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閩南語與官話之間一些對應詞的字序互反?
比如說颱風、拖鞋、客人等詞,在閩南話中就是倒過來念的風台、鞋拖、人客這樣,是什麼原因產生了這種有趣的現象呢?
非專業方向,答的有點繞,拋磚引玉,希望獲得更好的答案。
--------- 分界線 -------------
非常感謝@junh lulh 關於語序類型學的補充還有反對(反對得好,^_^),對於底層說我是保留意見。特意翻看了Dryer 之後調查了800多種語言對於語序的研究發現在AN還是NA上SVO和SOV語言顯示出了兩可的傾向,而且語序上的蘊含關係並不是那麼明顯。而語序蘊含序列只是有一定的傾向性,並無一定的關係(語言畢竟太複雜了...)。不過可以證明的是:至少在介詞短語的前置還是後置這一個語序上,還是有一定的傾向性,也就是OV語言傾向於後置,VO語言傾向於前置。這個就是下面舉例中的粵語那些例子。所以我拋棄語序類型學啦,用地理類型學的觀點,盼更好的解釋~~
--------- 分界線 -------------
這個現象其實不僅僅是閩南語,這個現象其實是整個南方方言的一個特色。
粵語、閩語、客家話、吳語中都有,而且由南至北大致上有個遞減的趨勢。橋本萬太郎先生在語言地理類型學 (豆瓣)一書中就有專著論述到這個問題。出現以上順行結構語言(風台)和逆行結構(颱風)的語言大致上是在長江流域,由東到西,沿著岳西-潛山-東流-懷寧-貴池-銅陵-南陵-宜城-寧國等縣。並且在南北方言中間還有一個過渡地帶。漢語的情況比較複雜,其實就現在的漢語(普通話+方言),總體來說是逆行結構。
舉例:先吃飯,後走路。但是在南方方言中有許多的順行結構。舉我熟悉的粵語例子:你走先(普通話:你先走)副詞你高過佢(普通話:你比他高)介詞短語當然還有其他的一些例子。
從古代漢語中,也能夠找到歷史上很多順行結構的殘留痕迹。
出於幽谷(《孟子》):從幽谷出來。吾誰欺(《論語》):我欺騙了睡?中林(《詩經》):林中祖甲:甲祖。例子還有很多。我們可以建立以下的一個漢語語序發展演變規律(橋本先生文中的一張圖片)
這個圖的維度實在太多了,我有點弄暈了,對不起點贊的諸位了,感謝諸位的提點。順行結構和逆行結構在時間和空間上都有所發展,南方方言由於在這個演變上發展比較慢,所以保留了很多順行結構,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這些啦。
語序的問題其實挺複雜的,漢語方言在很多地方都不太符合Greenberg所提出的語序類型學的規律,所以非常值得研究。例如現代的吳語中有很多類似:他蘋果吃完了(SOV)這樣的用法,而且與SVO的用法並存,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啊。漢語方言學如此興盛,大概也和這種紛繁複雜的語言現象有關。
以上。希望有所幫助。反對一下蘇倏的答案。
看了一下Greenberg的文章Greenberg的語言普遍現象SVO+NA的8種,SVO+AN的5種,SOV+NA的5種,SOV+AN的6種。Greenberg本人並沒有總結SVO和SOV語序下形容詞和名詞的詞序問題,他只是說:「除了偶然出現的情況外,優勢語序為VSO的語言絕大多數是形容詞居於名詞之後。」而從他的數據得到的結果是SVO+NA和SOV+AN略居多一點,這和蘇倏說的是不一樣的。東南亞的語言大多是SVO+NA的,比如泰語壯語越南語等等(蘇倏說泰語SVO+AN是不對的)。因而有人認為漢語出現的這種語序是百越底層。
當然藏緬語里有些語言是AN和NA均可的,好像獨龍語單音節形容詞後置多音節前置。不排除漢語也有這種可能。當然漢語裡面不尋常的語序太多,很多現在也沒什麼太好的解釋。
另:遠古漢語被認為SOV的最大證據其實是漢語與藏緬語同源,藏緬語是SOV語序。吳語的那個現象來源於話題優先,和SOV無關。
這個我不知道但是我寫作文的時候經常用閩南語的語序寫出來我們老師經常說「你們的作文用普通話讀出來都不通順,可是用閩南語讀就很順...」
現代漢語語法變化非常大,古漢語行文特別自由的
怒答!終於有一道題可以稍微貢獻點了。作為一個福建人,我們的很多方言真的是很奇怪的,倒裝句之類的太常見了。首先有必要說明一下,說閩南語的人除了分布在廈門漳州泉州以外,還分布在台灣,東南亞各國,以及福建東部的福鼎地區,廣東的潮汕地區。關於題主的問題,閩南語辭彙,有很多屬於古漢語的成份,最古老的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甚至是上古時代,所以它的名詞的構詞延續的是古漢語的構詞方式,而剛漢語跟現代漢語的構詞順序有很多是相反的,這也就是作為現代人覺得很多閩南語辭彙都倒裝的原因。比如,人客就是客人,慣習就是習慣,鬧熱就是熱鬧等。說到這,我稍微延伸一點,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中,閩南話所蘊含的意義在於我們的中原華夏先祖在多次大遷徙中避開了中原民族融合所造成的語言改革,很完整地保留了唐、魏及五代十國等時代的古代中原河洛音,也就是那時的中原話。其實閩南語有趣的不僅是構詞方式,其發音更是值得研究,歡迎感興趣的盆友們學習。
為什麼北方話中一些與閩南話相對應的詞語的詞序是顛倒的?
會問這種問題就很可笑。每一種語言都有自己約定俗塵的語法或者造詞法。
閩南語或大部分漢語是主謂賓結構:我-食-飯
英語也是主謂賓結構:我-食-飯I"m eating rice但是日語是 主賓謂結構:我-飯-食(私はご飯を食べる)難道你要問英語為什麼和漢語一樣,或者日語為什麼和漢語不一樣么?
PS關於閩南語的特殊句式①有字句我有食guá ū tsia?h(我吃過了)
②比較伊較懸汝i khah kuainn--lí(他比你高)③雙賓語伊寄一張批-予我i kiá tsi?t tiunn phue hōo--guá/伊寄予我-一張批i kiá hōo guá tsi?t tiunn phue(他寄給我-一張信)④狀語後置汝行頭前,我行後壁li kiann thau-ts?ng, guá kiann āu-piah(你前面走,我後面走)汝行在先,我行綴後 li kiann tsāi-sing, guá kiann tè-āu(你前面走,我後面走)不僅閩南話如此,應該說閩南方言是如此。台灣說拖鞋是鞋拖,而我們潮汕話也是如此。
山東佬不也喜歡把某些字詞放在後面嗎?比如東西掉了我之類的,兩者差不多。(本地稱呼某種人群時喜歡稱呼佬,比如在地名後加佬,無貶義,但是在地名後加仔字就屬於蔑稱,要架的。奇怪的是隔壁市沒有這個講究。北佬這種叫法是粵語用。)南方的方言中保留了部分古代漢語的使用習慣,行風自由,文言文中時常用倒裝,閩語中這類倒裝詞大多數從古代就一直在使用的,但是現代人是很少會發明這種詞,絕對不會像風台鞋拖一樣把電視叫成視電,手錶叫成表手。
拿風台這個詞來說,像我這裡,風台是從很老的一輩就開始使用的,年輕人中已經有很多都在用颱風這個叫法,但是颱風與台灣發音相近,應該為了避免叫錯才叫風台,這個不能確定。
問的這麼突然,我也想不到什麼反序倒裝的詞句啊名詞詞序與普通話相反的,應該不算多吧,句式相反的可能就多一點。有時間再問問老人閩南語好像保留了一些古漢語的用法,自己一直沒發現,高中聽語文老師說的,閩南語中「走「是」跑「,」行「是」走「,跟文言文的用法一樣,才發現原來自己說了這麼多年的閩南話還真的有點像文言文,還比如」你食未「就是你吃了沒
詞本來是兩個單字組合的,可以隨意調換順序,後來固定了位置。閩南語和普通話因偶然、習慣等而固定的位置不同。
別把普通話等同漢語好嗎?濟南話里還有「知不道」的說法只能說各地方言在語法習慣上有些許不同傾向但是這些影響了理解了嗎?你說「我吃飯了,我飯吃了,飯我吃了,吃飯了我」,這幾個語序完全不一樣的話你理解的意思會有偏差嗎?
漢語本身的行文就很隨意,文言文中倒裝隨處可見,但這只是相對於官方下定義的「現代標準漢語」的語法而言。
古文言遺風
推薦閱讀:
※比較地道的說法,台灣人會說是克還是公克呢?
※哪些閩南語歌最容易讓不懂閩南語的人感興趣?
※台灣閩南語羅馬字拼音方案的聲調符號是如何制定的?
※閩南語中的「姑不而將」一詞應如何解釋?
※閩南語裡面表示「被」的意思的字 讀音為ki 是哪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