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杜聿明要求中國遠征軍翻越野人山的命令?

翻越野人山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實名反對所有答主。答得不是太啰嗦,就是重點根本沒說出來,我也是醉了。
要是有讀者不熟悉這段歷史,或者沒興趣了解,可以直接看黑體字
——————————————————————————————————

@無人機 提到有三條路可選,其實只有兩條。 1.跟著英國去印度,這是不回國的路--戰士們能活下來,這也是斷後的孫立人將軍最後殺了一個回馬槍,然後西轉進入印度的主要原因,就像他說的「我不能眼睜睜的看著咱們師七八千弟兄就這麼沒了」孫立人的考慮是對的,要知道第五軍不是一百、兩百人,而是三萬多人,是沒有補給的三萬多人(這是因為臘戊補給大後方已經被日本人打下了)。如果孫立人的部隊是走在前頭那也許還有活下來的機會,但他們卻是走在這三萬多人的後頭……,到時只怕連草都沒得吃了!
違抗軍令,主將是要殺頭的,雖然最後孫立人將軍去了印度,蔣介石也沒拿他怎麼著,這一是因為當時孫立人在仁安羌一支奇兵救了英國佬,老蔣害怕殺了他國際影響不好,二是因為在英國人想收編孫立人的時候,部隊嘩變,所以最後新38師帶了一大堆美國佬的裝備回來,也算立了一功。
軍隊是為保衛自己的國家而創建的,你跑印度去,為英國而戰,對國內形勢一點作用沒有,可能還不如跑回來一部分為中國而戰呢。這幾個師都是國內的王牌師,戴安瀾的200師,孫立人的新38師,廖耀湘的新22師等等都是國內最好的部隊,但是這批軍隊里很多兵都是大學生,這在平均文化小學的國軍部隊里堪稱精銳,當時蔣介石發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兵,把中國最優秀的人才都招進去了,裡面就有很有名的詩人穆旦,怎麼捨得就這樣被拐跑。你跑印度去很可能就被英美收編了,事實上,史迪威確實想收編孫立人的部隊,但是剛一這麼搞部隊就嘩變了,最後反而給中國人做了嫁衣裳。
2.去密支那,如果密支那被佔領就走野人山(這是一條路,就是回國的路):杜聿明的第一選擇肯定是佔領密支那,只要佔領了密支那,那麼遠征軍就可以得到休整的機會,並與祖國遙相互應,對闖入中國南大門的日軍形成兩面夾擊之勢。假以時日,打通回國的道路也不是不可能。但是當遠征軍靠近密支那的時候,密支那就被日軍佔領了, 其實佔領密支那的日軍並不多,只有三千餘人。而遠征軍卻是從曼德勒退下來的第五軍主力,大慨有三萬人而且還擁有坦克、重炮等,以這個兵力及第五軍的戰鬥力要拿下密支那那是一點問題都沒有的。
但考慮再三,杜聿明最終還是決定繞過密支那轉進野人山。
這個命令讓許多人都想不通……就算站在杜聿明的角度去考慮,他不知道密支那有多少日軍,派幾個人去偵察一下打探一下虛實總可以吧,怎麼會就這樣一聲不吭的就選擇繞過密支那不打呢?!
但實際上,杜聿明考慮的更多的是彈藥補給的問題……要打下密支那也許不是難事,但是臘戍已丟遠征軍的補給已斷,子彈和炮彈是打一發就少一發。
密支那有補給嗎?也許有,但就算有,那很有可能是英式裝備和英式彈藥,就算有英式彈藥和英式補給那也是先讓日軍給佔領了,第五軍就算能拿下密支那,日軍也完全有時間將那些補給一把火燒掉或是炸毀。
然後呢?第五軍佔領密支這座空城後又怎麼守?!
他們似乎只有等著日軍包圍上來然後將彈盡糧絕的第五軍吃掉這一個結局了,等到那時就是想跑都跑不了了。
最後遠征軍進入野人山,這野人山緬甸人將其稱之為「胡康河谷」,意思就是魔鬼居住的地方。進去了幾萬人,出來了也就幾千人。
還要提一下的就是。第五軍在進入野人山前,無法行走的上千傷員自焚而死,由倖存者後來口述:其後每一個經過傷員處的戰士都忍不住流著淚對傷員跪下磕頭。 向這些英勇的戰士致敬。
介紹完了,分析一下走這條路的特點①服從了蔣介石命令
為國內抗戰提供一定力量③會有很大的死亡,這個傷亡會這麼高,可能杜聿明也沒想到,要想到的話他不一定這麼做。

篇幅所限,我還有好多話沒說,如果還有什麼看法,咱們評論里聊。

——————————————————————————————————————————

我給前面的答主提幾點探討建議。

@無人機 關於2 ii 裡面提到的第五軍缺乏重武器,我不認可,當時的第五軍是王牌師,就算跑得在匆忙,攻下一個密支那的能力還是有的,之所以不攻打,我認為最大的原因還是在臘戊被攻下後補給彈藥的問題,這些都是打一發少一發,吃一塊少一塊,且不說攻不下要被兩面夾擊,就算攻下了,日本人只要在走之前燒掉所有補給,國軍還是得被困死裡面

@曾喬 這個1045人在密支那的數字是有爭議的,這一是因為在戰爭的時候作戰雙方為了士氣都會刻意誇大戰果,二是,當時的戰爭傷亡的統計手段本身就不是很完善,取最大值和最小值差距可能讓人驚訝,所以很多戰役的數字都有爭議。

@小白石頭 你實名反對某些答主,我實名反對你 戰爭和戰場是瞬息萬變的,而且站的立場不同,所做的正確決定往往也不同。有的時候沒辦法說對錯。 史迪威是一個好的美國將軍,我認可,但他不是中國將軍, 中國人在緬甸來的目的是花最少的力量守住公路好運物資, 美國人的目的讓中國人拖住日本人甚至讓日本往中國增兵以減少太平洋戰場美國人的壓力。所以史迪威的戰略特點是 打! 打! 打!死不死人,死多少人我不管,反正不是美國人。佐證就是在同谷會戰,英緬軍私自撤退遠征軍側翼暴露的情況下,他仍然命令戴安瀾的200師與日軍決一死戰,如果要是真的這樣的話,二百師就被日軍全殲了。結果最後是杜聿明越過史迪威,直接向蔣介石發電報,才讓二百師撤了下來。 英國人(指揮敦刻爾克大撤退的逃跑將軍亞歷山大)的戰略特點是,跑!跑!跑!緬甸關我鳥事,我連歐洲都打不過來,而且美國的這些戰略物資運不到中國,正好給我,事實上確實是這樣的,遠征軍失敗以後,美軍將物資給了英國非洲戰場,間接促成了非洲戰場轉折點阿拉曼戰役的成功。所以史迪威雖然是名義上的最高領袖但沒什麼實權,比如他組織的同谷會戰,原本他的戰略是想讓200師與英緬軍一左一右的分別守住同古和卑繆,等主力部隊趕到了就打一個同古會戰。結果英國人不告而逃(為什麼不告訴遠征軍,是想讓,遠征軍掩護英軍撤退,並且消耗日軍)。還有後面的平滿娜會戰,都是這樣。 這其實只能怪這指揮官同床異夢,亂的很,其實只要指揮權統一,不管誰領導,結果都會比現實好。
@羅春彥
我無力吐槽你,你引用東西的前提是你對這個東西有了解,你不要亂引好不好。你這段話里常識性錯誤太多了,

第五軍裝備精良,猛將如雲,戴安瀾所率之200師、廖耀湘所率之新22師、孫立人所率之新38師,

新38師是第六軍,哥哥,是由宋子文的稅警總團第四團改編的。

另一方面的最大失誤就是杜聿明未能有效組織收攏遠征軍,進行有效之撤退。

當時遠征軍是準備打會戰的不是準備跑的,是英國人背信棄義自己先跑了還對遠征軍封鎖消息。這個真不能怪杜聿明。

  當時第一選擇應該是回師猛攻臘戌,當時日軍輕兵遠襲,像鄧艾偷渡陰平一樣,以僥倖成功,必難固守。遠征大軍裝備精良,士氣高漲,若回師反攻臘戌,與國內兩面夾攻,必可收復臘戌,保障後路暢通。    當想通過緬北密支那回國,又聞密支那亦失,則此時應該猛攻密支那,日軍千里遠襲,能有多少能量?百里而趣利者兵半至,不過是一些輕兵器,一兩千人的小武裝,遠征軍當時尚有八萬人以上,以此擊之,如泰山壓卵,何愁不破之?    而杜聿明這個草包,一聞臘戌失則逃向密支那,再聞密支那失則又逃向野人山,哪有一點軍人的風骨? 有這樣的軍人嗎?  若西退印度,只是小敗,後退至大山中則成慘敗。

對於這段戰爭的評價我無力吐槽,會師臘戊,這個決定我覺得是個人都做不出來,你要是要打密支那或者去印度的話,我還可以和你討論討論,你要是打臘戊,我連話都懶得說了。當時佔領臘戊的日軍56師團有叢林作戰之王之稱還有臘戊城中數不盡的物資,遠方還有18和55師團接應,第五軍大後方被打,沒有物資,英軍一心要跑,而且英國人的武器彈藥也和國軍不匹配,(第五軍是蘇械師),雖然56師團因為要在4.26給天皇生日給天皇獻禮輕裝突進,但也不是好打的啊,一不小心就四面楚歌的兄弟。還有打了一路敗仗你告訴我,士氣高漲,你咋這牛呢。還與國內兩面夾攻,國內有個毛線軍隊給你配合,當時因為遠征軍為了士氣誇大功勞(這是參謀部的功勞),國內人都以為日本人快被打跑了,等日本人進雲南了,雲南方面國軍都不知道,你噹噹時通訊是現代啊,打個電話,人就來了。一兩千人的小武裝?是五十六師團,兄弟,不是56大隊。幾萬人的師團。遠征軍當時尚有八萬人以上?第五軍本來只有五萬,撤到密支那的第五軍軍部(不是全部)和22師總共只有五萬人,打了這麼久只剩下三萬人了,大哥你八萬人以上是怎麼算的。,遠征軍總共也才十萬,打了這麼久,你把所有軍隊加到一塊能不能有八萬還難說呢。


我爺爺曾經做為軍醫,在貴州加入新五軍,隨新五軍軍部,於八莫換裝渡江,隨後戰敗翻越野人山抵達印度,算是經歷了整個過程。與後人紛紛腹誹杜聿明將軍相比,在他看來戰爭更像是很多無可奈何做出的選擇疊加在一起,中國遠征軍指揮官已經做出了在當時可以選擇的最好選項。可是有時就是人算不如天算。下面列出了遠征軍做出的幾個重大決策的背景以及當時的考量因素供大家評斷。

1. 臘戍失守前,史迪威要求遠征軍靠攏曼德勒。

史迪威在中國遠征軍東歸後路被北上的日軍威脅的時候要求部隊向西靠攏,除了沒有指揮官的頭腦之外的唯一解釋,就是史迪威在英軍在西線謊報軍情撤退之後,意識到了英國放棄南亞的意圖,作為盟軍在該地的最高指揮官之一,他不可能指揮得了撤退回印度的英軍部隊反攻(他當然也不可能和新五軍撤回中國)。他顯然已經意識到了在緬甸的失守後,如果不抓住新五軍,史迪威撤退到了印度就是光桿司令。這種私心嚴重影響了他作為指揮官的判斷。也害死了以萬計的中國遠征軍士兵。當然,在新五軍部分撤退到印度之後,史迪威在訓練這隻自己僅有的「嫡系部隊」的時候,還算用心,這是後話。

杜聿明和遠征軍其他高級將領很明顯意識到了史迪威的禍心,一方面他們沒有命令裝甲輜重部隊重新回到處於危險之中的曼德勒而直接回國,一方面已經開始準備往八莫甚至更後方的密支那撤退

理解這一點,就可以很好理解為什麼還算負有盛名的史迪威為什麼會在緬甸連出昏招,為什麼蔣介石恨死史迪威,連續三次向美國總統要求撤換史迪威。中國當時裝備最精良,戰鬥力最旺盛的學生軍,就這樣被個人的權利慾送入死地。

2. 在新五軍部分回到曼德勒之後

當時整個緬甸戰局已經是死路一條,新五軍裝甲部隊已經在往國內撤退,留在緬甸的步兵部隊面對的是日軍的裝甲部隊的包抄,不可能從大路返回。只有撤往印度和北上繞開日軍兩個選項。這也是杜聿明被腹誹最多的部分。當時擺在他們面前的是兩個選項,各有利弊。

i. 去印度,安全,但有兩個缺點,第一如上文所述,去了印度這支部隊的指揮權就不在中國人手裡,史迪威和英軍在之前表現出來對於中國士兵性命的不在乎,杜聿明可能並不放心受他的指揮。蔣介石也不可能接受自己的嫡系部隊就這樣被拐跑了。第二,精銳部隊剛出國打了敗仗,都是歸心似箭,回國雖然艱難,但士氣有保證,往印度跑而且長期不能回國(緬甸淪陷後沒有道路回國),無法保證軍隊的士氣。

ii. 經八莫/密支那回國,最優選項,但不久後傳來兩地被日軍攻佔的消息,缺乏重武器的新五軍步兵部隊,不可能攻下裝甲部隊守護的交通要塞。

iii. 北上進入野人山。當時在新五軍內部的想法主要有三條,第一,近萬人,有槍有刀,還怕找不到吃的?這是把在貴州/雲南地區的訓練經驗搬到了緬甸,國內雖然也有森林,但並非無人區,步行最遠2-3天可以找到農田。第二,實在沒有糧食,還可以要求盟軍空投。第三,實在沒有空投,從密支那往北的葡萄,是產糧區。當時正處夏季,應該有糧食可以收割(搶奪)。

在綜合了上述所有情況考慮下,杜聿明拒絕了前往印度的要求,北上,在密支那和八莫被佔領之後,決定進入野人山。

結果後面野人山裡除了毒蛇毒蟲基本沒吃的,電台失效無法工作(其實也有可能是五軍自己撤退時候因為怕日軍定位自己砸毀的),追兵太近無法東轉前往葡萄。最後所有情況都失效,造成了悲劇。


中國遠征軍敗走野人山就是個悲劇。

更新下

犧牲的中國遠征軍戰士

結果在日軍大肆進攻之下,中國遠征軍才倉促入緬,因缺乏足夠的交通工具和必要的給養,加上緬甸境內惡劣的自然環境,使戰況「均呈被動之態勢,卒難挽救危局」 [ 註:《戴安瀾遺集·遺書》。 ] ,中國遠征軍傷亡6萬人,英軍傷亡2萬人,拋棄了絕大部輜重,不得不在5月初全部撤退。

  遠征軍撤退的路線是非常龐雜和混亂的,根據戰後中國、美國和日本的資料以及老兵、緬甸老人的回憶顯示,撤退路線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5條:野人山路線——第5軍軍部和新編第22師殘部;英帕爾路線——英軍、史迪威司令部和新編第38師;葡萄(野人山)福貢路線——新編第96師殘部;滇緬公路沿線——第5軍軍部部分、第200師和第66軍的新編28、29師殘部;景棟路線——第6軍第93師、暫編第55師和暫編第49師殘部。撤退中到底倒下了多少官兵,至今沒有一個精確的統計數字,根據杜聿明將軍的粗略計算:中國遠征軍10萬人,生還者僅有4萬。戰鬥犧牲有1萬,也就是說,有5萬多將士是在撤退途中非戰鬥犧牲的。在所有部隊中,僅僅只有孫立人領導的新編第38師保存建制的基本完整,他們撤退中非戰鬥犧牲人員低於戰鬥傷亡人員。

  人們總是用「野人山」來概括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失敗後撤退的路線,其實這是非常籠統和不全面的。「野人山」大約是指緬甸孟關以北胡康谷地及江心坡廣袤的原始森林,因為這裡居住著一個未開化的克欽民族支系納加(Naga)人,故中國古稱「野人」和「野人山」。當時,途經野人山撤退的中國部隊中只有第5軍軍部、22師和96師3萬多人。

  中國著名詩人穆旦寫過一首字字刻骨銘心的詩歌——《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其中有一句是:你們的身體還掙扎著想要回返,而無名的野花已在頭上開滿。穆旦是西南聯大的老師,編入遠征軍作為翻譯。穆旦行走的路線就是杜聿明將軍率領的第5軍軍部和新22師的撤退路線,這條路線距離很長,從部隊棄車徒步行走的起點緬甸曼德勒以北大約500公里的曼西莫的村,直到印度的阿薩姆邦小鎮雷多,距離有650公里。第5軍出發時有3.5萬多人(途中新編38師和第96師改走其他路線,剩下1.5萬人),大致歷時114天(史迪威小隊和孫立人率領的新38師撤退印度僅僅用了18天),最後生存下來的僅僅剩下2000多人,倖存者中只有一位女戰士:第5軍新編第22師野戰醫院的護士劉桂英,這位堅強的女戰士至今仍然健在,已是85歲高齡。如果粗略計算一下,得出的數據如下:平均每天死亡:131人,平均每公里死亡:23人,死亡率:86%。副司令長官兼第5軍軍長杜聿明也曾在打洛患了回歸熱,昏迷兩天,不省人事。二百師師長戴安瀾因重傷殉國,團長柳樹人陣亡,第九十六師副師長鬍義賓、團長凌則民為掩護主力安全而犧牲。

  這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也是中國軍事史上黑暗的一頁。在短時間造成如此慘重的非戰鬥死亡的主要原因很多,其中倉促入緬,對那裡的地形和氣候完全不了解是最重要的原因,使得在最可怕的雨季進入了最可怕的熱帶原始森林地區。而指揮官沒有堅定的決心,也使得沒有選擇正確的路線。

  中國遠征軍一部撤退至雲南西部,一部撤退至印度境內。日軍不僅佔領了緬甸全境,切斷了滇緬公路,而且深入到中國滇西怒江兩岸,對中國抗戰的大後方昆明、重慶形成嚴重威脅。因此,就總的結局而言,中國遠征軍第一次緬甸會戰是失敗的。但是,在這一階段的對日作戰中,中國軍隊的全體官兵,激於民族義憤,同仇敵愾,英勇殺敵,不怕犧牲,在同古保衛戰,平蠻納會戰,仁安羌解圍戰,東枝攻克戰等戰鬥中,重創日軍,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贏得了世界反法西斯各國人民的高度讚揚。

  在第一次緬甸會戰中,除了日軍在軍事上明顯佔優勢而外,整個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處於低潮,中、英、美各自戰略目標不同(尤其是前兩者),以及盟軍之間指揮系統紊亂,相互不信任,各行其是等是造成這次會戰失敗的根本和直接原因。當然,中國遠征軍自身也有一些因素,如個別將領失職,一些部隊迴避戰鬥,缺乏戰鬥力等 。這些都是全面分析第一次緬甸會戰失敗不能忽視的問題。

來源:搜狐網

………………以下原答案………………

由於日軍搶佔密支那,第一次入緬的十萬遠征軍,除了戰場上損失的人員,大多被迫進入人跡罕至的野人山,試圖覓路回國。有五萬名中國官兵在這條路上病餓而死,大量隨同中國軍隊撤退的華僑幾乎無人生還。我想,他們中間很多人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心中都和蔣志誠連長有著同樣的問話。 其實攻佔密支那的日軍,只有一個大隊,滿打滿算1045個日本兵,其中一部分還在向密支那前進的路上。

甚至有幾千士兵集體因為虛弱不堪喪失補給死成一片白骨。

參考薩蘇先生《突破緬北的鷹》

再加幾句自己的話。

這中國遠征軍都是國軍精銳,有旺盛的戰鬥意志,在低估熱帶亞熱帶叢林的情況下,不進行偵查,強行翻越野人山。之前也不考慮退路,就莽上去了,還沒有保證出征的目標滇緬公路,被迫開闢造成極大傷亡和浪費的駝峰航線,這一次遠征就是一個人為的巨大悲劇!


實名反對某些答主。

史迪威的軍事指揮能力在將星如雲的美軍內部也是飽受好評,足以躋身第一流指揮官的行列。

第一次遠征軍入緬慘敗,責任完全在蔣光頭和杜聿明存著私心胡亂指揮。

史迪威一把年紀的人了,沒拋棄部下,帶了一小隊人步行突圍,成功撤退到印度,這份勇氣,哪個戰區指揮官做得到。

到緬甸之後,史迪威像吳起一樣解衣推食,像愛護自家子弟一樣愛護中國士兵,打造了一隻中國最強的現代化軍隊。

最後帶兵反攻緬甸,立下赫赫戰功。

至於某些人不停黑史將軍,不過是為蔣光頭塗脂抹粉罷了。史將軍說過,要想中國戰場有起色,先得弄死蔣光頭。1944年的國民黨大潰敗,證明了將軍的先見之明。


無他,蔣軍是私人軍隊。講究的是對上效忠。

杜聿明要是能自行機斷,他就坐不上這個位置;

反之,做上這個位置,就不能自行機斷。

杜聿明不是粟裕

蔣介石也不是毛澤東

國軍也不是支部建在連上的人民軍隊


在著名作家羅春彥長篇紀實文學《碧血山河滿江經》一書中,對中國遠征軍組建、戰敗、重建、訓練成軍、大敗日軍的經過有詳細的記錄和深入的分析。

將帥無能 累死三軍

據初步統計,第一次遠征由於指揮不當,撤退時散失、生病及意外死亡的人數,比在戰場上與敵拼搏而死亡的人數多得多。

第五軍裝備精良,猛將如雲,戴安瀾所率之200師、廖耀湘所率之新22師、孫立人所率之新38師,驍勇善戰,在戰爭中可圈可點,但最終慘敗。一方面是由於英緬軍急速瓦解,另一方面的最大失誤就是杜聿明未能有效組織收攏遠征軍,進行有效之撤退。

  杜聿明能力平庸,認「死理」,無戰略眼光和謀略,缺乏擔當,朝令夕改、優柔寡斷。因對蔣介石忠心耿耿,成為蔣介石的心腹,受到蔣介石的重用。身居高位,能力平庸,一將無能,累死三軍。

  所以終其一生,杜聿明只是官僚式軍人終究不能成為名將。杜聿明置美英軍的正確指揮和下屬廖耀湘等正確戰術不顧,將個人恩怨和顏面置於將士性命之上,導致慘敗。

  當時第一選擇應該是回師猛攻臘戌,當時日軍輕兵遠襲,像鄧艾偷渡陰平一樣,以僥倖成功,必難固守。遠征大軍裝備精良,士氣高漲,若回師反攻臘戌,與國內兩面夾攻,必可收復臘戌,保障後路暢通。  

  當想通過緬北密支那回國,又聞密支那亦失,則此時應該猛攻密支那,日軍千里遠襲,能有多少能量?百里而趣利者兵半至,不過是一些輕兵器,一兩千人的小武裝,遠征軍當時尚有八萬人以上,以此擊之,如泰山壓卵,何愁不破之?  

  而杜聿明這個草包,一聞臘戌失則逃向密支那,再聞密支那失則又逃向野人山,哪有一點軍人的風骨? 有這樣的軍人嗎?

  若西退印度,只是小敗,後退至大山中則成慘敗。

  就是要奉命回國,也應闖關而歸。就是失敗,也可殺傷日寇,不失悲壯。且事後從日寇人數看,是可以奪關而歸的。進野人山,杜恥軍辱,有悲無壯。

  更有意思的是,杜聿明率第五軍殘部回國後,去重慶見了蔣介石。蔣當面詢問了第五軍在緬作戰的概況和現狀。杜聿明一再向蔣檢討說:"這次作戰失敗是學生指揮無能,未能完成任務,為國爭光,請校長處分。"

  蔣介石任人唯親。不僅沒有給杜處分,反而擢升為第五集團軍總司令兼昆明防守總司令之職。

  相比之下66軍回國(不含孫立人新38師),尚餘40%戰力,含孫立人新38師66軍戰鬥力達70%以上,軍長張軫(雜牌)卻被撤職查辦。

  將帥無能,累死三軍。

  也正是蔣介石的用人不察,任人唯親的後果,也為國民黨五年後的慘敗留下了伏筆,暫且不表。


反對上面的一些認為是史迪威害了遠征軍的回答

堅守同古,堅守曼德勒,都是老蔣的戰略,史迪威只不過堅決執行了這個戰略罷了

(一)關於同古

看1954年美軍戰史

Stillwellamp;amp;#x27;s Mission to China [Chapter 3]

More specifically, the Generalissimo stated: "My idea ultimately is to hold a line east and west through Thazi if the Chinese troops are to defend Mandalay. In that case, should the British troops at Prome retreat, then we hold a slanting line with Mandalay as the pivot point in order to protect Myitkyina and Lashio, our railway and highways in order to keep communic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India uninterrupted."54 A day later he remarked, "As long as the British hold Prome, we hold Toungoo.

---翻譯---

更明確地,委員長說:「如果中國軍隊要防守曼德勒的話,我想最重要的是,守住一條穿過大市(Thazi)從東到西的戰線。因此,如果英軍從卑謬(Prome)撤退,那麼我們守住以曼德勒(Mandalay)為軸心的斜線,以保障密支那(Myitkyina)和臘戎(Lashio),保護我們與印度之間的公路和鐵路連接不被中斷。一天之後,他說:「只要英軍堅守卑謬(Prome),我軍將堅守同古(Toungoo)」

---翻譯完---

而且,堅守同古,本來是杜聿明同意的

杜聿明《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

中國遠征軍入緬對日作戰述略(作者:杜聿明)- -

我當時明了當面敵情及敵人整個戰鬥計劃後,判斷當面之敵最大不會超過兩個師團(雖認為敵第十八師團主力有增加中路的可能,但尚未料到敵在仰光登陸之五十六師團),就下決心照蔣介石指示,集中我軍主力,擊破當面敵人,進而協同英軍收復仰光,我並親赴同古,指導二百師固守同古,掩護我軍主力的集中,史迪威也同意我的意見。於是我在前方積極準備同古會戰

結果日軍猛攻,只守了十二天,杜聿明就擅自撤退,當時,卑謬還在英軍手中

我決心令二百師於二十九日晚突圍,以保全我軍戰力,準備在另一時間、另一地點與敵決戰。
當時史迪威堅決反對,仍堅持以不足的兵力向敵攻擊,雙方爭執甚烈,竟至鬧翻。史迪威堅不放棄他的錯誤主張(其實是想個人出風頭),竟以服從命令來威脅我,並派他的參謀竇爾登監督我實施他的攻擊命令。我以這個問題關係遠征軍存亡,並未受他的威脅,

這不僅是不服從上級史迪威指揮的問題,更重要的是連老蔣的整個戰略都不顧了

造成的後果,就是日軍攻克同古後,沿毛奇公路穿插臘戍,直接打崩整個遠征軍

所遺憾的是,同古會戰未成,放棄控制毛奇公路的重鎮,既不能積極達到收復仰光的目的,反使以後敵人從毛奇公路向我軍大後方臘戍長驅直入,這是錯誤的。

不顧整個戰略,一心保存實力,國軍頑疾,無藥可救

(二)關於曼德勒

曼德勒也是老蔣必守的,所以史迪威堅決主張曼德勒會戰,並不為過,杜聿明主張放棄曼德勒,退守密支那,有合理成分,但是情報不明沒有說服力。

以倪樂雄《再論中國遠征軍成敗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局的影響》的中分析

倪樂雄:再論中國遠征軍成敗及對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局的影響_愛思想

在情況不明、甚至已經誤判的情況下,史迪威和羅卓英企圖不顧後方受到威脅,集中主力擊敗當面日軍第55師團、第18師團,使深入我後方的竄犯之敵的行動失去意義,並自動落入陷阱,這個方案有其合理之處,且屬於力爭戰場主動權的努力。

  同樣是在情況不明的情形下,杜聿明顯然戰場感覺比較敏銳,覺得東線情況不妙,他的方案是及早放棄中路曼德勒會戰,將主力和作戰重心移往東線,堅決阻止日軍插入我側後。

按這樣一種作戰思路,戰局的自然發展是我放開中路,日軍第55師團、第18師團從中路長驅直入,切斷英軍和中國遠征軍之間的聯繫,英軍退往印度。中國遠征軍作戰重心由中路移到東線,全軍以和邦為軸心,成扇形向東北旋轉後撤,安全退往中緬邊境地區,固守密支那、八莫、昔卜、東枝、景棟之線,這是個萬無一失,絕對保險的方案。

但其代價是放棄了力爭主動的進攻態勢,不能達成出國作戰的主要目標——佔領仰光,確保滇緬公路國際交通線安全,且讓日軍佔領大半個緬甸。


杜的缺點是太唯上


那時候認了美國人當爸去印度又能怎麼?五萬多大軍,沒和日本鬼子戰死,死在野人山,憋屈。


推薦閱讀:

如果當年沒有美國從太平洋上牽制日本海軍,中國沒有來自國際上的援助,我們會不會被日本滅了國?
如何看待台兒庄戰役?
滿洲國對其境內的非日裔/滿族人存在怎樣的歧視性政策?關東軍和偽滿當局對無辜居民的大規模迫害乃至屠殺?
為什麼抗日戰爭的時候,日軍沒有轟炸故宮?
如何評價出賣楊靖宇的人?

TAG:抗日戰爭 | 中國遠征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