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班牙為何衰落?
西班牙人口和國土不怎麼小,真的只是抓住了機會成功投機一把才富貴了100年嗎?
輸了一場海戰真的輸了400年國運嗎?
哇前面的答主說的好詳細呀把西班牙歷史都梳理了一遍呢,不過重點在於衰落原因嘛我來簡要的分析下。
我首先想到的原因是外交策略的失當。講真,十六世紀的西班牙很強大,非常強大。在大海上,西班牙海軍稱霸銀色疆土。在陸地上,訓練有素的方陣軍隊主宰戰場。而通過和德意志與義大利銀行集團的合作和美洲的貴金屬使得帝國的財政得以維持。不過強大這個詞也是有個限度的。然鵝,我們的西班牙卻把自己有限的國家資源投入到了無窮無盡的國際水泥坑當中,為了捍衛信仰投入的是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還有鮮血人命。由於伊比利亞半島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綠化八百年之後還能把回教影響去掉的地方,它很獨特,對於天主教的信仰也是上帝可鑒啊。這也就意味著,西班牙和所有的穆斯林國家,是先天的不對付的。首當其衝的就是奧斯曼帝國。土雞坐擁東方金山可謂家大業大老公聽話,要對付這種對手自然需要下血本啊。不過土雞坐擁東方,板鴨坐擁西方,即美洲的財富,對付土雞尚可接受。
然鵝,異教徒可不止有穆斯林呢,宗教改革的運動轟轟烈烈展開,新教異端也開始蠢蠢欲動了哦。這時候天主的忠誠衛士大板鴨可不能當做沒看見,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必須予以鎮壓!寧把一個貧窮的尼德蘭留給上帝,也不把一個富庶的尼德蘭留給魔鬼!就這樣大板牙軍隊又得去低地國家維穩,這個成本可就蹭蹭蹭上去了呢。不止低地國家,小小島國不列顛居然也敢背棄信仰,搞了一個什麼英國國教?不能忍,但是鑒於你好偏僻我暫時懶得搭理你。就這樣,異教徒國家一摞接一摞,都和板鴨不對付了,這可如何是好呀?
不過即便如此,不管是回教土雞國也好,新教乞丐國也罷,還是安立甘島國,他們都不能直接對大板牙構成威脅,畢竟遠離本土。然鵝然鵝,在北方的法蘭西雖然同宗,但是卻是個更大的威脅。板鴨和法國進行過多次戰爭,其實我的感覺在這些戰爭當中板鴨更勝一籌。例如1525年的帕維亞會戰西班牙大敗法蘭西。成為歐陸第一強權。而在多次與法國的拉鋸戰當中西班牙多線開戰還不落下風,也是666呢。法蘭西表示壓力巨大畢竟西班牙和神羅通過聯姻對法國形成了一個包圍之勢。但是中國有句話,叫雙拳難敵四手啊。西班牙的敵人有英、法、荷、土、葡等強大對手。帝國的財政和人力資源也是表示力不從心。鄰居葡萄牙也不是個省油的燈,而西班牙吞併葡萄牙雖然在一段時間內使帝國疆域大大擴張,但是葡萄牙也是個坑。這個時候環顧四周,只有那一句成語可以形容,那就是,四面楚歌。
吞併葡萄牙後西班牙繼承了葡萄牙的海外領土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日不落帝國,但是這一切都是有代價的。
另外我要說的一點是,西班牙沒有把已有的資源轉化為持久生產力。西班牙和葡萄牙通過佔據先機獲得先發優勢。然鵝,這些優勢可能會變成劣勢。當時美洲的開發水平還是比較有限的,不能作為持久長期的雞血給帝國的擴張事業打激素。諸如像波托西之類的優質銀礦總有一天會開採殆盡(今天的波托西就是依靠錫礦維持了,因為銀礦採的差不多了)。西班牙通過探索和征服獲得了美洲大量的真金白銀。然鵝經濟學上有一個詞叫通貨膨脹,由於金銀大量湧入歐洲,導致西歐各國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通貨膨脹,以西班牙最為誇張。通貨膨脹率超過了400%。而這樣的通貨膨脹直接導致了西班牙的金銀財富的縮水。而已工商業立國的新興資本主義國家,比如英國荷蘭這種那自然是直接獲益的,因為手中持有的商品並不受通貨膨脹影響而價值縮水。這在某種程度上扭轉了西班牙和不列顛尼德蘭等國之間的財富分配。勝利的天平開始向工商業立國的國家傾斜。
剛剛說了不列顛和尼德蘭地區的實業在發展。那麼西班牙呢?哦不好意思,黃金白銀的白粉太好吸了還用得著起早貪黑嗎?有時候真的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美洲的開發給西班牙帶來了財富,但是也剝奪了一部分獲取財富的能力。由於美洲的大量土地可以開發,所以西班牙國內很多人移民去了美洲,這導致了西班牙國內勞動力的凋蔽。而不斷的對外戰爭更加是加劇了這個現象的發生。雖然和它的鄰居葡萄牙比起來,西班牙家大業大國力強大,但是也經不起這樣的折騰啊。勞動力的凋蔽很直接的一個結果就是,不僅造成了工業發展的困境,也造成了農業維持的困境,畢竟不管是工業生產還是農業生產,都需要大量的勞動力。這就使得西班牙在工業化這個問題上開始逐步落後於英法荷。到了最後西班牙的肉要從不列顛進口,白菜從比斯開進口。這無疑大大傷害了西班牙的民族實業。
有的東西是後天的,有的東西則是先天的。前面說的都是策略失當和局勢逼人。而西班牙自身存在著一個巨大的不足就是它的地理條件。其實單看地理位置西班牙的地理位置不要太好哦我跟你說。西班牙和法國是歐洲唯二兩個本土同時比鄰大西洋和地中海的國家。而且法國不如西班牙的一點是西班牙所相接的兩塊水域是連起來的,直布羅陀海峽可以通航。但是法國做不到,哪天西班牙不開心派艦隊把直布羅陀海峽堵上你們就別出入地中海了。而且西班牙三面臨海,西邊的葡萄牙實力有限不足以形成威脅,若能以合適的外交策略安撫無疑這個環境相當省心。北邊的法國著實讓人討厭,但是畢竟兩國隔著比利牛斯山脈,給防禦減壓不少。
你可能會很奇怪,我剛剛說的明明都是西班牙的地理優勢啊?怎麼說地理條件是他的不足呢。很明顯的一個致命傷是:西班牙缺乏大平原。歐洲是個多平原的大洲。但是在西歐列強國家裡平原不是爛大街資源。英國有英格蘭南部的平原,不大。法國有法蘭西島地區,不大。義大利有倫巴第地區,不大。德國有北德意志平原,看著好像稍微大一點。波蘭有波德平原,看著好像有點大的。荷蘭比利時幾乎都是平原,畢竟低地灌水國家。然鵝西班牙,地圖上看,我真的找不到什麼成塊的平原。沒有大平原,也就意味著沒有放開的糧食生產,也意味著沒有適合的工業發展條件。這一點同時制約了西班牙工業和農業的發展,使其在獲得巨大優勢後體現出明顯的後勁不足。
從圖中可以看到西班牙多山地少平原,原諒我拿一張紅酒產區地圖來做地勢圖。。最終,在三十年戰爭中,西班牙所在的天主教同盟落敗,西班牙的地位也隨之一落千丈,慢慢變成了一個二流國家。曾經是一顆閃耀的瞎眼的新星,最終也只能,無可奈何花落去。
古代西班牙是羅馬帝國的行省,好幾個皇帝出生於此。羅馬帝國末期蠻族入侵,西哥特人佔領了西班牙,首領亞拉克里(Alarich I)在410年洗劫了羅馬。西哥特人後來改奉基督,還出來個異端教派阿里烏斯派。一直到712年穆斯林入侵伊比利亞半島。
統治板鴨的穆斯林勢力是後倭馬亞王朝,第一代哈里發是阿拔斯家族屠殺倭馬亞家族時候留下的最後一位王子,他逃到北非然後到達西班牙,以科爾多瓦為都建立起自己的統治(就上周科爾多瓦俱樂部剛從西甲降級=。=)。到了11世紀左右穆斯林的統治就開始衰落了,其實他們從未佔領整個伊比利亞半島,一直都是在半島南邊活動,所以現在板鴨南部的異域風情比較突出。從第一代哈里發阿卜杜勒開始,歷代君主都有自己的文化貢獻,這段時間在阿拉伯人的史書中被稱作「正午」,許多歐洲古典時代的作品是通過阿拉伯學者的翻譯整理才又被歐洲人重視的,而且阿拉伯人的醫學啊數學啊星象學在這一階段還是比較發達的,哈里發們很喜歡建圖書館;這一時期南邊其實是穆斯林、基督徒以及猶太人共存的,穆斯林對猶太人和基督徒的控制比後來的天主教板鴨寬鬆,所以南邊的農業和經濟都發展的不錯——但是穆斯林內部總是起內訌,而且板鴨北部的基督教諸王國也在慢慢積蓄力量。基督教王國的努力被稱作「光復運動」,幾個比較厲害的大國,卡斯蒂利亞啊(現代板鴨語就是以卡斯斯利亞語為基礎的,馬德里大區那一片)阿斯圖里亞斯啊阿拉貢啊(現在加泰羅尼亞那邊,但是阿拉貢和加泰不是完全重合的),最後是卡斯斯利亞女王伊莎貝拉(Isabella)以及阿拉貢國王費迪南德( Fernando II)聯合起來收復格拉納達完成了光復運動,他們倆就是天主教雙王。
[到了最後穆斯林的勢力就只有格拉納達這一個城市了啊,頗似1453年時候東羅馬帝國的疆域也不過就是君士坦丁堡]
【萌萌噠女王。】
【阿拉貢國王。】
現在時間到達了1492年,哥倫布在女王的資助下遠遊了,女王和國王開始收拾國內的穆斯林和猶太人了。先是讓選擇改宗還是離開,一些人選擇改宗一些人離開;第二年又強迫改宗的人也離開......擁有先進農耕技術的人走了,嚴重的後果要到幾十年之後才引起重視——所以說題主說的「投機富了100年」其實是不太對的,中世紀的西班牙因為穆斯林的統治看起來比其他西歐國家繁榮,不管是科學文化還是商業傳統還是航海技術,都是離不開異教徒的幫助的,這是積累下來的底蘊。
女王的卡斯蒂利亞國土面積和財力都比國王的阿拉貢強一些,所以女王的力量相對大一些,他們簽署文件總是聯名。兩個人生了個姑娘胡安娜,著名的「瘋女胡安娜」,嫁給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克西米利安的兒子英俊的菲利普,生了查理五世(西班牙的卡洛斯一世,德國的卡爾五世都是說他)和費迪南一世。嗯,這個時候嘛,英法兩國剛從百年戰爭中慢慢恢復,東羅馬帝國已經沒了,土耳其人佔領伊斯坦布爾之後其實還想接著西進;義大利半島上熱那亞、佛羅倫薩、威尼斯、西西里、那不勒斯以及教皇勢力沒事兒就撕,撕完再和,和完再撕。現在的德國那片的神聖羅馬帝國很糟心,七大選帝侯控制皇位,國內邦國林立。【多麼糟心的呆莉喲。】
【多麼鬧心的1512年的神聖羅馬帝國喲。】【查理五世在歐洲的疆域,記得還有美洲啊~綠色的是奧斯曼帝國的領土,所以奧斯曼的蘇丹蘇萊曼一世也是查理沒事兒就撕的對象,推薦一本書,《海洋帝國》,講的就是這一段的歷史,有國王有蘇丹,有海盜有將軍,有神聖信仰有愚昧無知,看了以後level大增么么噠。】
艾瑪題主我先去看歐冠下半場了,你說的海戰發生在查理五世兒子菲利普二世時代,我看完就回來啊么么噠=_=
比賽完了覺睡好了我回來了(布馮今天好帥啊)……順便補幾張圖……【查理五世。】
[「哈布斯堡皇族世世代代的近親結婚帶來了不好的遺傳。他的眼睛鼓鼓的,皮膚非常蒼白,雖然身材勻稱、天庭飽滿,但是有個嚴重的缺陷:常常的下顎非常突出,導致嘴巴經常是張開的。那些過於粗魯,或者地位極高因此能夠言行無忌的人會說,這個年輕人看上去表情茫然,像個傻瓜。他的祖父馬克西米利安直截了當地說,他活像個異教偶像。面部畸形使得查理五世無法正常地咀嚼食物(所以他一生都被消化不良困擾),並且造成了嚴重口吃。」——來自Roger Crowley的《empires of the sea》、陸大鵬先生完成的中譯本《海洋帝國》的P48~]
查理五世在1515年繼承伊比利亞半島上的領土,但是在開始他自己其實一點也不熟悉西班牙文化。查理五世從小在低地國家長大,母語是法語,親近的是法國人和荷蘭人(但是後來他一輩子都在和法國人打仗= =),剛到西班牙的時候就被嫌棄——長得丑,不會西語,還喜歡任用外國人管板鴨人。好了下面這個圖是查理五世統治時期的重大戰事:
[這沒事兒的國家都要被這樣頻繁的戰爭作出病來啊。]
我沒去過板鴨,不曉得現在板鴨人民怎麼樣,不過從近代歷史以及現在拉美人民的性格來看,他們在光復戰爭之後有點激情過頭了的說法還是有點靠譜的。這個時候的西班牙雖然已經擁有了新大陸的土地,但是貴重金屬的使用要等到菲利普二世時代了。不知道題主看不看西甲,如果看西甲的話大概知道有個沒羞沒臊的俱樂部叫巴薩(憋噴這是我主隊不信看頭像=。=),這支隊伍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是加泰羅尼亞自治區的首府。板鴨人和呆莉人的歷史都比較曲折,呆莉尤甚(因為他們到了1871年才真正的全國統一,算起來不過200年),板鴨也是,所以用我朝人民的「民族大團結、地區聯繫緊密」的想法去看西班牙會理解不了他們的撕點在哪裡,因為加泰羅尼亞地區(也就是阿拉貢地區)一直以來是有自治傳統的,有自己的議會,查理五世時代他還要沒事兒跟加獨分子撕;查理五世和法國國王的恩怨解決地主要是義大利半島(苦逼的呆莉喲,文藝復興生生就被這樣沒事兒來打架玩兒的壞人給中斷了),這個過程很好玩兒但是可以帶過去;跟蘇萊曼的恩怨在海上解決,詳情可見《海洋帝國》;跟尼德蘭的恩怨延續到他兒子統治的時期然後尼德蘭宣布獨立啦,詳情可見紀錄片《大國崛起》第二集;跟卡斯蒂利亞人的恩怨在於打了這麼仗,80%的稅款都來自卡斯蒂利亞是幾個意思?啊?數據來源於弗朗西斯科·福山的《政治秩序的起源》第325頁;然後還有親愛的神聖羅馬帝國么么噠,題主可想起了馬丁路德?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以及宗教改革的開端就發生在查理的任期……真是波瀾壯闊的一生啊。所以可以看出來,號稱是首個「日不落帝國」的西班牙,土地的得來是靠婚姻,皇帝的位置靠賄賂,新大陸的經營無法支援本土,皇帝沒事兒打架玩兒,還沒錢、還借貸……查理五世在1555年退位,西班牙和新大陸的領土傳給了自己的兒子菲利普二世,神聖羅馬帝國交給了自己的弟弟費迪南,然後喵悄地進了一個修道院。有句話大概不是他說的但是太適合他了——「我和上帝說西班牙語,和女人說義大利語,和男人說法語,和我的馬說德語。」
1550年,菲利普二世繼續他爹的征戰生涯。關於這個時代,年鑒學派的布羅代爾有本巨著,《菲利普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題主有興趣的話可以去看一下,最近商務印書館還出了個新本子,我的吐槽文風你隨便看看別當真,去看布羅代爾吧去吧去吧!
【唉,菲利普二世時代其實也很糟心啊。】
在菲利普二世時期(其實按照西語來說他的名字該被翻譯成費利佩的),阿拉貢的獨立運動被徹底撲滅了,異教徒被徹底趕出去了,尼德蘭人也獨立了,宗教審判所的恐怖名聲奠定了(雖然這一點被記載得有點誇張),但是他還在堅持跟法國人跟土耳其人跟英國人的戰爭,跟法國人的戰爭還是發生在呆莉——因為他們本來就是為了爭奪呆莉地區的利益嘛(呆莉真是聞者傷心見者流淚),這個時候的法國人選擇跟土耳其人結盟——基督徒和穆斯林攜起手來——一起對抗邪惡的西班牙帝國。
在1554年,尚是王儲的菲利普二世跟英格蘭的女王瑪麗一世(血腥瑪麗)結婚了,但是菲利普二世幾乎沒在英格蘭待過;1558年的時候伊麗莎白一世成為女王,她不是天主教徒而且接手了一個有些混亂的英格蘭;伊麗莎白在西班牙人跟各種對手撕的時候都支持了板鴨的對手……比如給法國人提供武器提供資金,給尼德蘭人提供幫助,沒事兒還去劫掠西班牙的船隻——於是就到了題主題目里說的那場海戰,1588年,板鴨的無敵艦隊覆滅。菲利普二世統治下的西班牙曾經三次破產(1557年、1575年和1598年),到了1598年他去世的時候歐洲新力量崛起,比如王權強大的法國啊,穩步發展的英國啊,獨立發展的尼德蘭啊。來自美洲大陸的金屬並沒有給板鴨帶來太大的好處,簡單粗暴的教科書體會告訴我們——金銀來得容易而且是貴族佔有,他們都拿錢去買奢侈品了;國王沒事兒就打仗,國內損耗大,發展起來的是軍工企業而不是民用工業;國王太過狂熱的宗教情緒其實已經不合時宜了;板鴨的羊毛紡織工業也同樣出名,但是卻沒有像英國那樣成為國家的經濟支柱,在《西班牙走上民主憲政之路的歷史考察》里,萬昌華的論證是這樣的「麥斯塔是西班牙從事牧羊業的貴族特權集團。成員多為大封建主和僧侶騎士團。1273年建於卡斯提王國,並從國王處獲得了設置專門機構和法庭等特權。這個團體養著大量的羊,並由武裝人員在全國巡迴牧放。十六世紀,其達到全勝時期。1517年有羊286萬頭,到1556年增至了700萬頭。羊群流動放牧。每年,這些武裝的養羊人趕著羊群跨越數百里,夏季由南向北,冬季由北向南。一批批的羊群在穿過整個卡斯提大地時,常常大量毀壞柵欄與耕地,踐踏地里的玉米及其它莊稼。儘管土地所有者強烈反對,但政府還是對他們的上述做法給予保護。「這就造成了真正的羊吃人的現象,西班牙的農業也由此一蹶不振」。
哈布斯堡在板鴨的統治一直到菲利普四世,後來就是波旁家族來統治西班牙了(現在的板鴨國王費利佩就是波旁家族的後代),因為哈布斯堡家族……絕嗣了=。=他們家沒事兒就表哥娶表妹,表姐嫁表弟,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最後讓我們來總結一下1492年以來板鴨人參與的重大戰爭——
16世紀與法國人為爭奪義大利利益的持久戰爭;
與奧斯曼帝國的海戰; 與荷蘭聯合省長達八十年的戰爭; 1618-1648年在德意志土地上的三十年戰爭; 1701-1714年的西班牙王位繼承戰爭。另外,在1557、1560、1596、1607、1627、1647、1652、1660以及1667年西班牙國王都宣布過國家破產,真是無良啊這樣就想賴賬。所以說,不是因為跟英國人一場戰爭就neng死了板鴨,這個過程十分漫長。
有不同意見歡迎指正~拍磚輕一點么么噠~
等我上完課再去找找數據啥的~最後一句,我傻一定要neng死拜仁啊啊啊我不想再喝七喜了QAQ
5.8的更新~歐耶我傻在前任回來踢館時候表現得還過得去~哭完之後來更一發~
趁著歐冠以及西甲停擺的機會來整理下萌萌噠169cm球員俱樂部巴薩和加泰羅尼亞獨立分子的關係。
現在的板鴨全名是「西班牙王國」,由17個自治區組成,政體上趨近與聯邦制但是板鴨人堅持他們是君主制——現在的國王是費利佩六世(Felipe VI),他還是王儲的時候曾經代表西班牙參加過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的帆船比賽,那年西班牙運動員代表團的旗手就是他~
【巴塞羅那在1992年就辦過奧運了,但是首都馬德里至今還沒申上……】
【2014年6月18號阿斯圖里亞斯王子宣布就任~西班牙新王后是主播出身,大概是在一次原油泄漏事故中採訪時認識了王子,她是結過婚的,板鴨的法律里,一輩子只能進教堂結一次婚,幸好她結婚時候是在外國,不是在西班牙國內……自己是女主播的好處就是剛宣布跟王子結婚了轉身就能跟自己的老東家電視台商量婚禮轉播費~生了兩個公主,嗯,看起來這些歐洲保留著君主制的國家,下一代女王偏多啊,除了英國的威廉以及丹麥的克里斯帝安(昵稱大頭),西班牙王儲是費利佩的女兒萊昂諾爾,瑞典的王儲維多利亞也是生的女兒……】[王子的身高真是……10年世界盃時候他沒事兒去板鴨男足的更衣室看球員,跟xavi聊天時候那張身高對比照簡直是讓我等傻迷潸然淚下……]
板鴨是個神奇的地方,雖然在光復運動時候幾個基督教王國的目標都是趕走異教徒,並且後來卡斯蒂利亞和阿拉貢還通過聯姻搭上線了,但是總是有兩個地方的人不願意跟中央玩兒……一個是巴斯克地區(Basque),一個是加泰羅尼亞(Catalonia),前者有恐怖組織埃塔(ETA),後者有巴薩……艾瑪不是說巴薩是恐怖組織啊,巴斯克人也有自己的俱樂部畢爾巴鄂競技,神秘的西甲情懷俱樂部的一員,堅持只用巴斯克原產地的球員——當然了這幾年標準沒那麼嚴格了只要有巴斯克血統的也ok……這兩個地方的人沒事兒就要跟首都撕一撕,比如說,10年板鴨世界盃奪冠時候能看見著名加獨分子普約爾和哈維拿著加泰區旗繞場奔跑——
[唉,這太丑了,想像著一群169cm的小胖子穿著這樣的番茄雞蛋shai衣服在球場上奔跑……艾瑪……不過這個來源於巴塞羅那城市文化——故事細節來源於度娘——加泰羅尼亞傳說:在塔拉戈那省Conca de Barberà地區的山上有一惡龍,專吃人獸。人們為求太平,每年向它獻祭一個犧牲者。有一天,這個不幸降臨到國王的女兒頭上。這時,英俊騎士喬治出現了,他上山與龍惡鬥,在4月23日這一天終於屠龍,解救公主……人們便將這一天命名為聖喬治日,從十五世紀開始,加泰羅尼亞人在慶祝這一天的時候,向愛人贈送玫瑰——所以這個番茄雞蛋條紋是「聖喬治的疤痕/惡龍的爪痕」。]
比如說,14年世界盃上板鴨小組賽黯然出局,巴斯克省的人民群眾高興地在街上放棄了鞭炮——呵呵噠我們又不是西班牙人……
比如說,西甲比較重要的獎盃國王杯,國王要親臨現場看比賽然後頒獎,今年會師國王杯的兩支隊伍——巴薩和畢爾巴鄂競技……費利佩六世剛上任就要看兩個獨立分子踢比賽,效果堪比新疆東突天山隊和西藏獨立雪蓮隊會師鳥巢踢主席杯……每年這兩支球隊踢國王杯都會在賽前放國歌的時候噓國歌,以致於西足協很尷尬——尼瑪巴薩就說你呢你再噓就別來比賽了……一般情況下國王杯比賽開始前兩分鐘會被靜音……因為噓聲太大……TBC啊我還會回來的……裁判所啊
把有想法的能幹人,都嚇跑去了荷蘭,又從荷蘭去了倫敦,最後都跑到了美國
價格革命只是個幌子說法,有錢了還用不好人,沒比這更笨的了地理因素和歷史路徑決定了西班牙無法發展出18世紀王朝戰爭(更別提總體戰了)需要的工業和巨大動員力,而1789之後發明民族帶來的國族認同困難更是激發了內部多重矛盾。19世紀西班牙就在各種內部權力鬥爭和地方-中央對立帶來的混亂中度過,要維持不打內戰已經很難,更別提稱霸復興之類了。
西班牙的衰落,1714年是一個門檻,1823年是另一個,前者標誌西班牙作為世界一流強權的終結以及在歐洲事務中喪失話語權,後者標誌該國連荷蘭那樣二流次強的存在都維持不了了。1898年的美西戰爭最多算是一次補刀,就是美國不出面,義大利乃至智利之類都會出來巧取豪奪,瓜分掉這個垂暮帝國最後一點遺產的。
西班牙近代的衰弱是因為本土實力太弱。在查理五世時期,西班牙擁有低地,奧地利,義大利南部。其中因為低地能提供三分之一到一半的稅收,因而在查理退位分家時西班牙依舊是歐陸第一強國,西班牙衰弱的開端是西班牙王位戰爭,在戰爭中西班牙丟掉了所有在歐洲的非本土領地,人口稠密的比利時與南義大利就是當時丟掉的。但是此時西班牙任然能保持列強水準,對西班牙致命一擊的是拿破崙戰爭,拿破崙戰爭西班牙被法國佔領,西班牙不僅錯過了工業化的先聲並且開始戰亂不斷,在拿破崙戰爭後,西班牙已經是列強吊車尾,在卡洛斯戰爭和義大利統一後,真正成為一條鹹魚。
西班牙熱衷於殖民掠奪和貿易,忽視了本國產業升級,也就是說積攢了大量浮財卻沒有多少產業,導致後勁不足(類似的還有曇花一現的葡萄牙、荷蘭),反觀後來的日不落帝國,是先練內功(產業革命)然後才走上全球爭霸的舞台的。
有點類似於前蘇聯的失敗。
首先災難性的通貨膨脹。從美洲輸入大量的金銀造成了通貨膨脹。那個年代根本沒有理論經濟學和管理學,天主教會才不知道這些東西呢。然後就是因為意識形態(那個年代體現在宗教上面)打的一些,不太符合國家利益的戰爭。當然有一些戰爭是符合國家利益的比如在富裕的尼德蘭平定叛亂。奧地利人可是為了保住波西米亞,因為異端不惜把全帝國最值錢的捷克(捷克的經濟價值甚至大於奧地利本部)打成垃圾場。死保富裕的尼德蘭是絕對沒有錯的。但是,保住尼德蘭的目的難度不是為了賦稅么?其實有些東西可以在談判桌上拿到。
靠掠奪輸入金銀財富來的太快(類似於蘇聯人賣資源賺錢),然後大部分資源被投入軍事。之後就是無休無止的帝國,皇室和宗教戰爭。帝國的敵人包括:不聽話的新教德意志諸侯,尼德蘭銀行家,一些義大利城邦的勢力,奧斯曼帝國,同信仰天主教的法國,還有海上強國英格蘭。西班牙好似一隻掉進巨坑的大熊,絕對比任何一隻進攻他的獵狗都要強大,但是無法對付所有獵狗的一起進攻。
另外,補充一條很多答主沒有提到的東西。在西班牙本土,以前阿拉貢的核心領土是賦稅極低甚至免稅的。所能夠收稅的也就是卡斯蒂利亞,安達盧西亞等幾個地區。卡斯蒂利亞紳士固然英勇善戰而且對天主教異常忠誠,但也折騰不過數百年連續的戰爭。
其實某種意義上就是一個,穿越的前蘇聯。它告訴我們幾件事情的重要,不管是對於經營國家還是企業:
- 意識形態永遠應該為國家服務,而不是國家為意識形態服務。「情懷」也應該為企業服務,而不是企業為某種情懷去服務。這一點,比如鄧公為什麼放棄對緬共之類組織的投資?
- 科學管理,數字化管理對國家經營和企業精英異常重要。放在國家上就是賦稅制度等等體系的建立,而在企業運營方面,就是現代會計制度,財務制度的應用。
- 即使有個人傻錢多的投資人,或者一大堆金銀從天上掉下來,牢記:再大的公司,沒有自我造血的能力,總有一天也會露出原形。
1.西班牙本土大部分土地相對貧瘠,當時基本放羊養牛。。。個人覺得這也是後來西班牙衰落的根本原因。2.由於地形和傳統,西班牙更像個鬆散的邦聯,王國統治力極差,即便只是在新舊卡斯蒂利亞。德意志也散也亂,架不住人家天生底子好啊3.作為基督教世界打手和穆斯林的長期戰爭4.尼德蘭獨立戰爭和三十年戰爭5.英荷海上劫掠,同是天主教護法的法國大捅刀子(最關鍵的三十年戰爭),分明同胞小弟卻見不得板鴨好的水果牙。。。這國際關係。。。以上掉為二流--------------------6.工業革命時期,有鐵缺好煤,上述第2點的地形造成的交通不便,極大地打擊了板鴨工業競爭力7.天災,比如數次大饑荒和西班牙大流感8.革命。P社遊戲維多利亞開局:西班牙內戰;鋼鐵雄心開局:西班牙內戰。。。。經濟不好和革命甚至戰爭是個很可怕的循環,從這點來說,佛朗哥也算厲害的9.本土衰落後殖民地打劫,第一波拉美獨立戰爭,第二波美西戰爭於是板鴨也就歐洲邊緣三流啦
不知道會不會寫成長文的「長文預警」
近代西班牙為何衰落,在其自身的歷史思潮中也是一個被討論很多的話題。
在這裡,僅提供一個新的視角,即十九、二十世紀的西班牙知識分子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
(這裡的近代概念應與世界近代史的定義分開,應為中世紀之後到當代之前。)
十九世紀中下到二十世紀期間,西班牙出現了一段名為regeneracionismo的思想運動。Regenerar在西班牙語中意為再生、使恢復,在這裡暫且譯為再生主義。
再生主義不能算作一種思想流派,有兩個原因。其一:再生主義內有很多背景不同的知識分子,有的是研究地理礦產的科學家,有的是觀念傳統保守的天主教徒,所以他們並不能被同一個理念或政見所概括。其二:再生主義者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是出生於1840年左右、經歷了1868年光榮革命的人;第二代是出生於光榮革命前後、經歷了西班牙失去最後的殖民地——"98災難"的人;第三代則是出生於十九世紀末、趕上了一戰的人。其中第三代人主要活躍於加泰羅尼亞地區,而第一代人則深受當時西班牙流行且佔主流地位的實證主義(與克勞澤-Krause主義)的影響。因此,可以看到,再生主義時間跨度長、包含的內容與思想又多又雜,但他們被概括為再生主義的原因在於——這些知識分子反思探究的都是以客觀且科學的方式分析西班牙衰落的真正原因。
下面主要說一下,第一、二代再生主義知識分子分析問題的思想方式與達成共識的一些主要觀點與看法。
(一)第一、二代再生主義知識分子分析問題的思想方式
再生主義者的思想方式是非常理性化的,是典型的實證主義做派。雖然十九世界中末期,歐洲整體上經歷了理性危機,但這場危機影響到西班牙還是比較晚的。而在西班牙佔主流的對再生主義影響深刻的,並不是法國孔德那派(Comte),而是英國斯賓塞(Spencer)的實證主義思想。
為什麼是英國斯賓塞的實證主義在西班牙更被接受呢?這裡面的原因也很複雜,簡單來說,就是與各自的國情有很大關係。
法國孔德那派的實證主義完全是法國大革命的產物。孔德說,L"amour pour principe et l"ordre pour base; le progrès pour but,這是實證主義的理念——為秩序與進步。而法革成功後,維持的秩序是資本家的秩序,是要在這樣的秩序中通過科學與科學思想來取得經濟現代化的進步。但西班牙的國情與法國革命成功後的社會狀況完全不同,所以更偏向英國斯賓塞的這種實證主義。
斯賓塞應該算是最早提出進化這一概念的人之一,也是一個有機體論者,認為世界的初始狀態是同質的,後來演變成不同類的狀態,有點像Big Bang的這種解說。與孔德相對激進的實證主義不同,斯賓塞認為理性並不能幫助我們認識全部的真相,而是我們只能認識到理性讓我們認識到的這部分真相,而理性之外的,是可能存在的,但不可認識的。
在西班牙傳播法國實證主義的是José Segundo Florez, 他是孔德的學生。他發現在西班牙傳播孔德這派成效不是很好,於是就轉去了拉丁美洲繼續完成他的事業。(巴西國旗上的Ordem e Progresso就是葡萄牙語的秩序與進步,這是另外一個漫長的"實證主義在拉美"的話題。)而斯賓塞的理念相對來說不是那麼激進、更符合西班牙光榮革命那段時期的國情、與之前的克勞澤主義有一個相對平緩切合的聯結,所以再生主義者是深受斯賓塞的這派實證主義影響的。
當然,實證主義可以算是歐洲最後出現的一個理性主義代表思想,之後就是理性危機了。
在西班牙實證主義的影響下,一、二代再生主義者的特點如下:
1. 主旨在於客觀且科學地認識現實的真正的西班牙,並以理性的方式來分析它。(摒棄那種盲目的愛國主義,摒棄一廂情願地相信西班牙是個物產富饒資源豐富的類似錯覺等等。)
2. 再生主義者常以生物學或醫學類的語言來表達,方式一般為直喻。(比如:西班牙是一個病人,應當先看西班牙有何癥狀,再判斷西班牙得了什麼樣的病,之後再對症下藥。)
3. 再生主義者的出發點是事實、現實,之後再去推斷、歸納出理論,是嚴格意義上的歸納主義者。
4. 再生主義者堅信物理環境與氣候是會影響居住在此環境中的人的性格,不接受所謂的「民族性格」這一說法。他們認為,研究任何一個民族或一群人,應當先研究物理環境與氣候、研究經濟政治狀況、研究文化、研究社會狀況、研究價值觀等等方方面面。而這些參考因素都是在變化的,所以不存在一個特定不變的「民族性格」。
5. 再生主義者不接受純理論思考得出結論的有效性,永遠是以事實為出發點。
(二)第一、二代再生主義知識分子就西班牙為何衰落所達成共識的一些主要觀點與看法:
1. 西班牙的衰落是從何時開始的
十九世紀中下到二十世紀初,衰落這個詞兒是非常流行的。不只是西班牙衰落,還有歐洲的衰落。當時在西班牙盛行著這種「低人一等」的感覺,其一是歐洲南部拉丁人面對歐洲北部撒克遜人、日耳曼人的衰落感,其二是歐洲整體面對新興美國,舊世界對新世界的一種衰落感。
再生主義者認為,西班牙的衰落不是從十九世紀才開始,也不是起源於這幾個世紀中的哪場戰爭,而是在非常非常早的時候。這種註定的衰落是嵌進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伊始的。因為,再生主義者認為,哈布斯堡王朝給西班牙帶來的是帝國主義的思想,而如果沒有Carlos V建設的帝國,西班牙是可以繼續完成其基於人道主義等一系列傳統的現代化國家的建設。
2. 再生主義者認為的西班牙的一系列傳統有哪些
(1)人道主義
伊比利亞半島在十四世紀完全可以算得上是歐洲文明的中心之地。再生主義者認為,當時的西班牙是各文化各宗教共存的融合之地。而哈布斯堡王朝將人道主義的傳統折斷,改走了天主教帝國主義的道路。他們發明了一個新詞Austracismo,取Austrias(意指奧地利哈布斯堡)與Ostracismo(古希臘的一種流放制度),表明哈布斯堡王朝的到來實質上是將西班牙從歐洲的領先地位中驅逐了出去。再生主義者認為,哈布斯堡王朝是專制的神權統治,是背離西班牙人道主義傳統的。
(2)...待更
強大時期搶奪的金銀珠寶沒有像英國一樣投入到發展資本產業,沒有投入資金或者鼓勵新技術的發明,或者沒有像法國德國一樣發展資本和工業追趕英國。英國女王和政府設立各種學會寫會資助科學家探險家學者們搞各種創新,給他們認證給他們資金還有各種獎金和社會榮譽,英國歷史上有重大貢獻的人比如牛頓大都有爵位和很高的社會地位,連英國地理學會都支持探險家們到各地發現新鮮事物。當時英法德形成了一種積極向上不斷探索的社會氣氛,就像中國人人投入掙錢發家才有了現在的這些成就一樣。西班牙都沒有一直生活著老圈子裡。
曾經在《世界軍事》上連載的李寒秋的《大國崛起》系列之西班牙篇:
宗教激情,權勢誘惑
與葡萄牙相比,西班牙本質上是個大陸宗教民族。西班牙作為一個廣土眾民(以當時的標準)的國家,從它爭取民族獨立和國家復興運動的那一天起,就一直是激烈的鬥爭中心——無論是宗教文明的衝突還是地緣政治的衝突。在它收復失地,建立了統一的西班牙王國後,由於國勢強盛,它剋制不住權勢的誘惑,迫不及待地捲入到了歐洲大陸的外交鬥爭中。這種權勢的誘惑由於宗教信仰的偏執而火上澆油,西班牙一貫堅持天主教原教旨主義,積極維護教皇權威、力主天主教世界的統一和堅決抗擊穆斯林入侵者,承擔了額外的戰略負擔,最終這些過重的負擔把帝國給壓垮了。 與葡萄牙相比,西班牙的優勢在於土地廣袤和人口眾多,有能力行使大征服戰略,建立了真正的中央集權模式的領土殖民帝國。1519年,作為哈布斯堡家族複雜政治聯姻的後果,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繼承了「神聖羅馬帝國」的皇位和哈布斯堡家族在奧地利的領地以及隨後繼承了匈牙利和波希米亞的王位,掌握了歐洲核心部分的權力,組成了空前遼闊的「君合國」,號稱「日不落」帝國。但是地緣政治上的困境由此而來,西班牙帝國從此站在了與奧斯曼土耳其對抗的第一線,即便日後再度與奧地利帝國分家,這一義務出於家族和宗教情感也未削弱。而且這個巨大帝國引發了英國、法國與荷蘭等當時歐洲邊緣國家和帝國內部新教諸侯的嫉妒和恐懼,對這個超級大國和單極霸權,這些國家和帝國內部的新教諸侯們必欲除之而後快,即便這個大帝國的存在有利於抗擊東方異教徒的攻勢也改變不了這些現實主義政治家們的決心。 1555年,當帝國皇帝查理五世(即原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因為內外重重危機對這個帝國進行劃分時,根據不同的戰略方向,將奧地利帝國與西班牙帝國重新一分為二。奧地利專註於德意志境內而面對土耳其的挑戰,而西班牙專註於伊比利亞半島和美洲殖民帝國,而且把富庶的尼德蘭劃給了西班牙,這本是改善帝國地緣政治困境的出路。但福兮禍所倚,尼德蘭爆發了獨立革命,英國對尼德蘭革命的支持所導致了的英西戰爭,連帶而來的西班牙軍隊干涉法國內政又導致了法西戰爭,西班牙帝國在這三場戰爭中均失敗,國勢大壞。最終在歐洲「三十年戰爭」中,西班牙在歐洲的優勢被法國徹底終結。總而言之,西班牙帝國的外交政策更多的追求抽象的榮耀,而非現實的利益,而且其承擔的義務與其實力不對稱,長期損耗本國資源,這是它日後徹底失敗的根源。好大喜功,坐吃山空 儘管佔有了富庶的美洲殖民地國,但是由於西班牙國內社會—商業模式上的重大缺陷,搜刮來的金銀財富絕大部分流向了其他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本國長期處於財政赤字,最終在財政上破產。西班牙統治集團毫無保護本國工業的意識,本國物價由於金銀無節制的流入而高漲,導致本國的工業品成本急速抬高,喪失了競爭力,從而坐失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的契機。外國相對廉價的工業品蜂擁而入,其惡果是高額利潤流入工業比較發達的荷蘭、英國和法國,促進了這些國家的工業革命,日後正是這些國家聯合起來打垮了西班牙帝國。 由於貴族政治的有害殘餘,西班牙王國由國王直屬地區和享有免稅以及其他特權的數個地區如瓦倫西亞、加泰倫尼亞等聯合而成,在西班牙本土妨礙了真正的中央集權。作為合併葡萄牙帝國的代價,葡萄牙所屬地區只享受經濟權利而不負擔任何經濟義務,於是整個西葡聯合帝國財政開支的大部分由卡斯蒂爾和阿拉貢這兩個不甚發達的國王直轄地區供給。由於來自殖民帝國的財富作為債務直接流失到了其他國家,為了改善財政狀態,帝國對富庶的尼德蘭地區和義大利屬地橫徵暴斂,卻又導致了這些地區的反抗不斷,出兵鎮壓的同時進一步惡化了本已經極為惡劣財政狀態。 西班牙的海外擴張成功的偶然性極大,由於整個民族專註於長達數百年的獨立和統一運動,它缺乏像葡萄牙那樣的由傑出領導人物亨利王子所主導和規劃的航海傳統,對海外擴張並沒有做長期的技術積累和人力儲備。西班牙海外帝國的建立是出於對葡萄牙海外帝國的羨慕和仿效,而其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幾大外國航海家的偶然發現。與葡萄牙那種嚴守航海、商業和技術機密,盡量排除外國競爭者的風格相反,西班牙由於缺少航海傳統與航海世家,它不得不依靠外國航海家,像美洲新大陸的發現者是哥倫布尋找西去亞洲新航線的副產品,菲律賓的佔領則是麥哲倫環球航行的副產品。由於本國長期缺少這方面的人才,後來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運輸業長期被荷蘭等國的商人和海員壟斷。西班牙靠開採墨西哥的銀礦,維持了菲律賓—美洲大陸—中國的三角航行和貿易,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白銀貿易航線,而掌握這些航線的水手竟然絕大部分是亞洲人。 由於長期獨立戰爭和統一運動的傳統以及天主教義的熏陶,西班牙本國的社會民眾都以當軍人和教士為榮,或者是赳赳武夫,在海外殖民地肆無忌憚地征服和搶劫;或者是君子喻於義,專註於傳播福音,拯救異教徒的靈魂。作為社會精英的貴族,奢侈浪費,寅吃卯糧,從未深層次地考慮過如何讓來自海外的巨額財富持續增長。西班牙國內的傳統商人階層猶太人和摩爾人在天主教會精神專制的淫威下,則作為異教徒慘遭迫害。它的國內的政治制度和社會結構從來沒有有效的利用殖民帝國的巨大資源,對外征服更明顯有政治和宗教上的狂熱,不甘人後,炫耀國勢的成分居多。這些社會行為模式和經濟社會結構都不利於高效率商業帝國的建立和運轉。四處樹敵,分散精力 1580年西班牙帝國再一次處於極盛的頂點,這一年葡萄牙及其殖民地被納入了帝國範圍,就在第二年,因為富庶而飽受西班牙王室巧取豪奪的尼德蘭宣布獨立。此後就是西班牙帝國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歷史進程:鎮壓尼德蘭的長期戰爭耗盡了西班牙的國力,英國的低地國家政策就此成型,1588年西班牙「無敵艦隊」敗於英國,國勢從此一蹶不振;在歐洲大陸「三十年戰爭」中,被法國徹底終結歐洲大陸優勢;在法國大革命和美國獨立戰爭所引發的獨立和革命浪潮中,失去美洲帝國;在十九世紀晚期,老朽的西班牙帝國受到新生的美利堅帝國的挑戰而最終失去了菲律賓和古巴。 在西班牙帝國的極盛時期,為了稱霸歐洲和維護殖民帝國,不僅在尼德蘭、英吉利海峽、法國和義大利大打出手,還要在遍布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殖民地進行戰略布防。為了履行家族和宗教義務,而且還義無反顧地承擔了當時基督教世界最沉重的戰略負擔——在地中海與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進行戰略對抗。這一對抗,耗費了無數的財富和人力,導致帝國在外交戰略上動彈不得,除了那些虛幻的宗教威望以外,看不出這一舉動哪裡能夠改善西班牙的競爭地位和國家處境。如果西班牙帝國能夠自我剋制,安心以比利牛斯山脈為天然疆界,避免介入歐洲大陸中心部分的衝突,它本可以在守住門戶的基礎上保住海外殖民帝國的。事實上,十八世紀的時候,當時西班牙事實上已經無力保護其海外帝國,之所以能夠繼續擁有這塊巨大的產業,完全是得益於歐洲大陸大國的外交均勢,任何一個大國(主要是英法兩國)都不願意看到另外一個國家因為攫取西班牙海外帝國而如虎添翼。 英國干涉尼德蘭革命和鼓動葡萄牙獨立是英西戰爭的導火索,是西班牙帝國衰敗的開始,也是荷蘭與英國崛起的先聲。英國與尼德蘭一貫有著密切的商業聯繫,尼德蘭是英國羊毛的出口地,出於經濟利益和維護歐洲大陸均勢的需要,英國一貫支持尼德蘭對大陸軍事強權保持獨立與自由,英國歐洲大陸外交政策的基石的「低地政策」就此成型。西班牙干涉法國國內宗教戰爭以及法國隨之而來的反抗也是法國崛起的先聲。由於法國內部的宗教分裂和王位爭奪,導致西班牙出兵干涉法國的王位繼承,其後的法國統治集團,為了捍衛民族獨立,舉全國之力反對哈布斯堡家族統治的西班牙帝國與奧地利帝國,為此甚至背棄了天主教意識形態,與新教徒國家瑞典和穆斯林國家奧斯曼土耳其在外交上結成了聯合戰線。葡萄牙帝國雖然被西班牙帝國合併,但是作為喪失政治獨立的代價,葡萄牙在經濟上完全自由獨立,對於西班牙來說,合併葡萄牙是一樁在經濟上的虧本買賣,絲毫無助於增強西班牙帝國的力量。而且為了防範和鎮壓葡萄牙的獨立運動,西班牙帝國分散了經濟和軍事力量,在戰略上顧此失彼。牆倒眾人推,作為歐洲一切後起國家和弱勢國家眾矢之的的西班牙帝國不倒也難。天命人事,缺一不可 葡萄牙西班牙崛起的共同原因是,崛起時刻極其幸運,擴張時並不引人注意,也沒有其它國家的干擾,而它們所面對的擴張對象不是過於弱小,不堪一擊,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傳統的地緣政治鬥爭的中心焦點地區。葡萄牙崛起的時候,奧斯曼土耳其集中全力在東歐和奧地利帝國決鬥,在地中海與西班牙艦隊爭雄;阿巴斯波斯在和土耳其長期爭奪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的南高加索地區;莫卧兒帝國在對付內部土邦分裂勢力,明代中國和日本幕府政府則奉行閉關鎖國的政策。因此他們對出現在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上的葡萄牙艦隊和商船都熟視無睹,聽任他們佔領那些富有戰略意義上的小島和港口而無動於衷,只要他們不打算深入大陸帝國的統治中心。與葡萄牙直接對抗的是那些地處交通要道上的依賴商業貿易的小國,而那些小國在與葡萄牙的對抗中處於劣勢。 葡萄牙的機遇也和西班牙帝國在正面承受奧斯曼土耳其戰略壓力有關,由於哈布斯堡家族的裙帶關係,西班牙和奧斯曼土耳其在地中海與長期為敵,土耳其帝國海軍的戰略中心在地中海,從而忽視了葡萄牙人在印度洋的活動。而與奧斯曼土耳其作對的阿巴斯波斯,則不惜與異教徒哈布斯堡帝國聯合起來對付奧斯曼土耳其,把葡萄牙人在印度洋上的出現當作是一種助力,因此才慷慨大方地出讓霍爾木茲這個據點。 西班牙的海外擴張也相當幸運,征服印第安人居住的美洲新大陸和菲律賓群島都是洋槍洋炮對大刀長矛,在武力上有著絕對優勢。印第安人的兩個帝國阿茲台克和印加其組織程度和動員能力都非亞歐大陸上的傳統帝國可比。因此,在建立殖民帝國的過程中,西班牙缺少那種與大帝國長期較量、失敗與妥協平衡的經驗積累和感受,很少能夠細微地區別大權力中心的長短之所在,同當西班牙自身也成為一個超級強權而且與另外一個超級強權搏鬥的時候,那種缺乏自製與平衡的特點便暴露無遺。 西班牙人對天主教有著極為虔誠和熾熱的感情,西班牙的獨立和統一得益於這種熾熱的宗教情感的驅使,但正是這種過分的宗教情感妨礙了維持一個大帝國長盛不衰所必需的現實感、平衡感和中庸感。同時,在這種教義下催生出來的對天主教世界帝國的追求,干擾了西班牙在獨立戰爭和統一運動中已經產生的民族國家意識,從而妨礙了建立在地緣政治基礎上的對國家外交利益的清醒判斷。這種極端的宗教意識形態對西班牙國內的社會與經濟結構多元化也毫無益處。西班牙的決策層未能對自身成功的基礎明察秋毫,也認識不到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未能找到維持帝國長盛不衰的成本最低的擴張與統治方案。 葡萄牙作為一個全民皆商的海洋商業民族,似乎較西班牙人似乎更適應近代商業文化,而且葡萄牙統治集團把天主教的傳播作為維護帝國統一的紐帶甚為成功。但是葡萄牙照樣受制於天主教保守的宗教文化傳統,還是未能發展出一種足以推動資本主義經濟迅猛發展的新的文化。 葡萄牙和西班牙衰落的共同原因是,殖民帝國的財富不能有效地推動技術進步,也不能引發社會與經濟革命,因此它們的領先優勢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無法長久的維持帝國的強大。在喪失盛產金銀的美洲殖民地以後,更是一蹶不振。葡萄牙和西班牙本質上都屬於前現代民族,沒有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深刻洗禮,也因此而未能把握住法國大革命的衝擊以及隨之而來的拿破崙征服和改造的良機。尤其是當兩個帝國在十九世紀徹底衰落後,苟延殘喘之餘,它們的行為模式開始日益趨同,為了維護殘存於非洲的殖民帝國,內政日趨保守。兩國殊途同歸,最終在內政上都徹底倒向了極度守舊和專橫的法西斯體制,葡萄牙出了個薩拉查教授,西班牙則變本加厲出了個佛朗哥將軍。以至於二十世紀的西歐人認為歐洲的邊界是比利牛斯山,拒絕承認葡萄牙和西班牙為歐洲文明國家。這種歧視性待遇,與這兩個國家在開闢新航路發現新大陸開西歐風氣之先,被西歐各國爭相效仿的歷史形成了鮮明對照。兩種路徑,兩類國家 十五世紀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一對殖民帝國的崛起引發了西歐列強模仿和追趕的狂潮。由於追趕國家在民族文化傳統、地緣政治處境、大國力量對比、國際權力結構和外交利害關係的不同,領先者和追趕者可以看出一條清晰的繼承和模仿的脈絡。葡萄牙—荷蘭—英國這一系列的國家可以歸結為一個大模式即「海洋商業帝國模式」。這些國家的統治集團天生有著生意人的精明頭腦,在建立殖民帝國的過程中,善於以小博大,以最少的投入獲取最大的經濟利益。它們在征服戰爭中,有明確的,經過利害關係和經濟利益算計的征服對象和目標,而不是漫無目的的以征服全世界為榮。它們獲得勝利時容易自我剋制,不為己甚,避免把對手逼上梁山,走上決一死戰的道路。在自身實力下降,對手實力上升,不可避免走向衰落的時候,它們能夠主動進行戰略退卻,而且其過程往往是相對緩和的,善於以妥協退讓求得本國的長期生存。因此,它們的征服成果往往能夠長久,而失敗往往是有限的,相對和平的,很少看到魚死網破,兩敗俱傷的局面。西班牙—法國—德國這一系列的國家也可以歸結為一個大模式即「大陸軍事帝國模式」。這些國家的統治集團往往有著傳統歐洲貴族和騎士的豪俠之氣,其推行海外擴展戰略往往是出於對領先國家的羨慕,而不是出於深思熟慮的全國整體戰略。它們在擴張、征服和爭霸的過程中,往往只算政治帳,而不算經濟賬,誇耀武功,不計成本。雖然它們也曾經擁有大片的海外殖民地或歐洲勢力範圍,但是由於國內思想文化傳統以及社會經濟結構的制約,不善於把這種外在的優勢轉化為自身的力量。同時又因為歷史恩怨、宗教情感或者意識形態的驅動,它們經常在外交上走極端,追求永遠的勝利和絕對的霸權,最終卻四處樹敵,一敗塗地。由於不善於在外交上進行妥協與平衡,它們的失敗過程往往極為慘烈,很少看到它們能夠主動退卻以最大限度地保住殘餘的帝國。隨著它們走上世界舞台的序列一個比一個晚,它們旋起旋仆的節奏一個比一個快。 正是這兩種崛起路徑和兩種類型國家的存在,歐洲近現代史才呈現出列強爭雄,你追我趕的大發展局面,從而奠定了人類近現代文明的基礎。這些國家之間的外交鬥爭範例也豐富了國際關係歷史經驗的寶庫,對當今時代的外交鬥爭有著模仿、借鑒和啟迪的深遠意義。
這是一個龐大的題目。
如費利佩·費爾南德斯·阿梅斯托(Armesto)在《西班牙史》第五章里所言,這是一個「不可能的帝國」。
「西班牙的悖論讓人回想起約翰遜博士的狗,你根本就不期望它能做到,它卻能用後腿走路,而且走得還不錯。」
雷蒙德卡爾《西班牙史》p109
- 第一時期
西班牙作為一個中世紀的二流強國,他的擴張本就充滿了偶然(至今為止,沒有任何實際的證據表明哈布斯堡家族的擴張是有預謀的,這是一個很關健的、哈布斯堡無法稱霸的因素,下面會給出詳述),它的成敗,自歸哈布斯堡家族所有之後,就已經和這個家族捆綁在了一起。
至查理五世(根特的查理,西班牙語Calos l),君主的領土已經包含西班牙、低地地區、神聖羅馬帝國(哈布斯堡領地、波西米亞王國等)、西西里島等等。通過合法的擴張,建立了一個擁有多樣性領地、、同一信仰的天主教國家。然而高層的統治成本卻大得多,因為這是一個宗教改革的時代,一個地理大發現的時代,也是一個國際關係趨於現代化的時代。哈布斯堡一方面,作為天主教國家,他們的敵人有神聖羅馬帝國境內的薩克森公國(馬丁路德等人在薩克森公爵治下接受庇護),隨後瑞士和英格蘭也開始宗教改革。作為政敵,法蘭西國王弗朗索瓦一世在亞平寧半島與查理五世有利益衝突,帕維亞戰役後,弗朗索瓦和亨利八世聯合,覬覦低地。作為異教徒,他還需要在東部抵抗蘇萊曼大帝的擴張(1526年第一次莫哈奇戰役(Battle of Mohács )之後,奧斯曼土耳其的領土和查理五世的勢力範圍直接接壤)。......腹背受敵的西班牙,甚至說,整個哈布斯堡,根本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和財力去完成這麼一個翻轉世界的任務,查理五世時代的西班牙,沒有足夠強大的經濟支柱。財政的運營,只能夠其維持爭霸局面,卻無法同時在幾個戰線同時取得成果。2,第二時期
新大陸的銀礦成了哈布斯堡的錢袋子,1556(1558)年分成兩個哈布斯堡(西班牙和德意志)後,大把大把的銀子流入了腓力二世(Philip I)的口袋裡,除此之外,腓力二世還有其他的主要財政來源,其中有:卡斯蒂利亞的遺產、義大利城邦和低地國家的財富、大家族的贊助(例如最著名的銀行家族——富格爾家族(Fuggers))。(來自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
有錢歸有錢,但是很遺憾,腓力二世從來沒有想過將這筆錢轉化為資本。哈布斯堡的家族成員們,沒有一個像拿破崙、希特勒那樣想過有系統地征服歐洲、也就沒有想過進行一個長期的投資,例如不僅僅在殖民地開礦,同時進行農業資本的培養,開闢更多的殖民地,等等。
由於第一個原因(也就是國際形勢的緊迫性)以及高層的短視,腓力二世將這筆錢大肆投入到了軍隊的建設中,建立了眾多的「星形要塞」和無敵艦隊。腓力二世中期,軍費大概是千萬杜卡特(約歲入六分之一),無敵艦隊大概花了千萬杜卡特(1588年損失了一半)。
那麼主要問題在於:1,腓力二世野心很大,想贏下每一個局部,然而卻將每一個地方都打成了消耗戰;2,帝國的總資金有限,只好拆東牆補西牆(例如講卡斯蒂利亞的歲入投入到尼德蘭來鎮壓反叛),卻招來了「出羊毛」的羊的厭惡;3,於是乎,高層決定用一勞永逸的辦法。例如:組建無敵艦隊欲一舉擊潰英格蘭,然而1588年全軍覆沒。
直到三十年戰爭爆發,最糟糕的情況出現了:1,哈布斯堡窮兵黷武,卻一直沒有取得有效的戰績,尼德蘭該叛亂的繼續叛亂,英格蘭法蘭西該騷擾的繼續騷擾;2,英法沒有被拖垮,反而哈布斯堡從天而降的錢袋子已經用完,債務已達到歲入8倍!每年的收入有65%用來還債!3,瑞典等國家崛起。
最終,1659年,路易十四和菲利普四世簽訂《比利牛斯合約》,西班牙一蹶不振。
很簡單,西班牙的衰落是伴隨著近代民族國家產生的。在兩牙還闊的時候,西歐擺脫碎成一地的局面沒多久。各個國家人口不豐,組織能力低下,地盤大的哈布斯堡王朝,西班牙帝國佔得先機,享有殖民地帶來的大量財富,迅速崛起,但本質上,西班牙仍然是個弱國,手工業落後,農業條件不佳。俟西北歐各民族國家崛起,帶來兩個影響,其一,帝國境內民族解放運動高漲,削弱了帝國的動員力。其二,西班牙的北面崛起了一個超級強國,法國,法國擁有巨大的人口總量,且經過英法百年戰爭的洗禮,民族主義高漲,動員能力強大,舉個例子,歐洲在那個時期總有反法同盟,是幾個國家合起來揍法國,側面反映出法國的強悍。法國之後,各大傳統國家紛紛完成民族國家的轉型,在列強的輪番蹂躪下,西班牙就淪落為一個二流國家了。
早就衰落了。我們的西班牙歷史課就是講他如何從一流國家淪落到二流,如今的三流國家的。
相比較西班牙的競爭對手(主要是英國,法國),西班牙有很多劣勢也有一些優勢,但這些都不是決定性的。我認為西班牙衰落的決定性的因素是她沒有像英國和法國一樣完成中央集權。法國在百年戰爭前就開始擴張皇室直轄的領地,而英國也在一步步地削弱當地貴族,增加皇室力量。法國在路易十四前就基本完成了對全國土地,稅收和貨幣的控制。英國為了擺脫羅馬天主教的控制甚至不惜公開和教皇翻臉。然而西班牙一直到其王位繼承戰爭(包括之後),全國大部分的資源都被當地貴族和主教控制,而這些人之間的相互內耗極大的削弱了西班牙的國力,使西班牙無法集中力量對付外國的威脅。當時確實有很多財富從美洲運抵西拔牙,但是這些財富基本不屬於西班牙國王,而是被各級貴族和教會瓜分揮霍了。試想如果用西班牙能用這些黃金來發展商業或者裝備軍隊,西班牙至於誰都能欺負么。此外一些不那麼重要的原因有:1,教會力量格外強大,教權與君權的鬥爭幾乎在每個歐洲國家內都有,大多數國家是各有勝負,相互制衡的局面。但差不多只有西班牙是一邊倒的局面,在西班牙,主教們幾乎是說一不二的存在,不僅控制部分土地,稅收和軍隊,還直接會對國王的政策進行干涉。2,受到哈布斯堡家族拖累,具體內容其他答主已有回答,或者搜索一下「卡洛斯二世」「三十年戰爭」「低地國家獨立」等內容。3,軍事上的失敗,相比其他因素,這個因素的隨機成分更大一些,但是後果很直接。4,地理的劣勢,遠離歐洲經濟政治的中心,又被隔壁的法國不待見,貿易很難開展啊。
個人認為是宗教。查理五世開始的哈布斯堡時期西班牙遍地對手和死保天主教有直接關係。如果從查五開始(至少表面上)伊力挺拉斯謨和要求天主教改革,把自己塑造成體諒民眾但虔誠的改革者,這樣既可以爭取貴族和平民又能把教士地位削弱(西班牙教權太重),並且讓王權不是主要矛盾對象,也有可能新教就誕生不了了,(以現在的上帝視角看)宗教上不出大事的話不至於出現神羅內戰。這樣就可以專心對付法蘭西了(奧斯曼的另說,畢竟這個問題主要是說西班牙),法國是西班牙做大躲不過去的坎,畢竟把尼德蘭分隔開了,不過本人覺得如果把尼德蘭分離出去交給唐胡安作為一個獨立公國可能更好。
伊利比亞半島國家在16世紀末從領先的地位迅速衰落,有多個原因,絕不是簡單一場戰爭的失敗。
首先,它們捲入了16、17世紀歐洲的宗教戰爭和王朝戰爭。西班牙的人力和財富,在反對新教的戰爭以及對土耳其的戰爭中被查理五世和菲力二世(菲力二世給他兒子菲力三世留下了一億金幣的債務)迅速耗盡。西班牙的過分擴張對於西班牙是致命的。相較英國置身歐洲大陸事務外圍,只在均衡打破時才會幹涉不同,西班牙和法國一樣過於將注意力集中在歐洲大陸,不斷地被捲入歐洲的戰爭。因此英國可以建立世界範圍的帝國,而西班牙只會不斷走下坡路。
戰爭的消耗不是主要衰落的原因。
導致其長期衰落的更重要的原因是,它們在經濟上對於西北歐國家的過分依賴。無論是擴張前還是擴張後,都是如此。
隨著北歐生產力的不斷快速發展,北歐地區的大宗交易,例如穀物、木材、魚等,開始超越地中海的奢侈品貿易。其實很好理解,畢竟有錢買奢侈品的都是少數,平民的巨大需求使得北歐地區成為中世紀後期的歐洲經濟中心。16世紀隨著荷蘭的崛起,荷蘭取代了漢薩同盟對北方貿易的控制,很快,荷蘭人基本控制了大西洋貿易。在這新的貿易格局中,伊利比亞國家的經濟屬性在輸出方面表現的非常明顯。它們的輸出品幾乎都是原材料(西班牙出口的酒、羊毛和鐵礦、葡萄牙出口黃金和鹽),而作為回報它們則從外面進口各種冶金產品已經加工好的羊毛製品。相對北歐蓬勃發展的資本主義經濟而言,西班牙就像之前的義大利一樣逐漸成為落後的社會。
西班牙和葡萄牙這所以能夠率先開始海外擴張,僅僅是因為他們擁有有利的地理位置、航海技術和宗教動力,這一擴張並沒有經濟實力和經濟動力作為後盾。它們缺乏從事帝國貿易必要的航運業和殖民地需要的製成品工業。這也導致了它們無法像英國一樣不斷發展。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大量海外黃金和白銀的流入反而導致了西班牙國內嚴重的通貨膨脹,西班牙的物價是北歐物價的兩到三倍,這也使得西班牙的工業發展十分不利,其成品的價格過於昂貴,難以與西北歐的國家競爭。
與通貨膨脹一樣嚴重的是西班牙不到2%的貴族和高級教士佔有了大約95%的國家土地,而這些貴族則擁有包括免稅在內的一切好處。
以上,是不是和現在某些中東國家很相似。中東國家出口石油到各個工業大國,收入用於購買這些國家的工業產品。事實上中東的情況要比17世紀伊利比亞國家的情況要糟糕的多。一旦中東國家的石油枯竭,它們石油收入也停止流入正如西班牙它們的美洲殖民地的金銀停止流入一樣,到時候中東就只剩下沙漠和廢棄的油井
題主你這個問題可以寫一本書。我先列出參考資料:斯塔夫阿諾斯《全球通史》《全球分裂:第三世界的歷史進程》;李元馥《漫畫西班牙》以前我也像題主一樣,比如美國逼日本簽《廣場協定》,日元升值一倍導致日本經濟20年一蹶不振。深入了解其實不是,是自身原因占多數。言歸正傳,西班牙衰落有幾個原因。一、西班牙和葡萄牙地理優勢率先進行大航海發現,美洲大量金銀湧入西班牙和葡萄牙,導致通貨膨脹,而且西班牙用這些金銀來買英格蘭和尼德蘭地區的紡織品和東方的奢侈品,金銀沒有為當地的經濟帶來發展,反而促進英格蘭和尼德蘭地區的經濟工業發展,為他們提供發展的原始資本。西班牙成了西歐的附庸,就像現在拉丁美洲成為美國的附庸一樣。二、西班牙推行「純血令」:驅逐一切非天主教徒,包括已經改信天主教的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經商的猶太人和做農民的阿拉伯人一走,西班牙經濟已經崩塌了,被驅逐的猶太人去到奧斯曼帝國,奧斯曼蘇丹不理解為什麼要驅逐這些人才。馬後炮說一句,西班牙的「純血令」維護西班牙的統一,而宗教寬容的奧斯曼帝國反而四分五裂,不過針無兩頭利。為什麼沒有李斯這樣的人寫《諫逐客書》?三、從「西班牙皇位繼承戰」開始西班牙成了法國的附庸,近代史上,近一百年西班牙一直內戰不斷,各方實力你方唱罷我登台。政治的不穩定如何談發展。這個不太了解,不多說了。
Atiitt 為什麼很多聖人都是西班牙語,天主教冊封
只有西班牙語有資料,英文都沒得。。
因為宗教改革,只有西班牙缺極力維護天主教。成為唯一大護法。。
為什麼這樣
此外一些不那麼重要的原因有: 1,教會力量格外強大,教權與君權的鬥爭幾乎在每個歐洲國家內都有,大多數國家是各有勝負,相互制衡的局面。但差不多只有西班牙是一邊倒的局面,在西班牙,主教們幾乎是說一不二的存在,不僅控制部分土地,稅收和軍隊,還直接會對國王的政策進行干涉。
為什麼天主教力量很強大,因為傳統。。
西班牙作為一個統一的國家,是在與穆斯林長達數世紀的鬥爭中形成的。公元711年,信仰伊斯蘭教的北非摩爾人渡過直布羅陀海峽,在很短的時間內便佔領了伊比利亞半島的大部,半島的基督教力量被迫退到北部邊緣地區,並開始了長達七個多世紀的光復運動。
對西班牙來說,光復運動不僅僅意味著領土的光復,更意味著基督教世界的光復。在長期的光復運動中,對天主教的虔誠信仰是激勵西班牙人將戰爭進行到底的強大精神支柱。
1492年,伊比利亞半島最後一個摩爾人王國格拉納達宣布投降,穆斯林在西歐的統治宣告結束。這一事件被認為是整個基督教世界的勝利,西班牙國王伊莎貝拉和費爾南多因此被教皇加上了「天主教國王」的桂冠
在勝利的鐘聲中,西班牙對於天主教的信仰也達到了無以復加的狂熱。天主教成為西班牙至高無上的信仰。保衛天主教的正統地位,擴張天主教的勢力範圍,為上帝進行不妥協的聖戰,成為西班牙統治者神聖的使命和義務。
當我們今天回顧西班牙的國家發展歷程時,我們會清楚地看出,天主教的信仰是理解西班牙歷史的不可或缺的主線:是天主教成就了西班牙民族主義的內涵; 是天主教使西班牙成長為一個統一的國家;在海外探險的過程中,也正是天主教為西班牙人的遠航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並最終使西班牙因為地理大發現而成為揭開世界歷史新一頁的幸運兒。
然而,物極必反。當宗教的信仰發展到狂熱地步的時候,西班牙在國家戰略的選擇上也出現了巨大的失誤。
西班牙歷代君主對外戰略的制定,幾乎都是從維護上帝的事業出發的。在他們看來,上帝的事業就是西班牙的事業。西班牙最著名的兩個國王查理五世和腓力二世都是狂熱的天主教徒。腓力二世便曾說:「我寧願丟掉我的所有邦國,並且如果我有一百次生命就會一百次獻身,而不會容忍天主教會和上帝的事業受到絲毫的損害。
迷失在信仰之中:西班牙帝國衰落的一個視角-思客.mhtml
看到西班牙的衰落才讓我感覺到宗教不是啥好東西
西班牙為何昌盛
因為有英國啊。
按照有些人的分析義大利是西班牙的相對面義大利人贏了一場海戰敗完400年國運?
推薦閱讀:
※西周時期人們吃什麼?
※從古至今有哪些錯誤的名言警句?
※姬姓曾貴為上古八大姓,為什麼到現在姓姬的人不多,名人更少?
※古代火炮是如何解決炸膛問題的?
※為什麼英國歷史上那麼多女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