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作為經濟大省,相比其他省份,廣東的教育資源是否很差?為什麼?


排名第一的答案不知所云,還不讓人評論,只好自己來寫個答案。

平心而論,跟山東河南湖南江西這些省份比起來,廣東的教育資源並不差。單單大學來說,中大華工在國內還算不錯,暨大深大華師華農廣外也算是各有所長。廣東的好高中更是百花齊放,廣州深圳中山乃至汕頭都有不少好學校,數目太多就不一一列舉了。而且很多廣東的高中畢業生綜合能力完全不輸給北京上海。或許從這個意義上講,並不能說廣東的教育資源差。

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問題,廣東的教育資源足夠好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特別是高等教育資源十分緊張,和廣東的經濟地位和考生人數嚴重不相符。如下圖所示,2013年廣東已經成為高考人數最多的省份。考慮眾多的外來人口,在異地高考政策的逐步開放的條件下,人數應該還會進一步增加。

正是因為高考人數多,廣東省內的這幾所高校根本喂不飽,而且外省的重點高校在廣東招生名額的增加也沒趕上考生人數的增加。下圖是2013年清華大學在各省的招生人數,當然這只是一所學校的數據,我想說的是,之所以廣東分配到的招生名額與考生人數不匹配,考生中有很多外來人口是很重要的原因。

最近幾年一直有廣東的人大代表提出全國統考、各省按考生人數分配招生名額,當然北京上海肯定是不肯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廣東跟河南山東這些省份應該是利益一致的。

另一方面,或許是題主真正想表達的,是廣東沒有北大清華復旦交大這種級別的高校,相比之下中大也就馬馬虎虎。在省外,廣東高校的錄取分數甚至比不上幾所武漢高校。我想,這個問題還是由於宏觀教育資源分配不均引起的,更多的是政策原因。有些人把它歸結於歷史底蘊甚至說廣東是蠻荒之地,個人認為這是很惡劣的偏見。再說下去就要挑起戰爭了,我還是少說兩句。

以上。


第一次在知乎受邀,各種激動啊~

什麼是教育?

什麼是教育資源?

教育的目的是什麼?

哪裡看出廣東的教育資源少了?

北京有一堆名牌大學,有國家的資金投,有各種優秀的教師。我個人也在一所985+211讀書,但是一年下來我都不明白自己為什麼要念大學,這裡面當然有我自己個人的原因,但是話說回來,每天老師應付教學,上5分鐘足以讓人睡著,教授們坐在辦公室都不給本科生上課,許多人文的課程也是毫無邏輯的,東講一點西講一點。再不然就是研究許多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的大理論、大哲學。

我是從廣東考過來的,為了增長見識來到了北京,許多同學都選擇留在廣東。據他們的描述,廣東的大學雖然國家上支持得很少,學生們的志向也沒有那麼宏偉壯大,但是至少他們在選擇一樣自己喜歡的東西在努力,學校也很支持你這樣做。

汕頭大學不是211更不是985,但是李嘉誠基金會承諾投入54億港幣。

另一方面,個人覺得廣東的學校才有真正的【商學院】。

他們鼓勵學生自己創業,從小做起,勤勞,我自己卻在北京見到過各種空談偉大理想抱負的人。

以上很多都是自己的感受,僅供參考,歡迎交流。


廣州人,祖籍中原,家長廣州某211教授,現在在中大讀書。

從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可以看出,什麼是「中原文化」與「島民文化」的差異了。沿海島民從明朝開始就有利用季風來經商賺錢的習慣,甚至連統治階級的「海禁」都沒有辦法限制,可見重商的文化在廣東乃至福建一帶是根深蒂固的。

因此所謂「廣東人更加重於賺錢而不重於讀書」的風氣論,其實很可笑。似乎風氣這種東西,跟某一地域的傳統文化是無關的,而且是可以在短時間之內養成的。內地教育資源發達的地區,如北京、南京等,都是原來做過首都的地方。教化人民,當然需要把文化中心和統治中心放在一起,教育資源會少?上海也有相當的積澱,某個時間段可稱為真正的首都。若是無視掉這些歷史,單單就現在經濟條件來談「教育」這種文化類的問題,勢必會得出一些奇奇怪怪的答案。

教育資源又可分為硬資源與軟資源,廣東省的教育硬資源差嗎?基本所有的重點高中都有體育館,教室有空調,出去的同學說,外地的大學條件還不如高中好。

軟資源跟經濟實力似乎也沒有直接相關的聯繫吧。我看到有答案說「不注重基礎研究」,實際情況是,我們跟老師做項目,確實有很多機會跟企業合作:廣東的綜合性985就中大一所,除此以外華工,暨大說句不好聽的,本科被港澳生拉了後腿,一個經濟大省的人才和技術基本都要依靠這幾所學校。再者,請舉出國內注重基礎研究的例子來。國內學術風氣浮躁,可能某些答主自己都罵了不知多少次,然後現在就犯這種邏輯錯誤?

對於老師素質問題,我就我知道的說兩句:不僅是中大,連華工、暨大招老師,除非你有特別好的學術成果,本科不是985一般不考慮,沒有出國深造過一般不考慮。(卧槽突然發現將來找不到工作了)

高考一本錄取率不高。身邊能走的同學都出國了,我差點也滾蛋了。廣東高考不是一般的難考,前幾年已經全國高考人數最多的省份,省內一本才幾個?這兩年才開始各種升一本。其他所謂的「教育資源充足」的地區,為什麼不能多分給我們一點?

學生「不讀書」問題,請見這幾天港中大老師開講座沒開成,中大學生教室集會唱歌念詩,以及前段時間小團圓事件。廣東學生受到港澳生「自由」的影響很大,因為平時跟他們接觸就很多。當一所大學因為觀念不同而被社會指責甚至謾罵的時候,其實它才是最自由的,因為它不完全按著現有已經制定好的軌道走,它可以包容與主流不相符的東西存在。如果學生連自己的價值觀取向都要被限制,那讀書還有什麼用?為了在將來成為機器中的一顆螺絲釘?價值觀都不自由,更談不上學術自由。

但是同時,廣東的學術水平在全國真的不算頂尖。理工方面,缺乏積澱。商科尚可?文化方面,若不是近幾年因南海問題,我國需要與南海沿岸國家以及諸島國「營造和平氛圍」,要在文化上尋求「共鳴」,要到歷史中尋找「紐帶」,國家再過100年,也不一定會重視這種「支脈二流」的嶺南文化,更不要說南洋的島民文化了。其實在中原文化眼中的嶺南文化,正如《舌尖2》裡面的廣州糖水一般,只要提到便已是恩賜,詳細研究幾乎沒有可能。

某些答主說「沒去過,只是聽說」.....這麼說吧

當外地人問「你們廣州是不是什麼都吃啊?」,我會說「對啊,吃蛇,吃蟾蜍,吃貓,吃老鼠,吃狗,而且天天都要吃,只有這些東西吃。」但是事實是我只吃過蛇。

「廣州是不是很亂?」「是啊,我每天回家都要砍兩個人,包里隨時放把水果刀。」

你看多簡單。人就是這麼容易受到輿論的干擾。「很亂」應該是因為當年飛車黨,但那是我很小時候的事情了。後來禁摩了,又有很多人說「廣州連摩托都不給開,真Y*%*%」。

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看到有校友用211和985來講問題,不妨從地域的角度來看,會得到這樣一個結論:

211和985的評價體系里,地域平衡因素是不可忽視的,國家要保持每省都有211,而且數目似乎也與政治經濟掛鉤,因此單純拿211和985的數量來比,並不太現實。

如果是拿武書連的排名,則更值得質疑,因為這個排名對於綜合性學校有利,而對於如理工學校等非綜合學校不利。

我覺得我在原答案裡面已經說的挺含蓄了。

1.請不要用「中原文化」的思維來隨意評判「島民文化」。中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地域歧視的存在,但是能否在發東西之前好好思忖?某些答案真是惡意滿滿。這種「自封為正統」的優越感,從何而來?為什麼當某些人面對同樣是經商島民文化出身的歐美,卻是另一番景象?

2.所謂的教育資源的衡量標準,究竟是什麼?從一些答案裡面還是可以看出來,商人即使在今天,也是受到歧視的。請問何為「經世致用」,對清末的實業家應該怎麼看?這幾年一直在強調學術與實際應用的結合,要讓學術走出象牙塔。「人文」,呵呵?請不要這樣隨意貶低那些應用科學。

3.在中國,談這種全民性的問題,離開了國家政策都是在瞎談。然而偏偏這一點,人們一般不敢去談。


第一名的答案實在看不下去啊,我就粗暴的貼點兒自己找的數據吧。

假設題主的意思是

在同樣經濟規模的情況下,廣東省的教育資源,相對於其他同樣體量經濟體,教育資源有明顯落後。

我們來看這個問題成立不成立

首先我們比較GDP體量在中國前五的省份 粵蘇魯浙豫 的大學水平

參考武書連編的中國統計出版社的大學排行[14年版]。

廣東省前五的大學是中山大學(9),華南理工大學(24),暨南大學(51),華南師範大學(58),華南農業大學(74),排在前100的有五所。

江蘇省前五的大學是南京大學(6),東南大學(18),蘇州大學(35),南京航空航天大學(36),南京農業大學(39),排在前100的有十五所。

山東省前五的大學是 山東大學(10)中國海洋大學(59)中國石油大學(93)山東師範(96)山東農業(101),排在前100的有四所。

浙江省前五的大學是 浙大(2)(.......) 浙江工業大學(65)浙江師範大學(85)寧波大學(91)浙江理工大學(123),排在前100的有四所。

河南省前五的大學 鄭州大學(64) 河南大學(89) 河南農業(156) 河南師範(163) 河南理工(163),排在前100的有兩所。

可見,除卻江蘇在同等體量經濟體中的大學水平有明顯優勢,其餘省份中廣東的水平算最好的了。

然後,比較廣東跟上海和北京的大學水平,那自然被爆出翔,但是全國沒有任何一個省份可以不被他們爆出翔的,這是政治資源配置的結果,不然為什麼都在罵北京本地錄取線定的低是吸全國的血呢?

那麼這個問題不如問,為什麼兩大政治中心可以吸收如此之多的教育資源,以致於遠超其餘省份的體量?

那麼,假設題主的意思是,相對於其他經濟體量的省份,廣東省的整體教育資源很差。

從全國各省份教育發展水平比較分析可以看到,廣東省的教育發展度排在全國倒數第六,看似確實很低。

但是仔細分析數據可以發現,教育發展指數=40%×教育機會指數+30%×教育投入指數+30%×教育公平指數,而廣東省教育機會指數排在全國第十,教育投入指數也排在全國第十,教育公平指數排在全國最末,比倒數第二的重慶低了將近四分之一,因此拉低了總分。

教育機會指數=1/4(學前教育毛入學率指數+義務教育毛入學率指數+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指數+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指數)

教育投入指數=1/8(小學生均事業費指數+初中生均事業費指數+高中階段生均事業費指數+高等教育生均事業費指數+普通小學師資指數+普通初中師資指數+普通高中師資指數+普通高校師資指數)

教育公平指數=1/8(小學專任教師學歷的城鄉差異指數+初中專任教師學歷的城鄉差異指數+小學生均事業費的城鄉差異指數+初中生均事業費的城鄉差異指數)+1/4(縣際小學生均事業費基尼係數+縣際初中生均事業費基尼係數)

所以我們可以分析出來一個結論,如果說廣東省師資資源薄弱,那麼唯一的一點,就是在教育資源的城鄉差異分布上。

那麼是否教育資源的城鄉差異分布就可以說明不公平呢?

我認為教育資源的城鄉差異分布對教育資源的公平性的解釋力是不夠強的。

例如,有沒有可能是,廣東省省際內部的交通很發達,磨滅了異地求學的成本,因而漸漸形成了用功的學生可以輕鬆到大城市上學的習慣,從而本地的教育缺乏競爭力從而萎縮?

還有,是否城鄉差異分布可以囊括全部的不公平呢?如果在教育資源的公平差異度上加上校際公平階層公平,那麼像北京,浙江這樣校際和階層差距明顯的地區,教育公平的排名將會如何改變呢?

北上廣本來就是個經濟體量上的稱呼,而上海北京的教育資源富集,是一個在任何意義上對整個國家都很重要的事件。綜上,我覺得題主這個問題不成立,與其問廣東為什麼普普通通,不如問北京上海為什麼拔尖拔群?


這是指小學到高中的教育還是大學?

廣東屬於典型的省內發展極為不均衡的省份,珠三角非常發達,粵西粵東山區普遍較窮困,平均而言,廣州深圳的教育質量不比北京上海遜色,基本的方法,教育理念,各個大城市實際上差距並不大,都很突出對學生獨立性,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培養,這點比我們當年進步很大,畢竟不是填鴨教育的年代了。從題目的難度來看,中考這一段,南京杭州蘇州武漢題目的難度最大,北京上海其次,廣州最低(今年難度突然大幅提升),但這個並不能說明太多問題,因為廣州教育局本身就要求控制中考難度,選拔性不強。常常有大把高分進高中的被虐成狗,初高中的難度梯度有點大倒是真的。和所有其他大城市一樣,廣州最頂尖那幫學生的戰鬥力灰常殘暴,我這個多年前的江蘇省初中生數學競賽一等獎已經不敢在他們面前說我曾經牛B過了。粵西粵東初中情況不了解。

高中的話,廣東最猛的幾所高中在全國而言確實不算特別出彩,主要原因我認為還是別的學校太bug了,人大附這種,誰K的過啊。放眼望去,各個中等省份的頂級高中其實差距不大,由於各地高考政策不一樣,所以只能比奧賽了。教育資源這東西難以量化,一般認為奧賽是最優質的教育資源下的產物,建立在巨量的金錢和人才的基礎上,俺們就比最好的這一批吧。

1985~2011年各中學獲國際金牌的排名

第1名:湖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25枚金牌

數學7枚;物理6枚;化學7枚(全國第一);生物5枚(並列全國第一)

第2名:華東師範大學第二附屬中學:22枚金牌。

數學4枚;物理11枚(全國第一);化學5枚;生物1枚;信息學1枚

第3名:湖南省長沙市第一中學:17枚金牌

數學3枚;物理5枚;化學6枚;生物3枚

第3名:華中師範大學第一附屬中學:17枚金牌

數學3枚;物理6枚;化學6枚;生物1枚;信息學1枚

(忍不住說一句後來出家的柳智宇就是當年的滿分之一,三個滿分中速度最快,另外兩個是毛子族的,戰鬥民族真是猛)

第5名: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11枚金牌

數學7枚;物理3枚;信息學1枚

第5名: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華南師大附中),11枚金牌

數學7枚;物理2枚;化學2枚

第5名:武鋼三中,11枚金牌

數學9枚(全國第一);物理1枚;信息學1枚

第8名: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清華附中),10枚金牌

數學2枚;物理1枚;化學2枚;生物2枚;信息學3枚:

(有個大神付雲皓兩屆滿分,山東師大附中的韋東奕也是兩次滿分,中國第一個兩次滿分的是羅煒,目前是浙大數學系教授,由於IMO歷史悠久,妖孽輩出,我印象中拿到兩次滿分的人還是有兩位數的)

第9名:江蘇省啟東中學,9枚金牌

數學1枚;
物理7枚;化學1枚

第9名:成都市第七中學,9枚金牌

數學2枚;化學1枚;生物5枚(並列全國第一,而且其中4塊都是妹子拿到的,川妹子真不是蓋的)信息學1枚

第11名:北京大學附屬中學,8枚金牌

數學5枚;化學2枚;信息學1枚

第11名:深圳中學,8枚金牌

數學3枚;物理2枚;化學3枚

第11名:東北育才教育集團,8枚金牌

數學3枚;物理1枚;信息學4枚

第11名:長沙市雅禮中學,8枚金牌

信息學7枚(全國第一);生物學1枚

第11名:福建師範大學附屬中學,8枚金牌

物理1枚;生物2枚;信息學5枚

第16名:河南省鄭州市第一中學(鄭州一中),7枚金牌。

數學1枚;物理3枚;生物學3枚

第16名:湖北省黃岡中學(黃岡中學),7枚金牌。

數學5枚;物理1枚;化學1枚

(王崧是中國蟬聯奧賽金牌第一人)

第16名:長沙市長郡中學,7枚金牌

化學1枚;生物2枚;信息學4枚

第19名:上海中學,6枚金牌

數學6枚,我決定列出名單,這戰績簡直是bug!(12,13,14年不列入總計,因為我手邊數據不全,見諒。連續7年出金牌的,全球獨此一家)

吳忠濤,2000年,第4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林運成,2004年,第45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牟曉生,2008年,第4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滿分)

鄭 凡,2009年,第50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聶子佩,2010年,第51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滿分)

周天佑,2011年,第52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

佘毅陽,2012年,第53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劉宇韜當時高二,銅牌,中國隊6人5金1銅,總分全球第二,不慎輸給韓國)

劉宇韜,2013年,第54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總分41,滿分42)

高繼揚,2014年,第55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我貼條新聞《滬初中生首進奧數國家集訓隊》,你們感受下)

第19名:復旦大學附屬中學(復旦附中),6枚金牌

數學2枚;
信息學4枚

第19名:天津南開中學,6枚金牌

數學1枚;
物理4枚;化學1枚

第19名: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6枚金牌

物理1枚;化學2枚;生物1枚;信息學2枚

對於缺少獎牌年份的說明

*1998年第3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在台灣舉辦,中國代表隊由湖北武鋼三中3人及瀋陽東北育才學校、湖南師大附中和華南師大附中各1人組成,但中國最終沒有參賽,故本賽次獎牌空缺。

*2003年第34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在台灣舉辦,中國代表隊由福建建陽一中、華東師大二附中、華南師大附中、長沙雅禮中學和浙江鎮海中學各1人組成,但中國最終沒有參賽,故本賽次獎牌空缺。

*2005年第37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在台灣舉辦,中國代表隊由華中師大一附中、長沙市一中、華東師大二附中和廈門雙十中學各1人組成,但中國最終沒有參賽,故本賽次獎牌空缺。

廣東的華南師範附中和深圳中學還是成績相當出色的,總體上還是符合經濟大省應有的表現,如果算金牌總數目,實際上廣東比江蘇和浙江都要多。總體上,廣東的優質教育資源還是挺多的。

最後再告訴大家一個坑爹的事實,獲得國際金牌的中國選手需要從一堆省市冠軍中殺出一條血路,多次考試後才能決出最終名單,有些金牌獲得者入營的成績其實並不高,有一年的金牌入營時50多名(即使這樣也是全省前3的存在),所以頂尖高手間的rp還是很重要的。

尼瑪,怎麼扯這麼遠。。。。。。


鑒於對教育資源的評價標準實在太過複雜,而對一個地區教育資源的考察又是一個太過浩大的工程,同時作為一個中山大學的學生,我們不妨試以大學水平作為準繩。

看起來,廣東的大學質量確實與其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地位不符,但仔細想來,中國的好大學其實也不像你想像的那麼多。以下為中國的985、211大學在各省的分布情況:

北京:

985(8所)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211(24所) 清華大學 北京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 北京交通大學 北京工業大學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北京理工大學 北京科技大學 北京化工大學 北京郵電大學 中國農業大學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國傳媒大學 中央民族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 中央音樂學院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 北京中醫藥大學 北京外國語大學 中國協和醫科大學 中國政法大學 中央財經大學 華北電力大學 北京體育大學

上海:

985(3所) 復旦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 同濟大學

211(10所) 上海交通大學(與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合併) 復旦大學 華東師範大學 上海外國語大學 東華大學 上海財經大學 同濟大學 華東理工大學 上海大學 第二軍醫大學

陜西:

985(3所)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11(8所) 西安交通大學 西北工業大學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西北大學 長安大學 陝西師範大學 第四軍醫大學

湖南:

985(3所) 中南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 湖南大學

211(4所)湖南大學 中南大學 湖南師範大學 國防科技大學

江蘇:

985(2所) 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211(11所)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蘇州大學 南京師範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藥科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江南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理工大學

湖北:

985(2所)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211(7所) 武漢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中國地質大學 武漢理工大學 華中師範大學 華中農業大學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廣東:

985(2所)中山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211(4所) 中山大學 暨南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 華南師範大學

四川:

985(2所)四川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211(5所) 四川大學 西南交通大學 電子科技大學 四川農業大學 西南財經大學

遼寧:

985(2所)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211(4所) 大連理工大學 東北大學 遼寧大學 大連海事大學

天津:

985(2所) 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211(3所)南開大學 天津大學 天津醫科大學

山東:

985(2所)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211(3所) 山東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 石油大學

黑龍江:

985(1所)哈爾濱工業大學

211(4所) 哈爾濱工業大學 哈爾濱工程大學 東北農業大學 東北林業大學

安徽:

985(1所)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11 (3所)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安徽大學 合肥工業大學

吉林:

985(1所)吉林大學

211(3所) 吉林大學 東北師範大學 延邊大學

重慶:

985(1所)重慶大學

211(2所) 重慶大學 西南大學

福建:

985(1所)廈門大學

211(2所) 廈門大學 福州大學

浙江:

985((所) 浙江大學

211(1所) 浙江大學

甘肅:

985(1所) 蘭州大學

211(1所) 蘭州大學

河北:

985(0所)

211(1所) 河北工業大學

山西:

985(0所)

211(1所) 太原理工大學

內蒙古:

985(0所)

211(1所) 內蒙古大學

江西:

985(0所)

211(1所) 南昌大學

河南:

985(0所)

211((1所) 鄭州大學

廣西:

985(0所)

211(1所) 廣西大學

雲南:

985(0所)

211(1所) 雲南大學

貴州:

985(0所)

211(1所) 貴州大學

新疆:

985(0所)

211(1所) 新疆大學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出,至少從大學來看,中國的教育資源高度集中。除了北京的大學資源集中到駭人的高度外,上海、江蘇、陝西、湖北都能稱得上教育資源高度發達的地區。廣東與湖南、天津、四川、山東等地緊隨其後。結合各省經濟水平比較來看,GDP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依次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河北、遼寧、四川、湖北、湖南),只有江蘇和湖北能稱得上強於廣東,而其他許多經濟強省則不堪得多。山東、河南作為人口過億的大省,好大學卻少得可憐,坑苦了兩地的高考考生;浙大看上去很美,但只是偌大浙江的唯一一所名校;河北更慘,只有一所211高校,還在天津。由此可見,國內教育資源分配如此不均,經濟絕對不是主要的影響因素,政治才是決定性天平走向的砝碼。52年院系調整就是政策因素破壞教育資源平衡的最大案例,南京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中山大學等當年的頂級名校遭遇重創,廣西大學、雲南大學、河南大學等更是從此一蹶不振。當然,也有很多大學從中受益,比如復旦大學就從曾經上海灘的一所"野雞大學"發展到如今敢於清北叫板的一流學府,更明顯的是北京「八大學院」的建立,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中國地質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中國石油大學等,專業性強到直接以專業命名的大學大概如今也只有中國能見到。

可見,廣東的教育資源說不上頂級,在國內也算一流。但是為什麼許多人還是會有「廣東教育不行」的觀念呢?我認為主要是廣東人對教育的態度與其他大部分地區不同。廣東人通常認為學習是為了得到某種生存技能,而很少獨立地、嚴肅地看待學術。說到廣東的教育,自然不能不提中山大學這座「嶺南第一學府」。誠然,中大與清北復交這樣的國內頂級學府的差距是顯而易見的,甚至與內陸的許多其他水平相當的大學諸如武大、西交等相比,學術氛圍也較為遜色。中大是一所地域特色十分強的大學,這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廣東本地生占生源數量一半以上的事實。這不僅僅是照顧本地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廣東人濃重的鄉土情結以及廣東經濟發達導致本地人基本沒有去外地發展的動力。我高中時所在的西安,雖然擁有比廣州更多的大學,但是我能深切感覺到身邊幾乎所有人對於北京的嚮往,這來自於家長老師從小對於清華北大洗腦式的念叨,造成了其在我們心中殿堂級的地位,我們彷彿古時的學子,寒窗苦讀就為了金榜題名進京面聖那儀式般的時刻。對於佔中國絕大多數的小城市以及農村人來說,學習就是逃離故土,改變命運的唯一的出路。而廣東人不同,經濟上的成功使他們認為故土是值得他們深深驕傲和堅守的地方。曾有人戲謔廣東認為人中國之內,香港第一,自己第二。他們不需要通過學習改變命運,因為他們許多人的命運基本是確定的,那就是沿著父輩們的經商道路繼續走下去。同時,廣東文化的核心之一就是實用至上,這是在廣東人千年的商業活動中留下來,深入其骨髓的。廣東長期以來就是遠離權力中心的,邊緣於中央政治與文化的存在。梁文道認為,長期以來其實存在兩種並行的、相區別的中國,一個是農耕的、集權的、中土的中國,一個是商業的、自由的、海上的中國。廣東不是受權利垂青,受體制眷顧的廣東,而是上千年來這裡的人沿著海上絲綢之路打拚而來的廣東,是改革開放以來他們靠著自己的精明與勤勞所建設的廣東。和北京不一樣,北京是一座巨大的階級金字塔,每個人都被壓得喘不過氣,必須削減了腦袋往上鑽;而廣州是一個生存的碼頭,南來北往,三教九流,英雄不問出處。所以,不同於傳統中國人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早日投身到商業的海洋中,社會的熔爐里,可能才是大多數廣東人的選擇。

當然,廣東人是聰明的,要改變廣東「商品生產和批發集散地」的現狀,推動產業轉型並使經濟取得突破,推動教育發展無疑是必須的。我們已經能看到一些努力和變化。相信創造過改革開放後經濟奇蹟的廣東,也能成為推動教育發展的先行者。


如若樓主認為是經濟水平與高等教育之比,廣東簡直是畸形發展。今年76萬高考生,還面臨文理科倒掛,教育不公平簡直暴露無疑。要不然境內還有中大和暨南,現在多一個香港中文,廣東的高等教育簡直呵呵了。

如果樓主認為是綜合素質,我可以說廣東省的學生絲毫不遜於京滬,甚至更加優秀。

英語水平,我們的聽力和口語從剛上學就在訓練,考試的時候從來不分家。所以我們的英語,如果你學的好,是真正能夠用的上的。我先前在地鐵做義工,碰見外國人都可以對話,在香港遇到外國人都可以說英文,這和我從小接受的英語教育是分不開的,同學英語成績在班上靠後,出國旅遊都可以當臨時的翻譯了。或許我的英語成績不是很好,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會認為英語真的有用。那些叫著英語沒用,大半也是英語水平不怎麼樣的。

深圳普通水平的高中就有數不清的課餘活動,我們的球場永遠有人在打球,體育館在放學一定開著。很多中學生做的活動不時還能上報紙,可以不需要政府組織,自己拉贊助。而且我們這邊真心更加務實風氣比內地好,耍花招的不多,就算是有錢人家的孩子,也會坐在教室裡面(當然,暴發戶另當別論),還有一個,我堅信廣東的教育不會把人教死教僵硬,因為大多數的廣東學生眼光都比較長遠,就算我們面對著超低的一本率和超多的競爭對手。


雖然我不喜歡這句話,但這個時候我不得不說這一句:不問是不是就問為什麼就是在耍流氓!

———————— 補充 —————————

我也很討厭這句知乎「名言」,因為很多時候這句話會顯得不負責任,而要明確地說明「是不是」是很困難的。但有時候這句話的意思並不是真 的要題主先去實際統計探究到底是不是跟寫論文似的寫出個一二三,而是在表達這麼一個意思:這個問題本身就漏洞很大,我不認為你這個題設是成立的。

——排名第一的回答不讓評論,我把我的看法寫到這裡來,歡迎討論。

——————— 再補充 ————————

為什麼我說這個題漏洞很大?如果你把廣東拿到歐美去比,那我沉默。而如果是在和中國三十多個省市比,那我想說,除了北京上海,能有幾個省市敢說比廣東教育資源好的?你再去看看河南河北山西寧夏等等內地省市,多少個遠遠落在廣東之後了?你說廣東資源差,是否該建立在一定的對比上?你不考慮大環境,單單把廣東拉出來批判一番,算不算耍流氓?


有時說來也搞笑,就在廣東這片文化盲區,卻出現了孫中山這樣的改革先驅。有時也會與朋友談論,受教育程度越高,腳底穿的鞋就越厚,越來越患得患失嘍,久而久之腦子裡的思想就接受不得自由開放了,簡言之,即包容。

來北京待了兩年多,的確這邊的人受教育程度高,但即便如此,他們的世界觀還是如此的局限,腦子裡考慮問題與受教育少的人一樣偏見。與樓主分享一下很搞笑的事情,到北京後別人問我是哪裡人,然後我回答說是廣東人時,他們的反應都是「不像啊」,廣東人不都是「又黑又矮」的嗎?我當時真不知道怎麼回答好,您是在誇我又高又白嗎?還是在詆毀我們廣東人,難道北方就沒有又黑又矮的人嗎?還有他們一聽說廣東人,就會問你們是不是啥都吃,連蛇都吃,其實北方人不也吃野味嗎?什麼烤蛹啦,這在我看來也是接受不了的,但我不會拿這個說事,但他們每次都會拿廣東人啥都吃說事。

廣東的問題,我覺得有時人另外一方面考慮是有必要的,那就是偏見。改革開放之後,由於地利、政策的緣故廣東得已飛速發展,這使得一部分人倍感不爽,他們覺得廣東人這幫南蠻能發展成這樣,內心是不好受的。所以他們一有機會就會找廣東的麻煩,前兩年的提議要「廢粵語」,不讓廣東地方電視台講粵語,說是讓外省人聽不懂,那延邊電視台還播朝鮮語呢?西藏電視台還播藏語呢?咱不見要禁、要廢?偏見也。

受教育程度越高,腦子裡應該要越務實才對,實事求是,考慮事情要辯證。說廣東的受程度差,與經濟不符,其實我也可以這樣翻譯【廣東賺了那麼多錢又怎麼樣,教育還那麼差】,對嗎?以此將廣東定義為「暴發戶」。

教育讓人實在其實不為過,讓適合繼續深造的孩子自己選擇深造,而那些不適合的孩子則早日出來為經濟發展作貢獻,這其實也是西方的教育理念,而不會導致一種「不上大學不入流」的社會風氣。

你看看,現在中央在提倡搞什麼?向德國學習「職業教育」,減少本科的招生人數,想想為什麼?

其實從這點看來,廣東又一次走在了歷史前列,因為她更開放、更自由,因此她會看得更遠。

廣東人稱呼廣東以北的人就是北方人,以前我不理解為什麼,隨著自己的閱歷不斷豐富,漸漸知道了這其中的緣故了,即是讓我們廣東人更好的理解」南北之差「,這南北的理念是相差極大的,而我們廣東始終都是孤獨的。但不怕,成功的路上註定是孤單的。


具體情況不了解,但大學接觸到的來自廣東的同學,他們的小學中學足球場是真草草坪,空調一個教室四台並且半年開著,課外活動比大學裡還要豐富多彩,也許成績並不是最好的,卻足夠我們這些來自所謂教育大省的人艷羨的了


是很差,以經濟第一的體量而言。

問題有三個

一是基礎不好,中國好大學還是北方多,廣東基礎不如江浙,武漢,陝川渝。

二是缺乏大手筆投入,遠不如江蘇,上海

三是廣深割裂,跨境學術合作沒搞起來,坐擁靠近港澳台坡的優勢,沒有大搞合作


在知乎上很多問題本身有問題,卻還很多人來答啊答,只顧說自己想說的。本來一個誤區就夠你澄清個半天的了,結果「呯呯呯」幾個答案每個都各有誤區,工作量巨增。本來還想寫兩句,結果乾脆不寫了,讓這個問答水下去吧。知乎為什麼越來越水,很少人提到這方面因素。

我只講一下我看到這個問題能想到的一些零散的方面。我覺得,要想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至少以下問題應該都先過一遍,假如你還有特別需要想說的觀點,再回答。

在中國,衡量教育效果的標準正在受到一部分人的詬病。要談論教育,好像都先要說明白,你是默認採用被詬病的那個老標準,還是現在很流行的那些新說法。例如,高考是不是唯一的準繩?從理論上、原則上的角度講,都不用具體討論首先當然不可能有任何東西是唯一的準繩,但是在中國現實中高考就是唯一的準繩。你如果從現實主義出發去討論,高考都過不了什麼都別談,那是一種標準;但你要是從「民族未來」、「美國中學生」之類的角度去討論,那就會是另一種標準。不搞清楚這一點,只會持續無謂的爭論。例如你說廣州的中學生綜合素質和人格發展更全面,但他看你高考平均成績,過重點線率,爭論立馬就會開始離題。

中小學教育和高等教育是很不一樣的。而且,如果你真正去跟教學領域的人士討論,那麼其實高中和初中不一樣,初中和小學又不一樣。此外還有職業教育,各種私營的教育機構(華爾街之類的)。也許對每一種的教育都去調查這一個這個問題,會更加靠譜些。廣州作為經濟大省,那麼像華爾街、英孚之類的私營教育資源的豐富和水平是不是很不相稱呢? 小學資源又是不是很不相稱呢?在廣州小孩上小學跟在北京小孩上小學,哪個更難呢?簡單幾個問題就可以說明,不分開討論就沒法討論。

關於「證據」、「數據」、「越過是不是去問為什麼」,原本是幾個所謂大號,在確實有這方面問題的問題下面作出的合理質疑,被一堆沒有什麼判斷能力的小號濫用壞了。有些問題,越過是不是去問為什麼是耍流氓,有些問題這麼做則是一種假設、演繹,就當現在咱們集體寫小說不行么?關鍵看是什麼樣的問題,這麼做有沒有趣,或者有沒有益,有趣和有益,又是需要一定品味才能判斷的。

對於現在這個問題,你哪怕有數據,也並不能獲得什麼「唯一解」。現在做這種數據最專業的就是武書連的一系列項目了。普通人也許只知道武書連公布在大眾媒體上的種種「排行榜」,然後就去詬病這種數據多麼不靠譜。事實上武書連做的具體研究內容很豐富,而且做高等教育研究的並不止武書連。不做科研的人總是覺得,類似「廣東教育資源與其GDP是否不相稱」這種問題,就是一個數據就能判斷的。事實上,在研究問題的漫長道路上,我們沒有哪件事情是絕對性地確認過「是不是」的,只要大致上是,或者說「越過是不是而討論為什麼」的人多了,也就說明大家暫時公認是了。

如果我們只談高等教育(考慮到至少在中國的高等教育發展方面我們有武書連等專家長期研究作後盾,哪怕事實上我們沒辦法在回答此問題前先去做這麼廣而深的文獻調查),廣州的高等教育資源是否與其GDP發展地位不相稱?

也許大家就會去查,每年廣州(也包括廣東省)科技和教育部門財政撥款佔百分之幾,高等教育戰線又占其中百分之幾,跟其他城市橫向比較一下。

發現不如其他規模小的城市。好了,那可以開始噴了是嗎?你要先想,在高等教育的資源方面花錢能解決多大部分的事情?如果你已經有幾所名牌大學,那麼以它的量級和重要影響,你沒法少投錢,把好東西養砸。但你要是沒幾所名牌大學,砸錢是砸不出一所新增的名牌大學來的。會不會是因為這個因素才比例低?

發現比其他規模小的城市高。好了,那也可以開始噴了(投這麼多錢還不如人家少錢辦的事大)。但是還是那個道理。幾所名牌大學的師資和生源質量放在那兒了。

我質疑的不一定有道理,也不一定沒道理,但這些或然性使得「GDP」和「教育資源」之間沒有簡單的聯繫。

可能有人嫌「光看名牌大學個數,將其等同於『教育資源』,太過簡單化」,但我以上都不是正式討論,只是舉個例子來說明討論一個問題有多複雜。你覺得連這個因素都嫌簡單化,那再複雜化就更複雜唄。

好吧,那我們也還可以談些具體的。例如,在國外完成學術訓練,拿到博士學位,甚至有一定國外高校教職經歷的華人,回國選擇高校會怎麼考慮?廣州的高校在這麼多選擇中其熱度是否與其GDP地位不相稱?咱就假設是吧,那麼為什麼呢?為了使這個問題有意義,考慮到廣州最好的綜合型、基礎研究型大學就只有中山大學(不要在評論中問我「華工呢」了,你問得輕巧,我得組織長篇大論,請越過「是不是」好嗎),如果這個回國人員水平很高基本考慮清華北大,那沒必要再問一個關於廣州的問題。所以只能再假設,這個回國人員的水平,按市場行情無非就是能進個986末流高校的樣子,使得廣州在選擇範圍之內,那他應該各個城市的選擇更多啊,然後你如果發現選擇吉林天津南京成都甚至蘇州的都多過廣州(越過「是不是」!),為什麼呢?

是不是廣州高校給引進人才的錢少?假設不是。

是不是廣州小地方,城市配套發展不完善(跟北京和上海比吧)?假設不是。

是不是個人問題,例如老家在北方?導師關係人脈?假設調查基數大到這種個人特殊性的影響可以忽略。

(解釋一下為什麼這些「是不是」我都越過?因為這些都是很淺顯方便的因素,如果確認了,是就算一個,不是就不算。你可以去花很多工夫無非就去確認這些是不是,但我情願拿我有限的智商用去想想還有沒有其他需要考慮的、可能更深層的因素。哪些「是不是」可以越過,哪些「是不是」不好越過,是有區別的。)

那是為什麼?為什麼不喜歡進華南理工情願去上海大學、山東大學?沒有學術氛圍,或者不要說絕對的「沒有吧」,學術氛圍差。學術討論交流熱情不高,多數人事實上並不關心自己的研究,不關心學術,不關心學問,只關心怎樣搞錢。學生也是,獎學金、學生會宣傳部部長、寶潔管理培訓生、微軟俱樂部、安利實習生……老師,這個第幾章考不考?這個問題很重要,因為如果不考,我就不用複習這一章,那麼我多出來的時間,可以去做家教,可以參加這個那個實習,可以去學生會團委混資厲,可以看英語,可以繼續我的「零基礎自學編程」、互聯網創業。打工城市,打工文化。這是最後我想給這個問題提供的一個point。結果發現,如果你提出一個貌似更深層的因素,這個因素往往是永遠無法確認「是不是」的。

假設是吧!於是,廣州高校缺乏高級人才的青睞,基礎研究檔次只能靠長期培育本校教師。而事實上,目前我國本土科研人員整體水平很低,中國目前科研成績主要是歐美髮達高校研究生院的功勞。所以,變相地,國外PhD回國選哪個高校,對高校科研水平的又快又好發展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其實有一個很流行的point,挺俗氣,我看沒人提,我提一下。廣省的經濟發展結構對基礎研究的需求不高。廣東省整體經濟主要靠啥?珠三角重工業水平隨便跟比如說山東比一比?在廣州高校,讀機械,怎麼就業?前段時候,好像是汪洋時代,廣東省甚至還淪落到要大力發展「動漫產業」了。你可以想像一下,在廣州高校,一個專註於如何推導吉布斯--杜亥姆公式的迂腐的孩子,跟一個「腦袋靈光見多識廣」的孩子,誰在下場更好?廣東一直都在提經濟結構轉型,建設「新廣東」,意思就是「舊廣東」不靈了。但它如果想轉成關鍵工業密集型經濟估計既沒有那樣的基礎也沒有那樣的政策。


鑒於廣東省的高校教育資源高度集中於廣州,我主要對廣州的大學資源在全國的位置作了一番歸納:

1.十大名校所在城市:北京、上海、杭州、南京、武漢、廣州

(合肥、長春、成都、濟南、哈爾濱、西安、天津較有爭議)

參考資料①:2014年全國各省市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

武書連版十大名校:北大、浙大、清華、上海交大、復旦、南大、武大、川大、中大、山大

參考資料②:qs亞洲大學排名2014_百度百科

QS版入圍亞洲百大名校的中國大陸高校:

8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

14 清華大學Tsinghua UniversityTsinghua University

22 復旦大學Fudan UniversityFudan University

25 中國科技大學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26 南京大學Nanjing University

28 上海交通大學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31 浙江大學Zhejiang University

42 北京師範大學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50 南開大學Nankai University

54 中山大學Sun Yat-sen University

57 西安交通大學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63 武漢大學Wuhan University

65 同濟大學Tongji University

72 上海大學Shanghai University

77 哈爾濱工業大學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78 人民大學Renmin (People』s) University of China

79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Beihang University (former BUAA)

79 北京理工大學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84 東南大學Southeast University

85 廈門大學Xiamen University

93 天津大學Tianjin University

99 華東理工大學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參考資料③:2013—2014年THE世界大學排名

THE版(泰晤士報)入圍世界400名校的中國大陸高校:

45 Peking University China

50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201-225 Fudan University China

201-225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ina

226-250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China

251-275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301-350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China

301-350 Zhejiang University China

301-350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ina (對,是武漢理工,不是武大,也不是華科,這個槽點我也不好評判,也許是該校在去年突然發表了幾篇牛逼論文?)

351-400 Sun Yat-sen University China

參考資料④:2014中國兩岸四地大學排行榜揭曉,北京大學連續7年蟬聯冠軍!

中國校友會版十大名校:北大、清華、上海交大、復旦、武大、浙大、人大、南大、吉大、中大

參考資料⑤:2014年中國大學本科院校競爭力總排行榜100強

武大版十大名校:北大、清華、浙大、上海交大、武大、復旦、南大、華科、吉大、中大

參考資料⑥:2013中國大學排名,2013大學排名,中國大學排行榜,綜合指標排行 網大,網大

網大版十大名校:清華、北大、浙大、中科大、復旦、上海交大、哈工大、人大、北航

上述6個排行榜,除了網大版外,中大都能排進前十,而且穩定在第十左右哈哈。一所有底蘊、有競爭力的大學能改變城市的氣質。根據維基的資料,陳寅恪、朱家驊、史祿國、金應熙、馮友蘭、傅斯年、魯迅、郭沫若、趙元任、顧頡剛、閻宗臨、李達、周谷城、俞平伯、李金髮、張江樹、岑仲勉、姜立夫、王亞南、馬采、容庚、陳序經、商承祚、王季思、王力、鍾敬文、黃現璠、朱謙之、丁穎、蒲蟄龍、高齊雲、袁偉時、朱熹平、艾曉明等蜚聲海內外的專家學者都曾在中山大學任教。(本人對中大並不夠了解,這段資料僅代表維基,沒有細查。)

2.擁有2所及以上985高校、3所及以上211高校的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漢、廣州、成都、西安、長沙

3.大學教育競爭力前十的省市區:北京、江蘇、上海、湖北、浙江、山東、陝西、廣東、遼寧、四川

資料來源:2014-2015年大學教育地區(31個省市區)競爭力排行榜

4.研究生教育競爭力前十的省市區:北京、江蘇、上海、陝西、湖北、遼寧、四川、廣東、山東、浙江

資料來源:2014年中國研究生教育及學科專業評價報告:中西部開始發力

5.2014年本科大學生人數前7:武漢、廣州、南京、西安、鄭州、北京、上海

資料來源:中國內地城市在校大學生數量一覽,廣州在校本科生總數列第國第二位

6.2014年研究生人數前7:北京、上海、武漢、南京、西安、廣州、哈爾濱

資料來源同上

7.八大美術學院所在城市:北京、杭州、重慶、廣州、武漢、西安、天津、瀋陽

即中央美院、中國美院、四川美院、廣州美院、湖北美院、西安美院、天津美院、魯迅美院(魯美還有個大連校區主要是動漫和設計方向,暫未列入)

8.九大音樂學院所在城市:北京、上海、瀋陽、成都、廣州、天津、武漢、西安

即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瀋陽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武漢音樂學院、西安音樂學院

美院和音樂學院,就像綜合性的百年名校一樣,也能影響一個城市的氣質和積澱。

根據上面的粗略歸納,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北京、上海的高校教育資源高度集中自不必說,但若論教育格局的完備性,廣州是非常自成體系的,只有北京、武漢、廣州三個城市既有十大名校的壓陣,又有美術學院和音樂學院的藝術熏陶(當然,電影學院只有北京一所,戲劇學院只有北京、上海兩所)。理工類高校、師範類高校、外語類高校、面向華僑的高校,廣州也都各據一席。

從大學生人數來說,廣州的本科生人數僅次於武漢,排在全國第二。而本科及研究生教育競爭力,廣東都排在第八,屬於中規中矩的第二梯隊。

所以,廣東的教育資源不能說差,只能說與經濟地位(對人才的需求)和人口基數(廣東的高考人數近年已居全國第一)不太相稱。

我找到某培訓機構分析211大學數量的一張圖,比較直觀:

比廣東高校教育資源差的省多的是,但廣東卻是三大經濟區(環渤海、長三角、珠三角)和四大一線城市所在地(廣東佔兩個)中,人才「自給自足」能力最差的一個。這也造成了近三十年來湖北的高校畢業生大量流向廣東(而不是另兩個經濟中心)。

經濟和教育的發達程度,當然不能說完全正相關,但卻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首先,經濟發達的地區可以保證更多的教育經費的投入,改善硬體設施,吸引名師;其次,經濟發達的地區能提供更優質的實習和就業機會;再者,經濟發達的地區一般而言文化更開放多元,交流更便利,也為人才的聚集和思想的碰撞提供了平台。蘭州大學的邊緣化是一個例子。新加坡、香港、台灣本來都是教育資源貧乏的地方,高校的歷史底蘊完全沒法跟中國大陸比,卻成了經濟發達地區高校崛起的正面例證。

所以,我們期待廣東做得更好,也在情理之中。

若是說粵人重商輕學術,重實用輕科學,氛圍不好,那又怎麼解釋香港高校教育的精進?如果說是學術體制和資源配置的制肘,那僅限國內,廣東也應當在現有條件下更上層樓。

這不僅關係到廣東這個中國人口第一大省 中國各省人口排名(含直轄市,自治區,港澳台) 和高考人口第一大省廣東2014年高考考生數量位居全國第一 教育機會的問題。

也直接關係到廣東未來的競爭力,試看下面一組圖:

1995年:

1995年,廣東是中國大陸除了北京、上海、天津之外人類發展指數最高的地區,考慮到粵東西北和珠三角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不平衡,這個只能反映廣東全省平均水平的圖,其實是不夠精細的。但可以估計,粵東西北的顏色大致相當於鄰近的其他省份,珠三角相當於北京、上海。當年,內地普遍貧窮落後,連今天的經濟明星江蘇、浙江、山東也不過爾爾。由此可以想見1990年代中期廣東對全國人才的吸引能力。

2005年:

10年之後的2005年,江浙地區的生活水平已與廣東等量齊觀,內地的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廣東對人才的吸附力開始被長三角強勢分流。

2010年:

2010年,東部沿海省份齊頭並進,中部大多數省份也逐漸向「均富」方向發展。這一趨勢將不可逆轉。如果說,二十年前,廣東意味著更高的工資、更好的生活。現在這種差距基本上已經很小了。在我接觸的人當中,也明顯可以感覺到,10年20年前,不在廣州上大學而來到這邊發展的各路高手比現在更多。靠經濟優勢,來吸納全國各地的智力資源,這種模式正在失效。

如果廣東要保持現有經濟地位,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智力資源的造血能力必須要提升,也是毋庸置疑的了。


不單純比一兩個學校的排名,我們比較一個區域內的教育資源富集程度看看。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剛成立了。

南方科技大學在深圳。

中科院有個先進研究所在深圳。

世界第一的超算在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和卡耐基梅隆合辦了個學院,(聽說)能拿和cmu一毛一樣的文憑。

還有個和cmu合辦的研究院在順德。

中大準備辦深圳校區,想弄成加州大學系列。

華工在廣州。

深圳大學在深圳,比中大能燒錢,孔雀計划出來後,師資在直線上去。

與廣州深圳毗鄰的有香港。

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

香港城市大學和香港理工大學也許綜合排名一般,但在優勢學科和與國際接軌程度上相信不輸清北甚至優於清北。

香港的高校和廣東有毛關係?ok,分析一下:

1.香港地貴人力貴,學生質量有限。

2.廣東有地可搞研究院工廠生產,人力相對低廉,學生質量不錯,企業多創業氛圍好能拉funding投資。

3.一拍即合,形成合作。

4.廣東與香港高校有本科交換或者雙學位項目。

5.在廣東高校有機會和與香港高校師資合作。甚至以研究助理的形式過去工作。

6.面試、實習,方便,消息靈通。

7.以香港高校為跳板出國,也易受認可。

下面再回顧一下我國各個地區的教育資源。北京有一撥,很好的。上海有一撥,很好的。江浙這一撥,應該也不錯吧。東北有一撥,還不錯,但是區位因素,是不是在流失生源和師資呢?打個問號。湖北有武大華科。西安的西安交大西電。安徽有中科大。然後有個國防科大,背景很硬。

後面說這幾個,感覺資源有點稀疏了可能,大家先別開槍,這不是否定這些學校不行啊,而是密度上可能稍稍低。我的分析到此結束,結論大家自己得出。我的感覺是,廣東這裡還行吧?不算太差吧?我的預測是深圳會是爆發點,就等著看深圳政府什麼時候砸錢了,目前只能說是在慢慢地燒錢而已。


@孫尉翔的回答其實挺清楚的,我來說幾點個人的感受。

和其他答者一樣,我認為,問題本身不太準確,衡量教育資源的標準是什麼?我們不清楚。到底是大學的多少?中小學的多少?還是師資的配備多少?既然不清楚,我說一下我自己的感受。

現象一:

我們學院每年招生600人,入學前要對所有剛考上大學的學生進行英語面試。

六百人中,廣東省的生源全面超過外省,無論是從英語的語音語調還是流利度而言。即便是韶關、汕頭、梅州這樣的地方,學生的英語都好過絕大多數外省考過來的學生。

我相信,能夠考進我們學校的,除了北京、上海的生源,包括廣東省在內的所有省份在高中都是佼佼者。他們的英語成績都不錯,但是,在面試這種實打實的地方,我不誇張地說,內地生源總體落後於廣東。

現象二:

我所任教的學科每年畢業上百名碩士,大部分只能夠進高中或者初中就業,廣東省的職業技術學院也都不要碩士了。所以,每每到了找工作的時候,我們給學生的告誡就是,去內地看看吧。廣東太難了,進二級學院都不容易。

而我看到的武漢,或許是問主嚴重的教育資源好的省份,某所211學校還進碩士,且有固定編製。這在廣東是不太可能了,至少廣東的211高校絕對不會要一個我們學科的碩士做固定編製。

現象三:

一個月前去幫一個老師辦的學校(民辦名校)招聘小學老師,應聘者一水都是碩士,不乏北京師大、香港理工這樣學校畢業的碩士。

現象四:

目前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一個高職院校,非博士不要,輔導員都已經是博士了。

我不知道現象二三四在其他地方是不是已經是普遍現象了,但是現象一我是真真切切每年都感受到。不談教育資源,至少教育水平是高的。


首先做一個界定,這裡指的教育資源為高等教育,即大學,相關研究所等能提供本科及以上教育的機構。

廣東比較出名的有中山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現在還可以加北師大—香港浸會聯合大學,清華在深圳也有研究生院,還有基因研究的領頭羊華大等一批科學院校。

拋開北京,上海,江蘇,湖北不論,廣東的高教資源並不算少。

說起高教資源這塊,更多的是歷史遺留因素,1952年院系調整,學習蘇聯的教育體制,建立了大量的專業院校,現在一些專科性的頂尖院校多是那個時代誕生。大量教會/私立院校被拆分合併,比如燕京大學就被肢解,北大搬入原燕大校園,時至今日北大仍稱自己校園為燕園,這算是燕京餘暉吧。原為綜合性大學的北大拆分出了很多院系,和其他院校的相關院系合併組建了大量的專科性學校。北大從一個綜合性大學變成了文理科大學,清華從一個綜合性大學變成工科學校,復旦通過吸收中央大學,浙江大學等大學的學科教授從一個二流學校變成了一流大學,中央大學就地被肢解為南京九校,浙大被分割的更加慘不忍睹,從綜合性大學變成了門類不全的工科大學,另外還建立了現在還很強的一些著名大學,如四大工學院(華中工學院--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工學院--東南大學,大連工學院--大連理工,華南工學院--華南理工大學),這一改變影響深遠。

那個時代的的布局多從政治軍事角度考慮,而很少考慮文化教育本身。

之後比較有名的還有哈軍工內遷,原哈軍工一部分成為現在的國防科大,一部分留在哈爾濱成為哈工大。

中科大原來準備南遷到廣東,後來因為沒錢就留在了合肥。

原交通大學一分為二,成為現在的西安交通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不過這兩家一直都是稱呼自己為交通大學的)

那個時代,全國的經濟態勢也不同於現在,沿海沒有今日發達,因為毛澤東的戰爭準備思想,大量人才進入中西部工作,中西部的大學也維持了較高水準。但是時間推移,地方的經濟優勢反哺於高等教育,即便是當年的政治決策影響了高教資源的分布。

舉個例子,當年的C9聯盟里,西交和上交的地位其實不相伯仲,甚至還是西交略高,但是這些年來,上交一般可以認為是top5,而西交在top10 的位置都坐不大穩了。

而廣東省作為邊陲大省,其實在當年的高教布局裡並未吃虧,作為華南地區的政治經濟中心,擁有了一批院校,在改革開放後又最先發展起來,深圳擁有了一大批科研院所,南科大的設立也放在了深圳,可見其對高教的吸引力不小。

如果非要挑一個省份來講,只能是浙江,他才是整個中國高教資源最少的省份,江浙都以高考難度大出名,但是江蘇坐擁11所211,而浙江只有1所211,其中的憋屈,可比廣東大多了,不過這個又是另一樁事情了,與本問題無關,暫不累述。


昨晚看到的幾條微博,正好說的是中大,貼上來僅供參考。

@灰鴿子銀水:都在說廣州中大,我也主觀說說:我跟中大也有十多年緣分了,鄙校掛著個名校的牌子,但是跟清北復旦科大浙大等真正國內第一陣營名校還是有差距,師資力量有差距,科研力量有差距,教學質量也有差距,這些沒什麼好抵賴的。跟外人設想得相反,中大其實偏保守,保守表現在中大人不太相信自上而下的政策變革。

@灰鴿子銀水:換句話說,中大人不相信政治性的變革。即使身處經濟受益於政策的廣州,經濟發展通常被認為是政治不再干涉經濟的結果。保守傾向還表現在,中大人其實不相信政治性的社會運動,因為保守,他們更強調不受打攪的個體自由。大致意思是,我的自由不是你的恩賜,你別干擾我做事。


在北京某211和廣州中大都學習過,關於商業氣氛的回答部分同意,但是關於教育資源的說法不太認同,如果你可以看到的話,中大隨隨便便可以在市中心買一塊地,自身甚至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超級計算機,下邊5.6所三甲醫院支撐的話,你就不會覺得教育資源少了。而是太多太多了。中大的學生從學校得到的物質資源平均遠遠高於北京高校,他們的學業壓力都不大。所以我的感受就是北京的學生普遍要比中大的學生努力,親測得出的結論。還有僅就學術氛圍來看的話,北京的學術圈子比較大,但也僅限於學者及老師,學生實際的受益其實很小。北大有的同學可能四年都沒有進過清華。從兩方面來說,廣州的高校學生(以中大為例)享有的環境真的比北京的985,211們好上太多。


浙江人民表示不服!


講一下我身邊的事(沒有科學數據,純粹講故事)。

我是即將投奔大學懷抱的大一學生,沒有各位大神的各種高校的數據,也沒有各位金光閃閃的211 ,985的學歷(看見大家對這些大學略帶不屑的語氣,我都不敢說其實對於我們來說,考上一個中大已經是很光榮了!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我所處的環境問題)。

我們學校里的老師都是來自五湖四海的人,他們經常對我們痛心疾首:你們怎麼不努力一點!!我們湖北(湖南 四川 安徽 內蒙古.....)的學生,上課可不像你們這麼弔兒郎當的,他們@%¥#¥%……幾乎每一個外省的老師都對我們抱怨過外省的學生是如何的自覺我們廣東的學生是如何的散漫不上道,他們那裡的一個中等水平來到我們這裡如何如何拔尖。

我們班上有一個從小學拉小提琴的湖南人,他從小就在我們這裡長大,後來轉學回他老家了,時隔一年後有一天在街上居然看到他,問之,答曰:他們那個個都是韋**(當時聞名全級的大學霸)太恐怖了!

經常會看到網上一些關於外省的學生為了高考是如何的刻苦,對了,竟然會有母親為了高考一整年都不去工作,這對於我們來說簡直不可思議,但同時我朋友她的安徽班主任對於她媽竟然女兒高三了還不給她做飯跑去做生意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當然我同學和她媽是住一起的,只是早晚見而已)而我和她都覺得如果天天被父母盯著會壓力很大,要是一個不小心考不好的話會讓父母很失望,覺得很對不起他們。

來自湖北的語文老師說他們那的學校以前5點50就要上學,晚上11點下晚修,但可以自習到12點多才走,他是班主任所以5點半就要去他們宿舍叫醒他們。他最後受不了,就來我們這。

聽說外省有一套題很出名——《三年模擬 五年高考》,可是我們是不做這套題。聽我同學說,有一次她做題做到沒題做,就上網買了一套外省的數學題,做到選擇題第四五題就不想做了!對於她來說可是一般做到第九題才有挑戰的!

老師經常說,」高考不會這麼難的,特別是廣東的高考題,簡直是出個簡單到不能再簡單了"

「高考這種題肯定會考!但是大家不用怕!因為我們在建設幸福廣東,我們是要做幸福的廣東人,所以一般答案都能在題目里找……」

……

綜上所述,奠定了外省在我心目中的學霸形象。

而且其實我們其實並沒有老師所說的那樣很輕鬆,我們也沒覺得老師所說的題很簡單,我們也在很認真地做題,很努力地背書,很用功地學習,我們已經覺得這樣的日子已經不是人過的了,學習已經壓榨了我們很多的時間了,可是老師們仍然覺得我們沒有外省學生用功,我們學習態度不對。

我們會想,做那麼多的題有什麼用,為什麼要浪費那麼多的時間在鑽研題目上面,對於那些對這個學科沒有興趣的人來說,真的很要命!為什麼要浪費那麼多的寶貴的時間在上面!好痛苦!我們付出那麼多的努力而又得不到理想的成績時很痛苦,那外省的同胞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豈不是更痛苦!

從小我學習還算可以,我媽老害怕我考砸了會想不開上天台。我外婆從小對我的教育就是:學習怎樣無所謂,只要不要行差搭錯,不要學壞就好了。

我高考那會兒晚上去我同學她那一起吃飯自習,她媽(就是不給她做飯的那個)經常時不時拿著手機在那一個人念 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怎樣怎樣,讀完大學很難找到專業對口工作之類的新聞,令我十分佩服我同學在她媽多年大學無用論的熏陶下竟然能一路保持好成績,參加各種補習班,喝咖啡當喝水那樣學習。即使聽了很多說出國留學很很艱辛而且不管讀什麼樣的學校不是最後還是回家接手家裡的小工廠而已,但她還是各種努力。

當然,我們的父母還是很重視很重視教育的,考得好他們也很高興很開心很有面子,但感覺沒有外省那樣把考試,學校看得那麼重,感覺我們這裡更注重實用性。

當然我的情況只是個例,並不是大多數,僅僅只是說出來給大家當故事聽聽。

有時會慶幸我是個廣東人,這裡選擇多一點,也自由一點。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南航代表的大學社會實踐的功利化?
為什麼中國學生母語還沒學好,卻用花很多功夫學外語?
沒錢想出國留學怎麼辦?
自考有什麼作用?

TAG:廣東省 | 中國教育 | 教育資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