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心和菩提心的關係?
菩提心,就是求正覺的心。
析而言之,包含兩方面:斷煩惱障,斷所知障。
斷煩惱障,需要的是厭離心,厭棄五欲,對色聲香味觸不感興趣,就可以從煩惱到束縛中解脫出來了。
這種修行方法是,觀十二緣起,觀無常、苦、空、無我。
在這一階段,慈悲心沒有那麼重要。
煩惱障,障礙的是涅槃;所知障,障礙的是菩提。
如果僅有所知障,沒有煩惱障,是沒有障礙涅槃的能力的。
或者說,煩惱障叫做「染污的無知」,所知障叫做「不染污的無知」。
有煩惱障的所在之處,是一定有所知障的。但有所知障的所在之處,不一定有煩惱障。
但在求正覺的第二個階段,斷所知障時,需要修習四無量:
先悲、次慈、次喜,後舍。
修習四無量,並不能斷現行的煩惱。因為四無量的修習,是增益的作意,唯有不增益的作意,才能斷現行的煩惱。
不過,對四無量的多修習,是一種究竟的斷。換言之,斷煩惱障,是對現行煩惱的斬草;四無量的修習,是對煩惱種子的除根。
因此,一旦發起菩提心,在斷所知障時,就會依次修習悲無量、慈無量、喜無量、舍無量。謝邀。
劉俊同學回答的已經非常好了。我就來做個補充。
從問題本身來說,我覺得可能還是提問的道友,對於什麼是菩提心了解的不清楚。其實也是許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大家都說學佛第一件大事就是要發菩提心,但是到底什麼才是菩提心?
在顯教的教法中,關於菩提心的明確定義和解說,確實不是太多。但是在密教的傳承中,關於菩提心的定義,描述,境界乃至具體的實修方法,卻有著非常詳盡的次第和法門。
還是老辦法,羅列相關書目清單,供諸位參考,具體內容還是看書親聆聖者的教誨為佳,不需我贅言了。
首先,是1921年由帕綳喀仁波切(章嘉活佛的轉世)講述《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講義彙編成書的《掌中解脫》(又名為菩提道次第二十四天教授),這本典籍可以說是修學佛法,無論顯密都應該去好好閱讀的一部經典。關於這本書的讚譽,也實在不需要我多說,它就像寶石一樣的璀璨像太陽一樣的光明,是末法時代的津梁。其中就有關於菩提心內容的詳盡解說和修行法門。
然後,要說的是就是著名的《普賢上師言教》,又名為《大圓滿前行引導文》。是藏地非常著名的法王,烏金晉美秋吉旺波尊者所著。他普遍被認為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他的事迹和傳說在藏地廣為流傳,我就不多說了,有心人可以自行檢索。在普賢上師言教一書中,也有專門的篇章來闡述菩提心的原理和修持的方法。
最後,既然說到菩提心的法門,那麼不能不提到的就是著名的《修心七要》。該法門傳承自阿底峽尊者。對於菩提心的修行有非常詳盡的開示和指引。堪稱是菩提心修學領域的圭臬。
好了,暫且就介紹這些。希望對諸位道友有所幫助。
願諸位與我,都能速速生起廣大圓滿無礙之菩提心!菩提心有兩個層面:究竟菩提心和相對菩提心。究竟菩提心是了悟空性;它將隨著時間慢慢地在心中成熟。相對菩提心則是根植於愛與慈悲的利他想法和利他行為。深刻地修持相對菩提心一段長時間之後,這種修持將自然而然地轉化你的心,直到你了悟究竟菩提心的曙光顯現。 ——頂果欽哲仁波切
屬於關係。菩提是覺悟。慈悲是一種覺悟的一種體現。
善男子。復有十二種勝法。菩薩成就。名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何等十二。
一者 安隱心。為與一切眾生樂故。發菩提心。
二者 愍念心。他惡來加能忍將護不生異相故。發菩提心。三者 大悲心。為荷眾生大重擔故。發菩提心。四者 大慈心。為拔一切惡道苦故。發菩提心。五者 清凈心。能於余乘不生願樂故。發菩提心。六者 無染心。為離一切煩惱濁故。發菩提心。七者 光明心。為求無上自性清凈光明照故。發菩提心。八者 幻心。能知諸法究竟無物故。發菩提心。九者 無物心。能知一切無所有故。發菩提心。十者 堅固心。於諸法中不可動故。發菩提心。十一者 不退心。能證諸法究竟盡故。發菩提心。十二者 度諸眾生不生厭心。如說修行故。發菩提心。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