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成就?

學習、思考毛澤東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思想(《論十大關係》和《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討論: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時期在工業化、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等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懇請各位知友幫我回答回答


首先說一下,很多人都知道發展水平不能看絕對值的增長量,但是很多人沒意識到也不能看國家GDP排名,這很具有欺騙性,有可能排名年年上漲的國家其實一直沒啥變化,比如說有十個人進行財富排名,a有100元,b有90元,c有80元,依次類推,假如某s有30元,而每年除了某s,其他人每年都財富都會縮水十元錢,他們減少的錢都被a,b,c三人賺去了,到最後,某s看似排名上漲,其實壓根沒有變化,只是其他人變弱了而已。

所以真正能看出發展變化的是GDP世界佔比,這才是實打實的數據,因為談人均壽命,生活質量等也可能是因為科學的進步,難以歸功於政府的功勞。

我們可以觀察一下,1962年中國GDP佔比3.1%,2015年14.84%,這說明確實進步非常大。

1962年印度GDP佔比2.85%,2015年為2.8%,居然還減少了0.05%,印度實際上是在倒退。只不過西方國家倒退得更快而已。

美國佔比最高峰是1985年的32.32%,此後一直在滑坡,2015年為24.32%,雖然美國一直都是第一名,但是確實在衰退中。

日本最高峰是1994年的17.67%,2015年為5.91%,日本看起來只是從第二跌入第三,實際上日本的衰退堪稱恐怖,廣場協議造成的經濟災難不比蘇聯解體造成的災難差。


對於中國從建國到現在,多麼完美的帕累托改進啊,這難道還不能說明問題?

貼一段話

丁盛: 「主席去後,我們就開始翻舊賬。 翻了一年又一年,如今快10個年頭了,還沒看到頭。 有些人,越翻越起勁,越翻越有奔頭兒,好像要靠這個吃一輩子! 我不評論翻舊賬對不對,畢竟,我也是主席下令摘頂戴的,也是主席一句話,送到鄉下去改造的。 要說翻舊賬,我比三四十歲的年輕同志,更有資格翻! 我只說一句,眼下是什麼時候?我們應該幹什麼?幹什麼最有意義? 主席從來知道什麼最重要: 他把我們送到鄉下,三線挖洞就沒停過; 他把書生們送到鄉下,原子彈、導彈也沒停過; 他把秀才們送到鄉下,鐵路、大壩還是沒停建過。 他要是只知道折騰,不知道幹事,我如今第一個罵他! 可他老人家一邊折騰一邊做事,這一點我服氣! 如今的一些人們,你們學老人家的折騰,卻學不到他的做事。 我這個老頭子,看不慣!」

太祖千古


給題主提供部分數據。

首先是一些49年前的數據。

「舊中國期間,全國人均壽命35歲,20%——40%的嬰兒活不到一周歲就夭折了。」

「從1937年起8月到48年,物價上漲了600萬倍,1948年8月發行了金元卷,不到一年就成了廢紙。

據聯合國的地區組織「亞洲及太平洋社會委員會」統計,1949年人均國民收入,西歐是473美元,美國是1453美元,整個亞洲為44美元,其中日本是100美元,印度57美元,中國27美元,在亞洲是倒數第一。」

49年以後。

「自1950年4月起,中國連續12年通貨膨脹的歷史至此結束,奠定了人民幣長期穩定的基礎。

」按1952年的不變價格計算,1949年農業總產值為326億元,50年384億元,比49年增加17.8%。51年420億元,同比增加9.4%。52年484億元,同比增加15.2%。按1952年的不變價格計算,1949年工業總產值為140億元,50年191億元,比49年增加36.43%。51年264億元,同比增加38.22%。52年343億元,同比增加29.92%。年均增長34.8%。

「從1953年到1956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到1286億元,與49年相比,年均增長15.6%。其中工業總產值為703.6億元,與49年相比,平均每年增長25.9%,」

到1966年,工農業總產值達到2327.1億元,與49年相比,年均增長9.35%

文化教育

「從建國前文化教育事業發展水平最高的年份看,全國高等學校(1947年)有學生15.5萬人,中等學校(1946年)有學生187.9萬人,小學(1946年)2368.3萬人,各級各類學校的學生總數僅佔總人口的5.6%。」

「全國高等全國高等學校(1965年)學生67.4萬人,各類中等學校(1965年)有學生1431.8萬人,小學(1965年)達到1.16億人,」

1949年布為18.9億米,1952年增加到38.3億米,翻了兩倍。1958年為73.1億米,翻了3.87倍。1966年與1957年相比,紡織工業年均增長9.3%。

這些數據還不包括初步建立較為完善的工業體系,大量的水利工程等等。


數據來源於《世界歷史統計·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卷》

  粗鋼產量:

1913年,中國4.3萬噸,印度6.3萬噸,1930年印度產量超過60萬噸時,中國產量1.5萬噸。

在舊中國歷史最高年產量的1943年,包括日滿產量在內達到了92.3萬噸,而此時印度粗鋼產量超過了140萬噸。

當新中國成立時,中國鋼產量15.8萬噸,而印度137.4萬噸,是中國的8.7倍。

2010年,中國粗鋼產量達到了6.27億噸,印度產量6830萬噸,中國是印度的9.2倍。

  生鐵產量:

1913年,中國9.8萬噸,印度20.7萬噸;

1949年,中國24.6萬噸,印度163.6萬噸;

1993年,中國8730萬噸,印度1540萬噸;

2010年,中國59021.8萬噸,印度3780萬噸。

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年產量為1943年,179.4萬噸,最低為1912年,3000噸,

印度最高年產量為1941年,207.5萬噸,最低為1913年,20.7萬噸。

  煤炭產量:

1912年,中國907萬噸,印度1494.7萬噸;

1949年,中國3242萬噸,印度3220.4萬噸;

1993年,中國11.5億噸,印度2.64億噸;

2010年,中國32.4億噸,印度5.21億噸(2009)。

民國時期,中國最高年產量為1943年5837.4萬噸,最低為1912年907萬噸;

印度最高年產量為1949年3220.4萬噸,最低為1910年1224.1萬噸。

  原油產量:

1910年,印度(含緬甸)81.8萬噸,中國無;

1949年,中國11.8萬噸,印度25.3萬噸;

1993年,中國1.45億噸,印度2650.8萬噸;

2010年,中國2.03億噸,印度3888萬噸。

民國時期,最高年產量,中國81.7萬噸(1943),印度(含緬甸)123.8萬噸(1922)。

  鐵礦石產量:

1899年,中國135萬噸,印度57.2萬噸;

1920年,中國133.6萬噸,印度56.7萬噸;

1949年,中國56萬噸,印度149.4萬噸;

1993年,中國1.17億噸,印度3820萬噸;

2010年,中國10.72億噸,印度2.16億噸。

民國時期,最高年產量,中國1017萬噸(1943),印度208.9萬噸(1928);

最低年產量,中國14.2萬噸(1947),印度56.7萬噸(1920)。

  黃金產量:

1910年,中國5.5噸,印度16.1噸;

1941年,中國11.3噸,印度8.9噸;

1949年,中國0.6噸,印度5.1噸;

1993年,中國160噸,印度1.9噸;

2010年,中國340.88噸,連續三年位居世界第一,印度大約在3噸左右。

  硫酸產量:

1949年,中國4萬噸,印度10.1萬噸;

1993年,中國1336.5萬噸,印度374.2萬噸;

2010年,中國7090.8萬噸,印度無具體數據。

  發電量:

1912年,中國0.46億度,印度無數據;

1939年,中國(含日滿發電量)27.73億度,印度25.32億度;

1949年,中國43.08億度,印度49.09億度;

1993年,中國8394.53億度,印度3563.35億度;

2010年,中國42065.4億度,印度9222.49億度。

  汽車產量:

1955年,中國100輛,印度2.35萬輛;

1978年,中國14.9萬輛,印度8.3萬輛;

1993年,中國129.9萬輛,印度57萬輛;

2010年,中國1826.47萬輛,印度353.68萬輛。

  水泥產量:

1949年,中國66萬噸,印度214萬噸;

2008年,中國13.83億噸,印度1.8億噸;

2010年,中國18.8億噸,印度無具體數據。

  化肥產量:

1949年,中國0.6萬噸,印度2萬噸;

2008年,中國6012.69萬噸,印度2257萬噸;

2010年,中國6741萬噸,印度無具體數據。

  (註:以上數據來源於《世界歷史統計1750-1993亞洲、非洲和大洋洲卷》、中國國家統計局資料庫、聯合國統計司月報資料庫、聯合國糧農組織資料庫、《世界能源統計回顧2011》)

  《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是2002年10月出版的圖書,作者是B.R.米切爾。

  作者

  B.R.米切爾 編

  譯者

  賀力平

  ISBN

  9787505829138

  頁數

  1142

  定價

  230.00元

  內容介紹

  《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亞洲、非洲和大洋洲卷1750-1993 ( 第3版)》內容簡介為:

  一、《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亞洲、非洲和大洋洲卷1750-1993(第3版)》是三卷本《世界歷史統計》的「亞洲、非洲和大洋洲卷」,覆蓋了這三大洲全部主要國家和政治體自1750年以來社會經濟基本指標的可查連續統計數據。連同該書的「歐洲卷」和「美洲卷」,《世界歷史統計》是國際學術界第一本全面覆蓋近代以來並延續至今的世界各地區和各主要國家及政治體的詳盡統計數據彙編,可廣泛用於經濟研究、歷史研究和國際研究等所有社會科學領域,毫無疑問將成為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研究者和學習者必不可少的參考工具書。

  二、《世界歷史統計:亞洲、非洲和大洋訓卷》的全部統計指標分為十大類,它們是:

  A 人口和生命統計

  B 勞動力

  C 農業

  D 工業

  E 對外貿易

  F 交通通訊

  G 財政金融

  H 物價

  I 教育

  J 國民賬戶

  在每一大類標題下細分各個具體的統計指標,例如:   除了全國人口數之外還有國內地區人口數統計指標;   工農業產量統計數據分別按基本產品劃分;   「財政金融」包括銀行體系和政府稅收;   「國民賬戶」除了有各國國內生產總值,還有各國各主要產業部門的比重以及對外收支數據等等。

  除了這些全書統一編排的統計數據之外,編著者還根據所掌握的最新統計發現和研究資料,針對若干國家或若干時期補充列出參考性數據,幫助讀者進一步了解相關信息。

  [1]

  參考資料

  [1] 帕爾格雷夫世界歷史統計。豆瓣讀書

   [引用日期2013-10-27 08:14:02]

  1853年,英國人在印度(1947年印巴分家之前為英屬印度)修建了第一條鐵路,長度32公里。

  1859年,鐵路營業里程1005公里。

  1865年,5412公里。

  1874年,鐵路營業里程10020公里。

  1881年,15865公里。

  1886年,20704公里。

  1892年,鐵路營業長度28596公里,中國開始修建鐵路,年營業長度225公里。

  1894年,鐵路營業長度,30320公里,中國,435公里(大陸,不包括台灣,下同)。

  19世紀末,中印兩國鐵路營業長度分別為829公里(1888年)和 37831公里(1899年)。

  1901年,中國鐵路營業長度1516公里,印度,40818公里。

  宣統元年(1909年),中國鐵路長度在1908年突破7000公里基礎上達7563公里,印度,50678公里。

  宣統三年(1911年,民國元年),中國鐵路長度,9854公里,印度是中國的5.35倍,長度52849公里。

  清政府時期,中國共修建鐵路9854公里。

  1917年,中國鐵路長度11004公里,印度鐵路長度,58472公里。

  1922年,印度鐵路營業長度突破6萬公里,達60540公里,中國為11535公里。

  北洋政府時期,中國修建鐵路2823公里。

  南京國民政府上台。

  1928年,中國鐵路長度再次突破1.3萬公里(1924年曾突破1.3萬公里),印度接近6.6萬公里。

  1936年,印度鐵路營業里程達到頂峰,為69408公里。

  1947年印巴分家後,印度境內鐵路營業長度54693公里。

  1949年,鐵路營業里程中國,21800公里,印度,54754公里。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共修建鐵路9123公里,加上北洋政府,民國時期共修建鐵路11946公里。

  1968年,印度鐵路長度達到6萬公里,中國超過3.8萬公里,新中國20年增加16000公里。

  1990年,印度鐵路長度,62367公里,中國,53400公里。

  1949年至1990年,41年間,印度鐵路營業里程增加7613公里,中國增加31600公里。

  1949~1977年,中國共修建鐵路25600公里,印度修建鐵路6049公里。

  68到77年10年間大約增加一萬公里。

  77到90年13年間大約增加6000公里。

  1950年,日本城市人口比重為35.8%,中國城市人口比重為11.2%。1946年,日本農業人口比重為44.4%。1952年,中國農業人口比重為83.5%。

  1952年,日本國內生產總值為62170億日元,按官方匯率折算為173億美元。195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為679億元人民幣,按官方匯率折算為305億美元。

  1952年,日本國民收入58290億日元,按官方匯率折算為162億美元。1949年,中國國民收入為358億元人民幣,1950年增長到426億元人民幣,按官方匯率折算為118億美元,1951年為497億元人民幣,摺合222億美元,1952年為589億元人民幣,摺合264億美元。

  糧食總產量:

1949年日本1780萬噸,中國11318萬噸。

1950年日本1810萬噸,中國13213萬噸;

1951年日本1760萬噸,中國14369萬噸;

1952年日本1970萬噸,中國16392萬噸。

  粗鋼產量:

1949年日本311萬噸,中國15.8萬噸;

1950年日本484萬噸,中國61萬噸;

1951年日本650萬噸,中國90萬噸;

1952年日本699萬噸,中國135萬噸。

  生鐵產量:

1949年日本160萬噸,中國25萬噸;

1950年日本230萬噸,中國98萬噸;

1951年日本323萬噸,中國145萬噸;

1952年日本359萬噸,中國193萬噸。

  焦炭產量:

1949年日本258萬噸,中國54萬噸;

1950年日本271萬噸,中國150萬噸;

1951年日本386萬噸,中國203萬噸;

1952年日本381萬噸,中國289萬噸。

  煤炭產量:

1949年日本3974萬噸,中國3243萬噸;

1950年日本3975萬噸,中國4300萬噸;

1951年日本4471萬噸,中國5300萬噸;

1952年日本4490萬噸,中國6600萬噸。

  原油產量:

1949年日本19萬噸,中國12萬噸;

1950年日本29萬噸,中國20萬噸;

1951年日本33萬噸,中國31萬噸;

1952年日本30萬噸,中國44萬噸。

  天然氣產量:

1949年日本0.6億立方米,中國0.07億立方米;

1950年日本0.7億立方米,中國0.07億立方米;

1951年日本0.8億立方米,中國0.03億立方米;

1952年日本0.9億立方米,中國0.08億立方米。

  發 電 量:

1949年日本410億度,中國43億度;

1950年日本449億度,中國46億度;

1951年日本477億度,中國57億度;

1952年日本516億度,中國73億度。

  硫酸產量:

1949年日本161萬噸,中國4萬噸;

1950年日本203萬噸,中國6.9萬噸;

1951年日本237萬噸,中國14.9萬噸;

1952年日本266萬噸,中國19萬噸。

  燒鹼產量:

1949年日本15萬噸,中國1.5萬噸;

1950年日本20萬噸,中國2.3萬噸;

1951年日本33萬噸,中國4.8萬噸;

1952年日本27萬噸,中國7.9萬噸。

  純鹼產量:

1949年日本12萬噸,中國8.8萬噸;

1950年日本17萬噸,中國16萬噸;

1951年日本23萬噸,中國18.5萬噸;

1952年日本20萬噸,中國19.2萬噸。

  化肥產量:

1949年日本62萬噸,中國0.6萬噸;

1950年日本64萬噸,中國1.5萬噸;

1951年日本73萬噸,中國2.5萬噸;

1952年日本76萬噸,中國3.8萬噸。

  乙烯產量:

日本1958年1萬噸,

1960年8萬噸,

中國1960年0.07萬噸。

1966年日本107萬噸,中國0.54萬噸;

1978年日本439萬噸,中國38萬噸。

  塑料產量:

1952年日本4萬噸,中國0.2萬噸;

1963年日本107萬噸,中國4.8萬噸;

1974年日本657萬噸,中國30.4萬噸。

  礦山設備:

1957年日本3.63萬噸。

中國1949年0.07萬噸,

1950年0.24萬噸,

1951年0.21萬噸,

1952年0.18萬噸,

1953年0.82萬噸,

1954年0.87萬噸,

1955年1.12萬噸,

1956年3.09萬噸,

1957年5.29萬噸。

  發電設備:

1953年日本116萬千瓦,中國2.2萬千瓦;

1962年日本504萬千瓦,中國15.2萬千瓦;

1969年日本1122萬千瓦,中國203萬千瓦。

  機床產量:

1949年日本0.7萬台,中國0.16萬台;

1950年日本0.4萬台,中國0.33萬台;

1951年日本0.9萬台,中國0.59萬台;

1952年日本1.1萬台,中國1.37萬台。

  汽車產量:

1949年日本2.9萬輛,中國無;

1955年日本6.9萬輛,中國0.01萬輛;

1963年日本128.4萬輛,中國2.06萬輛;

1978年日本924萬輛,中國14.91萬輛。

  載重汽車:

1949年日本2.8萬輛,中國無;

1955年日本4.9萬輛,中國0.01萬輛;

1964年日本112.3萬輛,中國2.08萬輛;

1978年日本328.4萬輛,中國9.61萬輛。

  拖 拉 機:

1953年日本0.1萬台,中國無;

1958年日本0.2萬台,中國0.1萬台;

1976年日本31萬台,中國31萬台。

  水泥產量:

1949年日本328萬噸,中國66萬噸;

1950年日本446萬噸,中國141萬噸;

1951年日本655萬噸,中國249萬噸;

1952年日本712萬噸,中國286萬噸。

  木材產量:

1949年日本4342萬立方米,中國567萬立方米;

1950年日本5136萬立方米,中國664萬立方米;

1951年日本5553萬立方米,中國764萬立方米;

1952年日本4845萬立方米,中國1233萬立方米。

  化學纖維:

1949年日本5.7萬噸,中國無;

1957年日本48.1萬噸,中國0.02萬噸;

1967年,日本110.1萬噸,中國5.22萬噸;

1978年日本184.8萬噸,中國28.46萬噸。

  棉紗產量:

1949年日本16萬噸,中國33萬噸;

1950年日本24萬噸,中國44萬噸;

1951年日本34萬噸,中國49萬噸;

1952年日本35萬噸,中國66萬噸。

  棉布產量:

1949年日本8.2億米,中國18.9億米;

1950年日本12.9億米,中國25.2億米;

1951年日本18.2億米,中國30.6億米;

1952年日本18.7億米,中國38.3億米。

  機製紙及紙板:

1949年日本51萬噸,中國11萬噸;

1950年日本69萬噸,中國14萬噸;

1951年日本89萬噸,中國24萬噸;

1952年日本102萬噸,中國37萬噸。

  電 視 機:

1952年日本0.02萬台,中國無;

1958年日本121萬台,中國0.02萬台;

1964年日本527萬台,中國0.21萬台;

1969年日本1269萬台,中國0.20萬台;

1976年日本1711萬台,中國18.45萬台。

  自 行 車:

1952年日本101萬輛,中國8萬輛;

1958年日本252萬輛,中國117萬輛;

1973年日本941萬輛,中國497萬輛。

  縫 紉 機:

1952年日本132萬架,中國6.6萬架;

1978年日本343萬架,中國486.5萬架。

  手錶產量:

1949年日本76萬隻,中國無;

1957年日本342萬隻,中國0.04萬隻;

1960年日本715萬隻,中國50.5萬隻;

1978年日本4919萬隻,中國1351萬隻。

  糖 產 量:

1949年日本3萬噸,中國20萬噸;

1950年日本4萬噸,中國24萬噸;

1951年日本3萬噸,中國30萬噸;

1952年日本3萬噸,中國45萬噸。

  捲煙產量:

1949年日本106萬箱,中國160萬箱;

1950年日本129萬箱,中國185萬箱;

1951年日本150萬箱,中國200萬箱;

1952年日本164萬箱,中國265萬箱。

根據國家統計局工業交通物資統計司提供的統計數據,1949年以前,中國主要工業產品歷史最高年產量如下:

  紗:1933年,44.5萬噸;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73.5%。

  布:1936年,27.9億米;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67.7%。

  火柴:1937年,860.0萬件;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78.1%。

  原鹽:1943年,392.0萬噸;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76.3%。

  糖:1936年,41.0萬噸;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48.8%。

  捲煙:1947年,236.0萬箱;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67.8%。

  原煤:1942年,0.62億噸;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51.6%。

  原油:1943年,32.0萬噸;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37.5%。

  發電量:1941年,60.0億度;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71.7%。

  粗鋼:1943年,92.3萬噸;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17.1%。

  生鐵:1943年,180.0萬噸;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13.9%。

  水泥:1942年,229.0萬噸;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28.8%。

  平板玻璃:1941年,129.0萬標準箱;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83.7%。

  硫酸:1942年,18.0萬噸;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22.2%。

  純鹼:1940年,10.3萬噸;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85.4%。

  燒鹼:1941年,1.2萬噸;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125.0%。

  金屬切削機床:1941年,0.54萬台;1949年產量為歷史最高產量的29.6%。

  (註:1945年以前包括日佔東北產量)

  主要工業品產量:

  煤:

1903年,中國103萬噸,日本1008.8萬噸;

1906年,中國903.3萬噸,日本1298.0萬噸;

1912年,中國907.0萬噸,日本1964.0萬噸;

1919年,中國2015萬噸,日本3127.1萬噸;

1927年,中國2417萬噸,日本3353.1萬噸;

1931年,中國2724萬噸,日本2798.7萬噸;

1937年,中國3138.7萬噸(含滿洲),日本4525.8萬噸;

1941年,中國5524.3萬噸,日本5647.2萬噸;

1942年,中國5837.4萬噸,日本5354.0萬噸,中國首次超過日本;

1943年,中國降為5045.9萬噸,日本增長到5550萬噸;

1945年,中國2628.5萬噸,日本2988.0萬噸;

1948年,中國1242.0萬噸,日本3372.6萬噸;

1949年,中國3243萬噸,日本3797.3萬噸。

  原油:

1926年,中國2千噸,日本24.8萬噸;

1930年,中國5萬噸,日本28.2萬噸;

1935年,中國14.1萬噸,日本31.6萬噸;

1937年,中國19.4萬噸(含滿洲),日本35.3萬噸;

1939年,中國38.4萬噸,日本33.4萬噸;

1940年,中國58.5萬噸,日本30.1萬噸;

1941年,中國66.3萬噸,日本27.5萬噸;

1942年,中國81.7萬噸,日本23.5萬噸;

1944年,中國20.1萬噸,日本22.9萬噸;

1945年,中國17.5萬噸,日本22.1萬噸;

1946年,中國7萬噸,日本19.2萬噸;

1947年,中國5.2萬噸,日本18.3萬噸;

1948年,中國7.3萬噸,日本15.9萬噸;

1949年,中國11.8萬噸,日本19.4萬噸。

  天然氣:

1916年,日本1400萬立方米,

1931年增長到7700萬立方米,

1949年降到5800萬立方米。

中國1949年為700萬立方米,之前無數據。

  鐵礦石:

1892年,中國22.1萬噸,1899年增長到135萬噸。

日本1880年為2.5萬噸,1892年增長到6.9萬噸,

1899年增長到21.1萬噸。

1920年,中國133.6萬噸,日本18萬噸;

1928年,中國148.5萬噸,日本7.6萬噸;

1929年,中國首次突破200萬噸達到204.7萬噸,日本則僅有8.8萬噸;

1937年,中國341萬噸,日本29.4萬噸;

1940年,中國突破500萬噸達到681.3萬噸,日本為49.6萬噸;

1942年,日本突破100萬噸,達到106.7萬噸,中國則接近1000萬噸並在1943年突破1000萬噸。

1945年,中國跌破100萬噸,僅有44.6萬噸,日本則為93.5萬噸。

1946年,中國29.4萬噸,日本28.7萬噸;

1947年,中國14.2萬噸,日本25.5萬噸;

1948年,中國15萬噸,日本29.7萬噸;

1949年,中國56萬噸,日本40.7萬噸。

  生鐵產量:

1893年,日本2.1萬噸,中國無數據。

1912年,日本增長到24.1萬噸,中國僅為3千噸。

1913年,中國9.8萬噸(這一年印度為20.7萬噸),日本24.3萬噸;

1914年,中國13萬噸,日本30.2萬噸;

1919年,中國23.7萬噸,日本61.3萬噸;

1925年,中國19.3萬噸,日本69.7萬噸,印度90.2萬噸。

1928年,日本生鐵產量突破100萬噸達到111萬噸,

中國接近30萬噸為29.8萬噸,

印度為107.2萬噸。

1934年,中國突破50萬噸至52.1萬噸,日本為177.2萬噸,印度為135.3萬噸。

1939年,中國突破100萬噸至107.1萬噸,日本為330.9萬噸,印度為178.7萬噸。

1942年,中國171.3萬噸,日本442.0萬噸,印度188.0萬噸;

1945年,中國降為21.3萬噸,日本98.4萬噸,印度142.8萬噸。

1946至1949年,中國生鐵產量為:

1946年2.9萬噸、

1947年3.4萬噸、

1948年4.0萬噸、

1949年24.6萬噸,

日本為:

1946年21.2萬噸、

1947年36.7萬噸、

1948年83.6萬噸、

1949年160.2萬噸,

印度為:

1946年146.1萬噸、

1947年145.8萬噸、

1948年148.7萬噸、

1949年163.6萬噸。

  粗鋼產量:

日本鋼產量從1901年的1千噸增長到1912年的1.5萬噸,同年中國為3千噸。

1913年,中國4.3萬噸,日本1.7萬噸,印度6.3萬噸。

1917年,中國依然為4.3萬噸,日本已經增長到77.3萬噸,印度也增加到16.7萬噸。

1921年,中國7.7萬噸,為北洋政府時期最高年產量,日本為86.5萬噸,印度18.6萬噸。

南京國民政府上台後,「黃金十年」里最高年產量為1934年的5萬噸,

當年日本384.4萬噸,

印度81萬噸。

1935年開始,隨著日據東北鋼鐵廠的建設,中國名義上的鋼產量開始迅速上升,

1935年為25.7萬噸,日本本土則為470.4萬噸,印度為87.6萬噸。

1936年,中國(含日佔東北)41.4萬噸,日本522.3萬噸,印度88萬噸;

1937年,中國55.6萬噸(含滿洲),日本580.1萬噸,印度91萬噸;

1938年,中國87.5萬噸,日本647.2萬噸,印度95.2萬噸;

1939年,中國52.2萬噸,日本669.6萬噸,印度106.7萬噸。

1943年,中國達到新中國建立前最高歷史年產量

92.3萬噸,絕大部分是日佔東北的產量,

日本則為782萬噸,

印度為136.4萬噸(印度獨立前最高年產量為1941年的143萬噸)。

1945年,中國26萬噸,日本208.2萬噸,印度138.8萬噸;

1946年,中國1.6萬噸,日本56.4萬噸,印度131.4萬噸;

1947年,中國6.3萬噸,日本94.1萬噸,印度127.7萬噸;

1948年,中國4.4萬噸,日本171.5萬噸,印度127.7萬噸;

1949年,中國15.8萬噸,日本311.1萬噸,印度137.4萬噸。

  發電量:

1912年,中國0.46億度,日本則從1907年的2.77億度增長到11.44億度。

1915年,中國1.3億度,日本22.17億度;

1922年,中國5.19億度,日本55.86億度;

1926年,中國10.11億度,日本105.53億度;

1930年,中國15.46億度,日本157.73億度;

1933年,中國20.74億度,日本195.22億度;

1936年,中國30.75億度,日本271.35億度;

1937年,中國18.64億度,日本302.45億度;

1944年,中國53.14億度,日本361.22億度;

1945年,中國48.76億度,日本219億度;

1946年,中國36.25億度,日本302.89億度;

1947年,中國46.71億度,日本327.50億度;

1948年,中國44.98億度,日本377.91億度,印度45.72億度;

1949年,中國43.08億度,日本414.94億度,印度49.09億度。

  以上數據來源於《世界歷史統計·非洲、亞洲和大洋洲卷》。

  粗鋼產量:

1949年,美國7074萬噸,蘇聯2329萬噸,英國1580萬噸,法國915萬噸,西德916萬噸,日本311萬噸,中國15.8萬噸。

1978年,蘇聯15100萬噸,美國12389萬噸,日本10211萬噸,西德4126萬噸,中國3178萬噸,法國2284萬噸,英國2030萬噸。

  生鐵產量:

1949年,美國4982萬噸,蘇聯1639萬噸,英國968萬噸,法國841萬噸,西德717萬噸,日本160萬噸,中國25萬噸。

1978年,蘇聯11100萬噸,美國7957萬噸,日本8017萬噸,中國3479萬噸,西德3014萬噸,法國1919萬噸,英國1141萬噸。

  焦炭產量:

1949年,美國5773萬噸,西德2514萬噸,蘇聯2430萬噸,英國1574萬噸,法國690萬噸,日本258萬噸,中國54萬噸。

1978年,蘇聯8640萬噸,美國5250萬噸,中國4690萬噸,日本4389萬噸,西德2541萬噸,英國1225萬噸,法國1030萬噸。

  原油產量:

1949年,美國24892萬噸,蘇聯3344萬噸,西德84萬噸,日本19萬噸,英國16萬噸,中國12萬噸,法國8萬噸。

1978年,蘇聯57246萬噸,美國42919萬噸,中國10405萬噸,英國5338萬噸,西德506萬噸,法國112萬噸,日本54萬噸。

  煤炭產量:

1949年,美國43597萬噸,蘇聯23550萬噸,英國21861萬噸,西德11740萬噸,法國5304萬噸,日本3974萬噸,中國3243萬噸。

1978年,蘇聯72400萬噸,中國61800萬噸,美國59915萬噸,西德20750萬噸,英國12354萬噸,法國2239萬噸,日本1909萬噸。

  天 然 氣:

1950年,美國1779億立方米,蘇聯58億立方米,法國2.5億立方米,日本0.7億立方米,西德0.6億立方米,中國0.07億立方米,英國0.6億立方米(1959年)。

1978年,美國5331億立方米,蘇聯3724億立方米,英國372億立方米,西德203億立方米,中國137億立方米,法國79億立方米,日本29億立方米。

  發 電 量:

1949年,美國3451億度(淨髮電量),蘇聯783億度,英國506億度,日本410億度,西德357億度,法國303億度(淨髮電量),中國43億度。

1978年,美國22860億度(淨髮電量),蘇聯12000億度,日本5640億度,西德3534億度,英國3534億度,中國2566億度,法國2226億度。

  硫酸產量:

1949年,美國1037萬噸,蘇聯220萬噸,英國169萬噸,日本161萬噸,法國115萬噸,西德114萬噸,中國4萬噸。

1978年,美國3481萬噸,蘇聯2240萬噸,中國661萬噸,日本643萬噸,西德468萬噸,法國458萬噸,英國346萬噸。

  純鹼產量:

1950年,美國362萬噸,英國125萬噸,蘇聯75萬噸,西德74萬噸,法國72萬噸,日本17萬噸,中國16萬噸。

1978年,蘇聯488萬噸,英國190萬噸(1971年),美國164萬噸,法國137萬噸,西德135萬噸,中國133萬噸,日本118萬噸。

  燒鹼產量:

1951年,美國282萬噸,英國55萬噸,西德39萬噸,蘇聯35萬噸,日本33萬噸,法國26萬噸,中國4.8萬噸。

1978年,美國960萬噸,西德325萬噸,蘇聯276萬噸,日本270萬噸,法國134萬噸,中國133萬噸,英國92萬噸(1972年)。

  化肥產量:

1950年,美國426萬噸,西德184萬噸,法國165萬噸,蘇聯124萬噸,日本64萬噸,英國56萬噸,中國1.5萬噸。

1978年,蘇聯2365萬噸,美國1941萬噸,中國869萬噸,法國470萬噸,西德447萬噸,日本215萬噸,英國164萬噸。

  塑料產量:

1952年,美國89萬噸,西德17萬噸,英國12萬噸,蘇聯6.7萬噸(1950年),法國4萬噸,日本4萬噸,中國0.2萬噸。

1978年,美國1238萬噸,西德675萬噸,日本587萬噸,蘇聯352萬噸,法國291萬噸,英國277萬噸,中國68萬噸。

  乙烯產量:

1960年,美國247萬噸,英國45萬噸(1963年),西德23萬噸,蘇聯18萬噸,日本8萬噸,法國8萬噸,中國0.07萬噸。

1978年,美國1247萬噸,日本439萬噸,西德322萬噸,法國197萬噸,蘇聯148萬噸(1976年),英國125萬噸(1975年),中國38萬噸。

  汽車產量:

1949年,美國625.4萬輛,英國62.9萬輛,法國28.6萬輛,蘇聯27.6萬輛,西德16.2萬輛,日本2.9萬輛,中國無。

1978年,美國1287.6萬輛,日本924.0萬輛,西德458.4萬輛,法國408.0萬輛,蘇聯217.3萬輛,英國160.8萬輛,中國14.9萬輛。

  載重汽車:

1949年,美國113.4萬輛,蘇聯23.0萬輛,英國21.6萬輛,法國9.8萬輛,西德5.7萬輛,日本2.8萬輛,中國無。

1978年,美國370.8萬輛,日本326.4萬輛,蘇聯85.9萬輛,法國45.6萬輛,英國38.4萬輛,西德30.0萬輛,中國9.6萬輛。

  拖 拉 機:

1949年,美國60萬輛,蘇聯9.3萬輛,英國9.0萬輛,西德2.7萬輛,法國1.7萬輛,日本和中國無。

1977年,蘇聯56.9萬輛,中國41.9萬輛,日本28.8萬輛,美國20.5萬輛,英國14.7萬輛,西德13.0萬輛,法國6.0萬輛。

  水泥產量:

1949年,美國3594萬噸,英國936萬噸,西德846萬噸,蘇聯815萬噸,法國688萬噸,日本328萬噸,中國66萬噸。

1978年,蘇聯12928萬噸,日本8489萬噸,中國7390萬噸,美國7174萬噸,西德3350萬噸,法國2820萬噸,英國1592萬噸。

  木材產量:

1950年,美國28266萬立方米,蘇聯26600萬立方米,日本5136萬立方米,西德2659萬立方米,法國2033萬立方米,中國664萬立方米,英國337萬立方米。

1977年,蘇聯37670萬立方米,美國33844萬立方米,中國4967萬立方米,日本3431萬立方米,法國3039萬立方米,西德2873萬立方米,英國389萬立方米。

  化學纖維:

1949年,美國47.8萬噸,英國13.0萬噸,西德12.8萬噸,法國7.1萬噸,日本5.7萬噸,蘇聯2.5萬噸,中國無。

1978年,美國390.7萬噸,日本184.8萬噸,蘇聯110.0萬噸,西德88.2萬噸,英國59.8萬噸,法國33.5萬噸,中國28.5萬噸。

  電 視 機:

1958年,美國528萬台,英國200萬台,西德149萬台,日本121萬台,蘇聯98萬台,法國37萬台,中國0.02萬台。

1977年,日本1521萬台,美國786萬台,蘇聯707萬台,西德468萬台,英國218萬台,法國191萬台,中國28.5萬台。

  捲煙產量:

1950年,美國784萬箱,蘇聯250萬箱,英國225萬箱,中國160萬箱,日本129萬箱,法國63萬箱,西德49萬箱。

1978年,美國1390萬箱,中國1182萬箱,蘇聯755萬箱,日本603萬箱,西德303萬箱,英國213萬箱,法國165萬箱。

  糖 產 量:

1949年,蘇聯222萬噸,美國199萬噸,法國83萬噸,西德61萬噸,英國52萬噸,中國20萬噸,日本3萬噸。

1978年,蘇聯935萬噸,美國523萬噸,法國406萬噸,西德297萬噸,中國227萬噸,英國111萬噸,日本62萬噸。

  機製紙及紙板:

1949年,美國939萬噸,英國163萬噸,蘇聯100萬噸,西德89萬噸,法國87萬噸,日本51萬噸,中國11萬噸。

1978年,美國5752萬噸,日本1650萬噸,蘇聯940萬噸,西德687萬噸,法國496萬噸,中國439萬噸,英國415萬噸。

  棉紗產量:

1949年,美國171萬噸,蘇聯61萬噸,英國37萬噸,中國33萬噸,法國23萬噸,西德23萬噸,日本16萬噸。

1978年,中國238萬噸,蘇聯161萬噸,美國112萬噸,日本45萬噸,法國22萬噸,西德16萬噸,英國9萬噸。

  棉布產量:

1949年,美國76.8億米,蘇聯36.0億米,中國18.9億米,英國18.3億米,法國10.9億米,西德8.7億米,日本8.2億米。

1978年,中國110.3億米,蘇聯69.7億米,美國36.4億米,日本23.2億米,法國10.1億米,西德9.6億米,英國3.8億米。

  1949年,中國農業總產值為326億元,1977年增長到1253億元,現價增長了2.84倍。2008年,中國農業總產值58002億元,是1978年的41.52倍,現價增長了40.52倍。2008年,中國現價農業總產值是1949年的177.92倍。

  1949年,中國糧食產量為11318萬噸,1977年增長到28273萬噸,是1949年的2.5倍。2008年,中國糧食產量52871萬噸,是1949年的4.67倍。

  1949年,中國工業總產值為140億元,1977年增長到3725億元,現價增長了25.61倍。2008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為507285億元,比1978年現價增長了129.32倍,是1949年的3624倍。

  1949年,農業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70%,工業產值僅佔30%,是一個典型的農業國。1956年,中國工業總產值首次超過農業總產值,當年工業和農業產值的比重為51.3:48.7。1977年,工業總產值已經佔到工農業總產值的74.8%,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已經降到25.2%。至2008年,中國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占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9.7%(加上規模以下工業比重應在90%以上)。

  1949年,中國粗鋼產量僅為16萬噸,少得可憐。1952年,三年經濟恢復時期結束後,達到135萬噸,超過了民國時期歷史最高年產量。1957年,中國鋼產量首超500萬噸,1959年超過1300萬噸,1960年超過1800萬噸,之後,由於國民經濟調整,連續4年降到1000萬噸以下。1965年再次超過1000萬噸,直到1971年再次超過1960年的水平。1977年,粗鋼產量為2374萬噸,是1949年的148倍。2008年,中國鋼產量達到50306萬噸,是1949年的3144倍。

  1955年,中國開始能夠製造汽車,當年產量僅為100輛,

1956年產量增加到1700輛,

1958年大躍進時期產量突破1萬輛,達到1.6萬輛。

1960年突破2萬輛,

1961年降至3600輛,

1963年再次突破2萬輛,

1966年突破5萬輛後又降至2-3萬輛的規模,

直到1969年再次突破5萬輛,

此後產量比較穩定,

1971年突破10萬輛,

1975年接近14萬輛,

1980年突破20萬輛,

1988年突破50萬輛,1992年首破100萬輛,5年後突破150萬輛,2000年首破200萬輛,2004年突破500萬輛,2009年突破1000萬,接近1400萬輛。

  糧食總產量:

1949年,

中國糧食總產量11318萬噸,

印度6285萬噸。

  棉花總產量:

1949年,中國棉花總產量44.4萬噸,

印度51.8萬噸。

  生鐵產量:

1949年,中國生鐵產量25萬噸,

印度164萬噸。

  粗鋼產量:

1949年,中國粗鋼產量15.8萬噸,

印度137萬噸。

  煤炭產量:

1949年,中國煤炭產量3243萬噸,

印度3220萬噸。

  焦炭產量:

1949年,中國焦炭產量54萬噸,

印度191萬噸。

  木材產量:

1949年,中國木材產量567萬立方米,

印度2787萬立方米。

  天然氣產量:

1949年,中國天然氣產量0.07億立方米,

印度無。

  原油產量:

1949年,中國原油產量12.1萬噸,

印度25萬噸。

  發電量:

1949年,中國發電量43.1億度,

印度49億度。

  水泥產量:

1949年,中國水泥產量66萬噸,

印度214萬噸。

  化肥產量:

1949年,中國化肥產量0.6萬噸,

印度2萬噸。

  純鹼產量:

1949年,中國純鹼產量8.8萬噸,

印度1.8萬噸。

  燒鹼產量:

1949年,中國燒鹼產量1.5萬噸,

印度0.6萬噸。

  硫酸產量:

1949年,中國硫酸產量4.0萬噸,

印度10萬噸。

  汽車產量:

1955年,中國汽車產量100輛,

印度2.2萬輛。

  棉布產量:

1949年,中國棉布產量18.9億米,

印度34.6億米。

  棉紗產量:

1949年,中國棉紗產量32.7萬噸,

印度62萬噸。

  糖產量:

1949年,中國糖產量20萬噸,

印度118萬噸。

  機製紙及紙板產量:

1949年,中國11萬噸,

印度9萬噸。

  化學纖維產量:

1957年,中國0.02萬噸,

印度1950年為0.1萬噸。

  自行車產量:

1949年,中國1.4萬輛,

1953年16.5萬輛,

印度1953年26萬輛。

  縫紉機產量:

1952年,中國6.6萬架,

1953年5.4萬架,

1958年64萬架,

印度1953年6萬架,

1958年21萬架。

  捲煙產量:

1949年,中國160萬箱,

印度44萬箱。

  塑料產量:

1950年,中國0.1萬噸,

1956年0.9萬噸,

印度1956年0.1萬噸。

  礦山設備:

1949年,中國0.07萬噸,

印度無。

  發電設備:

1950年,中國0.2萬千瓦,

印度無。

  鐵路機車:

1952年,中國20台,1960年804台,

印度1963年1台,

1973年143台。

  1952年,中國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絕大多數已經超過了1949年以前歷史最高年產量。

  糧食產量:

1952年,中國16391.5萬噸,印度6475萬噸。

1978年,中國30476.5萬噸,印度15584萬噸。

  棉花產量:

1952年,中國130.4萬噸,印度54.2萬噸。

1978年,中國216.7萬噸,印度125.0萬噸。

  粗鋼產量:

1952年,中國135萬噸,印度160萬噸。

1978年,中國3178萬噸,印度995萬噸。

  生鐵產量:

1952年,中國193萬噸,印度189萬噸。

1978年,中國3479萬噸,印度972萬噸。

  焦炭產量:

1952年,中國289萬噸,印度212萬噸。

1978年,中國4690萬噸,印度1210萬噸。

  煤炭產量:

1952年,中國6600萬噸,印度3689萬噸。

1978年,中國6.18億噸,印度1.05億噸。

  原油產量:

1952年,中國44萬噸,印度26萬噸。

1978年,中國10405萬噸,印度1127萬噸。

  天然氣產量:

1952年,中國0.08億立方米,印度無。

1978年,中國137.3億立方米,印度16億立方米。

  發 電 量:

1952年,中國73億度,印度61億度。

1978年,中國2566億度,印度1010億度。

  水泥產量:

1952年,中國286萬噸,印度359萬噸。

1978年,中國6524萬噸,印度1962萬噸。

  汽車產量:

1955年,中國0.01萬輛,印度2.3萬輛。

1978年,中國14.91萬輛,印度9.4萬輛。

  載重汽車:

1955年,中國0.01萬輛,印度0.9萬輛。

1978年,中國9.61萬輛,印度4.9萬輛。

  肉產量:

1949年,中國220萬噸,印度無數據;

  1965年,中國551萬噸,印度64.1萬噸;

  1978年,中國1107.4萬噸,印度86.3萬噸;

  1993年,中國3841.5萬噸,印度231.3萬噸;

  2008年,中國7278.7萬噸,印度679.6萬噸;

  2009年,中國7649.7萬噸,2010年,中國7925萬噸。

  印度肉類產量偏少,與印度的飲食習慣有關。

  奶產量:1951年,印度1749.1萬噸,中國無數據;

  1985年,中國289.4萬噸,印度4230.0萬噸;

  1993年,中國563.7萬噸,印度6314.0萬噸;

  2008年,中國3781.5萬噸,印度10990.0萬噸;

  2009年,中國3732.6萬噸,印度無數據。

  牲畜數量:

  1914年,中國,馬493.4萬匹,驢439.4萬頭,牛2199.7萬頭,豬7681.9萬頭,綿羊2218.6萬隻;

  印度,馬182.0萬匹,驢150.8萬頭,牛13722萬頭,綿羊3140.7萬頭,山羊3069.4萬頭,水牛1998.6萬頭,駱駝54.6萬峰。

  1935年,中國,馬408萬匹,騾466.6萬匹,驢1054.7萬頭,牛2264.7萬頭,豬6263.9萬頭,綿羊2095.7萬隻,山羊2199.3萬頭,水牛1160.3萬頭;

  印度,馬237.9萬匹,驢200.4萬頭,牛16137.1萬頭,綿羊4262.2萬隻,山羊5197.5萬隻,水牛4516.1萬頭,駱駝102.5萬峰。

  1949年,中國,馬487.5萬匹,騾147.5萬匹,驢949.4萬頭,牛合計4393.4萬頭,豬5775萬頭,綿羊2662萬頭,山羊1613萬頭,駱駝24.7萬峰;

  印度,馬140.1萬匹,驢113.1萬頭,牛13384.1萬頭,豬365.3萬頭,綿羊3584.6萬頭,山羊4411.6萬頭,水牛3958.9萬頭,駱駝64.3萬峰。

  1978年,

中國,馬1124.5萬匹,騾386.8萬匹,驢748.1萬頭,牛合計7072.4萬頭,

  豬30129萬頭,

  綿羊9640萬頭,山羊7354萬頭,駱駝57.4萬峰;

  印度,馬91.6萬匹(1977),驢97.8萬頭(1977),牛18199.2萬頭,豬850萬頭,綿羊4221.0萬噸,山羊7650萬頭,水牛5333.0萬頭,駱駝106.0萬峰。

  1993年,中國,馬996萬匹,騾549.8萬匹,驢1086.6萬頭,牛10799.8萬頭,豬39396萬頭,綿羊11165萬頭,山羊9581萬頭,駱駝37.3萬峰;

  印度,馬98萬匹,驢160萬頭,牛19270萬頭,豬1163萬頭,綿羊4460.8萬頭,山羊11754.7萬頭,水牛7855.5萬頭,駱駝151萬峰。

  2008年,中國,682.4萬匹,驢和騾子1010.5萬頭,牛8262.4萬頭,水牛2327.2萬頭,豬44642.3萬頭,山羊14937.7萬頭,綿羊13643.6萬頭,駱駝24.0萬峰;

  印度,馬75.1萬匹,驢82.6萬頭,牛17451.0萬頭,水牛9859.5萬頭,豬1400.0萬頭,山羊12573.2萬頭,綿羊6498.9萬頭,駱駝63.2萬峰。

上世紀70年代以後,世界主要有核國家,普遍進入固體燃料導彈時代;固體燃料的彈道導彈的突出優點是發射準備時間短;導彈內部的固體發射葯裝葯室,本身就是導彈的發動機;而且整個彈體生產出來以後,可以長時間無須檢修的保存;接到發射命令,接通導彈電源,激活程序,幾分鐘後就可以發射出去,特別有利於核戰爭中的快速反應,先發制人。

天朝的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首先是從中程導彈開始研發:中程的巨浪1——東風21、短程的東風11、東風15等型號,直到第一代固體洲際導彈——東風31;

最早為海軍第一代彈道導彈核潛艇配套研發了巨浪1,在這個型號的牽引下,才有了天朝固體彈的全面開花,甚至到如今全世界一枝獨秀——「巨浪上岸」,是非常重要的關鍵步驟。

巨浪1型,裝備092潛艇12枚;1969開始研發;1982年10月,由實驗常規潛艇水下發射成功;1988年9月,由目標艇——092型導彈核潛艇發射成功。水下發射,射程不超過1800公里,攜帶一枚重量不超過600公斤的核彈頭,當量100萬噸。

上世紀60年代開始大規模建設的陸地地下核反擊基地——「長城工程」,在80年代後的20年中,不斷加大投入,設計施工進入現代化,基本建成了世界獨一無二的龐大地下核工程、核反擊網路體系。

「長城工程」,從六十年代開始建設,到當今還在施工。到上世紀末,已經基本建成了9大基地,其中8個(山西五寨、吉林TH51基地、河南LY53基地、湖南HH55基地…等)是核武發射反擊基地;一個核彈頭儲存保養基地(Q嶺T白山)。在軍改以前,51、52、55、56、22基地為軍級單位;53、54為副軍級單位。

天朝每個導彈基地,都是一套地下、地上結合的完整複雜的龐大體系。導彈本身,燃料倉,指揮通信系統,兵營,倉庫,車輛,醫院,生活區都深入地下(或山峰下)數百甚至上千米;作戰(演習)期間,可以對外完全封閉幾個月甚至十幾個月(核爆核心區在十幾個月後,放射污染會下降到人類可露天存活的水平);地下工事內的氧氣,水源,食品,電力可完全與外界隔絕,具有獨立的支持循環體系(達到核潛艇或者太空艙的封閉生存標準);這是為了防止核爆的直接衝擊破壞,以及核大戰後的嚴重核污染。工事裡面的人和武器系統只有先生存下來,才能進行核反擊。

這些工事的核心部分,可以扛住500萬噸級氫彈的直接命中;或者30萬噸級分導彈頭的連續命中;核心區抗核爆瞬間壓強可以超過每平方厘米200公斤!(相當于海面下2000米的水壓)。工事的分支星羅棋布,在上萬平方公里山區內網狀聯繫,有無數的出口和假目標。反擊的導彈,可以在網狀的隧道內大範圍機動,可選擇任何一個出口發射,成為名副其實的「陸地核潛艇」。

「長征工程」的內部,除了少數高層,外界難窺其全貌。坊間有個傳聞,可見其規模:說某軍方司機,開軍用越野車,從北京西山的某隧道洞口進去,以時速70公里,一直在燈火通明,道路寬闊的隧道內行駛,十幾個小時後,才從另一個出口出來——發現時間已經是第二天,自己居然身在河南西部!

  在新中國28年中,在毛主席的領導下,進行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建設。通過江河治理和修建水庫,實現放洪排澇,抵禦旱災,灌溉農田的最基本的保障。

  解放前我國只有大型水庫6座,中型水庫17座,小型水庫1200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數),大中小水庫1223(1222)座(含部分灌溉工程數),總庫容估計200億立方左右。

  1949—1976年,全國建成大型水庫302座,中型水庫2110座,小型水庫82000多座,大中小水庫84000多座,總庫容4000億立方。

  截止到1976年底,全國有水庫大中小水庫85400多座,總庫容4200億立方。

  大型水庫建設年代表(1949—1976)

  建 設 大型水庫 中型水庫 小型水庫 大中小合計   年 代 (座) (座) (座) (座)

  1949年前 6 17 1200 1223

  1949-1957年 19 60 1000 1079

  1958-1965年 210 1200 44000 45410

  1966-1976年 73 850 37000 37923

  總 計 308 2127 83200 85635

  總庫容小於10萬立方米時稱為塘壩。   水庫、塘壩劃分標準:   按總庫容劃分。   大型水庫:1億立方米以上;   中型水庫:1000萬立方米以上,不足1億立方米;   小(一)型水庫:100萬立方米及 以上,不足1000萬立方米;   小(二)型水庫:10萬立方米及以上,不足100萬立方米;   塘壩 :10萬立方米以下,1萬立方米以上。

  毛澤東時代28年時間,共建成大、中、小(10萬m3以上)型水庫8.6萬座,塘壩640萬口(10萬m3以下);總庫容4千多億m3。

  人工河渠總延長300多萬公里,配套機井220萬眼,各類堤防總長16.5萬公里。

  其「工程總量」體積摺合土石方3610億m3,相當於1200座三峽工程。

  若參照目前水利工程造價,按土石方量簡單折算,總造價為240萬億元;超過1980-2008年所有的GDP總和。

  這些水利建設投入是當時全國基本建設總投入的7.08%。

  從建國到1981年,我國共建成八萬六千多座水庫,總蓄水量達四千二百多億立方。其中,大中型水庫二千七百零二座。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僅有大中型水庫二十多座。我國的農田灌溉面積,從建國初期經歷幾千年達到的低標準的三億畝,增長達六億七千萬畝,增加了1.2倍。1952年灌溉面積佔耕地面積的18.5%,1979年增至45.2%。聯合國糧農組織1980年年報指出,我國農田灌溉面積,已躍居「世界第一位」,為印度、美國、蘇聯等國所不及。

  日本的人均壽命數據

  1880年,37歲,   1890年,38.5,   1920年,42.5歲,   1947年,52歲,   1977年,75歲,   1990年,79歲,   2006年,82歲。   2015年,84歲。

  我國的人均壽命數據

  1949年,35歲,

  1957年,57歲,

  1960年,60歲,

  1963年,61歲,

  1973年-1975年,64.9歲,男63.62歲,女66.32歲

  1975年,男67,女69。

  1976年,65歲,

  1978年,68歲,

  1981年,67.88歲,男66.28,女69.27

  1985年,68.92歲,男66.96,女70.98。

  1990年,68.6歲,男66.84,女70.47。

  1994年,69歲,

  1995年,69歲,

  1997年,70歲

  1999年,70.83歲,男68.75,女73.20。

  2000年,71.40歲,男69.63,女73.33。

  2006年,72歲。

  2005-2010年,72.71歲

  2010年,73.5歲

  2010年,74.83歲,男72.38,女77.37。

  從1949年到1981年,中國的人均壽命從35歲增長到67.88歲,到1985年,中國男子平均壽命達到67歲,女子達到71歲。目前我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0.83歲(男性為68.5歲,女性為73.2歲)

  2005—2010年,中國平均預期壽命為72.71歲,位居第95位,高出世界平均預期壽命(67.88歲)4.83歲,低於發達國家(76.94歲)4.23歲。「十二五」末,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將提高到74.5歲,相當於日本1970年、美國1980年、世界2040年的水平。

  20世紀50年代上半期,世界人口預期壽命為46.5歲,其中發達國家的人口預期壽命為66.1歲,發展中國家的人口預期壽命為41歲;20世紀80年代上半期,世界人口預期壽命為59.5歲,其中發達國家的人口預期壽命為73.1歲,發展中國家的人口預期壽命為57.3歲;20世紀90年代下半期,世界人口預期壽命為65歲,其中發達國家的人口預期壽命為74.9歲,發展中國家的人口預期壽命為63歲。

  世界人均壽命逾65歲世界衛生組織日前發表的世界健康狀況報告公布,1995年世界人均壽命超過了65歲,比1985年約增加3歲。

  全球人均壽命比20世紀初增加了30歲。1955年是48歲,1975年是59歲,1995年是65歲。台灣在49年應該介於47-52之間


知乎上好多人覺得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無神論、唯物主義,在別人拜神的時候,中國人推崇人定勝天、愚公移山,中國人看神不爽就射下來(后羿),黃河泛濫就親手治理(大禹),簡直就是古代社會的一朵奇葩。

實際上,以上這些東西開始作為廣泛的民間認同是從大革命的時候開始的,儘管它們的寓意確實是古已有之。

那個治理黃河的大禹,給留下了一個世襲王朝,以及遍地大禹廟,你以為拜聖人就比拜別的什麼東西高端?

還有中國一直是世俗權力大於神權或者教權,所以中國人自古更加實在更加優秀云云。拜託,你既然都接受了政治書的唯心、唯物這種劃分,為什麼你就不承認任何地方的封建社會都是神權和王權勾結剝削勞動人民?都是地主而已,誰比誰優越?再說了,中國古代近代的神權如何壓榨人民,看看毛選都能了解一二,你們真的這麼唯物主義,幹嘛老是滿足於腦子裡的幻想?

回到題目,以上所提的這些很多「唯物主義」知乎用戶幻想是「自古以來」的東西,全都是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的,就連「自古以來」這個詞的這種用法都是社會主義建設帶來的。


人類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饑荒。


1土改&農業集體化。前者讓耕者有其田,後者讓耕者永遠有其田,堵住了土地兼并的口子。

2農田水利。這個至今仍在發揮作用,機械化施工代替了人工疏浚。那些各地地圖上一道道的藍色細線就是它們。

3基本醫療體系。見過當年的赤腳醫生教材,很淺顯易懂的小冊子。識別中草藥,骨傷處理,外傷處理,甚至還包括接生。別的不說,光是消滅血吸蟲病,就灰常了不起。

4基礎教育。當時我們這裡村村有小學,鄉鄉有中學,有的鄉鎮不止一所中學。很多農村孩子就在這些鄉村學校接受教育。後來改革開放,這些人放下鋤頭稍加培訓就能適應新的崗位,雖然很多人只是接受了七年的基礎教育。


只跟自己比,看看自己從小到大的生活水平有沒有提高,就一目了然啊,什麼臆想出來的政治黑暗,言論不自由,民族不平等啊,還沒有一塊紅燒肉來的香……想想大清的文字獄,阿富汗的難民,老美沒事就發生的槍擊案,洗洗睡吧


沒有的話你憑什麼改開?


必須知道,

人民領袖毛主席領導人民建成了一個怎樣的中國:

一個不再挨打的中國;

一個帝國主義及其走狗隨從不敢造次的中國;

一個獨立自主、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中國;

一個把槍杆子給予人民的中國;

一個基尼係數在0.4以下,社會分配公平的中國;

一個全國人口數量翻一番的中國;

一個人均壽命比1949年(35歲)增長85%以上的中國;

一個實現中華民族輩輩盼望的自主製造飛機、軍艦、核潛艇、人造衛星願望的強國;

一個全國人民有理想、有朝氣、有信仰、有追求的中國;

一個鼓勵人民向地方握權者鬥爭,給予人民「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參與政治的權利,允許人民罷工的中國;

一個創造無數水利工程、自力建成人工天河紅旗渠、南京長江大橋的中國;

一個社會治安良好,路不拾遺的中國;

一個普遍解決農村醫療問題,平價醫療普及城鄉的中國;

一個消滅、基本控制了天花、霍亂、血吸蟲病、肺結核、性病、瘧疾等惡性傳染病的中國;

一個發明出雜交水稻、人工合成胰島素、抗瘧葯青蒿素,創造碩果累累的中國;

一個實現工農業社會主義合作化、公有化,「公」字深入人心的中國;

一個在醫療衛生領域傳統醫學與西醫學達到有機平衡的中國;

一個免費住房、免費醫療、免費教育、免費求職的中國;

一個黨風政風清明,黨為人民服務,而不是倒過來的中國;

一個貪污腐敗得到嚴格控制和消滅的中國;

一個沒有黃、賭、毒的中國;

一個全黨、全軍、全民一心團結的中國;

一個恢復聯合國一切合法席位,與世界上一百個國家建交的中國;

一個外交硬氣,敢光明正大罵帝、修,敢堂堂正正幫朋友的中國;

一個連續打敗兩個當時超級大國的中國;

一個既無外債,也無內債,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成為世界第六工業國的中國;

一個真正屬於人民的中國;

一個偉大光榮的中國;

一個雖然有過艱難和曲折,但創造了舉世矚目輝煌的中國!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數據很好找,解放前和解放後對比一下就可以知道有什麼變化。現在很多人喜歡拿前三十年和改革開放以後說事,我也曾經困惑過。有一次我問我母親大人,我說為什麼不早點讓我上小學,這樣比同齡人我可以有年齡優勢,我母親大人說你是神童嗎,四歲讀書能跟得上節奏?現在很多人認為我們瞎折騰了三十年,但我們是神童嗎?1949年我們可以改革開放嗎?1959,1969年呢?我們犯過錯誤不假,但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可能不犯錯誤嗎?同一個坑裡不要摔很多次就是成功,我認為目前看,我們國家是成功的。


工業化,現代化國家

不是建設個工廠就能成為工業化國家了。從洋務運動開始,我們就摸索工業化的道路。

為什麼這些(從洋務運動一直到新中國前)失敗,為什麼到了新中國才開始真正的工業化?

如果明白了「工業化」,這些問題就迎刃而解了。

還有一個前提——被封鎖的情況下 搞工業化

其他的自己百度吧

不要忽略,人的解放、思想的解放等等(比如婦女的解放,宗族的瓦解等等)


建國後三十年的建設成就顯然是非常非常巨大的,我們現在所能享受的國際地位和發展勢頭也是奠基於此!

土地改革實現耕者有其田,瓦解農村宗族地主勢力,農民吃飽肚子奠定人口紅利規模。農村大修水利,開墾農田,現在農民能大規模出去打工老人在家種田,也是得益於其建設!


沒有成就

所有的都是變出來的

你一出生它們就全來了


成就非常大

一代兩項震古爍今的成就,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實現了工業化

二代改進和確立了發展路線,開放帶來的經濟飛躍也提高了生活水平。

三代開始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對外韜光養晦,對內積蓄軍工科技的實力

四代以來的成就大家就都很清楚了


前幾年我還在家的時候,颱風天停電了,跟外婆聊起過這個問題,只記得外婆說了一句:我們當年的富農,比現在最貧窮的農民都窮。


《七律·到韶山》

毛澤東

別夢依稀咒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

紅旗捲起農奴戟,黑手高懸霸主鞭。

為有犧牲多壯志,敢叫日月換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


為什麼你們都這麼實在 ,讓他自己寫作業好不好


看了大部分回答,我放心了,這世界顛倒黑白的人畢竟還是少數。


改革開放之前,完成兩彈一星,鞏固國防,建立了工業基礎設施,確立的國際地位。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改革開放,想想三十年前吃啥,今天吃啥,改革開放成就一目了然。


推薦閱讀:

吳語區(上海、蘇南、浙江等等)有哪些東西是本地人司空見慣、外地人覺得匪夷所思的?
《長城隨想》真的那麼偉大嗎?
中山裝是漢服么?
現在還有哪些地方還有手寫春聯?
漢語中有哪些詞語是外來語的音譯?

TAG:歷史 | 生活 | 政治 | 文化 | 毛澤東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