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出一個人的善根深淺?
我姑且把善根理解為慧根吧。
最近剛想寫一篇文章,標題都想好了:什麼叫慧根?結果無意間就看到了這個問題,試著回答一下吧。
我經常會聽到別人講,禪宗是上上等根器人修的,其次是上等根器,而下等根器的人修凈土才能成就的快。這些話說的對不對姑且先不論,但人卻被化為了三六九等,區分的標準在於根器、慧根、善根的說法,那到底什麼是慧根呢?
對事物表相或實相的覺知能力,一個人的慧根有多好,就能穿透事物多深,最終看到事物的本質。
這句話很拗口,也很抽象。我試著舉一些例子來解讀吧。
任何事物都有表相和實相之分。
如我們的身體,是無時無刻都在變化的,我們不可能一夜之間從孩童變化為成人,但是我們身體的變化,我們是看不到。科學家研究,身體每秒變化了1後邊22個0的次數,在最極致的變化里,只有次元子微粒生起、滅去的波動,沒有固體的存在。但是,從表相而言,身體是堅硬且柔軟的存在,是固態存在的。石頭、樹木、高山、汽車,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一樣,表相是各式各樣的,但是實相都是次元子微粒生滅的波動,如一堆泡沫。
在現實生活中,各行各業都有潛規則,甚至在我們交流談話的過程中,都是有帶有潛台詞的。
例如:我和同事在工作,突然我問他:「你餓嗎?」正常情況下,一句「你餓嗎?」的意思,並不是關心對方餓不餓,而背後的潛台詞是,我餓了,你餓不餓,我們一起出吃飯?但是就我個人而言,害怕被別人拒絕,所以會用婉轉,有迴旋餘地的問話方式來發問。同事可以回答:哦,我這裡有工作需要完成之後才能去吃飯,要不你等我會?他不會直接拒絕我,因為我的發問也不是直接的。在比如,貪官受賄,或者行賄時,肯定不會直接說,給我點錢我把事給你辦了,就如陳佩斯小品里演的一樣,是不是意思意思?
任何事物都有表相與實相的區別,而累生累世積累的慧根,就是能穿透多深看到事物的實相,也可以認為是能讀懂交流背後的潛台詞。
累生累世積累的,就是宿世修行修來的,修來的什麼?覺知力。
不管修佛、修道、修儒,還是心理學,最後要教人的都是要活在當下。活在當下的同時,對自己的心念保持覺知與平等心。當一個惡念升起了,不去理會它,繼續保持平等心它就會消失。而輪迴一轉,意識層面就會消失,若不修行,覺知和平等心就會緩慢的退轉。
就如禪定,就算修到了四禪八定,若是未達到解脫,輪迴一轉,定力一樣會退失。覺知力和平等心會緩慢的退失,是不是意味著修行無用呢?不是的,佛陀說,人要達到解脫,必須具備十種波羅蜜,就如十個罐子,當十個波羅蜜完滿後,再需因緣即可解脫,就如六祖慧能,波羅蜜已經完滿,而讀金剛經是他的助緣,所以當下解脫。也就是說,只要你在修行的路上,不斷的積累這十種波羅蜜,十種良好的品德,自然有一天會達到解脫。而慧根的優良,只是你解脫路上進步快慢的一個衡量標準,標準雖然有了,但還需要實踐和努力。謝邀。樓上已經把道理講得很明白了,末學根據自己的經歷總結幾點吧(主要是針對在家居士)。
1.接觸佛陀教法越早,接受後立馬信受奉行的善根越深
寺院里的護法居士一般年齡在30-50歲之間,大媽大嬸居多,多求人天福報。
小孩子和年輕人佔少數,10-20歲信佛多出生於佛教家庭。但父母智信佛教的少,孩子從小很難受到正確的宗教信仰引導,反而對此嗤之以鼻。
20-30歲信佛,多為童年時困頓不堪,閱讀書籍尋求解脫。也有少數發自內心探求終極的人生問題,最終在佛教尋找到答案,得以皈依佛門,跟隨師父修行。
2.依止出家師父,受過三皈依、五戒(當然菩薩戒等更好啦),每天堅持功課(持咒、誦經、打坐、念佛等)善根一定深厚
接觸的人多了,發現最基本的皈依、五戒就是一道坎。很多人一是沒有受,二是受了不持,理解不深。
我有一位同修好友,20歲,來自佛化家庭,家中小有積蓄,陽光開朗,十分討喜,聰明伶俐,將來出國留學深造。她受過三皈依,因為年齡相仿,一有時間就帶著我找師父們玩兒,師父們看她天真可愛,也樂於教她知識。
正是因為大家都把她當孩子寵,沒有過分嚴厲地教導她。有的時候話從左耳朵進,右耳朵就出了,她不當一回事,大家也就笑笑,說:孩子總有長大的那天。
然而不曾想到,這促成她長大的機緣,來得竟是這麼的迅猛。今年年初,她發現自己懷孕兩個月了,他的同居男友也是佛教徒,大家都清楚墮胎的過患。但是年齡太小,根本撫養不了,對此我們也無能無力,禍事已經發生了,只能想辦法補救。誦經、超度、懺悔……能做的也都去做了。然而,因果不虛,她終究因為淫邪和懵懂無知,墮胎殺人了,必將受到應有的懲罰。
不幸中的萬幸,她終於明白修行的意義了,也終於明白為何我們苦口婆心地教她一定要受五戒,嚴持戒律了。這都是對眾生的保護啊!
3.檢驗一個人到底有沒有修行,只要看言行舉止就夠了。
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在接觸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時候,態度夠不夠智慧,沒有產生貪慾、嗔恨,清清明明的,這種狀態就是離惑。這一點我體會的很深,我修行的寺里每年都舉行聯歡晚會,整個晚會策劃的過程,很能體現一個人修行的好壞。
有一位大家公認修行好的師兄,職業是美容院的女老闆,丈夫養家,所以可以安心修行。她在法寶流通組長期做義工,社會人脈廣,思路敏捷且清晰,做事講道理,也講情誼,處事圓滑,不急不緩。遇事先人後己,不偏不倚,受盡愛戴,是義工大家庭的頂樑柱。每次她見到師父都面帶微笑,雙手合十,鞠深躬。
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歷經磨難,卻仍保一刻向善的赤子之心。有一次,我們一起去一位師兄家裡共修,中午主人給我們下麵條吃。她連吃了三碗面,一邊吃一邊說:「真好吃呀!你們趕緊吃,要不真被我吃光了!」那天真的語氣,我至今難以忘懷,很難想像她已為人母,且是公司的總經理。
------------------------------------------------------
補充一下:確實如同 @湛然 所說的一樣,聽人腳步聲就能判斷德行淺深。如果一個人的步伐混亂沉重,甚至刻意砸地,上下樓跺腳,就說明這個人心裡沒有他人,比較自我,且意識混亂,內心浮躁不安,做事焦躁,不能有始有終,甚至可以推斷出這個人憂愁事多,沒有定力和解決問題的智慧,易受旁人的意見左右,因而遭受失敗,造成煩惱。
相反,如果一個人通過修行,得到一定的定力,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守護好起心動念的每一個細節,那麼他的步伐一定是安穩而輕盈的,每一個動作的轉換,肌肉的運作,對於他來說都是歷歷在目的。他不會用自己沉重的腳步聲打攪眾生,使他們生出惱火和厭煩之心。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樣的修行人,跟隨佛陀的教誨,難道在世間不能取得成功嗎?
這不就是「經行」嗎?所以說"行亦禪、坐亦禪、行住坐卧體安然"。開卷考試,照抄就行
或有利根。聞即信受。或有善果。勤勸成就。或有暗鈍。久化方歸。或有業重。不生敬仰。
吾人無量劫來。業力輕重。善根深淺。皆莫得而知。
但業力由心轉變。善根在人栽培。是故宏法者。不得不善巧方便。懇切開示。而學道者。不可不竭力奮勉。勇往直前。
但一言入耳。一念動心。皆可轉變業力。皆能栽培善根。
雖聞種種緊要開示。都無一言所入。雖遭種種逆順境界。曾無一念奮發。是為真業力深重。真善根輕鮮。
則亦莫可如何也矣。看是否善良,把別人的苦樂感同身受,願意無私幫助別人、不求回報。這人不一定懂佛教,但有這樣的特質就是善根好的!
善根,「善法」的根。
從一個出家人的角度,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接觸三寶的早晚,
接觸三寶後遇到適合的師長和法門的早晚,遇到師長和法門後,自己希求心的大小,聽到佛法之後,內心印象的深刻程度,從憶持佛法到落實到行動的快慢,
行動堅持的長短,悟的程度。就醬。你看到我慈悲,那是因為你慈悲。
但自卻非心,打除煩惱破,
憎愛不關心,長伸兩腳卧。
(節錄自《六祖壇經~無相頌》)
內涵:修行但求去除「滯留感知~(著相)」的分別心,破除一切煩惱。
別人「憎你、愛你」都勿受自心感知所牽制而介懷,心態就猶如長身兩腳卧於床上休息一樣,不著一相。
明白此理,連別人如何批評自己都不再重要,不會動搖,如此一來,最重要的是自心能否「離相」,更遑論去研究別人是否「善根、惡根」厚薄情況? 如果花心機去研究別人,只意味根本未明佛法是什麼?
好管閑事,沒有意義。
認識自心,更具意義。
修行是修證自己,並不是批判他人,花時間去去批判別人,倒不如去認識自心,識自本心,見自本性。
看出自己惡根,消滅那個惡根,這叫善根了,自己滿身惡根,那有閑情去了解別人善根嗎?拔除自身惡根之後再說吧。
善、惡只乃人心創造出來的道德標準,諸法無生,又怎會去研究人心創造出來的幻影?因這個幻影更加是人人不同基準的,又有什麼好研究呢?
例如審美眼光個個不同,如果去研究別人審美眼光,豈不是其實正在研究自心的審美眼光?這樣有意義嗎?故此,六祖慧能決定長伸兩腳卧。
學佛就是學覺,佛法根本沒有什麼可說,說來說去,只是說出超越感知~「離相」。修道人要研究的是投影器,別再去研究被放出來的電影,要研究的是「心」,不要研究「相」。因為那個感知,只是人人不同的感知,不要浪費時間,研究這個感知是沒有意義的。
佛法根本非常簡單,簡單到只是教人「離相」,複雜的只是「功法」,亦即是達到離相的功課,例如持咒、念佛、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
六祖說:「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內涵:不去思考什麼是善,不去思考什麼是惡,就在這個不去執取「五蘊藏識」去分別善惡的當下,那個能感知的,就是明上座你的本來面目。
( 註:明上座,就是指「惠明」,他就是「慧能」的師兄。意思指,不落入二元對立的一剎那,那個狀況就是惠明你的心本來面目啊!)
如果從現實中去表達,就是不去介懐那個「二元對立」,就在這個不去執取「五蘊藏識」分別的一剎那,那個「能感知的」就是人的本來面目。善惡根本無定義,一切都是人心道德標準創造出來的幻影,自以為是。佛陀所設立的五戒十善,也只是因應人類在時空所定立的「權宜之計」,善惡並非宇宙絕本質,地球的「善惡基準」不適合在森林、甚至外太空其他星球的準則。
故此,《七佛通偈》首兩句:「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站於人道來安心立命之大方向,目的是穩定社會身心安寧,屬「世俗諦」。尾兩句「自凈其意,是諸佛教」,屬「勝義諦」,就是教人「凈化思維」,所謂凈化就是「超越二元對立」的執持,這才是諸佛如來所教導。
P.S 滿身臭汗的人~「不凈」,有何資格去批評別人身上的體味?妙。
看眼睛。眼睛澈澄。
我大概高二的時候開始學佛那時候大概16歲,家裡也沒人信佛。就突然的好像就感興趣起來一樣。然後就是看金剛經,血脈論這些漸漸就篤信自我了。其中感觸是善根的人,1大概眼睛清澈,行止中正平和,或者最起碼正經起來是這樣的。亦莊亦諧2遇事能穩住,能夠正經起來,拿的住大事,有種越是危機越能挽狂瀾的感覺。3還有很重要一點是常有惻隱之心,比如路上見動物出車禍會別過頭去,看到有人需要幫助會主動過去這樣。其實真正來說主動提供幫助和開口求人一樣難。4有的時候會突然定悟,願意真心費力幫助人,比如一開始我只是笑話對方淺薄的見識三觀,然後突然就慈悲憐憫不笑了,仔細的一點點的告訴他正確的見解,比如一開始只是想談個妹子,然後突然很正經的談畢竟正氣的愛情觀,試圖費力觸怒對方勸對方不要輕易放縱,等合適的人等等。5大概還有生理上的因素?有的人天生就比較出世淡泊。真的而很多人比較功利。就是我一直感覺很多素食學佛的真的他本來就不喜歡多吃葷。這是有先天身體因素的。總之覺得就是逢大事有靜氣,遇平常常感慈悲。澈然洞徹,本來不二。
一整個系統佛學觀。http://www.zhihu.com/question/40074680/answer/84600623佛教我不懂,說一個特別簡單的方法通常我判斷一個人的善良程度,就是看他如何對待比自己弱勢的人。動物也好、弱者也好。這個「弱」,不一定指殘疾人或者中老年人之類的。也可以包括你的下屬、你生活中經濟條件比你差的朋友、比你貧困的路人,或者從事工作比你更低檔次的人。看他們如何對待弱者,基本上能看出一個人的心性。非常有用。
我的理解善根是基於善心的靈性,累世修行積累的,自己分了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心懷善心善念,有善行,不求回報。第二個層次是靈智已開,悟性極高,靈感超強,一眼就能看穿事物本質。第三個層次是大智若愚,你感受不到他有多聰明,多靈性,多善良,但往往他的一言一行都能給你向善的深刻的啟發,默默地感化著你,如同水一般,潤物細無聲。一點淺見,我是學道的。
你若真是學佛人 看人言談舉止 甚至聽人腳步聲 能判斷德行淺深 若學佛一知半解 多半也沒這樣的能力
看今生! 這都是果報。如感受等流果(業因果很複雜只有佛陀能了知,凡夫則不能)
簡單看,生而為人、能有意樂修學善法、對佛法有強烈信心、福報受用大、沒有業際顛倒。。。這都是善根大的表現!
大善根的前世行善修法,今生也會感受樂於行善有智慧、菩提心、出離心。。。
補充一句,有人說為什麼一定是信佛才是有善根。因為佛法的要義就是心地善良。「三世諸如來,所有深廣理,攝於善心行,有緣者當修。」而且善根也是佛學概念,難道要答物理學么,這不是很合理么。。。我對他感覺很好,他就很有善根。我對他感覺很差,就不是什麼好人。對他沒感覺的,可能是不明顯。但是凡是感覺好的 都很有善根。手動滑稽
別自命不凡地觀察別人就好。至於自己么,可以看看自己的悲心、信心。
合著接受佛教才是善根啊
首先,大家都「在路上」,其次,我覺得除了佛菩薩 沒人能精確斷定一個人的善根深淺 還是那句話 干你該乾的 過於糾結這種東西於修行無益
不知道這個算不算,看到一個人摔倒了第一反應不是哈哈大笑而是心裡會想著應該很痛吧。
承受過痛
卻不會把同樣的痛付諸他人身上的。能夠忍受,忍耐生命中的苦難還能夠對這個複雜的社會報之以微笑,心存善意。而非還以顏色
以及那些曾經被規則踐踏卻沒有反過來利用規則牟利的人。
不輕易站隊,不嘲笑任何一個失敗者弱者的人
我覺得都是有善根的人。
就像一句話說的那樣,看一個人的本性如何不要看他強大的時候做了什麼而是要看在最渺小,最卑微的時候,還能堅持些什麼。遇到好事,不假思索地做,這種人善根深;如果要思考,要權衡得失利弊才去做,這種人善根淺。
推薦閱讀:
※關於凈土宗的一些難以理解的問題,到了極樂世界就可以不退轉了嗎?
※性學女碩士彭露露出家,真的能架起「佛法和性學對話的通道」嘛?
※佛陀不贊成苦行,為何贊成持戒?
※破「我執」後,是誰在參禪,誰在念佛?
※學佛修行的人怎麼對治於外境的執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