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結婚男女都是十六七歲嗎?
12-30
這明顯不符合生理規律啊?
這個怎麼說呢,按照《禮記》所規定的男女成年標準來理解,古代嫁娶年齡一般是男20歲、女15歲。
歷朝歷代,對於男女適配的年齡的限制都有所不同,比如唐代,男15歲、女13歲以上;明代,男16歲、女14歲以上,但是唯一相同的就是男子最遲20歲還不結婚就算是大齡單身王老五(有沒有鑽石不管),為啥呢,因為20歲的男子要正冠,啥意思呢,就是表示你丫現在是個獨立的,有責任,有義務的男淫了,但是所謂成家立業,就算男的20歲前還沒結婚,那也必定是破了處,訂了婚的了。然後就是女子了,女孩子一般初潮是12-14歲,然後到了15歲就會有婚配了,一般來說,20歲要是還不結婚,那就是老處女。記得看過隋朝的時候的法令,說女子到20歲還是22歲還沒有婚配的話,官府是有權指定女孩子強行嫁人的,沒辦法,為了增長人口,歷朝歷代都是有類似的法規的。《宋書·周朗傳》中說「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就是說你家的小美眉要是到了15歲還不找男淫的話,那你全家都得跟你一起蹲牢房了。
題主說的不符合生理規律我不清楚是啥意思,李某某現在不也才十七八歲么,都會輪大米了,求解。
古人壽命比現在短,提前結婚是正常的事情,這是為了保證代計繁衍的正常要求和處理方式。至於根據《禮記》一段,鄙人順手檢來,《禮記·曲禮》言:「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云云,不知《禮記》中何處見男子二十當娶?這當然是先秦儒生的想像,事實上根本不可能。歷朝歷代的規定,則是根據實際情況來的。至於男女性徵的出現。《內經·素問》中有回答,男子二八十六督脈通,可以娶妻生子,女子二七十四任脈通,可以受孕。這是《內經》最後形成年代的理論,後來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當然會性成熟更早,故而十三歲左右既有生育能力是正常的,結婚也是正常的。我們要站在古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而非用我們自己的想法和今天這個時代的情況去看古人。至於李某某,那真是個懂事的孩子~
封建社會還要規律?
那會兒都是把人當奴隸養呢,大部分的人都是目不識丁,一輩子只會種地勞作,而且當時又是農耕社會,國家自然是鼓勵越早生育越好,不會普及文化,只會注重法制……古代戰爭多,生存條件差,為了確保能夠延續下一代,越早結婚越好。如果等到20歲在結婚生子,估計打幾次仗就死光了。生活條件越好結婚生子越晚,越差越早,這是生命延續的自我調解
在古代女子結婚14--15歲就到年紀了,所以現在我們就看到政府為何會抨擊舊社會早婚現象,是因為對我們而言實在是太早了
首先,少女初潮平均年齡為12~14歲,男子16歲就已進入性成熟期,也就是說基本上15歲左右的男子女子都已經具備了生育能力。今天我們規定男女法定婚齡是22,20周歲,既是考慮到心理成熟與生理成熟平衡,也考慮到了代際更替的周期長短與人口增長的關係,同時也關乎當下人們受教育和就業狀況。
當然,這種規定也帶來了社會問題,那就是從性成熟到結婚這段時間成為「性待業期」,造成了嚴重的青少年性問題。
沒理解錯的話,應該題主太晚熟了吧。
考慮到中國古代的人均壽命只有三十多,你應該就不難理解為什麼15左右就結婚了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真的有「師爺」這個職業嗎,什麼時候出現的呢,什麼時候消失的呢,其工作內容包括什麼呢?
※為何宋朝如此之??
※科舉制度是不是中國歷史上最天才的發明?
※古人穿長袍大袖,總是把銀子之類的物件放在袖子里而又不會掉下來,為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