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為什麼拳擊運動要戴拳套?

戴手套打人不是疼很多麼?


戴上拳套究竟是為了保護雙手,還是為了不把對手打太慘?

戴拳套是為了減弱拳頭的殺傷力以保護對手,從而讓拳擊比賽變得更安全嗎?要搞清楚這些問題,得從拳擊手套的歷史說起。

現代拳擊手套的雛形出現在1743年,由一個叫傑克·布勞頓(Jack Broughton)的英國人發明。當時的拳擊比賽,拳手都是裸拳出戰,布勞頓發明拳擊手套並不是為了改變比賽既有規則,他只是想讓自己的徒弟不必在訓練中就被打得臉上挂彩。

1865年,著名的「昆斯伯里規則(Marquess of Queensberry Rules)」在英國誕生,標誌著現代拳擊規則的框架形成。昆斯伯里規則中明確規定,拳擊比賽中拳手必須佩戴拳擊手套。但是,這項規定的用意並非是為了保護拳手在比賽中的安全,而是為了加快拳擊比賽的節奏,提升比賽精彩程度。這是為什麼呢?

裸拳拳擊場面非常血腥,因為拳手的臉部只要被堅硬的拳頭來上一下,很容易就會皮開肉綻。但與此同時,因為人的手部骨骼遠沒有頭部骨骼結實,出拳的一方面臨著手腕扭傷、甚至手骨骨折的巨大風險。

泰森用親身經歷驗證了裸拳拳擊的風險。1988年,拳王邁克·泰森與一個叫做米奇·格林(Mitch Green)的拳手因為瑣事在賽場外打架,盛怒之下的泰森一拳打得米奇·格林鼻樑斷裂當場暈厥,但泰森自己也掌骨骨折,不得不推遲了後面的比賽。

▲ 米奇·格林被泰森打得不輕

一旦手骨骨折,就算對手暫時倒地,自己也沒法再繼續比賽,這就導致最初的裸拳拳擊比賽中,拳手出拳十分謹慎,而且往往不會使出全力出拳。

一場裸拳拳擊比賽中,滿臉是血的拳手往往可以互相折磨幾十甚至上百回合,卻難以打出一個KO,整個比賽過程可以說即血腥殘忍,又拖沓無聊。

但現代拳擊規則確立後,拳擊手套很大程度上消除了拳手在比賽時對手部受傷的顧慮,他們可以全力打出重拳,並嘗試更多的組合技術,比賽節奏變得更快,KO也變得更多。同時,拳套也讓拳手不再那麼容易流血,比賽變得不再那麼血腥。

人們喜歡看得是激烈的重拳對攻,是一拳KO直接倒地那一瞬間的震撼,而不是兩個血淋淋的人在拳台上糾纏。鮮血讓人恐懼,觀眾要的是視覺刺激,並非恐懼。所以,拳手戴上拳套後,拳擊比賽不光看起來更文明,觀賞性也大大提高了。規則之變,為拳擊運動的發展打開了大門。

但在另一方面,拳套雖然減少了拳手受皮肉傷的幾率,實際上卻增加了腦震蕩的風險。

由於拳套富有彈性,當頭部被重拳擊中後,產生的震蕩幅度會比被堅硬的裸拳擊中大得多。人腦在顱內有一定的活動空間,當頭部震蕩幅度過大,腦組織會猛地撞向顱骨,人就會瞬間失去意識。

所以,拳擊手套實際上並沒有讓比賽變得更安全。它的作用更多是保護打出去的拳頭,而不是被擊中的頭。

在UFC明星麥戈雷格挑戰世界拳王梅威瑟的拳擊比賽中,同樣也能了解到一些關於拳套的故事。

梅威瑟和麥戈雷格都是精通自我營銷的老江湖了。為了給比賽造勢,雙方早已心照不宣地互相公開問候了對方及其家人,放了不少狠話。不過,最近兩人倒是達成了一項共識:他們都同意在比賽中使用8盎司的拳擊手套。

盎司是重量單位,1盎司約等於28.35克,也就是半兩多一點。拳擊手套的規格按重量劃分,從8盎司到20盎司都有,外層是皮革,內部有柔軟的填充物。國際拳聯規定,在正式拳擊比賽中,拳手要按體重級別使用不同重量的拳套:次中量級及以下的拳手使用8盎司拳套,超次中量級到重量級的拳手使用10盎司拳套。

▲ 不同規格的拳擊手套

之前,梅威瑟和麥戈雷格在選擇使用哪種規格的拳套上有一點小小的分歧。

作為被挑戰的一方,梅威瑟有權決定與麥戈雷格的這場比賽在哪個體重級別進行。據說在一開始,他要求比賽的級別為超次中量級。

這樣的選擇似乎有些奇怪,因為以梅威瑟的身材看,超次中量級並不是最適合他的級別,在他49勝0負的職業生涯中,只打過3場超次中量級的比賽。

梅威瑟之所以這樣選,很大可能是因為,超次中量級是使用10盎司拳套的最低級別。10盎司拳套比8盎司拳套更大更厚,而且填充物偏軟,架在下巴前防守時更有優勢。

麥戈雷格是MMA(綜合格鬥)選手,他在UFC的八角籠中戴的是只有4盎司的分指手套。他對梅威瑟的選擇十分不屑:

「所有的規矩、限制,我都無所謂,我只是感到好笑。他(梅威瑟)想要手套必須是10盎司的,沒問題,就10盎司好了,我就戴10盎司的。我TMD才不在乎。」

不過,最近梅威瑟改主意了。他通過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闢謠」:

「別相信你們從媒體、博客、網站上聽到的。如果不是直接從我口中說出的話,那就不是真實的。我跟麥戈雷格說了,『讓我們就用8盎司拳套打吧』。麥戈雷格想用什麼牌子的拳套就用什麼牌子。我也會戴上8盎司拳套。無論麥戈雷格想要怎麼在拳擊台上感覺更舒服一點,我都奉陪。」

2盎司的差距真的很大嗎?

8盎司還是10盎司,兩種拳套的重量差距不過是一兩多,梅威瑟和麥戈雷格這麼較真,有意思嗎?

還真有。

2003年有學者做過一項實驗:讓兩個學過一點拳擊的學生戴上裝有加速計的頭套,然後再戴上不同規格的拳套對打,以檢測不同重量的拳套對出拳力道有什麼影響。

實驗結果表明,使用6盎司的拳套,實驗對象出拳速度要比使用16盎司拳套快2.7倍;使用8盎司拳套,實驗對象出拳的力道(即對方頭部被擊中後的加速度)比使用10盎司拳套高40%。

如果拿更輕更薄的MMA分指拳套和10盎司拳擊手套做對比,差距就更明顯了。一篇刊載在學術期刊Journal of Neurosurgery(《神經外科》雜誌)上的論文指出,使用MMA拳套,拳頭的「動能轉化明顯更高」,「角速度和角動量轉移顯著增加」——用人話說就是,相比10盎司拳擊手套,被戴著MMA拳套的拳頭擊中,會更容易讓你嘗到倒地不起的滋味。

1983年,紐約麥迪遜廣場花園一場次中量級拳擊比賽中,拳手路易斯·雷斯托(Luis Resto)證明了拳套變輕變薄後的殺傷力。

那場比賽雷斯托的對手是年輕的次中量級拳手比利·柯林斯二世(Billy Collins Jr.)。柯林斯剛踏入職業拳台不久,但他前14場比賽未嘗敗績。在比賽前,雷斯托的教練兼經紀人為了確保獲勝竟使用了骯髒的作弊手段,他將雷斯托拳套中的一部分襯墊偷偷取了出去。結果,戴著被改動過的拳套,雷斯托把柯林斯打成了重傷,後者雙目幾乎失明。

事情敗露後,雷斯托的教練被判6年監禁。審判過程中,法院認為雷斯托的拳頭屬於「致命武器」。而本來前途光明的比利·柯林斯因為這場比賽職業生涯就此終結,精神崩潰的他在兩年後選擇了自殺。

▲ 比利·柯林斯(Billy Collins Jr.)被路易斯·雷斯托(Luis Resto)用作弊的拳套打成重傷

所以,戴拳擊手套是為了保護對手?

這樣看來,拳套越輕越薄,拳頭殺傷力越大,那麼,是不是說不戴拳套的拳頭殺傷力最大呢?

最後再說兩句

職業拳擊如此危險殘酷,梅威瑟卻做到了生涯49勝0負,就算再不認同他的打法風格,也得承認這是個偉大的紀錄。

麥戈雷格至今沒有打過任何一場職業拳擊比賽,讓他有勇氣挑戰梅威瑟這座大神的,除了絕對的自信,就是無論輸贏都能分到的大把鈔票了吧。

畢竟,即將戴上8盎司拳擊手套登台對壘的這兩位先生,可能是當今格鬥界最吸金的兩位話題之王。

點擊進入懶熊體育官網,了解更多資訊 &> 懶熊體育—在這裡讀懂體育產業


戴拳套的其中一個目的是保護對手,另外一個更重要的目的就是保護自己,你要知道人的手是由很多細小的骨頭和韌帶以及肌肉構成的,結構並不穩定,當拳頭猛然撞擊到對方的頭部時,拳擊手自己的拳頭根本就承受不了自己的力量,骨折和脫臼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如果不帶拳套,很多天賦異稟的拳手都可能早早地因為傷病離開拳壇,羅伊瓊斯可能因為20歲時折斷了拇指而提前退役,帕奎奧可能由於22歲時中指脫臼而回菲律賓繼續賣煙,這是誰都不想看到的,明白了嗎?


練過拳你就知道了,每一拳都是全身的力氣打過去,如果不帶拳套,第一打得你和對手全是血,第二,你的手估計半年也打不了拳了。


1,防止揪對方的頭髮,扒對方的褲子,撓對方痒痒等等一系列可以用手指的非拳擊行為,畢竟帶上手套手指活動不是很靈活。(笑)

2,防止打死人並延長比賽,事實早期的拳擊是沒有手套的,後來估計一方面舊時代死了不少人,要知道現代比賽中為了保護運動員,一次被ko就意味著半年不能夠再打比賽了,因為再打的話容易死人,拳擊對人的大腦頸椎傷害是非常大。另一方面比賽太快了,作為一個娛樂項目不能夠發揮其應有的作用,你說剛上場就結束了,那也太快了沒有觀賞價值。所以後來開始帶拳套了,而且不同重量級的拳套也不一樣,基本上原則是量級越高的拳套也越重,因為量級越高,拳頭的力道也越沉。

3,次要的原因是為了保護手指,保護手腕,這點跟籃球鞋防止腳崴的原理是一樣的。


如果你的力量足夠大,在擊打硬物比如對手的腦袋時,人體的自我保護本能會阻止你用最大的力量以保護自己的手,當纏好護手帶戴上拳套的時候,這個顧慮就沒有了


裸拳素手拳擊或稱裸拳拳擊(Bare Knuckle Boxing)早在歐洲格鬥歷史上出現,十八世紀中期到十九世紀中期,裸拳拳擊進入了中興時期,一直到十九世紀末才被戴拳套的拳擊規則取代,最後一場合法的裸拳拳擊賽在1897年在美國舉行。

早期的裸拳拳擊比賽並沒有固定的規則,雖然以拳頭打擊為主,但也允許選手使用投技(Throwing),允許拳打倒地的對手也允許地面糾纏戰(Grappling),甚至允許踢已經倒地的選手。捉對手頭髮,拉扯,首相撲 各種動作基本上都允許。

從世界第一位裸拳拳擊冠軍的比賽中我們大致可以了解到那時候的拳擊比賽是什麼概念的競技:James Figg (1695 - 1734) 1727年 與 Ned Sutton 一戰是三輪戰。第一輪,劍擊,第二輪裸拳,第三輪是短棒 (Figg 精通劍術,棒術,也是這兩門技術的指導)。第一輪他終於劍切中對手的肩膀而獲勝。第二回合打了八分鐘後,Figg 被摔倒在地上,但他馬上爬起來並且將 Sutton 摔倒在地使Sutton一時無法繼續比賽。之後的對決中Sutton一拳將Figg打到擂台下(當年沒有繩子),Figg 後來又反擊將Sutton打倒在地上並且用寢技讓Sutton降服。第三回合的短棒比賽中 Figg 打碎了 Sutton 的膝蓋獲勝。最終結果是Figg 以三比零獲勝。

類似 Figg 這類的拳擊比賽一直持續到 1743年,因為那年,Figg 的學生 Jack Broughton 也是當代的拳擊冠軍因為1741年的拳擊賽中打傷人導致對手後來死亡而決定發布新的拳擊規定。Jack Broughton 的規則中大部分講的是關於比賽場地等,針對實際格鬥的規則他只規定了兩條:不可打擊倒地後的對手,寢抱術不可針對對手腰下的部位。說到 1741年 Jack Broughton 打死人的那場賽事,他是一個重拳擊中對手 Stevenson 心臟下方部位,Stevenson 頓時被 KO,過後短時恢復清醒認輸,一個月後心跳停止死亡。

Broughton 規則持續到 1838年 被 London Prize Ring 規則取代。而這個新規則里包括了禁止選手穿戴刺或釘子的靴子(Spiked Boots)。一直到了1865年 的 Queensbury 規則才規定使用拳套並且限制每回合三分鐘,中間必須休息一分鐘,禁止地戰也禁止摔跤。

但即使有了 Queensbury 規則,裸拳拳擊比賽一直持續到十九世紀末。最後一場有記錄的公開賽是 1897年 由美國著名的冠軍 John L.Sullivan 和 Jake Kilrain 一共打了 75 回合。在這裡必要說明的是當年裸拳比賽的規則中回合不分長短,一方被擊倒在地(Knock Down)算一回合,他能在一定時間後爬起來繼續,則下一回合開始雙方繼續打,一直到一方完全被打得無法在限定的時間內進行比賽 才算是 KO (Knock-Out)。裸拳比賽可以持續幾十甚至百多回合,主要原因是因為人類的手掌和拳頭的骨骼結構是永遠無法打裂人類的頭顱骨的,在訓練有素的選手之間的比賽,雙方會將額頭往前頂,收下巴,用頭部承受對方的拳頭。而兩個拳擊手為了保護自己的拳頭不受傷因此他們會避開攻擊頭部而著重於對身體的打擊。因此雖然裸拳比賽看起來特別的血腥,因為裸拳對拳擊手的面部劃傷的傷害較大,流血較多,但是終究無法完全的 KO 對手,而選手互相迴避導致比賽的節奏慢了,回合多了,最終觀眾對裸拳比賽失去興趣。

而 Queensbury 規則中選手戴拳套主要用意不在於考慮選手的安全,而是為了提高比賽的節奏和暴力指數。拳套讓選手可以更頻繁的對頭部的打擊而不會傷手,因此大大的提高了 KO的機率。拳套沒有減少拳頭的打擊力,只是將它改為震蕩力,加大對腦部的損傷,並且給拳擊手的拳頭加重了 10 Oz 的重量。比方在美國的拳擊歷史中一百年的裸拳比賽沒有一次在拳擊場中直接死亡的事件,而戴拳套的職業比賽每年會有幾宗賽場內不治死亡的事件。

1897年之後世界上再沒有合法的大規模的裸拳比賽,一直到1964年的日本,大山倍達先生創建極真會館時,初期的試合規則中允許裸拳打頭。一直到後來的比賽才禁止打頭。在2004年一次訪談中, 盧山初雄師範 回憶說當年作為大山先生內弟子的他負責打掃衛生並且將被打在地上的牙齒撿起來,100個新人報名後,一場素手顏面打試合之後就只留下了十人。剛開始這麼打的時候許多其他的空手道人士反對大山先生的作法,認為將會有大量的學生死亡,但歷史證明,當年的素手顏面打併沒有他們想像的帶有高度的致命威脅。 以他的意見,在大山先生的思想中,道場組手允許素手顏面打這是為了提高武技,而不允許素手顏面打的實戰是提高武道精神的磨練。記得國內的龔師範也曾經說過同樣的話:極真會裡,95%的學生不想成為武道家,他們並不會也不想要去選擇經歷素手顏面打的實戰考驗,但5%有這個志向的武道家需要往這個方向發展結論:裸拳拳擊比賽中,有經驗的選手為了避免自己的手骨折受傷,而主要選用使用對身體的打擊。若要打擊頭部,職業的裸拳拳擊手都會適當收手,打頭的目的是為了傷對方的面部,鼻子,讓對方因流血而呼吸困難或者視覺不正常。很少拳手會企圖用裸拳全力打擊對手的頭部意圖要擊倒對手,因為這麼做的難度高,風險大。最後因為裸拳的比賽打的回合太多,選手經常打得難分勝負,觀眾選擇看更暴力,節奏更快的戴拳套拳擊比賽。(

從許多兩世紀前留下的裸拳拳擊教科書可看到,裸拳打頭的技術更像某些傳統流派的空手道里的部分技術理念,包括對架勢的注重,對移動的注重等等。而極真會的比試規則里不允許素手顏面打也是非常合理的,因為從拳擊的歷史證明,面對訓練有素的對手,素手打擊時的最好選擇最終是對身體的打擊。對面部的打擊,造成許多的外觀傷勢,但很難將訓練過的對手一擊KO。(注,這以上說的是經過正確訓練,勢均力敵的選手)。


女生一枚,學散打的時候都是帶拳套的,打起來自己和對手都會舒服一點。說實話,如果不是有拳套,我真的會用指甲撓對手........


拳套很大一部分是為了保護自己,長時間不戴手套擊打沙袋會讓手上形成厚厚的老繭,甚至會導致手掌壞死,失去知覺。。。

圖片來自百度,非本人


可能是怕用力太大把自己的手打斷吧,用來保護運動員的手的,哈哈哈


練過一點拳擊,以自己裸拳打沙包和拳套打沙包來對比(為什麼裸拳打呢,因為我不懂,自己瞎練),現在兩個手腕仍有裸拳擊打沙包留下的手腕傷,後來再也不敢裝逼了,改為拳套擊打沙包。街斗中,裸拳如果擊打頭部,我一般選擇直拳鼻子,嘴角和眼角這種易出血的部位擊打,給對手造成一些創傷,也為了利索解決戰鬥。至於勾拳和擺拳?算了吧,擊打位置不佳的話,極容易受傷。拳套對手部的保護很大,至於對被擊打的一方,則是傷害加倍了。


保護對手、也保護自己

而且帶了拳套,更容易把人打暈


不帶手套,很容易出現,不是被人打死,就是打死別人,既然是新手,打中要害,也是要人命的


保護對手 保護自己


正在學泰拳的我表示,不帶手套和手帶就等著腕關節報廢吧……都是血淚教訓


物理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所以……你呢一錘打到別人身上,骨頭上,反震的力也大啊。


拳擊是英國人發明的運動。一開始的時候就是沒有拳擊手套的,打起來太殘酷,受傷嚴重,於是後來發明了拳擊手套。


主要是保護手,其次是減輕對對方的傷害


問這問題時你能不能先自己體會一下

嘗嘗啥感覺、


不戴拳套容易把自己傷了,也容易把對手打傷,拳擊攻擊的是頭部,帶拳套是起緩衝作用的。


拳套是為了在不減少打擊力度的情況下保護手指的。如果僅僅是為了保護對手,那麼只要雙方穿戴護具就可以了。


以我一段時間的散打訓練和實戰經驗,拳套對對手的保護還是很有幫助的。比賽中雖然要害部位基本都有護具,但是臉上是沒有的,一拳打在臉上和一個帶著手套的拳打在臉上,受力面積首先就不一樣,壓強差別可想而知。

至於對自己的手的保護,對骨骼和關節應該都有力的緩衝,但對於表皮組織並不友好。在打沙袋的時候經常出現將手指關節突出處磨破的現象,防磨也就成了纏手帶的另一個作用。


保護手腕

感覺手帶更好 拳套打擊感好弱


是為了打的更狠,

你不帶手套打,

有一個反作用力,你也疼。

自從有了拳套,

我跟你說,

死亡率直線上升。


推薦閱讀:

格鬥,拳擊,泰拳,詠春的區別在哪?
擂台上的拳擊技術拿到街斗中有哪些實用?哪些技術沒有實戰價值?
一個ufc選手和熊打,把熊的嘴戴上籠套,剪去指甲,那麼誰會贏?
女生學什麼防身術?
既然傳統武術實戰不堪一擊,那為什麼它存在?

TAG:拳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