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心經的理解是不是千人千面,心經是有終極理解還是高就高在千人千面?

如題


奉上佛門真善知識蕭平實導師所著《心經密意》摘錄:如果您覺得相應,就請來尋覓真正的善知識隨學,如果覺得不相應,也不要起煩惱,放過就好。也許日後待自己福德增上或者久覓明師不得,會回頭再來重讀此論著,就會如獲至寶,心大歡喜了!

轉自華嚴妙智網手機閱讀:12、《心經密意》摘錄

《心經密意》摘錄

  心經密意--心經與解脫道、佛菩提道、祖師公案之關係與密意

  平實導師講述

  自 序………………………………………………………………………………1

  引 言………………………………………………………………………………2

  第一章 心經在說什麼? ……………………………………………………1

  第一節 說眾生心故名心經 ………………………………………………3

  第二節 說菩薩心故名心經  ……………………………………………22

  第三節 說佛心故名心經  ………………………………………………31

  第四節 說種種心故名心經  ……………………………………………42

  第五節 心經是般若諸經的精華  ………………………………………44

  第二章 心經與解脫道之關係 …………………………………………………58

  第一節 解脫道之意涵  …………………………………………………58

  第二節 出三界生死  ……………………………………………………60

  第三節 無餘涅槃所滅之我  ……………………………………………65

  第四節 解脫之意涵  ……………………………………………………80

  第五節 大乘二乘解脫之異同  …………………………………………86

  第六節 心經與解脫道之關係  …………………………………………90

  第三章 心經與佛菩提道之關係 ………………………………………………99

  第一節 佛菩提道之意涵…………………………………………………99

  第二節 修證佛菩提智之法門即是佛菩提道 …………………………111

  第三節 心經與佛菩提之關係 …………………………………………115

  第四節 中觀之層次差別 ………………………………………………119

  第五節 心經所說如來藏是外道之神我、梵我? ……………………131

  第四章 心經與禪宗祖師公案之關係  ………………………………………163

  第一節 禪宗公案之宗旨是什麼? ……………………………………163

  第二節 禪宗公案是從哪裡來的? ……………………………………164

  第三節 禪宗公案有深淺差別 …………………………………………170

  第四節 心經與禪宗祖師公案之關係 …………………………………195

  第五節 八九十識之差別 ………………………………………………198

  第五章 心經之密意  …………………………………………………………205

  第一節 觀自在菩薩之密意 ……………………………………………205

  第二節 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之密意 …………………………………214

  第三節 度一切若厄之密意  …………………………………………222

  第四節 五蘊即是空、不異空之密意 …………………………………226

  第五節 是諸法空相之蜜意 ……………………………………………229

  第六節 菩薩心無罣礙之密意 …………………………………………243

  第七節 三世諸佛依般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之密意 …………………250

  第八節 心經之密意 ……………………………………………………254

  附錄:群疑解析(現場問答紀錄:以紙條提出問題) …………………………257

  跋………………………………………………………………………………305

  自 序

  本書之緣起,乃是由於本會之台南共修處成立,於開課之前,應台南地區同修之建議,而前往演講,並加以錄音,然後由章乃鈞老師直接於計算機中打字成文之後,再由本人將口語理順,只作少數文字之修改,消除掉重複之口語,而不作大幅度之修改,以保持演說當時之景況,以如是原則而潤飾之。

  《心經》為中國地區極為流行之短文經典,甚至在尚未學佛之家庭中,亦常可見之。亦有極多家庭,將《心經》請人書寫工整,裱褙裝框,懸之中堂,作為避邪之用,或作為裝飾之用。是故《心經》在中國地區之流傳極為廣泛,可謂為家喻戶曉之經典也;乃至道教中,亦需以之為課誦及法會上常用之經典。

  然而,正由於流通之極度廣泛,而諸方宣講《心經》者又多誤說、誤解,是故誤導眾生之現象極為嚴重;以是緣故,本會中有諸同修強烈建議,要求平實宣講《心經》之真實意旨,以利眾生。然因觀察緣猶未熟,故暫置之未講。今以台南共修處之成立故,彼處之親教師 法蓮法師,邀請平實前往共聚,並請同時宣講此經,共襄高舉義旗弘法度眾之勝舉,將來整理成文,以利今時及後世末法眾生。如是邀請,非為自身,乃為成熟眾生、住持正法而作;於事於理,求應可在,是故聞言當時隨即承諾宣講。

  由於《心經》之宣講,古來已多,今時諸方批註亦極多,乃由法蓮法師提出希望宣講之方式與內容,希望別出心裁而宣,並由其決定主題為《心經蜜意》,副題為:《心經與解脫道、佛菩提道、祖師公案之關係與密意》,以如是名義內涵,而為大眾宣講。

  鑒於今時諸方大師之誤解佛法極為嚴重,印順、昭慧、傳道、星雲、證嚴法師…等人,復又將《心經》所說之如來藏真實心,橫加否定,廣作極多扭曲佛意及扭曲菩薩論意之說,是故此書之出版,正合時節因緣。

  云何平實作是說耶?此謂今時台灣印順法師及四大法師…等人,已將《心經》之真實義,與第八識如來藏如以分割為二,往往稱言「真如別是一心,如來藏別是一心,非是同一心。」又多稱言:「阿賴耶識是妄心,應該滅除,真如才是真心;只要能將覺知心修除妄念,常住於一念不生之境界中,即是真如,即是佛性。」

  如是誤會佛法真實義,擅自如以分割,導致佛教三乘菩提之正法出現支離破碎之現象,令末法眾生無法把握佛法之內涵,更無法實證般若實相中道智慧,乃至亦無法修證粗淺之二乘菩提--解脫道。是故此一《心經密意》之出版,自有其時代意義,能改正以往受諸大法師所誤導之邪知邪見故,能修正三百年來對《心經》真意之妄說謬傳而積非成是之謬見故。若得修正原有之邪知邪見,則此世證悟佛菩提,便有希望,便可遠離凡夫惡見與二乘之愚痴,對於正法之長久住性及今時後世學人之證悟心經密旨,皆有極大意義。今幸有人整理成文,得以出書,令諸末法大師與後世學人,同受其益;即以原講題目作為書名,略敘此書出版緣由,即以為序,如是出版之。

  佛弟子 平實 謹識

  公元二00二年寒露序於喧囂居

  第五章 心經之密意

  第一節 觀自在菩薩之密意

  接下來講《心經》的密意。聽到我要講《心經》的密意,大家耳朵就尖了(大眾會意的笑了起來)。今天我會把《心經》的密意講出來,但是你如果還沒有破參的話,照樣是聽不懂的;實際上,我從昨天開始,早就已經告訴你了。佛菩提道的深妙,就妙在這個地方,決定性的聲聞無學聖人也是聽不懂的。

  大乘別教中的七住菩薩,雖然還未進入初地,但是當他宣講佛菩提的時候,當他宣講般若的正理時,二乘菩提的證果者:阿羅漢、辟支佛都聽不懂,這就是佛菩提的深妙處。

  因為它和解脫道的修證不同,它是佛菩提道,卻又函蓋了解脫道。七住菩薩遲早會知道阿羅漢所證得的有餘依涅槃、無餘依涅槃裡面的境界,即使悟後沒有人指導他。但是阿羅漢卻始終不知道七住菩薩到底悟個什麼?般若究竟是什麼?他們永遠都是不知道的!除非回心大乘參禪而證悟。

  二乘菩提只修證解脫道,極果就是阿羅漢、辟支佛果,果報就是出離三界的分段生死。他們雖然已經可以出離分段生死,卻無法斷盡變易生死,所以不能成佛。現在有很多人學著印順法師那幫人,以解脫道的理論,來宣說佛菩提;他們認為只要證得解脫道的第四果,就是跟佛一樣了,除此以外,並沒有什麼佛菩提可說;所以他們認為解脫道的修證就是成佛之道,所以主張:現觀一切法緣起性空,就是修證成佛之道。所以就用解脫道的緣起性空法,來解說佛菩提道,來解說成佛之道。如果成佛之道,真的是像他們所說的只須修證解脫道,如果成佛之道真的是只須修證解脫道,那麼,應當如來在世的時候,就是有多佛住世了,也應該大迦葉……等尊者們,都可以稱之為佛!

  但是如來終究不曾授記那些大阿羅漢們是佛,但是如來所說的成佛法道卻不是像他們那樣說的。如果證得解脫道時,就是成佛,那麼阿羅漢們也應當就是佛;但是佛世尊入滅後,為什麼沒有一位阿羅漢敢以佛位名義而出來領導全部的僧團?為什麼如來不說他們證得解脫果時也是成佛了?

  假使般若就是印順他們所說的一切法緣起性空,那麼般若的法義就和二乘菩提所修證的解脫道完全一樣了,那麼大乘菩提與二乘菩提之間,就應該只有一個差別了:舍壽時如果必入無餘涅槃的話,那就成為聲聞阿羅漢;舍壽時如果不入無餘涅槃,而發願再來人間受生、以利眾生者,就成為菩薩;那就不必修學般若與種智了。應該如是。但是四阿含諸經中,如來終究不曾這樣宣說,只說:斷盡我見與我執時,就可以成為阿羅漢,斷分段生死,可以不再來三界中受生死,終究不說這樣就是成佛了。

  所以,成佛與否,不在解脫道的修證上來說,而在是否增修般若,而在是否親證般若的總相智、別相智、一切種智;不在是否證得解脫道的果證上說。所以,絕不可以只將解脫道的修證,來作為成佛之道的修證法義,而是必須函蓋解脫道與佛菩提道的。

  而佛菩提道本來就已函蓋二乘菩提所修證的解脫道,只是佛菩提難修難證,因為很深細的緣故,所以修證的時劫特別長久,因此如來怕大家畏難而退心,所以將佛菩提道中的解脫分段生死的法道析出,先行為有緣眾生宣說,使他們先證得解脫果,自知自證已出三界生死了,生起信心了,才為大家宣說佛菩提道的內容。所以,佛菩提道函蓋了解脫道的法義,所以阿羅漢、辟支佛所修證的解脫道,只是佛菩提道裡面的一小部份而已。

  所以,在四阿含諸經裡面,如來不說佛菩提道,只是偏說二乘菩提所修證的解脫道;而將佛菩提道留在大乘的般若系列諸經中方開始宣說,並且不是具足的宣說,而是留在第三轉法輪的唯識如來藏系列的方廣諸經中,方才具足宣說。如是事實,可以在三乘諸經中獲得證實,如今阿含、般若、唯識如來藏系等三乘諸經都還存在,都還可以檢校,不是我個人可以妄說的,不是我個人可以隻手遮天的。

  但是,這個正理,已被印順法師他們曲解到極為嚴重的地步了,所以現在有一些人,依據印順法師的錯誤見解,並且自認為已經證得初果乃至四果的學佛人,一直以解脫道的二乘菩提來解說成佛之道;這些人,可以說根本就不懂佛法的三乘菩提正義,這哪裡是大乘中真正開悟的聖者?卻敢說他們已知已證禪宗的明心見性功德,卻敢說他們能使人親證初果乃至四果等等,其實根本連我見都還沒有斷,都想要以清凈無染的覺知心去進入無餘涅槃境界中,都是凡夫異生的妄想罷了,連自己所標榜的解脫道的正理,都還沒有弄通呢!

  因為這個緣故,所以法蓮師很慈悲的要求我宣講《心經》與解脫道的關係,要我宣講《心經》與佛菩提道、與禪宗祖師公案的關係,來釐清這裡面的內容差別,來利益今時學人,利益後世學人。那麼,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一句一句、一段一段的來講《心經》:

  「觀自在菩薩」的密意,就是在講:真心與妄心和合併行,也就是宣示:欲界的眾生是八識心王和合在一起來運作的,能夠如此現觀的人,就叫做「觀自在菩薩」。請問你們:「觀自在」這三個字所講的境界,有沒有能觀?有沒有所觀?(大眾答有)是有嘛!如果沒有能觀的心,怎麼叫做「觀自在」?但是,能觀的心卻不是自在的,而是以我們這個能觀的心,去觀照到另有一個本來就自在的心;找到了本來就自在的心,而能夠這樣現前觀行的菩薩,就叫做「觀自在菩薩」。

  當你找到第八識之後,你可以隨時隨地現前觀察:我有一個自在的心,這個自在的心呢,當我怕死怕得要命的時候,祂都不怕;當我興高彩烈、高興得要死,譬如忽然中了十幾億樂透第一大獎,你高興死了,可是祂仍然不會有一絲一毫的高興;祂既沒有生氣,也不會歡喜,祂始終是無動於衷的,始終是自在的。如果是會高興、會討厭、會思量的覺知心、作主心,一定是不自在的心;為什麼呢?因為只要別人稱讚你一句,你就高興了,你隨著人家的語脈轉去了嘛!如果是會高興的覺知心,那人家罵你一句時,你也一定會生氣的,還是又隨著人家的語脈轉去了嘛!像這樣子,怎麼叫做自在心呢?

  如果是絕對不會高興,也絕對不會生氣的心,從來都不動的心,那才算是真的自在心;這個心啊!不管你怎麼樣,祂始終就是如如不動,始終都是無所住的;在如如不動當中,祂卻又不斷的在運作--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才叫做自在的心!那麼「觀自在菩薩」的意思,就是告訴你:菩薩現前觀察到有一個本來就自在的這個心,這個本來自在的心,和覺知心的我,和思量心的我,和能觀察的我同時存在。能夠這樣現前觀察的人,就是「觀自在菩薩」。

  為什麼玄奘大師不把它翻譯做「觀世音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為什麼不這樣翻譯呢?因為《心經》所說的這種菩薩境界,並不是用在觀察別人身上嘛!「觀世音」是要觀察世間眾生心聲的,但是「觀自在」卻是要觀照自己的自在心欸!可以現前觀察自己的真心本來就自在,這才是「觀自在」的真正意旨啊!

  可是,當年我過了牢關的時候,我卻作了一個對子:「真心清凈,不觀自在。倒駕慈航,常觀世音。」因為張老師送我一幅大陸的不知名人士畫的白衣觀音圖,我把祂裱起來,心想左右應該有個對聯,所以就擬了上下聯,請張老師幫我寫好,我就把它跟觀音聖像一起懸在我家佛堂壁上,上聯就是「真心清凈,不觀自在」。大家都說「觀自在」我卻說:「你就是不去觀祂,祂也是自在的啊!」

  我這個對子所說的自在,卻與剛才所說的自在不同意思;是說祂不必依靠任何他法,就可以自己存在,所以才能永不滅失。意根末那識,得要依靠這個第八識真實心,才能存在及運作;意識知覺性,得要依靠意根、五色根、第八識心、法塵,才能生起現行存在,祂不能離開這些法而自己存在,所以都不是自己本來就在的心。

  但是這個第八識如來藏心,祂才不理會你有沒有在觀看祂;不管你觀不觀祂,祂始終都是自己存在不壞的,所以說祂才是真心。而祂本來就是清凈性的心,不管你去不去觀看祂,祂一直都是清凈自在的,所以說「真心清凈,不觀自在」。這個心的自在的意思,是說祂都無所謂,都隨緣應物,祂很自在。而我所說的自在的另一個意思就是說:祂本來自己就在,都不必依靠別的法而存在,這就叫做自在。所以我說:「真心清凈,不觀自在」。

  第一次進到我家佛堂的人,看了這幅對聯就問說:「你怎麼這麼講?怎麼會「不觀自在」?人家都講「觀自在」,你怎麼講『不觀自在』?」我說:「就是不觀自在!」因為你去觀祂、祂也是自己本來就在,你不去觀、祂也還是自己本來就在。

  然後下聯是「慈航倒駕,常觀世音。」這上下聯是分從理體及事相上來說的。理體是「真心清凈,不觀自在」,從事相上的另一面來說,則是:觀世音菩薩祂是正法明如來倒駕慈航,回來做菩薩,來擁護佛法,來利樂有情。所以,祂是倒駕慈航,常常要觀聽 娑婆世間的眾生心聲;眾生是這麼痛苦,所以觀世音菩薩總是在觀察要怎麼救他們。這個就是觀自在跟觀世音的真正意思,一個是從理體上說,一個是從事相上說。

  如果再要從理上來說觀世音菩薩,而不是從觀世音菩薩在救度眾生的事相上來說的話,也可以這麼說:菩薩的理體就是自心如來藏,祂可以觀聽五陰眾生的心聲,絲毫都不會遺漏,所以稱為觀世音菩薩。真悟的人,聽了我這一句開示,都會認同的;但是悟錯了的人,大部份人會誤會我這一句話的意思。

  那麼!這樣一來,「觀自在菩薩」的密意,就已經告訴你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真心、也有妄心,妄心是了知及思量性的七轉識啊!真心就是第八識啊!這樣真妄心和合運作中,本來自在的那一個心才是真心啊!能觀的心永遠都是妄心啊!

  在三乘佛法中,所有的經典都說真心離見聞覺知,既然是離見聞覺知的心,祂當然就沒有證自證分,當然就不可能會返觀自己,所以佛說這個真心時,這樣開示:「如刀不自割,心不自見心。」所以自在的心是從來不了知自己的,絕不是六塵中了了分明的覺知心啊!既然從來都不返觀自己,怎麼能觀祂自己是自在?或者不自在?祂怎麼能觀這個見聞覺知的心自在不自在?所以祂是被觀的心,不是能觀的心;能觀察的心是知覺性的妄心,用我們能觀察的知覺心,來觀察到這個離見聞覺知的永遠自在的心,這樣你才能夠真正的「行深般若波羅密多」了!

  跋

  常有修學原始佛法者--修學解脫道而未斷我見之人--作如是不解真實義之說:「自古以來常有大乘與小乘之爭。」又言:「大乘法是質變後的佛法,與阿含經典所說不符。」又言:「解脫果成就,證得第四果時,便是已成佛道。」

  然而如是言,實有大過。所以者何?謂如是等人,不知解脫道之正義,亦不解佛菩提道,不解成佛之道,亦不肯承認自身不懂成佛之道,不肯承認自己所知之佛法屬於欠缺佛菩提道之殘缺佛法,由是故作誹謗大乘佛法之言,乃言:「大小乘之爭。」乃言:「大乘非是原始佛法,大乘是原始佛法質變後之佛法,非是佛口親說者。」

  然而實際本質上,絕非大小乘之爭,實是小乘凡夫與大乘聖人爭執也;大乘賢聖未嘗與小乘中諸凡夫人爭也,唯是宣說如實之大小乘佛法爾;若所說是如實語者,則非是爭也。今觀小乘凡夫所言「大乘與小乘爭」,觀其所說成佛之法者,則皆虛妄不實;若所說虛妄不實者,則是與人爭,非是他人與之爭也。

  大乘菩薩雖亦修證解脫果,然而卻以無生法忍一切種智為依歸,以佛菩提智之一切種智為主修。小乘人則唯從事於解脫道之修學,不修證大乘法中之般若;是故,小乘之極果為解脫果之第四果,而大乘法之極果為成佛,非唯親證小乘羅漢所證之解脫果而已,其解脫果之修證,更有二乘極果者所不能修證之處也,何況大乘佛菩提智之一切種智?是故,諸 佛由有一切種智故,得名為佛;小乘羅漢雖然同證解脫果,然唯有解脫果一切智之十智,不具般若智之總相智與別相智,更不具一切種智,所以完全不通般若;而其解脫果之修證上,亦未斷盡習氣種子隨眠,是故二乘聖人不得稱說為佛。菩薩有已證聲聞果之十智者,亦有未證聲聞果之十智者,然於成佛之前,悉皆必證般若智,亦悉皆必證解脫果一切智之十智,解脫證境同於二乘決定性人。

  由是緣故,佛取滅度之後,諸阿羅漢終究無人能號稱為佛,終究無人敢自稱已成佛道,或由尚未證得般若慧故,或由尚未成就一切種智故。彼諸未解佛法之人,不知此義,便道阿羅漢所修證之四果涅槃成就時,即名為佛;便謂成佛之道即是修證解脫道,便向大眾倡言:解脫道成就時,即可了如實相,即可成佛。皆是未解佛法之人也。

  是故,三世一切佛,皆非因神通而成佛,皆非因種種禪定上之三昧而成佛,皆非獨因解脫道之證量而成佛;三世一切佛之所以能成就究竟佛果者,皆因一切種智而成佛也。若人不解如是正理,而堅決主張修學解脫道可以成佛者,斯人名為小乘聲聞法中之凡夫也;一切阿羅漢與辟支佛等二乘聖人,皆不敢否認余所說斯言也;唯有小乘法中,未證聲聞果而自認為已證聲聞果之凡夫,方敢否認之。

  亦有人隨從現代禪修學,後來離開,便編集阿含諸經中佛語,自以為能令人親證初果。然觀其所言,仍是墮於意識境界中,未斷我見,未入預流之中;是故常倡言:應離貪瞋痴而活在當下。正是意識心境界,以意識心為常住法,未曾斷得我見與我執也。又言親證解脫果之初果或四果者,即能親見本來面目,即能了知《心經》所說意旨。亦有法師隨於如是虛妄知見,而在電視上弘法,如是類人,皆是不解聲聞解脫道之凡夫也;於聲聞解脫道尚且不知,尚不能證解四阿含諸經真旨,何能稍解大乘佛法般若之旨?然而眾生無智,豈能知其底蘊?乃更隨之倡言原始佛法如何若何,實皆不能了知原始佛法之真旨也。

  原始佛法四阿含諸經中,皆是偏重於聲聞之解脫道而說;於大乘法,凡有所說者,皆唯一二句語便輕輕帶過,不作解說,只是成褫(ㄔˇ)二乘涅槃,令不墮於斷滅見中而已;然於二乘所證之解脫道,則作極其詳盡,而且不斷重複之宣示。由是緣故,可知原始佛法者,乃是偏重解脫道之修證者,涉及大乘佛道之法句極為稀少。是故,阿含諸經中固然已曾宣說大乘法義,然皆是求證解脫道而不欲墮斷滅見時所必須了解者,是故所說大乘法極寡。於四阿含中,亦未細說無餘涅槃之本際,只是一語帶過,說有本際。縱使雜阿含之《鴦掘魔羅經》中曾明說如來藏義,令二乘涅槃不墮於斷滅見中,然亦只說總相,而不說別相及種智,唯於大乘方廣經中,方才細說之。由此可證:四阿含乃是專屬於二乘法義之解脫道經典。

  然而欲成佛道者,必須修證佛菩提;佛菩提則是般若實相之中道觀行,以及超越中道之常樂我凈諸 佛境界;如是般若之親證與內涵,如是一切種智之親證與內涵,皆非不回心大乘之諸大阿羅漢所能知之、所須知之;是故大阿羅漢永不能稱之為佛,是故要待回心大乘進修般若,要待親證如來藏而發起般若慧;要待發起般若慧之後,進修別相智與一切種智,至於究竟圓滿時,亦已斷盡一念無明之煩惱障習氣種子隨眠時,方得究竟成佛。

  是故諸大阿羅漢,聞佛宣說佛菩提之正義時,懵然無知,不知所趣;是故諸大阿羅漢,聞維摩詰居士說般若之總相與別相法時,個個襟口默然,不敢作聲,意在此也。如是,一切種智能成佛道之正理,初未曾見四阿含中具足說之,未見四阿含中說其次第與一一內涵,亦未見諸不回心之大阿羅漢能了知如是正理,是故阿含所言唯是解脫道,不涉大乘成佛之道,故名原始佛法。

  原始之義,謂尚在雛形,故名原始。今觀四阿含所說者,唯在涅槃解脫之道,唯在斷除分段生死之現行,而不斷習氣種子隨眠,亦不涉大乘佛法中之深妙般若;有時偶一言之,皆是輕描淡寫一語帶過,不作分說;是故得名原始二字,所說大乘法義言句,皆是唯有雛形故。其餘大乘佛法中所說之般若真旨,要待第二轉法輪之般若系列諸經分說,是故諸大阿羅漢初聞佛說般若之時,個個聞之不解,唯有須菩提深知其妙義。一切種智之增上慧學,則要更待第三轉法輪時,於如來藏系諸唯識方廣經中方說,非是原始佛法之四阿含諸經所說者也,亦非是第二轉法輪之般若系列諸經所說者也。

  是故二乘菩提法道有具有同,非可等視同觀也;是故四阿含名為原始佛法,原始者以非究竟故名,原始者以非具足善妙故名,原始者以尚非具足圓滿法界實相妙義故名,由是可知四阿含之名為原始佛法者,其來有自也;凡我佛門學人,於此原始二字,當如其義,而後能知三轉法輪諸經所言佛道之次第也。

  由是緣故,大乘證悟之菩薩眾等,如實宣說般若正理時,諸小乘阿羅漢不敢多所言語;由是緣故,維摩詰大士以居士身示疾,彼諸大阿羅漢悉皆不敢銜(ㄒㄧㄢˊ)命前往探視;由是緣故,諸不迥心之大阿羅漢等人,皆不能了知《心經》之密意,聞之茫然,皆因此故也。由此可知佛在世時諸大阿羅漢,雖已具足親證解脫道之極果,然亦皆知自己尚未成就佛道也。然而時至末法,南傳北傳小乘佛法中人,已難可得見證果斷結之人,乃至初果人亦難可見;多屬凡夫知見,而自以為已經證聖斷結,便敢狂言修證解脫道即可成就佛道,便對菩薩如是所說般若與種智之正理,提出質疑,謂為大乘與小乘之爭,妄謂修證解脫道者能成佛道,真乃井蛙之鳴也。

  實際觀之,菩薩絕無所爭,所說皆是如實理故,所說乃是般若實相之正義故;唯是彼諸南傳北傳之小乘行者,尚未親證解脫果時,處在凡夫位中,而不自知尚在凡夫位中,是故不能忍於菩薩之如實說,便指責為菩薩與之爭,便指責菩薩故意貶低二乘解脫道法門,便指此為大小乘之爭。若究其實,唯是彼諸小乘凡夫之出而爭執,菩薩與其無所爭也,唯是宣示事實爾,唯是宣示佛菩提之正理爾。今時若有真阿羅漢住世者,聞余言時,必皆不敢復作異言也;唯有小乘法中之凡夫,方敢謂余與之爭也。

  何故言阿羅漢必不與平實爭?謂今時若真有阿羅漢者,必知平實所言解脫道之義理正真;亦知平實所言般若妙義,皆非彼等所能了知,故知自身之尚未能知《心經》所言妙義也,故知自身尚未能證佛菩提也,是故彼等阿羅漢必定不與平實爭。彼等聞平實所說已,縱因習氣未斷而有不悅,亦不敢稍置一語,唯有默然受之。然今時台灣及大陸之二乘法中凡夫行者,以凡夫身而謬稱證果,不知自身實是因中說果,不證解脫道之正義,更不能知佛菩提之三智深妙正義,仍將平實所作如是言語,指為大小乘之爭。此乃今時與後世二乘法中之凡夫行者,永遠不能免除之過失也。

  小乘聲聞阿羅漢,如果發願再來人間而度眾生,只能成為大乘通教之四果菩薩,終究不能成為大乘別教中之聖位菩薩,尚不能入別教第十住位故。不回心之阿羅漢,畏懼生死苦,所以在世時雖亦努力度化眾生同證解脫果,但是舍壽時必取無餘涅槃,不再受生於三界中而利眾生,不復進求成佛之道;如是之人,永無可能成就佛道,故說斯人佛菩提種已滅,所以大乘經中說之為焦芽敗種;此乃謂其佛菩提種,非依解脫道之種子而說,乃依佛菩提種子之毀壞而說,亦非依解脫道之真修實證而說也。

  是故,大乘佛法兼含解脫道與佛菩提道,小乘佛法則唯有解脫道,並無佛菩提之法道;蘊處界…等法緣起性空、一切法空等理,唯是解脫道,不涉佛菩提故。但能斷除我見與我執,徹底否定意識心自己,徹底否定時時思量之意根自己,即可出離三界分段生死苦,永住無餘涅槃境界中,而不知不證般若正義,永絕於佛菩提道之法,是故永遠不能成佛,是故說其佛菩提種子已經敗壞。

  印順、昭慧、傳道、星雲、證嚴法師……等人,根本不知如是正理,唯以解脫道之緣起性空、一切法空等二乘理,用來解說大乘佛法,妄謂緣起性空、一切法空即是般若正理,故判般若為性空唯名,故謂大乘佛法唯是解脫道一法,別無如來藏可證,別無般若可證,別無佛菩提可證;便以解脫道之法理,而解說佛菩提;便以解脫道之修證法理,作為成佛之道所修之般若。如是印順、昭慧、傳道、星雲、證嚴……等解脫道中之凡夫,認為佛法唯有解脫道一法,認為:不須親證如來藏,不須進修一切種智,單只修學緣起性空之解脫道即可成就佛道。如斯等人,妄言成佛之道,去道遠矣!

  是故,十方三世一切佛,皆因深觀法界體性而成佛道;法界體性者,謂眾生本有之第八識如來藏也,一切法界皆因此心而得生起、而得建立故。一切佛皆因親證此真實心,是故發起般若慧之總相智、別相智、一切種智,因此得成佛道故;解脫道亦是此一切種智所攝故,一切種智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法故,由了知世出世間一切法而成究竟佛道故。

  是故一切人皆不得唯以解脫道之修行,而言可成佛道,現觀佛教史上一切大阿羅漢及辟支佛,證得解脫道之極果已,皆不敢自認已成佛道故;現觀一切(古今)二乘定性無學聖人,皆不能了知《心經》正義故,皆不能了知般若之總相智、別相智、一切種智故;唯除後來回心大乘而證入佛菩提者,而亦未能具足成就一切種智故。

  今以《心經密意》之即將出版故,有感而發,乃作此跋,宣說佛菩提道與解脫道之真實義,辨正真相,欲冀今時後世有心大乘佛道之人,能了真正成佛之道,進求大乘深妙實相正理,此後免受彼等二乘凡夫行者之謬說所誤。因造此文,以之為跋。

  佛弟子 平實 謹注

  公元二00二年十月十二日


謝邀,明心開悟的菩薩實證真心如來藏,理解的《心經》絕不是簡單的說文解字。懇請閱讀蕭平實的《心經宗通》。


迷時千卷少,悟後半字多。

千人千面,都是人的面,不是佛的面。

佛教有句話,但有言說,皆無實意。

改倆字兒回答您這個問題,但有理解,都不終極……


1.心經說:不增不減。就是說明心經的真理是不變化的,不會增加和減少。

2.千人千面說明這些人的理解都是不確切的,模稜兩可的,模糊的,不真實的。因為真相只有一個,真相就是真如,實相無相,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人人具有的唯一佛性。

3.成佛後,一切佛都掌握了心經的真理,只有真如,沒有其他的理解。真如不是概念,也不能理解,只能用般若空性觀照。

4.理解的有差異說明這些人的理解都是從自我角度出發,而不是從無我角度出發。就是錯誤的。


迷信。

  • 六根,指人體「六種感知功能」。
  • 六麈,指六種感知功能所感知的「六種領域」。
  • 六識,指六種感知功能所感知的領域後,所產生的「六種感受」,而此感受之判別累積為無形無相之記憶,再呈現於態度。

  • 擁有六根,叫「生命」。

  • 六根、六麈的互動,叫「生活」。

  • 六識,指面對生活的「態度」。

OK!答案呼之欲出!佛陀說法45年,來來去去原來都是說生活,教人如何生出「智慧」去面對生活。

用什麼智慧?離相的智慧,叫「般若波羅蜜多prajna paramita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教人用離相的智慧去看清及駕馭由「六根、六麈」所產生的「六種感覺」。

說完。

《宿命通的真相是法術嗎?》

Handsome :烏鴉在中國現代屬不祥之物,誰知道到中國古代曾屬「吉祥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6951557/answer/103648371

【佛法所指的「著相」究竟是什麼?】

Handsome:法國名牌「hermes愛瑪仕」,一個手袋可以為賣200,000元......

http://www.zhihu.com/question/46845773/answer/103199162?f3fb8ead20=45a04ebbf5a195c35ee2f0b58754591b


當然不是千人千面了,那不成了模稜兩可了。心經的理解是有標準答案的,因為它是般若系經典,所以文字比較玄虛,實際內容並沒有那麼複雜難懂,詳情可以參考窺基法師寫的心經幽贊,每句話解釋的很清楚,所以別神化或者玄化心經,它和金剛經一樣難在文辭上上,而不是內容上


用分別心用妄想的心就會千人千面!用不分別不妄想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的無掛礙心去讀心經!


對任何事物的理解都是千人千面,區別只在於程度而已

心經是有終極理解,只不過是觀自在菩薩的終極理解,不是別人的終極理解


隨眾生心,應所知量。通達空相應緣起,就懂《心經》。


推薦閱讀:

TAG:空性 | 心經 | 唯識 | 如來藏 | 般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