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體驗設計師未來怎麼發展?

UED未來怎麼發展?


爭取更大的舞台。

當UI設計、或UCD水平到達一定程度後,試著去在更大的層次中把握產品。

無所謂工種,而要往產品話語權最大的位置去發展,去影響。

提升自己的能力而非技能,突破瓶頸,不要僅僅拘泥於界面、設計、設計方法流程 ,而要從更大更廣的眼光和角度思考,比如市場、比如運營,比如客戶等等,一切均指向更加高級的產品能力:如何打造一款優秀的產品,而不僅僅是好看易用的界面。


產品經理、開發、創業者……都有了,是該有設計師出來談談了 =.=

先簡單回答題主的問題:

用戶體驗設計師的未來必定是朝專業化發展,可以靈活和不同的團隊進行合作,輸出價值。

他們可以在產品團隊作為專家具體指導,也可以作為獨立諮詢的設計師存在,或在設計諮詢公司任職。

前提是:專業

為什麼這麼說?什麼才是專業?

看了不同的答案觀點,基本上導致分歧的原因在於大家不很清楚這幾個問題:

  1. 「用戶體驗」指的究竟是什麼?
  2. 設計「用戶體驗」,主要是設計什麼?
  3. 通過怎麼樣的流程去設計「體驗」?
  4. 具體分工到用研、交互、視覺師……等等,他們使用哪些工具方法,要完成哪些工作?

這些問題沒有準確的答案,尤其是3、4,作為設計師都在摸索。不同的設計流派、設計公司都有不同的定義,但大部分的認知是相似的。

1. 「用戶體驗」指的究竟是什麼?

用戶體驗指的是用戶在使用產品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主觀」感受。

強調主觀,是因為很多人想做到「客觀」,但體驗一定是主觀的。

不過對於特定對象、特定場景下的體驗,我們可以有意識地營造,去影響,達到「接近」我們期望的結果。

這和廣告是一樣的。我們沒法談什麼純粹的「好」或者「壞,但可以評估是否達到了期待的目標。

2. 設計「用戶體驗」,主要是設計什麼?

我們通過設計用戶的「行為」,進而帶給用戶體驗。

談到體驗,我們談的是用戶在使用產品之前、過程中、之後的所有感受,包括行為和情感上的所有。

在實際的產品設計中,其實我們設計影響的大部分是用戶的「行為」。

以前,用戶需要將相片列印出來,放在相冊里給朋友看;

有了智能手機之後,用戶只需要按下拍照,然後選擇發給朋友,就能和遠在天邊的朋友分享了;

通過設計產品、服務,我們改變了用戶的行為,讓他們獲得不同的感受,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的體驗。

3. 通過怎麼樣的流程去設計「體驗」?

從宏觀來說,通用的設計流程是定義、發現、綜合、構建、精化和反思。( 可參考《交互設計沉思錄》

簡單來說,「定義」用戶、場景和問題,「分析」概念和需求,「綜合」提出假設、「構建」原型推敲驗證用戶的體驗,不斷「精化」設計,在上線後「反思」差距,繼續改進或找到新機會。

這個過程需要利用不同的方法和工具,盡量準確,還必須高效。

所有的職位,產品、運營、設計、開發……在一起做這些事情。

4. 具體到用研、交互、視覺師……等等,他們使用哪些工具方法,要完成哪些工作?

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和用戶體驗最相近的職位主要有用戶、交互設計和視覺設計。

他們參與前述過程中所有和用戶相關的部分,但主要工作集中在「定義」「發現」和「綜合」的步驟中。

以交互設計師在「發現」這個步驟中的工作為例說明:

他們需要了解之前定義的用戶是誰(和用研合作),理解他們使用產品的場景,現狀(通過觀察和分析),然後分析他們的痛點和需求(洞察、訪談、進行假設)。

在這個過程中,設計師需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去獲得信息,比如焦點小組、入戶觀察等等,也需要藉助不同的工具去分析整理,比如頭腦風暴、思維導圖等;更專業的,可能去建立用戶的心理模型等……

這些事情可能有交付物(例如Journey Map),也可能沒有。即使這個過程的交付物不明確,但確是設計過程中必要的,重要的的工作。

專業部分不展開,主要想是說明:設計師的工作並不只是許多人看到的最後的設計稿(交付物),還有許多「沒有交付物」的事情上。

這些事情需要專業的知識,以及通過訓練積累的經驗。

理解了這些問題就很容易明白,「用戶體驗設計」並不是無用的,這些職位也不是忽悠人的,只是現在國內的發展的確是剛起步,許多設計師的確只在做一些零碎的,或者說下游的輸出工作,僅僅只是畫畫線框,出出稿。但隨著整個行業的發展,他們也需要成長。

對整個產品價值不高,只做具體執行輸出的「偽」用戶體驗設計師,必然會被淘汰。而真正做用戶體驗設計的設計師,必然會因為為產品帶來價值而獲得青睞。

無論向管理還是專家轉化,前提必須是:專業


UE不應該是一個職位,UED也不應該是一個部門,UE應該是工程師、產品經理、測試和設計師都具備的一項技能。

UE就好像會用電腦一樣,是基礎技能,而非專業技能。

國內從淘寶UED開始(大概2006年),靠UE/UX/用戶體驗/交互設計/人機交互/…這些流行的大詞在大公司(主要是阿里系和騰訊)里忽悠混飯吃的人有不少。

他們每天的工作主要包括:

1、用戶調研;

2、數據分析;

3、用axure做原形;

這些事情沒有一件是非UE不可的事情,這些所謂的「用戶體驗設計師」正在做浪費自己青春、同時損害整個行業的事情。

但UED部門並沒有成為更多公司的選擇,說明了行業對UE作為一個職位的態度。

很多年輕朋友看了類似《Don"t Make Me Think》之類的書就有了做UED的想法,我想說的是,作為專業人員,你必須要具備人無我有的專業技能,不要什麼都不懂就想著驅動工程師和設計師「要做出一個用戶體驗很好的東西出來」。

要知道:UE們最常掛在嘴邊的教父喬布斯一開始就是個寫代碼的碼農。

沒有產品實施能力的UE不是真正的UE,根本談不上是不是一個好的UE。

以此自警、自勉。


再絕妙的交互效果 也比不過簡單易用

沒有絕對存在的職業

比如一些PM其實很有危機感 因為產品都被老闆設計了


數字用戶體驗設計的進步無時無刻不在改變著用戶的預期,如今的用戶們越來越渴望豐富的交互和沉浸式的數字體驗。隨著用戶的敏感性越來越強,差強人意的設計再也無法濫竽充數了。這就是以移動廣告為代表的數字服務能為商業模式評估提供絕佳模板的原因。

在今天的科技圈內,數字用戶體驗的重要性已經遠超屏幕設計。輔助功能得以使反饋成為一個基本設計元素並通過微交互創造閃光點。垂直的購買流程、全方位的支持以及每個細小功能點上的舒心體驗成為了確保用戶留存度的關鍵。Facebook可謂是這方面的反面教材。Facebook一度通過移動廣告賺取了巨額利潤,但自從Facebook開始放棄對優化技術效率的進一步投入,整個用戶體驗體系毀於一旦。事實上,40%的用戶在長達3秒的漫長載入時間內就關閉了facebook。

Facebook的研究員Shivani Mohan說:「我們希望了解用戶在查看好友資料時最關注的有效信息是哪些,最無用的信息又是哪些,而對於那些查閱非自己好友的資料的人,我們也需要問同樣的問題。」

的確,假如Facebook的頁面載入速度沒有問題的話,的確有這麼說的資本。可惜的是它與不以為然的三秒鐘是用戶無法容忍的。所以這些界面設計方面的問題也就無從談起了。我們常常會將數字用戶體驗和界面設計混淆。舉個最常見的例子,你是否見過有人把微妙的用戶界面設計項目吹捧為數字用戶體驗設計的範本?事實上,界面設計和交互設計都只是一個巨大範疇中的某個小部分而已。數字用戶體驗從根本上來說是為了解決人與技術之間的關係。也就是說,隨著越來越多外觀、形勢千奇百怪的新技術(如穿戴設備、AR、VR等)的湧現,將數字用戶體驗等同於用戶界面設計的說法將越來越站不住腳。

為了進一步探索各大巨頭追捧數字用戶體驗的原因,我們還需深入探究其營銷行為。在日常的營銷行為中,本末倒置是最常見的錯誤。我們常常忘記實際上數字用戶體驗才是設計的初心。那麼,我們整日掛在嘴邊的設計有事什麼呢?設計就是為人們創造他們需要的東西,而營銷則是將人們引向我們需要推廣的東西。請注意,設計和營銷之間區別的核心就在於:你是以產品為最終目的還是以利潤為最終目的。作為一個名副其實的用戶體驗設計師,其職責即在於探索一切可能用於優化產品的方式,即便有時這種探索與用戶當前的消費習慣發生衝突也在所不惜。這可能解釋了產品經理、設計師、營銷人員三者之間的恩恩怨怨。

實際上,在設計過程中將數字用戶體驗作為第一要務能為公司帶來很多好處:

1.高效培養忠實用戶

2.提高轉化率,廣告精準投放

3.得益於友善的數字用戶體驗養成的用戶習慣,支持成本也能得到大幅降低

4.創造公司-客戶-公司的良性循環

無論對於Facebook這樣的巨頭,還是對於一些中小企業,想得到以上這些好處還必須經受得住誘惑。記住設計和營銷的區別,時刻質問自己究竟在做設計還是在做營銷,做到不忘初心。最終,你會找到數字用戶體驗為何廣受追捧的答案。


不用去談什麼用戶體驗設計師的發展。優秀的pm不一定是個好的ue。優秀的ue一定是個優秀的pm。產品基礎設計都做不好,不用扯什麼用戶體驗設計,太多連基礎設計都一塌糊塗的人在做著所謂"ue設計師"的職位。這就是國內的現狀。

開始考慮自己未來該如何發展的人,都是因為遇到瓶頸無法突破,這時請先想想自己是不是應該先把差的部分補一補。


UX設計師面臨各種發展的可能性,無論是互聯網還是大數據行業,亦或是傳統行業,無論是是深耕設計,還是發展成PM。我只想說一句——不忘初心。當初為什麼會選擇做UX設計,而不是其他行業,如果答案很確定,那就繼續深耕成為一名高級甚至頂尖的UX設計師。如果答案並不確定,設計師只是碰巧而已,選擇這個職業和選擇其他職業沒有太大區別,設計並不會成為堅守的根據地,就可以根據能力和意願轉行做其他方向了。

歡迎關注我的Live

UX/UE設計的正確入門姿勢


樓主問的是兩個大問題,這裡只談談從業人員的個人感受。

先說作為職業的發展,未來會更多產品研發的前期調研,從整體上給產品一個衡量商業價值、用戶利益和用戶體驗的範圍。更敏捷的收集用戶的生理和心理反饋,在新的維度上分析用戶行為背後的根本需求,幫助產品快速的作出反饋。職業上的發展不拘泥於「數據收集和分析」的角色,而是站在產品、開發、交互、老闆甚至行業的高度看待問題,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案,維持和提高用戶的使用體驗。

做用戶體驗不像做市場研究,投入資源可以馬上見到收益的變化。但體驗的好壞,在一個產品生命周期中,可能是一個短期或者長期的因素,直接影響用戶對產品的口碑。

其實叫「用戶體驗設計師」也是不恰當的。個人認為體驗是不能被設計的,況且也不是這麼一個角色的工作就決定一個產品/服務的體驗如何。用戶能感知到的是交互、視覺、開發等一整個團隊呈現給他的界面和流程是否「人性化」「好用」「看著舒服」「……」。整個團隊只是引導用戶順著他的/我們的思路去完成一件事情,而「用戶體驗設計師」是在整個環節中(使用前、使用中、使用後)監測用戶反饋、分析行為背後的原因,預測未來的趨勢,協整個團隊優化體驗——這個看似飄渺,但又極為重要的一環。

當然還有另一種觀點認為,體驗是可以被設計的,就不扯了。

再扯扯行業未來發展。

用戶體驗會更多的涉及不同行業、產品和服務之間的跨界體驗。傳統行業和服務業會慢慢的接受和嘗試從「用戶的角度」審視自己的產品和服務。應該說互聯網免費的服務和低遷移成本的這種環境,使得用戶對體驗這個環節也越來越潛移默化的接納,進而影響行業的重視度。當人們跟風叫著說這個「東西爛」「那個東西不好用」的時候,經營者發現過去的用戶被吸引到了新的競爭對手那邊,這時候也會重視起用戶口中嚷嚷的「爛」到底是什麼地方「爛」?不過反映靈敏的還是企業居多,畢竟是關係生死存亡的大事;事業單位就另當別論了,未來只能說他們中間有的部門會漸漸接納用戶體驗的概念,至於實際執行的情況,只能燒香拜佛了。。。


用戶體驗始終存在於用戶中,我認為國內的山寨產業國際化成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注重用戶體驗,讓受眾喜聞樂見才是王道


不寫代碼,不知道能實現的交互。單純去做UE,只是模仿和抄襲罷了。

用生理學,自覺心理學,再加亂七八糟的人體動力啊,解剖啊(抱歉想多了)。再多的理論,只能是設計時候有個參照基礎,真正去做的時候是實踐經驗。

要我們去設計一個汽車,不會開車怎麼行,不懂汽車原理怎麼行?互聯網也是一樣。

一部分專門的人去做UE,只是讓細節更優化,但不是說UED設計師就一定要專業的職位。

用戶體驗設計啥的,先實現再去在使用中優化吧,體驗是用出來的,個人覺得設計只是藝術,就像武功和武術一樣,不打死人的武功就是武術[摳鼻]。


推薦閱讀:

UC瀏覽器首頁加入新聞是進步還是後退?
一個網站需要哪些功能才能對用戶有粘性?
為什麼互聯網產品的「找回密碼」不能把忘記的密碼直接通過郵件發給用戶?
如何完整的系統的分析一個網站的交互設計?例如有沒有一些規範的分析表格來進行填寫與收集。
互聯網行業中交互設計和用戶體驗設計有什麼區別?

TAG:用戶體驗設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