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採訪一個身份比較特別但並不健談的人?

本人新聞學專業的大學生,喜歡做人物專訪,也在校園裡有這方面的實踐。之前遇到的受採訪者都很會說,我根據他們陳述的話就能夠組成合格的稿件。

明天,我將要採訪一個學生會主席,問題已經準備好,專訪稿的主線已經大致定好了。可是,對方告訴我他不怎麼健談,我擔心他的話可能會少到我的專訪稿無法展開來寫。這樣的情況下,我該怎麼辦?

第一次在知乎提問,求解答~

……………………………………………………………………

我在幾個月的後來補充一下這個沒人回答的問題:

那次採訪挺失敗的,攝像的同學說我一直沒有把氣氛放鬆,全過程他都很緊張,這樣的採訪是無效的。

的確,最後寫出來的稿子不知去向。

哭一會兒(╥╯^╰╥)


瞎翻看到這個提問,正好有時間就來回答了。

回想我經歷過的採訪,最不健談的對象應該是剛剛進入國家隊時的鄭龍了。那是一次國家隊訓練之後的混合採訪,大概的問答是這樣的:

我:「第一次進國家隊感覺如何?」

鄭:「挺好的。」

我:「老大哥們對你怎麼樣?」

鄭:「都挺好的。」

我:「高指導有沒有特別跟你聊點兒什麼?」

鄭:「鼓勵我了。」

我:「頭回進國家隊,有沒有給自己定個目標?」

鄭:「好好加油吧。」

類似這樣的,我大概又問了兩三個問題。

鄭龍又回答了我兩三個同樣的回答。

說實話,混合採訪的情況都是臨時的。不會提前準備提綱,對方不知情的狀況下會慌也在所難免。一般情況說幾個完整句子,把場面撐足了各位回去好交差也就是了。

但鄭龍是真緊張,而且真內向。我問完他答完四目相對,現在想想都尷尬。

按說這採訪挺失敗的,但這事兒放在今天,我覺得效果挺好的。問答之間本就能夠帶出鄭龍本人的性格和緊張的狀態。做新聞可以整段採訪當素材用,標題就叫「首次進入國家隊,鄭龍"挺好的"。」

這裡回到題主的問題。

採訪效果好不好,不僅僅在於被採訪人的表達能力,而在於最終作品的效果。

同樣的素材,在文字和視頻上的表達式都不同,可以加工的餘地也都不同。素材的好壞都是相對的,這是我從2007年堅持到現在的觀點,所以首先我並不同意你攝像的看法。

其次,題主談到的專訪,是有許多工作可以做的。有充足時間的情況下,我會做以下工作:

1、通過採訪對象以外的人或渠道了解對方。從背景資料到人物性格,有條件的話看以前媒體對他採訪的成片甚至是素材。

這樣你可以對對方更了解,知道他在哪些話題上有表現慾望,有話可說,在意什麼事喜歡分享什麼事,尤其是這次接受你採訪的主要表達動機。

2、和被採訪人溝通,提供採訪提綱,然後逐個問題的進行預采。對於表達能力有限的人,我會在了解他想法之後,給一些表達上的建議。比如:「這個部分你可以更大膽一點,我覺得你說的更肯定我對你的印象也更好。」因為對方不是製作者,需要你從專業的角度給他一些反饋。

而這個溝通過程,也是互相建立信任的過程,你越為他考慮,他就更願意對你表達。

3、修改此前的提綱,考慮在提綱之外的延伸問題。這個看具體情況,無非是給自己更多的準備,不多說了。

4、採訪過程中的心理按摩。有的被採訪人心理負擔很大,特別是對著攝像機,擔心自己說錯話。可以支上機器後先閑聊一會兒,告訴對方「有任何覺得說的不滿意的部分我們可以重來,採訪結束想起來也可以告訴我,我們剪掉。」聊一些和採訪無關的輕鬆的事兒,比如喝什麼酒去哪兒旅遊了帶孩子累不累。

我覺得,在採訪之前,雙方首先是人和人之間的溝通,是需要共同語言或者認知的。

5、總會有些情況不盡如人意。有些是對方實在表達不好,有些是自己功課沒做足或者臨場沒有調控好。這都正常,別把這些看作結果,這些僅僅是過程。

況且還有後期,後期變廢為寶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享受和別人的溝通過程,做足功課。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有句話說的很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貴人指路。書畢竟是死的,人是活的。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去走近他。觀察他的一言一行,通過與他交流思想,腦力激蕩,去深刻的學習。抱著學習的心態去採訪,在採訪中,不斷的提升自己。

去向那些成功的人物學習。成功一定有方法,失敗也一定有原因。沒有人能夠隨隨便便成功,別人之所以能夠成功,肯定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王思聰從小就是含著金鑰匙出生,那也是因為人家有個好爸爸。因為成功的人物能給我們樹立一個很好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同時,他們還能帶來正能量,正向刺激我們。

與成功人物熟悉後,還有可能成為朋友。這將大大的提高自己的朋友圈質量。據說,現在朋友圈的內容都能賣錢了-------就是你付費,然後你就可以加為好友,你將可以看到我的朋友圈。在好幾年前,懂懂這個傢伙早就這麼搞了,不過他是在QQ上這麼弄。成為他的會員,就可以加他為好友,然後可以在他的日記下面獲得回復的許可權。否則,你只能看,而沒有回復的權利。

一個人的朋友圈還是很重要的,基本上你的朋友是什麼樣的人,你大概也是什麼樣的人。你的朋友都是胖子,你成為胖子的概率會極大的提高。包括工資也是一樣,基本上你的工資等於你周圍最親密的6個朋友工資的平均值。

更多職場故事,情感故事,讀書筆記,課程分享,

請訂閱官方微信公眾號:lenglengdushu(冷冷讀書).


推薦閱讀:

為什麼知名的新聞網站會發布錯誤新聞,以2014年放假安排為例?
調查希拉里郵件門的彼得·史密斯死了,他的調查工作會繼續嗎?
如何評價台灣媒體?
現在都是什麼人群在讀報紙?
《紐約時報》新聞操作中「事實審核」(fact-check)環節的流程和標準是什麼?

TAG:新聞 | 採訪 | 人際交往 | 人物訪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