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法是不是佛陀的原始教導,還是後來的菩薩加進去的?
某度找不到答案,懇請研究佛學的前輩來解惑。
整理自四川大學陳兵居士《佛陀的智慧》:
傳到今天的大藏經,已幾經結集,增添進不少東西,已非第一次結集的原本。尤其是南北二傳佛教的藏經,內容上歧異較大:北傳佛教的大藏經(主要是漢文大藏經與藏文大藏經),雖然基本包括南傳大藏經中的主要內容尤經、律二蔵,但除了這些被大乘佛教稱為 「小乘三藏」的內容外,還有大量南傳藏經所缺,屬於大乘、密乘的教典,其中的經、律二藏,大多也都稱佛陀親口所說,此類大乘經律多達一千多部。大乘佛教徒對大乘經典乃佛「金口所宣」,從來確信不疑,大乘佛教尤其是以「本佛宗經」為重要傳統的漢傳佛教,便主要以這些被認為佛口親宣的教典為建立信仰的根本依據。南傳佛教界則一般認為其所奉藏經中所無的大乘經非佛陀所說。
印度早期大乘經論中,就曾針對一些部派學者對大乘經典的疑惑,多方論證過大乘乃釋迦佛親口所說。《大乘理趣六波羅蜜經》卷一佛告彌勒菩薩:佛滅度後,令阿難等五弟子分別受持經、律、論、大乘、密咒五藏,其中文殊菩薩受持大乘藏,金剛手菩薩受持密咒藏。《大智度論》、《金剛仙論》等說:大乘經乃文殊、彌勒二菩薩(皆屬佛世的比丘)帶著阿難在鐵圍山等處所結集,一說為廣慧菩薩或傳法菩薩所結集。《大乘莊嚴經論》卷一舉出8條理由,《顯揚聖教論》卷二十舉10條理由,論證大乘經乃佛說,學者們大多承認其論證是確有道理的。
就佛教南北傳二界及學術界共認的原始教典《阿含經》等看,大乘思想乃佛陀在世時所具有乃至宣說,可謂證據確鑿。南傳佛教所奉《佛種性經》、《行藏》、《本生經》,講十波羅蜜等菩薩道,後者講佛陀自述其前世修行菩薩道的種種故事,提供了實踐大乘道六度的榜樣。《阿含經》中多處提到「大乘」及大乘菩薩行「六度」,如後漢安世高譯《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謂「所生趣精進,六度為橋樑」。《本事經》卷四佛言:佛所說法「所謂契經……及與方廣,未曾有法」,「方廣」即是大乘。《雜阿含》卷二八第769經佛言:
「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軍者。」
《長阿含經》卷二頌云:「大乘導之輦,一切度天人。」《增一阿含經·序品》謂應將說大乘法的經「集為一分」,經、律、論三藏之外有包括「方等大乘」玄邃之義的「雜藏」,並具說菩薩行六度,稱讚行菩薩道受佛記將於未來成佛的彌勒比丘「發趣大乘意甚廣」。同經卷二七有云:
「如來在世間應行五事,云何為五?一者當轉法輪,二者與父說法,三者與母說法,四者當導凡夫人立菩薩行,五者當授菩薩莂。」
謂教人修大乘道、說大乘法,乃佛來世間的一大使命。同經卷四四《說本經》,佛謂彌勒將來成無上道果,「當說三乘之教,如我今日」。卷三九佛為彌勒講菩薩行六度,卷二有云:
「亦以自度,復度他人至三乘道,如此之業,名為聖眾。」
卷四五佛言:「今此眾中有四向四得及聲聞乘、辟支佛乘、佛乘」,「三乘之道皆出乎眾」。多次講佛所說法及佛弟子有聲聞、緣覺、大乘三乘,乘,梵語衍那,即車船,三乘,謂運載眾生渡到涅槃彼岸的三種交通工具。其中聲聞、緣覺二乘著重個人解脫,被大乘稱為「小乘」,大乘則以普度眾生皆悉成就佛果為宗旨,其發願、修行、果位皆十分宏大,故稱大乘,亦名菩薩乘、佛乘。
佛陀成道後近五十年間深入民眾說法不倦、積極熱心地化導眾生的身教,以及他命弟子已得解脫者必須各自分頭去無佛法處度化眾生、不得二人同路的教導,所表現出的,完全是一種普度眾生的大乘精神。從教義來看,大乘經中包含了小乘法的所有內容,小乘道三十七道品法被強調為菩薩所必修,大乘空、實相等義理只不過是小乘「三法印」理論的深化,大乘菩薩道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及四攝法等,皆為《阿含經》所提倡,《阿含》實際上包含有大乘的內容,大乘所有思想,幾乎都可以溯源於《阿含》。大乘與小乘一脈相承,同出一源,乃不可否認的事實。
近代學者用考據學和思想史等方法研究佛教經典史的結論,至多只能證實大乘經盛傳的時代在公元1世紀左右,比小乘經要晚些(這其實與印度佛教界的傳說相符),不足以確證大乘經皆非佛說,更無法確定大乘經為何人所造。印順法師面對近代學者的大乘非佛說論,在《大乘是佛說》一文中提出:「佛法表現於佛陀的三業中,也表現於佛弟子的流行中,佛法決不即是佛說。」
從學術界共認的原始佛典看,從「佛法」看,可以肯定地說:大乘思想乃佛陀身體力行、意中所有,應該承認是佛說。至於佛經的文句,以學術研究的方法看,肯定經過了後人的修飾、發揮、續作,不僅大乘經如此,即所謂較原始的小乘經,也不例外,誠如印順法師所言:「如一定要考實佛口親說的,那恐怕很難。這一切,都是釋尊的三業大用,顯現在弟子的認識中,加以推演、抉擇、攝取,成為時代意識而形成的。可以稱為佛說,卻不能說哪一章、哪一句是釋尊親說。」對於佛經中摻雜有佛弟子之言,《涅槃經》等經中早就有所揭露,將此舉比喻為往牛乳中摻水,儘管摻了不少水,也還是牛乳味而非他味。
其實,大乘經典,起碼相當一部分大乘經,也未必不是佛陀在世時所說。說一切有部著名大師脅尊者(約佛滅四百年間在世),便相信大乘經典屬佛藏中「雜藏」的一部分。部派法藏部所奉經藏中有「菩薩藏」。隋代吉藏《三論玄義》卷下說,印度相傳,大乘經最初於佛滅二百年間流傳於大眾部中,當時有信奉者,有不信者。信奉者的理由是:當時還有曾經親聞佛說大乘法的人在世,可以作證;其次,依據佛法的道理思量,應有大乘。小乘教典既然皆說釋迦牟尼已成佛,而承認其所說四諦、十二因緣等法只能成羅漢、緣覺,不足以成佛,那麼,於法無所吝惜,自稱「說法無所遺漏」、「所教不效拳師保留一手」(《佛般涅槃經》)的釋迦佛,必然曾說足以成佛的大乘法,此法若非載於大乘經中,又在哪裡?如果略說大乘道的南傳《佛種姓經》等是佛說,那麼說大乘道更為深廣的諸大乘經為何便非佛說?第一次結集的聖典中雖然沒有大乘經,但第一次結集的參與者,僅為五百上座比丘,非佛弟子的全體,所結集的經典只是這些人共同聽說過、共同認定的,並不能將佛說的所有法囊括無遺。當時大眾比丘因不滿意上座長老的結集,而進行「窟外結集」,《大唐西域記》卷九載:玄奘留學印度時,在迦葉窟西北二十餘里處見到了無憂王為紀念窟外結集而造的塔,相信這次結集的經典除了經律論三藏,還有包括大乘經的「雜藏」及「禁咒藏」(密法)。
從佛典來看,佛陀當時對僧尼從所說的法,主要是被稱為小乘的聲聞、緣覺二乘,修大乘道者,是在僧團中占極少數的彌勒、文殊二菩薩,及賢護長者、勝鬘夫人等在家眾,聽大乘法者有舍利弗、目犍連等大阿羅漢。彌勒、舍利弗、目犍連等皆已先佛而滅度,五百上座長老所結集者沒有大乘,南傳佛教依其師傳不承認大乘是佛說,是不難理解的。佛滅度後,教團由傾向山林清修的長老們所主持,幾百年中小乘盛行,由文殊等菩薩結集的大乘經,在一段時間內曾與小乘經並行於世,後來因人們的根機樂於接受小乘,逐漸隱而不彰,到了適宜的時機,才陸續應運而出,大行於世,這大概是許多大乘經出世的真相。
大乘經中有一些的確非佛陀在世時所說,此類經一般都說明說經的地點是在天宮、凈土等處,不在人間,聽眾為大菩薩及諸天等,而非人間的僧尼眾,大乘佛教徒一般相信這些經典是龍樹等菩薩依其所聞佛法整理而成。既然經後世人類中的菩薩之手寫出,難免會摻進後世人的思想、語言,經中出現一些佛滅度後才有的人名、地名及事件,討論後世才流行的問題,也是不難理解的事。至於密乘教典,多稱毗盧遮那佛或金剛持在天上金剛法界宮等凈土中所說,顯然非出作為歷史人物的釋迦牟尼之口。
拿佛教界公認的佛法心髓及判別是否佛法的準則——「法印」來判別是否符合「佛法」之理,亦即是否符合佛陀的基本思想,判別是否有益於眾生,在佛教看來,是比辨清一本經典是否親出佛口更為重要的問題。《大智度論》卷一謂五種人(佛、佛弟子、諸天、仙人、化人)所說「皆名佛說,然說於眾生有益者皆是佛說,若無益者則是外道」。佛教界對所奉經教是否真實一事,從來十分嚴肅認真,《長阿含經·遊行經》佛告諸比丘:對自稱「我於某時某地親自聽佛說過這樣的經、律」一事,不應輕信,也不應毀謗,應該認真鑒別,依據真經來「推其虛實,依律依法,究其本末」。若不合佛法,應予否定。偽造佛經之事,古代並非沒有,對來歷不明、不合佛法之「疑偽經」,歷代佛教界學者作過相當嚴格的鑒別工作,已予剔除、標明。彌勒、馬鳴、龍樹、無著等菩薩鑒定佛法的水平,恐非近今僅以文史方法研究佛教的學者所能相比,被這些菩薩們所肯定、宗依、引證的大乘經,應該說是相當可靠的。
對於公認的真經,佛教大德們更多是通過自己的修行來驗證,其中所言佛法的真實性,是久經實踐檢驗的,非往往只能得出蓋然性結論的學術考證所能輕易否定。《阿含經》中沒有說阿彌陀佛及西方極樂世界,但凈土宗信徒依「凈土三經」修行,臨終預知時至、正念分明、歡喜往生者,自古及今,大有人在,豈能因為略有相似性,便斷言阿彌陀佛為古印度太陽神崇拜、凈土三經為後人偽造?《阿含經》中沒有提到觀世音菩薩,然信仰祈禱觀世音,靈應如響者,古今例證無數,豈能因第一次結集的三藏中沒有說觀世音菩薩的《法華經》等,便說此類經為後人偽造?宗教方面的事,終究有很具局限性的人智所不能及、有極限的理性所不能解釋者,與一般的歷史文化現象有所不同,亦應以不同於一般治文史的特別方法去研究,方能得出接近於真實的結論。
總之,尊重大乘佛教界的傳統說法和大乘佛教徒的信仰,慎重對待古今大德尊奉大乘經教的認真態度及論證大乘是佛說的理由,認為大乘經中的相當部分出於佛陀所說,大概不能判為非理性的偏見吧?起碼,可以肯定地說:大乘經中的大乘思想,出於佛陀。
如果孔子生在今天,他應該會用電腦,會開車,會講點英語,懂點數理化。
我們為什麼知道這些呢?因為孔子在他的時代就擅長駕車、射箭,懂些數學。
如果有人講,我要學孔子,孔子會用電腦嗎?會開車嗎?會講英語嗎?孔子都不會,我為什麼要學?這就是不懂孔子了。
釋迦牟尼所處的時代,有諸多時空條件的限制,然而,他覺悟的真理,是要超出他所處的時代、地域的限制的。如果拘泥在當時的時空條件下,去理解佛陀的精神,那是局限了的、狹隘的。
孔子並不講性善性惡,他只講,性相近,習相遠。然而,性善性惡的討論,持續了上千年,能說這個話題不是肇自孔子嗎?孟子從性相近的一方面發展孔子的學說,荀子從習相遠的一方面發展孔子的學說,而他們的精神、他們的思想,的的確確是從孔子的精神、思想中開展出來的。
此外,佛教與儒家不同的一面是,佛教有禪定、般若,修證到某一階段,所證得的內容,不會是不同的,但表現形式上會有不同。就好比中國的物理系本科生,和美國的物理系本科生,所學的物理學,並不是兩種。各自物理系老師編的教材,雖然形式上不同,內容上並沒有實質的不同。
和佛陀所處時代不同的修行者,遵從佛陀的教法,修得證得的內容,怎麼可能不是佛法呢?一樣的佛法,在不同的時空條件下,呈現出不同的特點,不同的法門,這正是緣起的體現。
各位論友:我上知乎的時間很短但學佛修行的時間已近二十年了,雖然修行一般,但佛學見聞還是有一些了。這幾天,我看了一些論友的帖子。真是十分驚訝。雖不乏一些正語的貼子,但奇談怪論真是太多。這在其他佛學論壇上是比較少見的,因此,擔憂初學佛友們被迷惑,來說幾句話。一,各位佛友、同修,如果你想學佛親近佛法,但學佛修行的時間尚短,或者對佛法沒有精深的理解,沒有見多識廣的免疫力。請你慎重思考知乎的佛學討論,不要輕信。因為有些病毒你還抵禦不了,有些惡見怪論你還識別不了,會斷你慧命,並使你遠離佛法,落入邪道。因為佛法不是世間法,是出世間法,用世間的學術方法是論證不了佛法的,你必須實修實證才能夠逐步理解並證悟佛法。你親身感受到法喜、法益、體悟,你才能真正的信仰佛法。你才知道世界上最好的法就是佛法。二,大乘、小乘;南傳、北傳、藏傳;都是佛法,都是一家,都是親兄弟,都是正法。大家互相尊重、互相交流、求同存異這是各派主流佛教界的共識,根本不是問題。你有疑問,是你的水平和修為的問題,與佛法無關。這些錯誤觀點來源於「學術佛學」和附佛外道,什麼「大乘非佛說」、「楞嚴經、華法經是偽經」、凈土靠不住「啦等等,這都是邪說,早有定論,是大妄語,自有因果,前面已有一些佛友的帖子講的很好,不再多說.。三,堅持不依學術來論證佛法和佛經,不依學術討論來建立對佛法的信仰。要以信、解、行、證來修學佛法,這才是關鍵。為什麼要把信放在第一,是因為我們世間的科學和學術是遠遠滯後於佛智的,我們通過學術和世智一般難以理解佛法(除極少的大根器者,如六祖等)。比如佛經上說」三千大千世界「,當時,佛世時,大家只能看見地球和月亮,星星都小的很,哪來的三千大千世界呢?如果當時你非要按學術界的見解來論證佛法和佛經,你肯定就不信佛法啦。但現在,天文科學已經證明了佛經(大乘)的正確,這在所有的宗教里也是唯一的。還有很多類似例子,比如」文字障「,」局部等於整體,「有無相生」等等哲學和科學界重大問題,佛經都領先於現代科學兩千多年提出並得到證實,這一再證明了大乘佛經(包括小乘)遠超於科學和學術的前瞻性,這真是不可思議,只能說佛祖的智慧和能力是遠遠超越人類的,佛祖還如此慈悲,救度我們出離這娑婆世界,我們為什麼還不相信呢。還有,很多智慧和體悟要在實修實證中才能產生(現代心理學、生理學無能為力),你才能更好的理解佛法。如果你無修無證,卻妄測佛智論證佛法佛經,結果可想而知。因此,上面的奇談怪論依佛法就很好解了。比如「大乘非佛說」你告訴他大乘經可能是佛祖在另外的空間說的,像地藏經是佛祖在忉利天說的,你去忉利天考證去吧。不要與他糾纏,不信不傳他的「結論」就是最好的辦法。隨著現代科學發展,越來越多的佛經中講的不可思議的論題會得到證實,科學界和學術界人士也都開始研究和信仰佛法,如愛因斯坦、海德格爾、湯因比等,華人有朱清時、沈家幀等。這也說明了佛法佛經越來越深入人心。但是,科學雖然能夠印證佛經,但依然不能依靠科學和學術去證明佛經,這是我們應持的見解。以上,供各位朋友參考,並請指正。
謝邀。
佛陀原始教導的全部內容,已經不可能盡知,已知的也不可能盡解。至於題主的問題,我引用一段資料,算是拋磚引玉。
(一)在阿含經,尊稱佛陀之教說為『大乘』。
(二)大乘、小乘之語,系釋尊入滅後一段時期,大乘佛教興起後,由於大、小乘對立而起之名詞。一般而言,系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之貶稱,若由部派佛教之立場來看,大乘並非佛教。然由思想史之發展而言,小乘乃是大乘思想之基礎。(三)小乘視釋迦為教主,大乘則提倡三世十方有無數佛。小乘僅否定人我之實在性,大乘且否定法我之實在性。小乘以自己之解脫為主要目標,故為自調自度(調指滅除煩惱;度指證果開悟)的聲聞、緣覺之道。大乘認為涅盤有積極之意義,乃自利、利他,兩面兼顧之菩薩道。(四)小乘中,有阿含經、四分律、五分律等,以及婆沙論、六足論、發智論、俱舍論、成實論等論。至於大乘,則有般若經、法華經、華嚴經等經,以及中論、攝大乘論等論。大乘教徒雖承認小乘三藏之價值,然以為不如大乘經之殊勝;而小乘教徒則不以大乘經論為佛說。(五)大乘所以殊勝之理由,菩薩善戒經卷七與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十一皆曾列舉七項,世親之攝大乘論釋卷六亦曾舉出十一種理由。菩薩善戒經所說之『大乘』,要義如下:根據十二部經中之最上者毗佛略(梵vaipulya ,方等)之教法(法大),發菩提心(心大),領解其教法(解大),以清凈心(凈大),具足菩薩之福德與慧德(莊嚴大),經過三大阿僧只劫之修行(時大),具足相好而得無上菩提(具足大),此即大乘法門之核心要義。(六)印度之大乘,有中觀、瑜伽二系統以及後期之密教。(1)初期大乘,約一世紀至五世紀,集中闡發『假有性空』之理論,逐步形成由龍樹、提婆創始之中觀學派。(2)中期大乘,約五世紀至六世紀,出現以說如來藏緣起與阿賴耶識緣起為特點,集中闡發『萬法唯識』之各類佛經,從中形成由無著、世親為始祖之瑜伽學派。(3)後期大乘,七世紀以後,佛教義學逐漸衰微,密教起而代之,至十三世紀初在印度絕跡。而由印度本土傳出之大乘佛教,屬北傳佛教。(七)在我國,根據大乘諸經論所創之多數教派,如三論、涅盤、地論、凈土、禪、攝論、天台、華嚴、法相、真言等為表示自宗之優越,而對大乘經典作種種分類與判斷。例如,真言宗分顯教、密教;華嚴宗及天台宗分權大乘(大乘中之方便教,立『五性各別說』之教)、實大乘(大乘中之真實教,主張一切均可成佛之教)。復有分有相大乘、無相大乘二種;或法相、破相、法性三大乘之說法。(八)我國及日本現行之佛教,均屬大乘。(九)緬甸、泰國之佛教屬古來之上座部系統;而茜藏、蒙古所行之教,則屬大乘系統。(十)天台宗將小乘經律論三藏稱為三藏教(藏教)(華嚴宗則稱之為小乘教)。又認為小乘中有『有門』(發智論、六足論等)、『空門』(成實論)、『亦有亦空門』(昆勒論,此論未傳我國)以及『非有非空門』(迦旃延經,此亦未傳至我國)等四門,稱為小乘四門、或小乘四分。
看某度,也就是說,這相當於你也是有責任的吧。還是看看《印度佛教史》,日、歐、美的,隨便哪家的,隨便挑哪一家學術嚴謹、理性翔實的,然後自己思考,別用玄學,也別聽神話,不信傳言,也不顧忌哪個大德大師。只以自己學佛初心之滅煩惱、生智慧為務,錨准四聖諦、八正道、四念處、七覺支等佛法最簡單、最基礎,也是最精要、最高明的這些根本教義為原點,自己去思考,去判斷!願你今生見道!
顯然不是!
放下恐懼,放下自欺。如實回答。
小乘「諸法無我」,與大乘「空性、佛性、如來藏、極樂凈土無量壽……」,到底哪個難以理解接受?!四念住一法,與八萬四千法門,到底哪個容易奉行?!釋迦牟尼先對廣大「鈍根者」講難以理解接受的小乘法,再私下對「利根者」講淺顯吸引的大乘法。可能嗎?!大乘偽法的出現,是必然的。
幾十億人中,有幾個,能夠坦然接受「諸法無我」?又有幾個,能夠滿足於佛陀對涅槃的「無記」?還有幾個,能夠為了求證這個未知的目標,放下一切精進禪修呢?正法確實對絕大多數人不具吸引力。
不宣講永恆的靈魂,怎麼可能吸引大量徒眾?又還想掛著佛名,那就只好換些說法了:空性、佛性、中陰身、如來藏……為了盡量不被認出這是靈魂的變相說法,只好製造大量故弄玄虛的偽經把人累死,再來個謗法下地獄的恐嚇。四念住理解起來不算難,可是實在難以堅持。好吧,八萬四千法門來了。涅槃到底是什麼?不明不白如何能吸引人?法身、化身……嗯有些吸引力了。還是太渺茫。來吧,先給你極樂無量壽。到這裡,與基督教之類很相似了,吸引力也只是同等。最後一招,特別奉送個普渡眾生的美名。OK!既然掛著佛名,自然不敢扔掉真經。那就將正法斥為小乘焦芽敗種自了漢吧。說實話,這是一個很成功的宗教。這麼偉大的宗教,自己起個名字就是,何必推(栽)功(贓)於佛。有點思慧的,應該都可以找出幾千種證明大乘非佛說的方法。如果起個獨立的名字,大大方方說你大乘教比釋迦牟尼佛法更厲害,要證偽可就難多了。呵呵。
眾生平等,信仰自由。
就事論事,並不否認大乘的宗教價值。(雖然證偽大乘很容易,本人並不給出任何證明,僅「武斷」發表結論。不辯!)
參考:
我們所能找到的一切材料一致說明十八部各自有其不同修訂本的三藏,我們有些材料還可以維護非十八部所藏某些其他經典的真實性。他們是不屬於十八部的後來宗派所承認的,此宗自居摩訶衍那Mahàyàna),意即大乘。照摩訶衍那歷史家所說,部派佛徒原來不知道這些經典,然而都是佛陀宣說的。他的世間聲聞弟子(sràvakas)還不夠程度,不能了解,故不付託他們記憶流傳,只在超人間的世間宣講弘揚 ,然後保存於地下龍宮或上界諸天等地方。二世紀初(迦膩色伽王 Kaniska在位之後不久)印度出現大批的高僧大德,能夠講解這種特別經典。從此大乘經典脫出潛隱之所,得以流行於世間。 即使我們懷著最大的善意,也不能接受這些話頭作為歷史事實。 縱然我們承認教義與經文秘密傳授的可能性,那也就等於說六百年後別人能做成功的事情他當時就辦不到,這是對佛陀能力的莫大誣衊。我們有事實證明,從語言和文章風格方面看,大乘經典應當遲於各部派所知道的三藏,它是屬於更後期的印度文學。 --渥德爾《印度佛教史》
佛陀的預見:
「同樣地,未來時期,當如來所說的諸經——深邃、出世、相應空性——被持誦時,將會有比丘不願聽。他們不願傾聽、不用心理解、不以此教言值得領悟值得把握。然而,當文學造著的諸經——詩人聲雅辭美之作、外道之說、弟子之言——被持誦時,他們卻願意聽。他們願意傾聽、用心理解、以此教言值得領悟值得把握。「如來所說的諸經——深邃、出世、相應空性——將以此種方式消失。--《釘銷經》
世尊如是曰:「諸比丘!「於此,有第一沙門(須陀洹果),又是處,有第二沙門、第三 沙門、第四沙門(即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然,於外道無可稱為沙門者也。」如是,汝等可作真正獅子吼。--《獅子吼小經》
這裡就舉出天親菩薩,天親菩薩早年在「一切有部」出家,有一個錯誤的執著,他認為只有小乘法才是佛說的。大乘非佛說,他也是有持這個觀點,所以他前面做論,都是做小乘五百部論,誹謗大乘佛法。他的長兄無著菩薩,看到自己這麼一個很有智慧的弟弟誹謗大乘佛法,就很痛心,就善巧方便說:「我生病了,我臨終想見你一面。」就把天親菩薩召過來說:「我要走了,你給我念一卷經吧!」就把《華嚴經》給他念。天親菩薩念到《華嚴經》,一念,啊!出了一身冷汗:原來大乘佛法是這麼好,這麼究竟!他就知道自己誹謗大乘法的罪過,當時他就對哥哥說:「怎麼辦?我誹謗大乘佛法,罪業太深重了。我現在想把舌頭割下來,來懺悔誹謗大乘法的罪業。」無著菩薩說:「你誹謗大乘法的罪業深重,你縱然有一千個舌頭割下來,也懺悔不了這個業障。但是你原來用舌頭誹謗大乘,你唯一懺悔的(辦法)——你以後用你的舌頭,轉而讚歎大乘,才能懺除。」給他指出這個方向,哎,天親菩薩就答應了。等到無著菩薩往生之後,這個天親菩薩就作了五百部大乘的論,其中就有《往生論》——《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這在我們中國唯一的一部凈土論是天親菩薩作的。
所以我們要注意,千萬不要去做謗法的罪業。這種罪業是很難懺悔得掉的。乃至於阿彌陀佛第十八願慈悲之極——「至心信樂,欲生我國,乃至十念」都能往生,但是唯有謗法的眾生沒有辦法攝受,他的障礙就很大。當然,這也是順理成章的:他謗凈土法門,當然就不會有信願,沒有信願就感通不了彌陀願力,靠他自己的功夫也決定往生不了。謗法是要到阿鼻地獄去報到的。現在我們會聽到一些謗法的言論,可能無論教內還是學術界,他研究出一些所謂的成果,說「大乘非佛說,大乘經典都是佛陀圓寂五百年以後結集的,甚至凈土的信仰都是太陽神的信仰」,等等這些。這些都是很讓人喪失信心的。甚至還誹謗佛法,說凈土法門就是佛教衰亡,為那些愚夫愚婦兜售的一張進入廉價天國的門票,等等這些。寫這些文章的人、說這些話的人只圖口滑,他不知道他謗法的罪業多麼深重!作為振興我們佛教的弟子一定要護持凈土法門,「自信教人信」,「真為報佛恩」。勸進行者才是我們應盡的職責,對那些誹謗凈土的說法要嚴正的駁斥。
——庚寅年五月大安法師講於成都大慈寺我真是難以理解一些修行的朋友。
佛法如此之廣愽、深奧、圓融。你在研讀佛經,思索佛理,持法修行的過程中,你會時時感到,持有正知正見是多麼的重要,因為這些正知正見是你修行路上最根本的保證之一。因此八正道里將正見列在第一位。
然而,你從一個初學者到獲得佛法基本的正見,你是必須要在信仰佛祖的基礎上,在探究佛理體悟佛法的過程中保持開放的心態,保持謙恭好學的態度。佛法不是其他宗教,信者得救,佛法必須信解行證,你不能解悟佛理,你下面的修行怎麼走?因此,每一位通過」理入『』進入佛法的人,你都必須反覆地問自己這個關於『』解『』的問題。要盡量多的讀經思索體悟,要努力地尋找和親近善知識。以使自己能更好更快地解悟佛法。而不是得少為足,依師不依法,甚至妄求神通。過早地關閉了思考和學習的閥門。為什麼古代高僧大德非常重視行腳遊學到處參訪,皆是為尋訪善知識求取正知正見。現在好像不流行了,更可怕的是,一些人所學不多卻以為自己真理在握,整天去跟人講法辯論,其實內心是在貪求弘法的功德,卻不知自己是否所學非法,所學非人呢,以致佛沒學到卻犯下了謗佛謗法的大罪。《大智度論》第七卷里即有一例,大家看看。智慧如文殊菩薩,當年修行時自以為持戒清凈學理極高,結果從行持和法理方面誹謗另一位大德為邪惡(注意不是探討而是誹謗),結果死後落入地獄很多劫抵償果報。這些教訓也希望大家謹記。因此,對佛法的教理進行探討研究是可以的,也是必須的。但修學行人如無絕對的把握真的是不能隨意否定甚至誹謗其他門派的。現在有些人的帖子,看了幾句就知道屬於初學,但他就敢發表一些極其惡毒的攻擊其他門派的言論。我注意看了一下,有些真的是淺薄且不值一駁的。為免造成一些人更多地謗佛謗法,我也不想多說了。好了,其實我贊成佛教的藏漢傳、大小乘的正宗都是佛法。不同見解,大家應該平心靜氣地交流和探討,求同存異共同發揚光大佛法,這樣才是最好的。先寫到這裡。才疏學淺,請各位師兄批評指教。大乘佛法是否是佛法,要看它的根本精神是否違背了三法印等佛法的核心思想。
大乘佛法是歷代大德為了應對不同的環境及時代需求,在維持佛法根本精神的前提下,開創出不同的方便法門,以接引不同類別的眾生及回應不同時代的需求。當然在演繹及流傳的不同法門中,難免有慢慢違背了根本精神的部分,但不能因此就簡單的否定大乘佛法。
另外,大乘佛法以追求無上菩提(佛果)為目標,這一套修行方法也不是大乘佛法自己「獨創」的。
一,佛陀本身的出現就證明了必然有一套求證無上菩提的修法,有別於聲聞乘的修法。二,現今南傳佛教也有菩薩道的修法。上座部與大乘的區別,個人覺得在於兩者注重在看佛陀不同的兩面。
從上座部可看到佛陀的智慧的一面,因此上座部描寫的佛陀很有智慧,很理性,很人性,並且比較偏重在出世性。
問題在於,一,容易忽略了佛陀慈悲的一面,二,容易變成過於出世,以出家眾為中心,而忽略了作為大多數信眾的在家弟子的教化。大乘佛法的興起就針對這些問題而來。因此大乘佛法注重在佛陀很慈悲,很感性,很入世救世的一面,因此大乘佛法注重修習慈悲,相對的注重在家弟子的教化。但是問題就在於容易變得庸俗,淺化,以及脫離人間性,變得神化了。
(慈悲救世容易變成他力,進而神話;理性智慧就注重自力)因此,跳出派別來看的話。應該理清佛法的根本精神及核心修行是什麼,再來看清現在流傳的佛法哪些是合理的,哪些是走樣了,走樣了的原本意義是怎樣的?如此則能更客觀的看待佛法的不同流派。
不能簡單的認為上座部佛教就一定是原始的,大乘佛法就一定是變異的。保守的好處在於純,但不利於弘揚,最終變成小眾化,進而絕種;開放的好處在於廣,容易弘揚成大眾化,但問題在於容易庸俗,進而慢慢的喪失自我,最終也就慢慢淡化消失。
如何平衡二者才是關鍵。一點個人看法而已,歡迎指教…題主上午好。
首先表明身份,以免誤解。末學我修學大乘凈土宗,持名念佛。關於「大乘非佛說」,我在知乎已經寫了兩篇,今天寫第三篇,是因為我有新的體會心得,阿彌陀佛。大乘佛法在世間修學,與上座部修法,本質上是一樣的,最終目標都是出三界得正果。大乘佛法在中國興盛,與中國歷史文化以及世俗習慣相關,並不僅是佛法本身的原因。因此,我在這裡不想講大乘佛法,想講講大白話。
我認為,很多人執著於考證,就如魯迅先生說的「歷史癖與考據癖」。就好像不考據出個所以然來,自己學佛就是上了多大的一個當,受了騙似的。我記得前些天和一位深入經藏的前輩在貼子里反覆糾纏,他批評我修凈土是不懂「原著」。末學非常感激他的批評,同時也表明,末學活在今天,確實是福薄命淺,我讀不到「原著」。為什麼?其實內地北傳經典,不管是大乘還是俱舍、成實的小乘,都是經過兩次集結翻譯的第四手資料,事實上南傳上座部是經過三次集結翻譯的第五手資料,比北傳的信息衰減率還高。其實我們今天所學之佛法,關鍵在於我們自己修證體驗的成果。這個就好像很多人在健身前,總是糾結於練胸肌是要做俯卧撐還是要做卧推,討論來討論去,說起理論來頭頭是道,實際上根本什麼也沒練成。我常說,上知乎談佛法都是空談。有修行的大德不上知乎。此所謂上新東方的都是來聽段子的,好學生課上都學會,不必補課了。
所以,我認為,姑且去做,比空談重要。我們這一代人,上了二十來年學,太習慣於坐而論道的狀態了。以我們這些人,只要把握一個基本原則,就是修那些能夠幫我們斷貪嗔痴的法門,就修不錯。不管是上座部,是大乘,也不管是念佛,念咒,參禪,內觀,只要一個法門能夠對外幫助您積累福報,改變命運,對內能夠幫助您減除煩惱,斷貪嗔痴,就修不錯。相對而言的,如果一個法門,不管是多有名的法師,或者幾萬粉絲的大V來主張的,您修行了,煩惱斷不了,反而增加很多煩惱,參禪了耽誤工作,念佛了招人煩,內觀了頭暈氣短,持咒了糊裡糊塗,這個法門就不契機,與您的根性不合適。更何況是如果某個名人或大V,他傳授法門,講座收徒,或脾氣大得很,或貪圖金錢弟子名望,或神神秘秘糊裡糊塗,他自己貪嗔痴都沒有斷,靠一些世間人聽得似是而非的「專業辭彙」來吸引人,恐怕您學習來也未必能減除煩惱。
基於這些想法,我認為,對於我自己而言,凈土五宗一論也好,其他大乘經典也罷,是不是釋迦牟尼佛親口說的,並不重要。我自己沒有證阿羅漢果,沒有斷見識煩惱,我的一切看法都是不可靠的。換言之,我「認為」大乘經典是佛說的,或「認為」大乘經典不是佛說的,都不可靠,佛法要「參究」不可以「研究」,一旦研究,就有了分別心。所以,我不去研究考據。網上大德對我的棒喝批評,我一概接受,我從不辯駁,因為辯駁就是分別心。我就把握一點,就是「發菩提心,一向專念」。佛法是釋尊教導的實實在在的社會實踐,不是空談辯法,更何況我自己也沒有那些佛菩薩智慧,能夠不用分別心來辯法。
歸根結底,學佛學佛,要學習佛的教誨,要去做。通過做,改變命運。學佛根本上是學習如何改變命運。誰也不是生下來就是佛的,但佛都是平常人修成的,所以,不管怎樣,先做做看,去布施,去忍辱,去持戒,去精進,去般若,去禪定,先做做看,有了功夫,再說什麼法門契機。光說不練假把式。故有諺雲,學佛,古人不學蘇東坡,今人不學梁啟超。此二人是坐而論道的大家,但恐怕實踐上看,袁了凡的功夫要比他兩人深得多。
我相信,大乘非佛說以後會越來越多,佛法也會越來越衰微,這是可以理解的邏輯常識。對我自己而言,念佛幫我得了一絲清凈心,很好,我願意繼續念下去,直到一心不亂。
阿彌陀佛,頓首!早年睡前看AV,現在睡前讀知乎;話題可謂即常見又嚴肅,中國和尚代代相傳的佛經,在別的派別中成了偽經…各種大神在知乎開壇講法,仔細觀察發現宛如當年天涯論壇:評論中湧現出一批學者,居士,和尚,摳腳大漢,神經病人,大學生…在吳哥之行後,開始偶爾翻閱南傳佛教上座部經典《巴利三藏》,其中不乏有描述喬達摩先生與各路神仙的對話,所以不要以為漢傳經書是神話故事,夏蟲不可語冰,常言不可思議。不要以為電影《恐怖游輪》那種莫比斯環可怕,讀完經後,你會後背發涼…或許也正因此,釋迦如來成佛後,想立即無餘涅槃,因為:一個黨支部書記沒辦法和非洲大猩猩描述共產主義啊,只能先遞香蕉[微笑]
大乘的諸多佛經都是來路不明的,比如僧伽吒經,此經號稱誦讀抄寫其中一個字就有無量恆河沙的福德。所以本人現在去偽存真的拋棄了大乘,估計是託了這無量恆河沙的福德。
釋迦牟尼不可能同時持有大乘和上座部兩種觀點,除非他精神分裂,因為這兩種思想是矛盾的,無常無我涅槃寂靜和緣起性空普度眾生可不是一碼事。
一個容不得也經不起質疑的只能用恐嚇來維持的理論,留他何用。不全是原始教導。
大乘佛經里寫得很明白,大量篇幅是某某菩薩說(法華經里的觀自在文殊師利,華嚴經里的金剛藏,地藏本願經里的地藏),某某居士說(維摩詰經),某某超自然生物提供召喚咒語(幾乎每一部大乘經囑累品都是超自然生物咒語書),以及諸多其他世界的佛說,還有借釋迦之口,大談特談六道輪迴轉世因果的——總之,除去這些內容,剩下的,就大致是佛的教導了。
佛教摻入的東西太多了,尤其大乘,各種小教派、小思想流派、民間信仰、村俚鬼怪、定力修習班、外星散落文明、婆羅門教餘孽、六師外道門徒……一大堆全都混在一起,受眾更廣,統稱大乘。
很多人說什麼,何必在意是否出自釋迦之口,只要能解脫不就行了——這話可大岔了,我們這個世界,只有釋迦一人是確切已知的解脫者,也只有他一人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施教者——暫且不說其他人是否真的是解脫者,單就說他們的方法是否真的能從根本解決問題,那就要打個問號~或僅僅只是精神安慰——眾所周知,印度大陸盛產精神安慰和各種幻術,他們把這種教導稱為天雨曼陀羅華、曼殊沙華,因為曼陀羅花曼殊沙花本身就是用來做麻醉藥的,可以產生幻覺來撫慰心靈,所以說他們是天界花、彼岸花——古老的巫術時代用來做臨終關懷~麻痹痛苦的。
走個很著名的譬喻,佛說八萬四千法,無非黃葉止啼方。——凡不以斷滅輪迴、破除我執為目的的教導,本質上都是精神安慰、勸人向善,不管什麼救苦救難、古佛再來、極樂世界等,這些變相留戀受想行識~或者說是升華受想行識~或者說是凈化受想行識——而不是破除受想行識的教導,就是黃葉止啼、幻城休息之類的權宜之法——大乘佛經幾乎都有這種類似比喻,來告訴修行者,這些精神安慰不是終點,也不是目的地。
智者當泛智海,慧者當有慧眼。
智,分辨也。慧,揀擇也。智慧相生,覺苦悟舍,離五蘊十二緣,合三十七品,佛眼生也。附:黃葉止啼《涅磐經》:如彼嬰兒啼哭之時。父母即以楊樹黃葉而語之言。莫啼莫啼我與汝金。嬰兒見已生真金想便止不啼。然此楊葉實非金也。木牛木馬木男木女。嬰兒見已亦復生於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實非男女。以作如是男女想故名曰嬰兒。如來亦爾。若有眾生欲造眾惡。如來為說三十三天常樂我凈端正自恣。於妙宮殿受五欲樂。六根所對無非是樂。眾生聞有如是樂故心生貪樂。止不為惡。勤作三十三天善業。實是生死無常無樂無我無凈。為度眾生方便說言常樂我凈。謝邀:學佛「見地」很重要、很重要、很重要(說三遍)其實很多事情,並不需要別人告訴你。。。很多問題的疑惑,其實源於學識不夠。
- 你的問題,大乘佛法是不是後來的菩薩加進去的。這個問題其是因為對於佛法基本的基礎了解太少。後世佛子(菩薩、高僧大德)所寫經典,多稱之為「論、疏」,可以說大多在立論開篇就會說明,立論的因緣、立論的發心交代清楚。而註疏都寫明是對於某某經典的「註疏」。
後世佛子會把自己的所寫,托偽成佛所說么?不可能,因為「能者不會,會者不能」。有這個水平的,不會這樣做,因為這是「大妄語」。別說菩薩、高僧不會這樣做,就是一個最普通的佛弟子,但凡對佛法戒律有基本的了解。也不會這樣做。
- 那麼其他非佛弟子這樣做可能么?不可能,這是「會者不能」。他沒這個能力。譬如一副字畫,好不好,一個文章寫的水平高不高。懂的人,一眼就能分別。你隨便塗鴉一幅畫,去冒充吳道子的作品,你看能不能成功?同理,大乘經典你以為隨便一個人偽造就能讓人信以為真?真正有「見地」的人,一眼就能看出真偽,何須別人告訴你?用「三法印」一衡量。真假自辯。
所以大乘經典是不是正法?是不是佛所說?其實真正懂得佛理,真正深入研究過大乘經典,是不會有疑惑的。「東西」好不好,何須別人告訴你?其義理廣博、深妙,若非佛所說,何人能說此微妙深法?
- 那麼現在為什麼許多人會說大乘非佛所說?基本的「見地」有問題,不能分辨正法。對大乘經典並沒有認真修習,或者修習程度太淺薄。特別是一些所謂「學者型」佛子,妄圖從考證的角度出發辨別。。簡直是滑天下之大稽。
若佛法都依考證為準:請問三界六道如何考證?佛法中種種不可思議境界,如何考證?
- 《觀經》云: 」深信因果,不謗大乘「這樣子去學佛,其實不如不學。學了沒有正見,反而妄生誹謗,造大惡業。得不償失。
按大乘,佛陀在世時是佛法時代,佛陀寂滅500年內是正法時代,寂滅500年-1500年是像法時代,1500年以後是末法時代。大乘基本是佛陀寂滅500年後才傳入中土的,基本都是像法和末法。
小乘的說法,佛陀寂滅5000年內都是正法時代,按正法修行還是可以修成阿拉漢的。小乘的殊勝之處在於完全按照佛陀的原教義,不允許做任何改動。大乘則認為可以適時改動,越改越不像樣了,於是就走進了末法時代。按照佛陀原始教法,也不可能有後來的菩薩。佛陀只受記過一位菩薩---彌勒。其他菩薩都違背了佛陀教法,是非法的。而且彌勒現在還沒有證果,也不能說法。
至於大乘說能成佛,那是胡說八道了。說客氣點是忽悠,說不客氣就是謗佛,凡是聽聞過佛法的人,都不可能成佛,最多是聲聞。佛,必須是自覺的。
還有,大乘聲稱小乘人看不懂大乘經。我們來看原始佛教是怎麼說的。佛陀聲聞弟子最高的智慧是四無礙解,也就是法義辭辨四無礙,對佛說的一切法都能了會貫通。這種聖弟子,當然不會有什麼看不懂的佛經。
參加第一次結集的500人中,有很多都是這樣的人。佛稱他們為四無礙解智阿羅漢。大乘說,「佛」說的大乘法,這些人看不懂。四無礙解阿羅漢看不懂佛說的法,這種說法是什麼呢?典型的謗佛。看到這樣的問題,總忍不住想問一句,大家學佛是為了什麼?是不是因為有佛法?是不是因為佛法使我能走解脫?如果是這個目的的話,那麼佛法就算不是二千五百年前的釋迦牟尼親口所說又如何?難道從張三張四口中說出的佛法,就非佛法?追求這些,是不是有些本末倒置?或者,只是追求一個信仰,那麼何信主唯一神又有何區別?
這個問題爭論已久,其實很多大師大德學者都有過相應的言論,只要大家稍微留心多少會看到他們所說。下面是印順導師在唯識學探源第一章裡面的敘述:
佛滅一百年以後,佛教才開始顯著的分化。一般人,稱這分化了的佛教為部派佛教,分化以前的佛教為原始佛教。原始,只是說這一期的佛教,在理論上、制度上,不論那一方面,都比較要來得切近佛教的原始態。研究原始佛教,自然要依據『阿含』和『毘奈耶』(律)。關於大乘經,有人主張一字一句,都是釋尊親口宣說的。有人卻否認它,說它完全是後人假託的。在我看來,大乘經有演繹整理的痕跡;說它全是後人的假託,卻未免有點過火。反之,現存的小乘經律,雖比較接近佛教的原始態,但也未嘗沒有相當的變化。
釋尊依自覺的境地,適應眾生的根機,用種種方便把它完美的表示出來。有的為個人說,有的為大眾說,也有為諸天說,像這樣的經過了四十九年的教化,它的遺教、景行,有誰能把它記得完全無缺呢?佛入涅槃以後,弟子們頓時失了指導者。迦葉們為了要使佛法長在世間,不致於人去法滅,才共同結集佛法。這個功績,當然是非常偉大。但這結集,時間只有三個月;參加結集的人數,又只有五百(或說千人);並且還是偏於摩訶迦葉一系的。像這樣匆促的時間,和少
[P3]
數人的意見,想使所結集的達到滿意的程度,當然是不可能。它的遺漏與取捨的或有不當,也可想而知。在結集終了的時候,就有人說「我等亦欲結集」,這很可以想見當時情勢的一般了。那時的結集,不過是一人口中誦出,經大眾加以審定,並沒有用文字把它寫成定本,經過展轉的口傳,也就難免漏落、錯誤和次序的顛倒。「不見水潦鶴」的公案,豈不是大家很熟悉的嗎?佛經的正式用文字寫出,在阿育王以後;所用的文字,又有種種的不同,彼此的取捨出入,可以想像而知。何況那時的佛教界,早已染上濃厚的宗派色彩!為了適合自宗的理論,不但經、律的字句有增減,就是經典的有無,甚至連經典組織的形式,也全部改觀。在這樣的演變下,現存的小乘經律,能說它完全的代表佛教的原始態嗎?能說它概括了釋尊一代的教法嗎?
大乘經,在佛滅三百年後,陸續的公開流行。像多聞部的分裂,就為了接受一分大乘經。大乘經典的用文字寫出,是和小乘經(用文字寫出)不相前後的。大乘思想有收攝在毘尼中的,雜藏中的,也有為在家眾說的,起初沒有被收入出
[P4]
家眾的公開結集裡,只在一人、一地中流行的。在開始公開流行時,有的信仰它,有的否認它,這只是一部分學者向來沒有傳承學習罷了。不能因此說它完全不是佛法。不過、大乘有後人演繹整理的痕跡,其傳出愈後的,附會的成分,確乎是很大的。
總之,釋尊說法,是適應眾生根機的,在說明的方便上,有千差萬別的不同;因之所開顯的意義,也就有淺深。最初是口口相傳,後來才用文字寫成定本。釋尊的教法,有曾經公開結集的,那便是聲聞乘的經律。有是傳播於某一區域,私相傳授,融入學者的整理與發揮,到後來才公開流行的,那就是雜藏(一部分)和大乘經。因此,原始佛教的研究,不當偏取小乘,在思想上,早期的大乘經,是一樣的值得尊重。
大乘佛經肯定是佛說的啦。你如果認真的讀過《華嚴經》,裡面圓滿殊勝的諸佛華藏世界和五十二菩薩階位等的詳細論述,你就會對所謂的「大乘非佛說」不屑一顧。 上面慧文師兄提到的大安法師講法中提到的原為小乘大論主的世親菩薩就是一遍《華嚴經》中講的十地菩薩的各種境界就把世親菩薩攝服了,從此學修大乘。真正懂得的人就是這麼謙虛。因為世親菩薩精通小乘已到阿羅漢境界,還未到初地菩薩,他一聽就明白,知道如理如法並歡喜讚歎。所以,有些人自己不學修,不求上進,還老愛攻擊大乘佛法,真是可悲。而且,佛法是無量劫以來就有的好不好,並不是兩千多年前佛祖講了後才有的好不好,佛祖無量劫以前就已經成佛了好不好。大家要把功夫用到修行上,不要再爭論這些太顯爾易見的問題好不好。古代大德們為什麼不爭這些,因為他們經論的底子比我們現代人高的太多了。先說到這裡,謝謝。
首先請樓主先放下,對大乘,小乘,佛法,三個片語名相的概念。
什麼是大乘,何為佛法?何為小乘?釋迦牟尼佛是覺悟者,他講出的是實相,是真理,而不是說佛法這兩個字。文字是無法通往真理的。覺悟者闡述的通往實相之路,假名為佛法。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可以純粹來比較大乘經典和小乘經典的見地。
如果樓主詳細看過核心的般若部,核心大乘經典,比如大佛頂首楞嚴經,金剛經,維摩詰經,心經,圓覺經,楞伽經,壇經。再對比阿含經,苦集滅道。
哪個見地更為究竟,不言而喻。小乘佛教是破除了我執,人無我,然而有一個觀照萬法如幻的清醒在,這個清醒是法,故而法我未空。而大乘是破除人我,破除法我,人無我,法無我。
止即奢摩他,也即羅漢,了分段生死,幻觀,也即三摩地,菩薩,了變異生死,佛,覺也即真正禪那,如來寂滅海,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何為止觀?幻觀?禪那?
答:心見自我,不為自我迷惑,心見意識情緒,不隨思慮體驗,純澈無雜,了了晴明為奢摩他;思維修洞徹身心如幻,自我消融於心,心靈見精隨自我消散而融化,無一法可得,法我皆空名三摩地;隨身心煩惱,清靜隨順,於我執慾望中無掛,於行住坐卧間無生,清醒中離分別的當下,名禪那
止觀,稱為奢摩他,何為止觀?
答:你在看文章對吧?在你眼睛,思維,意識,看文章的同時,你的內心是否能「意識」到,自己在看文章?
一定能!就好像在我們平時沉醉於某種場合,某種體驗,某種氣氛,某種思緒,某種感受之時。
心靈深處會「本能「的覺察到,這個自我在體驗,這個自我在思維,這個自我在感受,自我在做著某些事情。
能意識到,能覺察到身心意識自我的,就絕對不是此刻被外界環境所牽引的,身語意相續構成的自我覺受。
這個身心深處,能夠意識到自我在看文章的,這個清醒明確的反省,內察,反思,檢驗。
與身語意一體,卻可以覺察身語意的觀察,就是止觀。
加強心靈深處,對自我的反省與警覺,持續安詳的,保持在這種晴明,覺醒的觀察中,就是奢摩他。
----——-------——---------------——----------------------------------——------
三摩地,稱為幻觀,基礎是正知見,核心是思維修,需要大量海量的,不間斷學法。
以佛知見替代所知障,以嚴苛的信仰純凈心靈貪慾,融化我執,破除煩惱障。
佛知見取代所知障,則明了宇宙緣起性空,世界自心現量,諸法唯心,法法性空,空不可得,即圓滿。
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心清靜諸心皆為覺心,煩惱即菩提。
心靈深信佛知見,則建立在累世妄想知見上,被錯覺凝固的心靈覺受體驗,將會鬆動,分解,融化,消散,熄滅。
心靈對如來絕對的崇拜,對佛法無上虔誠的頂禮膜拜,樹立起靈魂中純凈無雜的信仰。
信仰的純凈神聖,就會像明鏡般,映照出你的身心中,每一念私心雜念,以及每一絲貪婪覺受。
決絕堅固的信仰,凈化心靈純凈度,在每一個妄念升起時,每一絲體驗波動時,純凈心能夠清醒的,覺照出他們的生滅來去。
安詳坦然,柔軟專註的,安住在心靈無雜的,凝定純明的專註力中,專註的凝定祥和中,任由念頭與覺受,自然升起自然滑落。
專註心中的明澈清醒,安詳凝定,不隨念頭覺受 波動來去,不被身心內外 境界牽引侵染,念頭覺受,猶如飛鳥凌空,不留痕迹。
久而久之,身心中清靜柔軟,安詳的專註力,越來越充滿身心,專註心中,卻本來沒有觀察者,專註心本身就成為了錯覺。
身心自我,世界宇宙,猶如一念錯覺,錯覺熄滅,正覺原本無生,無生即周遍,周遍即圓滿,圓滿即無礙,無礙即隨順。
隨順即方便,故而佛說,何為究竟法?方便為究竟也!何為第一義?無常生滅即第一義!何以故?諸法不可得故!
以佛知見同化身心,以究竟真理做為信仰,以純凈信仰清洗心靈,以嚴苛信仰作為靈魂食量,證法我性空,是三摩地。
——-----------——------------——-----——------------------——-----------——------------——---------——
禪那,稱為空觀,身心虛靜,心不著名相,寂靜任運,於身心自我中,覺察不被身心自我所帶動的,明了清醒。
清醒明澈的,身心明了中,本無明了者,身心與明了皆是錯愕;自我虛靜體驗中,原本沒有承受者,自我與虛境本是空華。
在大腦意識思維中,不受意識所分辨割裂的一體,是禪那。
在情緒慾望感受中,不被覺受所體驗浸染的純粹,是禪那。
禪那是本然無有造作,在生滅造作中,如如不動。
禪那是純然無所雕琢,在緣起緣滅中,隨緣不變。
無所住而生其心,心心無掛,煩惱皆是菩提,輪迴本即涅槃,生死原本佛性。
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未曾束縛,當下解脫是禪那。
圓覺經:
知幻即離,不假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
楞嚴經:
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
修行,是為了自證聖智,一切的修行,都是還原我們本來面目。金剛經雲,若有少法可得,即為謗佛。
大乘小乘,都是因緣,相機說法,應病服藥。佛陀不是實有一個佛陀可得,菩薩,不是實有一個菩薩可得。
一切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若以時間論,只有上座部才是最接近世尊所傳。但不應該糾結這些。就像禪宗的壇經,確定不是佛佗所寫,但也是佛經經典。我認為大乘很多經典不是佛佗所傳,而是佛教發展後的產物,由歷代大德所寫,佛教幾次集結,離世尊入滅很久,華嚴是說從龍宮所請。所以是不可能是佛佗親傳,這也是大小乘爭論的原因之一。但不妨礙大乘思想上的偉大,學佛我認為以降伏己心為主。
莊子墨子這些很多也是由門人弟子整理,但緣頭是不變的,中間多少有門人弟子思考整理參悟出來的。精神是不變的。佛佗是一切經典的緣頭。推薦閱讀:
※佛說阿彌陀經經文說一心不亂,可否請師兄用最易明表達解說?
※知乎上有哪些師兄,以如佛所說修行的方式,檢驗核實過至少一個佛法命題的真偽?
※我對很多事物感到厭倦,厭煩。這叫做出離心么?是不是厭煩越多越接近完全的出離心?
※西方極樂是真實存在嗎,具體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