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生怎麼看待漢服復興運動?

最近接觸到幾位儒生都對漢服嗤之以鼻,十分好奇這是個別現象還是整個儒生群體的現象。

特提問於各位先生,希望能解後生疑惑。


PS:其實作為儒生,要束髮深衣,要行家禮,這本是天經地義 自然而然的事情,要是放在明朝根本沒有爭議。也就是現代人事兒多。

謝邀 我不敢稱自己為儒生 但是心嚮往之 於是強答一下

一 從觀念角度考察 儒學對漢服運動的看法

這個問題可以分成兩部分來說:

1.1 從古典儒學角度來說 對漢服運動的看法。

當然,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古典儒學並非鐵板一塊,大體上可以分成漢學和宋學的角度,當然,個人認為,在這個問題上漢宋並無太大分歧,所以在此並不分別說明。

從儒學角度看:

1.1.1 儒學對漢服運動中的禮儀復興和禮服復興部分應當表示讚賞 並支持和推進。

1.1.2儒學對漢服運動中的復興正裝部分不置可否 但也不反對。

1.1.3儒學對漢服運動中某些人普及便服的想法不予支持。

1.2 現代儒生群體對漢服運動的看法

很遺憾,首先,現代儒生的定義也是曖昧不清的,愛好儒學的人很多,但是哪些算是儒生呢?

從閱讀量上來說,起碼要通讀過十三經,並且通讀過漢宋的某一個註疏體系。從思維層面上來說,起碼要能對五經略知大義 ,能粗略以先師之意判斷是非。從生活上來說,起碼能對父母盡孝,能對職業盡忠,能行家禮(若有客觀困難可暫時不做)。

如果這些都做不到,只是讀過幾本關於儒學的書(可能還是二手資料),那儒生的門檻也太低了。所以,請題主根據以上條件判斷你所詢問的人是否算的上是儒生。

而且,我不認為現在存在一個統一的儒生群體。參看知乎的儒學相關回答(信仰儒學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現在是一個古典共識消亡的時代,現代儒生(或曰儒學愛好者)所信仰的「儒學」往往各自有理解上的不同,甚至完全就是不同的東西。

所以,嚴格來說,這個問題是無法回答的。我只能告訴你,我個人的想法。

我的觀念比較偏向於古典儒學,其實我覺得,對於通讀過經書的人來說,這是無可爭議的問題。

當然,因為考慮到群眾不太了解,我簡單的解釋一下。

儒學是有革命的一面,但是同時也有保守的一面,一般強調在變革和保守中取得平衡,一般來說「先王禮樂」「先王法服」之類的禮學部分是屬於保守的對象,(《孝經》:非先王法服不敢服)即使有根據時代變遷的改進,也是不脫離原有基礎的。比如從先秦到宋明,老百姓的 冠 昏 喪 祭之禮延綿不絕,雖然內容和細節有了巨大的變化,但是你去讀文本框架,基本上是一樣的。你去研究禮服,也有其思想上的延續。而且,儒學也不是單純的哲學思考,文猶質也,質猶文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不要禮樂衣冠只要哲學思想的儒學,恐怕是盲目崇拜西方學術範式的結果,不能算真正的儒學了。

所以,對於現代漢服運動復興深衣 玄端(公祭服 )等在禮學上有重大意義的服裝以及復興傳統儒家經典記載的禮儀,儒生應該是支持和積极參与的。

同時,儒學也強調與時俱進,解決時代問題,所以並不提倡在所有場合都穿漢服,在傳統禮儀場合穿傳統禮服是不忘本,是禮義,但是在日常生活中穿何種服飾只是體現個人審美,並無其他特殊意義。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上還是以效率和便捷為優先,比如幫父母長輩做事的時候,身著漢服,引人側目帶來種種不便,反而讓尊長擔憂,這又是非禮了。

從事實角度考察 儒學對漢服運動的影響

2.1 對漢服發展史的回顧

談論這個問題之前 必須要對漢服運動的發展有一個較為整體和清晰的認識。

我們今天討論漢服運動一般從03年開始 嚴格來說 這是不對的 ,作為思潮存在的漢服運動從03年之前就開始了 最早可以追溯到01年左右。當然,我們為了方便,還是從03 年開始談吧。

從03年至今 漢服運動可以大致分成三個階段

03~06 論壇時代

這個時期的漢服運動主要集中在漢網等論壇上,特點是研究較多 流派較多 實踐較少 ,人員和網路影響力也非常的少,算是漢服運動最艱難的階段,社會上和網路上都充滿著不理解和嘲諷。「壽衣上街」的報道就是那個時代漢服運動處境的寫照。(穿漢服集會被稱壽衣上街 鄭州一女士怒告某網站-搜狐新聞)

這一時期的漢服流派主要有,右派(自由主義) 左派(國家主義 法家) 文化審美派 民族主義派 儒學派等,各個流派都具有一定的話語權,對漢服運動尚未有完全統一的認識。

06~13 貼吧時代

這個時期的漢服運動主要集中在百度漢服吧上,因老漢網不斷地分裂和內鬥,以溪山琴況為代表的一批漢網成員建立了百度漢服吧。正好趕上貼吧大發展的時代,漢服運動在網路上(特別是貼吧上)的影響力急劇增大,期間漢服吧和明朝吧與元清吧的愛恨情仇成為貼吧歷史上的傳奇。漢服吧會員在幾年的時間內從幾千發展到十幾萬,漢服運動在現實中也慢慢走進高校,不斷地成立地方社團,在網路和現實(大中城市)上得到了一定的認同,雖然仍然小眾,但是不在會被人視作神經病。期間漢服運動的主流思想得到了統一,英年早逝的溪山吧主留下的文集成為漢服運動的指導思想(【圖片】----【溪山琴況文集】----【滑縣漢服吧】_百度貼吧)。這一時期的漢服流派主要有,文化審美派 和民族主義派(就是貫穿整個貼吧時代並且延續到後貼吧時代的 「仙女黨」和「皇漢黨」之爭)。畢竟審美情調和民族情緒是最接地氣的,對人的影響也是最容易實現的。而涉及政治的那些流派和儒學派,則漸漸地銷聲匿跡。

13~今 後貼吧時代

這個時期的漢服運動已經廣泛地散佈於網路和現實的各個領域,漢服吧因人數增加和百度管理機制的惡劣化而質量下降,漸漸淪為新手小白的入門場所(並有進一步退化的趨勢)。主要的原因是漢服運動的發展,全國各地的漢服社團和網路上的其他漢服群體成熟化。可以說,漢服運動已經不再需要抱團取暖,實行了去中心化。當然,隨之而來的問題就是漢服群體內部再次分裂,部分「考據派」另立門戶,否定漢服理念,提倡進行單純的服飾史研究。(這就不必要舉例了 知乎上的春梅狐狸就是活體樣本。 當然 ,她可能因為患有某種心理疾病 見有關漢服的東西就要上去咬幾口。大部分的服飾史研究者,還是比較平和的。)

2.2 儒生在漢服發展歷史上的影響

從漢服運動本身的發展歷史來說 其實儒生(或者說儒學研究者)在早期起了很大的作用 這一點 雖然現在評論漢服的人基本上不理解 但是論壇時代的老人可能都知道。

漢服運動早期主要有兩個網路陣地,一個是漢網,一個是華夏復興論壇。其中漢網是各自思想都有,儒學也佔一部分,而華夏復興論壇則基本上以儒學為主。

漢服運動初期關於重要的禮服的考據 如深衣 玄端 很多都是由儒生做的,還有漢服運動早期的標誌性人物溪山先生的最重要的文集---「華夏禮儀復興計劃」,裡面的禮儀部分也是儒生做了主要的考據工作。

再說一個大家都知道的 最早把漢服穿上街的是2003年鄭州工人王樂天,但是,同年12月,信而好古(李光偉)在山東束髮著漢服為學生上課,並且他是當代第一個自製深衣,穿深衣出門,束髮著漢服的人,也是第一個著漢服為學生講課的人。信而好古先生就是典型的現代儒生。

總結一下,漢服運動早期的論壇時代,正好趕上中國大陸的第二波國學熱,儒生(或曰儒學愛好者)是比較活躍的,對部分禮服(深衣 玄端等),和大部分的傳統禮儀考據(冠禮 昏禮 燕禮 射禮 等)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典型代表人物有ufe(吳飛)先生 信而好古(李光偉)先生 雲塵子(趙宗來)先生 等

可以說,現代漢服運動初期帶有較濃厚的儒學色彩。

但是儒生們對漢服運動的興趣也只是局限於禮儀層面,漢服運動對於儒學來說只是一小部分,在完成禮儀和衣冠的考據之後,他們雖然對漢服運動持有樂見其成的態度,但是因為主要精力放在儒學的研究和推廣上,在漢服運動進入貼吧時代之後,也漸漸地不再發出聲音。所以,導致這幾年新接觸漢服的人群對儒學和漢服運動的關係有所誤解。

PS:現在網路上活躍的漢服群體和評論漢服的群體了解漢服運動較晚,對很多事情不太清楚,我在此說明也是補充一下大家的認知吧。很多內容是根據記憶來寫的,可能細節上有出入,大體是沒問題的。


謝邀

我不是很清楚儒學界對漢服的態度,我和學友讀經修身一般不會談到漢服問題。不過我私交很好的一些學友對漢服基本是【支持,但不怎麼關注】,意思就是支持漢服運動,但不參與,也不去接觸漢服圈。剩下一些則是不管這種事。

嗤之以鼻的我還真沒遇到過……他們確實認為聖學要比漢服重要,但未必就看不起。


作爲儒生,完髪,衣冠整齊,應該是最基本的操守吧。這方面自行便是,也無所謂別人做什麼,參不參與,如何議論。身處衰世,禮崩樂壞,大道旣隱,也是無可奈何的事情。旣爲潛龍,勿用可也。人不知,又何慍哉!

區分「漢服」和「漢服運動」是很重要的。

「漢服」——我更習慣就稱之爲「衣冠」或者「衣服」。這本是無關乎價值和他人喜好的事情。若是僅僅提及「漢服」就要嗤之以鼻,那隻能說其人太偏狹了。你可以不欣賞一個人或一群人,但一件衣服不過是死物,又不妨礙誰,何必要嗤之以鼻呢?

至於「漢服運動」,不能一概而論。上面 @徐子明 的回答介紹了漢服運動的幾個分期,竊以爲大體上是準確的。

利益相關:鄙人主要參與了其所述「第二階段」(2006年初步接觸),但在「第三階段」到來前夕(2012)全面退出了「漢服運動」。完髪,至今日常只穿著漢服。以下是一些日常留影,最後一張就是昨日在朋友那兒喝茶時朋友隨手拍的。

說明:我開始蓄髮還早在接觸漢服之前。當時讀《孝經》,讀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句,想到知行要合一,知道了就該去做。於是就開始蓄髮了。至今十餘年。我覺得一個如果自詡「儒生」,《孝經》應該是最基本的要踐行的經典,那麼完髪這種最低水平的「知行合一」應該是要努力做到的。如果力所不及也可以理解,但若從未做過嘗試、甚至表示無所謂乃至反對,那便不可算是儒生了,至多只是一個「把儒學作爲研究材料的現代學者」。

借用 @徐子明 的分期來述說。「漢服運動」的第一個階段基本是拓荒階段。第二階段主要是奠基和初步商業化。這兩個階段建樹頗豐。進入第三階段之後,「漢服運動」出現了嚴重的「低齡化」和「低智化」。最顯著的現象就是之前的很多翹楚都陸續退出了這一運動。然而這一階段就是商業資本進駐比較活躍的階段,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方文山的介入和「禮樂大會」的舉行。

「漢服」如果會令人「嗤之以鼻」的話,大概就是這「第三階段」造成的。這一階段「漢服運動」的質量水準節節下降。優秀者都自行另謀出路或者做一些遠離大眾的小團體活動去了。

「漢服運動」的「墮落」其中具體緣由在此不做詳細分析。只是大體指出:「漢服運動」的「墮落」並不是一個孤立事件。事實上在近幾十年以來,一切傳統意義上的崇高——包括宗教、藝術、文學等等——都在「去神聖化」和「被扁平化」。這是資本主義對全球壟斷的後果。因爲一切的崇高、神聖都是反利益計算和商業化商品化的,所以一切崇高、神聖都是資本的死敵。資本不遺餘力的鼓吹「平等」來審判崇高。於是我們看到的無論中外,一切傳統都在消亡——不一定是有形的消亡,很多是被商業化抽去了靈魂,只剩下行屍走肉。這幾年包括麗江、周莊在內各地被徹底商業化、同質化「文化小鎮」便是案例之一。

「漢服運動」,作爲一個誕生至今不足二十年的新生傳統文化力量,遠不及其他同類——比如古城鎮、民樂、曲藝、茶、香之類——樹大根深,在資本的鯨吞面前自然毫無招架之力,幾年間迅速庸俗化是必然的。如果說有什麼僥倖的話,它能夠在庸俗化之前生存成長了近十年本身已經是奇跡了——不過這也大概只是因爲在那個階段它太弱小,無利可圖,資本不屑於光顧吧。

雖然如此,對於今日的「漢服運動」,我仍然不會「嗤之以鼻」。至多感到遺憾和惋惜。子產不毀鄉校、孔子不去餼羊、孟子不毀明堂,其理一也:雖徒具其型,猶勝於蕩然無存,後人或可賴以復興亦未可知。


謝邀,讀過幾年書,喜歡傳統文化,不敢自稱儒生。

如果只是問我對漢服復興運動的看法吧,我覺得把「運動」兩個字拿掉就可以了。目前來說,漢服愛好者喜歡用「傳統」,「民族」,「運動」這些字眼來描述漢服的時候,大多是借這幾個詞為自己的「花式秀衣」增加一點底氣罷了。民族傳統這四個字背後的厚重,是漢服愛好者不願意承擔的。這也就出現了「欲戴王冠,不願承其重」的現象。

「革命不是請客吃飯」。運動難道就是了么?運動需要綱領,需要明確自己要什麼,要幹什麼,怎麼干,並且按照這個綱領去做。但是漢服「運動」有么?其實早先是有的,最早漢服運動就是網上一些民族主義者提出來的。最早的運動綱領就是「溪山琴況」提出的。但是呢寫運動綱領這個東西,也是個技術活,民國英雄輩出,但最終打下天下的還是只有一家。溪寫的漢服運動綱領在之後實踐的五年中,逐漸被發現各種問題,比如形制不對,比如禮制考據有誤,所以實際上現在的漢服群體基本已經沒有人在用了。而漢服愛好者們也沒有再提出新的綱領。所以,之後的漢服愛好者們就陷入了知道要幹什麼,復興漢服,但不知道怎麼乾的困境中。

那麼這個時候,一種新的力量在近幾年開始引導漢服「運動」,這股力量就是資本。漢服運動不再是思想主導,而是資本主導了。這其實是個必然結果。因為漢服運動的思想理論本來就不成熟,但是市場卻很龐大。各種漢服商家,漢服攝影,漢服直播,漢服婚禮層出不窮。直接推動了我國攝影行業的審美提升。這樣之後,漢服運動就已經開始拋下民族主義,而開始擁抱那些願意為「漢服」這個行業掏錢的人。漢服也就開始了「圈化」,漢服運動變成了漢服圈,知道自己要復興漢服,然後怎麼復興呢?買買買,然後約拍,曬美美的照片,然後組織一些漢服群體,搞集會,逛漫展。漢服成了和Lolita,jk並列的三大服飾圈。最終,漢服,還是避免不了走進「請客吃飯式」運動這樣的深淵。

關於漢服的發展前景,我可以說是非常看好。因為其實我並不覺得放棄思想主導而投奔資本主導是一件壞事,反而我覺得是棄暗投明。因為其實和皇漢那些民族主義搞在一起才是沒有前途的,驅除韃虜,元清非中國,衣冠復如漢唐這種操作,明朝和民國都沒實現,本朝就更不用說了。而且,這個時代就是資本主導的時代,擁抱資本是唯一出路。而「民族」,「傳統」只是增加底氣的說辭而已,等到漢服圈足夠壯大了,底氣夠了,也就扔掉這兩個包袱了。

至於為什麼題主覺得為什麼儒生不喜歡漢服運動。這不就很明朗了么,漢服運動已經擁抱了資本,但是儒家思想是不可能的,如果儒家放棄了思想主導,儒家真的就沒有翻身的機會了。


不是儒生,但男神老師是!還是研究禮學的。

他說不喜歡這種所謂的漢服復興運動。

自己喜歡穿,可以。但是不要打什麼漢服復興的旗號,一個是分不清漢服的形制,亂穿或者穿錯場合都不合禮,另一個是因為社會在發展,漢服有它的弊端,不方便。

《儒行》篇中說:

魯哀公問於孔子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腋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也:『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也鄉。』丘不知儒服。」

已經說的很明白了。


孔子在世時,可以變通的東西就很多,可進則進,可退則退,可止則止,可久則久,哪裡有一成不變的東西,至於飲食衣服一類,就更會因地制宜,要提倡什麼漢服呢?真有儒者在世,難道不是漠然面對人們精神的僵死,還斤斤欣喜於漢服一類的屑事?


謝邀。

我的研究方向為明清經學,也不算儒生吧,似乎我身邊的老師和同學也不大有以「儒生」自居的……(不太清楚「儒生」是啥,現在還有「儒生」?)

對於所謂的漢服復興運動,學術界基本沒太有關注的,應該說大體上的態度是既不支持、也不反對吧,因為對於大部分研究工作者來說,漢服復興就與民間復興國學一樣,是可有可無、無關大礙的小節。

PS同學對此的反感倒是確實挺常見的,我認識好多研究經學的同學和老師,都特別反感復興儒學(可能連帶復興漢服也不喜歡了),因為越是研究儒學,其實就越發現儒學思想的弊端,越是知道現在復興儒學是意味著什麼,愈發覺得某革命還是有一定意義的(因為無論怎麼改革儒學,它終究是不如馬克思主義實用的)。


我並不是儒生……

對於漢服的復興,我贊同,它給我們的穿衣多了一種選擇,也給服裝設計提供了素材,但是,我不贊同當前的復興風氣:復原程度越高越美……

復原程度與美無關,美不美還得看穿的人……另外,女士的改良版多不勝數,為什麼男士的改良卻毫無進展……


我覺得作為一種審美理念,推行一下簡化的漢服,是很好的事情。

但是若要談文化復興,恐怕還需要在更深刻的層面上。


西塘的漢服文化周 有去過兩次 我就是同袍啊 漢服復興是好事 得大力支持 文化自信


我覺得,如果是從審美上覺得漢服美,愛好漢服,這是很正常的事情。現代社會審美多元化,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認為美的服飾穿著。但如果是把漢服和傳統文化復興聯合起來,以傳統文化為宗,對非傳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保持一種疏遠甚至是敵對態度,那就不合適了,有種原教旨主義的味道。


儒生還記得莊子怎麼嘲笑那些穿著儒生服飾就認為自己是儒生的人了?


儒家"復古",本質上是溯"正統",以正"綱常".行為的目標很明確,"為當權者維穩".當人家真是"食古不化",真要復古了,估計會送上一句,誰喜歡誰玩去.....

漢服,也就拍拍照吧.你要真拿出來日常穿,沒幾個丫環侍候,要裝著妥當,還真不是個輕鬆活.

如果,只是拍拍照,到各種服飾,別說漢服,就算草裙,只要長得漂亮,都會喜歡看的.

不穿說不定更好看.....


需要復興的,都是掛名運動罷了


真要是儒生啊!屁民起什麼哄!


不是儒生,談下看法。

知乎漢服話題下很多人堅持的元清非中國論的觀點是近代日本人系統提出來的。

還有那個崖山之後無中華的觀點,也是日本提出來的。

然後認同的就根據這個框架填充想要的東西。

雖然當前不只是漢服圈有這個現象。

你們這麼牛逼,國家同意嗎??

不知道這些人算不算精日。


推薦閱讀:

電視劇衛子夫中兄妹五個親密同坐,共同歌舞,不符儒家禮數吧?
儒家禮樂制度中的雅樂在現代中國的傳承情況如何?
秦始皇陵是否保存大量文獻檔案?其發掘是否會顛覆歷史學?
中國是儒家治國還是法家好,抑或黃老?
為什麼說朱熹的學說是新儒學?

TAG:儒學 | 儒家 | 漢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