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什麼是寒蟬效應?


謝邀。

寒蟬效應,是一個法律用語,特別在討論言論自由或集會自由時,指人民害怕因為言論遭到國家的刑罰,或是必須面對高額的賠償,不敢發表言論,如同蟬在寒冷天氣中噤聲一般。寒蟬效應的發生,將導致公共事務乏人關心,被視為過度限制言論或集會自由的不良後果。

這是百科解釋。

而我想換個角度來剖析「寒蟬效應」。

比如「輿論」。

對於「輿論」的描述,我更願意形容它為「每個人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因為一旦調用起輿論武器,後果無非兩種:

1.結果可控。

2.事態失控。

而不幸的是,後果1,是我們在大多數事件發生後,產生的後果,比如「某地XX被立案調查,領導班子大換血」「中央嗶發生嗶某些嗶江派嗶,」這種條件下的輿論風向也好,最終結局也好,是絕對可控的。原因大家自然明白。

所以,一個法律上的名詞,「寒蟬效應」,被廣泛使用。

後果1自然用得最多。

我們覺得,「道路以目」已經夠慘無人道了,而「寒蟬效應」,不但噤若寒蟬,而且還使人心絕望,這不但產生某種不可逆的輿論壓制力,而且,還給人一種我活得很好的錯覺。

當然在中國這個大背景下,一些人的自由,是騎在另一些人自由上換來的。以後如有更詳細的題,我可以仔細論證一下。

在後果1上,牽扯了太多民眾對於「寒蟬效應」的吸引力。

所以往往忽視了後果2。

汶川大地震中,有一部分民間救援團隊為了救災而救災,能不能幫上忙不知道,但把交通堵得死死的。發生餘震後,消防官兵還要抽出人手去救這些沒事添亂的人。

倒不是說他們這種愛心行為有問題,而是裡面有相當一大部分人是呼朋喚友瞎起鬨,跟著來災區作秀,帶著遊玩的心態。而正是這部分人,把眾人心態帶亂。

官方救援人員開口說,「哎你們你們,不能這樣,救援我們做就好,你們非但做不好,還要拖延我們進度。」

那伙人就吵吵起來了,「你有沒有點公德心?你有沒有點中國人的良知?我們,是來,做公益的,做善事的,善事,你個大老粗懂嗎?」

這種蠻橫無禮的態度,加上已然煽動的,對ZF救援工作不滿的情緒,民眾很容易就將輿論轉向「ZF澆滅民眾救援熱情」,而忽略了事件本身的前因後果。

而如今媒體,只追求曝光速度,至於事件本身是否分辨出對錯,未能引起足夠重視。就像之前的中國大媽是否「訛」了外國小伙?「外國小伙與中國大媽糾紛事件」,第一時間亮出的新聞標題不可謂不抓人眼球,卻虛假得令人作嘔。這個新聞一出,對於媒體公信力影響極其惡劣。

那重點是什麼?

重點是,作為ZF這部分人的輿論自由被嚴重限制,他們卻不能合理使用自己言論自由的權利。他們明知自己是對的,但是被「先入為主」,「反咬一口」,施暴人反而成了受害者。就像,A動了你的電腦桌,並弄壞了你女朋友送你的禮物,你知道是他乾的,他還死不承認。你受不了了,罵他是個混蛋,他頓時大呼小叫滿地打滾,嘴裡嘟囔著「他罵我他罵我他罵我他罵我……」

不明事理的圍觀群眾很容易就被這三個字代入到他的個人情感中。

「哎你這人,能不能文明點?」「是啊,罵人算什麼好漢?」

你要辯解,「是他……」他一臉脆弱,「罵人有理啦罵人有理啦!」

你無奈地只能閉嘴。

這就是後果2,事態失控造成的「寒蟬效應」。

有些道理,明明就是對的,你們卻硬要罵它是雞湯;

有些雞湯明明只能一口乾,你們卻哭著嚷著要變出把勺子;

有些觀點的表達明明合情合理,你們卻非得揣測出點什麼。

沒陰謀,怎麼可能?

有些事,明明就已經在很努力地去做,去完善,去改進,你們卻不給它時間,稍微發生點不可避免的錯誤,就要被嚇得魂飛魄散,屁滾尿流,然後尖著嗓子大叫:

「你們看,我說什麼了,我說什麼了?」結果眾人蜂擁而上,呼啦呼啦堵死了這口不大的井,堵井的像是堵了槍眼,激動得不行。

結果,大家都沒水喝。

有人實在看不下去,說,我帶你們新挖口井吧。又有人要跳出來棒打,「MD,挖不挖,我們說了算!你敢侵犯我們挖井的權利?再讓你裝大V,打死你打死你……」

最後這部分人捂著流血的頭跑掉了。

結果再也沒有人管閑事了。

面對如此高昂的行動成本,本就沒必要發聲的清醒著的人,明智地選擇緘口不言。

我一直感慨的是,阻礙中國言論自由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民眾本身。


被成功地殺雞儆猴了


@程歸子 首先我完全不同意閣下以及點贊的206個人的觀點。我覺得您在偷換概念。寒蟬效應本質是行為、思維、言論受到約束和制約。這種制約來自恐懼,來源於先前案例給你帶來的警告,即如果你也這樣做,你也必須承擔相應的後果。所以會相應的自我審查,以求自我保護,但是不可避免的被迫放棄自己的權利或侵犯自己的切身權利。法律有一個觀點是:法無授權即可為,但是在這裡行不通。在這裡,因言論獲罪還是非常普遍的。拋開普遍現象得出結果是行不通的。@程歸子,您忽視了非常多的群體性事件和造謠被拘留的例子。您只是舉了一個輿論影響例子,所得的結論是不具有普遍性。我認為白色恐怖是類似於寒蟬效應一個現象。輿論可以影響行為,但是不具有普遍性,因為違背輿論所得出結果會有至少兩種。而且教育並不是影響寒蟬效應的必要條件。最後,言論自由權利只受法律保護和制約。並不會被輿論壓制。


對於 @程歸子 的答案,我個人不完全認同,尤其是結論。

因為,教育和輿論從來都沒有賦予民眾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客觀穩定的評價方式、價值觀,所以,民眾跟著輿論反覆無常的引導,像《人民日報》一樣,經常自相矛盾,卻永遠正確。

某一天,民眾突然都沉默了,都冷眼旁觀了,我覺得把責任推給民眾站不住腳,真實原因無非那麼幾個:

1、出頭鳥被打了

2、輿論導向反反覆復地把民眾耍怕了

3、通過個別案例給某個現象進行以偏概全的定性,民眾失去就事論事的能力了

第1點很好理解,有大V總是發表觀點,還獲得了很多民眾支持。但ZF從來都不希望民眾有自己的觀點。ZF眼中「正確」的模式應該是ZF發表看法,民眾紛紛響應,而不是某些人代表民眾提出某個觀點,即使你的觀點是與ZF一致的。你想當民眾代表,就得搞你。抓觀點漏洞(甚至用假新聞釣魚)、批判個人私德、質疑你的作品、毀掉你的事業,總之把你搞臭。然後根據一套奇怪的邏輯「某人個人品德有問題,所以他的觀點不值一提」來消除影響。目前某些明星腦子不靈光,公然發表政治看法,那不是作死么……

第2點想必大家也有所體會,最近的新聞,反轉次數特別多。通過片面報道和補全,輿論導向在短短几天內也反覆倒向兩個極端。你今天發表完看法,明天就會被打臉。幾次下來,民眾看新聞都不敢輕易發表觀點了。再有類似的新聞,被擱置冷卻,大家漠不關心,目的也就達到了。

第3點的典型代表就是「強拆問題」和「上訪問題」。強拆中有一些漫天要價的釘子戶,也有補償極低、強制拆遷的。現在媒體有意無意地只報道釘子戶獅子大開口,很多民眾就認為,賴著不拆的,一定是想訛錢,而忽略了補償不到位的情況。有人甚至建議出動軍隊。呵呵,一旦立法,拆遷直接動軍隊,後果你自己想去吧。上訪也是一個道理,最近媒體整天抓著「職業上訪」不放是什麼個意思?想建立「上訪都是敲詐ZF」的條件反射?可據我所知,上訪的大部分都是有難題,而且還訴求無門。

寒蟬效應現在不僅體現在新聞評論上,還已經擴展到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如果我們都放棄公共權利的行使,對關乎切身利益的事情都漠不關心,那別人可就不必心慈手軟了。華人在海外很不注重自身利益的爭取,社會地位就不用我說了。天予不取,反受其咎。


有感於 @程歸子的啟發,想起很多人說國外開會時討論如何如何熱烈,學生上課時發言如何如何積極之類的話,並指責中國人/學生不善於發言、不喜歡討論的問題。我想,任何事情都是有原因的,比如開會時發言、討論的問題親歷的感受的很多時候決策者僅憑印象,草率地否定你的觀點;有時候指出公司管理、制度方面的問題,領導的第一印象就是維護個人、公司的「尊嚴」,即使你的觀點能切中要害,即使他們心裡承認這個事實,但是嘴上卻不承認。這就讓指出這個觀點的人陷入了很尷尬的境地:自己想為集體作出點貢獻,但是反而被陷於不義之地。這就是說,你不說還好,你說了反而是你的不對了。這樣的事情只需要兩三次,就足以讓人不再熱衷於發言了。

在這方面,大多數國人普遍缺少的是三個教育:愛,尊重,公平。如 @程歸子所說,「阻礙中國言論自由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民眾本身。」,要改變這種狀況,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基本上只能依靠教育慢慢提高民眾的素質,才能逐漸改變了。


從小到大的教育聽的最多的一句話是,不該做的不要做,不該說的不要說。到底什麼事我該做,什麼事我該說。所謂該做該說,我覺得這個標準是從道德和法律層次來評判的,但是我們從小到大所受到的教育從沒賦予我們獨立思考和自由言論的想法。於是該做的,該說的,我們做了說了嗎?


就是某長者希望看到的那樣,人人都「悶聲發大財」


仔細想一下,現在大多數人竟然連寒蟬的資格都沒有。


每個獨立自由有思考能力辨別能力的個體是發聲的條件最終還是歸到教育問題


推薦閱讀:

如何對互聯網產品做一個全面而有價值的評測?
互聯網學車項目越來越多了,最近又冒出來一個「趣學車」,大夥怎麼看?
在新網註冊了一個域名,接下來怎麼免費創建一個網站?
下班之後晚上有充足的時間,一般會做些什麼事情?
怎麼看待數學和編程的關係?

TAG:互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