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率太高了,基本每兩個人就有一個受感染,但是否要治療?
我爸的幽門螺桿菌的dpm值很高400多,但無癥狀,是否一定要看醫生?希望有這方面知識的人士來解釋一下,先謝謝你們了
到目前為止,全球多個國家,多個權威機構,大量臨床實踐的循證醫學都表明,幽門螺旋桿菌與胃炎、消化系統潰瘍、消化道腫瘤等關係密切!所以,我個人的意見是達到殺滅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標準的人群都應當做殺菌治療。謝邀~
國家應該免費治療。
我在13年10月的時候進行幽門螺桿菌的根除,而那個10月正是噩夢的開始。
用完10天的三聯療法後,各種胃腸道癥狀加重,並開始出現一系列的過敏癥狀。腹脹、便秘、疲倦、焦慮……我在極度黑暗的生活中度過了高考前的半年。幸運的是,在之後,我認識到了腸道菌群的重要性,並通過合理的膳食以及適當的膳食補充慢慢地恢復了。
我想說的是:
在http://treato.com上搜索,你會發現根除幽門螺桿菌導致情況加重的並不少。所以,根除幽門螺桿菌需要合理評估,權衡利弊,謹慎對待!特別是對於已經出現腸道菌群失調的人。有幾個重要的事實:
1.只有少數感染幽門螺桿菌的人會患病。幽門螺桿菌感染了世界上50%的人口,但在這50%中只有10%會患上消化道潰瘍,只有1%會患上胃癌。在印度、孟加拉國這些國家,感染率極高,但胃癌的發病率卻很低。
2.沒有什麼是非黑即白的,幽門螺桿菌也不總是壞的。幽門螺桿菌作為人類的一種共生菌,能對人體起到的一定的保護作用。它能降低兒童患上過敏和哮喘的幾率,並降低胃食道反流症和炎症性腸病的患病風險。
3.並不是所有的胃潰瘍都是幽門螺桿菌導致的。雖然幽門螺桿菌與胃潰瘍高度相關,然而,壓力、非甾體抗炎葯、食物過敏、其他細菌感染(比如最近比較火的海爾曼螺桿菌),真菌感染都有可能導致胃潰瘍。
4.抗生素是核武器,不是巡航導彈。你在用抗生素根除幽門螺桿菌的時候,你的腸道菌群也會受到抗生素的猛烈攻擊。特別是對於那些已經有腸道菌群失調的人而言,多種抗生素的使用可能會導致進一步的失調。根除與否,需要權衡利弊——這就是為什麼我們需要專業的臨床醫生來評估——不然的話,直接靠電腦開處方就得了。
5.根除了幽門螺桿菌,不代表胃潰瘍就能馬上好。打個比方吧,大腿摔傷了,出現了潰瘍,難道用了抗菌藥物就能馬上好?你需要做的是好好保護患處,讓其慢慢恢復。對於你的胃也是一樣,根除了幽門螺桿菌,你需要做的是好好保護它——避免酒精和過敏的食物,做好減壓工作,耐心地等待它的恢復。
關於幽門螺桿菌的更多內容,可見另一個答案:到底要不要殺幽門螺桿菌? - 木森的回答日本官方的做法是:殺,但是如果只是你一個人殺,你又會被感染,因為細菌感染不像病毒能產生特異性免疫和抗體;所以,只是你一個人做,除非你對日常的飲食習慣控制很嚴格,獨立碗筷等,否則白搭。
我去年查出來有, 然後就去殺菌了, 今年又去複查了, 確定已經殺乾淨了。我覺得你爸爸現在沒癥狀不代表以後沒癥狀, 對他沒影響並不代表和別人吃飯傳染給別人後別人不會出現不良反應。
這是2016.11.1的更新答案
本著對自己負責的態度在原答案一年以後,我來刷新觀點
首先要承認,2015年的答案是作為一個普通的天真的大學生的答案在這之後一年的學習當中 ,我認識到了殺菌帶來的別的問題第一是費用 ,殺菌一次開出來的葯在600上下,而且,一次不保證殺菌成功,可能需要繼續服藥第二是高再感染率,如原答案,人群感染率高,相應的,如果不改變用餐習慣,治癒後再次被傳染的概率也高
第三藥物副作用,肝損腎損都要考慮會不會得不償失所以我的結論是按照當時胃部的情況,身體素質和有沒有殺菌的這個意願進行決定
……………………………………………以下是原答案作為一個剛剛上完微生物的人 ,我是這樣想的殺菌不是為了自己,樓上已經回答,感染不一定造成大問題但是因為國內的合餐制,導致我國的感染率非常高,=_=我上完後叫囂再也不合餐了,被我老師當場揍了,跑題了…
我認為殺菌應該是不為了感染別人,因為家裡有一個感染者,全家感染的概率蠻高。
然後出門和朋友聚餐,和合作對象應酬,無形感染無數(>人<;)
可能有點誇張,但是一人殺菌拯救無數,是有道理的建議你搜搜2015年的「幽門螺桿菌京都全球共識報告」,還有2012年的 「第四次全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處理共識報告」。
HP這玩意現在大部分時候被當做潛在的致病因素,醫生多數建議是胃如果出現了問題或者感染太重就殺一下,如果比較健康就不會建議,畢竟HP的治療方案還是比較傷的……
可以治,但是前提你得知道會有這個問題的原因,就是你的腸胃蠕動太慢,內部環境不太好!
我正在治療,儘管並不嚴重,也基本沒有癥狀
我是反流性食管炎,膽汁反流,不過我問醫生我要不要查幽門螺旋桿菌,他說不用。。。不知道為什麼這樣說
推薦閱讀:
※器官捐獻到底值不值得?
※作為一名臨床醫生,給臨床實習生的忠告或者建議?
※茶葉是煮著喝好還是泡著喝好?
※自殺的人可以捐獻器官嗎?器官捐獻如何申請
※有生之年能看到醫學界對於神經性耳聾有突破性進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