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這個國家作為怎樣的一個存在?有什麼有趣的故事嗎?


芬蘭是個自立,自強,有仇必報的國家。

 二戰中的芬蘭

  1939年,德國滅亡波蘭後,蘇聯為了進一步改善波羅的海側翼和西北邊境的戰略態勢,保障列寧格勒和摩爾曼斯克的安全,相繼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簽訂互助條約,得以在三國的要地駐軍。1939年10月,蘇聯以保障其西北邊境特別是列寧格勒的安全為由要求芬蘭政府將*近列寧格勒的邊界向北推移20—30公里,將漢科港租給蘇聯30年作海軍基地。蘇聯則允諾以雷波拉地區2倍多的土地作為交換劃給芬蘭。

  其實蘇聯所承諾的土地只是一片荒原和密林,而蘇聯要求的則是芬蘭最富饒的地區。芬蘭政府考慮到已經居住在此地的芬蘭居民的利益而予以拒絕並重申其一貫的中立立場,但為了表示誠意還是準備作出一些讓步,蘇聯政府卻堅持了出價。波羅的海邊上的叄小國雖然也接受蘇聯類似的要求以換取和平,但是不多久蘇聯支持下的共產黨就奪取了政權,將原本獨立的叄小國也納入成為附庸。參考與蘇聯簽訂《友好互助條約》的波羅的海三國「獨立」政府的下場後和出於對蘇聯真正企圖的深深懷疑,芬蘭拒絕接受這種恫嚇式的談判條件。一九三九年十一月三十日,在恫嚇不成的情況下,斯大林同志決定動用人民的「鐵拳」——蘇聯紅軍來貫徹他的意志。早晨六點,紅軍跨越了邊界。

  蘇聯人口有一億八千萬人,常備軍有三百六十萬人,炮兵數量很龐大,另外還有數百萬的後備兵員可以動員;空軍更有上千架飛機。芬蘭人口只有三百五十萬人,常備軍約叄萬人,加上動員後的後備部隊共二十萬人,編成八個步兵師,另外有約十萬人的國民兵部隊和婦女輔助隊;戰車只有二十八輛一次大戰時法國雷諾戰車,和十輛左右比較現代的輕戰車;炮兵也很薄弱,大部份是一九00年前後的輕炮,甚至有一八八七年沒有現代駐退裝置的加農炮;空軍則只有七十架飛機。芬蘭唯一能跟蘇聯比較的只有在步兵輕武器方面,配備的同樣是Mosin/NagantM1891/30型步槍,但是芬蘭軍的經過改良,準確性較高;另外還有不少蘇米Suomi)衝鋒槍。蘇聯為了進攻芬蘭作了部份性的動員,兵員總數達到約五十四萬人。作戰序列以列寧格勒軍區為總指揮,下轄第七軍、第八軍、第九軍、及第十四軍。作戰計畫如下:南部攻勢第七軍(十個步兵師,六個戰車旅,兵員二十四萬人,戰車一千五百輛,大炮九百門,飛機叄百架)從列寧格勒以北沿著拉都嘎湖西岸向北進攻,突破芬蘭的曼尼海姆防線,奪取芬蘭第二大城威普立(HViipuri),然後向首都赫爾辛基前進。第八軍(七個步兵師,一個戰車旅,兵員十五萬人,戰車五百四十五輛,大炮五百二十門,飛機兩百架)沿拉嘟嘎湖北岸向西進攻,跟第八軍會師,以鉗形戰術粉碎芬蘭軍的抵抗;中部攻勢第九軍(五個步兵師,兵員九萬五千人,戰車兩百七十五輛,大炮叄百六十門,飛機一百架)經蘇歐穆沙密(Suomusalmi)攻向位於波司尼亞(Bothnia)灣畔的歐路(Oulu),將芬蘭割為兩半並切斷跟瑞典間的陸上交通。北部攻勢第十四軍(叄個步兵師,兵員五萬五千人,戰車一百六十五輛,大炮兩百二十門,飛機七十架)從莫曼斯克向西攻擊皮查摩(Petsamo)地區,然後沿「極圈公路」南下五百公里,再向西攻到瑞典邊境為止。

  一九叄九年十一月叄十日,在連續數天挑釁之後,蘇聯軍正式侵入芬蘭領土。一開始,紅軍的計畫執行得很順利,芬蘭的前衛部隊根本擋不住紅軍的集中攻擊。在第七軍的正面,許多芬蘭士兵有生以來首次面對戰車,驚慌失措地逃逸,第八軍的進展也不慢。在第九軍當前的兩個芬蘭民兵營根本就像是大象面前的螞蟻一樣,很容易就被掃開。最北方的第十四軍也輕易地攻佔了皮查摩地區。芬蘭軍在經過初期的驚慌之後逐漸冷靜下來,開始用各種方法騷擾蘇軍。芬蘭軍原本就專 精於防禦作戰,再加上對天候和地形的熟悉,更是如魚得水。他們個個都會滑雪,無聲無息地在密林中滑雪穿梭,從意想不到的地方冒出來用衝鋒槍掃射一陣,然後又像幽靈一樣地消失在密林中。他們其中有很多都是職業獵人,穿著白色偽裝服,在密林中根本看不到;往往當蘇軍士兵毫無戒心的時候從七、八百公尺外射來一發子彈,馬上多一個人去見馬克斯,在蘇軍中造成很大的恐慌。蘇軍雖然嘗試派出巡邏隊,並沒有什麽效果,甚至於這些巡邏隊還常常被芬蘭軍伏擊,消失得無影無蹤。許多蘇聯士兵開始稱芬蘭軍為BelayaSmert(白色死神),可以想見他們的士氣。芬蘭軍最喜歡的目標是補給車隊和野戰廚房,這些不但是容易的目標,還可以讓大量的蘇軍士兵沒有辦法得到熱食,士氣大受打擊。除了善用地形外,芬蘭軍也用各種不同的手段補充裝備之不足。他們沒有足夠的戰防炮,但是蘇軍步戰協同作戰幾乎是不存在,於是芬軍步兵就用炸藥和火焰瓶來對付落單的蘇軍戰車。火焰瓶的渾名「莫洛托夫雞尾酒」就是這時得來的。芬蘭軍更假扮蘇軍士兵指揮交通,把整支蘇軍補給車隊指引到芬蘭軍的防線去。在南方,蘇聯第七軍在十二月七日停下花了十天的時間整補,芬蘭軍趁機補強了曼尼海姆防線的防禦。曼尼海姆抽調一個雜牌團,由一名自告奮勇的富商塔維拉(PaavoTalvela)率領,增援拉都嘎湖北岸的防務。塔維拉到達該地區後,馬上就採取主動攻勢。他的部隊在深夜溜過結凍的湖面,突襲睡夢中的蘇聯第八軍前衛。雖然沒有造成多少實際損失,但是他轄下部隊士氣為之一振。接著他把這打跑戰術一再地重複,不管是白天或夜晚,隨時都有狀況,打得蘇聯士兵都沒法好好休息。然後他更利用蘇軍依賴道路的弱點,發展出著名的「柴堆(motti)戰術」——所謂的motti是芬蘭人伐木的習慣,他們先砍下樹木堆成一堆,日後再來一一處理。他們對蘇軍也是比照辦理,利用地形和天候把蘇軍的縱隊擋住,再用不停的打跑戰術刺探縱隊中各部隊的度,然後選擇弱點突穿,建立橫過道路的封鎖線,把蘇軍縱隊切割成營、連級的小口袋,再一一地吃掉。蘇聯軍隊習慣於大兵團、大計劃的作戰,一旦碰上這種各自為戰的情況就慌了手腳,不會採取主動,唯一會做的事就是馬上就地掘壕防禦,等待上級指令。但是往往指令不下來,補給也接不上,又餓又凍的蘇聯士兵根本就無法有效地防禦。這樣下來沒過幾天,蘇聯第八軍就從攻勢變成處於守勢的狀態。在最北方蘇聯第十四軍比較有所斬獲,在成功地佔領皮查摩後,繼續向南進攻。但是仍然不敵「白色死神」,只沿著「極圈公路」推進了九十公里不

  到就被一個芬蘭營擋了下來。

  蘇聯第七軍在休息十天後,終於在十二月十七日重新展開攻勢,進攻曼尼海姆防線。他們攻擊的協調程度非常差,連曼尼海姆都把它們比方成「一個指揮紊亂、荒腔走板的管弦樂曲」。當蘇聯步兵用人海戰術前進時,蘇軍坦克並沒有出現支援,步兵在芬蘭軍準確的射擊下橫屍遍野。等到蘇軍坦克出現時,他們的步兵則又不見蹤影,芬蘭軍雖然沒有強力的反戰車裝備,卻能輕易地接近蘇軍戰車後方,用凍硬的木材塞入履帶和履帶輪之間,讓它們動彈不得,再用手榴彈、火焰瓶摧毀它們。短短四天之中,蘇軍就損失了兩百叄十九輛坦克,步兵損失更多,不得不在十二月二十日停止攻勢。蘇聯最大的噩夢在中部攻勢。第九軍兵分叄路,北路是第一二二師,中路是第一六叄師,南路是第五十四師,另外第四十四師和第八十八師擔任軍預備隊。芬蘭軍原本只有兩個國民兵營擔任警戒,蘇軍開始攻擊後才七拼八湊編成第九師,緊急地調到這個地區。第九師先派出一部份部隊掩護北路和南路,在十二月十一日用一個團就把蘇軍第一六叄師的補給線切斷並包圍起來。蘇軍派第四十四師來解圍,也一樣在路上被切成數截,落入「柴堆戰術」的死亡陷阱之中。又凍又餓的蘇軍在一個個口袋裡既無法突圍,又無法得到補給,連生個火來取暖都還要擔心芬蘭士兵會從陰影中滑雪出來,往火堆里扔炸藥;反觀芬蘭軍因為有機動力(滑雪),他們可以在密林深處設立有火爐的營地,各部隊輪替休息。從十二月十一日打到一月八日,這兩個師被徹底消滅,芬蘭軍統計到的屍體有兩萬七千五百多具,另外不計其數的蘇軍□體掩埋在森林中的積雪之下,數個月甚至數年後才被發現;芬蘭軍方面只有九百人陣亡,另外一千七百七十人受傷。在這同時,芬蘭軍也圍上了第一二二師,以及增援的第八十八師,他們狀況稍稍好一點,沒有全盤崩潰,不過在整個戰爭期間(到叄月八日為止)他們困守在一小塊地區,並且蒙受重大損失。第五十四師則步上第一六叄師和第四十四師後塵,整個被芬蘭軍吃掉。這之後,在蘇聯第八軍地區,第十八師和第一六八師也遭遇了跟他們第九軍的同志一樣的命運,還陪上了一個坦克旅。這樣的戰果當然讓斯大林大為震怒,於是一批高級軍官人頭紛紛落地。斯大林把總司令換掉,由在一九叄九年指揮波蘭之役的鐵木辛哥元帥接任。他大量調集增援的部隊,人數到達一百二十萬人之多,大炮有兩千八百多門,在適應雪地作戰上作了一些緊急的改善。也對部隊進行特訓,要求戰車和步兵相互支援。在經過大量的轟炸(蘇聯空軍在一月份總共出動了七千多架次)與炮擊後,蘇軍在二月十一日再度從南部向曼尼海姆防線進攻。這次蘇軍是只許勝不許敗,各級指揮官完全不顧人命和裝備的消耗,一波波地人海戰術衝鋒前進,有時屍體堆了叄四層厚。

  芬蘭軍雖然英勇地抵抗,造成蘇軍極大的傷亡,畢竟還是敵不過蘇軍數量上的優勢,終於在叄月初放棄了曼尼海姆防線,芬蘭政府不得不尋求外交解決。此時蘇聯只佔領了一小塊土地,芬蘭仍然有勢力再戰,給蘇聯以更沉重的打擊。例如芬蘭空軍,由於國際社會的援助,甚至比開戰時更加強大。但芬蘭的政治經濟情況不允許這樣做,瑞典保持中立,德國甚至站到了蘇聯一邊,英法的援助又微不足道。芬蘭太小了,沒有足夠的資源來支撐一場持久戰。最後,它的獨立是第一位的。

  這時蘇聯其實也急著找個下台階,原因有二,一是天候:春天將近,解凍後芬蘭地區大部份會變成泥濘不堪的沼澤,更不利蘇軍作戰;第二是國際政治:蘇聯入侵芬蘭已經導致被國聯褫奪會籍、驅逐出會,可見西方國家對這場戰爭的觀感,如果再持續下去,將有可能導致英法勢力的介入。於是在這個背景芬蘭終於在叄月十二日接受蘇聯的條件,結束了這場歷時叄個半月的戰爭,芬蘭接受了比開戰之初更苛刻的條件,但保持了自身的獨立。在這場戰爭中,芬蘭當然損失很大。芬蘭軍有兩萬五千人陣亡,四萬叄千人受傷,但是他們在戰爭中的表現,打出了芬蘭人的團結心。蘇聯紅軍在這場戰爭雖然勝利,但付出的代價太大了。空軍方面,蘇聯損失了700~900架飛機,而芬蘭僅損失了60~70架飛機,瑞典志願飛行隊損失了6架飛機。陸軍方面,蘇聯最保守估計為20萬人傷亡,實際數字要多得多;根據蘇共中央總書記赫魯曉夫的回憶錄透露,蘇軍實際在蘇芬戰爭中損失上百萬人(赫魯曉夫回憶錄142頁),死亡20萬人以上(柯林斯著「世界軍事歷史全書」第865頁),蘇軍全建制被芬軍殲滅的就有蘇軍第一六三師、第四十四師、第五十四師、第十八師和第一六八師,第一二二師和第八十八師遭到了殲滅性的打擊,被俘55000人。據說當時從列寧格勒一路到莫斯科,稍微像樣一點的醫院都擠滿了傷兵。

  冬季戰爭後的一段和平時間內,蘇聯在政治上對芬蘭橫加凌辱、訛詐並以滅亡相威脅,軍事上對芬蘭進行各種挑釁,包括擊落芬蘭民航飛機。因為按斯大林的說法,就算僅從地理上考慮,芬蘭也決不可能不介入蘇德戰爭。況且雙方還經歷了冬季戰爭。由此,芬蘭人被逼得走投無路。

  芬蘭於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芬蘭宣布中立。而實際上,芬蘭已經做好了戰爭準備,共動員了五十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百分之十六。蘇聯無視芬蘭的中立宣言,空襲了赫爾辛基、土耳庫等南方城市。於是,芬蘭政府向蘇聯宣戰。8月的下半月,芬蘭軍隊在德軍的協助下展開了全面攻勢,在不到三周的時間內收復了芬蘭在1939年的全部領土。愛好和平的芬蘭人對別人的土地並不感興趣,立即由進攻轉為防禦,任憑德國百般威逼、勸說,就是不肯前進一步。於是,1942年至1944年間五十萬芬蘭和德國精銳部隊無仗可打,只與不及他們半數的、戰鬥力不強的蘇軍對峙著。

  隨著德國的接連失利,芬蘭越來越希望擺脫德國,結束戰爭。斯大林於1943年12月在德黑蘭由於受到羅斯福和丘吉爾的壓力,已經同意芬蘭應該保持民族獨立。44年9月,芬蘭宣布退出戰爭。

  戰後,芬蘭作為中立國,與蘇聯和英美都保持了不錯的關係。經濟經歷調整恢復、迅速發展和不穩定增長的三個時期之後,進人較穩定的發展時期。經濟發展進入世界先進行列。國民收入達到世界高收入水平。自1993年以來,芬蘭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近5%。1998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就已達到2.01萬美元。2001年,芬蘭無論在世界「增長競爭力指數排名」(指未來5年經濟持續增長),還是「現時競爭力指數排名」,均居第1名,美國均在其後,列第2名。芬蘭經濟支柱是森林、金屬和高科技產業。目前,芬蘭在「世界最適合居住國家排名」中居第二位。


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這段經歷,不同國家人們的認知視角和情感很可能是有差異的。惜字如金的歷史課本上,談笑風生間流血千里、伏屍百萬,於主要戰場不那麼重要的細節或一筆帶過或隻字未提。大國的一支側翼戰線,便是小國舉國動員頑強抵抗的唯一主線戰場。直到多年以後,大國收到一封來自『陌生』小國的來信,大國才回想起,Once Upon a Time...

二戰中的芬蘭便是一個典型的『陌生』小國。侵略她的敵人是蘇聯,而蘇聯是『正義』的盟軍主力。她尋求國際公義,可是其它盟國為安撫蘇聯保證其不與納粹德國結盟又僅僅在道義上予以支援,沒有實際軍事援助。攝乎大國之間,為求自保,芬蘭將目光瞄向了它潛在的友軍——納粹德國。

希特勒訪問芬蘭

1942 年,為了保證芬蘭在蘇芬戰場上對蘇聯的牽制,希特勒以為芬蘭軍隊最高統帥曼納海姆將軍賀壽為名訪問芬蘭。上圖中含胸低頭握手的元首看上去還挺客氣,專機尾翼上的納粹旗標只是刺眼。至於前因後果?

1939 年 11 月 30 日,蘇聯借口保衛列寧格勒(聖彼得堡)之安全要求與芬蘭『交換領土』,未果後入侵芬蘭從而打響了被人們稱作『冬季戰爭』的這場二戰支線戰爭。芬蘭人迎來了這一年裡乃至可能一生中最黑暗的一個十二月。面對坐擁百倍人力物力資源的蘇聯,『以忠信為甲胄,以禮義為桿櫓』是行不通的。必須現實主義出發,積極動員全國力量備戰,同時儘可能爭取國際社會在物質乃至人力上的援助。

1939-1940 俄芬冬季戰爭

8 月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墨跡未乾,德國不但不會幹涉蘇聯而且要求瑞典挪威不得支援芬蘭,也不得允許英法盟軍軍隊過境北歐三國支援芬蘭。挪威此時尚未陷落但為了不激怒德國已經淪為其外交附屬國,瑞典雖然在二戰中嚴守『中立』卻也對納粹德國做過很多讓步。最終結果是以瑞典為主力的北歐三國在冬季戰爭幾乎結束前終於湊出了約一萬兵力奔赴戰場,且是非官方的志願軍,與抗美援朝的『中國人民志願軍』那種『志願軍』毫無可比性的真志願軍。英法倒是在戰爭開始半年後決定計劃派出正規軍支援芬蘭,可惜在他們的士兵抵達戰場前,1940 年 3 月 12 日蘇芬簽訂了停戰和平協定。芬蘭割讓了比蘇聯戰前要求還要多的領土,兩國邊界大幅度向西推進,芬蘭喪失了 11% 的領土和 30% 的經濟力量。

現代芬蘭的獨立與國界變遷

被蘇聯所奪取芬蘭-卡勒里亞地區

冬季戰爭期間蘇軍進擊路線及蘇芬兵力對比圖,可以看到很多位置蘇軍兵力都是 5 到 10 倍於芬軍。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利是暫時的。

冬季戰爭(1939-1940)後的一年半與其說是短暫的和平,不如說是一年半的休戰。德國一向有意入侵蘇聯,芬蘭也終於找到了一個靠得住的『合作夥伴』。1941 年 6 月 22 日,納粹發動『巴巴羅薩行動』正式入侵蘇聯,在德國的軍援和戰略協同下芬蘭期待藉機收復失地。參與者芬蘭在三天後便收到了蘇聯的戰書。面對德軍閃擊戰一路潰敗的蘇軍無暇顧及西北方向的蘇芬邊境,芬蘭軍隊則衝破了曾經的收復要求——1939 年戰前邊界,進而『越界』意圖為蘇聯境內同屬芬蘭 - 烏拉爾民族的『同胞』納入勢力範圍,建立一個『大芬蘭』。

俄國西部邊界變遷(一戰至今)

與此同時國際輿論形勢正掉了個:對德作戰並牽制其主力的蘇聯從邪惡的共產主義極權國家成了反法西斯盟軍,芬蘭則越過了 1939 年邊界甚至有切斷西方援蘇物資通道的危險。故而英國及英聯邦國家與芬蘭斷交並於 1941 年 12 月對芬宣戰,美國亦對芬蘭試壓要求其退回 1939 年邊界。大芬蘭當然是沒建成,然而芬蘭元帥曼納海姆 75 歲的生日還是促成了希特勒的來訪。於是便有了這次發生在 1942 年 6 月的歷史性會面。

1942年 希特勒以為曼納海姆將軍祝壽為由訪問芬蘭

當時芬蘭方面也考慮到了希特勒和納粹的『國際聲譽』,所以想盡量降格這次來訪,既不把它放在首都也不放在政府官邸以免這次會談變成『國事訪問』。畢竟芬蘭只是在軍事上需要德國合作,在政治上芬蘭對法西斯並無好感。加上這次會面的直接原因是曼納海姆將軍的 75 歲生日,所以兩軍最高司令的會晤就設定在了曼納海姆將軍的移動列車上。這座移動列車是芬蘭的戰爭移動指揮部,隨著曼納海姆將軍南征北戰,裡面設有供將軍及其警衛員、服務員等人使用的起居室書房廚房,會客廳及客房。

芬蘭東南部——Mikkeli

曼納海姆將軍的移動列車——戰爭移動指揮部

列車現在就停靠在芬蘭東南部的Mikkeli 市展覽。露天放在外面,挨著火車小站。因為地理位置關鍵且靠近蘇芬邊境,不論是獨立戰爭(1918-1922)還是二戰期間(1939-1944),Mikkeli 一直是芬蘭在二十世紀兩次對俄戰爭的前線作戰指揮總部。二戰為了保家衛國,被迫選擇與納粹德國結盟也是芬蘭這個小國的不幸和國際社會的失敗。巧合的是,獨立後內戰中的芬蘭『紅軍』也有俄國的影子,而政府軍的盟友也是德國,這三國演義倒是精彩。而芬蘭跟德國的緣分,還得從一戰(1914-1918)說起。

1917 年,是一戰的第四年,也是個信息量很大的年份。沙俄帝國此時已內憂外患,布爾什維克發動十月革命奪取政權後不到一個月芬蘭便宣告獨立。與此同時芬蘭內部也分裂成了深受俄國革命影響並在其支持下組成紅軍的社會主義者,以及反共的白軍即政府軍。共同的敵人把新生的芬蘭和德意志第二帝國推到了一起。

德軍波羅的海陸軍部近萬兵力開進芬蘭

1918 年 4 月,在德軍波羅的海陸軍部近萬兵力開進芬蘭,幫助政府軍奪回了赫爾辛基。以至於要不是德皇幾個月後就宣布退位,芬蘭人幾乎決定請人家加冕芬蘭王位,建立君主制。這覺悟不行啊,民國彼時正忙著護法戰爭討伐張勳復辟,再往前剛剛氣死了稱帝的袁世凱。

不過芬蘭人謀劃獨立也不是一天兩天,早就知道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外國勢力上是不保靠的,得有自己的武裝才行。在沙俄監視下的芬蘭操作難度太大,1915 年,200 名左右芬蘭志士組團赴德參與軍事培訓。彼時他們的祖國還是沙皇俄國芬蘭大公國,一開始被叫做 Pathfinder scouts(探路者?),後來考慮到同盟國的德國與協約國俄國已經開戰,乾脆就直接被編進了德軍作戰部隊,稱作 Jaeger(步兵)。這批少年『帶路黨』在境外反俄勢力的資助下伺機反攻『祖國』,不過訓練之餘,人家還搞出了個厚達 1500 頁的芬蘭士兵培訓手冊,不知道為後來的獨立戰爭和冬季戰爭培養了多少士兵。

紀念獨立戰爭期間白軍不同兵種的明信片

一戰插曲點到為止,言歸二戰。希特勒與曼納海姆將軍會晤後,為了協助芬蘭牽制蘇聯西北邊境,20 萬德軍開進芬蘭。然而正如上文提到的泄露了的密談中希特勒自己所說,他們在蘇聯遇到了點困難。斯大林格勒會戰和美國的參戰讓德國的敗局愈發迫近,芬蘭也不得不為戰後善後做好準備。

1944 年 8 月曼納海姆將軍當選芬蘭總統,9 月與蘇聯簽訂莫斯科停戰協定——條件是芬蘭必須驅逐所有境內德軍。繼續戰爭(1941-1944)結束。然而請『神』容易送『神』難,駐紮芬蘭北部拉普蘭地區的德軍是不好惹的。1945 年春天德軍一路南退前,報復性地把芬蘭北部城市羅瓦涅米燒得片甲不留,整個城市幾乎夷為平地。

芬蘭北部中心——羅瓦涅米

被撤退德軍焚毀的芬蘭北部城市羅瓦涅米,1945年春

戰爭結束了,然而芬蘭人卻在政府秘密安排下在民間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武器私藏行動和備戰計劃。芬蘭人民的動機是好的,他們擔心蘇聯會在 1944 年的秋天撕毀和平條約再次報復性入侵芬蘭。然而這卻在 1947-48 年引發了一次大規模的審判和批捕,有超過 1500 名芬蘭人被處罰,直到 1992 年才最終平反為愛國主義行動。這時間蹊蹺得很,為什麼要懲罰愛國主義行動,又為什麼要等到 1992 年蘇聯解體後才能平反?或許這往事就塵封在『陌生』小國寫給大國的那封信裡面吧。

現代芬蘭的獨立與國界變遷

然而在曼納海姆將軍還是有些擔憂。會不會有人追究他作為軍隊司令與納粹合作攻擊盟軍的責任呢?晚節最後還是保住了的,1946 年曼納海姆總統卸任,隨即遷居瑞士,並於 5 年後逝世。

說到曼納海姆將軍,這是一個傳奇的人物。他是芬蘭的國父,獨立戰爭(1918-1919)中的攝政者,二戰中的最高軍事司令和總統,在今天的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市中心可以找到他的雕像和以他名字命名的主要街道;同時他也是一個說瑞典語的芬蘭人,祖先來自德國和瑞典,在沙俄統治芬蘭期間為沙皇效力。

『沙俄軍官』曼納海姆在中國蘭州受當地官員接待及合影

1906 年混入來華的法國考察隊,實則為沙皇侵華收集情報,從今烏茲別克橫跨整個歐亞草原經新疆甘肅內蒙等省份最終於 1908 年直抵北京。馬不停蹄在戰前又回到俄軍華沙部隊擔任軍官,一戰中在奧匈帝國及羅馬尼亞前線上與同盟國(德奧土)作戰。1931 年開始任芬蘭軍事最高司令,帶領芬蘭保家衛國擊退蘇聯。個人簡歷豐富到讓人絕望。

這是芬蘭國父的二戰往事,對於臨時徵調的芬蘭士兵來說,卻可能是更加平淡的故事。

二戰期間蘇芬戰場上守衛祖國的芬蘭士兵

圖片來源:

冬季戰場和俄國邊界變遷地圖來自網路

其餘地圖為地球觀察團製作

曼納海姆將軍於希特勒招手示意之題圖

曼納海姆將軍移動列車圖

曼納海姆與希特勒席間交談圖來源:Sa-Kuva

曼納海姆為沙俄政府效力期間來華與新疆蒙古王公合影及自行車等兵種作戰示意圖截圖自個人收藏的明信片。

其餘圖片來自Mikkeli 市二戰總部博物館

歡迎關注我團微信公號

地球觀察團

ID:diqiuguanchatuan

http://weixin.qq.com/r/BTr95TzEhmH5rXiG928X (二維碼自動識別)


補充一點:

一戰時,芬蘭是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1809-1917)

二戰中,兩次與蘇聯掐架,更難能可貴的是,二戰後獨善其身,沒有成為蘇聯的傀儡(參考波蘭東德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的命運)


二戰中唯一痛打過毛子又打爆過德國的國家!


推薦閱讀:

德國人對日本的觀感如何?
為什麼一提到神聖羅馬帝國,就有人拿伏爾泰那句話說事?
如何評價Rammstein?
二戰中德國空軍元帥戈林的軍事才能,是否被故意抹黑了?
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奧地利有能力或是曾有機會統一德意志嗎?

TAG:德國 | 芬蘭 | 世界歷史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第一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