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佛,有關於功德,往生和阿彌陀經的三個問題?

1、功德:壇經中說,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那功修的是心,德是修是行。那我發善心卻做了件壞事。例如,吾之蜜糖 分享給他人,卻成了彼之砒霜,例如分享了一片我誤以為正確的偽經。這算什麼?

2、佛就是覺,覺悟即成佛,那凈土是怎麼回事,是死了才能往生凈土嗎?難道死了才能覺悟嗎?

3、佛陀講的是苦和滅苦之道,就是斷煩惱得清靜。為何阿彌陀經中描述極樂凈土是金沙鋪地,各種珍奇異寶,珍禽異獸呢,這是方便說法么?這與金剛經講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反著來呀,為何阿彌陀經還能作為凈土五經之一呢 ?


1、功德:壇經中說,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那功修的是心,德是修是行。那我發善心卻做了件壞事。例如,吾之蜜糖 分享給他人,卻成了彼之砒霜,例如分享了一片我誤以為正確的偽經。這算什麼?

壇經里還有一句話,功德在法身,不見法身是無有功德的。

設於念念中,供養無量佛,未知真實法,不名為供養。

大正藏第 10 冊 No. 0279 大方廣佛華嚴經

所以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那麼按照啥來修身修性呢?

按照真實法來修!

凡夫顛倒,以四大假合為自身相,以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那麼功德所修的心和身,就是放下對四大假和和六塵緣影的執著。

而怎麼放?唯有般若。

所以,不證般若,不見法身,無有功德……

所以您的例子里,分享了一篇誤以為正確的偽經,這算啥?

地藏經里佛陀早有開示:

南閻浮提眾生,舉止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何況恣情殺害、竊盜、邪淫、妄語,百千罪狀?

大正藏第 13 冊 No. 0412 地藏菩薩本願經

2、佛就是覺,覺悟即成佛,那凈土是怎麼回事,是死了才能往生凈土嗎?難道死了才能覺悟嗎?

首先,上來的定義有偏頗。

菩提是覺悟,佛陀是圓滿覺悟者。但是從來沒有說覺悟就成佛。

佛有三身,法報化三身。覺悟是自覺,還要覺他,還有覺行圓滿。

理論能聯繫上實際,知性能夠合一,定慧可以等持,直到無上正等正覺,這才是圓滿佛。

佛有一名號,明行足。就是明足和行足。就是智慧圓滿,慈悲也圓滿。翻譯成老百姓最通俗的話——說到能做到,從不唱高調。

而不是像有些人整天說著,本來空,別管他,都是空的,沒事兒的。少吃一頓看看有事兒么?少睡一覺看看有事兒么?這就是知見高於行持,說了很多自己做不到的話,這就是狂禪。

所以,佛是三身圓滿,是覺行圓滿。而不是僅僅靠個覺悟就能成佛……

其次,您對凈土和往生這兩件事兒的理解可能還不夠精確。

很多修凈土法門的人都認為念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凈土成就,其實不是。

凈土法門其實很深,很高,比密宗還深,比禪宗還高。

常寂光凈土的境界就是禪宗的破三關,也是密宗里無上瑜伽部的最後一個本尊灌頂

所以凈土宗一點兒都不淺,但是很多人把凈土宗玩兒小了……

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願意接引所有眾生去到西方極樂世界。

問題來了,看觀經里,中品中生以下往生到那裡見不到佛,為啥?

凈土往生,是帶業往生,既然帶業,必然就逃不開另一個詞兒,隨業受報。

到了那邊,所緣到的世界,所緣到的一切,都是根據自己的業力感召而來。

所以凈土不在外環境,而在內自心。自己的心什麼樣兒,業什麼樣,果報就什麼樣。

能在娑婆世界修到無生忍,娑婆就是凈土。

地藏菩薩去了地獄,那裡也是地藏菩薩的凈土。

彌勒菩薩在兜率天內院,那裡依然是凈土。

我們看到娑婆世界不太美好,五濁堪忍,因為我們的共業只能一起看到惡業和三毒,

但是當自己證得圓滿般若智慧,覺行不二,善惡不二,來去不二,內外不二的時候,當下不就是凈土么?又需要去哪兒找個極樂凈土呢?

所以,回到您的問題,

不是死了才能往生凈土,而是當下就是凈土,只是自己的惡業所感而看不到。

不是死了才能覺悟,而是當下覺悟當下就親見凈土……

3、佛陀講的是苦和滅苦之道,就是斷煩惱得清靜。為何阿彌陀經中描述極樂凈土是金沙鋪地,各種珍奇異寶,珍禽異獸呢,這是方便說法么?這與金剛經講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反著來呀,為何阿彌陀經還能作為凈土五經之一呢 ?

首先,斷煩惱這事兒可能您理解的精確度不夠。

粗略地說,我們把現象,叫做所,把性質,叫做能。

因為我們無明困擾,「能煩惱」,具有可以煩惱的功能和本領,

然後才可以「所煩惱」,煩惱出一堆境界來……

所以,佛陀說的斷煩惱,不是去除掉煩惱的外境,

不是給我們一個大富大貴極樂Happy的世界在那裡不產生煩惱,

而是讓我們斷掉可以煩惱的那個功能,通俗說,斬草要除根。

所以,一些佛法要解決的不是我們在哪兒呆著舒坦的問題,

而是斷除掉一切無明,在哪兒呆著都舒坦的問題。

其次,阿彌陀經里有一句話,很多人一讀就過去了,很粗略,從來沒細細研究過。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大正藏第 12 冊 No. 0366 佛說阿彌陀經

啥是阿鞞跋致?

阿鞞跋致

 (術語)Avaivart,又作阿毗跋致,或作阿惟越致,譯曰不退轉。不退轉成佛進路之義。是菩薩階位之名。經一大阿僧祇劫之修行,則至此位。阿彌陀經曰:「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同慈恩疏曰:「阿鞞跋致者,阿之言無,鞞跋致之言退轉。故大品經云:不退轉故,名阿鞞跋致。(中略)是人不為諸魔所動,更無退轉。」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然後這裡就又扯出一個詞兒,無生法忍。

無生法忍

 (術語)略雲無生忍。無生法者,遠離生滅之真如實相理體也,真智安住於此理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於初地或七八九地所得之悟也。寶積經二十六曰:「無生法忍者,一切諸法無生無滅忍故。」注維摩經一曰:「肇曰:無生忍,同上不起法忍,法忍即慧性耳。見法無生,心智寂滅,堪受不退,故名無生法忍也。」智度論七十三曰:「無生忍者,乃至微細法不可得,何況大。是名無生。得此無生法,不作不起諸業行,是名得無生法忍。得無生法忍菩薩,是名阿鞞跋致。」

FROM:【佛學大辭典(丁福保 編)】

到此為止,攤上事兒了,攤上大事兒了……

佛說的很明白,極樂世界裡眾生生者,都是阿鞞跋致。

三段經文串在一起看得到結論:極樂世界裡所生的都是證得無生法忍的不退轉菩薩。

那麼就著第二道題的結論繼續說,

只有證得無生法忍,證得了阿鞞跋致的不退轉菩薩,到了西方極樂世界,自然看到的就是金沙鋪地,奇珍異寶……

因為證得無生法忍,一切法無生無滅,

所以不是極樂世界金沙鋪地,而是證得了無生法忍,到哪兒都金沙鋪地……

所以楞嚴經里說:心能轉境即同如來。

第三,解決金剛經和阿彌陀經的問題。

金剛經是空宗,阿彌陀經是有宗。

宗門不同,宗見就不同。

人的散亂昏沉好比是一台電腦,學佛修行,就是要把電腦關掉。

關電腦的方法很多,

律宗是逐個關閉應用程序然後關機,禪宗是拔電源,密宗是不斷的開程序直到最後過熱自動關機……

所以,宗派不同,宗見就不同。

大家的目的都是回家,騎車的說田裡菜長的好,開車的說路況質量好,坐飛機的說天上雲彩好。

但是田裡沒有雲,路上也沒有菜……

故而,在到家之前,路上每個人,每個法,每個宗的知見有矛盾很正常。

矛盾的不是佛陀的圓滿智慧,而是我們自己證得智慧路上的風景……

另外,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個如來不特指某個人,而是圓滿的覺性,圓滿的三身,圓滿的功德事業。

因為圓滿的覺悟就是離相。

所以,阿彌陀經和金剛經不矛盾,

哪怕往生到極樂世界看到金沙鋪地奇珍異寶,而不由此散亂昏沉,不打妄想,安住在圓滿般若波羅蜜中,自然就見到自己的如來,見到自己的圓滿……

此時此刻,無有不是金沙鋪地,無時不是奇珍異寶……

如若,時時刻刻可以安住於此,在哪兒又不是極樂世界,何時又不是圓滿佛呢?!

金剛經說,月亮是彎的;

阿彌陀經說,月亮是圓的。

然後有人手捧兩部經,也不知到底月亮啥樣了,

其實看過月亮自然就知,既是彎的,也是圓的。

圓滿的法身智慧,無上的般若波羅蜜是不會反的,反的只是我們還沒有證得時的理解片面……

至於阿彌陀經為什麼可以作為凈土五經就不答了,如果上面的您看懂了,自己已然應該有答案了……

今兒啰嗦這麼多,希望可以幫到您,如果有沒說清楚的,歡迎您繼續指教!


善惡乃二邊知見。自性之中有何善惡可分?修學禪者,參悟自性為第一。若未悟本來面目,無法說修,亦無法起修。暈暈噩噩修一生,終無有是處。若悟其自性,念念處於自性之中,則無有真經偽。

佛陀是圓滿覺者。我們覺悟即成佛(知見)。同一個佛字,意義不同。

佛門八萬四千法門,皆可成佛,但入手之處又個有分別。禪宗修學多用參,凈土多用念。

禪宗乃接引最上乘人。何謂最上乘,即開悟之人,即見其本來面目的人。禪宗修學用參,參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破相,破其種種表面之相,方可使念念不離自性,念念不離自性即修。

破相之難。因緣和合,在無始劫來,我們習慣思想顛倒,以偽為真,認賊作父。各種業力纏繞,想直指佛地,不容易啊。

凈土所謂利頓全收,一聲佛號直至佛地。好像念佛的都一樣。禪人入凈土者,皆因業力使然,業障太重需藉助佛號作驚醒之用,和想用佛號收捏心神不同。

死了往生凈土?本身就是一假相。四大本無我,我尚無存,何以為死?阿含經雲,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後有。這才能稱之為死。

苦樂,煩惱清靜。如是等等,皆二邊知見。事物一體兩面則稱為二邊。參見其本質即無不同。無煩惱即無清靜,乃至無魔即無佛。可以用滅?滅則生滅法,此處雖滅,別處受生,於理何益?

凈土雖持大慈悲心,廣設方便,度化眾生。然而根器不同,佛力雖至,魔亦隨之。

凈土不過是頭上安頭。若能自見本性,修學菩提觀心為最,放下一切破相為先。

送上達摩大師的兩段破相論:

【問曰】:若復有人志求佛道者,當修何法最為省要?

【答曰】: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問曰】:何一法能攝諸法?

【答曰】: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問】:經說言至念佛,必得往生西方凈土。以此一門即應成佛,何假觀心?求於解脫。

【答】: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正念必得往生,邪念云何達彼?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於心,不在於言。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相求理,終無是處。

故知過去諸聖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王。涅槃常樂,由息心生。三界輪迴,亦從心起。心是一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津。知門戶者,豈慮難成?知關津者,何憂不達?竊見今時淺識,唯知事相為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像塔,虛促人夫,積木疊泥,圖青畫綠,傾心儘力,損己迷它;未解慚愧,何曾覺知。見有為則勤勤愛著,說無相則兀兀如迷。且貪現世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誑言獲福。

但能攝心內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自然恆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法門,一一成就。超凡證聖,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略述觀心,詳其少分,而說偈言: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今天和大家再談一次阿彌陀經核心經文,在講解之前,我們先要理解如何去立信。這個其實是最重要的,如果不懂這個,那你學多少經論,你都無法安心。

學佛,不是說我看經論,就可以學會了。這個不是的,學佛要善於建立思維模式。

善導大師言:當建立自心。立信,其根本之道,是在佛那裡建立信心。而不可以在凡夫這邊建立。信心,其實就是信任,對其他人或事的信任,認可。先說下信是何義。

現在這個「信」字,被邪師和庸師,給玩壞了。信,就是對方說的話,你認為他是正確的,必然的。不信,就是對方說的話,你認為不可能的,信就是這麼簡單。佛法講信,比較多,如五根,十信,三信,二信,十信位有信忍,十住十行也有信忍。

我們簡單的說二信:解信和仰信。如善導大師在深信心中說就人立信、就法立信

信者,阿含經說:何等為信力?於如來所起信心,深入堅固。簡單的說,也就是對佛所說的話,一切認可。這個是基礎的。

那麼,進入阿彌陀經中,我們如何能安心?

第一:要知道佛說的,這個不能懷疑。等下展開解釋。

第二:要知道佛說什麼了。否則,你連佛說什麼都不知道,無法確定,你怎麼安心?

我們先從第一個問題說,佛為佛法中最高權威,因為佛法都是從佛那裡流出,違背佛說的話,那他一定不是佛法,非佛所說故。如果你看到某大師說念古蘭經能往生,你還信他,那你一定是腦袋智商有問題,那麼,我們只要知道阿彌陀經到底說什麼,這個就可以安心,所以,善導大師深信心中,主以阿彌陀經論立信。

阿彌陀經中,結尾說此法極其難信,難信故,故佛進入經文即贊凈土依正,而以自己的身份勸信,即:我是佛,我說的這些,你要相信我。這些話,是對不信或者懷疑的人說的。然後,佛勸發願,即希望大家一心求往生,好比有一個旅遊景點,這個經典就撰寫拍照,著一本旅遊冊,旅遊冊,請來國家旅遊局為發言人作者,這個叫取信

國家旅遊局,這個絕對可信,然後旅遊局在冊子里說,這個旅遊景點多麼的美麗享受。你要相信我的話,然後,告訴大家,你們都來啊,這裡可美了,這個叫勸發願。

道理其實就是這麼簡單。但某些人把這個道理弄複雜了,發願去哪裡是正常的起心,但他誤導你,你明明願意去了,他反過來問你,你有願心么?這個叫坑人,這個叫頭上安頭,弄的很多人,內心找願。好比我要去旅遊內心已經決定,然後自己回過來去內心找我要去廣州的感覺信願。所以,法然上人說,大談三心者,此可怕之人。

善導大師就簡單了,你只要一輩子目標不變,這個就是深心,我們念佛人,一輩子目標是凈土,然後就一天到晚念佛就可以,那麼,佛是如何說的呢?我們等下解釋。

我們先看阿彌陀經的經文

《阿彌陀經》言:

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這段經文可分為四科:

第一:何為多善跟福德因緣?

第二:阿彌陀經中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標準?

第三:一心不亂的問題。

第四:臨終的問題。

分科展開辨釋之前,我們先看下善導大師的一段解釋。

《法事贊》中,善導大師釋義這段經文言: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七日七夜心無間,長時起行倍皆然,

臨終聖眾持華現,身心踴躍坐金蓮,

坐時即得無生忍,一念迎將至佛前,

法侶將衣競來著,證得不退入三賢。

彌陀侍者二菩薩,號曰無邊觀世音,

一切時中助佛化,分身六道起慈心,

念念隨機為說法,惛惛難悟罪根深,

百計千萬數出世,萬中無一出煩籠,

念汝眾生長劫苦,諸佛對面不相逢,

人天少善尚難辨,何況無為證六通?

雖得見聞稀有法,粗心懈怠益無功,

縱使連年放腳走,趁得貪瞋滿內胸,

貪瞋即是身三業,何開凈土裡真空,

寄語同生善知識,念佛慈悲入聖叢。

這兩段話,是善導大師解釋這段經文。

首先,我們先要明白佛法的一個根本道理,就是因果一切萬法,世間法和出世間的佛法,皆以因果為宗。也就是說,你想得到什麼果報,就必須有他的因。你沒他的因,或者所修的因,不符合你要的果報因,那麼,不管你怎麼做,你都是錯的,如同南轅北轍。

譬如:我們求凈土,你必須知道往生正定正因是什麼。否則,你天天表示我對阿彌陀佛要表示多誠心啊,我天天修這個,修那個。我忙的滿頭大汗啊,你認為你能往生,這個根本不可能的,因為這種想法是認為,阿彌陀佛可以隨意接人去凈土,只要我恭敬討好,或者我表示我是好人,阿彌陀佛就來接我的話,你把阿彌陀佛看成有私心的了,根本不理解佛法是什麼。如果阿彌陀佛真的的具備這樣的能力,那眾生就不需要修什麼因,早就往生了。因為阿彌陀佛大慈大悲,只要能接引,他不可能需要眾生討好的,或者表示自己是好人,難道你討好,你賣力表示自己修善,阿彌陀佛就接你,別人不討好,阿彌陀佛就不來接。你認為佛法是這種道理?

當知,阿彌陀佛能來接你,是你的正因所感的果報。阿彌陀佛和凈土,也是因果範圍的,離開往生正因,不管你怎麼做,阿彌陀佛怎麼喜歡你,你也不可能往生。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再看下善導大師的偈語含義。

如果你不明白因果,你就看不懂善導大師的話,兩段偈語。

我們逐句的看: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這個就是辯釋凈土的果報,你凡夫雜善焉能得到?也就是阿彌陀經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個是第一段偈語中的兩句。那麼,雜善是什麼?

我們看第二段偈語中的詳細釋義,兩段偈語,是互相資成。

人天少善尚難辨,何況無為證六通,

雖得見聞稀有法,粗心懈怠益無功,

縱使連年放腳走,趁得貪瞋滿內胸,

貪瞋即是身三業,何開凈土裡真空。

第一句,是說我們根基。深信心釋義中言:決定深信: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

人天少善尚難辨,何況無為證六通。

【我們連人天五戒十善,你都做不到圓滿。五戒十善,果報最高是天界,你這個都做不到,你談何去涅槃凈土?自身現是罪惡生死凡夫,曠劫以來常沒常流轉,無有出離之緣。我們無始劫來,一直都是這樣。是什麼樣:外現賢善精進之相,內懷虛假。貪瞋邪偽,奸詐百端,惡性難侵,事同蛇蠍。】

雖得見聞稀有法,粗心懈怠益無功。

不信,猶豫,朝三暮四,一會感覺念佛好,一會又感覺你念經好。一會又那個這個,一會又吃喝玩樂,這兩段都是辯根基,指明我們根性。

然後開始讓你明白因果!

縱使連年放腳走,趁得貪瞋滿內胸,

貪瞋即是身三業,何開凈土裡真空。

縱使連年放腳走,即至心釋中言:縱使苦勵身心,日夜十二時急走急作,如炙頭燃者,眾名「雜毒之善」。你沒斷貪嗔,也不是圓教觀行五品。那你內心一定貪嗔泛濫。看著我好像又放生又修善,你內心有貪嗔。

貪瞋即是身三業,何開凈土裡真空。

貪嗔是輪迴範圍的,你焉能得涅槃果報?

這個怎麼可能呢?如果表示自己修善,就能往生。沒有因果這回事。那阿彌陀佛就應該能把一切人接走,那麼,阿彌陀經中又何必說少善根福德不行呢?

我們進入第一科!

經文: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這裡即是論因果。極樂世界是報土,報是果報的意思。凡夫有六道果報,果報以心違背,驅使身口。內心如果沒有斷貪嗔痴,那麼,你所做的一切,決定是在六道範圍內受報,聖他力行除外。斷見思兩惑,拔除了貪嗔痴的根,你內心沒這些了。那你叫阿羅漢,會受小乘涅槃。二萬劫後,會生方便有餘土,當知,心感召一切。你沒斷貪嗔痴,認為依靠自力能出生死,這個是痴人說夢。凡夫連最基本的五戒十善,都難清凈,你還能做什麼?阿羅漢是修四諦三十七道品。斷一切惡,斷貪嗔痴。能入四禪八定,種種出世間三昧,見四諦道。

凡夫縱然修十善,你和阿羅漢比,如同一滴水對大海,別說阿羅漢了,就是初果須陀洹,斷見惑,古德言:如斷四十里河。

那麼,極樂凈土是如何成就的?

諸佛通途凈土,三大阿僧祗即可成就。

阿彌陀佛凈土,是無數個阿僧祗,兆載修行所成就。那麼,你想得天界果報,你必須具足十善。一生就可以的,因為天界的果報其實要求不高,天界和阿羅漢的果報比,就差的極其遠了,阿羅漢因地,不但修五戒十善,還有比丘戒。還有四禪八定,獅子奮勇三昧,空三昧,無願三昧,無作三昧........。利根要三生,鈍根要六十劫,舍利弗是智慧第一,修了六十劫你還認為你有份么?

凡夫自己的這點善,你和阿羅漢都不能比。這些就是少善根福德。意思就是說,你這個果報,不能感生凈土。

蕅益大師《彌陀要解》言:

聲聞、緣覺,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業,福德少,皆不可得生凈土。

善根,根是指能生果報的意思,凡夫修善惡,即是根,能生果報。

那麼,凈土的果報,要多少善根?

第一:因果絲毫不爽,你想自力得到凈土作佛。你要和阿彌陀佛一樣,兆載修行。阿彌陀佛的凈土的多善根,就是阿彌陀佛積累的多善根,難道還會是別的么?

第二:你不想得到凈土中的佛位,只想去往生,那你最低要初地菩薩。也就是要經歷一大阿僧祗的修行,還要從斷見惑的菩薩位開始算,凡夫你連自己都把握不了。你還是沉沉浮浮的輪迴,初地菩薩,分證佛報身。那麼,他可以隨意去任何佛的報土,這個就是多善根福德的標準,你最低是初地,你積累的善根才夠自力往生,地前三賢菩薩,尚且需要依靠阿彌陀佛大願力,三賢菩薩,破見思塵沙,他自力所感是方便凈土,不能去凈土,因果不符合。

大家理解多善根福德了吧,你薄地凡夫,你根本不可能一生中具足菩薩一大阿僧祗的修行證位,你連五戒都做不好。

我們再看下其他經論和祖師的話

玄奘譯本《阿彌陀經》言:聞無量壽佛,無量無邊,不可思議,功德名號。

【阿彌陀佛的名號,才是多善根福德,無量無邊,不可思議。無量無邊,即兆載功德。不可思議,即佛果功德。因為我們最低要初地,而阿彌陀佛的名號已經遠遠的超越初地的功德,是無量無邊。初地只是一大阿僧祗。】

梵文英譯本《阿彌陀經》言:

眾生不因此世所做善行,得生彼國。

凡夫一生怎麼可能?

大經:

其有得聞,彼佛名號,歡喜踴躍,乃至一念;當知此人,為得大利,則是具足,無上功德。

稱名即能的無量無邊的最上功德,有人說,那我把我修的一點善,也加上,不是更好?你那是往裡面加毒藥。

《經》言:

若人以四天下七寶,供養佛及菩薩、緣覺、聲聞,得福甚多。不如勸人,念佛一聲,其福勝彼。

《涅盤經》言:

假令開大庫藏,一月之中,布施一切眾生,所得功德,不如有人稱佛一口,功德過前,不可較量。

曇鸞大師:

凡夫人天諸善,人天果報,若因若果,皆是顛倒,皆是虛偽,是故名不實功德。

凡夫修什麼,也不能感應凈土果報,善導大師《觀經疏》言:自餘眾行,雖名是善,若比念佛者,全非比較也。佛號的善,是涅槃善。凡夫只是輪迴善。

第二科:善男子,善女人。

其實四科是一體的,念佛即是多善根,念佛人,自然即是善男子。否則,念佛就不能往生。佛經自己就出問題了,但為了斷疑,還是取經文的解釋為證,佛經,其實可以用佛說,解釋佛說,也就是以經解經,這個最權威。

首先,我們先打破一個思維模式。也就是說,每部經中對善男子的要求的不一樣的,你不要把他定成死規格。

《雜阿含經》中言,持五戒信因果,是善男子。

觀經中品中,贊持戒願生是善男子,大乘經典中,贊菩薩行是善男子,觀經下品中,佛言,其人一輩子十惡,臨終念了一句佛而往生。

阿彌陀佛來迎時贊言:善男子,你念我名字了,我來接你。

十惡無絲毫善之人,因念佛,而往生,此即念佛是多善根。阿彌陀佛贊他善男子,即念佛即是善男子,藕益大師:持佛名者,善根福德,同佛無異。則一一聲,悉具多善根福德也。

所以,阿彌陀經中的善男子,唯指念佛人。

第三:一心不亂。

一心不亂,可分為兩大類。第一:諸師。即事理一心。第二:善導大師,專一不二。

此外,講什麼必須成片,現在又弄出個成線。不足一提,說必須成片。清凈心才往生,此凡小惑亂。諸師,指凈影慧遠大師,智者大師,藕益大師,印光大師等,皆是高風亮節的大德,我們以藕益大師的註解為準來辯釋,因為藕益大師,前是以智者大師等為主,而印祖又以藕益大師為主,藕益大師在彌陀要解中,釋義一心不亂,是指事理一心。是四土中的上三土。成線又是什麼意思,而我們凡夫,你暫時沒資格談「一心不亂」這個詞,這個以後說。

你凡夫散心故。一心不亂和你挨不著邊,這種情況從來也不會發生在凡夫身上。

藕益大師言: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心多散亂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散亂漸少者,即是下品中生。這個是藕益大師對下三品人的解釋。佛經的一心不亂和你暫時沒關係,你最多算是淺行也就是說,藕益大師認為,一心不亂是給上三土的人說的。

藕益大師:

深信切願念佛,而念佛時,便不散亂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不起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亂,任運先斷見思、塵沙,亦能伏斷無明者,即上三品生。故信願持名念佛,能歷九品,的確不謬也。

彌陀要解:

不論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煩惱,乃至見思先盡,皆事一心。不論事持理持,持至心開見本性佛,皆理一心。

那麼,這種教理,是繼承了天台的教義。藕益大師言:其四種凈土之相,詳在妙宗鈔,及梵網玄義,妙宗鈔,即釋義智者大師的觀經疏那麼。

這種理論成立么?

如前面我說的善根福德的問題,在聖道門自力修證,這個道理是成立的。你斷見思就生方便土,你證法性,就生報土。但你拿來觀經中,你就不成立了,所謂純凈土和不純,就是這個道理,慧遠大師釋義觀經,判上品上生是四地到七地菩薩,上品中生是初地。

智者大師判上品是三賢,也就是說,上品中的,要破無明。所以,藕益大師說:你念佛必須念到破無明,才生上品。藕益大師對「一心不亂」的釋義,是建立在觀經九品的架構上,但,善導大師辯釋諸師,九品釋義錯誤,他的架構即不能成立。九品辯釋比較長,我們略舉一品。

觀經疏:

諸師雲 「上品上生人是四地至七地以來菩薩」 者, 何故 《觀經》 (意)雲「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者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

此之三人,各以己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續不斷。各回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

以此文證,正是佛去世後,大乘極善上品凡夫, 日數雖少, 作業時猛, 何得判同上聖也?然四地七地以來菩薩,論其功用,不可思議,豈藉一日七日之善,華台授手,迎接往生也?此即返對上上竟。

【仔細看下這段,要不下面我說的,大家也難以理解。慧遠大師,智者大師,藕益大師,印祖,基本都是以理一心的道理判上品諸師是以果推因的方式,雖依經文,但聖道和凈土混淆,即夾雜了人情我見。

如慧遠大師依地持經和觀經,說上品上生,到凈土立刻證無生。慧遠大師以聖道義理,判此無生是八地。那麼,以娑婆聖道修行的時間和次序,你必須是七地菩薩,你才能到凈土即可生八地,你一個凡夫,怎麼可能直接就證八地呢?

這個說不通啊,因為聖道教義,都是修證有次第的,這種方式叫以果推因。

但他忘記了阿彌陀佛四十八願,有超越常論諸地之行的大願。

在娑婆是這個模式,你不能拿到凈土那邊,這個道理解釋觀經,即不是純凈土教義了。後期諸師,也基本都是以果推因的模式,包括藕益大師。

那麼,善導大師言:

何故《觀經》云:「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者為三?一者但能持戒修慈。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三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此中,有兩對破,對破,即以經文破諸師人情我見的以果推因。

佛語明文:

第一:經文言:三種眾生,沒說是三大菩薩。

第二:論法,是三種凡夫行。不是七地菩薩而大阿僧祗。

善導大師又言:

此之三人,各以己業專精勵意。一日一夜,乃至七日七夜,相續不斷。各回所作之業,求願往生。命欲終時,阿彌陀佛,及與化佛菩薩大眾,放光授手,如彈指頃,即生彼國」 。

此中:

第一:時間。七地菩薩修兩大阿僧祗六度萬行。佛說只需要一天或七天。

第二:臨終。登地菩薩,十方報土,隨意出入,不需誰來迎接,凡夫才需要。

我展開解釋,首先,佛言:只要做到三種行為,即可上品生。

一者但能持戒修慈。

二者不能持戒修慈,但能讀誦大乘。

三者不能持戒讀經,唯能念佛法僧等。

【大善根者,如智者大師等,就能做到,這裡是從經文論雜修,辯釋經意。大家不要誤解,可不是讓你雜修。那麼,你只要做到能持戒修善,或者修六念,三心具足,就可以上品,這個是極少數凡夫可以做到的。

那麼,大家知道七地菩薩的功德么這點功德,別說登地了。就是五十二位以前是方便位菩薩,都做的比這點功德多的無量,七地菩薩,經歷兩大阿僧祗六度萬行,和他談什麼持戒?凡夫修善,就這個一個身體,力量微弱可憐。初地菩薩,可以十方法界,化無數身積累種種功德,凡夫一輩子,一個三昧恐怕也難以修成,初地菩薩,一念之間,即能成就百千三昧。

如華嚴經說:

初地菩薩,可以在一百個世界,像釋迦佛一樣,出世成佛,八相示現,度無量人,積累功德無數。焉能把觀經小善,說為大菩薩?

初地菩薩菩薩的功德,已經無邊,想去哪個報土,就去哪個報土,他本身就是報身,不需要換報身。

所以,諸師大錯,善導大師言:為害茲甚。

諸師所判的九品也是錯誤,根本就不許要破無明才能往生上品,既然諸師九品架構不成立。那麼,藕益大師的事理一心的道理,在三經中,即不成立,違背觀經佛說

印光大師也以藕益大師為主,印祖信中言:今既發心念佛,當以心佛相應,生前得一心不亂,報盡登極樂上品為志事。

那麼,這個事理一心的道理,在觀經的角度,也是不成立的。那麼,三經中,大經唯說一向專念。

一向專念,你能解釋成事理一心么?

第二:善導大師的解釋,即是專一不二。這個道理,也是建立在因果上。

極樂無為涅槃界,隨緣雜善恐難生,

故使如來選要法,教念彌陀專復專。

【首先,把凡夫的有漏雜毒之善得行為否定了,然後告訴我們,你要專復專,專復專不是修,是依靠,專復專,即一心不亂,也就是專一不二,一心即是專一,不亂即是不二,那麼佛是這麼說的么?】

佛說才是權威,選幾段經文。

第一:大經,一向專念。

一向就是專,如說「我一向只喜歡喝茶。不和其他飲料,大經就是說一心專念。

第二:觀經。

觀經下品中,內心散亂,乃至亂到無法念佛,只能口稱,而得生。

第三:般舟經: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

佛言:你想往生,你一輩子專念我名字就行了。原則就是相續、專。此外,佛沒說你要念成片啊,念成清凈心啊,或者事理一心。

善導大師有一段話,是對這段經文最好的解釋。

善導大師言:

眾生障重,境細心粗,識揚神飛,觀難成就也。是以大聖悲憐,直勸專稱名字,正由稱名易故,相續即生。

先解釋機,再解釋法,眾生障重,此處意指眾生修行之難,即業障重。業障者,包含的很多,環境障礙,親屬擾亂障礙,各種雜事障礙,這個是外在。內在的有身心障礙,障礙無法修行,或者無修行之能。「境細心粗,識揚神飛」,天生就這樣

阿彌陀佛知道我們的根性業障,就告訴我們說,你別管你的心,你只要口稱能喊出南無阿彌陀佛,專念這句名號,即得往生。

般舟經:即問:『持何法得生此國?』阿彌陀佛報言:『欲來生者,當念我名,莫有休息,即得來生。

這是二尊親說,是最權威的。

那麼,佛在眾生臨終慈悲加佑,令眾生不顛倒的範圍是那些?

有人說,佛加持你,讓你不亂,但不包括你的牽掛,如果有人臨終不想走,阿彌陀佛就走了,佛法是博大精妙,而說這話的人是四六不分。佛所護念的凡範圍。

如《阿彌陀經義疏》中言:

凡人臨終,識神無主,善惡業種,無不發現。或起惡念,或起邪見,或生繫念,或發倡狂。惡相非一,皆名顛倒。

佛護念的範圍包括:散亂,癲狂,貪戀,邪見。

這些,佛不允許你產生。

我們再看善導大師的話:

善導大師言:

「眾生稱念,即除多劫罪,命欲終時,佛與聖眾自來迎接,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

看好哦!一切邪業,沒有障礙念佛人往生的。專念佛者,臨終時,自有佛菩薩來自來接你,不是說臨終如何正念, 阿彌陀佛才來, 而是你一輩子專念佛, 阿彌陀佛在你臨終的時候,會主動來,不用你邀請。邪師或庸師,則喜歡說,你平生念佛不夠,必須臨終正念,阿彌陀佛才來,這個是直接違背佛說明文。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一切邪業,無有能障礙者。什麼是邪業呢?六道輪迴一切業,都是邪業。

外在的邪業,如你的家人臨終的時候,亂動你的身體,這個親屬來了又哭又嚎的搖擺你身體,或者問候你好不好啊,或者一群親屬在你家東說西說,家人又忙著世俗應酬。或者兒女在邊上苦惱悲傷,這個是外在邪業。

內在的邪業,是指身體要死的時候筋骨肉血,互不協調,全身骨頭節分離,外加病苦等等。如此,普通人多數內心慌亂恐懼,自然會貪戀顛倒。而專念佛人,阿彌陀佛會提前來,加持護念。護念你的心不被這些所干擾。

關於這方面的,佛經祖語很多,我不多說了。再略選幾段:

《稱揚諸佛功德經》言:

若有得聞無量壽如來名者,一心信樂,其人命終,阿彌陀佛,與諸比丘,住其人前,魔不能壞彼正覺心。

專念佛的果報,雜修不是。

《悲華經》言:臨命終時,我當與大眾圍繞,現其人前。其人見我,即於我前,得心歡喜。以見我故,離諸障閡,即便捨身,來生我界。

《阿彌陀鼓音聲王陀羅尼經》言:

若有四眾,能正受持彼佛名號,以此功德,臨欲終時,阿彌陀佛即與大眾,往此人所,令其得見,見已尋生慶悅,倍增功德;以是因緣,所生之處,永離胞胎穢欲之形,純處鮮妙寶蓮華中,自然化生,具大神通,光明顯奕。

看好,能感此護念的果報是專念佛。

善導大師言:專念專修,必生無疑。所以,專念佛者,只管一心念佛,此外一切不必顧慮,阿彌陀佛必定護你必生。

第二、臨終最後一念,必須念名號才能往生么?

問:有很多人說一輩子念佛再好,如果臨終最後一念不是在念佛,就不得往生西方?

答:不是的,這個是錯解的。並且違背佛說,祖師說,也違背事證。我們的死,你能自己事先設計好么?死的時候會順你的設置么?什麼時候死,在哪裡死,怎麼死?我們能知道么?

凡夫的業不定,難道阿彌陀佛不知道么?既然阿彌陀佛知道, 會設置這麼難的要求么?

第一、往生是何等大事,如果這個問題是真的,就直接關係到能否往生,那凈土三經中,佛為什麼不提此事?

善導大師在其著作中為什麼也不提這個問題?

所以,說此類話就已經違背凈土三經,違背善導大師。說好點,是錯解。說嚴重點,是障礙人安心念佛。

第二、專修念佛者是平生業成。如諸經中說,平生念佛,臨終阿彌陀佛自動來接。即表示平生正因已經成就。

善導大師言:「眾生稱念, 即除多劫罪; 命欲終時, 佛與聖眾自來迎接; 諸邪業系,無能礙者。 」

是你一輩子念佛,臨終阿彌陀佛主動前來。來做什麼?來接你去凈土。阿彌陀佛來了以後,以慈悲光明神力等,護念住你的心,讓你的心不顛倒,不貪戀,然後命終即隨佛往生凈土。

又佛言: 「專念佛者得往生」 。

善導大師言: 「專念佛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此皆是說平生專念佛,必定往生,萬不漏一。

所以,不要亂信某些人,人心隔肚皮,切莫輕信。要信佛,信善導大師。

以上為經證和祖師證,下面說事證。古今臨終不念佛而往生的很多

如往生傳中。宋朝的宗利臨終是做詩往生,其詩云:「吾年九十頭雪白。 世上應無百年客。 一相道人歸去來。 金台坐斷乾坤窄。」奄然而化。

宋朝智仙在往生時是誦彌陀經。還沒誦完就往生了,觀經前六品,臨終都不念佛。

還有著名的元照大師,臨終誦普賢行願品往生。這類例子很多。

所以,絕非必須最後一念念佛才可以。我們當信佛說,善導大師說。切莫信某些人,切記。

第三:關於臨終說有魔現的邪說。這個說法是最坑人的,講這種道理的人,表示著我關心你,我告訴你不要跟什麼魔走,我是大善知識。這類人多是邪師,庸師之輩。

元照大師:

或謂修西方凈業臨終感相皆是魔者,斯由未披教典,不樂修持,喜以邪言,障他正信,為害不淺,故須辨之。且魔有四種:一五陰魔;二煩惱魔;三死魔;四天魔。上之三魔是汝身心,唯有天魔居欲界天,乃是大權,退惡進善,有大功行方可動之。

【這段前三魔,其實是身心變化,不是真魔,天魔是波旬,其實是菩薩化身,為增進聖道人修行而現,現在某些人動不動就說,別著天魔了。或者說,誰誰是不是著魔了。這個都是啥也不懂,太高看自己了,天魔其實是他化自在天的天人,七寶世界嗎,福報自在,你薄地凡夫,你沒資資格剛把他感下來,你就算四禪八定,他都不來,必須是見道前,他才會動。所以,遍地的某些人,抬高自己,還天魔來了,高抬自己,你根本都不夠資格

凡夫修道,內心不正,必遭魔擾。若心真實,魔無能為。是知魔自汝,非他所致。如世妖治,媚惑於人,端心正色,必不能近。縱情顧盻,定遭所惑

【這個基本是指聖道門修心起行,發心不正,如求神通,喜歡鬼怪,喜歡談冤親債主,喜歡談超度,那麼,你如果沒什麼修行,可能會產生心魔,所以,元照大師言:是知魔自汝,非他所致。為什麼不要去談這些東西,就是防止你出心理問題】

今引眾說,以絕群疑。

一雲、大光明中決無魔事,猶如白晝奸盜難成;

【專念佛者,阿彌陀佛住頂,二十五大菩薩跟隨,天神守護。所以,絕無天魔。】

山陰慶文法師《正信法門》辨之甚詳,今為具引。

彼問曰:「或有人云:臨終見佛菩薩放光、持台、天樂、異香來迎往生並是魔事。此說如何。」

答曰: 「有依《首楞嚴經》修習三昧,或發動陰魔;有依《摩訶衍論》修習三昧,或發動外魔(謂天魔也);有依止觀論,修習三昧,或發動時魅。此等並是修禪定人約其自力,先有魔種,定擊發,故現此事,儻能明識各用對治即能除遣,若作聖解皆被魔障。

這裡先說明,魔相是聖道門修行,發心不正引發

今約所修念佛三昧乃憑佛力,如近帝王無敢幹犯。

蓋由阿彌陀佛有大慈悲力、大誓願力、大智慧力、大三昧力、大威神力、大摧邪力、大降魔力、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有如是等不可思議功德之力,豈不能護持念佛之人至臨終時,令無障礙耶!

念佛即得佛光護念,阿彌陀佛的佛光有十二威德,阿彌陀佛本身又具足神通,又與專念佛人同體不二,難道阿彌陀佛的佛光和神力沒用?

若不為護持者,則慈悲力何在?

若不能除魔障者,智慧力三昧力、威神力、摧邪力、除魔力、復何在耶?

若不能鑒察被魔為障者,天眼遠見力、天耳遙聞力、他心徹鑒力,復何在耶?

【經文中,佛說了啊,親自說的,我佛光護念,諸佛護念,菩薩護念,天神護念。】

經云:「阿彌陀佛相好光明遍照十方世界, 念佛眾生, 攝取不舍。 」

若謂念佛臨終被魔障者,光明遍照攝取眾生力,復何在耶?

況念佛人臨終感相,出自眾經,皆是佛言,何得貶為魔障乎?今為決破邪疑,當生正信

佛專念佛者,阿彌陀佛臨終一定來,何來魔現邪說?

所以,末法時代,邪師偽善,擾亂眾生當知,切不可信這些邪說。


1、壇經是高僧對佛經的感悟與延伸。請自己先多看佛經~ 每個人自己對佛經的感悟都是不一樣的。

把偽經介紹給其他人,自然是有相應的業的,至於程度,要看這個行為造成的影響了。

不甘心也沒有用,因為你在智慧不夠的前提下,教了別人錯誤的東西。

2、說的現實一點,你現在不「死」確實不能往生凈土。 極樂世界就是離銀河系很遠很遠很遠很遠很遠很遠的另外一個星系。你死後「魂神」如果條件具足可以在那邊「投胎」。【去優酷搜索「渺小的地球」,細細觀摩】。

3、在娑婆世界修道難度太高,佛要度眾生,眾生根器有利鈍,就不可能只有那些「會開悟」的人才能得度。所以,佛陀「利用」因果,用極其漫長時間的修行,「建立」了佛世界。譬如說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成佛前,叫法藏比丘,法藏比丘發願:「願我成佛的時候,我所在世界名極樂,凡是裡面的眾生,有各種神通、色相、智慧等一切妙處,並且有無量壽命直至成佛,如果不能實現這樣的環境,我就不願成佛」。 然後他修行了很久,現在成佛了,號阿彌陀佛。所以,他的願望也必然是有效果了(極樂世界的一切妙好)。

這一段是我對金剛經各個階段的理解,經供參考,請自己思維佛經。不要急著下結論,每個階段的理解都是不一樣的,別人的理解代替不了你對金剛經的理解。】

我對金剛經有好幾層次的理解。先後順序我都搞不清了。我隨便說說。

1:我覺得是快速滅罪法門,功德福德快速製造法門。念這個求生凈土功德一下子就夠了。

2:我覺得世界上總有這麼一些人,你說的不夠高深他們就不信,所以佛講了很多很深奧的法門來給這些人聽,金剛經是這樣的法門。就好比山上有傳送門,你度脫一個笨蛋,直接讓他爬山就行了,度脫一個講科學的笨蛋,你就得讓他覺得你的科學比他牛掰,然後他才會乖乖爬山。

3:我覺得是金剛經只是佛陀在度化須菩提的過程,然後被記錄下來了,至於現代人認為所有人都可以跟須菩提一樣「開悟」,只是不切實際的,哪有那麼多須菩提。但是金剛經畢竟指出了一個修行的方向。

4:我覺得金剛經的很多對話,都是對須菩提和菩薩級的講的,普通人看不懂的情況下強行硬套是不對的。你仔細去研究,很多句話,知乎上念的很多的比如「一切眾生 即非眾生」,可是金剛經寫的明明是「如來說一切眾生 即非眾生」 。 這其實很好理解,比如說我還迷中醫,對張仲景來說,張仲景說一切草藥,皆是良藥。 他可以說,我要是說一切草藥皆是良藥,那我就是在扯淡呢。

5:好懂的佛經很多哦,我覺得阿彌陀經應該搭配藥師經、普賢行願品、僧伽吒經去看。疑問會小一點。

學佛講究循序漸進,因為金剛經不是說了么,不存在一個固定的法門只要佛講了你就可以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如果存在的話,他就直接講了,就因為不存在這樣的定法,所以他自己成佛也是靠的燃燈佛授記,如果你讀過僧伽吒經,那又會明白需要多麼大的功德才可以「蒙佛授記」。

也許知乎上可以「理解」金剛經的開悟之人很多。但是即使他們是真的開悟了,他們也沒法通過言辭讓你開悟。如果有,佛早就講了,所以,你還是先從好懂的佛經開始看起吧。

信佛經,不信知乎上人對佛經的理解,可以來這裡問一些名詞啊典故啊,或者推薦好懂的佛經。

不要問別人關於佛經的感悟。


黃金鋪地是彌陀自性的顯現

六祖說了:何期自性,本自清凈;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這句話凈空法師經常提到,重點是自性能生萬法,那麼極樂世界種種美好,都是自性現的。

往生極樂不是死,是活著去的。「臨命終時,我與諸菩薩眾,迎現其前,經須臾間,即生我國」,臨命終不是死了之後。是活著去的。不然凈土就不叫一生成佛了,往生只是換個身體。

多讀經,多讀祖師作品。推薦印光大師對禪和凈土的論述,蕅益大師的彌陀要解,黃念祖居士的作品。以上都是通宗通教的大善知識,學佛還是不能離開老師。

如有不妥之處,還望告知,末學及時改正。


功德和福德確實不一樣,但是有些時候二者可能會混用

往生凈土不是死,死是在六道輪迴中的現象,而往生是超出三界之外的(準確點說是橫超三界)。而且肉身可以到達凈土


推薦閱讀:

想念佛,具體要怎麼念才好,才有用呢?
何為佛法無相?
涅槃還有中道嗎?或者說涅槃和中道有什麼區別?
如何看出一個人的善根深淺?
關於凈土宗的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到了極樂世界就可以不退轉了嗎?

TAG:佛學 | 佛經 | 佛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