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美軍來講,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和朝鮮半島上的志願軍兩者可怕嗎?哪個更可怕?

最好能有史料,並全面分析。

太平洋戰場上的日軍怎麼樣?朝鮮半島上的志願軍怎麼樣?

戰略上是什麼樣?對普通美軍士兵來說又是什麼樣?


就可怕程度來講,我想應該還是日軍勝出,畢竟那伙兒傢伙的殘酷瘋狂程度比志願軍高上不止一個數量級,更像是一夥兒野獸。但要是看誰更能打,個人更傾向志願軍一些,但是兩者差距不太大。

我們都知道日軍的低級軍官和士兵有著非常好的素養,作戰時有板有眼,嚴格按照戰術規範打仗。這些完全可以被稱為精銳的官兵在中國戰場和太平洋戰爭前期發揮了相當強大的戰鬥力,某種程度上日軍用機械化程度很低(歐洲標準)的步兵達成了德軍裝甲部隊的閃擊效果(菲律賓戰役),但隨著戰場越鋪越大,日軍迅速地陷入了戰爭泥潭,在最初的那部分精兵凋零之後,高強度快節奏且失去了主動權的戰爭沒有給日本培養下一批精兵的機會,於是訓練程度大不如前的士兵開始逐漸在日軍中佔據越來越大的比例直至戰敗,海軍亦是如此。

志願軍自不必說,絕大部分的基層指揮員剛剛打過內戰,中級指揮員大多與兇悍的日軍交過手,而高級指揮員更是身經百戰,且各級指揮員完整地將多年的戰爭經驗加以整合,並嚴格灌輸給了下級,最大程度地確保人人會打仗,形成了志願軍獨特的打法。對於美軍而言,恐怕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志願軍整師整團的強行穿插,打穿了美軍陣線之後突然消失,然後在某個意想不到的時間突然出現在某個美軍最不希望見到志願軍的地方。難能可貴的是,志願軍就算只有一個班或者三四個人居然也敢打穿插,然後把美軍陣後攪得雞犬不寧,當然這要歸功於中國軍隊的一項重要戰爭財富——三三制。

日軍最為倚重的白刃突擊戰術在美軍面前的第一次挫敗應該是瓜達卡納爾島爭奪戰,從最先上島的一木清直支隊開始,川口旅團,2師團,38師團等部隊的歷次突擊都敗於美軍的火網之下,日軍的進攻每次都只能佔領安德森機場一角,然後被美軍劇烈的炮火轟了回來。而志願軍在初期往往能夠較快突破美軍戰線,但是在中後期美軍變得敢於直面志願軍進攻之後,火力的優勢便發揮出來,導致志願軍攻陷美軍陣地變得越來越困難,雙方都刻骨銘心的砥平里和下碣隅里戰鬥便是明證。也就是說,面對優勢火力的美軍陣線,日軍和志願軍都很難拿出有效的破敵之策。但是志願軍靈活多變的打法較日軍蠻橫死板的白刃突擊更具彈性和威力,也讓美軍吃了更多的苦頭。

在防禦作戰上,志願軍天才的土工作業某種程度上師承日軍,要知道早些時候中國軍隊的《步兵操典》就來自日軍。日軍歷次島嶼防禦戰基本上都做到了讓美軍血流成河,前邊提到的瓜島戰役中,數次挫敗了日軍進攻的陸戰一師信心爆棚,想打個反攻把日軍攆下海,但是進攻的陸戰隊大兵被補給斷絕營養不良吃野果啃樹皮的日本鬼子在陣地前殺了個屍橫遍野。從此直到瓜島戰役結束前,日軍已經餓成活骷髏的時候美軍都沒敢再動日軍陣地一指頭(當然也沒那必要,餓死他們更省事)。而靠著樹就能睡覺,一把雪一把炒麵就能活的志願軍打防禦戰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扛,無論美軍把山頭炸平,把工事轟成渣,把陣地燒成火海,等到大兵們進攻的時候,常理上決不可能有生命存活的那片焦土中每次都可以冒出憤怒的中國士兵向他們甩出大量手榴彈,甚至是石頭,這種鋼鐵一般的作戰意志令美軍難以理解的同時心存敬畏。在防禦上,中日雙方都能達到令美軍痛苦不堪的效果,但是日軍在被逼入絕境之後往往易失去理智,進而發動他們最喜歡的,旨在尋死的「萬歲衝鋒」,「萬歲」一出,毫無章法,日軍在被密集火網大片掃倒之後,就徹底失去了繼續防禦的力量,沖繩就是典型案例。

日軍相比志願軍最致命的弱點在於他們有一群能量極大,目中無人,水平極其有限,被稱為「參謀」的少壯派軍官,動不動就「下克上」控制軍部,這些人除了石原莞爾等幾個人腦袋正常之外其他大部分都是坑,還動不動就要砍死和他們意見不一致的日軍高級軍官,這很大程度上能夠解釋為啥日軍高層決策如此拙劣這個問題,這些人絕對要對日軍的失敗負主責。舉個例子,就是他們像瞎子一樣讓一木清直沒有重武器的900人去硬撼整個齊裝滿員的陸戰一師19000人,且後來逐次在沒制海制空權的情況下把數萬日軍扔在島上挨炸,還餓成了骷髏。

結論:日軍比較死板,志願軍相對靈活,因為日軍內部有大坑。


我認為,朝鮮半島上的志願軍美國可怕。為什麼?中國後面還有個蘇聯。


這個真不好說。說白了沒法比出令人完全信服的結論。我就我知道的稍微說一下,但是這個問題比較主觀,而且因為志願軍只是陸軍,空軍戲份都很少,所以難以全面評價,至少日軍空軍給美軍的噩夢還是挺嚴重的,但是又沒法子和志願軍比,而且太平洋島嶼上的海軍陸戰隊及陸軍才對美國人有更嚴重的心理影響,我在這裡就列一些事實(集中在能比的部分陸軍),樓主自己判斷吧。:

1,志願軍是屬於進攻方,太平洋日軍屬於防守方。

志願軍作戰的地點大多是敵人之前的陣地,而日軍作戰的地點是己方經營多年的陣地(極端例子硫磺島)。這使得作戰難度很不一樣,日本太平洋上的島嶼有叢林不利於坦克施展,同時日軍經營多年有諸多暗道地堡,且美軍補給線比較遠。志願軍作戰的地點是朝鮮山地,作為進攻方每到一處都是新地或者是敵人向我方修建的舊掩體,而且美軍補給線較為輕鬆。這點我認為志願軍作戰環境相對來說還是更艱苦一些。

2,戰爭模式不同,我軍主要是陸軍與其對抗,中間有極少量空軍參與。日軍除了島上防守戰還有現代化海戰,這部分也不好比。特別是美國海軍除了被我軍轟炸機炸過幾艘以外對志願軍沒有什麼感受。

3,軍隊現代化裝備、訓練程度和作戰風格不同。這點可以展開說一說:

日軍陸軍以及海軍陸戰隊:早於我國接受現代化訓練,但是其走的是英軍一戰模式的變體。極具注重單兵的一些」技藝「(非鄙視,但是用這個詞是希望大家能體會到日本作為一個有」做到極致「思想的國家在現代化軍隊構建上的跑偏),比如行進中射擊準度較高(根據我認識的一位打過日美剿過匪的老革命來說我國某些地方的土匪也有這樣的水平)。

但是現代化戰爭中真正起作用的實際上是能大規模使用,且能很快補給的東西(參見T-34、謝爾曼屌絲洪流推掉虎式、4殲豪車陣營),那麼日本陸軍和海軍陸戰隊這種建設思想就使得其配合比較原始的部隊(英軍一戰模式),戰鬥力難以長期維持。

另外最致命的一點就是配合這種陸軍戰鬥素養的設計,日軍的進攻模式也相對原始和低效(相對只是相對於美軍這樣的現代化對手,對於國軍和共產黨這種缺乏自動武器的對手威力很大):

日軍步兵班級戰術多是從600--400米之間某點(LOD: Line Of Departue)開始的.步兵班在LOD集結分組,補充彈箹,明確攻擊方向及可利用之地形地物,確定各組階段性掩蔽點等戰術要領.然後分組展開,待機槍組進入第一射擊陣地後,各組即向第一個掩蔽點機動.到達第一點後,展開火力殺傷敵人,同時掩護機槍組機動.機槍組到位後,再壓制敵人,同時掩護其它組向前機動.如此循環.全班應於200米處略停,展開全班火力,清除已爆露的敵人火力點,及兵力密集的陣地.同時利用煙幕彈,曵光彈(夜間戰鬥)為日軍直瞄重火力指引目標.在這裡,一般應有兩輪打擊,第一輪是面打擊,消除全部當面火力.然後集中打擊一側以造成守軍配置不均而被迫機動,從而最大限度地消滅機動中的守軍力量,為最後攻擊做準備.

在炮火準備尾聲,步兵上刺刀匍匐前進,炮火停止後,展開全部壓制火力掩護攻擊中步兵. 步兵應於100米左右轉為全速衝擊.

這就是威震四海的板載(萬歲)衝鋒,日軍極其精準的行進中射擊和最後武士道的衝鋒可以輕易有效地效撕裂任何不具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重機槍)的防線。我軍當年對其作戰吃了很大虧,也逼迫的在敵後作戰的TG游擊隊發展出了同樣令日軍驚訝的射擊精度。

不過這個作戰對於美軍就不是很有效了,美軍作為一隻二戰中的現代化部隊,裝備齊全,訓練有效(不是日本這種死腦筋各個練成順溜那種的模式,而是注重多兵種配合,保證隨便一個平民很快就能上手的平民化訓練),於是在後來美軍上島遇到日軍進攻的時候,成百上千的日軍成堆地死在萬歲衝鋒的路上。這給美軍比較大的心理陰影,不過因為每次都能將敵人擊退,所以實際上對美軍心靈的震撼不如日軍的暗堡和工事。

另外日本陸軍詐降自爆,或者在自家人身上困炸藥趕著老百姓當肉盾的模式也給美軍帶來不小的震撼,但是此時的美軍已經見慣日軍的殘暴所以採取完全殺滅的策略,已經不如當初。

接下來的陣地都是日軍久久精英的佔領區,硫磺島一戰,美軍在日軍有重火力的掩護下在各種精心修建的暗堡、地道、偽裝散兵坑日軍的陰險攻擊下損傷慘重,連我們得了榮譽勳章的巴塞隆同志都掛了。此時歐洲戰場已經結束大家都急著結束戰爭,而太平洋戰場的美軍士兵厭倦了日軍陰險的暗堡、地道以及最重要的跟你玩命也不投降,他們已經恨不得把日本人種消滅掉於是促成了後來的李梅鬼畜燒東京,以及兩發核彈打頭陣的事情。

---------------------------------------------------------------------------------------

入朝作戰的志願軍:作戰野路子經驗+教科書訓練(主要來自國民黨科班出身的戰俘)綜合出來的作戰方法,在戰術上較為有效而且針對自己的條件進行了戰力最大化設計(中國人一貫的風格,把手上的實際條件發揮到極點,注意區別日本把自己理論能達到的極限作為目標去追求不同)

根據《中共部隊的攻擊戰鬥》中的美軍佔地報告可以看出,志願軍在戰術上非常靈活而且注重細節如:"在日間戰鬥時,這些戰鬥單位會嘗試從壕溝或散兵坑來戰鬥;當被逐出時,他們會繼續使用灌木叢、樹木或類似的掩護。夜間攻擊有明亮的月光時,他們會善加利用大石頭、懸崖、以及長嶺投射出的陰影。"

這種已經融入習慣中的戰術細節使得志願軍和日軍硬來的感覺不同給了美軍一種如同幽靈般的感覺,在志願軍滲透美軍防線的時候美軍看不到,在志願軍進攻的時候,美軍又無法和對付日軍那樣成批掃掉進攻的人,志願軍根據這個特點多採用夜戰(這是美軍對志願軍一個非常大的印象)並且在進攻時採用三三制,能有效避免傷亡,並且進攻途中注意隱蔽,往往出現美軍防守攻擊過後陣地上依然有不少能繼續作戰的志願軍的情況。

另外一個給美軍心理壓力巨大的志願軍戰術特點就是迫擊炮和機槍準度較高:「中共軍的機槍火力一直很準確並且很持續。他們會持續發射機槍直到被摧毀,也會利用掩護把機槍盡量往前推進到近距離。他們似乎沒有很多輕機槍;在攻擊一個連陣地的時候幾乎沒有使用超過兩挺機槍的例子。它們的戰術目的似乎是在提供壓制防禦者的火力。在一般狀況下,迫擊炮並沒有集中使用。在某些特例中,兩或三門迫擊炮會集中火力來使用。通常中共部隊只使用一門迫擊炮,而且是在攻擊已經開始一陣子後。迫擊炮火分兩類:一是一般區域性的壓制,一是集中在主要設施,例如防禦的機槍、迫擊炮陣地、指揮所、以及補給點。他們的區域壓制火力並不猛烈,我方部隊也並不太在意。但在集中射擊方面,他們的迫擊炮火都能很快而準確地命中特定目標,這似乎意味著他們發展出了能夠在戰鬥中做快速三角定位的方法,但也有可能是他們已經在周遭潛伏一段時間並且測好距離,所以在戰鬥時可以很快地根據火光來定位。」

多虧我軍有趙章成這類神人,使得我軍在只有輕武器的裝備水平下依然可以用巧妙的方法奪取敵人的防禦點(不過迫擊炮在多份美方史料里也被分為輕武器級別,沒有重炮美帝都看不上眼啊~)這在《漫長的戰鬥——美國人眼中的朝鮮戰爭》中也多有描述就不贅述。

除去戰術特點,志願軍給美軍最大的心理威懾就在於不怕死(和日軍那種死了特神聖的思路要分開)頑強的作戰精神,表現的最淋漓盡致的莫過於上甘嶺戰役中在美韓聯軍美軍出炮彈和人韓國出人的瘋狂進攻下志願軍依然成功死守陣地(死板的日軍沒有收到這樣的進攻規模,所以也沒法比)李奇微對此評價「

"血嶺"戰鬥和毗鄰的"傷心嶺"上的戰鬥也許是迄今為止最為殘酷、最為緊張的戰鬥。這些戰鬥需要我們消耗極大的體力,需要我們具有無限的耐心和勇氣。步兵象印第安人那樣作戰,他們在山坡上匍匐前進,吃力地拖帶著自己的步槍、彈藥以及迫擊炮彈。有時,他們還被迫抵近敵人進行爆破,迫使敵人鑽出地下工事。

敵人以東方人所特有的頑強精神奮力加固他們在山上的工事。有時他們深知依靠人力來挖掘從山下的反斜面一直通到正斜面的坑道,以便在遭到空襲和炮擊時能撤離正斜面陣地,躲進空襲火力或重型榴彈炮火力難以打擊的反斜面工事內。敵人構築的坑道有時長達3000英尺。這樣,他們既能迅速躲避轟炸,又能很快向前運動抗擊地面進攻。通常,前斜面的坑道出口都經過精心巧妙的偽裝,必須很仔細地觀察才能發現這些出口。

鐵三角一帶的高地。范弗里特預計以200人為代價,可在5天內實現目標。但第10軍從10月14日發起進攻,在共產黨猛烈抵抗下苦戰了好多個星期,使美國和南朝鮮付出了9000人的代價,共產黨死傷達1.9萬人之多。

在戰鬥於11月18日逐漸停下來時,聯合國軍的陣地只略略有點微小改善,而損失卻太大太大了。直接進攻敵軍主陣地,實現一點有限目標無異於枉費心機。為把共產黨從準備已久的主要防禦陣地引出來,第8騎兵團於10月15日在元山以南約25英里的東海岸進行了一次兩棲登陸佯攻。但共產黨不入圈套,結果這次佯攻遭到了很大失敗。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挽回面子的惡性賭博」

樂觀地准許了范弗里特"攤牌"的克拉克在他的回憶錄中也沮喪地說:"金化攻勢"是"發展成為一場殘忍的挽回面子的惡性賭博","我們死傷的人數在8000以上,大部分為大韓民國之官兵,得不償失……我認為這次作戰是失敗的。"

-------------------------------------個人總結及觀點-------------------------------------

日本陸軍和海軍陸戰隊和志願軍在戰術上都比較陰險狡猾,而且都很擅長夜戰。

區別就區別在了進攻的模式上,相比較而言志願軍更加細膩,而且在拼殺的時候志願軍的「死亡進攻」多是為了為了保證有效的戰術得以實施(如黃繼光堵搶眼)說白了就是為殺了你而死,但是日軍我個人通過日軍回憶錄等作品感覺更多是一種集體瘋狂的自殺理念,而目的感覺是為了貫徹不投降這個政策為死而死。

再加上志願軍在第一次美軍形勢一片大好的情況下,利用自己高超的戰術素養成功滲透入美軍的控制區,一路將其趕回釜山一代,對美軍的震撼更強,因為美軍毫無準備,而這第一批被打的美軍當時給美軍部隊帶來了嚴重的士氣下降問題(再次提升要到李奇微發現志願軍弱點以後)

所以就雙方能比的軍種,志願軍給美軍的震撼更加巨大,心理陰影也更重

美軍對雙方的評價類似我上面總結的部分,詳細樓主可以去搜。尾部貼一些美軍1950年剛和我軍作戰時美軍的戰鬥記錄以及記者的採訪。你感受一下

剛入朝時美軍的記錄「而後是一輛裝有一挺30毫米重機槍的吉普車,後面跟著指揮機關。其後僅20碼之隔是斯坦福德上尉,他將根據費思的命令引導飛機進行攻擊。費思的主任參謀迪克·米勒少校也在前面。跟在這隊人馬後面的是拉著傷員的約25輛汽車,步兵行進在車隊兩邊。

  當前衛排通過A連設置的路障時,敵人的重機槍和小型武器一齊開火了。雖然有人被打中,但隊伍並沒有停下來。費思指示斯坦福德呼喚飛機實施攻擊。下士約翰 ·德拉姆看見一架飛機扔下一枚凝固汽油彈,那情景看起來真嚇人,就像在那群美國大兵中點起了一堵火牆,他還從未見過這麼恐怖的場面。人們痛得撕心裂肺地喊叫著,有些人懇求別人幫助結束痛苦,德拉姆親眼看見一名中士朝一位懇求他的人的腦袋開了一槍。

  羅賓斯在汽車上也親眼目睹了全身著火的人在地上翻滾著喊叫救命的可怕情景。他的副軍士長身上也著了火,就離他10碼遠,但羅賓斯卻毫無辦法,他痛苦得轉過臉去。而後他看到幾名軍官和軍士在召集人馬,讓他們繼續往前走。

  在隊伍的前頭,米勒少校看到的場面使他毛骨悚然;C連約10名戰士被大量膠狀汽油的火焰嚴重燒傷,在雪地里打滾。雖然第1營遭受嚴重傷亡,對士氣是個沉重打擊,但汽油彈也使路障後面的中國軍隊倉惶逃竄。汽油彈也擊中了中國人,壕溝里至少躺著40具屍體。

  費思出面堵住了驚恐萬狀往回跑的士兵。他跑上前去,掏出手槍嚇唬他們,逼他們轉過身去迎著敵人。而後他用激勵、命令、威脅等各種辦法,率領部隊向逃跑的中國軍隊進攻。

  隊伍繼續前進,但許多人已失去控制。軍官和軍士們試圖把他們趕到高地上以保護路上的部隊,但大部分人拚命地往前面的安全地方跑。

   12月5日,當更多的新聞記者趕到下碣隅里時,美軍部隊已經做出計劃,決定次日晨撤往古土裡。在剛剛趕到的記者瑪吉·希金斯看來,這裡幾乎不像是個戰場,沒有任何戰鬥的跡象,但默里上校對他手下那一打頂著風雪站在野地里的軍官們一番簡短的訓話,卻令人倍感形勢之緊迫。「黎朋時分」,他告訴他們,「我們要向後方進發。」在默里訓話時,希金斯注意到那些軍官的臉上流露出一種自尊心深受傷害的表情。「這絕不是退卻」,默里厲聲重複著,「這是向另一個方向的進攻。在我們去往海邊的道上,有著比我們面前更多的中國人在圍堵攔截。但我們還是要離開這兒。任何有不同看法的軍官盡可以坦然地裝成受傷的瘸子,被送離這兒。」 他環視了一圈,「我不希望有任何人裝蒜。」

  這一天剩下的時間和晚上,瑪吉都在設法與從柳潭裡逃出的倖存者們交談。這些人仍處在迷亂之中,一個個衣衫襤褸,腫脹的臉上流淌著被凜冽的寒風刮出的血跡,破舊的手套都已抽絲了。還有些沒帽子的人,耳朵都凍紫了。這些人正光著腳丫子走進軍醫的帳篷,因為他們穿不進那凍成冰塊的靴子。自仁川登陸成功後,瑪吉就一直沒再見到默里。現在默里看上去很憔悴,他對她解釋說,能從柳潭裡脫身,完全是托福於中國人犯了一個根本性錯誤。「假使中國人把軍隊聚集在出口處,我們就永遠也休想逃出那個陷阱。可他們想要徹底包圍我們,所以分散了他們的兵力。」

瑪吉朝著那些躺在擔架上等待運送的傷員們走去。一等兵溫·斯科特望著她同幾名傷員交談,知道又會自己走來。但斯科特不想說話。她沖他彎下腰來時,他說: 「不,我不想和你說什麼。」她沒有立即走開,他便吼道:「見鬼去吧!」她終於離開了。斯科特自己也莫名其妙為什麼會那樣粗魯地對待她。他只是沒有任何想要說的話。

  另一名傷員也提不起情緒說話。瑪吉問他是怎麼忍受戰場上的酷寒的,他拒不回答。「你必須對付的最艱難的事情是什麼呢?」瑪吉不死心,換一種方式問道。那傷兵想了想,然後咧開嘴笑著說:「最難的就是得把一根三英寸長的針穿過六英寸厚的衣服,女士。" 」


1942年被巴丹被俘的美軍在死亡行軍,1952年在朝鮮被俘的美軍在戰俘營開奧運會,高下立判。


志願軍和日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物種好嗎。

怕和怕也是不同的好嗎

中國人吃得這麼少穿得這麼少,武器這麼落後,沒有飛機沒有坦克,打仗怎麼這麼勇敢這麼悍不畏死!?中國小喇叭好可怕!但是,美軍中還傳言:手拿中國人發的優待俘虜傳單投降,可以有熱飯吃有熱水澡洗,受傷可以得到治療,重傷而中方條件治不了的還可以交還給美方哦。

志願軍說:親,沒有傳單來投降也一樣有優惠哦!你看,下面是我們戰俘營里開的聯合國軍戰俘奧運會,雖然只有17國好歹也是聯合國嘛,對了,優勝者還有獎牌獎品哦,親!

而日本人呢?

看看美國人在太平洋戰爭中研究日本人的報告《菊花與刀》:「日本人是既生性好鬥而又溫和謙讓;既窮兵黷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驁自大而又彬彬有禮;既頑固不化而又能伸能屈;既馴服而又不願受人擺布;既忠貞而又心存叛逆;既勇敢而又懦怯;既保守而又敢於接受新的生活方式。」

這妥妥的就是一個重度精神分裂患者嘛,不能以常理度之。

舉個例子:本間雅晴,畢業於牛津大學,喜好吟詩作畫,號稱「詩人將軍」。他同時是南京大屠殺戰犯,又是巴丹死亡行軍戰犯。最後被麥煙斗槍斃報了仇。

日本人:歡迎來巴丹加入骷髏人俱樂部!

所以,一個是人,一個是獸,如果你是美軍,你覺得哪個可怕?


所謂可怕與不可怕,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跟當時的環境、心態什麼的都有關係。比如大白天在人多的地方,你看到一個衣衫襤褸、披頭散髮、行動僵硬的人也不會覺得有多可怕,要是換了晚上偏僻的地方,那就會可怕。

這樣來判斷,美軍會覺得志願軍更可怕一些,那是因為對美軍而言,打日軍是復仇之戰,有珍珠港事件在前,他們心中會有一種使命感,雖然求生懼死是人性,但有使命感支撐的人多少會無畏一點;而韓戰不同,在相當多一部分美軍看來,那是一場「別人的戰爭」,且二戰剛結束不久,人們心中還是渴望休養生息的。尤其是在看到軍備和技術的優勢並不能完全確保自己的勝利和安全時,這種懼怕,會比當初找鬼子尋仇時更甚。


貼組數據:

整個太平洋戰爭,日軍損失了120萬(戰死+失蹤),美軍損失了不到15萬。

朝鮮戰爭中,只算中美的話,志願軍損失約18萬人,美軍損失越6.2萬人。如果加上其他國家的話,中朝聯軍損失要比聯合國軍要少。

可以看出,志願軍的戰鬥力遠比日軍強大,對美軍來說,誰更可怕不言而預。

數據來源: 二戰數據沒有找到直接的數據,因此根據多個條目綜合而來(Pacific War;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Soviet);

朝鮮戰爭數據:朝鮮戰爭


日軍在太平洋的大半是職業軍人,大半是後期徵兵後的新兵。

主要依靠防禦工事和地形來防禦美軍,戰術單一,屬於被動的防禦戰。

美軍在初始遭遇巨大傷亡之後,習慣了日軍的作戰方式之後,依靠「蛙跳」戰術和絕對空中優勢能夠有效降低傷亡,所以對於美軍來講,太平洋戰爭和歐洲戰場類似,恐懼逐漸消失,勝利和士氣高漲逐漸成為主流。

志願軍在朝鮮是幾十萬有過4年解放戰爭甚至抗日戰爭經驗的老兵,儘管裝備不行,但是作戰素養和作戰經驗應該算當時一流的,小規模戰術素養和戰法比美軍稍強(實戰經驗很重要,朝鮮戰爭時,美軍參加過二戰的部分老兵已經開始回到本土退出現役)。

美軍從一開始就沒有適應志願軍的部分打法,但是鑒於裝備差距實在太大,除了開始戰爭的6個月有殲滅成建制美軍的記錄,之後絕大部分時間都停留在追擊和包圍上。

就像是一個勇猛但是缺乏力量的人在打另一個懦弱但是穿滿了刺蝟甲的人,看似優勢,但是殊不知每一拳都要流血,每一拳的代價都是自己力量的減弱。

對美軍來講,在志願軍入朝之後,朝鮮半島多出了幾十萬可以不吃不喝在零下20幾度環境里追擊自己數十公里(當然後面還沒幹就被凍死了)的黃皮膚死神,並且這些死神像是吃了葯一樣,不怕死,也不喜歡投降。這種恐懼,我覺得對於新兵心理影響是毀滅性的,人也許不怕死,但是當更不怕死的人每天都可能會致你死地的時候,人的心態就會發生轉變。

可怕來講,太平洋上的日本軍人就像是有趣兇狠但是笨拙愚忠的大漢,朝鮮戰場上的中國軍人就像是神秘沉默但是靈活狡詐的戰士,前者恐懼只會越來越弱,後者永遠讓你寢食難安。

-------------------------------------------------------------------------------------------------------------------------------------------

看了下面的評論,還是要加一下,我認為這幾十萬參加過抗戰和解放戰爭的士兵的士氣和戰略素養是想當高的,排除對於士氣這個很寬泛的名詞。

首先是對後勤補給的要求之低,難以想像,志願軍的大部分補給都依靠國內運輸,長期處於短缺狀態。

其次在惡劣天氣環境下的作戰經驗(當然不得不承認幾十萬人沒及時換裝真是人類戰爭史的一個笑話,除了大德意志也就我天朝能幹出這事,更何況人家認為夏天就能結束的戰爭)。

再其次對於執行命令的堅決程度,對於美軍來講,戰爭一種職業,對志願軍來講,戰爭演變成了一種信仰,所以能以血肉之軀對抗鋼鐵炸藥。

最後戰略素養這個東西,我認為短期訓練能擁有的,對武器裝備的熟悉程度,對敵人小規模作戰的戰術了解。包抄火力掩護防空甚至不對稱的小規模戰術,從美軍後來的回憶率和戰史記載中,在這方面對於中國軍隊的讚揚是相當多的。

絕大多數都是中國軍隊的戰術相對成功,包括攔截,包圍圈和多點支援。但是美軍依靠強大火力和空中優勢能夠硬生生殺出一條通道,避免全殲,這就好像是明明是相剋屬性,但是屬性上限太高,貓反而被耗子吃了。

還是上面的觀點,志願軍每次發動大規模攻擊都是承受著巨大的傷亡代價,對於美軍來講,這些黃皮膚的東方戰士,神秘,信仰堅定,與自己的信仰格格不入,無法溝通,在異國的戰場上,隨時有這樣致命的威脅。

不過話說,僅僅以可怕而言,志願軍對於美軍可以說是「可怕」,不過這種可怕是建立在自我犧牲和洗腦般的信仰上的,在熱兵器時代這種信仰的可怕程度遠沒有冷兵器時代可怕。


我覺得關鍵點在於兩軍的作戰方式和理念,這才是可不可怕的標準。

首先,日軍怎麼進行正常作戰?假如是在中日戰場,如果雙方兵力對等,日軍可以完全使用火力優勢,甚至可以彌補兵力的不足,大膽進行兩翼穿插。所以國軍士兵很容易面對這種情況:正面死扛著敵軍火力,突然側面就來人了,然後只有潰敗。尤其是連級單位的交接處最為脆弱,很容易被擊潰。假如是在太平洋戰場,就完全不同了。面對著美軍的優勢重火力,日軍還穿插就是找死。然而美軍並沒有利用火力優勢進行穿插的戰術,所以一般是正面火力對拼。不過,仍然會出現日軍滲透的情況,這是面對日軍最頭疼的事。

再說說大家最關心的衝鋒問題。如果是雙方對沖,而不是某一方走投無路派出敢死隊的情況下,日軍往往是佔優的。日軍在衝鋒時都會脫下上衣(表示無撫恤金)、掛上手榴彈(對付防禦工事)、步槍上刺刀,並且絕對不用敵方槍支。這點尤為重要,因為日軍和美軍步槍的射擊聲有很大區別,所以如果仍使用敵方槍支,即使己方佔優也會導致潰敗。

衝鋒開始後,前期的找掩體避彈尤為重要,真正衝刺的階段只有一百米左右,在此之前雙方都會用步槍進行火力壓制,所以日軍衝鋒退彈不現實。最後衝鋒時,日軍往往採用三人一組的三角陣,最大化發揮士兵力量,這點是美軍難以比擬的。另外衝鋒時會在側翼安排火力點,作用就是打黑槍。接敵時一旦美軍防身用手槍打完,日軍刺刀的威力就顯現出來了。日軍在刺刀戰中會故意在士兵之間留一到兩個人的空檔,使鋒線不平,擴大戰術截面。基本上刺刀戰美軍就是跪的節奏。

偵察、情報方面,日軍的兇殘程度超乎想像。比如如何測量敵軍的炮兵火力點?日軍往往會出動一個小隊,所謂「玉碎」,進行佯攻以期敵軍暴露,然而小隊成員基本上九死一生。再有,叢林戰後期雙方拼到彈盡糧絕,無法及時得到補給時,日軍會採用活捉哨兵的方式,剖開其腹觀察敵軍今天的伙食情況,來推斷敵軍還能撐多久。在情報方面,美軍往往不會使用如此殘忍的手段。

一般登陸戰過後,都會轉入艱苦的叢林戰或者陣地戰。由於日軍戰壕普遍比較薄,面對美軍的強大重炮火力經常出現被震死在戰壕中的情況,所以日軍更傾向於進行白刃戰。在貝里琉島戰役中,日軍在陣地戰中的可怕表現給美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塞班戰役中,叢林和山洞間的日軍更是恐怖。儘管後來美國人使用了塹壕槍、噴火器等一系列專用武器,仍然難以招架衝出的刺刀隊或是全身掛滿手榴彈的日軍。

總結起來就是,太平洋的日軍給許多美軍士兵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心理陰影。在炎熱酷暑的叢林中,高喊著「天皇陛下萬歲」衝出的日本武士,是令人膽寒而生畏的,所謂悍不畏死,莫過如此。

待補完。


對美國國防部來說,日軍比志願軍可怕。

日軍的海空力量和投送能力都強出太多。速推巴丹半島,千里奔襲珍珠港,對美軍的海外基地造成巨大威脅。又把荷屬英屬殖民地一路艹過去,再不扭轉戰局都要打到澳洲了。志願軍么,搶來搶去就是平壤漢城,美國本土毫無壓力。

太平洋戰場迫使美軍投入了20個師的陸軍和160萬總兵力。而朝鮮戰場只投入7個師的陸軍和40萬總兵力。顯而易見。

--------------------------------------------------

對於美軍的一線作戰部隊來說,志願軍多數時候比日軍可怕。因為美軍只有7個師,最後能推回三八線都是祖墳冒煙。不像打日軍可以人力物力雙碾壓,壓力小得多。


不要命的程度,日軍更厲害。

人家是把肉彈上升到戰略高度的。

現在的綠綠不要命,也只敢去炸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日軍是炸坦克,炸軍艦的。

按戰績來說,志願軍更可怕,畢竟推回了38線,還進了漢城/首爾。


對普通士兵來說當然日軍更可怕,被俘虜了以後被虐殺,被當兩腳羊吃掉……相反,被PLA俘虜後,吃的比PLA的普通士兵還好,安全有保障,除了tg醫療條件差一些,好的不得了,好多黑人俘虜都打算留到中國呢。當然日軍更可怕了。你和人打仗與和怪獸作戰,當然怪獸更可怕對吧?

對高層而言沒有什麼怕不怕,最多焦慮一些而已。反正死的又不是他們,最多輸了下台而已,老麥不就被PLA送回家養老了么?


不謝邀,這可能是個坑,因為這種問題最終只能淪為扯皮。關於朝鮮戰場的中文資料魚魚混雜,莠莠不齊。除當年國防大學引進的羅伊等人所著《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等三本書堪稱經典外,眾多好書新書,國內出版界要麼不引進,要麼引進的書質量一般甚至對原書大加閹割導致完全喪失價值,如哈伯斯塔姆《最寒冷的冬天》。要麼曾經引進卻限制發行,如1983年的《李奇微回憶錄》軍內版。有些則是原書本身就觀點材料老舊不堪甚至很爛(如貝文.亞歷山大的《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因成書早,冷戰結束後,隨著蘇聯檔案的公布和中蘇學者對很多事實的研究,證明亞歷山大的立論推斷的基礎是根本性錯誤的。而中文原創作品充滿著浪漫的文藝氣息,如王樹增之流。可是若找原始資料,中方的資料宛若謊言大合集,聯合國軍的戰鬥報告卻像忘懷洞里被燒掉的紙一樣珍貴。

若能像俄德雙方近年還原東線戰史那樣,何時能做到第一步——釐清並儘可能還原軍事領域的諸多空白與模糊的地方,修正被惡意或無意歪曲的部分,就算了不起的進步了。

一個是讓半個美國總動員的敵人,

另一個是一場猝不及防的浪漫遠征。

諸君自行判斷吧。


反對 @金翼霄 的回答。

太平洋戰爭的傷亡比很說明問題,日軍陣亡150W對比美帝傷亡40多W。到底是誰難以抵擋。日軍的衝鋒戰術能得以執行首先得沖的過去才行,在擁有絕對優勢的美帝面前,能順利通過美帝的機槍鐵絲網陣地的又有幾個?衝過去還有各種M1911伺候,你說一個彈夾打完就得拼刺刀,我只想說幾十或者幾百人的M1911打光一發彈夾還能剩下幾個活著的日軍士兵?這種懸殊的傷亡交換比能給美帝造成多大的恐懼?

我不知道你會不會拿志願軍跟美帝的傷亡比來說事,但是有一點明確的是日軍基本都是在防禦作戰,志願軍將近一半的時間是運動戰,而且志願軍重武器的火力水平也不及二戰時期的日軍。萬歲衝鋒也就只能給對方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但與其說是懼怕,還不如說是憤怒跟憎恨。再者日軍不是不怕死,只是不能不死,硫磺島來信就有類似的場景,雖然可能有藝術加工,但畢竟是脫胎於現實的。

就算是對沖,但是美帝從來都不喜歡白刃戰,前幾年甚至乾脆取消了拼刺訓練這個項目,基於此,美帝裝備的幾款槍械均不適合拼刺,加蘭德太過沉重,M1A1跟湯姆森槍身太短,所以你讓美帝去跟長期訓練拼刺技能的日軍比刺刀就好比讓日軍去跟美帝比火力優勢一樣的不科學。

至於志願軍,美帝對志願軍的衝鋒號只有一個感覺,撕心裂肺的恐懼。

當然朝鮮戰爭時期的美帝士兵與二戰時期美帝士兵的戰鬥意志不能一概而論,但要說美帝士兵懼怕萬歲衝鋒,還不如說他們懼怕神風特攻來的實在。


全副武裝去打老虎可怕,還是單手單腳面對豹子可怕?

我認為志願軍可怕,因為美軍找不準戰略定位。

日軍相對而言不那麼可怕,因為珍珠港之後,美國已經把日本定位為必須擊潰的敵人,聯合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以絕對優勢要求日本投降,如果日本不投降,就等著從地球上抹掉。

定位一找准,大方向就明確了,凡是能擊垮敵人的戰術,都可以採用,包括原子彈。

志願軍呢?美國到底把戰略目標定在哪裡?

要不要打到東北?

要不要打京津、上海、福建?

蘇聯會不會趁機出兵?

要不要打蘇聯?

要不要用原子彈?

美國是否有必要為了韓國而消耗大量人力物力?

盟友願意不願意?

定位找不準,打仗就吃虧,所以志願軍可怕。


你要是美國將軍,那肯定志願軍更可怕;你要是個美國士兵,那肯定是日軍更可怕。


●日軍「可怕」,我們畢竟是一支文明之師

●日本則不計後果,不擇手段,超級變態。

我們是正常,日本是變態。

還是一個變態更可怕一些。


當然是志願軍可怕。

美國對日本,好比人打狗,這狗很兇,但人知道自己必勝,只是不知道自己會被咬幾口。

美國對志願軍,好比大人打小孩,以為自己必勝呢,結果滿不是那麼回事,半大小子發起狠來,愣把他撂倒了。


美軍朝戰回憶錄(忘了是不是李奇微回憶錄)提到

「他們(中國人)比日本人更頑強,但他們不會發動無意義的自殺式衝鋒」

「他們是文明的軍隊,不會虐待戰俘」 (大意如此)

所以,在朝鮮,美軍面對的是一個頑強的對手,在太平洋,美軍很多情況下面對的是一群失去理智的瘋子,至於哪個更「可怕」,我想大多數人還是寧願與敵人作戰而不是與野獸作戰吧。


應該是日軍更可怕,畢竟就算輸給了志願軍也就撤出朝鮮半島,要是太平洋戰爭打輸了的話……


推薦閱讀:

朝鮮人與韓國人說的韓語有多大不同?
二戰期間以及朝鮮戰爭單兵是如何把手雷丟進坦克的?
五一勞動節真的是國際的嗎?
為什麼中國打抗美援朝的時候,美軍不進攻中國本土去遏制志願軍,美國那時候應該是有進攻大陸的軍事能力的?
在微博上自稱「平壤勞動者畫報主編」的@崔成浩 是誰?他說的是真的嗎?

TAG:朝鮮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美國軍隊 | 舊日本帝國陸軍 | 中國人民志願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