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廣東人比較偏向認為粵語是獨立語言,而上海人更偏向認為上海話是一種方言?
好問題。我寫碩士論文的時候,曾進行過這方面的調查,這個現象是客觀存在的。而且原因並不是說上海話是吳語的方言,而吳語就是一門語言這麼簡單。事實上,普通上海市民根本沒有『吳語』這個概念,也就是大概知道蘇浙一帶語言比較像。但粵語這個概念卻是在廣東深入人心。甚至廣東人會普遍要覺得只有『粵語』才是對廣府話的正確稱呼,反而『廣東話』這種外省人對於廣府話的普遍稱呼,因為潮汕話和客家話在廣東的普遍使用,反而是政治不正確的。下面我簡單說說這個現象形成的原因,時間所限就不展開論據了:
- 因為香港的存在,粵語的文化影響和政治認同遠大於上海話。這條原因肯定是凌駕於所有其他原因之上的。有句話說的好,"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語言就是擁有了軍隊的方言)。自19世紀民族主義成為全球熱潮以來,語言一直是左右政治的最重要因素之一。49年以後,台灣和香港形成了兩個獨立的政治經濟文化實體,但是與閩南話在台灣很長時間內受到打壓不同,香港雖然官方語言是英語,但粵語作為本地語言在文化創作等各方面完全沒有受到排斥,反而因為香港獨特的國際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到90年代巔峰時期,粵語流行音樂,電影,電視,都在整個大中華地區甚至韓國和東南亞以及海外華人社區有著巨大影響。而伴隨這種影響力上升的也有粵語的認同感。相比之下,海外華人的影響要小得多。實際上海外的潮汕人、客家人也很多,但潮汕話、客家話卻從未獲得能與粵語相比的影響力。
- 粵語是中國大陸少數可以用於電視廣播的地方語言之一。中國政府為了推行普通話,實際上對於各種地方語言在大眾傳媒中的使用是嚴格限制的。但因為統戰的緣故,粵語卻獲得了特殊的地位(為了能保留內地的粵語使用,增強與香港的凝聚力),被允許用於電視廣播。電視在沒有實際家庭語言環境、社區語言環境和學校語言環境的情況下,是非常重要的第四種語言環境。我所知道的很多粵語地區母語非廣州話的朋友,學習粵語都是首先通過電視。
- 粵語存在公認的標準語廣州話,而吳語卻沒有公認的標準語。有無標準語的影響就體現在,在廣東和廣西的白話(廣府話)區,大部分年輕人都可以講廣州話,或者起碼可以聽懂,而吳語區或者北吳語區各方言雖然也較接近,卻不存在普遍能講某種吳語方言的情況。事實上,有時候不同吳語區之間的人進行溝通,都是用普通話進行的。廣州話能夠成為標準語,一來是廣州長期作為廣東省省會,同時也自漢代以來一直是嶺南地區的中心,廣州話一直為其他廣府話地區的人們所學習,二來香港話跟廣州話非常相似,香港強勢文化的影響下,其實也加強了廣州話作為標準語的地位,三來廣東省的電視台如果用地方語言廣播,也很自然的使用廣州話。這三個優勢都是上海話所不具備的。上海作為一個近代作為對外口岸發展起來的城市,歷史較短,文化積澱較淺,沒有廣州話在粵語區的歷史地位,而上海也從來不是江蘇或浙江的省會,甚至大部分時間作為直轄市並不屬於江浙任何一省。明清以來華東地區的絕對政治中心是南京,又根本不是一個吳語城市。杭州因為做過宋朝首都,語言受北方話影響較大,一般也不被認為是吳語區的中心。而且整個浙江在近代浙商崛起以前,在吳語區的影響力都低於蘇南的蘇松常地區(蘇州,松江,常州三府,相當於今天的蘇錫常和上海地區)。蘇州相對來說歷史悠久,可能更適合做吳語區的中心,而蘇州話也被認為是各吳語方言內文化地位最高的方言。蘇白作為四大白話之一,也是以蘇州話為基礎。實際上,『吳語』中的『吳』,指的即是蘇州。但是,蘇州的這種特殊地位,在太平天國戰爭後遭到巨大破壞,蘇州城市的地位劇烈下降,很多富商搬遷到有外國人保護的上海,吳語區的經濟中心也轉移到上海。然而上海因為其歷史的短暫,加之並不像廣州那樣直接在行政上統轄吳語區各地區,並不能成功的接續吳語區標準語的地位。吳語區甚至行政區划上是完全分裂的。而吳語區顯然也缺乏一個『香港』以及隨之所來的政策優惠。
- 與嶺南一直遠離中國政治中心不同,蘇浙一帶近幾百年與在北方的政治中心一直有非常密切的互動。南宋甚至安史之亂以來,江浙一直是中國經濟最為繁榮的地區。因此,即便明清兩代政治中心基本都在北京,江浙卻一直沒有離開政治的中心舞台。因為蘇浙一代發達的經濟和文教,明清兩代大部分進士都出自江南,甚至在明代的部分時期可以說壟斷了中國的高級官僚階層。而做官就要講官話,也就是當年的普通話。實際上,離吳語區很近的南京,說的就已經是接近北方話的官話方言了。對於吳語區的人來說,本來教育就發達,加上跟官話區 來往密切,官話的教育在近幾百年一直都很興盛。所以明清兩代江南很多有點文化的人都會說一種帶著江南口音的北方話,也叫『藍青官話』。時間長了,這種本地化的普通話在當地人看來其實已經沒有多少異鄉風情,讀書學官話,已經是很自然的一件事,甚至跟一個人的社會地位相關聯。有這樣的官話通用語存在,相比之下,本地話就變成『方言』了。而因為江南官僚階層在明清官場影響之大,有些非江浙人士也會模仿這種口音。到了民國時制定標準國語方案,其實是在北京話基礎上,參考了很多『藍青官話』的特點的。而相比之下,廣州因為距離北方更遠,而且被南嶺隔離,加之開發較晚,長期被北方和江南地區貶為『南蠻 之地』,直到清末孫中山領導革命以前,都很少參與全國政治,本地士人在國家官僚階層中影響較小,本地教育對官話的訓練也不普遍,所以當現代大眾傳媒時代到來以後,嶺南地區會明顯感覺到普通話與粵語的區別,以及普通話對粵語的擠壓,反而會更加強粵語的獨立意識。
- 另外有一個原因,就是粵語有相對成體系的書面語言,吳語沒有。大家都知道漢語與其他語言的一個巨大不同就是書面語跟口語的分離。很多時候明明不能互通的漢語各分支被稱為方言而不是語言,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清末民初,實際上也是有所謂吳語白話小說(蘇白小說)的,方式實際上跟早期官話區的白話文運動類似,就是更多的直接用口語表達來書寫,有時候實在沒有對應的字也會造字(對於吳語其實好像需要造字的情況比粵語要少),比較著名的有《海上花列傳》。不過五四運動以後,官話區大規模的白話文運動取得了系統性的進展,形成了更大的影響力,以江浙人為首的國民政府也在推行官話區的普通話,加上因為民族危機緊迫,以及各地的文化人普遍自覺的更多的用官話白話文寫作,吳語小說就慢慢式微了。49年以後,新的政府在這方面管控更嚴,書面 吳語的發展更是陷入停滯。但粵語就不同。49年以後,因為香港和大陸政治分離,香港的出版界反而因為沒有跟中國其他地區出版界的互動,不再受京滬出版界的影響,也不再需要考慮北方的受眾,愈來愈多的使用粵語白話寫作。儘管粵語的白話寫作還是以更貼近口語貼近日常生活的語境為主(非常正式的語境下,雖然香港出版界跟內地用詞有差別,但是實際上寫出來還是非常相似,這是由中文表意文字的特點和幾千年文言文的歷史決定的),但書面粵語還是相對吳語得到了大得多的發展, 粵語是可以有獨特的書寫方式這一點也就深入人心。對於中國人來說,有沒有獨立的書面語,有時候也是決定了一種一種方言能不能稱為語言的。
1. 漢語的定性
粵語是不是一門語言?我們先要在漢語的定性上達成共識。如果你認為漢語是一門語言,那粵語就是方言,因為沒人能否認粵語是漢語的分支。普通話以北京語音為基礎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本質上還是方言,只不過因為政治原因被選為官方語言,即漢語的代表。
如果你認為漢語是一個語族(高於語言的存在),那麼包含在內的官話、贛語、閩語、粵語、客語、吳語、湘語都可以算作語言。事實上關於漢語是語言還是語族是語言學界兩種不同的觀點。2. 聯合國的認定
聯合國在它的諸多文件里都把Cantonese認定為一個language而不是dialect,比如這篇96-12: Population Today, Vol. 24, No. 12, December 1996 里寫到:"In 1992, 77 percent of Hong Kong residents were literate. English and Cantonese are the official languages, but Mandarin is gaining popularity." (1992年,77%的香港居民都可以讀和寫。英語和粵語是官方語言,但普通話逐漸流行。)而聯合國的認定只能從側面佐證,不具有語言學意義。3. 與古漢語的關係
有些知友說粵語保留了大量的古音,沒錯,這裡我作進一步說明。
摘取我兩年前的讀書筆記(我把書上的一些重要內容掃描列印剪貼在我的日記本上),該圖顯示了古漢語和七大方言的關係,其中北方話和古漢語是線性傳遞,而粵語融合了古越語的內容。從古音的角度講每個方言都有保留。 另一張圖顯示了七大方言的親屬關係和出現的順序,書中說其它方言一直手北方方言的影響,但閩方言受影響最小,所以保留古音最多。然而保留古音的多少並不能作為粵語是否是一門語言的證據,只能證明它的確是漢語的分支,而它是否是一門語言取決於漢語的定性。4. 民國國語投票的傳說
在廣東讀書的時候不只一次地聽本地同學說當年民國時期粵語差一票就成為國語,只因孫中山顧全大局,力排眾議,才把北方話定位國語。因為在這之前已經聽過四川話,陝西話和南京話的版本,所以自然對這個故事產生了懷疑。本著學術的角度,鄙人查閱了學校圖書館的一些資料,發現這個故事真的是就是扯淡。感興趣的知友我可以發給你資料,這裡不詳述。
本人熱愛粵語,在讀書期間自學粵語,現在已經能完全聽懂,會說一些。寫這段的意義是想打一些人的臉——熱愛自己的母語無可厚非,但不要不學無術,以訛傳訛。綜上,沒有結論,開放討論。作為一個出生在吳語區(蘇州),生活在粵語區(香港、深圳),同時會講吳語和粵語的人,我想根據平時生活中的一些見聞,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實際上生活中吳語區和粵語區的很多情況和條件是類似的,比如都是隔一段距離口音就有差異,隔的距離比較遠差異可能還比較大,會有部分聽不懂。這時候假如各自講各自的方言就會影響交流,需要一種雙方都能使用,或者至少是能聽懂的語言作為交流的橋樑。吳語區沒有哪種方言能夠讓不同地區的人都接受,所以就用普通話了。而粵語區和吳語區的最大差別,是粵語區有一個被大家廣泛接受的通用語言—— 粵語廣府片中的廣州話。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我認為是粵語區有香港,而吳語區沒有這樣一個城市。 其他原因像廣東地區遠離政治中心、吳語書面語式微等等,都是很次要很次要的原因。
香港向嶺南地區輸出了大量的粵語文化,包括粵語電影、粵語歌曲,還有很多人從小就是看香港的TVB三色台長大的。因此粵語區的人,大部分人能聽懂香港的粵語(即廣府片中的廣州話),認同廣州話在粵語區的地位。很多人因為從小接觸比較多,也能講廣州話(口語中叫做白話)。另一方面,之前很多香港商人來內地投資,也進一步促進了香港人講的廣州白話成為廣東地區的通用語。
上海對於吳語區的文化影響也是非常大的,比如我們從小就是看上海的電視節目,反而本省和本地的電視節目很少看,日常生活中用的很多東西也是來自上海。但上海的文化輻射中不包括上海話,因為上海用的也都是普通話。這就造成了吳語區的大部分人是不會講上海話的。同時也不認同上海話的地位,因為日常生活中出現上海話的情況實在太少,很沒有存在感。如果上海的電視台很多節目用上海話,有上海話的電影和歌曲,相信再過十幾二十年,上海話就會變成吳語區的通用語(當然實際這種假設是不可能發生的)。文化。廣東白話區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區域文化很強大而且是活生生的,甚至藉助港產片和歌曲在嚮往輸出,24小時電台電視的白話廣播,你不自覺的就會認為這是門獨立的語言。
除了贊成最高票以外
我又來粘維基百科了……我剛開始讀碩士的時候問過這個問題,我教授直接丟給我這句話,從那以後我就再也不糾結這個問題了。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navy其實在一個方言裡面這個問題也可以問。比如天津方言裡面,天津東郊話和老城區的話並不像,反兒更像唐山話,為什麼卻屬於天津話了呢。答案就是因為行政區劃……
還有我有德國同學(語言學博士),一直堅持德語就是英語的方言,或者英語是德語的方言。還是因為是不同國家,所以算兩種語言。
其實語言這個東西,很多時候沒那麼黑白分明的。這不僅是粵語,而是閩粵一帶共有的現象。
在東亞大陸的沿海地區,有些人群自古就擅長海外貿易,流行出洋謀生,那麼他們和固守家園的中原農耕文化必然若即若離。一旦時機成熟,他們就會謀求從中央王朝脫離。
當中央王朝加強掌控,收緊海外貿易,他們當中敢於延續固有生活方式的分子就會被中央王朝視為海盜。他們在海外建立基地,公然與朝廷對抗,有時他們被當作外國人。他們的確也很快就是外國人啰,因為他們的後裔,不論在當地歸化深淺,先後在大陸周邊自立乾坤,真正實現了脫離。
留在國內的人繼續著脫離之夢,這時突然來了個好消息。原先他們在中原人士眼中是習俗奇異血統可疑的半個野蠻人,現在中原被真正的野蠻人佔領了,他們終於找到了在文化正統性的排序上比自己更低階的群體了,半個野蠻人終於可以踐踏在野蠻人的身上,挺直腰板做人了。並且既然中原被野蠻人占著,原先歧視他們的人自然也淪為了野蠻人,再無資格歧視自己了。而自己一貫以來與中原若即若離的角色,這時反倒成了有利條件,變成了隔絕野蠻、保持純潔的絕佳借口。於是他們成了比中原更純血,簡直是唯一純血的中原人了。他們一直以來的夢想這下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說出來了——最純血的中原人還有什麼理由跟你們野蠻人捆在一塊呢?要麼你們來跪舔,讓我們號令天下,不然就讓我們獨立出來單幹。
清代南方的會黨,晚清以來一次次由南往北的挺進,是謀求號令天下。號令不成,於是轉而謀求脫離。當脫離暫時無法實現時,這股怨氣就會從更易著手的文化上表達出來。
這根本不是語言問題。這麼說吧,普通話是中國的普通話,廣州話則是粵港澳的普通話。
你說廣州話是粵港澳的普通話,佛山人/珠海人/中山人/東莞人/江門人/香港人/澳門人都不會反對
你若說上海話是江浙的普通話,那蘇州人/寧波人/杭州人/金華人/紹興人/溫州人/無錫人都不同意
問題就出在這裡...還是單獨答吧。廣府話強勢,那是千年海洋貿易奠定的。
其實大陸內珠三角外,廣府話不普及。但古代廣東甚至福建商人要會廣府話,因為廣州是官方千年來唯一穩定承認的口岸。而且從秦開始,廣州就沒有大的戰爭。本地居民保持穩定。這種先秦古漢語的混合物才得以保留並長期穩定。
(這裡補充一下,廣東的軍事要塞在300公里外的貧窮的粵北。梅關一破,珠三角是不用打戰就易主了。因為番禺廣州根本守不住。所以廣州唯一優勢就是貿易,而且就近沒有啥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能干擾到它)史記記載,秦漢開始,廣州(番禺)就是熱帶產物的進口港唐開始,廣州都督府建立。已經開始繁華的海上對外貿易。幾年前發現的黑石沉船,就是阿拉伯船在公元800年左右運貨離開中國的。至少途徑了廣州港補給。到了宋代,對印度洋阿拉伯的海上貿易,多數時期是以廣州為中心的。當時最主要進口貨物是乳香(葉門附近特產),廣州曾佔98%。南宋對外貿易稅收占國家收入最高達20%。可見廣州港之地位。明清時期,海禁之後,就只有廣州一個港口了。 華人更是統治了南洋海運,一直持續到鴉片戰爭之後南洋海運還是華人天下。而且廣州發出的貨物,占當時全球出口的三成,這局面從明初開始持續了400多年。對於各國各地商人,特別是居住在廣州(原來混居,後來單獨畫出藩區)的十幾萬外國人,總要互相溝通的,顯然有中國政府保障的唯一持續港口的本地話,就成為了一個好選擇。而偏偏這個本地語是先秦古語,中原江南潮汕客家這些後來發展的方言和粵語差異都很大,意味著無論外國人還是外地人只能學外語一樣學粵語。反過來,由於各地商人說外語一樣說粵語,也讓粵語更加穩定,不易受到朝代變遷的影響解放後,統一普通話,但海外華人,特別是南洋華人,那是使用了千年的粵語,怎麼可能說改就改。所以粵語才成為必須事實承認的第二個官方語言。
======================對比上海,明之前甚至沒有這個城市。有了後,也不是對外貿易港。只是慢慢形成了內陸貿易的中心。但內陸貿易,面對的是歷史更久的江南各省。只能是上海話被周邊不斷影響,而不能保持獨立。更難的是,南京後來還多次成為首都,政治中心如此近,如此強勢,必然更加頻繁打斷上海話的發展和鞏固。而且,用吳語,官話,上海商人也能溝通。何必非要學上海話呢?就算要學,也不用學外語那樣,稍微改一些口音字詞就好。===========其實,一直以來還有另外一個地方也是大港口,就是泉州。可惜後來被海禁。而且從語言來說,泉州太易受到周邊省市影響了。雖然現在依然保留了晉唐古漢語的特點,但也受到宋明清官話的影響。但即使如此,泉州話還是保持了自己的特色,而且在海外也有不少影響力。據說英語甚至也留下了泉州話痕迹。
而且有趣的是,泉州話里,某些詞和粵語相同,隱約可見當年兩個港口交流的影響。如果說歷史沒有海禁,那麼解放後恐怕除了粵語,還得保留泉州話作為對外官方語言。========我記得以前去白金漢宮參觀的時候,拿語音導航時就有分粵語和普通話,粵語影響力確實很大。
實話講,在普通外國人的眼裡 Chinese就兩種--Mandarin 和 Cantonese,無論是白人黑人阿三棒子,我在美國的同學知道我兩種都會的時候都是特別崇拜的眼神,其中還有一個同學說," Wow you know all the Chinese." 其實作為一個中國人都知道Chinese是博大精深得不能以任何形式涵蓋到all的,但由此可見Cantonese給外國人,甚至說是給世界了一個能與Mandarin同起同坐的印象。其實主要還是歷史原因。十九世紀末到上世紀初的"淘金熱" "賣豬仔" "英佔香港"讓粵語傳遍了世界,也讓Cantonese的印象在外國人眼中根深蒂固。作為Cantonese,自然也會為此而榮----能得到世界的認同莫過於是最大的喜悅亦會為之而在認同感上大大超於mandarin。
不敢言上海話如何如何地得不到上海人的認同感,因為自己不是上海人。但是在我上海的同學中大部分都不善上海話,其中一哥們兒跟我講過他自己不大會說上海話,他在國內的同學也不怎麼會說,更不必說新一代的上海人的上海話水平。反觀粵語區,在我小學、初中、高中的年代都是老師上課忍不住就說起粵語,課後走廊里都是粵語聲,即使是有新的外地同學來到我們也會毫不吝嗇地教起自己的母語。地鐵里巴士里報站都是必須有粵語的聲音;廣播里電視里主持都有粵語的節目。這種油然而生的情感根本不可抵抗。相比之下,上海人的上海話便顯得稍許弱了。
其實每個地方都會對自己的語言無比鍾愛,特別是自己的母語。看著自己的語言興起便是驕傲,衰落便是哀嘆。回答里拚命科普"對啊~粵語不是方言啊~它就是一門語言啊~只不過是漢語族的balabala"我說你們累不累啊,人家存古5000+年,豈是你家漢語族能包得下的嗎,人家的目標是星辰大海好伐?
不過一邊吵吵著自己是獨立民族,被政治打壓得不敢承認,一邊封自己是華夏正統,保留了中原秦漢唐宋n朝古音;一邊要"脫離你國low逼,你們不配說粵語,我們就要獨立自己說靴靴",一邊yy"建國差一票就成國語惹,要不然普及到全國,有這麼多人陪我說多自豪..."
你粵精分啊。。
粵語是語言,粵語方言有廣州話,佛山話,江門話,台山話,中山話等等。吳語是語言,吳語方言有上海話,蘇州話,杭州話,湖州話,南通話等等。
粵語和吳語是一級的,廣州話和上海話是一級的,標題本身就有點兒彆扭……
「語言就是有軍隊的方言」
蘇錫常裡面三個市就有3種方言,而且每個市裡面每個區的口音還不一樣
上海人認為上海話是方言比較好理解,因為似乎除了粵語,中國大陸各省的人還沒哪裡的人認為自己的方言是語言。廣東人比較偏向認為粵語是一種語言:1.首先強調,僅為比較偏向,我就認識很多廣東同學覺得粵語是一種粵語的觀點ridiculous2.之前盛傳「聯合國已經認定粵語為一正式語言」 其他省份自然不太關心,而廣東省人在微信公眾號,QQ空間受到這個不轉不是廣東人的洗禮,很多人都信了。3.粵語是美國第四大語言(美國華裔佔總人口的1%)4.覆蓋範圍廣泛,廣東,廣西(嶺南地區),中國香港,中國澳門,新加坡,東南亞,北美5.影響力巨大,甚至朝鮮有專門機構培訓粵語6.隨著中國大陸珠三角經濟發展,有國際化的趨勢(至少相對其他中國方言)7.在各省範圍內,能做到粵語如此與官話較量的不多(公共交通系統中予以使用)
8.自豪感+經濟實力=想優化自己的屬性(粵語)
全世界共同的語言——音樂,粵語歌曲在廣大國內歌迷心中是和國語歌曲英文歌曲相提並論的,沒聽說有上海話歌曲東北話歌曲有這樣影響力的。
包括電影方面,就大陸觀眾而言,粵語和國語及原聲也算三足鼎立的,說點題外話,前一段去深圳,電視節目播放的粵語配音版《赤壁》,我聽得也是醉了!方言一般也就是配個搞笑視頻罷了。這是作為中原人的一小點感受!因為有香港這個發揚光大粵語的地方。
我的感受恰好與樓上某幾位有點相反。
十幾年前讀書學語言學,教方言的老師曾經提及一位前輩因為在學術上認定粵語是獨立的語言,受到打壓不得不離開家到香港教書;他的觀點是:粵語、吳語、贛語等,均是漢語族下各自獨立的語言。當時我們這些學語言的人,還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原來粵語也可以不是方言,而是語言。
部分母語為粵語的人(避免用廣東人的稱謂,因為廣東有三大族群,廣府、客家、潮汕,下意識覺得廣東人都會粵語,對客家和潮汕人不公平,更不符合事實)覺得粵語是獨立語言,是近十幾年才出現的觀念,而且一直不佔主流。尤其是年輕一代認為粵語是獨立於普通話甚至「漢語」的語言,是一種切身感受到母語受到越來越明顯的碾壓之後的反彈。
因此,第一樓的@魚非魚 同學列舉了那麼多理由,其實只有一條(普通話的擠壓0,對方言和語言之爭有決定性作用;其他的因素,只是說明了粵語傳承得相對較好,並不是人們認為粵語是獨立語言的充分理據。
更何況,粵語的傳承也已經到了很危險的時候,辭彙越來越單薄,發音越來越受普通話影響。在可以看到的未來,粵語應該會變成新加坡的華語一樣,只能支持基本交際,無法成為文學語言了。粵語歌等文藝形式,也必然會式微。
尤記得我的恩師提到那位南下香江教書的同仁時,那種淡淡的不忿與悲哀:語言學是與政治最緊密相連的科學;所有的語言學爭論,到最後都會變成政治鬥爭。
深以為然。
@九州牧 關係搞錯了,你若要把語言和Android系統類比,
那麼,漢語就是原生安卓,其中普通話、粵語、吳語就是安卓的各家衍生版本。首先,沒人認為方言是脫離安卓獨立存在的系統然後,按照提問者的意思:廣東人明白粵語是一個安卓的衍生版本但上海人只以為上海話是原生安卓里下載的一個UI主題推薦閱讀:
※閩南語中的「血」的文讀為什麼會讀成hiat?
※糾正自己的方言發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中國南方的方言相互間差異更大?
※為什麼說晉語是北方漢族地區的唯一一個非官話方言,安陽話為什麼歸入晉語而不是中原官話?
※老人就醫的時候,一定要要求他們必須說普通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