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姓的人為什麼這麼多?
參考一下下面這個資料吧:王姓來源主要有五種: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構成王氏主體的三支姬姓族派: 1.為周文王第十五子畢公高的後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畢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時,他被封於畢(今陝西咸陽西北),為公爵,故史稱為畢公高。春秋時,其裔孫畢萬自畢國出奔晉,為司徒,並被分封於魏,傳至魏文侯斯,與趙、韓三國瓜分晉國。公元前225年為秦所滅,其子孫四散,因是王者之後,也都被稱為王家。 姬姓在先秦時期是著姓、大姓,武王滅商後,延續三個半世紀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記載的后稷。傳說后稷的母親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見一個巨大的人的腳印,她感到很好奇,因為她從來沒見過這麼巨大的腳印。她走過去,踩在那個巨大的腳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腳大多少。誰知這一踩就懷了孕,後來居然生下一個男孩。姜原以為這個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讓過往的牛馬把他踩死。不料牛馬見了這個孩子全都繞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裡,但她走到哪裡哪裡都有人,又沒扔成。最後姜原來到一條水渠旁,當時正值冬天,渠水結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凍死。就在這時候,又飛來一隻大鳥,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護翼溫暖著這個孩子。姜原以為這個孩子有神靈保護,不是個普通的人,就放棄了把他拋棄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撫養成人。因為當初這個孩子曾經被拋棄,所以這個孩子名字就叫棄。 棄因為善種五穀,在帝堯時被舉為農師。舜繼位後,又把他封在邰(今陝西武功縣西南),號為后稷,賜姓為姬。 后稷以後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個名叫公劉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發展起來。這時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劉以後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個名叫古公(顫-頁)父的人。在那個時候,當地戎狄之人經常侵擾姬姓部族,為了避免與他們發生衝突,古公(顫-頁)父便率領部族從豳(今陝西旬邑縣西南)遷徙到岐山(今陝西岐山縣東北)腳下。古公宣父帶領部族在這裡建築城郭房屋,並建立了官僚機構管理部族事務,從而具備了國家的規模。 古公的孫子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當時正值商紂王殘暴統治時期,姬昌大行仁德,禮賢下士,與之成了鮮明的對比。姬周的力量不斷發展,接連征服了周邊的一些小國,又把都城向東遷到了豐邑(今陝西長安縣西北灃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發的時候,終於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眾多,其中有一個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滅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發揮過重要作用。武王滅商後,舉行了莊重的進入商都的儀式,入城以後,姬高又奉命打開殷商的監獄,釋放出關押在那裡的百姓。接著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樂禮儀的機構。因此,當武王分封諸侯的時候,姬高被分封於畢(今陝西咸陽西北),所以又稱畢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臨死的時候,又把召公、畢公召來,讓他們輔佐太子釗。成王死,太子釗立,是為康王。 不知過了幾代,畢公高的後代們失去了封爵和封地,變成了平民,有的還跑到了少數民族居住區。只有他們因地而改的姓氏——畢。在春秋中期的時候,畢公高的後代中有一個叫畢萬的人來到了晉國,再一次使畢公高這一支姬姓家族興旺起來。當時晉國正是晉獻公在位,畢萬在晉獻公手下當差。晉獻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畢萬和趙夙一起統兵進攻霍、耿、魏三國,將它們滅掉。 畢萬因功被晉獻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縣北)地。從此,畢萬及其後代又以封地作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鬥爭中,魏氏協助了晉室,卻也壯大了自己。最後終於導致了晉國被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滅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國始終是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最後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軍俘獲,魏國亡。魏國亡後的第4年,秦朝就統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孫們也分散到各地,被人們稱為王家。從此,他們便以王作為自己的姓氏。 2.源於太子晉的王氏
2. 劉氏改姓王氏
北朝時,西域胡人支頹褥遷居到新豐(今陝西臨潼縣東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帶著兒子支收又嫁給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兒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稱帝的王世充。3.謝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長汀縣)經歷王得仁,其家本姓謝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樹榮所作《王謝世表序》中說:「吾族本系,出晉從事中郎謝萬石後。梁天監中,景滌公諱覺官吳興太守,因家焉,世為吳興謝氏。建明初,忠烈公諱貴為北平指揮使,與張丙、張信同受建文密詔,監察燕王。張信密與燕棣通款,燕棣偽稱疾嗾,信約張丙與忠烈公往偵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難兵起,夷族令嚴,忠烈公幼子公權襲外家姓獲免。 4.孫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鶚本來姓楊,大理評事王大崇本來姓孫,都改姓王。 五、少數民族改姓王氏 1. 鮮卑族可頻氏 北魏孝文帝時把國都從代北平城遷到這裡,很多代北鮮卑人也跟隨到了這裡,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遷到洛陽的鮮卑人一律把籍貫改為河南洛陽,死後也要埋在洛陽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為漢姓。可頻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鉗耳氏《魏書》卷九十四《宦官·王遇傳》說:「王遇,自慶時,本名他惡,馮翊李潤鎮羌也。與雷、黨、不蒙俱為羌中強族。自雲其先姓王,後改氏鉗耳,世宗時復改為王焉。自晉世以來,恆為渠長」。 羌族鉗耳氏 隋唐之際的鉗耳宗、鉗耳干兄弟。他們兩個在隋煬帝大業年間「以王后兄弟並改姓王氏。」鉗耳兄弟成為王后的兄弟是從隋煬帝的皇后蕭氏論起的。蕭氏的從妹曾嫁給羌人鉗耳氏,按輩份,可能鉗耳兄弟與蕭皇后同輩。
3.高麗人 營州地區的高麗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時屢見不鮮。《周書》卷二十《王盟傳》記載:「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樂浪人」。引日唐書》卷一百一十《王思禮傳》記載:「王思禮,營州城傍高麗人也」。同書卷一百六《王毛仲傳》也說,霍國公王毛仲「本高麗人也」。王毛仲是不是營州地區的高麗人不得而知,但他為高麗人改姓王氏則確定無疑。4.回紇人 安東都護府是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設置的,在歸屬安東都護府的回紇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紇大姓之一。唐肅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東都護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個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節度使李寶臣的帳下,被李寶臣的裨將王武俊收為養子,從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戰國時期就在燕、趙、秦以北地區游牧。秦漢時期,中原王朝與匈奴之間既有兵戎相見的戰爭,也有溫情脈脈的和親。東漢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發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漢朝,形成了匈奴與中原漢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國西晉十六國時期,大批匈奴人進一步南進中原,並先後建立過幾個政權。匈奴人進入中原,在與漢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據《新唐書》、引日唐書》記載,前面所說的回紇人王廷湊的養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親、兒子、孫子、曾孫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時期都地位顯貴。至兩宗時期,契丹人建立遼國,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女真族曾在兩宋時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顏氏在金亡國後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誌》載:王思孝的祖先出於金宗室完顏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縣)。王思孝的父親完顏遠任金統軍使。思孝年幼時便逢喪亂,流居大名、濮陽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滿族人宋朝以後,先後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長期與漢人接觸過程中,不少蒙族人、滿族人也改姓王氏。 介紹文件 王姓遷徙史 王姓遷徙史 王姓最早的發祥地應在今河南北部的衛輝一帶,並以山西、山東、河南省境為其繁衍地區。 漢至晉時,王姓得到了迅速發展,出現了太原、琅邪兩大郡望,但仍以中原地區為中心。西晉時講究土族門第,王氏被列為北方四大士族崔、盧、王、謝之一。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隋唐。 自西晉耒年,王姓開始自中原大舉南遷,相繼在今長江中下游的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定居下來。 隋唐五代時期,王姓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並且向東南沿海或西南地區遷徙。如唐末王潮、王審知兩兄弟率兵入閩,被稱為開閩王氏,其後多分布於福建、廣東、浙江等地。 宋代,王姓的繁衍遷徙又有了新的發展,三槐王氏迅速崛起,世代顯貴,最終發展成為北宋除皇室以外最為顯赫的家族之一。宋代以後,王姓遍及全國各地。歡迎關注我的文章:《自古以來都是第一大姓,可不是因為他們住在隔壁!中華姓氏雜談之——王姓》
王姓人口大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17%,總人口大約有9520萬。作為中國第一大姓,上學的時候從來沒遇到過姓王的同學的人
是不存在的!
作為王姓的一員,小編今天介紹一下王姓。
王姓的來源
重要的事要說三遍:
不是所有的王姓都來源於隔壁!
不是所有的王姓都來源於隔壁!
不是所有的王姓都來源於隔壁!
王,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是一種斧狀的兵器形狀,這種兵器稱鉞,掌握並用鉞指揮作戰的人就被稱為「王」。
這個表情有點怪異啊
後來經過長期的發展就變成了我們現在見到的三橫一豎「王」了
王既是姓氏也是地位的象徵
王,「天下所歸望也」。三劃而連其中謂之王,三劃代表天、地、人,是古代君主的稱號,這是王的本義。
在夏朝以前,一國國君不稱「王」而稱「氏」。夏朝的君主改稱為「後」。
進入商朝之後,君主才稱「王」。
進入戰國,有實力的諸侯紛紛自封為「王」。什麼叫「自封」?說白了就是沒有獲得國家認可的土財主,比如說曾經楚國的CEO——楚莊王。獲得認可的都叫「公」,比如說楚莊王的四個同事: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晉文公。
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改稱國君為「皇帝」。「王」就成為爵位中的最高稱號被賜封於功勛大臣,王作為爵位稱號一直沿襲到清朝滅亡。
王姓的始祖往往出生於帝王世家,主要有三大來源:子姓、姬姓和媯姓。
第一支源出子姓
商朝末年,紂王的叔父比干與箕子、微子一起被稱為商末「三仁」。紂王荒淫無道,比干多次犯顏強諫,反遭殺害。其子孫因為比干原是王子遂以王為氏。
第二支源出姬姓
周武王滅商,定都鎬,史稱西周。傳二十一世於周靈王,國都成周,即今河南洛陽,已是東周時代。周靈王之子太子晉,也稱王子晉或王子僑,因直諫而被廢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職,時人因其是王族的後代便稱其為「王家」,這支族人遂以王為氏。全國有家譜的王姓大約90%出自姬姓王。
第三支源自媯姓
跟我念
哥~烏~微 [guī]
哥~烏~微 [guī]
哥~烏~微 [guī]
奉虞舜為祖先的媯姓王是王姓中重要的一支。戰國七雄之一齊國為秦所滅,秦末項羽封齊王田建的長孫田安為濟北王,隨後項羽為劉邦所滅,田安也隨之失去王位,子孫遂改田姓為王姓。這支王姓以北海和青州為郡望,一直以山東原齊國的土地為活動領地。
寫到這兒小編內心默默吐槽:怎麼三支王姓的誕生都沒什麼好事........
外族基因的融入王姓大家族中融入了大量的外族的血液,漢時匈奴人、西羌鉗耳氏族,南北朝高麗拓王氏族、鮮卑族烏丸人,隋唐時西域月支國胡人,唐朝回紇族阿布思氏族、契丹人,北宋西夏國党項人,金時女真人完顏氏、耶律氏、夾谷氏,元時蒙古人,清時滿洲八旗完顏氏、伊喇氏等氏族均有王姓。這些外族王姓隨著時間的推延多數同化為中國北方的漢族王姓。所以我國北方地區多王姓啊~
王姓的分布
圖片來源於《中國四百大姓》數據來源於第五次人口普查
大致以長江為界北高南低。而北方區又以太行山為分水嶺,東高西低。
王姓的民族血統平均值如下(豎著看)
圖中數據來源於23魔方
果然是北方漢族較多,南方漢族較少,符合王姓北方分布的特徵:不過那0.2%的王氏的非洲血統從哪兒來的?
因為姓氏一般為父子相承,與Y染色體的傳承方式一致,所以近期通過Y染色體研究姓氏也逐漸興起。王氏的Y染色體單倍群分布也一併公布供各位愛好者參考。
可直接下拉兩屏
數據來源於23魔方
以上為超過1%的支系。其中支系名稱末尾加*號的為沒有分到下游的樣本,可能包含很多歷史時期的支系,並不等於一支。總體上王姓的Y單倍群幾乎囊括了東亞人所有類型,出現的大部分Y單倍群的比例和漢族平均值接近。僅晶元測到的支系就接近200支,如果分到3000年以內恐怕還要乘以若干倍。
下面繼續說人話
王姓因支派眾多,人口也多,故望族也多。
王姓的郡望多達26個,包括太原、琅琊、北海、陳留、東海、高平、京兆、河間、天水、東平、新蔡、新野、山陽、中山、章武、東萊、河東、汲郡、金城、廣漢、長沙、堂邑、河南、馮翊、營州、安東等,普遍使用的堂號為三槐、槐陰。
目前國內外的圖書館和其他單位正式公布收藏了王姓族譜2569部。
王姓的名人
王姓人多勢大,比如說
秦朝名將王翦(打仗的)
漢朝的王昭君(好看的)
西漢末建「新」王朝的王莽(篡位的)
西晉竹林七賢之一王戎(拽文的)
東晉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寫字的)
魏晉之際醫學家王叔和(看病的)
唐朝詩人王維(寫詩的)
五代十國的閩國國君王審知(干大事的)
北宋名相王安石(幫著干大事的)
元朝畫家王冕(畫畫的)
明朝哲學家王守仁(又叫王陽明,當網紅的);
明清之際思想家王夫之(談心的)
民國著名學者王雲五、王國維(沒事幹的)
看來我老王家真的是能人輩出啊,除了隔壁的還是有不少大人物的。
如果你想要知道自己的姓氏的話歡迎留言,留言最多的姓氏會作為下一次更新對象哦~
資料來源:
1.《中國四百大姓》袁義達、丘家儒
2.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3.23魔方 晶元數據
這是一個專註發現人類起源的公眾號,歡迎關注
http://weixin.qq.com/r/BS-G3oXEk9jsrcG993oX (二維碼自動識別)
我有個想法,除了原始社會有過母系氏族之外,其他基本都是父系氏族。這就意味著孩子跟爸爸姓,比如張 李 王這種人很多的姓氏,與異性繁殖產生雄性個體的幾率就相對更高,當然這是我想的,也可能是真的就這樣。所以這些姓氏的人相比其他姓氏的人要多。
推薦閱讀:
※劉宋皇帝劉裕,劉彧,劉昱讀音相同,是不講究還是古音不同?
※南開大學曾經達到過怎樣的高度,又是如何衰落的?
※請問英國是不是帝國呀?是英女王還是英女皇?
※《亮劍》里有哪些你當時沒覺得,後來卻為之捧腹的台詞?
※解放戰爭時期,為何沒有『華北野戰軍』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