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日語漢字的吳音跟今天的吳語不像,反而跟現在的閩南語更像?

我本人講的是吳語,當時知道「東京」讀toukyou採取的是吳音讀法的覺得很奇怪,因為如「京」字,日語的吳音讀kyou,正和吳語(太湖片)讀cin的差距太大了,而閩南語讀gia,跟kyou更相近。還有「朽木白哉」的「白」日語讀byaku,閩南語讀biak,吳語讀beh。

這是為什麼?


吳語與閩語底層本來就很接近


閩南語和日吳的發音,並沒有多像

但是從形成機制來說,閩語白讀和日吳確實很像

兩者的主體,都是比較完整的南朝層,

而且都夾雜著若干 孫吳層(上古漢語)

吳語 能區分咍泰、談覃 這個我覺得也是南朝層

而且南吳的南朝層應該比北吳多很多,我記得南吳還能區分 東一冬

至於吳語的「孫吳層」我就不清楚了,從「儂」來看,類似的孫吳層應該還有不少字,

但不清楚能否整理成一個有規律的層次

北吳地區後來經歷唐長安、宋開封、明南京 多層覆蓋、混合

跟日吳已經失去了比較的坐標

閩語白讀和日本吳音之所以這麼完整,只是因為跟中原的交通過於困難

雖然唐長安層 分別以閩語文讀和日本漢音的形式進入,但對白讀完全無法取代


南京地區在六朝以前通行吳地方言,東晉南北朝時,中原人口大批南遷並將北方方言帶至南京。北方士族帶來的洛陽音受本地語音影響形成士族的金陵音,後成為中古漢語音系的代表音之一,其影響遠及日本,即日文漢字讀音的「吳音」。

可見,此吳音非彼吳語。


所謂的吳音的來源應該是南北朝時期南朝首都『建康』地區的漢字讀音。由於南朝承晉,被認為是中華正朔,日本派的留學生也都往這裡跑。其時建康城屬於吳地,除了小部分從洛陽南下的士族豪門通洛陽方言外,老百姓皆通吳語,所以當時的官話應該也受吳語影響很深,日本留學生學到的漢字讀音不可避免地帶有古吳語的特徵。

我們都知道語言通行的地區是不斷演變的,閩語是由古吳語發展出來的,繼承了很多南北朝時期吳地的漢字讀音,而『建康』地區的語言也逐步發展成了中古吳語,以至近代的江淮官話。現代還存的吳語又失去了很多中古甚至更早時期吳語的特徵,比如北吳基本見系齶化,入聲並喉塞,介音i也越來越少。但是有些特徵在閩語里還保留著。

願意不過如此,以上。


我能說吳音其實是北方體系並且和韓音是一類的嗎


名可名 非常名。

此吳非彼吳。


維基上提到的麻韻是不對的。閩南語假攝二等,梗攝二四等陽聲入聲分別讀e enn(泉州高化為inn) eh,對照閩東是a ang ah,可以看出是從a韻母高化來的。吳音梗攝沒有這種平行演變,並且假攝二三等都是e。

接近這種東西只有一個字一個字拉出來比較,算出距離,最後求和,這樣才有說服力。


吳音和吳語當然有相似的地方。關於日語吳音和吳語

很多看過日本的電視劇或者動漫作品的朋友會注意到,很多日語漢字詞的發音和吳語有些像。比如最簡單的:人,在一些日語辭彙里讀nin;二,在一些日語辭彙里讀ni 等等。

這就牽扯到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就是日語里的「吳音」。

————————————————————————————

插播小廣告:如果有吳語區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吳語" 和新浪微博@吳語傳承與保護小組,掃一掃下圖的二維碼或者直接添加微信號就可以。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

————————————————————————————

吳音(日語:呉音)是日語里漢字讀音的一種。

先談談吳音的時代背景:公元304年開始,晉王朝的北方爆發了「五胡亂華」。隨後,晉王朝衣冠南渡,避難江南,北方大部分最後被鮮卑人、匈奴人佔領近300年。中國的南北朝時期逐漸拉開序幕。

當時的日本受晉朝以及隨後的南朝(宋-&>齊-&>梁-&>陳)冊封,認為五胡亂華之後北音不正,在這個大背景下,吳音在公元五至六世紀,從南朝直接傳入日本。江南地方古為吳地,所以稱江南音為吳音。一般認為吳音大致反映了公元400年-600年前後的中國中古音韻的前期音。

日語漢字里的吳音,和吳語,閩語(古吳語的兩個直系後裔)都有一些相似之處。

關於和閩南語的相似度,我從wiki上摘了一段,總結的比較對。

吳音與閩南語的相似性

麻韻部分字吳音讀エ韻這一點,與閩南語白讀音吻合,且不見於其他語言/方言。如 「馬」吳音メ 閩南語be;「花」吳音クヱ 閩南語hue。

流攝部分字吳音以ウ韻表示(相對於漢音用ユウ韻表示)這一點,也與閩南語吻合,如「有」吳音ウ 閩南語u;「丘」吳音ク 閩南語k"u。

吳音和現代吳語有沒有相似之處呢?

請參考下圖來看:

主要是日母字(參考下圖的 二,兒,人,日,肉,熱等字),還有一些蟹攝字讀e的特徵(參考下圖 快,會,懷,回等字)。山刪韻吳音多讀エン韻,吳語多讀e韻,有共同的主要母音。(參考下圖山,監,眼等字)。還有:吳語保留了古漢語里的大部分濁音,這和日語吳音完全一致,可以參考下圖日語裡帶濁音符號的字,和吳語做個對比。而後來唐朝傳入的「漢音」則開始出現了濁音清化。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下圖)

http://weixin.qq.com/r/0nVCWk-EHhJhrQs59yDA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微信公眾號"吳語"

http://weixin.qq.com/r/0nVCWk-EHhJhrQs59yDA (二維碼自動識別)

————————————————————————————

如果有吳語區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吳語" 和新浪微博@吳語傳承與保護小組,掃一掃上圖的二維碼或者直接添加微信號wu-nyu就可以。了解自己家鄉的文化

————————————————————————————


謝邀。

但是我對日語這些個方面不太了解,說一點看法。如果維基百科可信的話,日語的吳音大概是從南北朝時期傳入日本。千百年前的「吳音」與今日之吳語必然是大不同的。

供參考:

吳音與閩南語的相似性

  • 麻韻部分字吳音讀エ韻這一點,與閩南語白讀音吻合,且不見於其他語言/方言。如 「馬」吳音メ 閩南語be;「花」吳音クヱ 閩南語hue。
  • 流攝部分字吳音以ウ韻表示(相對於漢音用ユウ韻表示)這一點,也與閩南語吻合,如「有」吳音ウ 閩南語u;「丘」吳音ク 閩南語k"u。

有說法認為這些類似是吳音與閩南白讀音皆源於南朝語音/五胡亂華前的中原音的證據。

吳音與吳語的相似性

聲母

  • 日母在吳音與吳語白讀中皆為鼻音聲母n。此現象以吳語較為典型,但亦可見於其他方言如贛語,客語,福州話,粵語等。
  • 吳音中匣母的脫落現象與吳語類似,如「和」吳音ワ 吳語wu(或前加/?/),但匣母脫落在吳語中是普遍現象,而在吳音中主要限於合口字,開口字常為ガ行聲母。此現象亦見於其他南方方言如閩南語粵語等。

今天的閩南語的存古程度是高於吳語的,但是吳音究竟是不是更接近閩南語抑或吳語,還是需要更專業的人來回答。


就在北方方言從華北大本營出發,大舉北上(東北、西北)南下(西南、中南)的同時,南方方言也在節節敗退。

  南方方言區,主要在江南、華南,以及東南沿海一隅。就這麼一點點地盤,也不容易守住。西晉末年以前,江南一帶是清一色的吳語區,建業(南京)更是吳語重鎮,可是後來呢?南京也好,鎮江也好,當塗也好,都變成北方官話區了。因為王室南移,偏安江左了呀!別看這些北方士族和流民是避難來的,來到南方,依然「倒驢不倒架」,不但不跟著南方人學南方話,還要看不起南方人。士族之間,必須說洛陽話,就像當年俄國的貴族見了面必須說法語一樣,誰不說誰沒面子。東晉宰相王導,為了籠絡南方士族,常常說一點吳語,竟被北方士族恥笑,說王導的本事也就是會學鳥叫。南方人原本可以抗議的,但一來民告官總是告不贏,二來北方人也太多。建業(南京)城裡不用說,京口(鎮江)和姑熟(當塗)也變成了北方移民的「僑鄉」,分別叫「南徐州」和「南豫州」。你想這南京變成了洛陽,鎮江和當塗變成了山東和河南,那江南還是江南嗎?所以現在的寧鎮方言,和蘇(蘇州)、錫(無錫)、常(常州)的吳儂軟語,竟是「不可同日而語」。

  當然吳語也不是沒有「反攻倒算」過,比如它也曾北上侵入江北的南通、啟東、海門、靖江、如東五縣,但那是後話,也是特例。通例則是南方人也好,南方話也好,都往更南邊跑。吳語也一樣,先是從吳國的蘇州、無錫和越國的紹興、諸暨這兩個中心往蘇南、浙北擴張,後來又跑到浙西、浙南,最後乾脆跑到福建,成為閩語的淵源之一。

?吳語一跑到福建,就安全了,不像在江南時那樣老是被別人同化騷擾,所以吳語的原始特徵,不保留在吳語里,反倒保留在閩語中。?

一一《易中天談方言》


今日之吳語來自中古江東雅言, 與當時的中古陏唐漢語接近, 同屬切韻音系.


而日本吳音可能來自樂浪漢字音, 屬於上古時期的方音. 這個音系與切韻音系不同.

而之所以與閩南語有相合之處是因為閩南語有上古漢語音的遺留(繼承自古吳語--六朝江東方音)。


吳語內部差異很大,看你說的估計來自北吳,還是新派。叫吳語區的江山人、部分上饒人來發音可能更接近。


「麒麟」(きりん)——長頸鹿

「惑星」(わくせい)——行星、明日之星

「邪魔」(じゃま)——打擾

「風邪」(かぜ)——感冒

「春雨」(はるさめ)——粉絲

「女將」(おかみ)——老闆娘

「勝負師」(しょうぶし)——賭徒

「道化師」(どうけし)——小丑

「魔法瓶」(まほうびん)——保溫杯

「修羅場」(しゅらば)——慘烈的現場。

「萬年筆」(まんねんぴつ)——鋼筆

「未亡人」(みぼうじん)——寡婦

「空蟬」 (うつせみ) ——人間,世上

「端花」 (ずいか) ——新年的瑞雪

「一方通行」 (いっぽうつうこう) ——單向通行

「笑止千萬」 (しょうしせんばん)—— 荒誕可笑

「亭主関白」 (ていしゅかんぱく) ——大男子主義

「新聞」(しんぶん) ——報紙

更多消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家一起學日語」


簡單解釋,閩語受吳語影響,吳語受中原音影響,但是各自的基礎音還是在本地,引用下我學長的說法:閩語整句的聽感不像日語(客家同學覺得更像泰語),但是字詞拉出來卻不少發音一摸一樣;吳語乍一聽覺得很像日語,但字詞拎出來卻又有不少區別。

另外,我個人認為專家對吳音有很大的誤解,就像普通人對上古時期的揚州和徐州的誤解一樣。

吳語是吳音,但吳音並不單單指吳語,例如「急需」指代茶壺,這是閩語辭彙,非吳語,典型的從閩語地傳過去的,只不過當時閩語區亦屬於吳地,所以才統一的被叫做吳音,這種誤會和日本的「南京鎖」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我認為上述某位朋友引用的易中天的話並不准。

總體來說,吳音≠吳語,吳音的範圍更廣;吳音≠日語,日語還有漢音和唐音,裡面一些漢字發音甚至也能在官話方言中找到;吳語和日語更不用說了,吳語里的濁音遠比日語要多。

最後,南吳保留的古音比北吳更多。不過語言的完美演變,我認為當符合兩種條件:1,方便交流理解,沒有太多重疊發音,比如普通話「示例」「勢力」;2,符合美感,例如一元一輔,所以「間」這個字不管是官話里的「ji」還是南音里的「gan」我覺得都要好過普通話的「jian」。


日語的吳音,今天的北吳人,上海,蘇州,杭州,杭州,寧波人因為歷史上跟北方接觸密切,語言跟官話融合,當然覺得不像。

日語的吳音跟南吳語的溫州話,台州話像,基本發音一摸一樣,南吳語比北吳語跟古吳語更相近。


信州吳音:四聲八調,清濁對立,尖團分音,不鄂化。


我就想起一個例子,日語的「結婚」,發音是ge kon ,跟現在的閩南語是一樣的。


太湖片顎化比較多


我聽閩南語的一支小黃傘,裡面有一段發言跟日語真的是太像了(ˉ―ˉ )


齶化太多 100年前的北吳語還未齶化 那樣的讀音就很像了


其實日語吳音說的是金陵音(南豫州音)。


推薦閱讀:

現今普通話的用字哪些不是本字?
為什麼廣東人比較偏向認為粵語是獨立語言,而上海人更偏向認為上海話是一種方言?
閩南語中的「血」的文讀為什麼會讀成hiat?
糾正自己的方言發音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為什麼中國南方的方言相互間差異更大?

TAG:方言 | 日語 | 吳語 | 閩南語 | 語言比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