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應留在美國還是回國生活?

本人研究生留學,剛畢業不久學生,已有穩定工作,有客觀收入,還沒有身份,可以回國也可以留下來。一直思考這個問題,希望大家能從以下幾點分析,各自優劣:

1. 環境健康:

空氣質量:家在北京,霧霾vs美國藍天(請不要說美國20世紀初也經歷過,只看當下)

食品安全:國內的問題(不幹凈?)?美國的問題?(肉類用激素)(很少吃垃圾食品,已經相對注意飲食了,但是哪些是逃不掉的?)

醫療:國內看病難問題,醫少人多?(有醫療保險,感覺在美國看病花錢很少)

2. 機遇挑戰:

創業前景:很想在未來創業(自己搞技術的),總覺得國內水深,全是靠背景。有經驗的說說國內國外的優劣?

發展方向:除了互聯網,還有哪方向可以發展?

機會:估計這個還是國內多?

3. 社會資源:

人脈:畢業就回國工作,和在美國工作幾年再回來,哪個擁有更好的人脈?

物質:國內物質極大豐富,有沒有哪些是只有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沒有的?

資金:是否國內好弄到錢?比如拉創業投資?

4. 社會/生活水平:

社會地位:自己在美國是工程師,在美國是很受尊敬的行業。感覺國內對工程師的看法就不同了,是這樣么?

生活水準:在美稅後到手6W美金,所以希望即使回國也能有不低於美國的生活水平。不知在國內什麼樣的收入可以,什麼樣的職業,什麼樣的發展方向可以?

暫時想到這麼些,也許也有其他留學生有類似問題,請幫我補充。歡迎有經歷的幫我分析一下,多謝各位!


可能我有的話說起來不好聽,如果樓主覺得不好聽歡迎指正。

中心建議是如果要回來,要回就在35歲之前回,否則回去之後也受罪,生活習慣改不了了。另外就我的觀察,男生回國的多,女生少。

中國好比是一個混亂的狩獵場,有人能打到熊,有人只能打只兔子,有人可能被別人打死了。

美國好比是一個成熟的射擊場,大家都只能打規定的兔子,保證人人都打得到。想打熊沒門。

1. 環境健康:

空氣質量: 這個毫無疑問美國是完勝的。畢竟他們把當年發展的坑全扔給第二第三世界國家了。不要輕視現在中國霧霾的嚴重程度,屋裡是等死屋外是找死。

食品安全: 美國說白了你花錢肯定能找到健康的食物比如就去Whole Foods買東西,有機無機也標示的很清楚,國內很多食品你就是花了錢心裡也沒底。

醫療:國內看病的體制問題是老生常談了。但是不得不說國內醫生在某些疑難雜症以及一些大病的治療水平和效率上還是比美國醫生要高的,因為人多,經手的病例和案例太多。因為很多手術本身就是個熟練工種,乾的越多越熟。我猜測樓主沒得過什麼大病,所以保險還能管得住。如果得大病了就知道美國有多坑了。但是國內醫生普遍的服務態度都一般,因為工資低幹活累。

為什麼美國醫生看一個病人要半個小時左右,而中國醫生五分鐘就能看一個? - 張海森的回答

2. 機遇挑戰:

創業前景: 未來創業無論在美國還是在國內水都很深,我就想問問樓主說的技術創業到底覺得啥是技術?實際上技術這東西是最玄乎和扯淡的東西。創業要先想明白,到底什麼是消費者需要的。就比如大並發,好像聽起來很屌,其實真的是屌用沒有,因為undertow已經輕鬆實現了上百萬的並發:One million HTTP RPS without load balancing is easy。而且還是開源的,人家免費的技術都做的這麼好,憑什麼花錢讓工程師來造輪子呢?所以真正在創業角度,投資者青睞的人是有一套完整的市場營銷調研規劃,能夠很清楚的知道目前的業界動向和消費者的需求的人,技術反而是次要的。我在美國幹活印象最深的感覺就是印度三哥的介紹哪怕是個跟產品市場無關的東西,也拚命往產品市場上面靠,增加自己的business value,先當project lead,然後是manager,senior manager,director,一路上去。都是有潛在的管理路線傾向的,所以中高層三哥多也不奇怪。相比中國人在這方面是吃了啞巴虧,只能老實鑽研技術最後被裁員了。如果回國還吃這個啞巴虧,光以為技術就是一切,還是希望改變下觀念。

發展方向:國內比美國多了去了,試想想你那些學其他專業的同學是不是基本都回國了?為啥就學計算機和會計留下了?什麼EE,生物,製藥物理數學歷史政治哲學專業的都轉計算機和會計,為啥?那是因為波音NASA通用電氣美孚以及政府部門(美爹的「國企」)基本都不要中國人!在美國留一代除了讀計算機和會計就幾乎找不到工作了。所以這根本不是什麼大家喜歡編程,有寫代碼熱情,放屁都是混口飯吃裝什麼逼,如果真有的選還用得著走這條么?國內再爛也不至於大家全都當碼工對吧?其實你想想看看,對於沒身份的從opt開始混到h1b混到綠卡的人,想換個專業的工作都不行。因為法律規定工作必須跟學歷專業相關(除非再讀個別的學歷),否則opt和h1b甚至之後的綠卡申請都可能出問題。這種政策明擺著就是限制外國人自由擇業就業的,還有人洗地美國自由種族平等?而且國內現在法制不完善所以漏洞很多,但是前提是你要有合適的人脈。國內目前很多的致富方式還是靠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也正是由於法律不健全,所以你做的東西很容易被山寨。當然同時,你抄別人的東西也比較容易。所以起步的顧慮也少。

中國目前碼工業最需要兩種人,一種是在管理上有專長的人(帶過大團隊),第二是在技術上有專長(獨攬過項目)。當然這兩種人無論在中美都很吃香,因為個人價值高有核心競爭力。只是在美國會相對憋屈一些因為語言問題被三哥欺負之類的,國內在這點好一些。但是如果沒有特長盲目回國,意義並不是很大。海歸一般有三種情況:

  • 第一:在美國沒有太多比較有效的工作經驗,回國之後會跟本地人一起競爭,拿到的工資會比平均水平高一點但是不會太多。

  • 第二:有靠譜的經驗,拿到大package。比如在美國是小manager,回國給了個大manager的title,這樣的人事業發展前景比在美國好。

  • 第三:公司外派回國,拿著美國的工資在該企業的中國分部幹活,拿著美國的薪水買中國的東西。這無疑是碼工從經濟上說也好,從面子上說也好,最好的歸宿了。當然這種人一般在職業發展上都有明確的規劃和人脈,也不是隨便一個人能當的。

工作強度:國內工作強度是美國的2倍,無論大小公司加班是常態,如果特別在乎work-life balance需要慎重考慮。

3. 社會資源:

人脈:很遺憾的告訴你,畢業就回國工作,和在美國工作幾年再回來,哪個都不能為你提供更好的人脈。因為人脈的本質就是一種基於利益交換的信任,除非你個人在工作中擁了有足夠強的個人價值,否則周圍的人不是人脈,只是認識的人罷了。注意我把個人價值這個詞表出來了,是因為不要幻想在公司工作崗位上能呼風喚雨的人,離開公司和這份工作依舊能夠呼風喚雨。要看看哪些東西是能夠從公司帶走的,哪些是不可能帶走的。比如有些公司內部開發的東西非常不接地氣,業界大多數都不用,這樣的工作經驗基本就是廢的。再比如我現在在矽谷一家還算不錯的工廠擰螺絲,但是不管雞湯吹的多厲害我都知道我這種人創業就是死,之所以很多HR騷擾我有一些創業企業找我是因為這個公司的名聲大,並非我牛逼。如果離開這個公司我目前來說就是個廢物。因為本身乾的活就是個螺絲工的活,而想創業至少要有當廠長的心和能力才行。因此如果希望讓別人聽從你,要保證你的實力和才華能給別人帶來好處才行(當然這個好處可以是多方面的)。

物質:反對國內物質極大豐富這個偽命題,要意識到國內本身貧富差距很大。地域和地域,地區和地區之間天壤之別。

資金: 比矽谷好弄,但是市場也比矽谷浮躁,而且政策也非常亂。

4. 社會/生活水平:

社會地位:並不覺得在美國工程師是值得尊敬的職業。君不見在電影當中,工程師的形象都是死宅戴眼鏡沒情商的geek,而且很多時候都是要為主角背鍋的存在。實際上美國校園裡面對nerd宅的歧視是顯而易見的。所謂什麼開放式辦公室,就是碼工熙熙攘攘的嘈雜工廠,那些破裝修都沒幾個錢,一堆破宜家的桌子一擺,然後就美其名曰geek風了,讓碼工就在流水線上車代碼,還沒工廠的機床成本高呢。但是為何樓主有工程師在國內更不得到尊重的感覺呢,還是因為國內現在是一個熟人社會,碼工其實就是一個高級技工。沒有任何有意義的社會資源可以調用,當老師的能告訴人升學情況,當醫生的能幫人挂號,當銀行櫃員能幫人分析分析存款股市業界行情,哪怕是他們的工資都沒碼工高,但是這些社會資源碼工完全沒有,你覺得你的街坊四鄰關心你做大並發性能提升性能多少么, 並沒有!所以這還是個個人價值的問題,當你有老婆有孩子之後,你的家人親戚需要你通過社會資源調用一些事情的時候,你發現手足無措,連談資都沒有,每天乾的事情就是技術代碼那點破事,出了這個小圈子就沒任何人認可了,這是在中國生活的難受之處。在美國因為大家都比較獨立沒人搭理。加上社會體制相對比較成熟健全,很多事情沒必要非托關係去辦。所以感覺好像是被尊重了。其實如果有機會,問問印度人對中國人這些悶頭幹活的碼工到底是什麼態度,呵呵呵呵。實際上在矽谷的等級制度是非常嚴格的,在頂層是白人和猶太人組成的投資集團或者ceo幫派,中高層是白人和三哥的領導階級,中下層是三哥和中國人的勞工階級。這是相當合理的結構,三哥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是中國人沒辦法取代的,因為大多數人很難說好流利得體的英語,很難有效的忽悠起一個項目。而中國人的工蟻地位也是中高層必須倚重的,世上再找不到比華工更好的勞工,從前修鐵路,現在寫代碼,工資同樣不低,地位同樣不高。

生活水準:在美稅後到手6W美金,在北京同樣的購買力要求稅後到手20萬人民幣。實際上在5年工作經驗內,在美國的收入遠比國內好很多。但是如果人到中年,職業希望邁向中層的時候,大家的收入基本差不太多了。(這裡的收入指的是凈購買力)

至於剛畢業的多少錢,給個參考: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2015屆畢業生就業報告正式發布

北大碼工畢業生的工資是啥水平可以感受一下,這是中國北京比較頂尖的一批人的存在了。但是在美國哪怕是個矽谷三流企業掙錢的都比他們多。然而這只是剛畢業的情況,之後升職前景不在這個考慮之內。而且人一輩子也不光是為了個錢。養老問題:中國目前的養老金是個坑,比美國的401K制度差太多。但是從主觀角度來說我感覺很多在美國的一代移民的華裔老人很孤獨,生的ABC完全就是個美國人,沒有什麼文化和思想上的親近感,過年過節也沒有一家團圓的感覺。


美國生活了11年,15年回國,寫過一篇關於美國生活的感想,幾天貼在這兒分享。

從個人觀點,我是支持回國的。

--------------

前幾天跟朋友吃飯,服務員送上茶水時,我突然無厘頭得說了一句話:

「能給我換一杯冰水么?」

看著服務員一臉懵逼的樣子,我突然笑了起來:回國兩年多,買菜都開始講價的自己,潛意識裡竟還保留著美國的生活的習慣(美國吃飯時服務員都會給你端上一杯加冰的水,春夏秋冬無一例外)。

掐指一算,讀書加工作,回國前我在美國生活了有11年之久,其中讀書3年,工作8年,期間一次都沒有回過國,可以說是切切實實地泡了一陣子大染缸。

8年工作時間,說長不長,說短不短,但足夠在一個人的身體里烙下長久的印記。雖然已經回國,但一些在美國踩過的坑依然歷歷在目,今天藉此總結一下,跟大家分享。

1. 很多時候,不成功並不是因為你沒人脈,而是因為你沒實力

在美國讀商學院時,老師教授無一例外都會說:要記得去networking(交際)啊,networking是王道啊,只有networking才能給你機會啊。

用國內的話來說,應該就是「記得多走動」。

在商學院里,每天總會有數不清的活動去「走動」,有的是酒會,有的是演講,有的是就是一群學生去酒吧喝個酊酩大醉。每「走動」一個活動, 你也就多認識了一波人。

據說只有這樣多走動,才能在以後的工作里獲得成功。

畢業後,工作中也有很多類似的活動:有些是公司里組織的party,在這些活動上各部門的員工會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在互相聊天中也許你就能認識其他部門的大佬;有些是社會上的after work mixer,常常會聚集各個公司的員工,觥籌交錯中你也許就多了一些成功的機會。

開始工作後, 我常跑這些活動,每次嘻嘻哈哈,這裡留一個號碼,那兒要一個名片,倒也認識了一些人。

後來去多了才發覺,這些活動並沒有聽說的那麼有用。

因為所謂的networking活動,說到底就是一個利益的交換場所,如果你自身的實力一般,認識的人再多,也並沒有什麼用處。可能聊天時你會認識大佬,探聽到他們在招募各種高級人才。你聽了非常興奮,但隨之你就意識到,就算自己知道了這個消息,你也並沒有這個資格去做這份職業。

說白了,就是你沒法給大佬提供他需要的價值。

相反,如果遇到的不是大佬,而只是跟自己一樣出來的同級人,就更沒什麼意思了。大家都是在找機會,你想索取我我想索取你,最後除了喝幾杯酒誰也得不到什麼。

記得有一個朋友剛開始創業時,最喜歡做的就是遊走於各大創業論壇、活動以及聚會,每次都會玩得很high,拿到一堆名片和號碼。時間久了,他發現自己的項目並沒有什麼起色。因為歸根結底,遇到同是創業的人時大家都在找錢,遇到有錢的又不覺得他的產品有多好。最後哥們兒深思了一晚上,取消掉了自己的所有活動,開始一門心思專心開發產品和跑客戶。

與那位哥們兒相比,在公司工作的人大體不需要這麼極端,畢竟業務能力和工作經驗都是有的,但有時好好思考一下networking的價值也是必要的:參加這個活動真是必須的么?我能獲得什麼?我又能得到什麼?

因此, 在生活中,我們其實分誇大了「走動」的作用,而忽略了自身實力修鍊的重要性。如果你在公司里人緣特別好,但卻遲遲不見升遷,只能說明你已經成了一瓶協調人際關係的潤滑劑,而不是能促進公司進步的助推燃料。

2. 拍桌子的永遠是小人物,玻璃天花板也不一定需要你打破

美國呆久了,會發現許多事實和他們的表象正好相反

例如,你會發現那些最會嚷嚷的,永遠是小人物。

作為一個崇尚表達的國度,美國永遠不缺夸夸其談的人。

例如現在的美國總統川普,滿嘴放炮,語不驚人死不休。

大學的時候,有一個禿頭哥們兒很喜歡吹牛。每當跟他上同一門課的時候,他都會跟你說自己同教授多麼熟悉,課程多麼輕鬆,自己校外打工應付綽綽有餘什麼的。

吹噓之餘,他也樂於給你提供各種建議,例如怎麼跟教授搞好關係,怎麼跟同學打成一片之類。每次傳授完之後,彷彿唯恐你不相信,他還會重重地強調一句:「相信我,你看我現在多吃得開。」

之後一次期末考試結束後,我去助教那兒查分數。當助教在成績單上找尋我的成績時,我看到禿頭哥們兒的名字被用紅筆畫了好幾個圈,旁邊寫著一個大大的」Fail「。

後來見的人多了,發現那些咋咋呼呼的人,其實都是禿頭哥們兒的翻版。在公司里,喜歡拍桌子吼你的老闆,一般都是不怎麼懂業務的紙老虎;同事間最喜歡「談」自己的成果的人,一般也都是做的最不好的;而那些在社會上兜售成功學,大肆散播自己的經歷的人,100%都是在撒謊。

因為真正成功的人,永遠不會去吹噓自己的成功,而總會在別人面前保留一份謙遜。這世界上聰明的人太多,炫耀只會讓你暴露無疑。

因此不論是吹牛還是吹鬍子瞪眼,只能說明這個人除了憑藉面兒上的表演來來撐撐場面,內里已經空了。

例如憑藉天花亂墜的謊言上台的川普,上了台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知道,只能繼續吹牛來掩蓋自己的無知,結果上任至今除了把自己的內閣全部開掉,沒有做成一項政績。

當然,小人物固然可笑,但工作久了,也發現其實我們並不都想當大人物。

在美國,華人想當大人物極為困難,因為頭頂上始終有打不破的glass ceiling。所以大家呼喊改變,呼喊回國。

但事實是:glass ceiling(玻璃天花板)固然存在,但你可能並不會想去碰它。

在美國,很多人一輩子其實就是在基層和中層之間徘徊。在大多數情況下,這些層面的工作環境其實是很平等的:大家都是論實力排輩分,做出了什麼成績就升到什麼位置,有時候公司為了政治正確甚至會偏袒少數族裔。

真正的玻璃天花板,很多時候出現在高層,出現在能撬動巨大資源的那些位置上。這個時候,我們會發現,不論自己多麼努力,有些資源並不是我們能碰的。

但我們真需要爬到那個位置么?

我曾參與過一個採訪職場人士的項目,採訪中有一個問題是:「如果給你一個億,你會怎麼花?

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設想過種種答案:也許有的人會說開一家大公司,或者買遍世界所有豪華汽車啦,或者投資拍電影...等等等等。

但實際是,我發現毫無例外的,每一個被問的人都會在沉默半分鐘之後,小聲說:「先買房子,另外足夠生活的就夠了。「

如果去掉房子,被問到的人機會都會說:「那我真用不了那麼多錢,夠生活的就可以啦。」

一億元,代表掌控一份不小的社會資源的權力,看上去是極有吸引力的。

但捫心自問後,我們會發現並不是每個人都想要干一番大事業。一個體面的工作,一個舒適的家,一個愜意的生活,其實就是我們需要的。喬布斯的人生,馬斯克的身價,當茶餘飯後的談資或偶爾的雞血還可以,卻不是我們真想要的生活。與其說打破天花板,更讓我們關心的其實是腳下的地板是不是足夠厚實。

那為什麼又有人天天嚷嚷著要打破天花板呢? 這其實並不是因為這些人想歷盡艱險爬上山頂去一覽眾山小。他們想要的,只是想確認山那邊的草是不是更綠一些。

3. 「安逸」是一種代價,苦守你的工作只會讓你越來越痛苦。

美國大學畢業的中國人,找工作各有各的路。

學校好成績好的,走精英路線,去高大上的投行諮詢500強公司找工作;

學校沒那麼硬的, 草根一些,去找各大本地公司,探尋看有沒有機會。

雖然方法各不不同,但有一點卻異常相同:找到sponsor H1B的公司,然後長久工作下去,謀求一份穩定收入,然後謀求一個合法的長久居留身份。

因此,在最崇尚自由和表達的美國,你卻會發現大家在談論工作時都異常的實際,互相關心最多的是」工作好找不好找「,」有沒有身份「拿。那些找到工作的,不論是什麼工作,都是「成功」的。

但時間久了之後,有些人會發現自己並不喜歡這份工作。他們看到工作就痛苦,每天上班之後盼著的就是5點能夠下班。

於是他們會覺得自己的態度有問題。而看到別人每天心情亢奮,工作上高歌猛進,這些人更加認為自己應該更努力的工作。

於是這些人開始逼迫自己去好好工作,並用各種理由來說服自己:」再也找不到其他這麼好的工作了「,」做了這麼久了,別的也都忘記了「,」別忘了你是怎麼努力拿到這份工作的「......

去美國的中國人,因為客觀現實,找工作的領域非常狹窄。找到工作後又會因為客觀現實而極少改換。時間久了,一些人雖然發覺自己並不喜歡手上的工作,但為了身份,為了綠卡,也就硬著頭做下去。後來發現自己漸漸也熟能生巧,雖然不喜歡,但能習慣。

但是心裡還是會越來越不安分。於是每天會墊著腳尖觀望著大洋彼岸的祖國,說著那句美國華人常會說的話

」如果當年我回去了,肯定能做得更好。「

但你我都知道,你已經回不去了,因為你已經習慣了慣性,習慣了安逸。

因此,在年輕的時候,不要鎖死自己的前途,在聆聽老闆和同事的建議時,記得也要聽聽自己的內心。一個人一生大部分的時間都會花在工作上,如果工作的理由僅僅是為了滿足外部需求而不是內心的衝動,那麼這個人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會過得很痛苦。

中國有句古話:樹挪死,人挪活。在事事都在變化的現代,一輩子只守著一個工作的人註定不會享受到時代的紅利。

當然也不是說每天都要換工作。工作的轉換,歸根結底是為了讓自己能夠獲得更好的成長空間。因此工作的時機和內容都很重要。

對於新人來說,第一份工作一定不要把薪資看得太重。最重要的,是看這份工作有沒有一個能幫你培養出好的工作習慣和態度的環境。

因為錢終究會被花完,而習慣和態度卻是決定你今後能走多遠的第一要素。

如果前幾年的工作你能做得很好,那麼第五年一般是一個好的跳槽時機。按照8小時工作日來算,第五年差不多是一個人在一份工作上做到一萬小時的時候。這個時候,對於工作本身,你的業務能力已經得到了充足的鍛煉,達到了一個非常有競爭力的水平。此時,一些以前你無法觸及的平台就會向你開放。這個時候,就應該抓住眼前的機遇,去能讓你繼續前進的地方。

因為如果人生不是在一直前進,就等於已經到了終點。

(美國的生活是平靜的,但對於習慣來事兒的中國年輕人來說,那份平靜是一種折磨,於是在種種假裝的安寧下,我們沒有放棄任何一個「作」的機會。倒是回國之後,反而常在吵吵鬧鬧之中翻看當時寂寞空虛冷的照片)

4. 「Hustle hard」

在講了11年英語後,有一個單詞我一直不明白。

這個詞是hustle。

第一次聽到這個詞,來自一個賣軟體的哥們兒。我們在一個聚會上認識。談起自己的工作,哥們兒說自己每天都要拜訪大大小小几十個公司,推銷自己的產品,介紹自己的服務。久而久之,哥們兒說每天不被拒絕個二三十次都會覺得自己今天沒過好。

我於是很感嘆也很同情他的不容易。

沒想到哥們兒很自豪得對我說:「It"s ok man, I like it. You need to hustle hard in order to succeed.」

聽到他的話我愣神了半天,hustle是什麼意思?

後來查了資料,才明白過來:hustle源自美國街頭文化。原意是指在美國街頭做些灰色生意的人。他們每天需要躲避警察,又需要找到稍縱即逝的客人,同時又要躲開惡意同行的敲詐勒索,所以每天都要拼勁全力才能生存下來。

慢慢的,這個街頭詞語就被美國人說成是一種工作態度,一種為了夢想,每天想盡一切辦法,耗盡1000%的力氣去奮鬥的精神

那些工作到凌晨三點,力求把項目做到超出客戶要求的上班族,在hustle。

那些敲遍每一家投資機構,找每一個可以融資機會的創業者,在hustle。

那些放棄節假日,努力學習新技能充電的人,在hustle。

那些為了夢想毅然放下國外工作,回國尋求機遇的人,在hustle。

那些所有願意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願意燃盡每一分氣力去拼搏今天、拼搏明天、拼搏每一天的人,都在hustle hard。

And only by hustling hard can you enjoy a fulfilled life.


另外我有個畫手繪的gong號,感興趣的歡迎來,ID: sanliunine


瀉藥。

背景:2012年本科畢業以後來美國讀書。2017年7月博士畢業,畢業後就開始做回大陸的準備。在美國幾年,幾經周折,分別在伊薩卡,匹茲堡,西雅圖,紐約,加州灣區 實習、工作、讀書、生活過。

這些年來,我從來沒有掩飾過對美國這個國家 (可能局限在是自己圈子裡所接觸的同事同學) 的喜愛。他們的熱情、誠懇、善良、包容無時無刻不打動著我。在曾經生活過的城市,幾乎沒有遇到過因為我是一個外國人引起的不公平的待遇。他們的包容確實讓我以為這裡跟自己家沒什麼區別 (當然這也可能因為生活過的地方都是移民比較多的地方。大家相對包容)。我甚至有時候需要提醒自己才發覺,我其實是個外國人,這裡並不是我的家。

從包容的這個角度,美國確實有大國的風範和氣度 (當然我不是說他沒有種族問題,我只是說能做到如今這樣已經非常值得尊敬了),不禁讓我想起了我們曾經的唐朝, 我記得小時候看書看到天寶年間的幾個高級軍事長官哥舒翰是突厥人,高仙芝是高句麗人(不好意思扯遠了)。包容,能讓一個外國人像在自己家一樣生活,正是美國國家的偉大之處 (美國當然有無數社會問題,但這絲毫不妨礙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國家,或者從個人感情上這樣講,我不得不嫉妒地承認,他是一個非常偉大的國家)。

最要好的朋友裡面,有一起出國的大學同學,也有無話不談的白人同學以及ABC (更準確的叫 asian americans)。他們來自系裡面,工作的地方,fellowship, 社團等等。在這裡呆久了,也慢慢開始喜歡吃甜的東西,屋裡光腳不穿鞋,吃飯喝水要加冰等等。更讓我自己驚訝的是,我自己竟然更喜歡在美國的飯菜,墨西哥菜,印度菜,阿拉伯菜,日本菜等等。生活方式,早起早睡,每天鍛個練跑個步,周末騎個車,或者開車出去兜兜風,跟朋友吃個飯,其實真的挺愜意的。

可以毫無保留地說,這幾年生活得真的非常開心、舒服。

為什麼如此愜意的生活中卻要回大陸

歸納起來有幾點吧

  1. 家人。我真的非常非常想家。17年跟家裡一起過春節,那種感受難於言表。我一個月前就開始倒計時了。我都不記得上次如此期盼一件事情是什麼時候,可能是小時候?那段時間反覆看2015年春晚馮小剛拍的那個叫「春晚是什麼」的視頻,真的每次看完熱淚盈眶。
  2. 我確實是對 「 自己到底是誰」 有著極大執念的人。我始終認為我的根在大陸。我希望我以後死了之後,能埋在小時候經常去游泳的江邊,或者跟長輩能起碼埋在一個地方。因為走路騎車經常不看車,在美國出過一次很重的車禍,顱內出血,不省人事(可能因為年輕身體好,當然更重要的是運氣好,很快就徹底康復)。那時候,當我真的感覺離死神有一點點近的時候,我當時的想法竟然是如果我能死在家裡多好。
  3. 我其實對中國的文化、古代文學並不懂太多,也不深入。但我對這些東西卻非常的自豪。我能背的詩詞泛善可陳。但每次我當我想到如果我有了孩子,他們不能背誦唐詩宋詞,甚至不能熟悉使用中文,我真的很難受。我最近跟一個好朋友聊天,她是abc,談話中提到了一個詞,"賢惠",她問我這個詞是不是salty(鹹的)。我當時立刻的反應就是,如果我以後的小孩這樣,我得多麼傷心啊!
  4. 最後一點可能聽起來可笑的,一部分在國外待過的人是會更加愛國的,我就是其中之一。像「天佑中華」、「國泰民安」、「名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種鬼話,如今看到確實心頭一陣。

因為這幾點,什麼都沒多想,就開始收拾行裝了。這是我倒計時的最後一周。還沒走,我已經開始懷念這裡了 :-(


和題主一樣,我當初在美國留學那會兒也在思考未來應該留在美國生活還是回國,我覺得每個留美黨可能都會遇到這樣一個抉擇的時刻,畢竟那麼高昂的留學費用,如果不在美國「撈一筆」,就這麼灰溜溜的回國,我真的不甘心,所以我通過各種努力和一點運氣,最終成功留在了美國,也正因為我在美國生活的這兩年,才讓我真正下定決心回國。

首先聲明,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事業發展計劃做出選擇。也就是說,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價值觀的人對留美生活還是回國生活這個問題會做出不同的選擇,所以我以下所述說的,僅代表我個人看法。

我在美國的生活是怎樣的呢?說實話,在美國的幾年大學生活里,雖然我適應了美國的生活方式,交了不少美國朋友,但我並沒有覺得自己屬於美國,也沒覺得自己已經融入美國。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覺,我身邊有很多美國華裔也有這種感覺,這可能也是為什麼直到現在美國華裔還是不被接受為「美國人」的原因吧。

其實對於很多男人來說,美國的生活很空虛,因為美國其實沒有那麼多娛樂活動,尤其到了晚上,跟國內如北上廣深等一些一般的大型城市比起來,美國的夜晚很蕭條。我不知道題主有沒有看過《侶行》雙面洛杉磯那一期,夜晚的洛杉磯街道上充斥著流浪漢,沒有小吃街,沒有擁擠的人群,有的只是規劃的非常漂亮的商城。對於女人來說,可能會喜歡美國的生活,因為男人到了晚上就不會出去,只會在家裡陪著老婆。

最讓人難受的是,想在美國生活,你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美國人對於中國,或者說亞裔的歧視和偏見。就連林書豪在一個NBA現場活動中,問到關於種族偏見的問題,都說過:

亞裔女生會追求非亞裔的人,另一方面,卻很少看到非亞裔女生追求亞洲人。當人們說亞裔女性逐漸受到白人族群歡迎的同時,白人女生依舊不會追求亞洲人,卻總能看見亞洲女生在追求白人男生。

我雖然沒受到過明顯的歧視(在美國表現出明顯的歧視是犯法的),但被美國人忽視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很多國內的留學生為什麼都希望自己在社團、學生會裡獲得領導職位的當選,就是為了獲得拿到工作offer的優勢,就是為了消除美國人的歧視和偏見。

排除以上說的,其實美國的生活還是挺安寧的,美國式安寧。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相對中國來說,收入高,各種保障也很好,如果僅從物質上說,的確是這樣。但我最終還是選擇了回國,因為即使有這些物質的東西,我的幸福感並不強。

人的幸福很多時於候取決於兩方面。

1、物質層面的
2、精神層面的。

對於題主問題描述中所提到的衣食住行的生活瑣事、家庭社會,甚至是房價經濟,這些屬於「1」,物質層面的。我覺得這些只能幫助已有穩定需求的人。對於題主這種剛畢業,有潛力股的年輕人來說,這些遠遠不是重要的問題,因為他們的經濟能力和社會需求都還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我覺得做為一個剛畢業的留學生,我們選擇的重點不應該放在回國以後與美國生活暫時的待遇差別,而應該是未來五年的發展可能性。再說了,美國的生活真的好嗎?你能確定自己真的能融入美國嗎?反之,你也不能確定回國五年後你是否能展現出更高的個人價值。所以話又說回來了,如何做出選擇,關鍵還得看自己,你的個人價值如果越來越高,那麼你的選擇機會只會比現在更多更好。

回國已經不再是混不下去的退路,而是更有發展前景的一種選擇。作為在美國職場的中國人,我知道我的事業發展很有限,所以我選擇回國。回國後我才發現,中國的經濟發展的有多快,我錯失了多少機會,國內近幾年的發展形勢一直在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也在不斷增強,更重要的是國家對人才高度重視,出台各種政策努力讓海外人才回到中國,所以有時候我在想,當初幹嘛要留在美國,有點腦子的人回國後早就發了。

比如我一個高中同學,畢業後直接回國,聯合他在海外的那些資源,創辦了himycarrer留學生求職平台,現在已經是老闆了,而我還是個打工仔。

另外在知乎看到一個對比,同學校同專業畢業的兩個學生,畢業後一個選擇了回國,一個選擇了留在美國。在5年後的同學聚會上,留在美國的那個意氣風發,談笑風生,早已是銀行經理。而回國那個則是沉沉穩穩,侃侃而談,一問才知道,是北京某分行的行長了。

為什麼會導致這樣的情況呢?因為國內正在高速發展,回國的那個學生能在工作中接觸到比美國學生好幾倍的客戶量,機遇自然也比安寧的美國多的多,這是在美國生活工作不能比的地方。

可能有很多人覺得我放棄美國工作是個很蠢的行為,畢竟在美國H1B有多難抽大家都是知道的,甚至會問「你放棄美國工作,不怕回國闖不出什麼名堂嗎?」

我當然怕。
但是畢竟我的光陰只有那麼短,
比起害怕得失,我更害怕的是,
等我老了回顧餘生,
我會後悔自己沒有去闖蕩過。
而我覺得留在美國,就是選擇了安寧。

有句話說的很好,想好好生活,留在美國。想做點事的,回來中國。我不後悔我在美國工作的這兩年,因為我收穫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這讓我在國內更快的站穩了腳跟。我至今也覺得美國的確是個必須去的地方,它也許短期回報並不高。但是去美國見到的東西是一輩子的。

有的人可能會說,在美國,你掙得會比國內多的多。我不否認,清華畢業的應屆生平均工資大約7000元每個月上下,但是在我所在的學校畢業生,大約平均薪資是一年30萬人民幣上下,如果你能去華爾街投行或者進諮詢工作,一年可能回賺到7-10萬美刀。的確,這樣的薪資比國內高的多,但是很多人忽略了一點,在美國的薪資高,消費也高,這是成正比的。拿房租來說,我還在美國的時候,曼哈頓平均一個月的房租就高達4000+美元了,如果你選擇一些小城市或者中西部打田野,那房租肯定會有所下降,但那也意味著薪資的降低和缺少發展機會,所以你看,在美國賺得多不意味著你存的多。

我身邊有許多中國留學生在畢業後都亦然的選擇了回國,大部分人回國的的原因是不想遠離父母而回國,也有很多人是因為對國內職業發展有信心而回國,甚至還有一部分是為了可以享受更好的文化生活而回國。

我最初回國的時候其實很頹廢與焦慮,因為國內的房價,地溝油、騙子、霧霾、腐敗、部分人的粗蠻都和美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對一個在國外生活幾年剛回國的人是很難接受的,我能理解楊舒平為什麼會說「美國的空氣都是甜的」,但我非常不贊同他的做法。國內的高速發展,必然會暴露出各種問題,我只是被熏回了出國前的樣子而內心不能接受而已。好在我後來即使的調整了心態,以不忘初心的積極樂觀驅散了我的頹廢與焦慮。

現在我在國內生活的很好,每到周末的晚上,可以約上一群朋友吃夜宵,擼串喝啤酒,而不是像在美國一樣夜裡窩在家裡。也不用擔心發生暴亂,被不知從哪裡飛出的一顆子彈把自己嗝兒屁了。我在國內可以隨意換工作,不用擔心換的公司是否願意給我提供既麻煩又價格高昂的簽證。

最重要的是,我可以陪在父母身邊,中國有句古話,父母在,不遠遊,我可是有中國傳統思想的人,美國生活再美好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魂。

回國,讓我找到了歸屬感,也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更加證明了我的人生價值。如果你不能理解,你可以想一下,為什麼馬雲要放棄國外美好的生活而選擇回國吸霾?在中國我們能看到有更多的商業機會,那裡的所有事物都是在上升的狀態,為什麼要去其他地方,為什麼要用自己的知識去建設一個自己沒有歸屬感的國家呢。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感悟,其實不管是生活在美國也好,還是回國也好,有家的感覺的地方才是最終的歸屬,你做的所有努力,最終不都是為了生活嗎?


本來不想仔細寫大par都幹了什麼,但是沒想到留言有說我是被辭退了找理由說自己是中國人,跟國內被辭退了就說自己沒背景一樣。事實讓你失望了,我是想儘早離職但是被拒絕必須要求我忙完下一個busy season從而導致我計劃被改變不得不錯過很多其他的機會。我不知道你是不是在國外,但是真的很少中國人會被辭退。畢竟我們工作效率高還天天加班~攤手。在這裡回復一下免得其他人誤會我們在外的小夥伴總被辭退~

----------------------------------------------

我現在和題主屬於差不多的情況。畢業了,有著還不錯的工作,拿著還算夠我揮霍的工資,過著不知道應該回國還是留下的生活。尤其是今年的四月份簽證抽籤。我的心裡更是起起伏伏。

沒抽籤之前,我一直是一種無所謂的狀態,抽上了就留下來抽不上就回去唄!這麼難以決定的問題我為什麼要自己想破腦袋去回答,讓老天來決定好了。

結果……果然我沒抽到。開始的幾個星期我甚至有些小興奮。想著回去熱鬧的生活,遍地的好吃的,爸爸媽媽朋友都在身邊,想想就覺得棒極了。

後來思考到要回國找工作,打聽了一些所謂的國內HR,結果讓我哭笑不得。「你學的這個專業回來根本沒什麼優勢,工作經驗也使白費。」我……不知道該如何回復,很生氣但還是要保持微笑呢~~~於是進入了一段突然很捨不得離開,不敢回去面對的階段。與其說我是很想留在美國不如說我擔心回國之後巨大的落差和無法適從。

但是再後來,由於公司的一些決定和做法,我突然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厭惡感。厭惡美國人表面上所謂的友善和微笑。我甚至與驚訝怎麼可能會做出如此厚顏無恥還完全不以為意的決定和舉動。看著Partner一臉的這很正常我沒有做錯的理直氣壯,我突然意識到了,沒錯,我是中國人,我在美國這個地方無論我多麼努力多麼優秀,我都可能是最先被犧牲掉的一批。於是我產生了強烈的回國的念頭。

有人可能覺得,你完全是留不下來才說想回國的。事實上,並不是,想留在美國也不是那麼難,我可以念個書名年再抽個簽一類的,想找工作現在對我來說也不太費力,我的簡歷在美國還算是說得過去小有競爭力。想留下來總是能的。但是現在是真的不想……我試圖去思考了一下如此之後的幾年甚至幾十年。我可能是公司里最用功的,但是也可能是公司里最爬不到高層的,拿著不算多不算少的工資,賣力的給實際上隨時可能會犧牲掉你利益的人幹活。

我這麼想並不是我自己的YY。舉個栗子~ 有一個比我大很多的姐姐,在美國大概已經快20多年。綠卡先後排了4次才排到。911的時候她先生的公司裁員,首當其衝的就是外國人。她也同樣如此,每次快要拿到綠卡結果又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換工作重新開始排。她說,「其實真的很想回去,在這邊每天被Partner氣的內分泌都失調了,但是現在回不去了,因為出來太久,回去已經不知道可以做什麼怎麼融入國內的職場社會了。只想著現在再多掙點兒錢老了回國去養老。」雖然已經是資歷最深的manager,卻依舊止步不前。做著比其它的人兩倍不止的工作,還經常有人抱怨她說話太快太直不和別人多social。(這段時間真的感覺和一些比自己年長並且在美國生活很久的前輩聊天很大收穫,很多我經歷的我頭疼的事情他們都是過來人。強烈推薦題主和周圍年長的朋友聊聊~醬醬)

其實我反而開始慶幸這些事情的發生,如果沒有發生,我可能會安於現狀的做著最努力拚命的小職員而不會真正的思考我到底是想留下來還是想回國。 可能期待著公司有一天給我排綠卡,然後一天一天的熬著什麼時候綠卡的排期能夠下來。別人到了下班的時間走了沒關係,但是我不能,我要讓公司看到我的價值。別人遇見不開心或者不爽的境遇可以和上司抱怨抱怨甚至辭掉工作跳個槽,但是我不能,因為我的身份依賴著公司的sponsor。我還要和一群同時進行著我覺得假之又假的social。互相交流找話題打招呼感覺似乎大家都很親近。想想我覺得,我寧願回去呼吸著不那麼新鮮的空氣,吃著不那麼健康但是十分好吃的食物,和一群又一群的人在職場上勾心鬥角。說句難聽的,如果我輸了,不外乎是我的確不夠優秀,或者我沒有夠硬的後台,甚至是我的年齡和資歷論資排輩沒輪到我。無論哪一種原因,我覺得都比因為我是個外國人這個狗P理由要強。

所以在經歷了這麼多種種再綜合了我的專業和前景,我萌生了想當老師的想法,(也可能是我比較天真,感覺老師這個職業可能要比外面職場上簡單一些)於是在查詢了一些國內學校的要求和條件,打算迅速的去念個博士然後回國給小朋友們去洗腦。哈哈哈哈哈哈哈~~~

其實題主現在這種狀況不錯,至少經歷了國外的學習工作各種事情,這個時候如果選擇回國也是經過自己多方思考之後比較成熟的決定。

PS:我一定要反駁一下看病這個問題!!!題主你真的很幸福因為你比較健康很少生病。而我,一天大病小病不斷。我從去年年底開始低燒,各種檢查抽了好幾次血,胳膊都被打腫了,每次還要等一個星期出結果,一次給化驗五項多說,然後到現在也不知道原因。想回國看但是因為簽證不能回去。我覺得我已經要被燒傻了……花的錢我就更不想說了。所以美國的醫療真的只是比較適合不愛生病身體健康沒有什麼奇奇怪怪的病症的人群……


-------4月29日更-------

梳理條理,增加幾個例子。

怎麼說呢,到了美國讀PhD,有很多這邊的華人想讓我留下,是啊,這邊衣服便宜,車便宜,房子便宜(核心城市其實一樣貴,此處指小城市),空氣質量好,水質量好,人的公德確實高,但我還是想回國的,下面列舉幾個我比較在意的話題,討論下吧。

首先,意識形態,總體上講,美國人確實對華裔有些偏見,這裡指的美國人不單單是白人,其實黑人也很對華裔有偏見,而這二者之間,白人還一樣看不起黑人,這點其實主要顯示在找工作上,在美國找過工作的同學都知道(但這也是相對的,比如我們實驗室的老美就很nice,門口的黑哥哥也很逗,在美國關乎種族問題都是禁語,比如在美國你可以隨意吐槽總統,吐槽政府,但一定不要吐槽膚色)

第二,繼續說就業,美國的稅遠遠超過你的想像,我有一個師兄在灣區年薪18萬刀,你知道到手多少嘛?9萬不能再多了,除了8%固定稅外還有州稅,地稅,養老金,保險,另外灣區房租人均一年也能有1萬多刀了,現在大多數國人都是工作幾年拿上綠卡,然後回國發展。(這裡可能我接觸的博士,博後比較多,大部分人回國志願強烈,但短期仍會在美國工作生活。)

第三,飲食,首先在美國沒車寸步難行,平時其實出個門就是吃飯,美國傳統美食裡面除了牛排,本人實在不喜歡這邊美式飲食,各國雖然都在美國有店,這點確實跟上海很像,但真...還不如自己做飯。且基本沒有機會聚起來幾個人玩桌游,晚上基本不出門,散步還要防止被搶。(嗯,師兄前段時間才被搶...晚上回家遇見流浪漢要點零錢,當師兄拿出錢包找1刀的時候,乞丐拿出槍...然後師兄把錢包里所有錢交出,這教導我們在美國出門請別帶太多現金!)

第四,日常,我本人不容易融入美國文化,來美國前包牌子不了解,車性能不了解,衣服牌子不了解,音樂不了解。到美國啥都懂了,為啥?不是特意學的,主要是我是有些感覺無趣,首先在家上網,因為異地版權問題直接看不了國內如B站的電影動漫(需要下chrome插件),然後遊戲就基本不玩了,大家可能看電影上美國party多是吧,真真歌曲一放,大家拿著杯子喝酒聊天看球...哎,本人不甚喜歡,而且其實男生嘛,沒事跟同學聊聊軍事,哲學什麼的也跟美國同學很難進行下去...

第五,醫療,中國醫療對比起來便宜的無法想像,你以為你去看個感冒看好了花個500人民幣就被坑了?你來美國,跟醫生談心半小時,基本500刀就出去了...

(這裡附2個例子說說:「我有個學姐說的很好:美國醫生很熱情,你有什麼病,來了都能治,幫你聯繫,幫你安排一切,天天笑臉相迎,等結束了賬單甩你臉上你就爽了。」

再附一個同學最近朋友圈的例子:「前幾年有個傻缺在高速上出了點小車禍就嗷嗷的叫了救護車,地方比較偏最後是醫院的直升機把他接走的,回家收到一張60w美元的賬單...」)

總之利弊你自己衡量,我觀察過,大部分把父母接過來的同學都有這個思想,美其名曰給父母晚年創造更好的生活,然後呢?絕大部分父母來了之後,語言不通,沒朋友,每天就在家看國內網劇,跟國內朋友打電話,你認為他們真的覺得幸福嗎?不要異想天開的自己認為好就真的好,多為父母想想。

人啊,不要見的風是的雨,我說這麼多優缺點,但出來一趟絕對是好的,美國人的包容性確實很強,並且這個地方不愧是地球最好的一塊土地,地廣人稀,風景優美,(並且其實沒有大家認為的那麼危險,對於國家的報道,大家還是要好好分辨下,就像這邊報紙也總會說中國危險一樣...)而且美國科技確實很發達,身為一個博士研究生,確實可以學到很多東西,科研氛圍就跟國內有很大區別,(很多同學說,到美國你可以安心學習了...親身體驗,事實...)發的工資也多,現在想想網路里有些人啊真是欺負沒出過國的老實人,只勾勒美好,或只勾勒罪惡誰都會,但最好的辦法就是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看。

最後說一點,有時莫名的看到國旗,煙火會很感動,出國的同學們可以感受下:一出國就愛國!絕對是真的!


update:時局不明朗 不要回國

-----------------------------------

看了眾多答案,內心想法是一線城市有房(或不用承擔巨大房貸壓力)的同學可以回國了,似乎不管是從職業天花板、生活的趣味程度、機遇和人情世故朋友圈等各個維度,都已經完爆美國了,高票答主已經分析得相當全面。中產及以上階層在一線城市所享受的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資源恐怕是遠大於美國的。

然而倘若是白手起家來美奮鬥,雙碼農不依靠父母供房或是大農村買house,都是妥妥地無壓力。同等的換到北上廣,想要短時間內完全依靠自己估計沒有這個可能,光一套市區舒適三居室300萬首付都有夠費心費力了,此種情況下生活質量恐怕會顯著降低,段不如留美過無聊卻輕鬆的人生了。綜上,量力為之。


還沒有身份

有種先混到身份才來這裡發問。你以為回國就不需要身份了?北上的戶口不也是身份嗎?不客氣的說,很多留學生在國外呆了幾年,立馬就忘了國內是什麼鳥樣了,對國內總有一堆不切實際的想法。


都可以,並沒有「應不應該」的問題。

兩個國家都不完美,但放到個人,再大的短處也可以和自己無關。再大的優點,也經不起放到顯微鏡下仔細推敲。生活還是很具體的,每個人追求自認為自己要的,到頭來反正都是錯的。


題主可以拿個硬幣,一面代表回,一面代表不回。扔一次,抓鬮。如果扔了一次還想再扔一次,就該知道自己想要的是啥了


我現在也有這個困惑

很多回國的人是沒得選(找不到工作,抽不到H1b,孤單太久),很多留在這裡的人同樣也是沒得選(比如在加州或者大紐約地區大企業上班的,很難再想回到國內除北上廣深以外的城市)

我每天都在想是不是要回去,每次遇到挫折都會質疑應不應該留在這裡。但現在覺得既然自己在美國這邊,不如先看看自己盡全力回會是個什麼樣子。我慢慢有點想明白其實有可能要改變的還是自己,如果自己更好,在哪都行。

我現在正在想能不能為自己工作用的幾個開源庫做點什麼貢獻,看看能不能跟那些大卡說上話,看看自己能不能像公司裡面另外一個年輕工程師那樣,讓谷歌Angular的團隊直接邀請他參加Angular Conf。

或者自己能在一群美國工程師面前,侃侃而談,發表演講,談談自己學到的技術,能在公司或者Meetup開個講座,能給人解迷惑。

或者更牛逼的,能做到VueJS的作者Evan You(尤大),自己按照理解和想法寫一個庫,然後很多人幫你維護,成立社區

我覺得如果儘力了,能成為一個團隊的Key Player之後,到時心裡應該會有個答案。

不過誰能告訴我,為什麼"自己找到了好工作"和「父母安排了好工作」這兩派要相互看不起對方?


記得我們公眾號下轉載過一篇對比留美還是回國的文章,數據可能有點老,但任然可以作為一項參考,這裡截取一部分,並做些修改補充。以下主要從畢業收入、住房、生活等幾個方面對美國、國內的畢業生生存狀態進行對比,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

工作及收入

美國

美國本科生起薪在4萬美元左右,碩士為5萬,博士為6萬。如果是名校畢業,可以在這個基礎上加1到2萬。頂級名校的博士可以拿到10萬,超過10萬的毫無疑問就屬於高薪階層了。所以樓上說題主剛畢業拿稅後6萬美刀低的,大概是沒搞明白起薪是什麼。 關於工作和收入,我僅以工程師,金融圈和教授這三個中國留學生最多的行業來說。

美國是工程師的天堂,搞工科的人在美國的起薪基本與金融界持平,差別只是分紅少,升級慢。 由於起薪是一個人挑選工作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國內,工程界的起薪都無法達到美國哪怕一半的水平,所以搞工科的人很少回國,是比較容易理解的。 工科升職較慢,前幾年都是在打雜,即使非常順利,幾年之後步入高職,也往往已娶妻生子,基本上在美國定居了。這種生活模式,是中國留學生最典型的模式。

雖然擁有世界上最發達的金融市場,但美國金融界的起薪並不明顯高於工程界。 不過,由於美國市場太大,錢太好賺,金融界的分紅是其他行業無法相比的。在好的年景,即使剛剛加入公司的新員工也可以得到與年薪幾乎相等的分紅,而老員工的分紅更是呈幾何級數增長。 對於美國非常普遍的hedge fund,proprietary trading,private equity等等小公司,模式更加靈活,還常有按照掙的錢提成百分比的模式,高可至50%。對這一行非常有天賦的人,第一年就可以拿到幾百萬的分紅,這樣的造富之夢是其他行業不可想像的。 當然,必須指出,美國金融界並不好進,即使進去90%也只是打打雜,按部就班。所以,造福之夢對於絕大多數人也只是個夢而已。

另一條非常普遍的路是教職。博士畢業後當教授,相得益彰,正體現博士的價值。但是,美國的教職並不好找,一般某個學校的博士只能找次一個檔次的學校的教職,而超一流名校的教職,非超級牛人就不必想了。 當教授的收入不高,但學校的生活相對簡單,日常支出較少,自由度高,並且在社會上很受尊重,所以適合喜歡搞科研的人。

美國的個人所得稅雖然在發達國家裡不算高,可也相當可觀。20%以上的聯邦稅是每個人都要交的,另外還有州稅、城市稅。在紐約、芝加哥之類的金融大都,總稅率可以到40%以上。 美國是個注重生活質量的地方,公共假期10天左右,一般還有15到20天的調休假。大多數工程公司過的是朝九晚五的規律生活。金融公司相對累一些,但是除了少數比較變態的,一般工作時間不超過每天10小時。

國內

國內的起薪差別很大,極少數「牛人」可以拿到50萬(人民幣)以上的年薪,但大多數人的起薪在4萬到10萬元之間。除了國際化投行和中金等少數幾個大鱷,大多數金融公司的起薪也很難超過15萬,即使有海外留學的背景,也一般不會為你開出更高的價碼。國內金融公司的分紅比較慷慨,好一些的第一年就能夠達到一年工資的水平。 雖然近些年都在加大對高校的扶植,「千人計劃」等等也搞得如火如荼,但這些基本針對已經在美國混出名堂而想實現更大的個人價值的人,不適合初出茅廬的新人。

國內稅負並不輕,雖然對於一般收入者,稅率低於美國,但考慮到美國有相當的退稅空間,實際稅負反而比美國略重。

國內的假期相對較少,新人的調休假一般少於10天。由於競爭過於激烈,很多金融類公司的員工通常在周末也需要加班,並不適合享受生活的朋友。

物價及房價

美國

美國的肉類食品很便宜,蔬菜卻很貴,一斤(美國論磅,方便起見,換算為斤。1磅大概0.9斤)西紅柿可以賣到兩三美元 , 美國的服務業成本很高,計程車、理髮等等的價格通常是國內的近10倍,餐館的價格也通常是國內的四五倍。

除了紐約、芝加哥等少數幾個大城市的市中心區,美國的房價並不高。如果要購買,基本上20萬美元就可以在美國絕大多數城市買到不錯的別墅。但紐約、波士頓、芝加哥等城市中心的房價很貴,90平米左右的公寓也要50萬美元以上。在美國租房的價格因城市而異,差別很大。

以90平米的公寓月租為例,一般的二線城市只要1000美元以內,在華盛頓、波士頓、洛杉磯、舊金山、芝加哥等大城市的市區則要2000美元,紐約市區要到3000美元以上。

國內

國內大城市的房價已基本趕上了美國的二線城市,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地的房價,以距離市中心半小時車程為例,北京樓市均價3.4萬元/平,上海均價3.2萬元/平,深圳均價4.75萬元/平,廣州則保持在均價1.57萬元/平上下。

而國內的租房價格相對低廉,上海、北京、深圳的月租金均超出4000元。但是,國內小區的配套設施建設不完善,除了個別的價格不低於紐約、香港房價的高級小區,一般都只是一個住的地方而已。

生活及其他

美國

美國的人際關係簡單,公眾的普遍素質較高,而且不排外,很容易融入美國社會。美國出遊方便,機票、住宿、租車都很便宜,很適合喜歡旅遊,並且喜歡大自然的朋友。如果願意,周末帶著家人開個把小時,都能夠到達充滿清新野趣、遠離人煙的處所。而且,周圍通常有很人性化的設施,可以供你取水、加油、用餐、休息。

美國的空氣質量普遍很好,絕大多數的城市都很乾凈。美國還是一個現代文化很豐富的國家,電影、音樂、遊戲等等都引領潮流。

美國的缺點也很明顯,那就是沒有「家」的感覺。華人在美國的人際圈子普遍比較小,呆的時間長了會覺得無聊。還有一點,美國的食物以快餐為主,喜歡美食的朋友會大失所望。

國內

國內是最有家的感覺的,而且對於在國內接受過本科教育的人,朋友圈子也基本集中在國內。朋友多、發展空間大,優勢明顯。國內的缺點已為很多人詬病,比如居住環境擁擠、空氣質量差、食品不安全、網路不自由等等。不再多說。其他比較的角度比較初級,比如入職收入,假期等等。中國最突出的問題是,攢錢買房的話,生活質量低下(恩格爾係數多~50%)其次突出的問題,是社會劇烈變革,貧富分化情況下,仇富嚴重,尊重和平常心不足好在中國的兩個突出問題,都是心理層面的,客觀的物質生活,並沒有突出的劣勢。

不管題主是否回國, 選擇了不同的國家,就是選擇了不同的生活方式,至於機遇也好,環境也罷,最終突出的還不是生活,不是嗎。


每個人機遇不同,但是最核心一條就是:哪邊錢多去哪邊。至少有可比較的選擇再說,不然都毫無意義。

至於創業和機會,你在美國都還沒混好,回國哪來的機會,幾個朋友忽悠去賣命?

回國可以回,但是一定不要急,沒有很好的機會不要回去!


我來重申下:之前下面的說法,是我當時閑談之語,只是回答樓主的問題一吐而快,難免與您想法相左。我並沒有拿所謂的留學光環在談論問題。。。請勿上綱上線,避重就輕。選擇本身並無對錯。包括所有的學習和成長,目的本身不是讓你去吃最貴的食物,買最貴的房子,學習本身的意義在於讓你可以有多種選擇。。。這麼多年過去了,如果非要拿留學說事,我個人覺得留學不是讓你多一個所謂的光環,而是讓你跳出自己的世界看世界。。。不管你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地方,成就這個事,不是單靠所謂的文憑來說事,當然國內的關係學另當別論。。不喜勿噴!!!

--------------------------------------

國內人才市場供過於求,招聘單位都是奔著錢少聽話活好的原則去選人,工資期望各方面你都要打折出售!即便這樣,也不會因為你的海外背景及學歷優勢就能簽到滿意的賣身契!國內一線城市的壓力不是你看到的那麼簡單,憑著自己的本領完全可以在米國吃好喝好玩好,可能回國只能先賤賣自己的勞動力!


在哪都好,別中期換線,隊友會說你坑,對手會說你菜


我以前在澳洲留學,我表弟目前是在美國普度大學,我阿姨以前上的新加坡國立大學(ps:就比我大3歲,沒辦法在家裡輩分太小)。我就我們家三個人的案例講講。

估計國內家長心目中的孩子都是像我阿姨那樣的。從小成績就好,後來考上東南大學。當時僅有的20個人公費留學的名額,被我阿姨爭取到了。在新加坡免學費,新加坡政府還每月給零花錢。後來的一切也都是順理成章,在新加坡找到到一份薪酬優渥工程師工作(ps:我記得第一年10w+新幣左右),然後就是在新加坡結婚安定下來了。但是每次她回國,我能從別的親戚臉上看到讚許和羨慕的眼光,而她自己似乎卻沒有任何很自豪或者幸福的神情。我還記得有一次去新加坡玩,跟她一起吃飯,我從她的言語中更多的是感受到了失落和迷茫。後來我才理解,可能那種感覺就像北漂的年輕人,每年能賺十幾萬了,回到家鄉都是崇拜羨慕的眼光,而她自己是否真的幸福?相比在新加坡的同事,她就顯得沒有那麼突出了,競爭壓力自然也就上來了。而她又是那種特別勤奮,力爭上遊的人,這樣的落差自然會使人變得失落。她如今在新加坡大概已經8年了吧,再回來是不可能了,國內的一切她已經不適應了。我想她最需要做的是,放下以前在中國事事要爭第一的心態。這樣其實在新加坡還是過得很幸福的。我覺得題主,如果想要幸福的話就不要想著國內的創業雞血故事。平平淡淡才是真幸福。

我表弟,小夥子挺聰明的。目前他的情況跟題主有點像,現在讀大四,他應該是要回國的。在美國就是找一個工程師工作,但是華人身份加上才能又不是特別突出,已經限制了想像的空間。所以他更傾向於回國,覺得國內機會大,一切皆有可能。加上家裡在國內的資源比較豐富,家裡人可以給與他更多的幫助。

至於鄙人,那是真的沒得選,必須得回國。我是學渣一枚,當年去澳洲就是為了混PR,不過確實差一點給我混到了。但是考慮我語言太差,我在澳洲肯定沒得發展,而且當時已經在國內建立了一些小生意(PS:其實就是代購),為了擴大生意我義無反顧的就回國了(PS:畢業證都沒拿。。。學學喬老爺等大神)。回國後,以前在澳洲的寂寞生活,全部惡補回來,各種聚會酒吧唱歌等等。不過這只是前幾個月的快感,接下來就感覺各種不適應。家裡人各種管,社會上各種規則,空氣各種污濁,人與人之間各種猜忌與不信任,還要為名利所累。想想在澳洲開著1W刀的二手車,海邊釣釣魚搞個bbq,過的無拘無束,偶爾下一次館子就覺得很幸福。

如果你問我回國後不後悔?

我是後悔的!

不過我們團隊從2015年4月18號成立到現在算是小有成就,隊伍也在逐漸擴大。目前正在和一家當地的連鎖藥房談合作,希望能夠借用他們70家門店的優勢,一起做跨境電商。

用一句話來概述我現在的狀態,經常不想活,就是不敢死。


想想拉斯維加斯的槍擊案…在國內買把冷兵器-菜刀,都是要身份證的…答案不言而喻~~


留在美國是爽了自己苦了後代。你在美國可以輕鬆的過上中產生活物質上沒有太多顧慮。但是你的下一代呢。ABC什麼屌樣大家也清楚。就拿找對象來說吧,如果你生了女孩,你願意你的女兒被白男搞?如果生了男孩,亞裔男性處於美國婚戀市場得底端,以後找對象是大問題。如果你小孩讀書,別人的父母可以給他提供擴展更高視野的平台。你一個華人能幹什麼,主流社會的東西一竅不通。到時候孩子還會怨你,為什麼和別人家父母不一樣。猥瑣的過著自己的小日子。有一次在一個mall裡面碰到一大群初中生。男生平均身高都超過170了,很多都是又高又壯。華人的小孩在這樣的環境下能有自信?


非常有錢/有權/有資源和比較有錢/有資源/有權 都該回國

相對比較窮 還是留美國吧


看性格,如果是天性保守求穩妥就不要回了,當今世界比在美國打工好的地方很少了。

如果是出生牛犢不怕虎,敢闖敢拼的性格,今後想成就自己的一番事業,那晚回不如早回。 家在北京,人脈資源不用說了,同學父母親戚都能讓你如虎添翼,北京錢多,人牛,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

當然,看樓主這個問法,感覺性格屬於保守的。。。。


推薦閱讀:

微博上北美吐槽君真是讓人大開眼界,看得我都不敢去美國讀研了,想問問這真的是留學圈常見的嗎?
在紐約上學是一種什麼體驗?
自己一個人(16歲)第一次到紐約要注意什麼?
美國亞馬遜網站上有哪些值得網購的零食?
在美國遇到對中國人的種族歧視怎麼優雅的懟回去?

TAG:創業 | 留學生 | 美國生活 | 海歸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