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到底是在搞環保還是在生產二次污染??環保行業的出路在哪裡?國外是怎麼做的?

離職在家,閑下心來才發現知乎這個專業的平台,心中一直有很多疑惑,希望專業人士能給予解答。本人從畢業就一直在脫硫脫硝行業里,現從事工程技經崗位。在環保領域這麼些年,風風雨雨,偷排見過,數據造假見過,更不用說脫硫產生的那些不達標副產物。。。感覺很迷茫,我們到底是在搞環保還是在生產二次污染??環保行業的出路在哪裡?國外是怎麼做的?想了解外資單位的脫硫脫硝是怎麼做的,謝謝!(上次提問匿了,發現沒人關注。。。這次不匿了)


講一點個人的粗淺看法。我並不完全同意 @Alain ZH 前輩的觀點,之前在DTU學習環境化學的時候老師曾經提到過一個概念叫做『環境容量(Environmental Capacity)』,也就是某個環境系統中可以容納的污染物總量。不同的環境系統的環境容量是不同的,污染物可以在不同的環境系統之間進行轉化和遷移。

首先我贊同前輩對環保是一個工業分支的說法,甚至我還要說得更難聽,我認為『環保是現代工業的附庸』。本質上來講環保是現代工業發展後才產生的概念,在工業革命前人類對自然界的改造力度很有限,也就不存在污染和環保的概念。然而由於現代工業的發展使得大量自然界中不存在的人工化合物被生產出來,跑到了自然界中;同時原來存在於相互隔離環境系統中的物質跑到了其他環境中,這才導致了我們所謂的『環境污染』,也就有了『環保』的必要。

我認為目前的環保技術說到底主要有兩種方式:濃縮+隔離與稀釋。目前來看這兩者確實是兼具經濟性與有效性的可行方案。而最理想的方式,即把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物質甚至重新利用,還不能夠得到全面而大力的推廣,主要是受到成本的制約。目前的環保產業現狀不容樂觀,但我不認為方向是錯的。正如我之前所說,由於有『環境容量』 概念的存在,所以污染物的遷移並不是一件毫無意義的事情。由於不同的系統環境容量不同,能夠容納的污染物總量也不同:海洋是最大的生態系統,即便是如311福島核電站泄漏這樣的事故,由於環境容量巨大,使得相比於其他環境系統而言,也是相對比較好的歸宿了(當然影響依然十分惡劣);眾所周知污水處理廠最後的出水都進入了江河湖海等大型水體,也是這個道理。與其讓其把一個小型湖泊搞得生靈塗炭,不如通過不斷稀釋,在一個環境容量較大的系統內將其濃度維持在能帶來顯著影響的濃度以下。

而針對污泥,則是另一個原理,濃縮+隔離。污泥是大量微生物的集合,對於某些特種工業廢水的處理,污泥中還會含有高濃度的重金屬。微生物將重金屬富集後,往往經過壓縮、干化處理,統一填埋或者焚燒(對於特種污泥需要特殊處理)。通過濃縮+隔離的方式,使得重金屬遠離人類生存的環境,就是另一種處理的方法。

回到題主的問題,國外企業是怎麼解決這些問題的呢?我之前有幸在一家美資食品企業EHS 部門短暫實習過一段時間,去年又跟隨項目在瑞典的一家礦產企業參觀過(具體可見專欄),管中窺豹了解到一些國外企業單位環境管理的方式。然而,最終我發現,國外企業並沒有什麼黑科技,或者秘密法寶能夠一招搞定所有的環境問題。他們採用的同樣是上述的方式來進行污染物的轉移和管理。如果說有什麼特別的經驗可以值得我國企業學習的話,大概就是六個字:肯花錢+監管嚴。美資食品企業上百萬的除塵設備需要人定時維護和檢查,每個月自查好幾次;由於廢液 COD 太高,乾脆自己搞了一整套污水處理設施,儼然一個中小型污水處理廠。瑞典的企業更誇張,已經『閑』到組織了專門的團隊研究如何生態修復和因地制宜改造景觀的地步了,建議可以看一下那個介紹片。

總結一下,這個回答我主要講了兩個問題:

1. 環境容量的概念以及比較主流的環保思路

2. 國外企業不差錢:)


目前在一家私營環保企業做設計,主要方向是廢水處理。題主問了三個問題,國外的環保情況不是很了解,就不多講。環保行業的出路我覺著主要依靠:經濟發展,政府重視,法律完善和公眾監督。水平有限,就不展開了。下來主要談談:我們到底是在搞環保還是生產二次污染?

環保是什麼?簡單說,環境保護,就是採用某些手段,處理對環境有毒有害的物質,使這些物質對環境和人類健康不產生危害或減小危害。

舉一個例子,城市污水廠,現在的中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它起什麼作用?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吃喝拉撒洗漱都會產生污水,這些污水含有很多對環境有害的物質,如食物殘渣、糞便、尿液、洗滌劑、固體雜物等等,這些污染物質進入河流湖泊,如果超過河流湖泊的自凈能力,會使河流湖泊內的微生物大量繁殖,快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體黑臭,魚類和水生植物死亡。這樣的情況,我們通常會說這些河流湖泊被污染了。因此,我們需要處理這些污染物質。而目前經濟可行的手段就是建設城市污水廠,通過培養微生物,把水中的污染物質分解,消耗,去除,使污染物濃度變低,環境可以承受,這樣再排入受納水體時,就不會導致嚴重的污染。而城市污水廠在運營過程中,會耗電、使用一些化學藥劑,產生一些污泥,這些也會間接產生污染物質,但相比較未處理的市政污水,這些污染物一是總量較小,二是可控。因此,我們說通過建設城市污水廠,減少了污染物,保護了環境。

@Pseudoer 提到的「環境容量」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我們從事環保工作,都在自覺或不自覺的利用這個概念。空氣中PM2.5超過250μg/m3就說是嚴重污染了,但若這些顆粒物凝聚成團,比一顆芝麻還小的多,若能把空氣中的污染物聚集濃縮起來,埋入土壤,那污染就能大大減小了。把廢氣中的污染物變成固體,然後再填埋,這是我們處理廢氣的主要手段。順便說一句,家庭空氣凈化也是採用相同的思路。把水中溶解性的離子變為不溶的固體化合物,再壓濾成為污泥,這是處理含重金屬污染物的廢水的常規工藝。這樣,雖然是污染物的轉移,但我們把大的不可控的污染,變成小的可控的污染,從而保護了環境,保護了人類的健康。

另外,環保的手段不僅僅是「濃縮+隔離與稀釋」,以廢水處理為例,廢水中的主要污染物分為可生化污染物和不可生化污染物。可生化是指可以通過微生物的生物作用降解去除,如大部分有機污染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油脂等)。例如我們給污水處理池提供氧氣(強制供氧),培養出高密度的微生物種群,然後這些微生物以水中的有機物為食,把有機物吸收、利用,最終變為二氧化碳、氮氣,水等,然後我們把過量的微生物聚集在一起,壓出水分,變成污泥,這些污泥進入垃圾填埋場填埋,或進一步處理後進入垃圾焚燒發電廠焚燒發電。在這個過程中,大部分污染物被徹底分解為無污染的無機物質(CO2、N2、H2O等),少部分污染物被富集濃縮,再轉移或隔離。

廢水中的不可生物降解污染物,我們通常採用物理化學工藝來處理。比如說以六價鉻(Cr6+)廢水。六價鉻是劇毒物質,一點點含量就可以對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而且鉻作為重金屬,可以在動植物體內富集,並通過食物鏈傳遞。針對六價鉻廢水,我們首先通過加入還原劑,把六價鉻還原為毒性較弱的三價鉻,然後加入片鹼(NaOH),使三價鉻生成不溶的氫氧化鉻固體物質,再通過混凝沉澱作用去除,最後把這些沉澱物壓濾成污泥,交由專業的固廢處理公司處理。這樣,廢水中高污染性的六價鉻,變成了低污染的氫氧化鉻污泥,並由專業的公司再處理(一般是水泥固化再填埋)。

。。。

環保是一個複雜的行業,在中國還屬於起步階段,難免有些魚龍混雜,也許受目前的技術手段或經濟條件限制,不能徹底的處理污染物,但兩害相權取輕,環保設施的建設和運行確確實實會減少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因此,作為一個工作在環保一線的人,我可以說,我們是在做一件有意義的事,是在實實在在的為保護環境做貢獻。


先上結論,在可以預見的將來,我國的環保行業仍然會是你現在看到的這個樣子。

你開企業的目的是什麼?很顯然是為了賺錢。既然是以賺錢為目的,那麼在產出一定的前提下,自然是怎麼省錢怎麼來了。對於一個已經在那裡的企業,如果沒有環保部門的監管,企業主是沒可能有治污的動力的。畢竟治理污染不能給企業創造一分錢的效益,反而會給企業造成負擔。那麼當面對環保部門的監管的時候,企業肯定是怎麼省錢怎麼弄了。

當你明白企業主心裡是怎麼想的時候,你就知道為什麼會有偷排和數據造假了。有的污染物超標排放到環境中短時間是看不出問題來的,當環保部門的監管不是特別嚴格的時候,企業主省錢的做法是上一套設施做個樣子給環保部門看。環保部門來檢查的時候就開起來運行,環保部門的人走了之後就立馬把設施停了。設施停運的期間怎麼辦?那就自然是偷排了,偷排要做到不一眼被人發現怎麼辦?那自然需要配套的編造數據了。

然而某些地方環保部門的管理實在是嚴格,要求在線監測並且數據直接和環保局的系統聯網,有的還要求做到同步的視頻監控與環保局聯網。在那些地方的企業要偷排和數據造假就不那麼方便了。那麼那些企業會怎麼辦呢?

那麼我們首先要看一下,環保部門監管嚴格的是哪些地方?不單只是我們國家,放到全世界,環保部門監管的嚴格程度和當地的經濟水平正相關,原因我就不細說了。在中國,這樣的地方就是沿海較發達的地區了。同時,需要規避環保部門監管的是哪些企業?很明顯就是那種重污染的例如化工、有色冶煉、鋼鐵、煤炭、電鍍等行業。而根據我們國家的產業政策那些企業在沿海地區都是屬於限制的,很多這種類型的企業已經搬到了內地或者是處於正在向內地搬遷的路上。而相對於沿海來說,內地的環保監管不那麼嚴格,恰好給了那些企業偷排和數據造假的空間。

至於答主提到的副產物的問題,首先,副產物的出現是必然現象,任何行業都只能做到減量而不可能做到完全杜絕。即使在環保監管很嚴格的情況下,企業只要做到符合排放標準就可以不再理會環保局的其他要求。企業要減少污染物的產生的辦法有很多,可以選擇改進生產工藝、選擇品質更高的原材料、換更加先進的設備。但是無論採取以上哪一種方式,都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就是錢。而且無論是哪一種方式都只能做到污染物的減量,不可能保證污染物為零,甚至能否使污染物降低到國家相關排放標準以下,都還不能打包票。

既然採取了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產量的措施還不能保證三廢的達標排放,那麼作為企業主,自然是沒有動力花錢去做這些事情了。

到了末端治理環節,不管你採用何種處理措施,物質不滅定律你總該還是要認的吧。各種污染物都不可能憑空消失,你只能把它們從一種形態轉化成另外一種的形態。對於有機物一類的污染物,你可以把他們轉化為二氧化碳、水等對人體無害的物質。但是對於重金屬一類的污染物,只能通過一些手段讓重金屬轉化成不容易釋放到自然環境中的形態,也就是將廢水和廢氣中的重金屬轉化成固體廢物之後再進行安全填埋。

這些含重金屬的固體廢物就是一種典型的題主在問題中提到的副產物了,問題就在於以可以預見的將來的技術水平,想把那些副產物轉化成完全無污染的物質,幾乎是不可能的。但是相對於把讓污染物直接排入大氣和水體裡面造成的後果,把那些污染物轉化成固體廢物最起碼可以將那些污染物納入人類的控制之下,至少那些污染物對於人類而言風險要小得多。

所以說環保並不是將環境風險降為零,而是盡量讓那些風險可控,風險可控對於人類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環保產業的一部分意義就在這裡。


關鍵在全面從嚴治黨。

出路在民主監督,新聞自由。


謝邀。

我國的環保是一個工業產業的分支,跟石油化工、冶金、鋼鐵、房地產都是一回事,要是能想通這一點,這個問題就已經迎刃而解了。

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國的環保搞得都是末端治理呀,什麼叫末端治理?就是除了生化解決掉的那麼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問題之外,其他的事情都只是在做污染物的遷移,而不是污染物的減排和降解。前端排放的污染物總量壓根沒有任何下降,後端的末端治理各種設備藥劑耗材的生產還要消費大量能源產生大量污染,這種產業除了名字叫環保以外,跟環保根本就沒有任何關係。

什麼?你讓大家都從源頭去考慮污染減排?你要推動清潔生產?你還要本質環保?你這是要砸那些沒半點技術含量只會生產末端設備的環保領域的「希望企業」們的飯碗哪!你這是要掀我國環保產業最後的遮羞布啊!

你這是要瘋啊!!!


讀書的時候就已經產生迷茫了。選擇環境專業到底是在保護環境還是破壞環境。中國環保太依賴於政策了。個人的力量無從選擇。


我也是環保從業者,但是主要是雜訊,這個行業可能還好一些,達標不達標數據說話,沒有造假的餘地,如果說工作是在造福社會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可能有點大,但是真心感覺給工廠、公路,寫字樓等各種環境治理後看到使用人員的笑臉感覺還是蠻自豪的,我們可能只是做了一些我們分內之事,但是對別人有一些意義,這可能就是我從事這個行業的動力,另外環保以後更好感覺還是要靠法治,法治的健全,使污染的處罰比重加大,讓污染得不償失,可能會好一些


今年年末之前,國家就會推出針對虛假報告這塊,一次警告兩次推出的內容吧,也就是說假如你以後再出現虛假報告,罰款是小錢,治污費至少500萬以上,責任人拘留,2次就強行讓你退出這行業,同時幾乎除了環保局能改數據以外,其他人都無法更改數據了,


廢氣處理相關。

搞環保就是把不可控變為可控,最起碼看起來可控。廢氣處理也是要麼進水裡,要麼燒掉。關鍵是要有錢,對企業來說搞環保就是白花錢,還是要看政策。

經濟發達還好說,北方有的地方根本不想花錢。本人北方人,在南方工作,過年回家真的要被嚇死,周圍一片化工廠,所謂的環保政策就是停業(晚上就呵呵了),還有就是洒水。真是搞的有聲有色啊。但是沒辦法啊,先不說企業不想花錢,即使花錢了,就被允許繼續開了么,還不是要和別的企業一樣看政策,畢竟經濟沒發展到那一步。

個人看法,隨便說說,歡迎指正。


環保執法者別打 你就知道環保是一個什麼樣的性質了


末端治理本來就是污染物的遷移和轉化,副產物做的好就可以利用,做不好就是產生新的污染。就拿脫硫的其中一種,石灰石石膏法來說吧,主要是石灰石吸收二氧化硫,再氧化生成石膏,去除的是二氧化硫,排出去的是二氧化碳和石膏。你覺得是二氧化硫危害大還是石膏危害大?前者不提環保部門監管,周圍老百姓分分鐘舉報你,後者雖然大部分石膏質量差,反應不徹底,雜質多,無法利用,難以處理,但是老百姓不知道啊……你處理了之後生產就沒人舉報了啊,企業就能正常生產了啊……所謂老百姓最關注的是廢氣,最難處理的是廢水,最容易出事的是固廢,你把廢氣處理好了,廢水沒有明顯顏色和異味,誰會關注你其它東西啊……環保部門監管力度就那麼回事,有能力上這種措施的企業都不會小,這可不是說關就關的,關了財政收入咋辦,一大堆員工待就業咋辦,都不是環保部門能解決的事,所以現狀就是這樣,只要沒人舉報,說的過去,就這麼過去了。想要提升人民的環保意識,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別說本國,就是他國解決環境問題的方法不也是污染物或者污染企業向第三世界國家遷移嘛!目前而言,環境污染治理的歸宿在於如何將污染物資源化利用。


國家賦予環保部越來越多的權利,環保垂直管理,環保兩院共同打擊環境違法犯罪等等,政策已經在路上了。


你可以僅僅把這當一個行業,就像其他行業如蓋房修路,並帶著一個道德高帽,就像僧侶信仰釋迦摩尼,這樣你會不會舒服點?


環保難道不就是這樣么?

用一種污染換另一種污染。

比如我們搞污水處理,說到底不就是把固體或液體有機物變成二氧化碳甲烷還有污泥么?

然後再把剩餘污泥拿去堆肥,繼續變成各種臭氣,變成各種更難降解的污染。

這是咱們專業的特色,習慣就好


我國和發達國家最大的差別就是法律的設立和執行力的差別


推薦閱讀:

湖泊的水質污染是不可逆的嗎?
為什麼大馬路不種果樹呢?
如果把核廢料放射性物質均勻消散在足夠巨量的海水裡這樣處理核廢料不行嗎?
一堆快遞盒如何利用起來?
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難道真的不能並行?

TAG:環境保護 | 環保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