡握著的對外在的世界、對自己的生活談判起來的籌碼在一點一點增加,他們充滿慾望,他們生機勃勃,哪怕有一丟丟嘚瑟,也算是種可愛的囂張。
我不是中產階級,身邊也沒有幾個中產出身的朋友,只是從事服務於中產及以上階級人群的一個行業。或多或少需要觀察、琢磨這類人群的心理和行為。
既然這個提問是由一個 APP 引發的,那就不擺那些嚴肅的定義和乾巴巴的數據了,說說那些我看到了會聯想到中產階級的產品吧,換個方式來勾勒一下這個群體。況且,問的是「體驗」嘛,應該更側重他們花錢的方式啊。應該會是一個相對質樸、活潑,也難免比較主觀的回答。
航旅縱橫、常客等之類和出行交通相關的
被 360 入侵的大腦總想看看自己的里程打敗了多少人,完全可以理解嘛;Up in the air 看過伐?用各種航空卡和酒店卡來尋找類似的商旅人(出差狗),天然的過濾門檻,幹嘛不利用起來。贊那度、Sense Luxury墅假等之類和住宿相關的
住幾晚奢華酒店、高端度假村啥的,越來越常見;租套私人別墅解決一群朋友或者家人的住宿需求,這種玩法咬咬牙,還是可以試一試的。Timeout(最佳餐廳排行)、Enjoy~之類美食推薦相關的
館子名氣很重要,人均消費說了算,位置不好停車不好找的有時候也優先考慮。攜程愛玩、鴻鵠逸游之類的主題旅遊產品
為了某個目的(打一兩場高爾夫、參加一趟馬拉松、考個潛水證狩個獵啥的)而去某個地方度假這事兒聽起來還挺中產的。拿鴻鵠逸游來舉例有點不對題,畢竟已經有點土豪的味道了。攜程愛玩,號稱為中產階級的興趣愛好提供一站式的服務,看了下,現在主要是高爾夫版塊,但為什麼會有那麼多……閃(團)購?最近新增了騎行游,方向看看還行。通過努力,可以為自己的玩樂需求買單了,這種閑錢從無到有的快感,估計不是新興的年輕中產還真不能體會到呢。好奇心日報的「生活研究所」
推薦這個,戳:生活研究所_好奇心日報(QDaily):與你有關的商業新聞裡邊的「中產階級裝腔指南」對這群人真是充滿了愛意啊!暫時先想到這些。搬磚去了。謝邀。
不長篇累牘的糾結中產階級的定義。
就聊聊我身邊的女孩子們吧。
首先謝謝她們的父母和自身的努力,讓她們無論怎麼被評估,都應該可以被囊括在中產階級這個定義範圍里。
父母對她們的要求是:你開心就好。
她們對自己的要求是:【做個自在的人。】她們,
坐頭等艙不會在朋友圈拚命曬機票,只為了能換上拖鞋,躺平身子,帶上蒸汽眼罩踏踏實實倒好時差睡個好覺。畢竟已經熬了兩個通宵,明天早上的會議上給大家明朗的微笑比省下的機票錢重要。她們,
精挑細選五星級酒店不會拚命拗造型自拍一百張,美圖秀秀半天,各種不經意間跟朋友炫耀。只是為了百忙之中請假陪家人的時光,能給家人最好的度假體驗,最貼心的服務,最安全的保障。她們,
不在乎愛的人在三環內買不買的起房。畢竟安全感不需要建立在物質基礎上。願意和愛人一起省吃儉用,可以在異國異鄉一天打三份工,天天吃切片麵包,供男朋友讀書,完成音樂夢想。只要有愛,一起流浪,又何妨。她們,
去酒吧去home趴都是僅僅為了一群閨蜜在一個合適的環境放鬆壓力,一起哈哈哈,不玩遊戲不灌酒不PO照。完全不在意要不要打扮的花枝招展,跟孔雀開屏似的男士社交。是真的生活富足,還是沒見過世面愛慕虛榮的拜金女。同樣的場景下,你只需要觀察精心包裝下的細節,和背後的行為動機,就能一目了然。
錢都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慢慢賺,觀念和教養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她們也不執念於更上層社會的房子大大大,車子豪豪豪,票子多多多。知足,才能常樂。
如《一代宗師》中那句「人活一世,有的充了面子,有的人活成了里子。」
【擁有不被物質和浮華牽絆的自在。】這才是我心目中,中產階級姑娘最美的樣子。
不太想評論鏈接里的招聘行為。作為一個互聯網社交從業者,無論如何,還是希望多一些知乎、常客這樣垂直細分的社交平台出現吧,讓更多的人成為她們,更多的她們能成為摯友,更多的他們能和她們遇見。一起努力,讓美好的中產階級越來越壯大起來吧!職業的選擇很像談戀愛,三觀近的人才好相處。對於一則負責任的招聘啟事,我本人是認可的。一個創業公司敢這樣「大逆不道」,鼓個掌先~作為一個從業時間不長,但經歷勉強算豐富的職業人。看到這樣一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新結婚時代》,一部年代久遠的肥皂劇,究竟不同背景的人結合能不能出現一種一團祥和的局面,我個人認為是不可能的。那部劇的女主出身城市高知,嫁與的男子來自農村,是個發奮努力的鳳凰男,至今對兩人的婚後生活產生的種種矛盾印象深刻。結合自身的經歷,城市與農村客觀上存在的文化差異,不得不讓人思考。不同背景下的人有著各自不同自己精神情懷和文化境界,我這裡沒有對農村人的否定或者抬高城市人的意思,但中國式的婚姻觀里,歷來講究個門當戶對。
放在少女時代,我相信愛可以拯救一切,但擱到如今,我反倒理解我媽當年為什麼那麼擔心我與前任的相處。這在日後的幾年裡,的確得到了驗證。當價值觀出現巨大的反差或不匹配時,我開始絕望的發現,我們的愛情救不了一段關係。前任的父輩是奮發圖強的典範,從吃不飽飯的農村考學到城市的文革後第一批大學生。與他家奶奶輩的飯局出現過這碗粉絲真好吃,再給來兩碗,他父親也極其孝順的把自己的份給了母親,然後佯裝幽默「調侃」自己是保護鯊魚協會會員來企圖避免尷尬......
當然這裡提到的反差我也不覺得僅僅可以用資本的多少來衡量,教育背景和見識的長短也許才是。還是拿之前的感情經歷來說,對人對事看法態度的巨大分歧只是讓我更加確信了愛情是一時半刻的荷爾蒙指數上升,價值觀的差距可以毀了兩個自以為愛的不行不行的人。
家裡的長輩當年那麼介意親戚家姐姐選擇暴發戶的兒子作為婚配對象,氣到生了好久病的地步,也許也是因了那句,「一夜可以產生一個暴發戶,三代也未必培養出一個君子」。
前段時間適逢張充和先生仙逝,她最讓人鍾情的便是她「寫字、畫畫、唱崑曲、做詩、養花種草,都是玩玩,像隨口吐出的痰,從來不想拿出來給人家展覽,給人家看。」一種價值觀,一種生活狀態,無須任何人來認可,這樣的態度不是暴發戶說有一夜就能有的,當然暴發戶知道她的可能性也趨近於無。
再說一個算同時期的人,康同璧,康有為最疼愛的女兒。英文好,詩詞好,繪畫好。老人家自己畫的山水畫,可謂蒼古清雋,情趣天然,只比某些「專業畫家」水準高。優渥的環境,良善的教育的確培養出的子女也是非同凡響。
我是一個性本善論者,所以總是願意以最大的善意和誠意對待新結識的朋友,這當然也是我不斷栽跟頭的根本原因。你可以將心對明月,卻無法保證人家一定也回應你皎潔。感慨完自己聖母婊的悲哀,又總是停留在二八年紀一般屢教不改。
舉一個特別簡單的例子,對於我的昵稱,我相信八成網友是存疑或者有遐想的,然而微博第一次被章詒和奶奶看到並回復,卻只有5個字,好美的名字。
這個為數不多的,生來就被冠了右派帽子的老文化人的第一反應,似乎還是能說明點什麼的。右派是什麼,知道的不消說,不知道的也不消說。此文如是,說與部分人聽。
最後,再次對這則講真負責的招聘表示肯定。
以上。
常年不在家吃飯的父親,寂寞得發瘋的母親,心照不宣的婚外情。獨立且嚮往自由的子女,與朋友談起父母以吐槽和自嘲為主。標準的海外留學背景,多數名校畢業,將來吃穿不愁的收入,嘲諷小資和窮人。以上所有均為真實生活體驗。
別的我不知道,衣服一般都穿xx庫。
作為一個中產家的小姑娘,找了個小富人家的男朋友。爹媽是啥體驗不清楚,只能從我的角度說說。
學習:和藍朋友在一個楓葉國東部某個挺有名氣的學校讀書。由於都是移民,學費也是便宜得一比。他學cs我pharmacologymath。他這學期兩個B兩個B+,我三個A一個C+ (那門課真的學死都學不好...)。我爹媽對我還是期望挺高,畢竟家裡不能保證我下半輩子衣食無憂。而他只有個不能掛科的底線,而且興趣貌似更在做飯上。。。
興趣:藍盆友學了12年鋼琴,會彈吉他,羽毛球校隊,平時也打打籃球和網球。最近愛上做飯,還想再學一種提琴。因為他11歲就到楓葉國來上學,自然也有更多的時間和資源來發展興趣愛好。我在國內讀到高一才來這邊,16歲之前也沒什麼多的時間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就喜歡看看書看看劇寫寫書法,在遇見他之前基本不運動,所以身材也是肉肉的。除了成績還說得過去,沒一樣特長。
生活:我愛吃,藍朋友就負責做/帶我去吃。 他穿衣服也就基本上那些潮牌,所謂的奢侈品一樣沒有。我畢竟是個姑娘愛打扮,平時自己買衣服也就買一些平價的牌子,每年回國見娘親的時候她倒是會給我添幾件好的... 然而我也沒什麼奢侈品,我娘的原話是"二十齣頭的小姑娘穿的那麼奢侈,除了證明有個有錢的爹或者有錢的男朋友以外沒什麼意思" 。 我倆生活中買東西要麼不看價錢,要麼挑貴的買(grocery之類的),都堅信一分價錢一分貨。 還有一點就是我們都沒什麼購買慾,像今天買個鞋明天買個包啊。大概是因為從小隻要是想要的東西一張嘴就都能得到吧。
經歷:我家裡早早就移民楓葉國,只是我在國內受了九年義務教育以後才繼續在楓葉國念書。從小接受的教育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樣的教育理念也符合我爹媽的經歷,一個做生意與bio tech有關,一個在出國前是X大的教授。 藍朋友家裡就鼓勵他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不考慮金錢或者時間成本。(這一點我還挺羨慕)
思想:我們也都才20左右,所有的想法都談不上成熟的三觀,就僅僅是懵懂的看法而已。 他對所有職業和學科都不歧視,覺得多樣化還挺cool的。相反我還是覺得理工科是萬物的基礎,尤其是數學。 平時很少有能讓我們生氣的人/事(除了對方LOL)。其實並不是因為我們脾氣好,只不過是一種優越感罷了,覺得我們有愉快的生活和光明的前程,你說的話或者做的事情都沒有辦法影響到我們絲毫。
瀉藥
我是資產階級,不知道中產階級生活是什麼體驗
我們資產階級創造了下層階級之間的鄙視鏈。高產鄙視中產,中產鄙視低產無產。你們內鬥我們才好繼續統治奴役下層階級。中產(小資)是哪些人?(舊文)
1、為什麼要談論小資?
小資是一群為了社會不平等、個人不自由的偉大事業而心甘情願地默默奮鬥的人。無產階級雖然也在奮鬥,但並不是心甘情願的。而統治階級則基本上坐享其成:無產階級為其提供物質產品、普通服務和大量剩餘財富,小資為其提供特殊服務以及少量剩餘財富。
理解小資是理解社會不平等和個人不自由為何如此持久存在的關鍵,更重要的是,這個關鍵常常被人們所忽視。 為什麼對於小資的理解這麼關鍵?對這個典型的小資式的問題的回答是:這隻有在理解了之後才知道。因此,這裡第一段的內容「為什麼要談論小資」,只是專門給小資讀者準備的;如果讀者略去這一部分,而直接去看第二段「誰是小資」,那麼就說明這個讀者在此時此刻已經擺脫了小資的習慣。 用一句話來說,小資「痛並快樂著」:快樂,是因為他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較好的滿足;痛苦,是因為他們的精神需求總是被自己和被社會所挫敗。他們是最想要追求超凡脫俗的精神世界、卻又離這個目標最遠的一群悲劇性的存在,因為他們所追求的精神世界只是稍縱即逝的膚淺感覺而不是燈塔式的永恆理念,因此這種追求就極容易被各種人所利用——這和病急亂投醫的人處境類似。 各種各樣的人(當然包括各種特殊類型的小資,有誰比他們更了解小資呢?)都千方百計利用小資的這種軟弱性和虛偽性為自己的物質利益服務(在房地產業、股票交易所、銀行、餐飲時尚文化娛樂業的小資工作者瞄準了小資消費者的工資袋,人人都試圖從自己的同階層陌生人那裡騙到更多;政商大佬及其附庸文人瞄準了小資的愛與怕,操縱他們更死心塌地地為自己服務;底層工農則瞄準了小資的炫耀式消費,作為他們提出要求的砝碼和集體憤怒的對象),卻從沒有人想去真正幫助小資擺脫這種軟弱性和虛偽性。因此,作為已經或即將加入這一階層的青年大學生,有必要認識自我、努力自救。這個報告本身也可以看做是一個小資試圖進行自我救贖的努力。就像對於無產階級工人來說不存在什麼救世主一樣,小資產階級勞動者身上的鎖鏈也只有靠自己才能掙脫。 我在這裡準備對小資們談一談小資自己,但仔細想來我又發現,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為小資是最討厭階級分析的一個階級,他們重視形式上、表面上的任何細小差別,迷信於「個性」、「差異」的神話,而拒斥任何通過定義事物的深層本質來給具體事物「定性」、「歸類」的做法——小資把這種行為貶損為「貼標籤」或「戴帽子」。相比之下,統治階級熱衷於分類、尋找本質差異,而且並不掩飾自己的這種興趣,因為這有利於通過「分而治之」來管理社會、維持秩序;無產階級則既談不上喜歡、也不會像小資那樣痛恨社會階層分析,他們認為這種研究純屬吃飽了撐的,因為這和他們的經濟利益沒有直接關係,而政治權力和社會名聲都離他們太遙遠了。 這裡我將要講述的內容,在形式上試圖結合以上三個階層人士的習性:坦誠是無產階級習性的表現,因為他們沒有多少可以失去的「既得利益」,無論是政治權力、經濟財富,還是社會名聲;批判現實和描繪理想是小資習性的表現,因為他們的中間地位使他們始終處在焦慮、不滿的陰影之中,並因此而追求個性;對事物進行分類和下定義則是統治階層習性的表現,因為這有利於進行「分而治之」的有效統治。2、誰是小資?
2.1根據社會結構
2.1.1十大階層和三個等級 三個等級的劃分:資本家-官僚、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 參照社科院研究員陸學藝的十大階層劃分(根據1999年的全國抽樣調查數據),第一等級包括(共4.2%):國家與社會管理階層(2.1%),經理人員階層(1.5%),私營企業主階層(0.6%);第二等級包括(共14.1%):專業技術人員階層(5.1%),辦事人員階層(4.8%),個體工商戶階層(4.2%);第三等級包括(共81.7%):商業服務業員工階層(12%),產業工人階層(22.6%),農業勞動者階層(44%),城鄉無業、失業、半失業者階層(3.1%)。 小資和無產的區別是高級打工者和低級打工者、高級工資奴隸和低級工資奴隸的區別。小資和資本家-官僚的區別則是被統治與統治的區別。 2.1.2野蠻人、非利士人、群氓 馬修·阿諾德的命名:「野蠻人」、「非利士人」(庸人、市儈、小市民)、「群氓」。分別指代英國19世紀的貴族、中產階級、勞工階級。 根據阿諾德的看法,「野蠻人嚴肅起來重視榮譽、希望受人尊敬,輕鬆隨意的時候喜歡戶外運動和尋歡作樂。有一類非利士人嚴肅起來喜歡走火入魔,喜歡生意經和賺錢,放鬆的一面則喜歡舒適和茶話會。另外一類非利士人認真時喜歡毀壞機器,輕鬆時則喜歡搞代表團或聽奧德格演講。群氓嚴厲時喜歡大喊大叫,推推搡搡,打打砸砸,輕鬆起來則喜歡喝啤酒。」這些人的共同特點是不追求完美、崇高的人性標準,不接受健全理智的引導。 但是,「每個階級中都產生了一些人,他們生性好奇,想了解最優秀的自我應是怎樣的,想弄清事物之本相,從工具手段的束縛中掙脫出來……總而言之,他們愛好的是追求完美。……這個過程中,文化忠誠地呵護、養育了不斷追求的愛心,而美好和光明則是所追求的完美的真正品格。……追求的稟性總是將他們從自己所屬的階級中提升出來,並使他們有了區別於野蠻人或非利士人特性的獨特品格,亦即使他們具有了博大的人性。……他們要培育的自我是經過提煉的最優秀的自我,他們所設定的至高無上的目標是單純樸素的,他們就這樣打破了只肯定尋常自我的階級-生活一統天下、不受阻撓的局面,並適時地使崇拜工具手段的人感到了不安。……在各個階級內部都存在著一定的異己分子,他們的指導思想主要不是階級精神,而是普泛的符合理想的人性精神,是對人類完美的熱愛。……幾乎所有的具有熱愛完美的精神的人身上,都混雜著一些普通自我的精神,一些階級本能,甚至同時具有不止一種階級的本能。因此,一般說來,能否提煉出最優秀的自我,能否讓理想人性的內在力量占絕對優勢,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於周遭的環境是否適宜,是否有助於引發其成長和發展。」 2.1.3小資、中產、白領(金領、灰領) 三者所指代的對象基本一致,就像本文中「等級」、「階級」、「階層」三個詞可以互相替換一樣。 但在感情色彩上,「小資」帶有貶義,常與庸人、市儈、小市民的稱呼聯繫在一起,「白領」和「中產」則是中性詞。2.2根據職業
老式小資:個體戶工商業主、中農富農、手工藝人。主要對應於農業社會和初期的自由競爭的工業社會。 新式小資:白領(金領、灰領)。其中主要可以分為四類:中低層管理者,專業技術人員,壟斷或半壟斷部門(即政府部門或超大型企業)的正式職員,(境況較好的)個體戶工商業主。主要對應於後期的壟斷資本的工業社會以及後工業社會。 新老小資階層的區別在於,老式小資擁有生產資料,而新式小資多數不擁有生產資料。之所以現在稱為「新式小資」,是因為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長,這些人佔總人口的比例越來越大。 小資職業的特性:「體面」(人人都想獲得,因為與上等人接觸機會更多、可以「狐假虎威」而名聲更好,以及因為「大樹底下好乘涼」而收入更高)和「可親」(人人都能獲得,主要途徑是教育,次要途徑是市場中的個人奮鬥)。 小資職業的本質:為上等人服務。雖然有較好的名聲和較高的收入(在一些特殊時期甚至可以超過資本家-官僚),但小資的權力是極為有限的——最極端的例子就是007式的特工,所以毫不奇怪,007電影會流行至今,每個看電影的人都在做著自己的夢。因此,社會的三個等級也可以這樣命名:統治階級、服務階級、被統治階級。形象地說,小資的角色就像是跳不出如來佛掌心的孫悟空。 各種典型的小資職業列舉如下:工商業企業中的中低層管理者和辦公室職員(監督和壓榨基層勞動力,打雜),銷售專家(促進或實現大公司的商品的最終獲利,然而其中大部分收益卻以稅收或利潤的形式被官僚或資本家拿走了),金融業工作者(為富人提供「以錢生錢」的服務),教育工作者(為權貴培養下一代接班人,並照看易於衝動的年輕人從而使社會更安定、使工人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文化娛樂新聞業工作者(通過培養對上的愚忠、對下的鄙視、對同階層人的競爭、對自我的放縱,化解社會矛盾於無形之中),法律工作者(減少富人賺錢過程中的「交易費用」和後顧之憂),科技工作者(提高生產力,從而提高資源榨取率;發明新產品,從而給資本家提供投資機會),政府部門公務員(維持現存秩序的穩定,而現存秩序總是最有利於上等人的),壟斷性企業的正式職工(從巨額的壟斷利潤中分得一小部分)。 新式小資在古代農業社會裡也有前身:手工藝者,商人,大戶人家、衙門或宮廷的(高級)僕役或(中低層)官員。 預測職業性質最可靠的指標是受教育程度。小資的受教育程度一般是大學本科及以上。不管城頭如何變幻大王旗,小資的地位一般總是穩定的,而且很容易在代際之間傳遞,正所謂「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2.3根據生活方式或行為習性
2.3.1消費主義的信徒 工作之外的生活很少有自己的生產,而多數活動是通過消費別人的產品或服務來完成的。這也意味著,小資很少為了自己而生產,所以,把小資稱為「服務階級」是極為貼切的:除了為掙工資而服務於統治階級之外,他們甚至連自己都不願意服務。織毛衣、縫補衣物、廚藝、木工、工具修補(如自行車、電腦)等技藝已經越來越稀有,因為一切都可以交給有專門技術的其他人(主要是無產階級)來做,消費者只要付錢就可以買到。 喜歡美食卻不會做菜、喜歡音樂卻不會樂器、喜歡看球卻很少踢球、關注時事新聞卻不參與政治、喜歡談論知識卻不進行研究或從事教育,這些都是消費主義的具體表現。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有著重視實用性的統治階級心態的上層小資(尤其是以文化資產為主的小資),常常以莫須有的「消費主義」、「物質主義」來批判下層小資(或以經濟資產為主的小資)。這些上層小資所謂萬惡的「消費主義」指的是商品崇拜、品牌忠誠等心態,但這只是小資的形式主義的表現,而不是真正的消費主義。因此,這種莫須有的批判其實只是小資階層的內部爭鬥。 2.3.2作為向外逃避的娛樂和社交 工作時習慣於聽從上級下達的目標;休閑時也同樣需要來自別人的指令,這回來自於大眾傳媒和熟人圈子(熟人圈子裡的流行時尚最終還是來自於大眾傳媒)。 小資通過不斷花樣翻新的娛樂方式和社交話題,卻只能獲得簡單的愉悅,因而飲鴆止渴般地需要更多更新的玩具(這像極了嬰幼兒)。相比之下,無產階級通過簡單的、傳統的娛樂方式就能獲得豐富的愉悅(這部分是因為他們沒更多錢可花),統治階級的娛樂方式雖然多變但他們充裕的閑暇時間和閑暇心態使他們能充分享受每一種方式的樂趣,而不是像小資那樣淺嘗輒止。舉一個例子,小資玩規則複雜、過程多變的三國殺、四國軍棋,無產階級玩傳統的麻將、升級、鬥地主,統治階級玩規則簡單、過程複雜的圍棋、橋牌。 小資是最熱衷於社交、但卻最缺少朋友的一個階層。這正如小資最不懂得分享和互動,卻是所有階層里最喜歡把「分享」和「互動」掛在嘴邊的人。小資最不缺少的是熟人圈子,它有兩方面的功能,一是讓地位相似的人共同打發無聊時光(所謂無聊時光,就是沒有明確的生意目標的時候),二是尋找潛在的生意夥伴。這兩方面的功能是相輔相成的,因為玩伴常常能夠升級為生意夥伴。通過直接的渠道尋找生意夥伴則要冒著讓自己身價下跌的風險,因此通過表面上和生意無關的事情來做生意是最安全、最有利的。但久而久之,小資對於任何社交往來都會懷有戒心,因為他深知自己是怎麼對待別人的。 小資的生意就是經營自己「這塊料」,目標是儘可能地把自己賣出一個好價錢,其中,智力、品德(例如誠實守信、知恩圖報)、魅力(例如暗示著階級來源和社會關係網的「氣場」、「談吐氣質」),都是可以直接出賣的東西——唯一例外的是體力,因為身體健康主要是作為支持其他能力發展的基礎(「身體是革命的本錢」)而被間接出賣的。一個人直接出賣體力就像一個國家直接出賣自然資源一樣,一般來說都是低附加值的生意——小資從小就知道這一點,因為父母會不斷灌輸「通過教育改變命運」的信條並且威逼利誘自己的孩子這麼去做。身為青少年的小資除非是特別叛逆或遭遇某些重大挫折,一般會逐漸從這條最初是被迫的人生軌跡上獲得利益,從而感激父母的良苦用心,並堅定地走下去。小資是弱肉強食的市場經濟的天然信徒和久經訓練、武藝藏身的競爭者,他們身上承載著父母為他們從小就積累起來的文化-教育資產以及附帶的社會關係資產。 最重要的、很可能是終身的生意夥伴就是自己的婚配對象。這種婚姻態度並不能說是特別的唯利是圖,因為小資對於自己也是當作一件資產(可以通過各種投資來獲得物質收益)而不是一個人(可以通過各種學習來取得精神進步)來看待的。 2.3.3作為向內逃避的修身養性 總覺得自己不夠「強大」(參見下文「弱者心態」),於是總想在從身體到心理的各方面使自己變得更「強大」。各種通俗小說、勵志書籍、管理書籍、人際關係指南(官場、職場、情場、社交場、家庭)、權貴名流傳記、格言錄、養生培訓班、心理培訓班等都讓小資樂此不疲。 他們常常不是向外界爭取生存資源,而是轉向心裡的安全感、幸福感(以及不安全感、焦慮感),並且拿一些理想化的高標準(如聖賢、領袖、明星,如完美的朋友、完美的戀人、完美的配偶)要求自己,一心一意地想要「完善自我」,以應對嚴酷的市場競爭。他們不知道的是,把視野局限於自我的人是不可能真正看清自我的。真正的自我完善,需要在行動中暴露出自己的缺點已進行改善,並逐漸學會運用自己的優點。但是由於他們的一切考慮都是從市場競爭、個人奮鬥、優勝劣汰的角度出發的,因此他們很少敢於挑戰並暴露自己的薄弱之處,也就只能從道聽途說和自己的想像中進行「自我完善」了,而且他們只會選擇那些符合自己想像的道聽途說——這是一種幻想與神話的惡性循環,所起到的作用只是求得放心而已,使自己產生人情練達的良好感覺。 小資的家庭對於小資的市場競爭來說既是避風港,又是加油站,其重要性可以從一句泛濫的格言中看出「一個成功男人的背後必有一個優秀的女人」。家庭正是因為與各種市場(官場、職場、情場、社交場)隔離,才獲得其無與倫比的重要性的,可謂相對相成。因此,修身的一個重要科目就是家庭婚姻關係。 多數小資常常不去了解社會而埋頭於自我修鍊,這是虛偽的。但是,還有少數小資反其道而行之,自以為關注了社會就不需要提高個人修養了,這同樣是虛偽的。所謂虛偽,就是用美好的言辭來掩蓋追逐個人私利(權錢名)的舉動。 2.3.4集各種逃避方式之大成的旅遊(與攝影)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古往今來文人和小資的最高夢想。讀萬卷書和行萬里路究竟有什麼價值,只有真正讀了和行了的人才能知道,然而小資在讀書和旅行之前就認定了這是真理。於是,他們讀的是教他們如何做美夢的神話書,行的是閉目塞聽、走馬觀花、吃喝玩樂的冤枉路——神話書里早就把這些冤枉路規劃好了,只等小資們去走。 2.3.5時尚潮流的最初追隨者2.4根據心態
工作和職業是由整體社會結構以及個人社會地位所規定的,生活方式是由工作和職業所塑造的,而心態則集中體現在生活方式中。 2.4.1「往上爬」:個人奮鬥和地位焦慮(以及地位敏感) 這是小資最根本的心理特徵,其他一切心理特徵都可以從這一條衍生出來。 在最頂端的人無需再往上爬了,在最底層的人也深知自己爬不上去。不上不下的小資總是覺得自己可上可下(這是正確的感覺)、覺得自己的未來(應該)存在無限可能性(這是錯誤的幻想)。 小資的人生目標是經濟性的,他們的生活只能在數量上發展。對此他們從不會懷疑,而且認為那些懷疑這一點的人要麼是瘋子(尤其是權力狂)、要麼是傻子(尤其是書獃子)。無數的通俗文藝作品和偽學術作品都在反覆強化這種虛假意識(通過或隱諱或直白的表達方式),這些作品也正是因此而暢銷的,畢竟,小資是一個既渴求神話又有錢消費的階層。 2.4.2形式主義:重形式而輕內容,重表面輕深度,重手段而輕目標,重感覺輕理念 這正是慣用片語「小資情調」所正確捕捉到的現象。小資最明顯的特點就是「情調」(也可稱為「品味」)。 膚淺的形式主義是小資的思維慣式和情感慣式,但其內容、本質則主要是圍繞著地位焦慮。有些人把小資心態的本質定義為形式主義,這本身就犯了小資的形式主義錯誤。 形式主義首先是一種通過外表來顯示自己地位的策略,而且主要是無意識的。顯示自己地位本身也並非是目的,真正目的在於尋找潛在的生意夥伴。因為小資很清楚自己是不會選擇那些「看上去」不好的人作為生意夥伴的,所以他們也就分外在意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是不是好。 但為什麼通過外表展示就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真實地位呢?這和拳擊手在場上故意垂下雙手不設防是一樣的:告訴對手自己有超出一籌的實力。外表展示是純粹的消耗性行為,而沒有直接生產任何東西。時尚潮流在這裡顯示出其必要性:不斷更新的時尚使得外表展示的消耗性更強,也就更能體現展示者的實力。不過,可悲的是,在消費品味上小資再怎麼操練,也還是敵不過統治階層:天生的「氣場」總是輕而易舉地壓倒後天模仿得來的「氣場」。在這方面,小資的水平還停留在「十五而志於學」的層次,而統治階層則達到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的層次。 對於小資而言,炫耀性消費既是接頭暗號,也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其中的各種符號差別細緻入微、層出不窮,而為了掌握這些符號的含義和使用規則,就有了社交和修身的必要,恰所謂「活到老,學到老」,又所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1968年的西方青年運動標誌著小資階層的歷史性崛起,作為這一發展的註腳,學術界專門開闢了一個叫做「文化研究」的學科,主要就是為了研究小資階層那五花八門的文化符號世界。如果說社會科學(包括政治經濟學、社會結構分析、歷史研究等)是無產階級對抗其他階級的兵法(革命聖經),政治學(包括行政管理、工商管理、發展經濟學、軍事、民政、外交、司法、倫理宗教等)是統治階級對付其他階級的兵法(資治通鑒),那麼文化研究(包括符號學(解碼)、修辭學(編碼)、精神分析、消費研究等)就是小資對抗小資的兵法(地位指南)。 無產階級注重實用性,因為他們囊中羞澀;資本家-官僚注重實用性,因為他們無需通過外表來顯示自己的不凡地位。小資則是分辨各種品味的大師——雖然這些品味大多是由資本家-官僚的生活方式所引領的。無產階級和統治階級的注重物品實用性、不拘泥於形式的相似態度,有時會使小資誤把無產階級的習性當作是統治階級的習性而模仿、傳播開來,例如牛仔褲(起源於工人)和爵士樂(起源於黑人)在美國的流行。 注重形式和手段的極端表現是潔癖、收藏癖、技術狂(不僅是科學技術,更包括人際關係方面的技藝,例如,「下級學」、「把妹學」)、藝術迷戀。 日常生活中,即使不是為了炫耀或者辨識潛在的生意夥伴,小資也常常為了滿足自己對於獨特個性的心理需要而採取形式主義的態度。典型的例子是逛大商場。即使有明確的購買目標、心理價位和品牌偏好,小資還是喜歡逛大商場,因為在琳琅滿目的商品中進行選擇,可以使人產生一種自由選擇和品味獨特的良好的自我感覺。這再一次表明,小資傾向於把手段當作目的來追求。 對於小資來說,最困難、最違反他的習性的事情莫過於思考一些沒有確定方向的問題,例如終極意義、長遠目標、社會整體。他習慣的是在已經確定(或者已經被他的同輩所採用)的方向中去尋找最有效率的手段,這也正是學校考試所培養出來的習性。 小資在每時每刻看上去都有特定的目標,看上去一直都很忙碌(不管是工作還是休閑都是安排緊湊的),但終其一生卻看不到任何具有一貫性的目標。他的每一個短期目標都是散亂的,因為他沒有長遠的打算,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在對待形式和內容的態度中,中國先秦的「名實之辯」中各方的立場,鮮明地體現了階級性:儒家堅持「正名」(孔子)、「制名以指實」(荀子),反映了統治階級維護社會秩序的訴求;墨家提倡「以名舉實」,反映了工農群眾認識客觀世界的需要;道家認為「道常無名」(老子)、「大道不稱」(莊子),以間接的形式表達了小資追求自由競爭的心態,名家的詭辯術則以反面的形式表達了小資想要打破規則限制的心態。放到古希臘的背景中,儒家的立場類似於蘇格拉底的定義方法、柏拉圖的理念論和亞里士多德的分類學,道家類似於蘇格拉底之前的自然哲學家和蘇格拉底之後的犬儒主義,名家類似於教授修辭術的智者派。 2.4.3弱者心態、受害者心態 永遠自以為是弱者,總覺得自己不夠強大,而且這種不足歸根結底是由某些強大而邪惡的「權貴」、「精英」造成的。這種心態的首要功能是證明自己永遠渴求更高地位的正當性,但久而久之這種心態就會漸漸獲得除了工具之外的目的性意義——小資傾向於把任何一種手段都上升為一種信仰。 因為把社會想像成弱肉強食的叢林,小資們特別容易為了抱團而抱團(典型例子是戀愛和結婚),也特別容易因為一些雞毛蒜皮利益的小事而分手或反目(但絕對無法理解管寧與華歆絕交的故事)。 傾向於認為自己是「體制」、「權貴」、「既得利益者」、「大環境」的受害者,而絕對不會承認自己受到「體制」、「權貴」、「既得利益者」、「大環境」的恩賜比無產階級更多(即使承認自己更有優勢,也認為這優勢是自己應得的)。這種怨婦心態部分源自於他們那向上攀比的勢利眼習慣,正所謂「山外青山樓外樓,強中自有強中手」。 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部分小資喜歡通過強調自己的「體制外」身份,來體現自己的道德優越感和個人實力(暗示自己不需要「體制」的支持也能混得很好)。與此類似的表現還有:凡官必反、凡富必仇,認為「國家」代表「惡」而「民間/社會」代表「善」、二者勢不兩立。這些表現在各類「公知」身上最為突出,網路上的公知論戰和電視上的選秀節目一樣,都是小資們自「愚」自樂的狂歡。這些「公知」的言論之所以能引起廣大小資的共鳴,只是因為他們用一種隱晦的方式恰到好處地表達了小資的心聲:錯都錯在逼良為娼的惡制度。小資習慣性地無視自己半推半就的俗人心。至俗與至惡結合在一起,這才使得人類社會的不合理現象千百年來都難以改變,因為「人至賤則無敵」。 2.4.4本能的勢利眼 對上是怨婦(受害者心態),認為「權貴」是不道德的;對下則是橫挑鼻子豎挑眼(勝者為王心態),認為窮人是愚蠢的、懶惰的、怯懦的(總而言之是內在的、自己造成的軟弱)。這兩種想法結合起來,就是一種極度的自戀和自憐:只有自己是最善良、最聰明、最勤勞、最勇敢的,但自己的境遇卻總是低於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無產階級會在一定的時期內不滿於自己的社會地位(例如現在的新生代農民工),小資對此的反應是驚慌失措:奴隸中的奴隸居然想要翻身!之所以會有這種反應是因為,小資永遠都對自己的社會地位、對自己的既得利益感到不滿,所以,他們就以己度人地把無產階級的不滿看成了和自己一樣的不滿。 不用說,「勢利眼」這一特殊技能也是通過不斷的社交和修身而「百鍊成鋼」的。 受害者心態和勝者為王心態本來是互相矛盾的:把自己的不如意推給「權貴」或「大環境」,把自己現有的中等地位歸功於自己的努力。但由於小資把這兩種心態用在不同的地方,所以他們一般覺察不到這種自相矛盾,還常常有世事洞明的良好感覺。 這種矛盾心態產生的原因是,小資一方面無止境地追求經濟上的發展,一方面慶幸自己沒有淪落到經濟收入更低的「失敗者」階層。小資的自信和自尊是建立在自己的經濟實力比多數人更強的基礎上的。大學生在畢業前後、尤其是在工作還沒著落的時候所體驗到的極度焦慮,其實並不值得同情,因為這本質上只是小資們極度害怕自己落到無產階級(或小資下層)的低級地位、從而失去原有的特權而已。 2.4.5好人幻想、善良願望、口頭道德家 小資是最講究「道義」的,但他們嘴裡的「道義」是非常形式主義、非常空洞的,目的是為了滿足自己的「好人願望」,正所謂「己欲達而達人」。 通過這些幻想和偶爾的慈善行為、道義行為,小資才能建立起牢固的自信和自尊,產生良好的自我感覺,而不至於被地位焦慮所壓垮。他們判斷自己行為正當與否的標準是自己的主觀感覺是否良好,而不是自己行為的客觀結果。 各種志願組織、慈善組織、附庸文人團體中的小資工作者以其敏銳的嗅覺地利用了這一點,而從中獲益最大的則是這些組織背後的主要資助人——不是資本家就是官僚。這些本質上是小資們自導自演自「愚」自樂的行為,同時也給小資戴上了一副「和諧號」有色眼鏡,使得他們既看不到統治階級虛偽的貞節牌坊,也看不到無產階級的越積越大的憤怒。 口頭道德家也可以看作是潔癖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 2.4.6自以為是、自得自滿、自憐自艾(真誠的自我欺騙) 「自以為是」是每個人最兇惡的敵人。一知半解最容易導致自以為是,這比徹底無知還危險——對自己和對別人都危險。 典型的小資是自以為聰明的糊塗蟲——統治階層中的每一個人都不糊塗,而是正確地看到,為整個社會的(現存)秩序著想對他們的自我利益最有利,但作為一個階層,這種想法是一廂情願的自我欺騙;無產階級中的每一個人則都不會自以為聰明,而是覺得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但作為一個階層,他們卻沒有想到自己的苦正是自己的一味埋頭苦勞造成的,怪不得統治階層的邪惡和小資的趨炎附勢(況且,小資在特定時期也會賣主求榮、倒向無產階級一邊從而為自己留下餘地、找好出路或進行政治投機)。 自以為是意味著沒有能力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客觀地看待自己,從而也就無法客觀地看待別人、看待社會。不超脫就沒有幽默感。自以為是的目的或結果就是自私自利。 小資不像資本家-官僚階層或無產階層那樣對於自己在社會中的地位和功能有明確的認識(不管對於自己所認識到的地位和功能是滿意還是不滿意),這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的社會地位常常處於有限範圍之內(一般不會跳出小資這個階層之外)的向上或向下的流動過程之中,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絕對不願意認為自己在本質上和自己所看不起的無產階級是一樣的。 於是小資就需要種種神話(也可稱為「意識形態」)來哄騙自己,讓自己相信自己所過的生活、所做的奮鬥、所追求的目標是有意義的、值得的。正因為小資的生活極度依賴於各種神話,他們也就成為這些神話的最堅定、最頑固的信徒。 因此,在一個旁觀者看來,小資是活得最悲慘的一個階層:他們自以為在為自己的利益而奮鬥,其實不過是在為更高的資本家-官僚階層做苦力(附庸文人稱之為「社會穩定器」),順便還幫這些幕後大佬們背黑鍋(附庸文人稱之為「階層緩衝帶」)。簡而言之,小資們因為「給點陽光就要燦爛」,所以「被人賣了還幫著數錢」;相比之下,無產階級因為被賣得更慘,所以一般不會去幫著數錢。 總的來說,統治階層對於小資的利用,單位成本更高(物質利益+精神滿足),但單位收益也更大(腦力型苦力+背黑鍋);而統治階層對於無產階級的利用,單位成本低、單位收益也不高,但由於無產階級的人數眾多,所以總的凈收益還是很可觀的。2.5根據人口統計學標準
2.5.1年齡 從客觀條件到主觀條件都符合「小資」定義的,多數是中青年人。「小資」的「小」字,可謂一語雙關。中老年人即使干著小資的職業,心態也會漸趨平穩,變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無產階級心態;另一部分中老年人則走上了更高的小資職業的崗位或甚至是資本家-官僚的位置,變成了「遊戲人生」的統治階級心態。 相比較而言,小資對於生活的心態是「人生規劃」或「職業規劃」。上層人士不需要千方百計往上爬,因為他們已經在最上層了,他們只需要規劃自己已有的事業就可以了;下層人士也不需要規劃自己的人生,因為規划了也沒用,再怎麼努力也很難升得上去。 人口增長高峰期出生的人有更大的可能成為小資,因為這些人面對的地位競爭更為激烈。 2.5.2性別 最純粹的小資心態和生活方式大多集中在女性身上,因為她們在家裡的地位一般與小資在整個社會的地位相似:為統治階層提供直接的、不容易替換的服務。小資家庭既然是為了經濟的目的建立起來的,經濟因素就決定了家庭成員的地位,而丈夫的收入一般比妻子更高,所以也就在更多的時候居支配地位。 2.5.3出生地、居住地:城市與農村,大城市與小城市 通常,小資是與城市居民聯繫在一起的,例如貶義的「小市民」一詞。這並不奇怪:統治階層居住在城市裡,作為提供特殊服務的小資自然也生活在城市。 很難說小資心態的特殊性是由於城市本身有什麼特別的魔力。若說是城市的陌生人多的特點,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對陌生人採取敵意和冷漠,而不是善意和熱情呢——城市人應該早就對陌生人的存在習以為常了啊!若說是城市的精神刺激多的特點,那麼,是什麼樣的刺激、以及什麼樣的反應才會使這些人產生小資的心態,而不是另外兩個階層的心態呢?因此,城市本身的特點不足以說明小資心態的原因,倒不如反過來說,是小資造就了城市文化。 在中國,相比城市青年,新生代農民工(出生在1980年後)已經成為新一代小資的最主要來源。城市人對於這些農民工的蔑視是不遺餘力的,這就是上層小資對於下層小資的無意識防禦策略——用「一袋馬鈴薯」來形容小資階層的內部分裂至今仍是十分逼真的。3、對於「小資」的種種誤解(故意的和無意的)
「小資」或許是遭到各種負面評價(如:輕視、嘲諷、批判)最多的一個階層:「兩邊不是人」。當然,正面的誤解也有不少,但這主要是小資自己所信奉的一些神話。
3.1「小資」生活是最低限度的有「尊嚴」的生活
有車有房有閑、子女接受「優質」教育……諸如此類的對於「小資」生活的幻想,所要求的不是「尊嚴」本身,而是比別人(尤其是無產階級)更多的「尊嚴」。 由於局限在個人奮鬥的思維定式中,小資從來不會想到,一個能力正常、神智健全的成年人如果在平常年代(沒有大的戰爭或災害)「失業」或者得不到溫飽,那並不是這個成年人本人的恥辱,而是整個社會的恥辱,並且極有可能是由於最高階層的罪惡(而絕不是中下階層的「懶惰」)。3.2「小資」意味著腐朽墮落、道德敗壞、窮奢極欲
這只是一部分資本家-官僚的生活。小資的生活雖然比無產階級要更富裕些,但也是量入為出的,而且一般來說負債更嚴重,多數難逃房奴的命運。而且,在一些旁觀者眼裡的奢侈消費,在小資那裡也有不足為外人道的原因:對於形式主義的追求和迷戀,是有利於小資在經濟上的發展的。 小資們津津有味地、甚至是「忘我」地過著一種既可憐又可恨的生活。就像無產階級一樣,小資是可憐的(「做苦力」),因為他們的種種喜怒哀樂無非是為了混口飯吃(但「可憐人必有可恨之處」,無產階級正是因為自我放縱自我墮落而只能廉價出賣勞動力的,而壓迫他們的人正是他們為之奉獻的人,但他們既沒有眼光看到這一點,也沒有勇氣去反抗和鬥爭,最多只是軟磨硬泡、苦苦哀求);但也像資本家-官僚一樣,小資是可恨的(「背黑鍋」),因為他們的這種「可憐」是建立在他們一手造成的廣大無產階級比他們「更可憐」的基礎之上的。習慣於自嘲為「盧瑟」(輸家)或「屌絲」的人絕不是真正的無產階級,而是那些嚮往特權階層地位而暫時達不到、並真誠地表達自己這種嫉妒的人。這種修辭策略的目的是彰顯自己擁有統治階層所特有的「寵辱不驚」的豁達胸懷——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特權階層的習性,不是嗎? 既可憐又可恨,這兩個特點混合在一起,就構成了小資的本色:可悲。小資虛假的夢想和真實的焦慮都是可悲的。小資從來不知道自己是誰(除了在市場競爭中的地位),從來不知道自己的工作和休閑活動對於他們所不認識的人造成了哪些結果,因此,小資沒有主觀故意的惡意,也就不能用道德法庭去審判這個階層。不顧事實地動用道德審判,恰恰是小資的習性。3.3「小資」是特權階層的一部分
小資是特權階層的共生物,是為後者服務、並從後者那裡獲取些許養料的一小部分人。特權階層則是整個社會的寄生蟲,從所有的勞動者那裡攫取養料。 自稱是無產階級的人也不可能是真正的無產階級,而只是標新立異、尋求「道義」名聲的小資。這是因為真正的無產階級並不在意別人給他的身份貼上什麼標籤,他們只關心能夠直接轉化為利益得失的東西。這也從反面意味著,無產階級的命運也具有一定的悲劇性:無產階級只能「被代表」,而不可能自己代表本階級的整體利益去發言、參與社會各階層間的討價還價。 與小資常常自稱是無產階級相似,統治階層常常自稱是小資:官僚和資本家都喜歡向大眾傳媒「訴苦」。小資很容易識破這套把戲,因為他們自己就常常有意無意地這麼做;無產階級則對小資的揭發半信半疑:他們當然不希望被騙,但由於自己是老實的,他們也就很難想像出別人的虛偽性——所有人都把自己的心理特點作為衡量別人心理的尺度。3.4「小資」比無產階級更虛偽,無產階級比「小資」更純樸
在任何階層的人中都有虛偽的和純樸的。但作為整體而言,這兩個階層確實存在這種一般區別。但是,虛偽和純樸首先並不是內在的心理特徵,而只是表達和追求個人利益的不同方式。在不公正的利益分配中獲利較大的一方,必然採取虛偽的策略;而獲利較少、相對受損失的一方則沒有虛偽的必要,反而是直接表達願望的「純樸」方式更能獲得廣泛支持(尤其是來自小資「好人」)。 認為越窮越善良、越窮越革命,這其實是一種典型的小資心態,即一方面想顯示自己的超凡眼界和博大胸懷,另一方面想獲取更多社會支持從而進行政治投機。因此,批判小資最激烈的,往往也是小資,只不過是某些特定類型的小資。3.5「小資」意識的膚淺性和保守性是不可救藥的
對於種種神話,小資是最沒有抵抗力的,但人們往往由於小資階層的人數相對無產階層來說更少而忽視了小資,因而不把這一群體作為政治動員和道德教育的對象。為了證明自己對於小資的忽視是正當的,於是就說小資本來就是不可救藥的。4、小資的悲劇:如何自救?
4.1正確的自我認識
既不是幸運兒,也不是弱勢群體,而一方面是社會不平等和個人不自由的製造者、維持者以及「揀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既受益又受害者,另一方面則是文化的開拓者與傳播者。 對各階級中的優秀分子來說,存在著這樣的精神上的差異:小資有勇有謀,無產階級有勇無謀,統治階級有謀無勇。體現在行為習慣上,就是:小資善於談判、討論(但也常常流於斤斤計較和夸夸其談),無產階級善於或明或暗的抵抗(但常常被人利用),統治階級善於收買別人(武力和腦力)來為自己服務——這就是通常所說的大智若愚。 哈貝馬斯式的「商議式民主」、古希臘的城邦民主制是典型的小資神話:不僅熱衷於商討,而且商討的內容竟然是商討過程本身的理想形式! 小資的勇和謀都來自於文化,這也意味著,小資如果一味沉迷在日常生活中,就會由於其特殊的環境而變成既無勇也無謀。無產階級的勇、統治階級的謀則是在其特殊環境中自然產生的,因此,其優秀者和平庸者之間只是程度上的差別,而不可能像小資的精神世界那樣存在著質的區別。 但是迄今為止,尚未發生小資為了自己的利益而團結奮鬥、並堅持到底的事例。小資的膽識和智謀大多用在了錯誤的地方,其中主要的是小資內部的互相爭鬥,這常常因為太過於接近「日常生活」而被「歷史」書寫所輕視;次要的則是小資依附於另外一個階級(主動依附於無產階級,或者被統治階級所收買)而進行的爭鬥,這方面的大量歷史記錄表明,小資倒向哪一方,哪一方便會實力大增。 小資在政治上的根本性分野也塑造了他們不同的習性:左派、社會主義者、平等至上者主動投靠無產階級,因此其習性也和無產階級接近,即庸俗;右派、民主主義者、自由至上者則主動或被動地走向統治階級,因此其習性和統治階級接近,即虛偽。有些自稱兼容並包左與右的人則是既庸俗又虛偽,實乃小資中的「戰鬥機」! 如果說小資習性是以虛偽來掩蓋自己的庸俗,那麼統治階級的習性則是以虛偽來表現自己的庸俗,無產階級的習性則是坦誠而直接地表達自己的庸俗。 不管是左派還是右派的小資,其共同特點是,傾向於認為通過改變「制度」就能自然導致「社會」進步。他們在這個判斷上是愚蠢的,因為他們忽視了改變「人心」的重要性,尤其是改變自己心態的重要性。 自我認識意味著自我批判,意味著屈辱地活著並且意識到和暫時忍受著那些屈辱——不管是作為狡猾的野蠻人、虛浮的庸人還是老實的群氓的一份子。在這個自己對自己坦誠相待的基礎上,才能開始進行改變現實的工作。 幻想在一夜之間通過意識上的「覺悟」就徹底擺脫小資的尷尬身份,其實是陷入了更深的自我欺騙之中,這就像是做夢的人夢見自己從夢中醒來,其結果是以假為真、反而更加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覺醒了。這是一部分人的典型困境。另一部分人則大方地承認自己是在做夢,但他們反過來認為做夢(「追求理想」)正是人之為人的根本優點;他們忽視了兩種夢想的根本區別,一種是夢想從夢中醒過來(就如前一部分人的夢想),另一種是夢想做更多更美的夢,只有第一種夢才能顯示人類追求真理的崇高性,而他們所為之辯護的第二種夢則體現了小資給自己行為找借口的虛偽性。這兩部分人彼此都認為對方錯得離譜,其實雙方都既錯得離譜、又說出了一部分的真實。4.2清醒的社會認識
小資是無產階級(周而復始的)怒火的直接製造者和直接受害者,是資本家-官僚手中的矛和盾。這就是小資在正確認識社會之前所處的社會地位和所行使的社會功能。 正確的社會認識必然是從實踐中得出並能夠用於指導實踐的。因此,社會認識不是在封閉環境內培育出來的,那樣只能造就文化貴族,而是在鬥爭、批評、教育中鍛鍊出來的,這樣才能造就有知識的鬥士,正所謂「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不願把自己的觀點拋出去接受檢驗的人,就像不願意當炮灰的士兵一樣,都不是合格的戰士。4.3大團結意識與無私奉獻精神
以上兩種心態都是由正確的知識所自然引發出來的。 4.3.1大團結與小團體 首先,大團結意識絕對不是小團體意識。 小團體意識其實就是生意夥伴意識。在任何市場競爭中,團體既能提供互助、合作的機會,也能間接削弱對手的士氣和實力,而小資之間個人地位的市場競爭也同樣如此。這種團體的規模再大,也只是服務於自己的私利,因此依然是「小」的;況且,隨著規模的擴大,小團體也會面對越來越大的內部衝突和分裂傾向,正所謂「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判斷大團結和小團體意識的標準之一是,大團結意識使人把別人看做是共同事業的(潛在)參與者,而小團體意識使人把別人看做是共同組織的(潛在)成員。另一個標準是看待自己的個人利益的態度:大團結意識下對待自己得失的態度是「得之我命,失之我幸」,小團體意識下對待自己得失的態度是「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這是小資所特有的意識。資本家-官僚階級和無產階級都是一盤散沙,除非大難臨頭或大敵當前(即,面臨嚴峻競爭或挑戰的時候),一般缺乏主動的聯合意識。其不同在於,資本家-官僚由於人數較少、交往較多,所以往往存在著不謀而合的默契;無產階級則正好相反,不但分散,而且由於人多、跨地域跨行業的交往較少,所以往往被「分而治之」。自始至終積極尋求內外部聯合的,只有小資,所以被利用起來(尤其是被統治階級利用)也是格外容易。小資的悲劇在於,他們的聯合僅僅建立在利益的基礎上、目標僅僅是為自己謀利,因此往往只能建立起脆弱的小團體。 這種意識應用在小資對於無產階級的組織中,就是所謂的「為平等而密謀」的傳統;應用在小資對於統治階級的想像中,就是各種「陰謀論」的傳統;應用在小資自己身上,就是各種名目的社交團體(例如讀書會、投資研習會、職場交流會、驢友會、志願服務協會等等),還要美其名曰民間的「自組織」——小資總是各種神話的創造者和消費者。 大團結意識的目標不是組織人,而是武裝頭腦。從某種角度說,這類似於最初的傳教活動,傳教者個人的特殊性是無關緊要的,重要的是其頭腦中所承載的、可以普遍傳播的理念。 大團結和小團體的區別,也可以看作是戰略和戰術的區別。 組織、動員、宣傳等只是戰術層面的活動,如果缺乏戰略層面的教育、批評、反思等活動,戰術層面的活動就會變得正義性有餘、正確性不足,淪為各種「好人」(溫柔的慈善家、勇猛的戰士、機智的政治家……)的個人表演。戰略是關於行動和思考的目標本身的,而戰術只是關於如何行動、如何思考的手段。然而,也正是因為小資大都是戰術大師,才對統治階層有特殊的利用價值,才能從後者手中討到更多的衣食。 因此,小團體是個人崇拜和權力濫用的溫床,因為局部戰術的策劃和執行依賴於特定人物應對特定環境的能力,這種能力是不可傳授的。人們之所以對各種小團體(大到國家、企業,小到家庭、友誼)的興衰歷程感興趣,只是因為這些小團體的成功經驗能給他們以信心(打雞血)、失敗經驗則能給他們以慰藉(喝雞湯)——這正是所有神話的功能。 相比之下,整體戰略的認識依賴於每一個人的主動覺悟,因而不可能被任何個人所掌控,並且一旦有了整體戰略的認識,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適合自己內外部情況的戰術的理論家和實踐家。人的肉體生滅無常,但人的精神則可以永續,這才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正確含義。 人民幣圖案從「大團結」到毛主席的轉變,恰恰與輿論環境從崇拜毛澤東到告別革命的轉變同時發生。這兩個現象看似矛盾、其實一致,即小資的思想在前後不同環境下發生了「返祖」的倒退現象,是典型的「進一步,退兩步」。這種思想倒退在歷史上也層出不窮,例如法國革命後拿破崙上台、俄國革命後新沙皇上台。 其次,大團結的發展,離不開各種小團體的推動。 4.3.2無私奉獻與公平交易 首先,無私奉獻精神絕對不是公平交易精神。慈善行為給資本家-官僚帶來了名聲,給小資帶來了心理安慰感,這都不是無私奉獻,而最多只是經過巧妙掩蓋、自欺欺人的公平交易,更不用說一些資本家-官僚以慈善之名、行漏稅洗錢賄賂之實的罪惡了。 其次,無私奉獻精神的發芽,離不開公平交易精神的生根。公平交易的結果是雙贏。真正的公平交易,是在交易雙方力量(包括政治實力、經濟實力、文化知識)均等的情況下才可能的,否則,總有一方會以「自由貿易」的名義獲得更多的好處。交易雙方的力量如何才能均等?這就需要中上層人的無私奉獻。4.4認出小資,關心小資,教育小資
既要認出自己身邊的小資,也要善於反省自己心中的小資,並進行嚴厲的批評和堅決的引導。這不僅是小資進行自我救贖的唯一道路,而且也是社會進步的唯一道路。 自我反省和教育他人都是小資的習性,只不過常常用錯了地方,用在了為謀求個人私利而修身養性或忽悠別人。要從沒有這種習性的另兩個階層那裡喚起這種習性,所花的功夫要大得多,而且,多數情況下也是由小資來進行啟發和引導的。因此,社會如果能夠進步,小資必然是先驅者和先鋒隊。 從客觀的社會結構來看,小資一方面是實際的勞動者,因而與無產階級勞動者就有或多或少的「兔死狐悲」的共同命運感,另一方面又在政治權力、經濟財富、文化知識上比無產階級擁有得更多,因而或多或少有一些關懷弱者、關心「社會」(因為社會上有大約80%的人相對於小資是弱者!)的心理傾向,也有這麼做的實際能力。上述兩方面,一方面是同情心,另一方面是責任感,都是小資最可寶貴的精神,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潛力。相比之下,統治階層因為不勞動所以缺乏同情心,無產階級因為自身難保所以缺乏責任感。 可悲的是,小資的這些自發而高尚的情感在絕大多數時候都被引導上了主觀上自欺、客觀上無效的種種錯誤道路。例如,上層小資陷入了王師和諫臣的神話(「圍觀改變中國」的最新口號只是誘惑更多人過一把諫臣的癮而已),中層小資陷入了慈善的神話(「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下層小資則陷入了自保(「發展好自己就是最大的愛國愛民」)、家庭(「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消費(「消費就是愛國愛民」)的神話。 因此,只有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公民知識分子的神話,並努力去追求這個夢想,公共知識分子忽悠別人的機會才會減少,無產階級才會擺脫被代表的命運而自己代表自己,統治階級才會從統治者變為協調者,小資也才能從助紂為虐變成與人為善。5、附錄:青年中的小資身份和小資傾向
青年主要是指精神上的青年,即一個人的信念體系並不穩定、但正在趨向於穩定的那段時期,或者說是精神最終走向成熟的一個特定時期。這一時期的具體時間可長可短,也可能會多次出現。人的精神發育一般可分為三個階段:學徒期(從「十五而志於學」開始),試驗期(從「三十而立」開始),成熟期(從「四十不惑」開始到「五十而知天命」,此後的過程則是逐漸衰退)。
青年有普通和優秀之分,但區別的標準在哪裡?優秀就是追求優秀,但是是在知識上和道德上追求優秀,而不是在社會地位上追求優秀。 普通青年和優秀青年又可以分為不同的類別。 普通青年包括:小資、工農、上進(鑽營、投機)。小資青年和工農青年指的是大體上安於現狀的白領和藍領勞動者,上進青年特指其中努力往上爬的青年。小資青年一般也想要往上爬,但通常缺乏有效的實際行動,可以說是口頭上進派。 優秀青年包括:文藝、學術、知識、道德、愛國、激進、公民。 文藝青年對於自己和他人各種生活體驗較為敏感,因此常常會沉浸於文藝作品、異想天開或感傷情緒,他們的行為常常會引導小資青年的時尚。 學術青年對於某一門學科充滿渴求或對某一個大學者充滿敬仰,因此帶著一種神聖感鑽研於其中。這些人容易進入的誤區是:眼界狹隘。他們常常仔細讀了一兩本「經典」就自已為掌握了葵花寶典式的真理,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了,但實際上對於其他領域缺乏最起碼的了解,因此也就對其他領域的學術青年缺乏最起碼的尊重。他們常常掛在口上的口號是「跨學科」,其實不過是把兩個或更多個近視眼合在一起而已,並不能起到根本上的補救作用。雖然他們彼此看不起,但他們也都會一致對外,瞧不起貌似無所不知的知識青年,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學術型知識分子)與文人(文學型知識分子)之間的互相輕蔑。大學被這些人所佔據,而且這些人只會招募和他們臭味相投的人,從而導致大學的敗壞。 知識青年則對於萬事萬物都有濃厚興趣,哪裡不明白就研究哪裡,務必做到對古今中外、天文地理全都略知一二為滿足。這些人容易進入的誤區是:思想淺薄。他們擅長寫千字文、擅長說段子,因此頗得別人喜歡,他們也以此為豪,尤其看不起糾纏於細節的學術青年。檢驗思想是否淺薄,可以有兩個簡單的依據,一是能否寫出邏輯嚴密、簡明扼要的一萬字以上的文章,二是能否在不作任何準備和不藉助任何材料的條件下,向別人講半個小時而不使聽者感到無聊。媒體被這些人所佔據,而且這些人只會招募和他們臭味相投的人,從而導致媒體的敗壞。 道德青年對於社會上的弱勢者充滿慈悲情懷,並希望以實際行動幫助他們走出困境或至少感到無私關懷的慰藉。 愛國青年一家國天下為己任,其中較為理性者從事歷史與現實社會的研究,較為感性者則以文藝或更加直接的形式表達自己對於全體國民命運的關切,試圖歡迎國民的團結互助精神。 激進青年以文化啟蒙為己任,以民主與科學為旗幟,試圖喚醒國民的理性反思精神,其中根據理念的不同又可分為科學派(常以反對資本主義為旗幟)和民主派(常以反對專制主義為旗幟)。兩派都會有一些口頭革命分子,也就是那些教條主義傾向較為強烈的激進青年,因為教條,所以容易導致對於行動的號召,但也同樣是因為教條,所以導致他們的號召缺乏說服力。 公民青年願意拋下個人得失的考慮,承擔起道德、社會、政治、經濟上的風險,從事變革社會制度、推動社會進步的實際工作。 普通青年和優秀青年在一定條件下可以互相轉化。例如小資青年與文藝青年有時就很難劃清界限,工農青年和愛國青年也常常有重合,上進青年與激進青年的區別也常常只在一線之間,這些重合與轉化並不是偶然的。 對於這裡所討論的主題來說,只要說一點就夠了,那就是:文藝青年是小資中的「戰鬥機」、先鋒隊。當獲得了較高、較穩定的社會地位之後,他們常常從文藝青年蛻變為小資,因為最初引起他們不滿的種種境遇已經不復存在了。 以上關於小資的種種描述,歡迎讀者諸君對號入座,更歡迎嚴厲批評!抖些機靈,求摺疊:
唐頓莊園里的老太太說了這麼一句話:「哦,中產階級,多麼可怕的字眼!」
============================
中學時我喜歡的一妹子很認真地和我說:「我的人生目標是中產。」這句話讓我對她的印象大打折扣(注意,那時還是中學)。現在,她在魔都結婚生子,和些文化人打交道,看些F1和品些紅酒,可我知道她仍然是個普通市民而已。而我,像只停不下來的瘋狗在中國南方走到北方,從西邊走到東邊,從高大上的投行,到下九流的水果攤,從苦逼的創業,到不守規矩的互聯網大公司逼仙(沒錯,能在各種環境下生存是我的目標之一,這叫自由),讀著在路上,也讀著昭明文選,讀著中國哲學史,也讀著金融工程,讀著沉思錄,也讀著測度論……我高興!去他媽的中產無產,這種貼標籤的事哥從來不幹,我是誰用得著標籤嗎?我幹什麼就是什麼樣的人。在圈子中尋找認同?先認同自己吧。
你的中產在曾經是在麥當勞吃頓午飯,現在是做完PPT後品著pinot noir,未來也許是每年去泰國度假。人卻還是那個人,拉的還是那坨屎。心裡其實喜歡的是鳳凰傳奇,但總跟別人說拉赫馬尼諾夫很有表現力、很震撼。
============================這個這個這個……怎麼不止一人說我對妹子是滿滿的念想呢?你們怎麼就看出這方面的東西來了?太沒追求了!哥其實去讀大學時就對她沒念想了……好吧好吧,念想維持到大一下。決定今晚聯繫她叨下家常。我司招聘啟事都升華到到中產階級生活方式討論啦?
唉,還是踏踏實實的說正題吧。
實際情況是領域窄、公司新,節奏快、要求專、社招慢、HRD下月才上班。
JD所以只好頂著罵說大實話了。
好幾個兄弟姐妹都說,在美國這種文件肯定違法。知道且認同。問題是大中產階級社會美國城市差異化和貧富差居多小啊。
段子不太好,也知道,被挖對象Interview中義務幫忙寫的,連改都沒空。您來我司上班了,專職投入,文案不就能寫的更好看好讀好舒服啦?
還是那句話,小公司,要干實事兒,著急起來,肯定是直接了當不繞彎兒。
的確需要家境好些的同學。
常客服務的是商旅人群。這個群體不是什麼大富大貴,但卻是最容易「被土豪」的群體。
更多能看到的是機場休息室和豪華酒店。誰會去想多少個夜晚跟甲方喝多了在房間馬桶邊吐完睡著的不堪?
差旅不是旅遊玩耍,雖然都是飛機和酒店,但差旅很容易「被旅遊玩耍」,因為往往你的工作忙碌程度與酒店航空高級會籍成色和相應特殊待遇成正比~
這段話如果讀起來不太好理解,您就是仙女下凡常客也用不起啊~
常客是以有經歷和沉澱的角度去理解、關心、服務一個靠自己能力、努力提升生活品質並取得成績、但卻被我國這個貧富差異依然較大社會的大眾們容易誤解的差旅人群體。
在常客運營市場類的工作主要靠的是人文理解和心態平和。
這事兒不多說大家都明白,平和心態往往存在在極具安全感的人群中。
積極打拚向上的年輕人們,太有安全感怎麼進步?
安全感很強且工作效率很高的人,在我國容易找嗎?
自己生活方式要有,還得能理解包容各種其他生活方式。其實不容易的。要麼常年推薦成功送蘋果六呢~
所以,覺得常客有意思的各位,但請自薦或推薦。
簡歷煩請發:zhao@changker.com ,提知乎這篇東西。再寫篇對我們產品的看法,千字左右。然後,Interview後應聘成功不成功的,北京本地都送一晚瑞吉免房,外地來京都提供單程機票。
結個善緣沒什麼不好~如果家人生個病能扛住經濟壓力;房產沒貸款,有個代步車;蘋果、留學都能消費一下;每年旅遊2次;不消費奢侈品;孩子畢業了家人能供個首付。
忽然覺得要達到這個標準在魔都還要奮鬥好多年……搬磚去了H坐在我身邊,宛如一個小金娃娃。
左手腕上戴著一個卡地亞love系列4鑽鐲子,鐲子上扣著個很多鑽的歐米茄星座表,左右手中指各戴一個同款卡地亞love系列戒指。
脖子上繞著的是梵克雅寶的四葉草項鏈,香奈兒的耳釘閃閃發光。
嘴唇塗得紅紅的,頭上布發箍是香奈兒的,用特醒目的字母寫著。衣服倒比較普通,只是moschino的,款式簡潔,胸前是小熊,品牌一目了然。
身後堆著個lv老花雙肩包,旁邊擠著個愛馬仕卡其色小籃子包。她伸腿的功夫,探出來一雙白胖的腳,蹬著古奇的絨麵皮藍綠色的單鞋,一塵不染的顏色,一看就是嶄新的。
注:你們看到的不是郭敬明的『小時代』式的yy,這個人是我親戚。
"你為毛戴2個一毛一樣的戒指?"我問。
H回答"戴習慣了唄!今年國慶我們要去xx旅遊,花3倍的價格住民宿。""3倍?我只去過提價50%的"我有點吃驚於3倍。H瞪著眼睛說:"是啊!平時價格就和五星級酒店一樣。我最近買松茸,空運的,24小時到家的野生松茸,論斤買,給孩子炒蛋炒飯吃!"
我本期待她介紹下民宿,沒想到直接跳過了。
"我在ole看,幾顆就300多了。"我在腦補松茸蛋炒飯是什麼樣子,只吃過松露。
"你用黃油?"
"沒,橄欖油啊!比黃油好,""初榨橄欖油炒菜不好吧?!""橄欖油可以炒菜,我買的專門炒菜用的!""我們給孩子上的早教400多一節,每天都上…買法國鱈魚給添加輔食,800多一斤!"
我們的對話在繼續,H總是不斷告訴我,她的日子是多麼金貴多麼充實,卻不給我進一步腦補的機會,只是不斷不斷添加價格在我的眼前。
好像一個焦慮的人,在急於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
想起在某個下毛毛雨的傍晚,我們一小群人從房子里走出來,紛紛趕緊把鞋套取了。
H的先生卻繼續踏著藍色鞋套走路,我們以為他忘記了,就喊他脫了。
H趕緊跑過來說,鞋子可貴了,不能沾雨。
後來我發現是一雙傑尼亞的新鞋子,不帶半點摺痕,銀色金屬標誌醒目得很。
好吧,也不怎麼好看的,套了鞋套更加難看。
這個話題談的是"中產",知乎門檻高,我想這種水平應該夠格了。
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一種時刻擔心階層下滑的焦慮,奢侈品裹滿全身,本身就是一種對身份的證明。
而需要去"被證明",只能說明剛爬上來沒多久,都是new money,急切拋棄"過去"。
他們在炫耀嗎?其實還好,那就是人家的日常,我也蠻樂意看到和聽到,就不用看雜誌了。
階層上升的通道幾乎已經關閉,而下滑的路徑卻時刻打開,我想這是每個中產階級心中都深切體驗到的事情。我在各大論壇混過,發現中國人普遍想像的中產階級生活其實應該是處於富裕程度頂端的那1%的有錢人的生活。
從「中產階級」這個詞語來看,三四成以上家庭過的生活,才應該是中產階級生活。他們來自三線城市的一個小鎮,寒窗苦讀數十年。從小爸媽就教育說,你要好好讀書,等你考上大學,去了大城市,找到好工作,買車買房、結婚生子,一輩子就吃穿不愁了。這就是他們一生的寫照,沒有再多。
於是,他們埋頭做著講義,雖然書里內容一知半解,但能做出正確答案就好,能考出好成績就好。人生好奇心最旺的十年,求知慾最強的十年,就這麼一晃過去了。高考完,書一賣,忘了精光。
反正高考志願多半是家長和周圍長輩的意見,比如學會計找工作好找,學計算機以後工資高,做醫生、律師、老師工作穩定。另外一半沒學這些專業的,要麼是當年沒好好學習,分數不夠;要麼當年「年少無知」,有著「不切實際的夢想」。
大學四年一半人上上網、睡睡覺、談談戀愛結束了;一半人考四六級、考會計證、考雅思托福、考導遊證、考司法考、考研結束了……
大學畢業了,一大半聽家長的話,回老家找了一份穩定的工作,公務員、銀行職員、教師…兩年後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然後過上了從小爸媽口中的「一輩子吃穿不愁的」好日子。
還有一半沒有聽家長的話,留在了大城市,每個月拿了工資,三分之一交房租,三分之一交通、交際,三分之一消費,沒了……兩年後,這裡的一半後悔當年沒聽爸媽的話,選擇了回老家,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公務員、銀行職員、教師…再過兩年買房買車、結婚生子,然後過上了從小爸媽口中的「一輩子吃穿不愁的」好日子。
另外一半在大城市「紮下了根」,工資越來越高,但依然三分之一交房租,三分之一交通、交際,三分之一消費,沒了……晃蕩了幾年,談了幾次無疾而終的戀愛,每個周末見各個親朋好友介紹來的相親對象,一晃五六年過去了,再不成家立業就晚了,於是掏光了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所有的積蓄,貸了讓自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瞠目結舌的貸款,買車買房、結婚生子,然後過上了從小爸媽口中的「一輩子吃穿不愁的」好日子。
他們都夢寐以求地過上了從小爸媽口中的「一輩子吃穿不愁的」好日子,變成了驕傲的中產階級。他們覺得自己是社會的頂樑柱、是社會的主人翁。
一半人上班忙著加班趕項目,升職升職升職,登上人生巔峰;一半人上班忙著拍須溜馬,站隊戰隊戰隊,登上人生巔峰。
除了工作,他們每年都有明確的「目標」,去哪些地方、哪些國家旅遊幾次,買幾個某牌的包包,買一個某牌的手機,買一個某牌的表。還有長遠的「目標」,存錢提前還貸、存錢換車子、存錢換房子,存錢買學區房、存錢生二胎、存錢送小孩出國念書。
除了明確的「目標」,他們還有很高的思想境界。茶餘飯後,他們會聚在一起討論國家大事,對國際局勢動態了如指掌,一邊口誅筆伐日本鬼子、韓國棒子,一邊籌劃著今年去日本旅遊看櫻花,去韓國旅遊買東西。除了討論嚴肅的政治,還對新科技新事物「充滿了興趣」,茶餘飯後,他們會聚在一起討論共享經濟,比如政府政策對專車的影響;討論O2O,比如在線外賣對生活質量的提高等等。
除此之外,他們還很高雅,周末、假期他們會積極地去欣賞新上映的電影、新上演的話劇、舞台劇、音樂劇。
他們是「努力向上」的中產階級,努力掙錢,還按揭,供小孩讀書,並諄諄教導自己的小孩,一定要好好讀書,等你考上大學,去了大城市,找到好工作,買車買房、結婚生子,一輩子就吃穿不愁了。這就是他們一生的寫照,沒有再多。
推薦閱讀:
※養小白臉是怎樣一種體驗?
※收到奇葩的生日禮物是怎樣一種的體驗?
※活得認真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普通話不標準是一種怎樣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