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老了,無力再照顧時,無法在生活上自理的殘障子女該何去何從?

本題已收錄至知乎圓桌 殘障:我和少數人的生活,更多「身障人士(殘疾人)」相關話題歡迎關注討論。

這是我們家常常思考的問題,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雖然我們住在經濟比較發達的大城市,依然沒有托養機構可以去。從出生時就殘疾,程度一級,完全無法自理,父母已經照顧了35年了,他們現在年紀大了,也有高血壓,難道沒有辦法嗎?我不想父母晚年還這樣辛勞。


謝謝邀請。

問題是:當父母老了,無力再照顧時,殘疾的子女(生活不能自理)該何去何從?

這個問題的另一個問法是:以家庭為主導的「殘疾人」保障模式的出路是什麼?

出路有兩條:要麼推動社會主導的保障模式的建立與完善,要麼繼續掙扎直到無力掙扎。所以其背後的實質問題是:如何推動殘疾人社會保障模式的建立與完善?

這兩天在為4月2日的世界自閉症關注日做宣傳和準備工作,走上街頭進行公益科普,得到了很多熱心人的關注和支持,但也發生了一些讓我感到心痛的事。一是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不少人看到你拿著傳單朝他走過去,馬上開啟逃跑模式,或者保持神秘的笑臉用餘光掃你一眼加速走過;二是利益至上,我們因為未交場地費而被驅趕,即使這是賠錢非盈利的公益活動;三是很多自閉症人士的家人拒絕走上街頭來爭取人們的關注和減少社會的誤解、偏見與歧視,這點最讓我難過,好多家長除了每月領補助費的時候出來一次,其他什麼事情都難見其人。

因此借著這個問題,我來發表一些所見所感。

概括來說,推動殘疾人社會保障模式的建立與完善需要四步:1、殘障觀的轉變;2、責任主體的轉變;3、健全立法;4、嚴格執法。下面分條簡述:

1、殘障觀的轉變

A、從「個人醫學模式」轉換到「社會建構模式」。

傳統的個人醫學模式障礙觀認為:有障礙人士所面臨的障礙(disability)僅僅來源於其自身的殘疾(impairments),是其個人的不幸與命運,將障礙視為個體經驗。「你殘疾是你自己運氣不好,很抱歉或者活該你倒霉,但與我無關。」

社會建構模式的障礙觀認為:由社會忽視、偏見、歧視等所提供的障礙,是有障礙人士所面臨的障礙的主要來源,「殘疾」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社會建構的概念。「我不能使用台階,但為什麼我也找不到坡道呢?我沒法享受游泳的樂趣,但我在岸邊觀賞水花在水面跳舞的愜意,就應該被看作更低級的娛樂形式嗎?」

B、從「特殊情況」轉變到「普遍風險(非貶義,指經歷某一過程的可能性)」

「殘疾」不是特殊群體所面臨的特殊情況,而是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面臨的風險。

一是因為「殘疾」的成因多種多樣,有先天有後天,有「天災」有「人禍」,誰都不能保證自己以及自己的家人朋友能完全擺脫遭遇「殘疾」的風險。

二是因為人類壽命的增加,人口老齡化的事實,使「老年殘疾」成為一個避不開的話題,每個人在變老的過程中都有可能因為種種原因,比如疾病,而遭遇「殘疾」。

2、責任主體的轉變

障礙觀的轉變意味著責任主體需要進行相應的轉變。由於「殘疾」是社會建構的,所以社會應該為其埋單;由於「殘疾」是每個人都可能遭遇的普遍風險,所以每個人都與其相關。這就促使責任主體由傳統的「家庭保障模式」轉換到「社會保障模式」上。而社會保障模式的建立與完善,必須要通過健全立法和嚴格執法來對其有效性進行保障。

3和4、健全立法+嚴格執法

法律不是我的專業領域,不敢過多發表觀點,但現實情況就擺在這裡:對於殘疾人社會保障方面的立法,真可以用「貧瘠」來形容。翻一翻《殘疾人保障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缺乏具體說明,責任主體不明,責任內容不詳,問責機制含混,甚至殘障觀念落後等問題都有體現。舉個例子,

第六章第四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對生活確有困難的殘疾人,通過多種渠道給予生活、教育、住房和其他社會救助。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對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後生活仍有特別困難的殘疾人家庭,應當採取其他措施保障其基本生活。

各級人民政府對貧困殘疾人的基本醫療、康復服務、必要的輔助器具的配置和更換,應當按照規定給予救助。

對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情況給予護理補貼。

這裡所提到的殘疾人社會保障對象,重點突出了「貧困」、「生活確有困難」、「不能自理的」,可以看出其對於責任主體的態度仍是以家庭保障模式為主,只有等到家庭保障出現困難時,政府才採取措施。(楊聖潔,論政府在殘疾人社會保障事業中的角色定位,《華東政府大學》,2010年)

而這些在立法中存在的問題不能解決,嚴格執法更是無從談起,殘疾人社會保障模式的建立與完善更是遙遙無期。

我們能做什麼呢?或許現在,只有第1步我們能做到。只要能做到第1步的人越來越多,那我就是樂觀的,因為,2、3、4必定會隨著1,向我們奔來。


@Tony Hu 的回答寫得很好,但我認為沒有寫完,沿著「責任主體」的轉變繼續思考,社會(包括政府、公益機構、企業、公眾及其他社會力量)作為責任主體,該如何支持殘障群體?

「社會保障模式」不意味著社會福利模式,即一味地向殘障者施加福利,保障殘障者的基本生存,讓他們「活著就行」。

事實上,我們要保障的是殘障者有生存發展的平等權利,讓他們可以享有同樣的發展條件。

比如,完善地鐵、公交、學校、寫字樓、商場、體育場、電影院等公共設施的無障礙建設,保障殘障個體可以同樣受教育、就業、娛樂、享有公共生活。

如果有的殘障個體重度殘疾、生活無法自理怎麼辦?

有足夠的支持系統,盡量保證其實現「自立」。

比如,對於脖子以下無法活動的高位截癱者,配備「個人助理」,個人助理完全受殘障者指揮,保障殘障者的自主權,過上想要的生活,大家可以看一部電影《觸不可及》。

比如,對於部分低智力人士,通過一些培訓,讓其實現就業,這樣的人士可以實現怎樣程度的自立,可以看電影《我是山姆》。

比如,對於完全無法自理的人士,成立康復中心、福利機構,保障他們的生存。

但是以上這些措施,都是個體和家庭無法實施的,需要由社會來實現,實現的途徑也不全是政府買單,包括支持相關公益機構不斷發展,等等。事實上,很多公益機構可能是由殘障者及家庭自身成立的,他們的服務可能更專業、更能把握自身群體的痛點(比如殘障群體需要的不是福利而是自自立支持)。政府、企業、基金會支持這樣的機構,是一條改善殘障者生存環境的有效途徑。

注意,這些對殘障群體的支持措施,不論是硬體上無障礙設施的建設,還是社會環境的完善,相關機構的發展,是普惠到每一個人的,千萬別以為和你無關。

因為殘障不是一種特性,而是一種狀態。每個人都難逃殘障,是的,當你老了的時候,當你懷孕的時候,當你受傷的時候,甚至——你身強體壯一口上六樓,但拖著三四個大箱子的時候,你都是「殘障」的狀態,需要無障礙的設備來支持;更不需要說生命傳承中,誰都有可能面對遺傳缺陷的風險,不分健康與否。所以,建設一個多元包容的社會,和你密切相關,因為你也是體現著生命多樣性的有價值的一分子。

回到題主的答案,因為你的問題描述實在太簡單了,到底是智力還是身體的殘障?不論是什麼情況,可以去尋找有沒有相應的服務或康復機構。


講一個故事。

故事發生在澳洲。

我一個朋友護士專業,在讀大學期間照顧過一個小兒麻痹的女生。這個女生有父母親,還有兩個姐姐,和父母親住一起。

這個女生由三個護士三班倒二十四小時在家裡照顧。費用全部由政府出。

每年這個女生有一個holiday,護士或家人可以免費隨行。

有時候找不到護士,他們父母親或者姐姐會頂個班。注意他們頂班可以拿到工資。

因為這個殘疾人,他們家水電煤,電話,個人所得稅一律免除或者折扣。

這個女生看病所有費用絕大部分由政府報銷。

今年看了一下我的稅單,十分之一的稅收被用於殘疾人福利保障,和國防預算基本持平。

我終於理解為什麼澳洲街上有那麼多殘疾人。

因為殘疾人可以不用窩在家裡等死。

殘疾人的家人也不需要為了照顧殘疾的家人家破人亡。

你的問題,澳洲給出了答案。


雖然不知道為什麼邀請我,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問題,不過仔細考慮後還是決定試著回答一下。

因為不知道題主具體情況沒有辦法給出具體的建議,我只是想舉一個我身邊的例子。我有一位定期來找我的,呃,我不願把他稱為「病人」,姑且稱為客戶吧,一位三十多歲的青年人,他應該也和題主類似,屬於完全不能自理,連動一下頭都要家人幫忙挪動。家人定期用輪椅推來找我們幫忙清理耳朵,我不止一次聽到他本人用電話聯繫業務,態度自信而從容。我不知道他的家庭情況不知道他的具體工作,只是想說,我非常佩服他。

很抱歉沒法幫到你,祝你早日找到適合自己的路。


謝妖,其實這個問題我回答並不合適,因為我不存在被照顧的事情,生活完全可以自理,經濟條件也不錯。如果非要回答的話就是乘還有能力,儘可能的多賺錢,只要足夠好的經濟條件,這便不在會是問題。社會就是這麼現實。


這個問題真心不覺得有什麼辦法可以解決,或者說是無解的問題。不論最後怎麼解決,你都必須要犧牲掉很多。

如果真的可以解決的話,那麼中國這麼大,殘疾人那麼多,題主遇到的應該有很多人遇到了,所有可以想的方法肯定也都有人想過了。但是為什麼到現在為止您在網上查不到任何的解決方法呢?

如果說如何解決一個人的問題,那很簡單,就是錢。如果你有一技之長,如果你有足夠的錢,這個問題不是沒有辦法解決。

如果沒有足夠的錢,那這就會變成一個社會問題。社會問題的解決如果沒有政府支持幾乎是不用考慮的。政府對殘疾人的態度我想就不用說了吧,您應該也有過感受。

當然了,如果你有足夠的影響力,也不是沒有可能解決這個問題,例如我敬佩的桑蘭。

除了父母之外,我想沒有人可以多年如一日的照顧您。


我有個想法,不知道是否可行:多戶類似的人家可以聯合起來成立一個托養院。用時間銀行的那種模式,年輕的父母多照顧幾家,等到自己的能力有限的時候再根據服務時間讓更年輕的父母來照顧自己的家人。


如果一個殘障人士要一個甚至幾個勞動力來照看,這種社會保障模式是不可能在整個人類社會成功推廣的,即使目前在少數發達社會存在也難以持久。最終解決需要靠大量的輔助機器人,加上少量受專業訓練的人類共同照顧殘障人士的生活,以及幫助他們開展力所能及的工作。

回到中國眼下的現實來看,經濟成本和理念上都不足以指望社會來承擔大部分成本。要麼家裡攢夠錢找對人繼續照顧,不然就只能進一步降低當事人的生活質量。

很遺憾,很讓人難過,但我們的生產力還不夠支撐一個更溫暖友好的社會。


無意中看到不請自來就說說吧 我現在的工作就是檔案數據化整理的那種不需要多大體力勞動也不像工廠那樣辛苦,我們單位就有兩個聾啞人士在跟我們一起工作,他們都很勤奮,很珍惜這份機會,工作很積極,雖然我們的交流都得用筆寫下來,一開始我會很不習慣,會不自覺就急的說出來了,但是時間久了會發現他們真的很聰明,理解能力遠遠超過我們,想像力也比我們這些與其說正常人倒不如說思維固化的人強很多。最後一句,以後請在與聾啞人士交流的時候,盡量不要特別溜特別快的說一大串的話,其實他們比我們更希望能聽到或者聽懂我們


針對殘疾人國家現在對應的政府部門能解決一部分殘疾人生活保障的也就只有民政部門, 農村戶口主要就是辦理五保,城市戶口就是辦理低保中的三無人員,辦理這些是需要殘疾人符合三個主要條件的:1、無經濟來源。2、無勞動能力。3、無法定撫養贍養人或法定撫養贍養人物沒有撫養贍養能力。前兩條都比較好界定,就是第三條模糊點很多。一般沒有法定的撫養贍養人指的是沒有父母,配偶以及成年子女,孫子女外孫子女。

如果有法定的撫養贍養人,那麼他們有沒有能力撫養贍養主要指的是經濟條件,每個省市規定的沒有法定撫養贍養能力的標準是不一樣的。拿我所在的地區為例,我們市規定家庭經濟收入低於低保標準的1.5倍視為沒有能力撫養贍養。而我們國家現在的低保標準普遍定的比較低,所以很大一部分殘疾人的家庭是不符合這個條件的。拿我見過的舉例:老兩口六十左右,女兒為唐氏兒,全家城鎮戶口,男的為退休職工,女的家庭主婦,無收入,當時的城市低保標準月510元,那麼1.5倍為765元,一家三口的收入要低於2295元,他們家的女兒才可以辦理城市低保,但是因為整體家庭有收入也是無法辦理城市低保中的三無人員,只有等到他父親去世沒有收入後才可以認定為三無人員,如果當地有公辦養老院就可以免費住,且醫療費用民政部門都給予100%救助。

農村主要針對16--60周歲的重度殘疾人辦理五保,同樣也是要符合上面的三個條件,一般都是沒有配偶,無子女,父母已經年過60,其父母視為無勞動能力,除了務農也沒有其他經濟來源,辦理五保後就可以入住當地敬老院,醫療費用也是100%民政部門救助。但不管城市的養老院還是農村的敬老院,對於三無人員和五保戶都要求無傳染病和精神疾病。


盡量多存點錢,給殘疾人辦理個人低保等。等父母沒有能力的時候只能把孩子送到養老院之類的機構。再委託家裡的親戚,進行相關的照料。

再聊一下我自身的情況,我哥是殘疾人,屬於半自理能力,智力沒有問題,條件允許也可以做工作,但在日常生活上還需要一定的照顧。我家的基本策略就是用二胎解決(也就是我)。當他們沒能力照顧了,就需要我來照顧了(這也是我找對象時的一個硬性條件)。

在我周圍許多人家也是認為有個弟弟妹妹才是最靠譜的。

但很多人由於各種原因,沒有兄弟姐妹。自身的自理情況也沒有我哥好。目前的社會情況還是家裡人比較值得信賴,政府真的沒有特別好的支持辦法。


曾經看到一個電視節目里一位殘疾人的媽媽說她最大的心愿就是比孩子多活一天,怕自己先走了孩子沒人照顧。感覺心裡酸酸的。國外也有很多殘疾人,但是他們都是由政府管的,不只是錢,各種硬體條件資源什麼的都做的特別好,即使真的他們的父母先走了,政府福利機構還會繼續照顧他們。中國現在只是象徵性的每個月給幾個補貼,除此之外再無其他。制度決定人民生活質量。


美帝解決了,之前在護理行業做過相關工作,殘疾人的所有費用ZF出,家人還可以選擇要不要和殘疾人一起住,不願意一起住的,殘疾人會住到政府公屋,一人一卧室,三個殘疾人共用客廳廚房廁所,12小時兩班倒,每次2個護工照顧三個人,照顧他們的護工真的非常nice,基本上都是讀了相關大學學位,把這件事當作事業來做的。護工收入和ZF基層人員相當。

大多數殘疾人是有簡單工作,有工資拿的的,比如清潔工,pizza 店,或者做手工,雇他們的企業可以減稅。

護工每周還組織手工課,跳舞party,和service animal 見面會。

殘疾人每年有一次假期,ZF出錢,基本上都是去夏威夷,弗羅里達,護工隨行。


我舅姥爺(外婆的弟弟)家有個女兒,智力有問題。現在舅老爺兩口子已經七十多了,他女兒也三十多歲了,他還有個兒子,正常,他們一家都是醫生,舅老爺也時常操心這個問題。前些年還想委託我外婆這邊的孩子,也就是我的舅舅姨媽們照顧,具體是舅姥爺出錢在市裡買一套房子,等他女兒去世了房子就歸照顧的人。但是好像沒人願意接手。


如果你真的關心殘疾人的未來,可以參考&<芬蘭教育全球教育第一的秘密&>這本書。殘疾人的未來是要靠政府支持的教育培養,通過提高殘疾人自身能力來改變生活。如果你只是累贅,很難贏得尊重,只有同情。但是當你擁有為社會做出貢獻的能力,再來宣傳殘疾人的尊重,是不是更加有說服力?說到底,還是要有類似職業學校的特殊教育。


進化論對人類同樣適用,客觀的自然法則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人類一切悲哀的源頭。


這也是我們家面臨的問題,我覺得階段能做的就是:

1.向殘聯申請殘疾證;

2.儘可能的申請政府補助,錢不多,但總比沒有的好;

3.提前尋找可信賴的相關救助機構,到無力照顧的時候,可以送到這些機構幫忙照顧;

4.盡量賺多點錢吧;

另外,如果可能,貢獻力量推動殘疾人保障制度的發展,幫助建立完善的殘疾人社會保障體系,這才是殘障人士最基礎的保障


未來機器人很發達


首先,找到你戶口所在地的居委會,國家對於這種情況是有每個月相應補助和救助政策。戶口所在的居委會是你的一級單位,一定要跟他們搞好關係,能爭取到的補助救濟都要爭取。父母均在有相應的補助,父母不在也有對應的福利院接收。父母在但是身體不好,應該有相應的家政上門服務,費用由國家承擔。各個地區政策可能有所不同,希望你先摸清楚你這邊的情況。

第二,殘聯。先理清楚你需要什麼救助,再問清楚你這種情況殘聯能夠提供什麼幫助。切記,不要鬧事,要理性誠懇,你的目的是為自己和父母找尋幫助,不要把過程中任何困難引起的情緒撒向國家機關,那對你沒好處,有禮貌夠理性會更有效。不排除有的殘聯不作為,如果出現這種情況,由上級殘聯往下走。

第三,媒體。不到萬不得已,不建議走媒體解決。第一媒體力量有限,只能把消息放出去,反饋是好是壞並不確定,第二,有的媒體會趁機炒作,建議慎重。


謝邀,我仔細看了一下,你哥哥的情況跟我很像,我也是腦癱從小不會說話。但從你描述中來看,你哥哥情況比我嚴重的多,在這裡我也不想說一些勵志的話和批判國家政策。我想說的是父母老了,他不是還有你這個弟弟嗎?你作為弟弟應該照顧他不是嗎?這是目前唯一的解決方法了。

當然,我在這裡不是說玩道德綁架,我相信就算樓主不管哥哥,哥哥也會有自己的生存之道,上天總是公平的,說不定你哥哥會遇到個愛他的姑娘照顧他,說不定國家政策會改善,這世界上有太多的說不定。

這是上天對他的考驗,也可能是對你的考驗。

也許我這樣說有點主觀,但我希望樓主能夠考慮我的建議,這是目前唯一的解決辦法。


推薦閱讀:

長得很漂亮,但是是殘疾,能走路,但難看的那種,是什麼樣的體驗?
在信息無障礙方面,殘障小夥伴覺得使用知乎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如果孩子剛出生後智力或者身體有嚴重缺陷,未來根本無法獨立生活,父母應不應該擁有讓他安樂死的權利?
抑鬱殘疾,看不到生活的希望。該怎麼辦?
請問殘障人士是如何看待慕殘者的?會選擇與慕殘者交往嗎?

TAG:社會 | 社會問題 | 殘疾 | 法律服務 | 社會援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