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有數據表明購買學區房讓子女上相對更重點的學校,會得到比非學區房區域的兒童更好的教育?
額,看到這個問題,正好有一點工作之餘的想法想吐槽一下:
我是一名教育媒體的記者,工作地點主要在北京。咱可以先把這個問題拆分成兩個問題:第一,買了學區房,為了讓孩子進入附近的好學校就讀,是否是個好選擇?第二,讓孩子在普通學校念書,和在好學校念書,就有那麼大的差別么,有數據說明么?本文數據來源於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公布的《北京市小升初擇校熱的治理:路在何方》調查報告
第二個階段,1998年——2002年,1998年,北京借鑒香港的經驗,將電腦派位引入了小升初
第三個階段,2003——2007年,入學模式多樣化:分為劃片就近、回原戶口所在地入學、進入寄宿學校、特色實驗班、特長生。除了劃片之外,特長生為主要入學模式,控制在3%左右。第四個階段,2008年後,小升初的四大渠道形成:
先來認識一下四種渠道:
第一,指的是在學校附近有房子的孩子通過電腦劃片,進入該校就讀。感謝知友chenqin、SHI Wenxin 的補充指正,「關於表1-2,入學方式的比例,其中「50%」是指該地區初中招生總數的50%屬於電腦派位,並不是說這個學區的小孩只有50%的可能能上好初中。」第二,推優。這裡的」優「,有一個打分結構,不只是三好生一個稱呼。打分結構混亂,比較主觀,比如大隊長一分,突出進步兩分……這個方式的本意是鼓勵素質教育,但是這個標準衍生了給教師送禮等等陋習。第二個個方式,是特長生入校,無數的孩子沒有童年了,這還用多說么。
最值得說說的是,第四種方式
「占坑班」,是指公辦重點學校自辦或與社會機構合辦、面向小學生的學科培訓機構,可從中選拔優秀學生升入本校初中。「占坑班」起源於1998年,由於當時「小升初」由統一考試改為「電腦派位」。一些家長不願意孩子進入薄弱校就讀,而重點學校為爭優秀生源也不願意接收「電腦派位生」,於是出現以「奧數」培訓為主的培訓學校充當起替重點中學選拔學生的功能。目前,各個名校都有自己對口的培訓學校,只有進入該校就讀,才有可能將來被「點招」進入該名校,是為「占坑」。其中,最有名的是人大附中的」任華學校「仁華學校_百度百科,2012年被關閉了。共建」是具有北京特色的「小升初」政策,國家機關、大型企事業單位與重點學校通過「合作共建」,滿足本部門職工子女享受「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是典型的「以權擇校」
所以,綜上所述回答第一個問題,買了學區房不見得就可以上好學校了。或者如果其他條件允許,想讓孩子上好學校,可以考慮一下其他幾種辦法,也許花錢比買學區房要少一點。
以下列出2011年,幾所著名小學的擇校費。 第二個問題,讓孩子上好學校有必要麼。先上數據。學校差距過大是擇校的第一原因。這個差距在哪裡?
名校與普通學校之間的差距不但沒有縮小,反而在繼續擴大。擇校競爭最為激烈的海淀區,部分名校與普通學校辦學條件的差距如表3-1所示,教師資格上的差距最為突出,普通中學與示範校高中中級及以上職務教師人數的均值相差2.24倍。以北大附中為例,它擁有特級教師11人,占教師總數的8.5%;高級教師77人,占教師總數的66%。
差距是明擺著的。以上是數據,再說幾個我工作中的小故事:
故事一,在採訪朝陽區一個重點學校時,一個政治老師在講國家職能時,一個學生站起來,以有點激動的口氣,讓老師講一講國家的職能到底是如何體現的。暑假裡發生了7,23北京大雨事件,針對這個事件學生責問,為什麼國家不早早進行道路規劃?
這件事,讓我非常震驚。我當時在想,為什麼這個孩子會思考這個問題。他的眼界和看問題的眼光有超出年齡的成熟。故事二,還是朝陽區的一個重點學校。他們有一個課外活動,是和通用電氣合作,經營一個二手廢品公司。學生們自己經營,運作得很好,並且盈利。兩個孩子考上了國外高校,念商業本科,就是因為受這個影響。採訪結束後,我和編輯走在他們學校,這個編輯和我感慨:「人生路原來早就不一樣了。這麼大的小女孩當老闆,在我老家,估計就生孩子嫁人了。」
故事三,採訪一個石景山的普通小學。一個語文老師兼教學主任,接受採訪時情緒激昂。一直試圖將愛國主義融入到教學之中。聯繫時事講到釣魚島時,言辭激烈,說日本人實在是欺人太甚云云,作為學生我們應該學好知識,努力保衛國家云云。注意,她用的詞,不是右翼勢力,不是日本政府,是日本人。我觀察孩子的反映,有幾個小男孩已經喊出來,打死他們,打他們!
我現在還沒有孩子,但是讓我回答第二個問題,我要給他/她一個我可以承受得起的最好的教育,從初中開始。是為了給他/她一個更好的眼界和健康的價值觀。
——————————對於知友們關於家庭教育重要,還是學校教育重要的評論,我回答一下:1,普通學校不是一無是處,也是會有兢兢業業的好老師的。
2,相對於重點學校,普通中學更注重基礎知識的牢固。3,通過觀察,經歷青春期的孩子對於老師的人格素養和學識都是非常看重的,這個時期遇到好老師,對孩子的三觀確立有很大的幫助(在學校的時間,和老師、同學接觸的時間要遠遠多過和父母相處的時間,所以儘可能的讓孩子在初中時就接觸好的老師)。4,如果客觀條件做不到的話,就多提供些優質的閱讀和有安全感的家庭環境。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都是非常值得重視的,切不可厚此薄彼。孟子他媽最後給兒子選了個學區房……
通過購買學區房,家長為子女「選擇」了更」重點「的學校。子女能否從中獲得「更好的教育」?
一,進入重點學校本身與學生的學業表現關係不大直觀地想,讓子女上重點中學,肯定有不少好處,但Cullen, Jacob和Levitt在他們2006年的文章The Effect of School Choice on Participants: Evidence from Randomized Lotteries發現,事實並非如此。他們以芝加哥公立學校系統(CPS)為對象進行該研究。CPS允許芝加哥的初中畢業生選擇城市中的任意一所學校。在選擇的過程中,一些重點高中(標準化考試成績高,畢業率高)將會收到超出其招生數量的申請。此時,CPS採取了抽籤的方式,讓申請者們隨機進入他們想要進入的高中。這造成了一項人為的隨機試驗:一些申請者們進入了好的高中,而另一些在個人特徵上差不多的申請者卻因為抽籤失敗,進入別的學校。對這項實驗的分析表明,通過抽籤進入心儀高中的高中生,相對於那些沒抽到簽,但其他特徵類似的同齡人來說,並沒有表現得更好,甚至可能更差。通俗地說,一對雙胞胎A和B,一起申請了省重點一中。結果一中名額已滿,只好用猜拳的方式來決定A和B誰錄取,誰淘汰。最後,A錄取了一中,B進入了非重點,五十六中。三年後,人們驚奇地發現,一中畢業的A和五十六中畢業的B,在畢業率、考試成績以及出勤率上,沒有顯著差異。更讓人驚訝的是,抽籤進入了一中的A相對於抽籤失敗者B來說,不僅沒有在學業上表現得更好,反而由於自身能力趕不上學校進度,長期處於班級中下游,輟學率顯著上升了。二,家長為子女「擇校」的行為,可能與子女的學業表現正相關。但「擇校」本身並不起作用
雖然重點學校不起作用,但一些文獻還是發現,參與擇校的家庭,其子女在學業表現上的確更好。比如Cullen等(2005) 發現,在CPS系統中,放棄被分配到的學校,選擇其他學校的學生,比同樣特徵的學生的平均畢業率高出7.6%。Rothstein(2006)也表明,擇校者雲集的學校,考試成績更好。但這些看似由「擇校」帶來的學業表現,並不來自「擇校」本身,而是來自選擇了擇校的家庭和個人特徵。選擇擇校的家庭,往往有更高的父母教育水平、更重視教育、子女自身也更加努力。這樣的相關性常常讓人們有種錯覺——選擇更好的學校,將帶來更好的教育,但Cullen(2006)和Rothstein(2005)將這些個人和家庭特徵帶來的學業成績效應去除之後,結果都表明:「擇校」本身,並不會帶來學業上的好處。三,雖然重點學校和擇校對學業表現沒有好處,但對一些非學業表現仍然有幫助。
例如犯罪率。Cullen等(2006)發現,在職校,抽籤的作用較為顯著。此時,重點職校有助於降低學生的被捕比率,提高自律的能力。據此他認為,所謂學校的環境、師資差異,只有在提供職業教育時才有分別。Deming(2011)進一步觀察了學生畢業後7年的表現,發現學生上重點高中確實有助於其犯罪率的降低。四,家長購買學區房,推高了學區房價格,主要是為了更好的同學,而非更好的成績。
儘管一系列的研究表明,學生的學業表現主要由其家庭特徵和個人特徵決定,進入更好的學校並不能帶來什麼實際的幫助,家長仍然趨之若鶩地購買學區房。Do Better Schools Matter? Parental Valuation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發現,學區房的價格效應十分顯著。如果一條街的兩邊分別屬於A學區和B學區,那麼A學校的學習成績每比B學校高5%,家長就願意多支付2.5%的房價。但Rothstein(2006)發現,這樣的選擇其實並不是為了提高子女的學習成績,而是希望找到一群更高階層的同學。反過來說,「好同學」能帶來的好處(Peer Effect)並不能反映在子女學業表現上,家長們的動機,也許體現在其他非學業的方面。總結:學區房和重點中學,與通常所說的「教育質量」並不相關。只有父母的教育情況、父母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等其他家庭和個人特徵,才能為子女帶來更好的教育。然而,父母對教育的重視,也許會促使他們購買學區房,讓子女上重點中學。這會使子女擁有更好的同學(雖然不能反映在學習成績上)和更低的犯罪率。回到這個問題,父母花大價錢購買學區房,會不會帶來更好的教育?這取決於你如何定義「教育」,比如文明舉止,比如好同學,都可以成為教育的一部分。但至少,不要指望學區房能夠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看了半天答案,沒看到什麼有說服力的數據,比如隨機對比實驗什麼的。好像就《怪誕經濟學》里有過一個實驗,結論是否定的:成績本身沒有差別。但是孩子最後的出路:上什麼大學,幹什麼工作,卻和父母很有關係。說明學校之外的因素非常大。
我比較贊同 Thomas Sowell 的觀點,套到中國來,就是以這些家長對孩子的投入,就算是沒有重點中學,他們也會製造一個出來給自己孩子去上;就算是沒有好工作機會,他們也會安排出來更好的工作機會給自己孩子去把握;就算沒有美國,他們也會建立一個美美國給自己孩子去留學。
父母都想給子女更多的正向選擇的機會。一次沒把握住,就再來一次,兩次沒有,就十次,十次沒有,就二十次……
窮有窮的方法,富有富的方法。資源多的父母,終歸方法多一些,也決不會止於找個好學區。怒答。
為什麼你要上知乎?!
這就是全世界父母都要讓孩子上名校的原因。
在中國,考學和教育完全是兩回事。
考學是將教育資源公平分配的手段(且不說現在是不是能稱作公平),以極小一小部分知識作為競爭的武器,在中國,入學的競爭壓力實在是非常激烈的,說考試是一場不流血的戰鬥並不過分。真正的教育卻是另一回事,在於教授人基本的技能,啟發人的思想,磨礪人的品格,自由的接受廣袤的知識。而品格,思想,這些通常是無法考核評估的,這些東西在考學過程中會成為一個競爭力強的學校徹底忽略的要素。選擇教育還是選擇考學,這是一個問題。必須清楚的是,考學不能使一個人成功,考上好的學校只能說明學生比較能拼,會靈活使用考試規定的知識,和記憶住一些信息,但學生本人未必對知識充滿嚮往,對思考有獨到的見解。雖然如此,考上好的學校以後,如果能得到較好的啟發和教育,也是值得去拼一拼。
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在國內讀大學,你應該在衝刺的時候把他送到最艱苦和嚴格的地方去,讓他接受最嚴格的考試訓練。在這以前,你需要把他送到最嚴格的高中,最嚴格的初中,最嚴格的小學,他的人生將一片灰暗,將不得不經常和父母分離,而且最後能不能得到真正的教育也未可知。(參見南方周末 - 中國博士是否值得信賴 革新博士教育六建議)
我個人覺得,現在這個時代,互聯網如此開放,教育已經不再是只有高等學府的少數人才能接受的,人在獲取知識上逐漸趨於平等。我更傾向於教育,而不是考學,因為一個人最終的成就,還是得看前者。
言下之意,我希望各位父母考慮讓孩子去留學,或者去上普通的學校,這樣一來,就不必去最頂尖的考學專門學校接受摧殘,可以更自由地接受教育,而且可以和父母呆在一起生活(我認為這是很重要的)。根據我的觀察,從一個學校出來的人,其三觀和行為會明顯地帶有該學校學生的普遍特徵,即使在五六年後仍然不會改變。所以這不僅僅是更好的教育的問題了吧。ps:對於初中,一般太好的民辦學校的學生價值觀與主流偏差較大。
自己剛剛經歷過國內小中高教育不久,感覺父母對我的教育和影響遠遠大於學校「好壞」的影響,而且不一定所有孩子都適合最好的學校,有些時候適合最好---中等學校的「優等生」比最好的學校的「差生」好多了。
如果在關注這個問題的是父母的話,建議你們把花在調學校和向孩子抱怨給他們找學校多名困難的錢和精力花在真正啟發孩子,和他們花時間做有意義的活動,鼓勵他們自信,快樂的成長上。
很多人說學校老師區別很大,我小學時候老師影響很多,父母的教育中和了很多不好的因素;上了中學高中有一些判斷力,自己也可以選擇,而且沒有絕對的」好/壞「老師,和學生自己也有關係。我和老公都是在北京211理工類,學歷博士,家有一個小學三年級男孩但工作在離市區比較遠的六環,我們為了工作方便,就住在單位附近,孩子也就在附近的一所極其普通的學校上學,學風一般,但為了離家近,接送方便。我們是正常班,工作還算輕鬆,下班了以後我們倆基本就是打羽毛球,看一些投資理財書,我還喜歡國外的一些文學期刊雜誌,生活狀態很簡單。我們沒有刻意教育孩子學習讀書,不過他好像挺喜歡看書,所以在學校里成績還不錯,上學期還代表學校出國交流了一周了,平時遇到他不會做的題目,我會讓他在mooc上找一些課聽。因為我和老公學習了這麼多年,我們都覺得學習是一生的事情,父母只要提供孩子思路就可以了,具體的學習任務交給孩子自己完成。我說了這麼多,想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在要求孩子,或者為孩子提供優越的教育環境時,我們做父母的是否稱職。希望大家都從我做起,那麼孩子的教育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
召喚@talich老師和@黃繼新黃Sir。http://lingli.ccer.edu.cn/pf/work/2007_09.pdf這篇論文雖然不算是完全準確地回答了這個問題,但應該能說明一些問題。
看到這個問題,覺得答題有一點誤導,自己的一點感想。
不是不相信國外的各種研究報告,也不是不相信各種時間段的同環比數據。很簡單,首先,數據被平均了,其次,再怎樣的比例,不管差異小到多少,放到個人身上,就是0和1的區別。我自己的例子。小學初中,父母在廠區,所謂的雙職工,幾萬人的國營廠區,同學都一樣,沒覺得什麼。高中,到市區上學,普通高中,立刻不一樣。我說普通話,別人說本地話。居然,因為這個,進了校廣播隊。這是我看到的第一個差異。高三了,父母問我是否需要去本地的重點高中讀一年?(當地兩個重點高中,很明確的是,讀重點高中,才能考上大學。除了這兩個高中,其他的高中,近5年內,沒有出現過大學生!所以,我們可以在重點高中借讀一年。當然,多交錢羅)自持在這個高中成績還不錯,也年輕拼了一口氣,還因為,這筆錢不少,1年下來,約小1w,家裡不容易。所以,我拒絕了。結果,意料之中,依然「光頭」(沒有人考上大學)!頹廢一年,晃蕩一年。第二年復讀,在本地重點高中離退休老師開的復讀學校,師資以兩個重點高中的老師為主,其他學校老師為輔。第一天上數學科,講去年高考的數學卷子。一個70歲的高瘦「老頭」(抱歉老師,這麼形容您),輕輕的站在講台邊,一手拿個卷子,一手插個褲袋,就那麼輕飄飄的站在那裡,15分鐘,就把所有的選擇題講完!沒有打任何的草稿,沒有做任何的板書,只用推理和邏輯判斷!這對當時的我,心理上的衝擊巨大!直接顛覆了我對課本和課本上例題的認識!我當時普通高中的班主任,也是我們的數學老師,40歲左右,高考數學卷子,有些題不會做!如果做錯了,被我們糾正,他的口頭痰是「你們年輕,反應快」。這是第二個差異。客觀來說,這個普通高中,也不是沒有好老師,明白這一點時,也是一個震撼,也是第三個差異。普通高中隔壁班的化學老師,在這個復讀班任教,而且水平牛逼!但是,當時隔壁班,化學考試,成績極差!現在來看,可以理解的是,這個老師的心思,完全不在自己本班的學生,而是在外校補課。我自己的例子,到這裡,可以看到,這兩個學校,真的有如此大的差異!對我自己,1萬 VS 2年,孰輕孰重?對我而言,這筆2年的學費交出去,應該要學到一些東西。名校和非名校,差異到底在哪?1、看得到的師資,看得到的硬體條件;2、看不到的學習環境,看不到的氛圍壓力;3、感覺不到的眼界和格局對人的影響;4、更重要的,父母在這個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不管別人如何看待這個事情,不管拿出什麼樣的數據,不管做出如何對比,絲毫不能影響我的立場,因為,國情如此!孟母三遷,並不是不可理解的事情。在中國教育投入佔GDP只有4%的情況下,資源投入的傾斜,教育的不公平,現實存在!
所以,我買了小學學位房,將來,我還會買中學學位房。我希望,我那兩年的經歷,不會再在我小孩身上重演,我能夠給她有更好的選擇的權利。這,就是我2年學費的價值。而且,我會在家庭可承受的最大範圍之內,提供給她能得到到的最好的教育!看到日報上刊登了數據帝的答覆。很震驚。雖然數據帝是我在知乎上最尊重的人之一,但這次必須專門反駁:在學區房這種中國特色濃厚的問題上,拿美國數據說話那是絕對的耍流氓!
中美教育基本國情不同,甚至中國的大中小城市的情況都不同。在這個問題上,更應該採納的數據方式是某個城市重點初中升不同高中的比例及不同高中升大學的比例。
我沒有那麼多數據,但由於少年時上學的慘烈狀況,許多大概情況記憶深刻。先陳述下。
我是一個小城市長大的,小學時候是八十年代末及九十年代初。鑒於那時教育質量不算高,且人們普遍較為淳樸,除了單位分房也沒多少房子可買,所以在小學差別不大的情況下,基本可以認為在小升初之前學生質量是比較均勻分布的。當時我們城市的初中有二十多個,除去郊區外,在市區內部的大概15個左右。那時公認的重點初中共有4個。學區按照就近原則,但也有一些模糊區域。不過基於九十年代初小城市裡後門能力強的人還是很少這個原因,小升初分校還算比較平衡。
當時對初中優異程度的評價主要來自此學校有多少升入市一高中的學生。我現在還大概記得我中考那年各初中升入一中的人數那四個重點初中升入人數分別是98,72,45,20(記憶可能有錯,但誤差最多不超過5)。而其餘初中考入一中人數除有一個剛上10,其餘都在5以內,不少初中甚至一個沒有。
至於一中在我們市是什麼概念?考入一本率比二中多三倍不止,近九成的考入本科率(畢業那時候剛開始擴招)。在一中的一個中下等學生到了二中都接近上等,何況其餘高中?而不同的初中,就註定你踏入高中的幾率不同。
這就是現實狀況!當然我承認,升學率高升重點率高不能簡單認為受教育好,更不能認為必然成才,但是,這至少是一個重要參數!也是現實中對於每個個體或家庭來說,最好最有現實意義的教育水平評判。我當年熟悉的朋友里,踏入重點的人未必今日都過的上佳,但非重點的朋友卻幾乎沒有一個後來在學業方面成才者,整體生活水平也遠遜於前者。
至於為什麼差異這麼大?我覺得最根本原因在於現階段教育制度下,教育部門為了保證教育質量或升學率,對重點學校必須進一步保護。在充裕的經費和照顧的政策作用下,重點學校的師資力量相比普通學校無比強勢,所以必然有更好的教育能力,且與普通學校的差距往往越拉越大。
而且,隨著社會流動的增強,這種差距往往更大。因為重點學校更加充沛的資金,可以挖來更多名師;重點學校的升學保證,可以讓更多學生設法進入,從而選擇更好的生源。
因此,一個同樣資質的學生,進入重點或非重點學校,受到的老師教育水平差異巨大,身邊同學的學習努力程度差異巨大,你讓學生本人怎麼能夠得到相同的教育結果。
記得談政治時候有個很普遍的說法:用腳投票最真實。今日學區房之火熱,也是廣大人民群眾根據自己實踐經驗,選擇的對於孩子受教育水平的最優做法了。包括答題諸位,若等到自己孩子上學時候,不努力通過學區房或別的方式讓孩子進入重點學校者,能有幾人?我就是北京人。我的人生結論是:買好小學的學區房對於讀好大學太有用了!如果你有學區房,孩子60%進入了985大學,100%進入了首經貿這種普通學校了!——然而,學歷那麼有用么?
每年北京四中、人大附中,高考考生的四分之一都會考入了北大清華,大約是每個學校100+人,而整個朝陽區每年有不到20個學生可以考入北大清華的。懂么?一個朝陽區考入清北的數量不到一個學校的四分之一,一個區不如好學校一個班。
更殘酷的時候,四中和人大附最優秀的學生很可能已經放棄了高考、申請了美國常青藤——人家放棄的,確實你苦心造詣追求的。這就是重點學校的重要性!下面用親身經歷,揭露一些你不知道的北京教育資源的小秘密~~~
如果沒有學區房,通過孩子自己的實力,在中考以優異成績進入北京四中可能嗎?
1 朝陽區的重點初中升學率真相先要告訴大家,中考升學率怎麼計算。我初中就在朝陽的區重點。升學率的計算是以參加中考的人數計算的!!!比如學校100人,只有10個參加了中考,全部上了重點,升學率是100%!
100%中考升學率的背後,殘酷的真相是:那90個人都在老師的動員或者壓力下,選擇去了中專或者職高,根本沒有參加中考!我所在的區重點,就是這樣。250個學生,最後參加中考的不到100人,升學率和重點率非~常~高~做為家長的你,想沒想過你的baby是那參加中考的top 10%還是那被淘汰的90%呢?
——要知道,朝陽區雖然比不上東西城和海淀,但是教育水平比延慶、房山、大興等區還是好很多的。以朝陽距離,望各位家長深思。
所以,不要迷信公布的那些升學率呵呵噠~
2 名校分校學區房的真相
分校學區房,其實就是個安慰獎。我一個小閨蜜在北京某top10學校當老師(正式老師啊,有編製的那種)。我曾經很憂心的問過她學區房和分校。她跟我說了2點:一、記住,只有最次的學校會被吞併成為分校,成為分校之後,本校一般會派遣一些年輕老師強制性去分校輪崗幾年。雖然能考進來的新老師學歷都很高,比次學校原有老師素質高一些,但和本校師資力量完全沒有可比性。以為孩子上了某名校分校就殺入了升學競爭的頭部,是非常可笑的理解(當然,進名校分校還是比讀個次學校強很多)。二、很多學校入學的時候,是報本校的孩子和報分校的孩子一起參加統一入學考試,然後按照考試排名錄取。比如前100名進入本校,後面的都去各分校。所以,有時候買學區房只是給了baby一次參加考試的機會,能不能考上本校還是要看baby自己的素質!!
與其在朝陽區上個某某名校分校,孩子考試能力又不強,不如去東西城或者海淀讀一個正經的、沒被吞併的普通學校。
3 中考的時候,跨區考名校多難考?
北京市內各區學校跨區招生都是限制名額的。比如高考的時候,清華在北京收200個,在山東可能只收20個。那麼,山東考生考清華北大,就肯定比北京考生更難。人大附在海淀區收20個,在朝陽收1個,朝陽考生難度大多少?何況朝陽基礎教育非!常!爛!(後面我會說到)
實際上我中考的時候跨區考入了海淀的一所市重點。我所在的高中從初中部直升上來的學生有20多個,考上來的學生還有60多個!而這所高中,在整個朝陽區只收20個學生。本校生VS朝陽考生一起考市重點的難度多麼不同,可見一斑。——初中部的本校生,就是家裡有學區房的那些孩子,他們真的贏在了起跑線上。4 不讀好小學,通過華X學校進入人大附中?
樓上贊最多的,我要補充下他沒寫的東西。所謂人大附中的對口「華X學校」確實能推薦孩子進入人大附中,但是!!!單純的寶寶,讓我告訴你,想進入華X學校是要考試的!考試的名額大多數是分配製——分配給重點小學,由學校推薦學生參加考試。也就是說,如果您的孩子沒有在重點小學就讀,基本是沒有資格參加華X學校考試的~~~
驚不驚喜?膩不膩害?
5、論教育不平衡之,朝陽區教育有多次(我認為這個真的很有代表性,因為朝陽區地大、人多、經濟發展不錯,還有著名的國貿CBD,然而教育這麼爛。何況遠郊區?)
我中考的時候非常幸運離開了教育狗一般的朝陽區,進入了海淀的市重點。當年有20名朝陽學生進入我的母校,我是裡面的第一名。入學的時候我有點不懂,為啥海淀學生看我都一臉鄙視。第一次摸底考試之後我懂了……當時我總分全班倒數第一,比倒數第二低了30多分……懂朝陽教育質量有多次了么!!!!!! 通過一年的學習,高一結束後,我排名在班裡25~30名(共50人左右)。高考的時候,我學文科,考了年級前十,大概第7、第8的樣子吧(具體記不清了)——這也是我特別要說,我在下面要很仔細的說!反觀我初中的同學,當年我們初中成績最好的學生,依次是:高中 朝陽區80中 大學上了 北師大學 物理 朝陽區陳經綸中學 大學上了 石油大學 經濟 朝陽區日壇中學 大學上了 上了二外、工商大學 中醫學院附中的復讀了2年死了心上了一個大專前三個的成績在他們的高中中,都是中等偏上偏上的!(前三個高中是目前朝陽目前最好的高中)我當時也可以很輕鬆的考日壇中學,每天騎自行車上下學。但我選擇了每周往返4小時(那時候都坐公交車,所以時間特別長)去海淀住校。最後,我上了一個985,是世界500強,算是985里比較好的吧……我學經濟。沒有學區房的北京孩子,考清華北大基本是個夢。
因為————高考移民壓榨了北京本地生源!
實際上,當年高考我本該是年級第一,因為在我前面的所有人都是高考移民。這也是北京一般的市重點為了抗擊四中、人大附等super高中無奈的辦法——引進外地考生。
畢竟,只有他們才有阻擊super高中的能力。
我們高中和某個大型企業有合辦關係。那個企業在山東有個基地還是什麼,反正他們外地的員工來北京落戶之後,孩子都直接進入我們學校讀高中。我們高考的時候,年級前十除了我,身份證號都是37開頭的山東人!我們年級當年考入清華北大的學生,都是高二結束後,從山東轉學過來的山東人。在山東,他們高一就學完了高中三年所有的課程,高二就把高考複習得差不多了,高三來我們這裡就是放鬆下心態而已……
實際上,我們高三的時候,一個班的山東人有差不多十幾個,他們當然承包了大量985名校指標,而北京娃娃大多只是上了一個類似首師範、首經貿的一本而已……我們班一個考上了北外西班牙語系的男孩,曾經跟我說:以我的成績,在山東也就上個三本而已……
——教育不公是全國的事兒,也是北京的事兒。
而這種情況,在北京的高中里,絕不是孤例。
簡單說,考上北大清華的北京考生基本分布為:【絕大多數】來自super高中:四中、人大附中等(能剝去超過一半的名額)——他們是從小有學區房的北京孩子【少數】市重點的高考移民:基本是年級前3、前5——都是高考移民!我們學校那種【鳳毛翎角的少少數】一般市重點的北京本地考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幸運兒懂了咩,如果你的孩子是從小在北京土生土長土讀書的孩子,又進不了super高中,基本就是和清北無緣了!如果你孩子是一般高中?那如果成績不是年級前20,真的只能上私立民辦了……(朝陽可是有不少高中,上個最次的一本,都會敲鑼打鼓張榜公布的。在這種學校如果還進不了前二十,不如去學個廚師什麼的)你們真以為北京考試都是北京人么?無論比學區房、還是比戶口。最後,比的無非是父母罷了……(當然我也是父母大學畢業分配到了北京,才能吃父母的紅利)總之,做為從小就在北京的人,能考上北大清華的基本都是有學區房,從小接受非常好教育,中考佔大便宜考入四中 人大附的那些。市重點就一隻腳進入了好大學?呵呵!
這裡有幾個誤區,一定要澄清:第一,市重點的孩子們也有好學生和壞學生啊。「好學生」陣營還有名額外地的高考移民,你家baby能殺入能考入985的「好寶寶陣營」,是很難的!第二,市重點的特級教師資源,也是有限的。就算都是特教,也有好特教和一般的特教(這個很好理解吧,都是部門總監,也有業務能力強的總監和業務能力不強的總監啊!世界500強公司的高級經理,都比20人小公司的總監能幹,也很正常啊!)畢竟特教就是個職稱而已。舉個例子,協和的主任醫師肯定比三線城市醫院裡的教授職稱醫師水平高吧?
實際上,好的老師都扎堆集中在幾個最好的高中,因為人家待遇好、福利好、資源好嘛!所以北京四中的高級教師,比一般市重點的特級教師水平更高,也很正常啊
我讀的高中,雖然也是市重點,但比人大附差遠了……當時我們學校講究教育分配,就是A班:數學特教+語文普通老師, B班:語文特教+數學普通老師。爭取每個班都有好老師、都不掉隊,副作用是導致沒有一個班能成為拳頭班。最終,所有同學都能馬馬虎虎上個一本。(實際上如果有拳頭班,那必然有一個最次班拉低學校升學率,估計這個也是學校不想看到的)
我高一的時候,數學老師特別次,班級月考平均分在40左右(滿分100)而另外一個數學老師很好的班,平均分在80左右(月考學校出題,難度遠遠比區里市裡出題難,所以大家平均分略低)。高二的時候,我選了文科,進入了數學老師很好的班(2個文科班有一個享受數學特教),天煞的是我們語文老師簡直low炸了! 高考的時候我數學考了差不多140,語文考了90,作文考了40我想PS的是:
論父母:我父母都是高考頭三屆的大學生,2人都是TOP5學校中文系畢業的,都是文字類工作,正高職稱!論小時候:寶寶真是一歲能背詩兩歲能寫字,中學6年,參加6次全國作文獎次次拿二等獎——包括高三都在拿獎!(sorry,一等獎高考加分,難度很大)考研以專業課成績第一入讀了某校中文類專業,我的專業在全國是排名第一的哦……可我高考作文考了40分,高考語文考了90出頭!真真是人生的奇恥大辱!寶寶沒辦法!上課聽不懂啊!上課老師講李白,居然能背出一段逍遙遊讓我們記,說是李白的詩……考試是畢竟一種技巧訓練,和真正的文學能力沒啥關係。老師講不出考試的技巧,我們真的抓不住重點啊!
老師講課方式有問題,比如老師經常會講好多好多分析方式,我們玩命記。20分鐘後,吐沫橫飛的老師說:以上分析思路就是錯的!!!媽的,全班驚呆了!寶寶們上課都是在懵逼中度過……都PS到這裡了,我就再PS一段:
反觀我一個朋友,在人大附中讀書,和我同一屆。
他父母全是工人,他是全家第一個大學生,在家的時候是沒有任何長輩能輔助他學習的!但是他父母拼了老命給他買了一套學區房(我們小時候,人們對學區房概念沒那麼重,學區房也沒那麼貴,所以平民家庭努努力,換房子還是比較容易的)。於是在他電腦派位中,順利進入了人大附中初中部。他後來進入清華電子工程系讀書,有一次話劇社的跨校活動,聊到曹禺。他問我「曹禺是誰」,我:我說曹禺是雷雨的作者。他問我:雷雨是什麼。我:?!
要知道,爺爺可是在清華的圖書館寫出《雷雨》的呀……我問他你沒看過語文課本么,裡面有曹禺節選。他說不是必讀,我就沒看過。↑醬紫的素質真的適合清華嗎?(當然後面有朋友留言說,不知道誰是曹禺不代表什麼。我說這個,只是想表達,考試成績好真的是一種無關素質教育的,純技巧訓練。你家娃要學挖掘機,去藍翔技校學挖掘機,和跟著隔壁王二麻子學挖掘機,效果肯定是不同的。)要知道,他所在的人大附高中班,高考數學全班平均分149——你懂什麼意思么?呵呵……全班就2個沒去清華北大,被所有同學BS~(一個去了我爹地的母校復旦、一個去了人民大學)——————————————————美麗的分割線————————————————
總之,我大學含恨去了一所985,成為了家裡學歷最難看的人。以至於,我父母內心一直覺得愧對我,我現在還沒有娃,就在思考以後我娃能上什麼小學了…………
愧對的原因是這樣的:我小升初的時候,參加了一所私立學校的考試,並且被錄取了。當時,私立學校要求所有學生都要教2萬人民幣的贊助費……(那個年代兩萬很貴的!可能相當於現在20萬吧?)我父母很猶豫,一方面是那筆錢對我家來說非常大!另一方面是,我爸媽是高考頭三屆,我麻麻還是某市的狀元,他們的學習生涯貫穿文革,主要是靠自學,沒有重點學校一說,所以他們想當然的認為:在升學考試中,學校和老師都只是輔助。最後,他們決定讓我放棄那個入學資格,就近分配去了一個很爛的初中(在朝陽已經算不錯的區重點了,但在全市都數不上號)。我中考是以年級前十的成績,才考入了海淀的市重點。而我小學的發小,和我一起參加了私立初中的考試。她爸爸是開計程車的,家裡條件好(那個年代開計程車的司機可比我父母賺得多多了!)她家咬牙給她出了2萬塊錢。後來,中考她去了四中,高考去了人民大學學國際金融(其實當時她的成績是可以去北大的)——說完我的故事,總結一下吧:
我不敢說我特別優秀或者特別聰明,但我敢說:我比大多數的同齡人,家庭啟蒙教育更好、對學習更用心、更努力。那個不知道曹禺是誰的清華男曾經說過一句話,深深傷害了我的自尊,他說:我看你也不蠢啊,怎麼沒考上清華?
——嗯……可能是因為我父母沒有給我買學區房吧。我到現在都忍不住會想,如果我也有幸在人大附中讀書呢……當然這也是我父母心裡的一個遺憾吧~——在我18歲的時候,我最大的恥辱就是沒有考入清北。
我承認,清北給一個人的大學生活,和一個普通985比不了。我大學畢業那一年,感覺無論見識、對人生的感悟、邏輯能力、分析能力、職業技能都和他們有很大差距。
轉回來,和我普通小學的同學們比較一下。
現在,用老一輩世俗的眼光看,我比我小時候的同學們「優秀很多」,我最終考上了好大學,在一家大型上市公司工作,我成了小夥伴父母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我是個有五險一金的小白領,賺得不多,但社會保障多多,不用風餐露宿。我去小學、初中同學聚會的時候,發現我和小時候的玩伴過著完全不同的人生。而我的很多同學都從事技能性工作,比如廚師、傢具店銷售、滴滴司機等等
然而,伴隨著我脫離這個群體的是,我多年的寄宿生活,我在15歲就去海淀讀書了,一周只能回家過一夜(再說一遍,當時來回都坐公交,每周往返要好幾個小時,比現在去天津讀書還遠)。大學,我為了上一所985並且學一個好專業,也報考了外地的學校。我父母在我青春期和成長期關鍵的整整7年時間裡,和我幾乎沒有太多溝通交流(那時候也沒微信什麼的)。以至於我後來一直跟他們親不起來,直到我工作好幾年並且結婚後,理解了父母的不易,才能慢慢和父母親密起來。
想想也是有一點點難過。
我也曾經捫心自問過,如果我從小就上了一所名校,以我的努力,我的人生會不會有所不同?我會不會有更愉快的青少年時光?有機會去讀更好的學校?有更廣闊的未來?有更多可以選擇的人生?
最後說下現在的我吧
真的特別希望你能耐心看到這裡!現在,我碩士都畢業了。不好意思我碩士只讀了一個211。
我工位對面就是北大畢業的男生,我的斜對面是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的女孩,我左邊是一個澳洲6星大學畢業的女孩,我們都過著一樣的生活,拿著差不多的工資。我不覺得自己比他們中的誰差。(當然,有網友留言說,那是因為我是北京人,吃了父母的紅利。這個我當然不否認。但不是所有吃父母紅利的北京人,都可以和我一樣對吧。人家自己還是有努力的)我甚至覺得自己比同齡大多數女孩更加獨立和成熟,我會做飯、我會自己裝修房子、我會照顧老人、我有正當體面的職業、我能負擔自己的生活。
我們單位也有不少家裡條件很好,開賓士、住7萬一平房子、留學回來的姑娘。但是與她們相比——我真的讓父母省心一萬倍……錢也好、學歷也好,並不能決定人的人生。
三十年前的中國是學歷社會,沒有學歷寸步難行。
現在的社會,早就翻天覆地了。學生時代,只是人生命中的一個過程。就像早飯吃飽了,不代表一天不餓一樣。我想結婚後給孩子選好的學區房,是因為我愛他,我希望我能給他最好的一切。但我也會告訴他:人的路是靠自己走出來的——而不是靠房子或學歷。
對了,最後說一下那個清華的男生,他畢業之後,IBM要他,但他去了BAT。他說IBM里他這種人太多了,而他去BAT直接就可以當經理。去了之後,發現BAT他這種人也很多……
由於得不到領導的重視和關愛,他只待了半年就憤而辭職,去了一家創業階段、模仿開心網的社交類網站。不到一年,他又離職了——他覺得副總水平沒自己高,卻總對自己指手畫腳。
之後他去了一個做雲計算的公司,幾個月後又辭職了,他說要出國讀書,國內環境太差了,他要離開中國。
在我看來,他的人生是不太順的……也許他自己很幸福吧~
從教11年,可以肯定的告訴你,小學老師要毀掉一個學生比中學大學容易得多,這不是家長的家庭教育能夠彌補的,千萬不要得罪小學老師,她一句話就能發動全班一個學期孤立你的孩子,打擊自信心,關於低齡兒童教育問題不要太特立獨行,隨大流,聽天由命吧。
你把差距拉大看,農村的孩子跟城裡的比,看看考上一本的百分率,就知道好學校是不是真的好了。大家趨之若鶩的學校,好是一定有道理的。如果你沒有能力分辨教育資源的好壞,就隨大流吧,因為大家都爭搶的資源,就一定是好資源。===如果有人說(我沒看別人的答案,所以用了如果),好學校也有渣子,差學校也有考清北的。說這話的人一定是耍流氓,是在用特例代替平均水平。這話的作用就相當於在跟你說,錢不是萬能的。我們不能指望孩子進了好的學校就一定出人頭地。好學校跟成才之間,既不是充分條件,也不是必要條件。但是,好學校能提高孩子成才的概率。知乎上總有人在說,不講濃度只講毒性就是耍流氓,同理,不講概率只拿特例說事也是耍流氓。===再說應試教育,這不是好東西,但它是最公平的東西。好的中小學有可能也是靠題海戰術拉高成績。這種成績的提高對孩子將來參加工作的能力幫助不大,甚至還會有害。但,在現有體系下,你不能管這麼多,先提高了成績再說,有沒有害以後再考慮吧。因為,你如果不提高成績,就不能考上好的大學,如果沒有好的文憑,一些大公司可能連面試的機會都不給你(這方面,知乎上的討論很多)。所以,不管什麼教育,要把孩子送去能提高成績的那個學校。
沒有數據。
如果你指的「更好的教育」指的是「學歷教育」,那結論是肯定的:進重點學校能得到更好的教育,而且是壓倒性的。重點小學-&>重點初中-&>重點高中-&>重點大學,這就是中國教育最速通關流程。其中,初中之前需要家庭有基本的置業能力(根據所屬市縣級別不同,從幾十萬到幾千萬不等),也就是在重點學區擁有房產和戶口。之後的事情么,如果小孩不是IQ太低,基本就是水到渠成的。
如果你指的「更好的教育」指的是「教育」本身,很遺憾,這方面重點學校並不能帶來更好的教育,重點學校能保證你成功升學,但未必能保證你的孩子能成才,甚至不能保證他成為一個沒有人格缺陷的人。這一切暫時都只能靠家庭教育來補充。這對家長本身的眼光、學識、素養的積累都是很大的考驗。
所以,我覺得家長應該做到:①多賺錢、買學區房-&>保證孩子的學歷教育;②多充電、注重家庭教育-&>補充應試教育帶來的各種弊端。
能做到以上兩條的,如果孩子不算太笨、太懶,應該能成才吧,我覺得。好吧,我亂說的,真心沒有數據支持啊。教育是一個立體複雜的問題,不像嬰兒時期,買好奶粉,紙尿褲,問題就解決了八九成。曾經在北京一大機構做過諮詢工作,主要為前述答案寫的坑班培訓。一年呆在中關村的核心校區,半年待在回龍觀,最後到四中旁邊做了幾個月。幾點經驗和體會:1,一個人的發展是有天花板的,受限主要是性格,影響來自父母。很多時候,父母為了給孩子好的,會去做一些自己都不理解的東西,搞得自己很浮躁,反而給孩子壓力。其實觀察下來,在認知領域做到解釋得通就行,心態要放好,這個比知識對孩子影響更大。問題是承認了才能解決,既然承認了天花板,那就儘可能接近它。2,好的學校,它不僅僅是職稱更高的師資,背景更強的同學,而是一種世界觀和方法論,讓孩子知道跟人的關係還能這麼處理,事情還可以這麼辦。知道原來很多大的難的,以前以為得潛心研究幾十年才能出來做的事情,當下就可以做,還可以做得很好。3,教育難在它不像我們傳統做事那樣大方向對做下去自然會成,埋頭苦幹總有結果,條件成熟結果自然來。它是需要花心思的,是要用心的,說這話的意思是,不要以為花了幾百萬買了學區房孩子進了重點學校問題就解決。試問自己能不能做到,對自己所處的世界有一個常識性的積累?能不能在上完一天班後耐心的講給孩子?還得是天天。總結下來,如果條件允許,學區房當然要買。如果條件不允許,那就在努力給孩子撐起一個認知的空間,不要情緒化,讓他自己在裡面探索獲取。
非數據,親身經歷。
如果有數據,我猜從數據表面上看,好學校學生成才的確多。
同時觀察下每個人的人生軌跡,可能得出如下幾個結論:1. 從小學到高中一直上重點的人,成才的比例很高;2. 所謂重點高中>重點初中>重點小學。但是,
3. 重點小學裡普通人特別特別多,有點本事的幾乎都成了我的高中同學。差別不在於送孩子上什麼學校,而是父母把孩子塑造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重點學校只是錦上添花而已,能有當然好。但是別被數據蒙蔽,忽略掉家庭教育。一套學區房,真不如陪孩子看看書,陪孩子聊聊這個世界,敢於讓孩子不做多餘的作業。實際精力和買房差不多。============================================================
價值觀這種東西,在家庭建立,在學校修正。只是教育失敗的家長不願承認這一點,總認為學校起決定性作用。於是一批又一批的孩子被送到重點去做升學比例的分母。要全力給孩子提供最好的條件,但是重點別搞錯了。選學區房,除了對學校的篩選,更是對你孩子潛在朋友圈的一次篩選。
你願意自己的孩子身邊朋友都是些只會抽煙喝酒紋身曠課打架比富的拆二代,還是每天老老實實上課考學背書準備考級的學二代?更別提還有爹媽文盲每天可能還在打孩子的X二代。
到了高中家長甚至會把孩子送出國去,他們要的不是孩子以後要去拿諾貝爾獎,當博導年入百萬。而是就算什麼都不太優秀,找個同學嫁掉或者回國和同學創業甚至去小公司上班不會自己把自己餓死。
學區房給的一直是底線不是上線。我小學讀的是1樓那張小學擇校費用表裡的某校。 初中讀的是1樓列的那個FESCO共建單位的某校。 高中的名字出現在了1樓那個占坑班的列表裡。 高中以後就出國了。我個人覺得上好學校遇到好老師的幾率很大,好老師對學生的影響不言而喻。 不過。。。我來稍微唱點反調。
1. 我一直讀普通班,說實話市重點校的普通班師資無法與別的區重點或者普通校的實驗班相比。 不誇張的說我讀的都是市重點校學習最差的班級。老師基本都是大學剛剛畢業,沒有教過書。
2. 我小學的數學老師,因為我上課說話調皮,或者回答問題答不對,她用三角板打我,幾個月內打壞了好幾張三角板吧差不多。 我沒有寫數學作業,她的做法是,把我帶到全年級各個班,給大家示眾。
3. 我初中的老師因為我周末補課遲到,和校長說讓我退學。我和校長和老師說你們這樣做是犯法的。之後的一周天天被請去校長室談話。 我當天早上上吐下瀉,來不及開病假單或者醫院證明,我就打算先去了學校再說,畢竟當時初三得準備考高中。
4. 我高中的時候和老師基本沒有溝通。 除了一位物理老師和英語老師,他們對我幫助甚多,但可惜,他們都不是教我所在班級的老師。
5. 我很感謝我的父母,我逆反期來的很早,去的很晚,他們用各種方式讓我明白了兩個道理,一個人要做一個有原則的人,另一個是要奮鬥,不要找借口。 再加上從小到大莫名的狗屎運,雖然我成績不好,但是每次升學的關頭都有咋舌的發揮。 所以看似很順利。
6. 我也很感謝我的同學們,大家的關係一直很融洽,該怎麼說,大家都是一致和老師作鬥爭吧,哈哈。有時候想想簡直是個惡性循環,入學的時候大家都是天資最差的,所以有點自暴自棄,老師也沒有太多手段制服我們,我們就跟老師鬥嘴鬥智,然後老師就覺得哎呀這幫孩子真他媽頭疼愛誰誰吧,然後就惡性循環。。。
我想題主如果您是家長的話,請您一定要記住自己身上的教育責任,這個責任老師是無法承擔的,當然老師的教育責任您也很難去承擔,所以我認為學區房是次要的,您對孩子怎麼樣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現階段我們基本不太可能改變學校對每個班教師的配置,如果真的是遇到了不夠優秀的老師,我覺得也沒什麼,只要您的孩子肯學,或者有一個努力的方向,比如想做程序員,想成為漫畫家,等等等等,只要他整個人的心氣是在努力的那種就行。其次同齡人之間的影響也很重要,您別看我一直讀差班,說真的我們班孩子們都是特別仗義特別痛快的人,只是因為成績和重點班的孩子比不了大家才遇到一起,成績上大家實在是能力有限,但我們每個人都保留著很多美好的品質。而且成績這種事情,大環境好自然很好,大環境不好,難道就不考大學不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了嗎,您說是不。
學區房我覺得唯一的好處就是離學校近,您可以給孩子每天做一餐豐盛的晚飯。該怎麼說,您和您的配偶加上您的孩子在哪兒,哪兒才是家。
(我估計這條也沒什麼好轉載的)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