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的小說多了,會對人性有更加深刻的感悟嗎?

最近在寫小說,很好奇那些寫過很多小說的知名作家,寫過那麼多激烈的對白衝突,會不會在現實中找到自己寫的小說中人物的影子?

在現實里和別人交流的時候,會不會更加得心應手一些?比如說話更加圓滑,做人做事更合理,體貼,理解別人?


會,分兩極。

一極是更加迎合人性的弱點,譬如貪婪、慾望、色情、暴力、獵奇、權欲等等,對人性的弱點有著充分的了解,無論是寫書,還是現實,都知道要怎麼做才能將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比如書中常說的察言觀色、溜須拍馬,這對於某些小說作者來說,這並非難事,資本家有錢人的每一個動作眼神,小說家都完全可以捕捉到,並且做出迎合的應對;再比如文章劇情怎麼安排,才能吸引更多人看,在某處轉折的地方,是要迎合市場還是保持真我,毫無疑問,這類小說家選擇迎合市場。

另一極就是更加理解人性的優點和苦難,能夠培養出更寬泛更有深度的審美,更加懂得尊重人,理解人,會選擇做善良的人。無論是寫書還是做人,時時刻刻會嚴格要求自己,堅守底線。

比如書中常說的,一件藝術品或者一個女人怎麼美,普通人眼裡它(她)就是美,但是說不出來到底哪裡美,小說家說得上來,完全可以將普通人想說而說不出來的話表達出來;再比如大馬路上蹲著一人,面色焦急,左盼右顧,在普通人眼裡,他就是一人,芸芸萬千生命中的一螻蟻,而在小說家眼裡,他的內心世界就是小說家看到的全部。

所以小說寫多了,毫無疑問會更懂人性,也有些不寫小說的人,比小說家還懂人性。

問題是小說家懂人性之後,會選擇做些什麼?

利用人性的弱點撈錢?

還是對每一個個體生命投入更多的人文關懷?

小說家的選擇是環境使然還是無奈之舉?

這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會對人性有更加深刻的感悟。

會在現實中找到自己寫的小說中人物的影子。

但在現實里和別人交流的時候,不會更加得心應手。

也不會說話更加圓滑,做人做事更合理體貼,或更理解別人。

就像你明知道吃肉多了對身體不好,還會長胖,但你能忍住不吃嗎?

你明知道媽媽更需要你陪,她沒多少時間了,但你能放下工作去陪她嗎?

你明知道再挽留一下,或許她就不會走了,但你挽留了嗎?

你明知道不該昧著良心收下這個人的錢,但當你想起父親每個月的醫藥費,再加上微薄的工資,你拒絕了嗎?

言易行難。

就像《聞香識女人》里中校先生說的:

不是小說家的你,也知道大多數的時候,什麼是正確的,什麼是錯誤的。

可你為什麼還是經常犯,不該犯的錯誤。

因為走正確的路,媽的太苦了。


文章與人性,我記得的就是那句「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

「人性」這個範圍太大了,有時候你以為你了解了所謂的「人性」,以為對「人性」真的有了深刻的認識,其實你看到的,僅僅也只是你看到的而已。

有句話我很贊同,小說是拚命了解自己的陷阱。

與其說對人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我更覺得對自己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通過對自己的拚命了解,又折射到對整個世界的思考,對人性的探索。

有人說小說中的男女主角心裡狀態,總是在反映作者自身的一些心理訴求,開始我也這麼以為,直到自己開始寫小說,才發現,豈止是男女主角,任何一個只要稍微用心刻畫過一點的配角,都有我的影子。

所謂的影子,不僅是現在的我,還有曾經的我,我想成為的,未來的我,甚至通過刻畫這些人,從這些人的身影中,可以隱隱約約窺見未來的我是個什麼樣子。

有時候甚至會產生一種錯覺,覺得我可以在小說中寫完我可能會過的一生,而我的一生,也可能會按照我寫的這麼過下去。

寫小說跟讀小說不同,讀小說的時候總會因為記掛一個角色的安危,擔心一個角色的生死而心情忽上忽下,但是寫小說就不同,當一個角色形象浮現在我腦海中的時候,我第一想到的就是這個角色的性格和結局,事實上,在現實中,性格決定生活這條定理很受用。

讀小說的時候你不一定知道你在讀什麼,但寫小說的時候你一定知道你在寫什麼,很多人以為一個角色的命運是最後才決定的,其實不然,一個角色的結局是在最開始決定的,甚至有時候是先想到這麼一個命運,然後才順著命運勾勒出這一個角色。

生活造就性格,性格影響生活,小說現實皆是如此。

我內心有光明積極的一面,讓書里的人物不斷追求未來美好的事物,我內心也有醜惡不堪的一面,讓書里的人替我表現出來,書里每一個人都有我的影子。

通過寫小說,我發現一個很有趣的事情,當我回頭再看我寫過的那些小說,小說裡面主人公的狀態,就是我寫那部小說時,自己的狀態;甚至小說主人公的性格都會隨著我自己的心理發生變化,印象比較深的,是一個一開始機靈活潑的姑娘,經歷了一些事情後面變得顧慮頗多,而後沉默寡言,再後來開始在黑暗與光明間掙扎,最後開始墮落,最最後又被拉了回來成功洗白,她的心裡狀態,很大程度上是我那段時間的心理狀態。

小說中不乏有些膽小,好色,貪婪,卑鄙的角色,在寫這些角色的時候,我也情不自禁地把自己帶入進去,當看這些角色好色猥瑣的樣子,就像在看我自己,或者是身邊的某個人。

理解人性,重在對別人的觀察,但對於寫小說,更為深入的還是對自己的觀察,所以說小說家們元認知能力都很強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也並不會因為自己能看清楚自己,就會改變日常的行為方式,日子還是一樣的過,說真的,人精還是在社會中練出來的,通過寫小說你可能能理解別人的心理,但真要面對這些人,現實中還是該說啥說啥,一點辦法都沒有。


這話得反過來說,對人性有認識會增加寫作的功力。


我可能認識的……作者少,認識的都是你們所謂的低情商……

反正我就是那個低情商。

跑題了,反正,對人性還是有些思考的。不然怎麼寫小說。


會有,但會不會運用到現實中,是兩碼事。

有些人願意,有些人不願意,這分性格。

小說寫得多了,自己看的也就多了,這些東西當然不能夠只從小說中感悟出來。

畢竟你的小說是你自己寫的,有局限性。

但結合一下現實,生活所見,七七八八的,你會發現,你的小說越寫越好。

對於人性了解的更加透徹。

但這並不代表你就能(就會)將其運用到生活中,懂和用,也是兩碼事。

比如某貓,比如某舞,比如某蛤蟆……

人,都是自己的性格的,何必不遵循本心呢,顧忌這顧忌那,結果往往會差強人意。

還有一點,小說中的人物,往往是你在寫作中下意識的浮現出了某個認識的朋友,或是你在哪裡看過的段子,或是別的…然後將其塑造出來。

生活,是一切的來源。

嘿。

也是一切痛苦的來源。

以上。


我覺得反過來才對吧,在現實生活里發現原型,經過藝術加工寫到小說里去,純粹靠腦補的話,寫不出來什麼好東西的。

關注的現實多了,才會有更多的感悟。

至於寫的小說多了……以現在的情況來看大概率作者會變成死宅。

另外說一句,那些交人做事圓滑老練的,是本來就那樣,不是因為他們小說作家的身份。


首先得清楚人性是什麼。

姑且定義為「人的行為規律和心理機制「。

寫小說會涉及到特定人的行為和心理描寫,也會涉及到對一個人類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宏觀描寫。但不會涉及到人的行為規律和心理機制。你的描寫素材來自於1.記憶2.現時的揣摩和設想.3.對奇聞異事的搜集。4.對相關著作的閱讀5.現時的親身參與調查。6.現時的訪談和交流。我認為1.2.3.4.6能讓你知道關於一些特定人的行為和心理的描述,但是對作為整體的人性的了解到底得來自於4,當然書籍有很多種類,我認為了解人性最好翻閱《社會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講義》等科學教材。而小說史書等書籍大多數到底是讓你了解到他人個人的看法。


感謝邀請。

會有一定的提升。

當你帶入一個角色,會去揣摩對方的心理,會去思考要想達到某個效果,他該如何表現,如何說話。

為了讓自己寫出來的人更符合身份,平時的時候,會有針對性地進行積累和思考,這樣也會讓自己有所提升。

此外,還會去查更多的資料,做更多的閱讀,同樣會提升自己的這方面能力。


不知道寫得多了會怎樣,但是看得多了,真的會對人性有更多的感悟。引用答主唐千千答案的一段

一極是更加迎合人性的弱點,譬如貪婪、慾望、色情、暴力、獵奇、權欲等等,對人性的弱點有著充分的了解

另一極就是更加理解人性的優點和苦難,能夠培養出更寬泛更有深度的審美,更加懂得尊重人,理解人,會選擇做善良的人。

說實話我看的小說不多但也不少,以我目前的狀態,不屬於唐千千作者所說的任何一極吧,應該處於中間。小說是一個微縮版的現實世界,但是現實世界的很多問題又會在小說中放大。小說中的人物有極其窮兇惡極的,而這樣的人,現實中極少;小說中會有極其善良聖母的人,這裡的聖母非貶義,而這樣的人現實中也不多。我不寫小說,但是小說看的越來越多,我卻越來越喜歡小說中的小人物,真實,不純善不純惡,會自私嫉妒,愛著家人朋友,這才像我,我再喜歡主角,我也明白我不會也不願意為了正義信仰愛情之類拋棄一切,家人是我的根本。

所以從一個把自己完完全全代入小說角色的小女孩到現在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去看小說的青年,但是憤怒的拍桌,哭得稀里嘩啦這點一直不變。

只是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去試圖理解每一個人物,思考你為什麼惡?為什麼善?為什麼這麼選擇?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我不知道,我以為人之初,我本無性的,是現實塑造了我的人性,往善發展還是往惡發展,這個過程中,影響因素太多,且不可控的也太多。

看得小說和故事越來越多,也覺得自己明白了一些點。

一:是不是人性的「醜惡點」你越來越容易看破,是不是有一種我笑看你們逢場作戲自欺欺人的世外高人之感,別得意 ,以我看小說的直覺,自作聰明的人特容易被弄死。人性這種東西,你呀要堅持看破不說破,而且絕對不能嘴碎(知道的越多死得越快而且嘴碎的人不論男女,絕對讓人討厭)。

二:心越來越軟,越來越容易心疼別人,總是試圖去了解別人的苦楚與無奈。人無論是好人還是壞人,都是有原因的,你可以不理解但試著去了解一下,大多數的人都有自己的無奈與痛苦的。當然,即使你有你的原因,但後果該承擔的還是要承擔。但是現在我已經不會果斷的說一個人是好人或是壞人了

三:不要歧視或看不起別人,在某種角度下,所有人都會被歧視和看不起。同性戀,大齡單身,離異,殘疾,外貌身材不佳,學歷不高,工資不高,出生不好等等,我們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被人看不起亦或歧視,所以啊,以後不要歧視這個看不起那個了,因為你一定也會被另一群人看不起歧視。人生在世,誰活的都不容易,大家能幫著就幫著,不能幫你也不要給別人的生活添堵了。

四:善惡到頭終有報,這個不多說,善事做得那一瞬間就有回報了,咱心裡快活啊。至於壞事,你要不信因果報應,你可以試試。

五:家人必須是底線(當然如果你的家庭只給你帶來不幸那除外),如果你為了你的愛情、夢想、事業等和你的家人站在了對立面,那絕對是你這輩子幹得最蠢的事。另外一點,如果你知道你父母是愛你的,當他們反對你和某個女/男孩的時候,聽他們的吧。(我一直不太能理解那些為了愛情和父母鬧得不可開交甚至斷絕關係的人,為了一個和你相愛幾年的人去傷害愛了你幾十年你敬愛了幾十年的父母,我只想問一句,你於心何忍?)

六:人情世故,永遠不可避免,慢慢學吧。看了無數宅斗宮鬥文,我看到我極其討厭的堂姑,那厭惡的表情怎麼都藏不住。畫重點,做人啊,要學會分場合,且無論親疏貴賤,要尊老愛幼尊師敬長。

七:學習,永遠不斷的學習,不然你會被淘汰(第一部小說的主角如果固步自封,不再進步,那他絕對會成為第二部小說主角成功道路上的墊腳石)

思想還不夠成熟,語言表達能力不好,很多時候都感覺詞不達意,如果您看完了這個答案,若是給您帶來了不好的感受,我很抱歉,也請見諒!


我覺得會有一定的作用,因為自己平時也比較喜歡寫寫小說神馬的。

我發現在我自己動筆的時候是我對整個劇情思考最迅速、也最有效率的時候。根據目前寫出來的劇情,就可能會突然聯想到以前發生過、但自己當時未曾留意過的事情,仔細思考之後我才發現事情原來是這樣。

總而言之,生活是故事的根本,在思考故事的時候,你會下意識地將腦海里的信息做出整理和分析,沒準還真能從腦子裡的廢紙堆中翻出一些至理名言。

個人感悟,反對的話可以罵,但別罵太狠哈,謝謝


恐怕只有先了解人性,才能寫出人性來,如若不然,終只是一己淺見。


會找到自己的影子,其實我寫的作品中的主角都有我自己的很多影子,只有把自己帶入了,才會寫出好的作品,


「作家並不需要吃掉整頭羊才能告訴你羊肉是什麼味道。他只要嘗一片肉就夠了。但他必須去嘗。」


藝術來源於生活,能深刻刻畫人性的作家無一不是對生活的酸甜苦辣有切身體驗的人。小說在後,生活在前。作品是果,經歷是因啊


人情練達即文章~


會有。

你更深的感悟,本質上來源於思考,寫小說是很好的將自己的人生解構的思考方式,但事實上,它本身帶來的體驗無法超出你既定的經歷,在這一點上它和躺在床上想沒什麼區別,效率會高一點。

人們常說的瓶頸也可以從這個角度解釋:你胃裡的草已經被反芻過三次了,這時候你需要一口新鮮的草,是時候出去採風啦。

加一句瀉藥。


我是不是被小說影響了,對啥都滿不在乎。而且不是人家那種看淡的感覺。說不上來的感覺,有點消極


如果想把小說家作為職業,那要先從眾多的生活經歷中提煉出對人性更深刻的感悟才有條件多出幾本小說


不會。

如果生活中有經驗的話能寫出來,沒有就不能。


推薦閱讀:

小說《三體》中,納米絲切割「審判日」號理論上能做到嗎?
東野圭吾和乙一的作品各有何特色?適合哪種讀者閱讀?
中外古今文學名著改編成電影或劇集的作品,哪幾部最好,哪些較差?
為什麼島田莊司認為自己的推理小說作品是「本格」的?
有哪些關於紐約的書籍推薦?

TAG:小說 | 寫作 | 人際交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