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服沒有被成功商業化?
誤入歧途
容我細細分說……
漢服是二十一世紀初由民間興起的一種服飾,伴隨著漢服運動的興起,很多問題產生了。1.關於「什麼是漢服」的問題始終沒有形成明確的、統一的標準:
漢服復興運動之處,一些同袍抱著恢復漢族民族服飾的心態廣泛考證文物和古籍,這個沒有問題。但是隨之而來的是大家將所有自認為能代表漢族傳統服飾的文物或圖例都納入到了漢服的體系之中,這造成了漢服體系的異常龐大(由周至明的成百上千種形制)。伴隨著同袍隊伍的擴大,一些同袍將一些「泛漢服」也納入到這個體系之中,而又得到了人們的默認,導致漢服體系越來越駁雜。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同袍儘力宣傳,希望「糾正錯誤」,但卻無濟於事,由於缺乏領導核心(尤其是前漢服吧吧主溪山琴況逝世後)和「寡不敵眾」(考據派和秀衣幫的巨大人數反差),導致正本清源的宣傳反而變成了無休止的爭論。「什麼是漢服」這個問題至今也沒有明確的答案。
2.網路漢服圈氛圍的惡化:
這個大家有目共睹。網路漢服圈的形勢由「考據黨和秀衣幫之間的角逐」演變為了「老同袍與各派憤青間的混戰」。越來越多的人在網路漢服圈爭論歷史、討伐「滿遺」,嚴重破壞了漢服圈原有的博大與清新共存的氛圍。而這些沒有得到及時的引導,反而在網路漢服圈管理者的縱容和站隊下變本加厲。導致很多普通網友對漢服圈風評不佳。3.同袍圈本身:
同袍圈的形成對漢服的推廣有很多積極意義,但現在同袍圈與非同袍圈的界限越來越明顯,這對漢服的進一步推廣非常不利。漢服宣傳運動已經在全國各大城市和網路上初步成功了,具有同袍潛質的多數人已經加入或認同了同袍群體,但另外一些人在經歷了同袍的宣傳了解漢服知識後並沒有提升對漢服的好感,也無意在節日和典禮上穿著漢服。可以說目前的漢服宣傳正遭遇瓶頸。再者,同袍圈本身又缺乏絕對凝聚力,缺乏領軍人物(漢服群體是實名製程度最低的群體之一,雖然最近方文山等名人在推廣漢服方面較為活躍,但方文山的資歷和聲望還達不到領導漢服復興的要求)和強力資金支持(尤其是直接投入生產而非活動的資金支持)。這樣一個不成熟而又界限鮮明的群體在宣傳和擴張上自然會面臨重重阻力。4.漢服商圈:
漢服商圈是伴隨著同袍圈的擴大而形成的,滿足了沒有能力製作漢服的同袍購買漢服的需求。但這個商圈一開始就沒有步入正軌。(個人對明華堂之類主打高端產品的商家的發展模式沒有太大異議,以下所說的主要是生產中端產品、面向大眾的商家。)漢服商家一開始主要以實體店和網店兩種形式存在,實體店多遭遇資金困難難以維持經營,網店則一枝獨秀。但如今漢服網店的整體質量實在堪憂,很多網店打著漢服的旗號售賣做工低劣成本低廉的影樓裝,誤導「古裝愛好者」,牟取暴利。這不僅擾亂了漢服市場的秩序,還造就了一批穿著四不像服飾宣傳漢服的「漢服愛好者」和一批不講形制的「傳統服飾創造者」,加劇了1中的問題。
雖然漢服網店在整體上看一片混亂,但也不乏優秀的商家,例如重回、銜泥、懷谷居等。重回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引領了未來漢服網店的發展趨勢,開始嘗試工廠作業按型號批量生產。銜泥在打造品牌方面做的不錯,漢元素時裝也不錯。懷谷居是當今最重視形制的漢服商家,用料裁衣非常考究,只是在宣傳和擴大生產規模上做的還不太夠。如果有一個商家能夠集合以上三個商家的優勢,那麼這個商家相對其他商家而言一定會擁有明顯的競爭優勢(可惜現在還沒有)。5.群眾基礎:
如今漢服復興的群眾基礎並不是很樂觀,漢服依然是小眾的產品,其商業化很難有可觀的效益。至於原因,同袍們常說是因為剃髮易服以致後世漢人不知民族服飾。這當然是一個重要的原因,但並非唯一的原因。日本的和服也有過衰微的時期,但如今的復興狀況也不錯,發揮了其應有的功能。漢服復興運動十年的最佳結果本可以達到如今韓服、和服的程度,但是由於1、2、3、4里的種種原因,尤其是漢服界混亂的現狀,很多民眾直接被囧到或嚇到,巴不得一輩子不穿漢服以與漢服囧粉劃清界限。另外,由於一些閑著蛋疼的國家主義者的騷擾和一群囧粉的配合,漢服莫名其妙的和」大漢族主義「掛上了鉤,更讓不明真相的群眾敬而遠之。6.政策支持:
漢服得到政策支持的程度很低,僅僅達到「默認漢服是漢族的民族服飾」的程度。當然,這個是可以理解的,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不可能將單一民族的民族服飾定為國服。「默認」二字決定了漢服既不可能遭受自上而下的扼殺,也得不到任何實際意義的支持。民辦漢服活動自掏腰包,審批即允,公辦活動則不提倡漢服的出現(尤其是春晚和人大這種大型活動)。以上是我認為漢服沒有成功商業化的原因。同時我個人認為,要解決以上不利因素是困難的,漢服復興運動和漢服商家一開始就走了彎路,混亂的氛圍和小作坊林立的格局不是一時半會可以改變的,也不是僅僅靠文化上的宣傳就可以改變的。但要改變這種狀況也不是沒有辦法。
首先,最重要的市場。開拓漢服的市場如今並非易事,但願能出現一批有識有力之士力挽狂瀾,改變漢服界混亂的局面,消除群眾對漢服的誤會,得到本該擁有但卻被奸商囧粉攪合掉的市場。
其次是生產能力。漢服商業化既需要足夠的資金支持(尤其是不怕短期經營困難的長線支持),也需要合格的生產線、生產團隊和經營團隊。未來我們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漢服商家和漢服作坊,而是更多的漢服工廠、漢服企業、漢服經銷商和漢服製造師。漢服製造業需要一場產業升級。再就是是名人效應和政策效應。漢服復興的名人效應這幾年越來越大,方文山、徐嬌等明星無疑對漢服的宣傳和推廣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至於政策效應,也非毫無餘地。國家層面不可能支持漢服,但漢族聚居區的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對漢服做出更大的支持,開封做的就不錯。優化城市形象職業者(如車夫、小吃店員)的服飾,對美化城市形象、吸引遊客是有益的。最後提點私貨,個人覺得漢服體系既然這麼龐大,現在又被混進來一些不該有的東西,那麼我們不妨小一點胃口,多發掘漢服大蛋糕之內的精華部分。我們不妨先從襦裙、裋褐入手,先做好日常服飾;再開發襖裙、朱子深衣、道袍、曳撒,做強明制服飾;然後再做好高大上的衣裳、古制深衣、圓領袍,打造典禮服飾。
現在網上的時裝店,既有襯衫、牛仔褲、風衣統統賣的店,也有專營連衣裙的店,這個也值得漢服商圈借鑒。可以有嘗試製作單個朝代一種形制服飾的品牌,而且這個品牌完全可以不打著漢服的大旗號而獨立存在。希望以後可以看到各種襦裙店和深衣館,也希望以後有更多人說自己身上穿的是襦裙/深衣/道袍/直裾,而不是統統說自己穿的是漢服(你如果穿襯衫的話不會說自己穿的是洋裝吧)。個人認為對單個漢服形制的集中宣傳要比籠統的宣傳漢服要容易被理解和接受(還可以避免奇怪的東西混進來),對單個漢服形制的集中生產經營要比一把抓的出產歷代形制更容易培養客戶圈、擴大生產規模。再呼風喚雨一把……如果有土豪願意投資漢服製造業請聯繫我!我有N計,可先使你稱雄淘寶漢服界,再在天貓與放不開手腳的花苼記一爭高下,最後進軍唯品會!
謝邀。很成功啊,那幾個大商家個個賺的盆滿缽滿,尤其是做女裝的。先謝邀(然而已是許久許久以前)。
然而,最高票答案已經把我想說的,和我沒想到的都說了而且我十分贊同……難得有這樣客觀在理冷靜又透徹的分析。
寫了好一會兒,還是默默刪了,內容相當的話沒必要說兩遍,何況別人說的比我更好更完整。
另外,昨天在微博上看到成都有一家「諸葛釀」。覺得是很棒的嘗試。
恩,就這樣。再度謝邀,讓我看到最高票君的回答~
第一,樓主相冊里的我根本不認為是漢服,也就是影樓裝古裝冒了漢服的名,淘寶古裝關鍵詞一搜一把,樓主可以看看與相冊服裝是不是很像?第二,漢服發展的商業化趨勢已經漸漸開始了萌芽,《武媚娘》劇組啦,乃至《明妃傳》劇組啦,都有些言論豈圖把他們的影樓裝和漢服聯繫到一起,這個是不是漢服兩個字慢慢開始有商業價值了呢?不要把服裝和社會孤立開來,人們穿什麼服裝,要看什麼場合,你肯定不會穿去夜總會的服裝穿著去上班。同樣,漢服難以推廣,很重要一個原因是它在現代社會中很難找到自己的位置,無論你是上班、上學、逛街出行,漢服都顯得很不匹配,與周圍的環境格格不入,很難找到一個適合穿漢服的場合
漢服要想商業化,應該把漢服和傳統節日結合起來,塑造起節日的氛圍,給大家一個穿漢服的理由,商家已經在聖誕節、情人節已經挖掘了大量商機,傳統節日卻逐漸被淡忘了,其實這些節日裡面可以挖掘的商機很大。就如同情人節不是「買玫瑰節」,聖誕節也不是"買禮物節",不要去推廣漢服,而應該去推廣節日,然後借這個節日去塑造"穿漢服"的觀念,當一個傳統節日被推廣普及,漢服自然能被更多人接受
PS:題注圖片上的不是漢服,而是影視戲服,這些服裝大多不符合漢服的要求,有些衣服為了拍攝時的造型要求,內襯要用雙面膠和裡面的衣服固定的,正常人不會穿這個
謝邀。需求不正常的領域裡,都很難有正常的商業
這個東西不是說變就變的,東西方服裝的發展史都是循序漸進。從結構上來說,漢服就像是超長款大衣外面套了個腰封或者腰帶,但是材質是屬於棉麻沒有廓形,顯得拖泥帶水。再看看袖子,可以想像的到幹活的時有多麼的麻煩!
清高者死守形制不予改進,改進者不受歡迎遭遇撕逼。有錢人不屑於此,沒錢人搞不起。一部分人扯上情懷,一部分人大罵韃子。自家亂成一團,還想奮發向上。穿漢服的總是小眾,看中這些利益的商家也是小眾。沒錢改良不了,有錢不搞漢服。
因為誰會因為「民族文化」這種看起來很高大上的東西去買一件貴得要死還不能穿的舒服的衣服呢?說實話,商家不願意生產銷售漢服正好是漢服黨最大的悲劇:在如今這個商業社會,想把一個東西賦予某種含義使其流行,是必須要過「商業價值」這一關的。商人真是最需要動腦子的一個職業,感謝他們使我們在生活中很少看到漢服吧。
任何一個沒有被成功商業化的東西都必然是尚沒有達到商業價值。
穿成這樣,尿尿都不方便。
啥時候中國民族主義能提升到那個層次了。漢服人手一套了,自然就流行了。
漢服復興時間不久,經歷了長時間的抹殺時期,復興並不易,但你不能否認它現有的成果,它還需要時間來成長,只要像現在這樣,同袍不斷壯大,民族文化不斷深入人心,總會成功商業化的,至少我是這麼認為的。
因為漢服運動是逆歷史潮流,是部分愛好者對和服的模仿,沒有群眾基礎。大部分愛好者還處在秀衣服的心態。沒有被成功商業化的東西,排除政治因素(比如轉基因作物在中國),基本就是兩個原因:
一,沒用。
二,無助於提升逼格。簡單講,廢物。這剛好說明商業化不是被出來的,你想被誰商業化?被服裝廠?被穿衣民眾?被設計師?被all of them?被「被看不見的手」?還是被一個不存在的動作施者?
近兩年都沒有使用知乎了嗎
漢服是我們的民族服裝,由於穿著不便,完全被西式服裝取代,現在漢服在個別領域可以商業化,全民商業化是不可能的
謝謝邀請!漢服已在多數人眼中淡化更甚者不知其為何物,以致漢服乃至漢文化人口基數較小,為其發展不能供以充足的動力,難以大眾化。百年來各種文化的衝擊、同化使更多的人越來越不認同漢服,其價值關、人生觀、審美觀等已然被引向其他國家和民族,外來的文化影響也在極力消解著漢服所佔主導性的文化的價值體系。漢服現今的消費市場甚小,市場體系不完善,供需均處於小範圍。漢服的精神性本質、所承載的意義等未得到大多數的人認可,現如今已被排斥到了邊緣。社會高速發展,漢服相關文化產品缺乏,無法真正滿足國民消費的需求,使漢服商業化缺乏一定自信。漢服自身最精華的部分仍未推向國內外。
謝邀,非常抱歉又是這麼晚才看到。關於商業化的問題,很多人都發表過看法,我也簡談一下我的看法。首先,我們要明確現在漢服復興運動的大部分人的想法:復興漢民族文化,復興華夏。那麼,漢民族文化這個大的框架在這裡,談到商業化,就會產生一些矛盾。1.傳統文化中關於禮樂制度的嚴謹性。這就要求了漢服的形制的正統性,而加入商業化的元素後,其在設計師的設計改變下,必然會在形制問題上產生衝突;2.漢服復興運動歷史的短暫。凡是知道漢服的,大都知道漢服的斷代是從清朝剃髮易服開始的,在過去的幾百年間,漢服幾乎遭遇滅頂之災。現在的漢服也大多是從文物中的樣子製作的,人們意識中沒有這種衣服的概念,那麼在「中國風」這個大的形容詞下面,就不存在漢服和非漢服的區別,大的公司商家做商業化漢服,會面臨巨大的經濟挑戰和質疑;3.漢服的概念問題。現在漢服的概念大體籠統的說就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而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如果,大的企業,大勢宣揚漢服,那麼,各少數民族捧著的傳承下來的少數民族文化又該如何自處呢?畢竟中國還是漢族人占絕大部分的。我國一直以來就有少數民族保護政策,一旦這樣的情況發生了,首當其衝發出來的就是各種整改通知。為了國家的穩定,短時間內,是不會進行大面積的商業化的。最後補充一點,樓主po.出來的照片並不是漢服,只是戲服罷了。以上是我的拙見,不針對任何人。
推薦閱讀:
※漢服復興有希望嗎?
※漢服風格的書包應該是怎麼樣的?
※生活中有穿漢服的人嗎?
※我在貼吧看到一個帖子說漢服圈流行的款式都是胡服,這是對的嗎?
※如何看穿山的(盜版)lolita、漢服或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