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重要,還是人脈重要?
網上有篇很火的日誌,轉的人太多了,於是原地址找不到了。
--------結論: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人脈有一次在北大講座,遇到一位學生問我,「老師,你說學習重要,還是經營人脈重要?」看著他一臉大雜燴的表情,我先拿出本子記下了這個問題,然後告訴他說,這是個比較大的話題,我會仔細寫篇文章放在網上的,然後給了他我的博客地址 。而後又補了一句,「相信我,所謂的人脈就算重要,也根本沒他們說的那麼重要」。
讓我們細說從頭。先動腦思考一下,你願意與什麼樣的人成為朋友?從幼兒園開始,每個人就都已經有一些選擇朋友的原則——儘管並不自知。事實上,資源分布的不均勻,必然造成人與人之間的某種依附關係。觀察一下,就可以看到事實:幼兒園裡玩具多的孩子更容易被其他孩子當作朋友。那麼,玩具最多的孩子朋友最多么?答案 並非肯定
如果你像我一樣有機會、也恰好願意多花一點心思與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交談的話,你也很快就會發現,在他的心目中,與所有成年人一樣,朋友被劃分為「真正的朋友」和「一般的朋友」。以下我們姑且把那個玩具最多的孩子叫做「小強」。
當時我很好奇。耐心等待小強告訴我誰是他「真正的朋友」。最終,他告訴我,真正的朋友只有兩個。其中一個是男孩,另外一個是女孩。那我就問他,「為什麼你認為那男孩是你真正的朋友?」 小強一秒鐘都沒猶豫,告訴我說,「他從來都不搶我的玩具,他跟我換。」我又問他,「那,為什麼你認為那女孩是你真正的朋友?」這次小強猶豫了好一陣子,在確定我會給他保密之後,磕磕巴巴地說,「她好看。我把新玩具全都先給她……」我笑。過一會兒又問他,「她覺得你好看么?」 小強愣了一下,滿眼的無辜,「不知道……」我又問,「那她現在手裡的玩具是誰的?」 小強突然顯得很緊張,「不是我的。」我決定不去問那小女孩什麼問題了。
基於種種原因,生活中總是只有少數人是大多數人想要結交的朋友。但是同樣基於種種原因,大多數人並不知道那些少數的人是如何理解他們大多數人的行為的。剛才小強說他那個「真正的朋友」從來都不「搶」他的玩具,而是「換」。注意這兩個詞。
在這裡我們不討論所謂的「心計」。確實有些人有很深的城府,至少比另外一些人更深,他們可以用常人想不出的,就算想得出來也做不到的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在這裡,我們只討論最普遍的情況。
所有的人都喜歡並重視甚至偏愛一種交換,「公平交換」。小強也許並沒有意識到,他所擁有的玩具數量,使得他從概率角度出發很難遇到「公平交換」,因為絕大多數孩子沒有多少玩具,甚至乾脆沒有玩具,所以,那些孩子實際上沒有機會,也沒有能力與他進行「公平交換」。對他來講,不公平的交換,等同於「搶」,沒有人喜歡「被搶」。而與他「換」的那個男孩,讓小強感受到公平。小強也有自己想要的但是卻不擁有的,所以,他也去「換」而不會去「搶,」因為他自己就不喜歡「被搶」——把最新的玩具都給那女孩先玩……
某種意義上,儘管絕大多數人不願意承認,他們的所謂「友誼」實際上只不過是「交換關係」。可是,如果自己擁有的資源不夠多不夠好,那麼就更可能變成「索取方」,做不到「公平交換」,最終成為對方的負擔。這樣的時候,所謂的「友誼」就會慢慢無疾而終。也有持續下去的時候,但更可能是另外一方在耐心等待下一次交換,以便實現「公平」。電影《教父》里,棺材鋪的老闆亞美利哥?勃納瑟拉決心找教父考利昂替他出氣並為自己的女兒討回公道的時候,亞美利哥就是「索取方」。許多年後,教父考利昂終於在一個深夜敲開了亞美利哥的門……
所以,可以想像,資源多的人更喜歡,也更可能,與另外一個資源數量同樣多或者資源質量對等的人進行交換。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公平交易」更容易產生。事實上,生活里隨處可見這樣的例子。哪怕在校園裡,「交換」本質沒有體現的那麼明顯,但是,同樣性質的行為並不鮮見。比如,某系公認的才子,會與另外一個系裡公認的另外一個才子會「機緣巧合」地邂逅而後成為「死黨」。俗話常說,「英雄所見略同」,可能就是他們一間如故的原因,所以,他們之間的談話以及任何其他活動往往都會讓他們覺得相互非常「投機」。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
當15歲的沈南鵬和14歲的梁建章第一次相識時,這兩個懵懂少年不會意識到17年後他倆會聯手創造一個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奇蹟。在1982年第一屆全國中學生計算機競賽上,這兩個數學「神童」同時獲獎。
不是因為他們兩個要好,才各自變得優秀。而是因為他們各自都很優秀,才可能非常要好,而後命運的碰撞產生絢麗的火花。
而反過來,這些被公認為優秀的人,事實上往往並不「低調」,也並不「平易近人」。這並不是他們故意的。他們無意去惹惱身邊那些在他們看來「平庸」的人,只不過無形中他們有這樣的體會——「與這些人交流,溝通成本太高……」除非有一天,這些人終於意識到自己應該保護自己,因為有些誤解根本沒機會解釋。於是,他們開始「謙虛」,他們學會「低調」,他們顯得「平易近人」。
好多年前,我注意到一個現象,當別人求助於我的時候,我內心往往非常抵觸,卻又怕別人說我是所謂的「不夠意思的人」,於是硬著頭皮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有一次特別受傷的時候,突然一閃念,想明白,原來這種尷尬本質上並不是來自於我沒有「樂於助人」的品性,而是來自於我自己的精力並不足夠旺盛,沒有旺盛到處理自己的事情綽綽有餘的同時,還有大把的時間精力用來幫別人做事——事實上,我自己根本已經是正在過河的泥菩薩。後來,我開始懷疑,雷鋒的領導是否太白痴,因為他沒有給自己的下屬分配足夠的工作。——這是那天晚上與我來講非常驚喜的一件事兒,因為我發現我正在獨立思考。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是心理健康的前提。從我重新思考雷鋒的領導那天開始,我掙扎著去學習如何做事量力而行。說起來好笑,自己的智商有限到過去竟然沒想到「量力而行」是如此高難度的行為模式——1) 承認自己能力有限;2) 不怕在別人面前露怯;3) 敢於不去證明自己是「好人」……
所以說,往往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並且正因為這些人隨時隨地都可能要迴避「不公平交換」的企圖,他們才更加註重自身的質量,知道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獨善其身是美德。常言說,「事多故人離」,是非常準確的觀察。而那些不優秀的人往往並不知道這樣貌似簡單的道理,他們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狀況只能使得自己扮演「索取者」的角色;進而把自己的每一次「交換」都變成「不公平交換」,最終更可能使交換落空——因為誰都不喜歡「不公平交換」;每次交換的落空,都進一步造成自己的損失,使得自己擁有的資源不是數量減少,就是質量下降,進一步使自己更可能淪為「索取者」——惡性循環,甚至可能永世不得翻身。
還有些人,過分急於建立所謂的人脈,並全然不顧自己的情況究竟如何。對於這樣的人,人們常用一些專門的詞來描述他們,「諂媚」、「巴結」、「欺下媚上」、甚至「結黨營私」等等。這樣的人,往往也不是他們故意非要如此的。他們只是朦朧地意識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過於渺小,所以,才希望能夠藉助其他的力量。而一個人越是渺小,越是襯得他的慾望無比強烈。這樣的人特徵非常明顯,其中一個就是,在日常生活中他們經常有意無意地用親密的方式提及大家仰望的人物,無論他們與「大人物」是否真的存在私交密往。在中文語境里,他們就會只說名字不說姓氏:李開復不叫「李開復」,在他們嘴裡是「開復」;李彥宏不叫「李彥宏」在他們嘴裡是「彥宏」,沈南鵬不叫「沈南鵬」,在他們嘴裡就是「南鵬」;最近我聽到更恐怖、更另人毛髮悚立的是,「小俞」(俞敏洪),「小鄧」(鄧峰),「大想」(理想)……
整體上來看,人脈當然很重要。不過,針對某個個體來說的話,更重要的是他所擁有的資源。有些資源很難瞬間獲得,比如金錢、地位、名譽,尤其在這些資源的獲得更多地依賴出身和運氣的現實世界裡。然而有些資源卻可以很容易從零開始,比如一個人的才華與學識。才華也好學識也罷,是可以通過努力必然獲得的東西。一個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開啟,就會發現自己在這個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裡,只要正常地努力,並且有耐心和時間做朋友,很容易成為至少一個領域的專家。努力並不像傳說中的那麼艱苦,只不過是「每天至少專心學習工作六個小時」;耐心卻遠比大多數人想像得巨大,「要與時間相伴短則至少五年,長則二十年」 。
許多年後的今天,我又發現另外一個多年前智商平平的我不可能想明白或者預想到的事情(當然我現在也依然智商平平,只是多了些智慧):當一個人身邊都是優秀的人的時候,沒有人求他幫忙——因為身邊這些優秀的人幾乎無一例外都以耽誤別人的時間為恥,同時,這些人恰好是因為遇到問題能夠解決問題才被認為是優秀的。
如果,終於有一天,你已經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你會驚喜於真正意義上的有價值的所謂高效的人脈居然會破門而入。你所遇到的人將來自完全不同的層面,來自各種各樣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而你自己也不再是過去一無是處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樂於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討厭善意的幫助,更何況你是被找來提供幫助的呢。
甚至,你會獲得意外的幫助。如果你是一個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那麼就會有很多另外優秀的人、有價值的人為你提供幫助。這樣的時候,這樣的幫助往往確實是「無私」的。正如沒有哪個醫生做到救死扶傷之後僅僅因為酬勞太少而惱羞成怒的一樣,那些品質優秀到一定地步,境界豁達到一定層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圖報」。因為對他們來講,能夠有機會「驗證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已經比什麼都重要,並且可以令他們身心愉悅。然而真正有趣的現象是,被幫助的你也正因為並非尋常之輩,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當以湧泉相報」的道理。最終皆大歡喜,只因為「溝通成本幾近於零」,同時的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對無窮放大」。良性循環。
生活的智慧就在於,集中精力改變那些能夠改變的,而把那些不能改變的暫時忽略掉。專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個優秀的人,一個有用的人,一個獨立的人,比什麼都重要。打造自己,就等於打造人脈——如果人脈真的像他們說的那麼重要的話。事實上,我總覺得關於人脈導致成功的傳說其實非常虛幻,只不過是不明真相的人只好臆造出來的幻象罷了。
我並不是說,從此就不用關心自己身邊的任何人了,或者說從此就無需與任何人打交道了。善於與人交往也是一種需要學習,並且也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實踐的技能。我只是提醒你,別高估自己,誤以為自己有那麼多足夠的時間可以妥善地處理好你與你身邊所有人的關係。瀏覽一下你的手機通訊簿里的名字吧,有多少已經很久沒有聯繫過了?這麼多年,我只見過兩三個人回答我說,「最長時間沒聯繫的,也不超過兩個星期。」其中一個還是特別固執而特殊的人,他的手機通訊簿里,總計才有22個名字。
事實上,真正的關心最終只有一個表現:為之心甘情願地花費時間,哪怕「浪費」時間。這也很容易理解。因為,當你把時間花費到一個人身上的時候,相當於在他的身上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終的結果如何,反正,那個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後你喜歡還是不喜歡。每個人的時間都是有限的。所以最終,「真正的好朋友」誰都只有幾個而已。
這實在是一個大到寫兩本書都可以的話題。以下是我的幾個簡單的,但實踐起來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建議:
1. 專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學習並擁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為一個值得交往的人; 2. 學會獨善其身,以不給他人製造麻煩為美德;用你的獨立贏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應該盡量迴避那些連在物質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人;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獨善其身的,就更應該迴避了——儘管甄別起來比較困難; 3.真正關心一個朋友的意思是說,你情願在他身上花費甚至浪費更多的時間;4.記住,一個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決於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脫離對外部世界的依附。
人際關係的核心是價值交換。價值+交換。你得有價值,你還得懂怎麼跟人交換。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有這樣兩個人,A君和B君吧。
A君不怎麼喜歡交際,天天窩在宿舍學習,成績很好。大學幾年間就已經學了兩門外語並獲得不錯的證書,動手能力挺強,課餘時間喜歡組裝電腦,在電腦城的一家店當兼職,周末都去電腦城賺點生活費,順便接觸一些社會。朋友不多,三五知己。
B君很活躍,但不愛學習,成績不算好。學校社團的東西他一件不落下,在校園非常活躍,朋友很多。課餘時間喜歡約朋友在學校旁的館子喝啤酒聊天,東侃西侃,在學校人緣都很不錯。與人聊天上天入海,合作幹活下不去手,考試旁邊幫幫忙,考勤隔壁簽個到。
如果題主你就是你認為的人脈,你願意跟A君還是B君交朋友?If somebody wants to know you or you know somebody , that"s because you are somebody.
舉個栗子,一個女孩子學了唱歌,唱同樣的內容
沒人脈,在大街上唱——像要飯
人脈較差,在酒吧里唱——像賣唱人脈一般,在年會上唱——像司儀人脈不錯,在藝術團唱——像專家人脈很好,在電視上唱——像明星你說哪個重要?
我只看明白一點:沒能力的人沒社交,想讓人跟我做朋友,我必須對別人有用,否則到頭來我痛苦,別人也尷尬。
對自己的能力沒有信心,還想不勞而獲!
我很贊同關於「有沒有人脈決定於你能有多少跟別人交換的資源」的論點。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自己的故事......
在我大二那年,我所在的學生會招新,我認識了一個跟我一個專業的學弟,口才很好,人看著很老實、正派。於是,我就把他收編到我的部門下。當時,我是社團的副部長!在他四年的大學本科生涯中,我給他幫了不少忙。比如,提拔他當我們社團部長,給他傳授出國留學的經驗,幫助他推薦博士生導師,幫他申請博士留學生的獎學金.....他很懂事,請我吃了兩次飯。他來我們項目研究組讀博士的那天(他跟我一個導師),我也很開心。因為,我覺得他是我苦心經營了這麼多年的人脈。他讀博士不久,他病了,胸痛。也是我,帶他去的急診室。要知道,當我帶他去急診室的時候,我也在生病。我天真地以為我在生病的時候幫助別人,別人應該會很感激我。畢竟,這是我苦心經營的人際關係。
我就是這麼天真,以為我對別人善良,別人也就會對我好......
可是,這半年來我們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我有一次要去醫院做一個纖維支氣管鏡檢查,這項檢查需要打麻藥。因為麻藥效果需要24小時才消失,所以我希望他在我檢查完之後送我回家。於是,我在檢查之前,給他打了個電話,希望他兩小時之後來接我。可是,他冷冷地說道:「我現在在辦公室很忙。」 事實是:第一、我們是一個導師,請假很方便;第二,你博士項目才開始,不會比我忙。當時,我心裡想,看著我半年前我幫助你的份上,能不能幫助一下我。可是,這話我沒說出口......醫生似乎看出了我的難處,就給我做了一個無麻醉的纖維支氣管鏡檢查(不打麻藥,把軟管從鼻子插入肺中)。這件事之後還沒完,這個學弟日後跟我另外一個我們項目組的學長打得火熱,每周請他吃飯,給他理髮(這個學弟有這個手藝)。可我,連他們AA制的飯局都進不去(即便我懇求他喊上我)。
我開始對他態度的轉變很納悶,後來才明白,其根本原因是:我對他已經沒有利用價值了!在他讀博士以前,他需要我在社團里提拔他,需要我給他做一些學習輔導,需要我幫他申請博士和獎學金。現在,就是因為我博士的課題跟他不相關,我在他博士期間幫不上任何忙,我自然就沒有了利用價值。所以,我的死活(那次沒打麻藥去醫院插管子疼死了)就不重要!在飯局裡面,連我自費都沒有價值。不同的是,那個學長(因為跟我項目不同)管理著我們項目組的所有實驗設備,可以教那個學弟做實驗......
於是,我苦心經營多年的人脈破產了!看了我的故事,我還是奉勸那些天天想著經營人脈的人多花一點之時間在提升自我上面吧。我跟他關係變化並不是因為我沒有提升自己,只是我在短時間之內(他博士期間)給他幫不上任何忙,但這並不代表我對他未來沒有用(未來我本可以把一些找工作的經驗傳授給他)。畢竟,我們是校友,是一個導師的博士。可是,社會就是這麼現實和殘酷!
最後我提醒各位網友。如果你有一個跟你認識了不久自稱是「你的朋友」來求你幫忙的人,你要多長一個心眼了。朋友,只是生命中一個自然而然的邂逅,而不是生活中一個苦心經營的結果。普林斯頓2012畢業演講:不要吞吃命運的餅乾(雙語視頻)_新滬江英語網
還是專心提高自己吧。個人認為,人脈不等於人緣。人脈是你可以利用、駕馭的資源,人緣僅僅是情感方面的。固然,人緣和人脈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但是,兩者又有很大的區別,前者可以用金錢、諂媚換來,後者不行。提高自己,增加自己的價值,就會有很多的人想和你接近,其中不乏一些有能力的,這就可以造成人脈的積累。而人緣只能靠真誠來一點點培養,人緣也很重要,沒有人會孤立地生活。所以,提高自己=增加人脈,改變性格=增加人緣。
綜上所述,要提高自己,再打造良好的性格。
前一陣我也剛好在思考這個問題,我想在中國剛生下來每個人都必須選擇困難模式的情況下,有一種只有特定人群擁有叫做關係的開掛權,在這種氛圍下,我們應該潛心去經營自己的關係或者繼承父輩的關係權,還是多讀書,多看報,多學習提高自己的能力呢?
其實,後來我發現,這兩者一點都不矛盾。因為只有優秀的人才擁有有效的人脈。
可能你老爸很有人脈,這個基礎一定在他優秀能夠給這些所謂的人脈提供一定的利益。他優秀,但是優秀是不會遺傳的,所以能夠掌握這些遺傳下來的關係權的人並且能夠用得很好的並把他們變成自己的人脈的人,人家本身也是優秀的,你又何必覺得不公平。
在自己這麼多年的認知里,我覺得優秀的人他們有一些共通的特質:顯而易見的特長,與工作相得益彰的性格,有能力權衡好工作與生活,最最重要的是,這個其實是優秀的產物:自信。以及副產物:真誠。
所以人脈說到底最重要的素質就是個人魅力個人能力。單單經營所謂的人脈就像在架鏤空的房子,好看,然並卵。如果你是大學生,在不注重自己能力塑造的前提下專註人脈,你會發現QQ裡面全是一大堆你不認識不熟悉的頭像。誰能保證大學裡面學到的人脈經營能讓自己在以後的工作中擁有能夠讓自己上升的人脈。當然你如果真的有能力傍上好看又有能力的大款也算是你的能力了。
人脈是我們的軟能力,具有不確定性,你的性格會變所以你的朋友會變,而我們真正能把握的便是把自己塑造成更有能力或者更有用的人。我學的是acca,一個國際註冊會計師資格證。雖然是的,一紙證書證明不了太多,最起碼我是有恆心是個對自己負責的人,才會拚命做這樣不斷學習的姿態。當然反思很重要,你會不斷遇到比你優秀的人,記得千萬不要排斥他們,因為你的不斷學習是需有更大的世界的引導的,不然可能走到閉門造車走到愚昧。然後最後自己被自己的努力感動卻依然沒有什麼提升。
當然,自己快樂是最重要的。學習覺得快樂就去學習,愛參加活動就去參加活動,愛是跳舞就去跳舞。 只是千萬不要複製。
有自我,優秀的人,就會不管遇到什麼都覺得有安全感的。
由於自己也只是個大學生,學識有限,也可能對社會的認識淺薄,只是在每個階段可能認知不一樣。只是希望以後不要變成自己不喜歡的樣子。「成為一隻慾火的鳳凰,燃燒的火鳥,至死方休」1
請不要再騷擾我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F68gjJdQCtFH4ic7AxibIVBCCkqSfc2UUMicHT69iaZcwZE9DFl2cBNglE0DLSnnBcwauNzDKna7rDUV0ulTDVibRX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聽過這樣一個段子:市政協會議散會,幾個身價超十億的老闆去打牌,某超市連鎖企業的老闆同為身家過億的政協委員,和他們一起開過幾次會,也提出去一起玩。
煤老闆們面面相覷,最後還是首富張嘴說話了:「我們哥幾個一起玩,是因為我們都有產業,你一個開小賣店的跟著我們湊什麼熱鬧?」然後在凜冽的秋風中,超市企業老闆悻悻地回家了。
我又想起來另一個故事。某哥經常炫耀他跟某女神關係多熟,講述他們共事的點點滴滴,還把對方設置為特別好友,描述很是親密。
我們都感嘆「哇噻,好牛的感覺」。
只是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此女神和他在網路上有過互動。
我們平時出來吃飯K歌都希望此哥能夠安排這位女神出席一下,讓我們認識認識,但是他也從來沒有邀請過。
後來我終於在網上見到了女神給這哥們的一次回復:請你以後不要再騷擾我!
還有一哥們,平時如花蝴蝶一樣,翩躚於各大飯局,號稱朋友無數。
浙江電視台「愛情連連看」劇組求助他幫忙組織戶外活動,需要一批外場觀眾。
這哥們心想平時朋友那麼多,找幾十個朋友做觀眾算什麼,一口應承下來。然後當天上午群發消息給很多人,大意是「是我的朋友你就來」。
結果到了錄播時間,攝像機等等全上,結果來的人寥寥無幾。
至於他打包票會來參加節目而且「跟他很鐵」的牛人,則一個都沒有來。
2
人脈的規則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人脈」云云,不外如是。
真正跟你鐵的就那麼幾個老兄弟。
而讓很多人引以為榮的在開會、飯局、酒桌、夜宵、散夥飯、KTV、桑拿房等社交場所開拓的各種「人脈」,都是不靠譜的。
在沒有感情基礎的前提下,人脈不人脈,全拼綜合實力。對於弱者來說,一些所謂人脈,看似全線飄紅,實則虛假繁榮。
社會是一個圓錐,每個人都在圓錐的高上面爬。
你和同等水平不同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是你所處平面圓的半徑。
只要你的水平更高,你接觸別的領域的人的距離就會更短。
如果你所處的位置太低了,你就會跟別的領域的人的接觸距離很大。
如果你想接觸到更多的領域的更多牛人,你需要向上爬,因為這一方面會保證你希望接觸到的牛人的質量足夠高,同時能夠讓你在接觸牛人的過程中耗費的經歷相對小——你的水平高了,你接觸同等水平的牛人的難度也就低了。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集中精力在圓錐的高上追求高度,比匍匐在一個低層次追求接觸面的廣度有效果且有效率得多。
三流的投行員工認識三流的演員不太容易,但是投行老總和大明星就可以出雙入對。
博士剛畢業的學術菜鳥認識一個基層政府科員的難度略大,但是院士沒事就會跟省長交流交流,喝一杯茶。
如果你是一位IT界的大佬,你很容易接觸到時尚圈最前沿的創意總監;但如果你是普通程序員,你對時尚圈最多的接觸就是一個三線模特的朋友圈或者街邊的一兩本雜誌。
比起你勞心勞力四處奔波時裝發布會,倒不如想辦法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IT公司,這樣有效率且更有效果。
想想齊天大聖孫悟空吧。
當他只是一隻普通猴子的時候,他最常接觸到的就是一堆猴子。
當他學會了一身法術之後,他就可以跟牛魔王等黑道大哥平起平坐,還可以跟龍王呼來喝去搶寶貝。
孫悟空大鬧天宮之前,連個戰五渣的巨靈神都不把他放在眼裡;大鬧天宮之後,天庭總參謀長托塔天王都對他畢恭畢敬。到雷音寺之前,他對菩薩只能跪拜求保佑,等成了斗戰勝佛之後,那完全就是哥們,西方極樂世界呼朋引伴手到擒來。
這個潑猴的成長歷史告訴我們,走向更強,才會有更好的人脈。
所以,決定你有效人脈的不是你接觸範圍的廣袤與否,而是你自身的實力水平。
你認識多少人沒有意義,能號召多少人才有意義。
不是說我每天又認識了誰,跟某某名人一起吃了一頓飯,哪個女神把微信號給我了我就和他們建立了友誼關係或者形成了新的人脈資源。
問題的關鍵是我自己是否有足夠的能力和水平與他們站在同一個高度,即便是不同的領域,也可以肩膀對著肩膀來對話——他是投行MD,我是政府副市長,他是大學副院長,我是電影大導演等等。
3
實力才是重點
圈子內外不重要,實力高低才重要。
即便我們和大神處於同一個圈子——IT圈、娛樂圈、投資圈、學術圈等等——經常一起開會,出席活動,我們還是沒有機會跟他們形成真正的友誼,建立穩定聯繫,遑論「人脈資源」。
原因就是大神只看得到同一高度的大神,我們還處於大神的俯瞰視線之外。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28位網路大咖跟習近平合影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學生,上午圍觀了成龍新片發布會現場,下午旁聽了馬斯金的制度經濟學,晚上買票參加了李澤楷的慈善晚宴,又能怎麼樣呢?
即便是你四處發朋友圈,發微博向世界描述你和成龍、馬斯金、李澤楷等等多麼多麼熟悉,但又有什麼意義呢?
你向成龍要簽名,保安依舊會攔住你,馬老師也不會給你寫推薦信,李澤楷也不會跟你合夥做生意。
絕大多數時候,我們太弱,以至於都沒有資格憑共同特質向牛人拋出友誼的橄欖枝。
就算是我們在騰訊工作天天見到馬化騰,馬化騰跟我們見面聊的都不如和八竿子打不著關係的大衛·貝克漢姆多;哪怕韓寒的每條微博我都留言點贊,韓寒想找人吐槽一下媒體無良也不會想到我的。
所以,盲目地「拓展人脈」,遊走在各種「社交場合」,加入各種「微信群聊」的意義真的不大,其效果遠遠沒有集中精力讓自己成長起來更有效。
比起處心積慮經營一些吹彈可破甚至虛無縹緲的「人脈」,倒不如自己成為牛人中的一分子或者起碼與牛人所處的水平更接近來得更實惠。
有一個一個節目,馬雲對話周星馳。
一位是喜劇之王,一位是電商大鱷,照樣談笑風生。
兩個如此看似無關的人聚到一起聊得來不是因為他們交情多少年或者共同語言有多少,而是因為他們都是站在各自領域頂峰的男人。
天下高手想聚在華山之巔一起指點江山,吃吃喝喝,打打鬧鬧的前提是你能夠在兵器譜上有一號。
想參加武林大會,想喝俠客島的那碗「臘八粥」,你就得先混個掌門噹噹。
data:image/gif;base64,iVBORw0KGgoAAAANSUhEUgAAAAEAAAABCAYAAAAfFcSJAAAADUlEQVQImWNgYGBgAAAABQABh6FO1AAAAABJRU5ErkJggg==
記得一位朋友狂粉黃曉明,某次有機會見到本尊連簽名都沒有要。
我好奇地問:「你咋回事?」此兄答:「就是電話都要了,有意義嗎?現在的我沒事騷擾教主,以後教主到哪拍戲也不會告訴我只會把我拉黑。
倒是不如以後去了投行,發達了跟他合作投資。
」然後他補刀,「每當看到四處坐著火車追著黃曉明跑的粉絲們,我就想勸一句:孩子,回去努力當上青島市公安局局長什麼的,保護好教主老爸老媽,你還愁教主跟你不熟?」
4
人脈經營
那麼友誼是不是一定要以實力為基礎?
不一定,畢竟友誼是由不同的原因成就的。
各方面差距大的友誼在時間上和空間上密集地存在著。
但是,以「經營人脈資源」為目標的功利性社交,一定是以實力為基礎的。
你想跟大家稱為相互照應的「一家人」,那得先走進「一個門」,前提是咱得有能力跨過「門檻」。
那麼是不是只有通過「走向更強」才能贏得友誼和維繫友誼?
也不一定。
畢竟友誼這種美好情感的產生和維繫方法很多。
但是很確定的是,沒有比「走向更強」能夠更有效地維繫功利性的「人脈」了。
想跟百萬富翁維繫「人脈」的最好辦法就是和他們一起成為億萬富翁。
那麼是不是所有有目的性的「人脈」都不能發展成為真正的友誼呢?
也不一定。
在沒有感情基礎的情況下,以利益為基礎的社交必然是以利益持有者之間的議價能力為基礎的。
你什麼價位,你就找什麼價位。
至於是否有人具備「槓桿能力」,鳳毛麟角。
如果日後隨著接觸增多,共鳴增加,升華為無關功利的生死之交也說不準。
由此來看,做一個招蜂引蝶的交際花多麼無意義,那些苦心孤詣的「人脈泡沫」多麼一文不名。
每天痴迷於穿梭地鐵來聽各種講座,推杯換盞結交各種「名人」,熬夜通宵參與各種微信群聊等等用青春刷存在感的交際花們,實際上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
與其汲汲於那些傷身體又沒效率的應酬,還不如看兩本書,鍛煉身體,陪陪父母老婆哄哄孩子。
http://mmbiz.qpic.cn/mmbiz_jpg/F68gjJdQCtFH4ic7AxibIVBCCkqSfc2UUMeQKFZqNmyBXnDINV3vgmVvpLEK63devlPMB0Tia3VzicnYDSYx8xdKdQ/640?wx_fmt=jpegtp=webpwxfrom=5wx_lazy=1
「交際花」們錯把「認識」等同於「認可」,錯將手機里通訊錄等同於「及時雨」。
喝出胰腺炎換下來的「朋友」,未必比得上幾篇SCI的效力;有微信群里生龍活虎的精神頭,不如用來琢磨琢磨讓自己資產升值。
殊不知,草率的結交唯有脆弱的關係,所謂的「人脈」不過是呵呵一聲。
今天還一起喝得五迷三道一起稱兄道弟,第二天公交上打個照面心裡在想:「這孫子誰啊?哪見過。」
當某交際花為多參加了一次舞會又掃了幾個牛人的二維碼而沾沾自喜的時候,牛人正走在更牛的、甩開交際花的路上。
嶺深常得蛟龍在,梧高自有鳳凰棲。
只要不斷進步,每個人自然就會有一批志同道合的真朋友結識,也會拓展和聚集一些可以發揮實際作用的「人脈」。
大家現在充實自我都還來不及,何必急於拓展所謂「人脈」。
畢竟,五十元的人民幣設計得再好看,也不如一百元招人喜歡。
人脈的本質是一種交換。我這個人比較怪,想要的東西都是從別人那裡換不到的,只有靠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那麼對我來說當然是提升自己比人脈更重要。
相輔相成
人一般和自己同等級的人相交你覺得你廣廣人脈,對面真的把你劃分在朋友里了嗎? 有本事,自然有人脈。
你喜歡和很low的人一起玩耍么?
我只想說:這都是浮雲!關鍵是你要成為一個對別人有價值的人!
非得搞這種二選一的問題嗎?不能都重要嗎?要具體情境具體分析。
如果你技能很優秀,那你需要去擴充自己的人脈,找到能夠讓自己發光發亮的機會。如果你的人脈很充足,那你需要專心提升自己的技能,在機會來臨時把握住它。如果你既沒有技能也沒有人脈,那請你至少擁有一項的時候再來問這個問題
多數人都忽略學習和學歷的重要性,在思考上往往會陷入能力的誤區。其實,學習和學歷在一個國家的發展初期正代表著人脈關係的可能性。學生出社會的奮鬥階段,往往要依靠同學的相互提攜,而擁有高學歷的人意味著有更多的人脈可用。人脈才是重點,而學歷意味著有更多人脈之可能性,雖非絕對,但擁有更多機會。假如你們擁有傲人的人脈,則學歷根本無用,人家自然會送你,榮譽博士隨便買都有的。建議你繼續深造學習,過程中要好好培養人脈,而同學就是你未來的人脈,不論在哪讀書或工作都一樣,重點要培養一些好朋友,而且要有才華的人,千萬不要和阿貓阿狗混在一塊。假如個性保守,不喜歡人來人往,不擅長交際應酬,就要朝著技術含量高的工作發展,這一種情況需要專業證書,多考無妨。牢記:「物以類聚,人以群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推薦閱讀:
※年輕人怎麼快速在本地結識人脈,覆蓋面積該如何廣泛各個領域。並長期維持?
※怎麼看待王思聰5億投資最高5倍收益?是能力還是人脈?
※有多少人在用 LinkedIn?
※如何看待「年輕的時候需要的是朋友而不是人脈」?
※如何結交靠譜的朋友,拓展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