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古代沒能大規模把鹿馴化成家畜或者寵物?
據我所知,被馴化的野生動物要符合某些常見條件,比如
1、不能吃的太多,也不能吃的比主人好。 2、被馴化的動物生長繁殖要比較快。3、人可以安排他繁殖後代。4、對外界刺激不要過度的警覺。5、能被人們驅使。 7、對人要有利(提供肉、奶、保護等)野生的鹿科動物,常見的有馬鹿、梅花鹿、麋鹿、馴鹿、坡鹿、普度鹿(特別小巧可愛)、駝鹿等,他們或多或少的具備了被馴化的潛質,都沒有大規模被成功馴化的例證(主要是我不知道)鹿沒能被馴服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謝邀,問題應該改為「古人為何沒有大規模馴養」,而且我對這個問題其實沒什麼研究,只是看過一些養殖業的資料和史書記載,先找點資料。
別的國家不清楚,中國歷史上是馴化過鹿的。首先說一下,中國的鹿是全世界最多的:中國是世界上產鹿種類最多的國家。屬於鹿科的動物,全世界共有17屬,38種,其中有10屬、18種在中國曾經產或現在仍產。這就是說,中國產的鹿,佔世界鹿屬的一半以上,佔世界鹿種的將近一半。在中國來說,使用鹿產品可以追溯到石器時期:1974 年,甘肅慶陽姜家灣發現了舊石器時代的鹿角,其尖端有人工打擊的痕迹,可能被人類作為挖掘工具使用過。從化石資料可以知道,武王伐紂的時代,正是麋鹿最為繁盛的時代,長江南北出土的麋鹿化石,以商末周初為最豐富,之後逐漸稀少,周朝以後更急劇減少,到秦漢時代已變得極少了。
因為我懶,下面直接貼一個文章:
我國鹿的馴養歷史悠久。雖然開始馴養鹿類動物的準確時間已經無從考證,但是考古學家發現的大量鹿骨、鹿角化石及由鹿骨、鹿角製作的工具的事實,已經說明鹿類動物不僅是當時繁盛的哺乳動物之一,而且是古代人類的狩獵對象和滿足物質需要的動物。我國最早有關鹿的文字記載,是公元前14 世紀殷封王建築了「大三里,高千尺」的鹿苑,是歷史上巨大的鹿苑,「多取野獸飛鳥置其中」。在商周時代,養鹿主要是為滿足奴隸主貴族的觀常、狩獵、食肉、祭祀等需要,飼養的鹿類動物主要是糜鹿、梅花鹿、馬鹿、抱等,但數量較少。西周時養鹿已有所發展,《詩經》 的《 文王? 大雅? 靈台》 中「王在靈囿,唐鹿枚伏」的描述,記述了文王親自到靈囿觀察鹿的情景,說明帝王的獵苑中馴養著鹿類動物。在春秋時期,養鹿則更為普遍。鄭國和秦國都在獵苑中馴養鹿,可見當時地處今日河南省中牟縣的鄭國獵囿和地處陝西省鳳翔縣的秦國獵苑皆養鹿。戰國時期養鹿也有所發展,《孟子》 、《 梁惠王》 中的「郊關之內,有囿方四十里」的描述,說明在國都附近都有較大的苑囿和馴養著較大規模的鹿群。在南北朝、隋唐時期,據《 西征記》 記述,長安當時養鹿的規模已經相當大。另外,唐代時,雲南鹿類資源豐富,為養鹿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在五代時期,不僅養鹿,而且鹿茸、鹿血的利用也已經相當普遍。到了宋朝,養鹿的技術可謂達到了一定的水平,通過宋代周去非《 嶺外代答》 中記載的一則有關鹿人工哺乳的例子就可以體味到這一點:「淳熙乙未(1175 )二月,有野婦抱一白麟,弩於市,太守鄧以錢七百得之,日取生牛乳飼之,長大乃雌耳,然馴押可愛。」到了元朝,人們對鹿的馴化程度已經很高。《 雲蕉館記談》 記載了元末農民軍領袖陳友諒對鹿的馴化。由此可知,當時對鹿的馴化程度已經是很高的了。明朝時期,人們對鹿及其產品的利用可以說達到了極致的地步,特別是鹿體可藥用的部分達到了近20 種。鹿體人葯尤以李時珍《本草綱目》 的記載最為翔實。清代養鹿比較發達。據史料記載,天命四年(1619 )清太祖努爾哈赤滅葉赫,遂以其地為大圍場,圍場內主要獵物之一就是梅花鹿。清廷除在北京南苑建有狩獵場外,在東北各地均建有狩獵場,圈養鹿及其他動物。清末由於戰亂,「圍場弛禁,至荒者逐漸增多」,野生鹿越來越少,貢鹿任務難以完成。於是民間開始家養鹿,據記載,我國民間養鹿較早的地方有吉林省的龍潭山、東豐縣的小四平及雙陽、伊通等縣及遼寧省的西豐縣等。清朝末年民間養鹿雖已漸多,但養殖技術粗放,收茸技術較原始,殘忍。至民國初年,捉鹿從套圈法發展到吊圈法,到20 世紀50 年代才發展到用吊索式保定器、抬桿式保定器及夾板式保定器和現在的麻醉技術來保定鹿。
1950 年,遼寧省在西豐建立了第一個國營鹿場― 「振興鹿場」,養鹿75 頭。1952 年,吉林省在吉林市、輝南、東豐、遼源、雙陽、伊通等地建立了十幾個國營鹿場,養鹿約1 900 頭,年產鹿茸350 千克,平均單產0 . 35 千克。之後,黑龍江、河北、山西、青海、新疆、內蒙古等地也相繼開展養鹿,以飼養梅花鹿、馬鹿、白唇鹿、水鹿為主。從此,我國養鹿業開始逐步走向興旺,逐步形成了以鹿茸為主產品的養鹿業,通過人工養殖徹底改變了鹿產品以野生資源為主要來源的歷史。我國古代養鹿主要是用於狩獵、觀賞和祭祀,這和目前養鹿茸用(或茸肉兼用)的目的有些不同。從古到今,鹿類動物經過人類的馴化、養殖,才形成了今天前所未有的產業化規模養殖。from:http://www.moeeom.com/lu/yl/20129181211254.html中國古代大部分布的是梅花鹿、馬鹿(赤鹿)、水鹿、麋鹿以及海南島上的坡鹿(鹿回頭就是這個典故)),這幾類鹿太容易受驚,不容易被養在圈內(跳躍能力太強),又是群居動物,養在籠子內不太現實且容易暴躁撞牆而死。
藏區的白唇鹿以及東北的馴鹿能馴化但不是主流,受制於氣候。駝鹿也有但個頭太大不好收拾。
更重要的一點,鹿在道教是神的坐騎,梅花鹿、麋鹿等。不能肆意屠殺,是要供著的。不可能像牛羊一樣食用。我知道在古代鹿是全力的象徵是不能被隨便馴養和宰殺的~~~~而且有的朝代如果殺鹿是要被滅九族的~~
根據戴蒙德的觀點,鹿屬於容易受到驚嚇和群居結果不合理的動物。把他們關在一起他們往往會撞牆而死,暴躁跳躍。而羊這個詞本身就有馴服之意,鹿不具備的第一條就是不易驅使。
下面馴養的需要十條:
總結一下:為什麼有些動物沒有(不是不能)被馴化,馴養東西都要哪些因素?
第一,食物消耗。你需要10萬斤的苞米才能產生一萬斤的牛肉,一項最科學的統計是人類用所有種植的植物養活自己,根本不會出現饑荒。所以人們不會馴養老虎吃肉,因為養一隻老虎吃掉的肉,數以萬倍於老虎產生的肉。像大象這種吃得多的動物你只能讓他自己覓食,而不是給他找食,有給他找食物那個時間,自己獵殺幾頭大象了。
第二,繁殖周期,馴養金剛、一隻猴子或者黑猩猩和養一個孩子差不多,你不會花18年的養一隻豬,因為你的老婆孩子都等著過年殺豬呢。
第三,圈養中的交配和自尊,人類一度馴化獵豹,但是只要有了條件,獵豹就會回歸野生。獵豹追逐野外長達幾天追逐的快感,而絲毫不願意在籠子中交配。直到1960年,第一頭動物園裡的獵豹才誕生。而小羊駝的習性也是如此,他們需要繁瑣的求愛模式,需要終年使用而彼此獨立的覓食區域和睡眠區。
第四,攻擊性,埃塞爾比亞國王海爾塞拉西二世也養獅子:貓也會撓人,試想貓如果長得像老虎一樣大,人類怕得還是他們撓人么?驢子也能踢死人。著名的美劇廣告狂人中,迪克的父親就是被馬踢死的。雖然你可能靠喂剩飯剩菜就獲得熊掌,但是熊的攻擊性太強,而且他們是吃肉的,人也是肉的。脾氣暴躁的野牛和河馬甚至連獅子都能殺死,所以人們寧可馴養大象,也不願意去馴化他們。斑馬雖然被訓練到可以拉車,但是他們暴躁的脾氣和咬人不鬆口的脾氣還是讓人放棄。
第五是容易受驚,鹿和羚羊最容易受驚,他們不是像牛一樣流眼淚,而是因為受驚而撞牆而死。
第六是群居結構,馬、牛羊、豬等動物都有著群居等級,這種等級適合被驅趕鞭打集體放牧,但是貓這種的動物也能被家養,雖然可能遇到好的伴侶就變成野貓不回家了。
以上六點是戴蒙德的終結,我個人終結了四點:
第一,用途和控制力。大象能夠被用到戰場上,是因為能夠踩踏敵軍,雖然也能踩踏自己人,但是有足夠的控制力。馬用來作戰,驢用來拉磨,牛用來耕地,狗用來看門而貓用來摟著碎覺。摟著獵豹碎覺你可能也敢,但是某一天獵豹發瘋了,你就可能被吃掉,而貓頂多是咬你一口。長頸鹿雖然被馴化,但是那麼長的脖子不一定適合拉車,所以就被淘汰了。
第二,對已有動物的代替性,今天有多少人願意花一萬塊買頭驢,然後學習駕車?班圖人直接採用歐亞人馴化的牛羊,而不是自己馴化一種動物,在有了非常合適的馴化的動物之後,誰還用耗時去馴化一種新的動物,況且歷史也正在淘汰那些當做生產力的牛馬。這個道理很簡單,直接買一輛車很容易,自己發明一輛完全不同的車非常費勁。除非有沙漠這樣的極端環境,能夠催生駱駝這種特殊的馴化動物,其他動物都能夠滿足需求。
第三,經濟效益,澳大利亞人殺光了所有的大型動物而不是馴化他們願意很簡單,開弓射箭就能射殺一隻笨拙而不會躲避人類的恐鳥,而馴化一隻動物無論是風險還是收益都比這差得多。我有這樣一個故事,老約翰看到農民的好處,於是決定馴化一隻巨型袋鼠為自己拉車,很不幸老約翰因為不熟悉巨型袋鼠的習性被踩死,他的兒子小約翰接著馴化巨型袋鼠,他每天必須把袋鼠關起來,為他覓食,巨型袋鼠太能吃了,小約翰不得不把家搬到叢林,直到小約翰老去,巨型袋鼠才學會了拉車,由於翻車小約翰砸死。小小約翰學會了驅趕和控制巨型袋鼠,但是他發現根本沒有那麼多的貨物讓巨型袋鼠去拉,而經過三代人的努力,他們家都被吃窮了也沒發現巨型袋鼠帶來的好處。沒辦法,看到鄰居格林每天射死一頭巨型袋鼠就夠吃半個月的,還能賣點肉,自己又何必這麼費勁呢?今天也是如此,生產力如此發達,除了自己家養的狗你能費力教他拉屎撒尿,你還能和動物學家一樣投一生的精力在馴化上么?即使是動物學家,馴化不成功還有飯吃,但是古人類,如果馴化失敗就得餓死,所以每一次馴化都要考慮到當時的經濟效益。
最後是歷史的偶然性,在人類想捕獲斑馬的時候,他們只能用套馬索,而斑馬一低頭就躲開了套馬索。當人類踏上澳洲大陸時,他們野蠻到殺光了所有的大型動物,而沒有想到捕獲馴化。恰好,阿拉伯地區有駱駝這種適合馴化的動物,貓恰巧因為相貌而得到馴化,野牛因為印第安人而生存下來。狗推動了人類的歷史,因為馴化它們的人恰好有剩餘食物,溫順的羊又被想馴化的人發現,馬鐙的出現讓馬遍布全球,這樣又影響了其他動物,比如容易受驚的鹿的馴化。
原文引自《人類馴養了多少種動物:野生動物馴化簡史,人類馴養動物時間表》
而根據上文的敘述,鹿已經在某些地區有大規模馴養。比如現在的大興安嶺地區,但是鹿比較挑氣候。又沒有羊一樣馴服,相比之下馴養成本就比羊高很多。
一個更大的原因來自於中國古代貴族獵鹿的傳統,作為高貴的動物,野生鹿一直被圍獵中,在圍獵嚴重不足的時候,就會有民間養鹿。在一個逐鹿的國家,很難讓鹿像羊一樣圈養,而這根本上又是鹿捉摸不定的脾氣導致的。
推薦閱讀:
※各種猩猩(大猩猩、黑猩猩、紅猩猩等等)裡面,哪種猩猩最聰明,智商最高?
※駝峰是怎麼保存水的?
※狗的天性是奴性還是忠誠?
※有些人養寵物蛇,蛇會不會思考並和主人建立感情?
※幾乎所有動物都是俯睡的,人卻仰睡。到底那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