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 平台和銀行託管合作後,相比於第三方支付,產品端得到了哪些優化?

前日看到招商銀行和你我貸合作,網上有相關的介紹,但是沒有在產品端又獲得了哪些便利方面沒有介紹,比如提現是不是T+0?大部分都在介紹資金託管等云云,看完都覺得和第三方支付的託管沒差啊


前面各位都從資金安全形度談了P2P平台資金由銀行系託管/監管的意義,與託管到第三方支付相比,銀行系肯定更靠譜。

只不過,P2P平台資金由銀行託管/監管就萬事大吉了嗎?資金安全難道是衡量託管/監管的唯一指標嗎?資金託管到銀行系難道就安全了嗎?

既然題主關注銀行、第三方支付託管產品端的對比,不妨從如下一些角度考慮一下P2P平台資金託管到第三方支付/銀行的優劣(此處只討論合法經營的P2P企業、第三方支付企業,同時假定未來監管政策上允許第三方支付提供託管服務):

1、託管的品牌收益 VS. 託管的各種成本

投資者應當樹立:「託管 ≠ 資金安全」 的觀念將資金託管到銀行,只是規避了原有投資人資金直接歸集到P2P平台法人或關聯人對私賬戶下所引起的跑路等非法使用風險。 除了跑路風險外,P2P平台更大的風險還在於P2P本身的業務模式、風控能力、管理能力等方面。

從行業健康發展角度,銀行、第三方支付平台對此更應當負擔起責任,不應當過度誇大銀行託管/監管模式的功效,避免類似以前大家認為的「銀行理財無風險」錯覺引起的各種糾紛。雖然各家P2P從品牌推廣、市場競爭角度都不可避免地會擴大自己與銀行的託管合作關係。

因此從P2P平台角度而言,以「資金託管到xx銀行」為噱頭+「本金安全」為暗示語,肯定能夠吸引一堆不明就裡的投資者,對於自身的品牌肯定有價值。

但銀行也非傻瓜,要規避掉各種潛在風險,肯定會在託管成本、託管接入門檻、介入後的監管規則上做諸多限制,這些限制肯定會在模式創新/偽創新限制P2P平台的發揮,最終影響短期及長期的收益。

2、託管企業所能提供的增值服務及成本

託管服務不單純只是資金本身的託管,還涉及託管方所能提供的增值服務能力,例如風控運營管能力及模式輸出、平台運營能力及模式輸出、風控平台、支付解決方案(代收付、移動支付、在線支付)、身份認證等等以及對應的成本。

3、規範化運作 VS. 創新速度

P2P行業目前還初步最初級的拓荒階段,大家在業務模式基本上還是同質化競爭,未來在創新上尚有諸多的空間。

銀行系的規範性運作意味著其安全是第一位的,創新是第二位,因此對P2P企業的模式創新肯定不會及時響應。

4、傳統金融思維下的服務能力 VS. 互聯網思維下的運營能力

P2P平台可以算作互聯網運營型平台,意味著需要在運營過程中快速響應、小步快跑,銀行系及第三方支付在平台接入門檻、接入支持、7x24小時的響應、需求定製能力等都可以作為考核指標。

5、不同規模P2P平台從銀行或第三方支付所能獲得的戰略合作機會及資源支撐


利益相關:P2P公司產品經理,最近正埋頭做銀行託管的事兒。

問題有些老舊了,不過隨著中國人民銀行等十部委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出台,其中第十四條規定如下:

(十四)客戶資金第三方存管制度。除另有規定外,從業機構應當選擇符合條件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作為資金存管機構,對客戶資金進行管理和監督,實現客戶資金與從業機構自身資金分賬管理。客戶資金存管賬戶應接受獨立審計並向客戶公開審計結果。人民銀行會同金融監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實施監管,並制定相關監管細則。

在合規的壓力下,各個平台自然會加快步伐,這個老問題,也就有了些新意。

一、答題前,先說一下題主關心的「你我貸+招行」的銀行託管。

我司一開始也是找的招行合作,結果期限一拖拖了快一年卻一直沒有給解決方案。我司只好換個銀行重新來過,於是進度條就忽然走了起來,預計過完年新版系統就能上線了。

由此推測(不負責任的推測),估計是15年年初你我貸與招行達成了合作意向,定好了大致時間節點。你我貸一想,銀行託管這樣的大好事,當然要早點讓用戶們知道,就把新聞給發出去了。

萬萬沒想到,招行強力坑隊友,10個月過去了,解決方案連影子都沒見到,更別說進行研發了。於是在招行面前受盡委屈的你我貸,投入了廣發銀行的懷抱尋找安慰,具體進度見該帖子:【存管項目進度披露】第6周:1.11-1.15

二、接下來回答一下,「P2P平台進行銀行託管後,產品端會有哪些優化」

1、要講清楚這個問題,我先舉例說說什麼是銀行託管

假設:P2P平台A在銀行B進行了銀行託管。

那麼意味著在平台A投資的用戶,都需要開通一個自己名下的銀行B的電子賬戶,這個電子賬戶大家可以理解為銀行卡(有卡號,有開戶行,開戶名等,只是沒有實體卡)。

假設這個用戶名叫張三,那麼張三的電子賬戶餘額,與張三平台A中的賬戶餘額是互通的。

2、接下來看一下,這對張三在平台A的充值,投資,提現三大流程都有什麼影響。

1)張三要充值100塊。

這句話翻譯一下,就是張三同學想把100元放進自己銀行B的電子賬戶中。

這不就是轉賬嗎!跟我們平日里的轉賬沒有絲毫的區別了,支付寶,網銀轉賬,線下匯款等,想怎麼用都可以,平時大家怎麼給一個知道了銀行卡號+開戶名字+開戶行的銀行賬戶轉賬,這裡就可以怎麼轉賬。

除此之外,主推的當然還是第三方快捷支付的方式進行充值,做了銀行託管,基本用的都是銀聯

2、張三要把剛充的100塊投資了

就是張三同學想把自己銀行B的電子賬戶中的100塊錢,投到平台A上看到的某個項目中。

這不還是轉賬嗎!把張三電子賬戶里的100塊轉到項目的賬戶里。

3、張三想了想,不投資了,還是把那100塊錢拿出來吧。

就是自己銀行B的電子賬戶里的100塊錢轉到自己名下的某個銀行卡中。

這不還還還是轉賬嗎!不過這個轉賬跟充值時候的轉賬還是有些不同的,因為這個電子賬戶跟普通的銀行卡畢竟還是不一樣,沒有網銀什麼的,只能通過合作的第三方快捷支付平台轉出,比如銀聯在線(我還沒見過用別的)。所以說,張三必須在銀聯上綁定一張卡,提現就是把電子賬戶的錢轉出到這張銀行卡中。

綜上,張三在平台A上跟錢相關的操作,說白了,就是錢從他的電子賬戶中進進出出。

3、我們可以說一說,銀行託管帶來的,產品上的優化了。

1)安全合規,做了銀行託管的平台比起沒做的,總歸還是可靠些的,這裡不展開了

(宋老闆 @宋煒 在這個回答里論述了這一點,大家可以看看:P2P 平台和銀行託管合作後,相比於第三方支付,產品端得到了哪些優化? - 宋煒的回答);

2)充值途徑增多,方便了;

3)提現支持的銀行卡增多,但凡銀聯支持的,都可以;

4)充值提現,走銀聯的話,基本都是秒到賬;

5)直接由銀聯接手了實名認證這一步驟,從此這個步驟徹底可以省略了,對應的錢也省掉了;

6)……(一時也想不起還有什麼好處,啥時候想到再補充吧

4、此外,我還想說說用戶體驗變差了的地方。

需要說明的是,下面大多是從我司的個例來說存在的問題,並不一定具有普適性。

1)增加了用戶的學習成本,整個系統都換了,需要用戶花時間去了解;

2)銀聯在線快捷充值時,要在銀聯的頁面輸入銀行卡密碼,與常見第三方支付還是挺不一樣的,又涉及到了敏感重要的信息,需要用戶適應;

3)提現需要跳轉到銀行B的頁面校驗電子賬戶的密碼;

4)目前我們合作的銀行要求進行投標驗密,也就是說,用戶每次投資前都要跳轉到銀行B的頁面校驗電子賬戶的密碼。我的內心幾乎是崩潰的,正在努力跟他們協商是否能去掉或優化這一步驟。

以上。


前P2P從業人士來說

不要相信那些平台的話

目前來說,沒有完全的純粹第三方託管,甚至是說做不到,為什麼?

因為目前的託管模式就不是為P2P平台開發的,不管是平台也好,還是個人借貸也好,他們不在第三方託管開戶,錢就意味著一定會通過中間人取到手裡

如在第三方託管平台開戶,首先是周轉成本,開發成本,包括可控的風險都會大大的增加

而且不碰錢怎麼賺錢?

給用戶的都叫收益,項目其實本質還是借貸,高利貸

還有一個問題,如果全部的流程都在第三方託管完成,所有的信息,模式及資金流,都在別人的手中掌控,等於被綁架,人隨時可以靠這些數據去吞併你的模式

哪個公司現在都不傻

現在比較主流的是銀行監管,而不是託管

至於監管還是託管,這裡面的水分太深,很多都是表面的障眼法,誰也做不到真的透明,尤其是對用戶層面,資本家遊戲的手段,很多都是靠跟銀行的關係來的,真正透明化只能說等著政策落地或者哪個第三方託管做重大革命,不過誰先革命誰就會被群起而攻之也是必然的


對於P2P企業不斷的去嘗試跟銀行談合作,談託管,其實最重要的動力,還是來源於有銀行的合作可以給平台在徵信上面可以做很多背書,其實跟銀行合作與第三方合作,對於平台來說,其資金的安全度相差不大,對於投資人來說,其實更加不知道其中的差異,只是感覺上銀行要比第三方支付更正規,更安全。之前包括平安銀行、交通銀行都有傳出跟一些P2P平台簽約的消息出來,但是最終沒有一個是真正落地的,所以從中可看出真正要實現與銀行的託管有多難,如果哪家平台能率先跟銀行展開託管合作,其品牌效應將非常大。


首先,銀行還沒有實現無縫鏈接式的跨行支付,所以必須依賴第三方支付機構的支付通道。比如投資者和借款人分別在A、B銀行開戶,交易資金在C銀行託管的情況,目前只有藉助對接了多家銀行系統的第三方支付工具,才能順利實現交易。

其次,銀行的長項是提供合規嚴謹的標準化產品。但目前中國的數千家P2P平台商業模式和業務流程都有差異,銀行如果要逐一針對平台提供個性化產品,會增加大量成本。

這兩點可能意味著,第三方支付機構完全可以在P2P平台資金託管的領域與銀行共分一杯羹。9月11日,易寶支付和中信銀行就攜手推出了「支付+運營+銀行存管」的P2P資金聯合存管產品。此前富友支付也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開展了P2P資金託管業務的合作。

詳見我的專欄文章 第三方支付和P2P平台會死多少? - 煮歷史品金融(P2P平台監測) - 知乎專欄

更多內容歡迎關注我的微信訂閱號煮歷史品金融哦


為什麼題主看不大出「銀行託管」之後的好處?

因為有些好處沒法直接提,這話得從(我所了解的)中國P2P金融借貸行業的問題說起。 @涼意 如果有嚴重BUG請立刻指出。

假設不考慮「開始就抱著騙錢目的」這種情況,P2P金融行業最大的問題是「剛性兌付」和「資金池」,而這兩個問題其實歸根到底是「剛性兌付」的問題。

理論上說,P2P金融借貸的平台,是一個中間商,和房產中介的差別不大:在供給和需求端的鏈條上,負責信息整合,優化配對等等,其利潤來源是成交合同的傭金,當然,如果能在這一基礎上提供附加值服務另說(比如順便賣胡蘿蔔)。

而實際上呢?由於P2P金融借貸看似沒有什麼特別的准入門檻,而國內市場的潛力又很大,導致了兩個結果:

1.P2P金融公司一擁而上,成百上千地冒出來,不但良莠不齊,而且導致了激烈的客源競爭。

2.各種無法在銀行或信貸公司滿足的借款需求,都堆積到P2P平台上,導致那些根本不適合進行P2P借貸業務的借款方(比如賭徒),也參與了進來。

理論上說,第2點所帶來的問題,完全可以通過P2P平台的盡責調查和風控來很好地解決,或者以抵押物的形式加以控制。可惜,由於第1點的存在,大部分平台是沒有「能力」也沒有「意識」,去完成這些工作的;而那些「有能力有意識」的平台,由於在「客源競爭」中消耗了大量的資源,做的也不盡如人意。(比如我有個項目,需要2000W,A平台需要提供至少1000W的抵押物,B平台不要任何抵押物,我就選擇B平台了。)

以上幾點綜合,帶來的化學反應,就是國內P2P平台極其重視客源,同時其上的借款方又比較容易出現逾期和違約的問題。而一旦這種逾期和違約出現,新進用戶肯定是沒戲了,就連平台中哪怕沒有收到波及的其他客戶,也會由於對於自身資金的擔憂,離開平台,從而導致大量客戶流失。

好,那麼萬一發生了違約,P2P平台該怎麼避免客源流失呢?

很簡單,平台或其合作的擔保公司(基本是關聯方,不太可能是純粹的第三方)掏錢把借款方的損失墊上,一旦有平台開始這麼干,這種事情就形成一種「剛性兌付預期」,你不這麼干,你的平台就沒有客戶來借出了,因為人人覺得我借出就不能賠,還必須拿到很高的利息,還不出你平台得負責到底。其實,按道理說,這錢你借出的,你賠了,你只能自己吃進,和「醫生讓你保大人,你不幹,結果老婆孩子都死了活該」道理差不多。

問題在於,P2P平台不是央行,不能印鈔啊,就算違約出現,能搞到錢,可能也要一段時間去籌措資本,但那幫借出方是不會等的,怎麼辦?

有辦法。我這個平台不是每天有流水么?不是每天都有客戶在投標進來么?我把這些錢都進到公司的某個賬戶里,然後「統籌管理」,這就是資金池。這樣,如果有某個標的違約,我都不用通知客戶,而是從資金池裡拿一部分錢出來,作為利息或本息,還給這一標的的借出方,然後我再想辦法要債啊,再融資啊,或者多弄幾個客戶多收點傭金,把這個資金敞口Cover掉。

看到這裡,是不是有一種「龐氏騙局」的感覺?沒錯,就是拿後來人的錢填前面的窟窿,其實許多P2P平台倒掉,不是因為他們拿了客戶的錢跑了,而是資金池裡的錢已經不足以Cover之前一個個的窟窿了,無法實現「剛性兌付」了,一夜之間,「剛性兌付」打破,借出方擠兌,資金池完蛋,平台倒閉,最後接盤的那幫借出方血本無歸。

另外,資金池還有一個問題,P2P平台一旦使用資金池模式,其道德風險不可控:很可能這個平台拿了這個錢,不是借給標的上的借款方,而是自己拿去做投資了,結果一旦虧損,借出方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

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了銀行託管」這一招。

銀行託管,就意味著借出方的資金,只能按照借款合同規定的方向流動,而不能被P2P平台實際控制,因為這些資金不是進入P2P平台的賬戶,而是銀行的託管賬戶,P2P公司是沒有權力使用這些資金的,僅僅有權指示銀行根據合同規定流動這些資金。(比如,平颱風控最後確認了借入方的各項資質,指示銀行放款給借入者)

這樣就解決了「資金池」這個問題,借出方的資金避免了被P2P平台填坑或挪用的風險。

但!這並沒有解決「剛性兌付」的問題,因為「剛性兌付」的關鍵,不是P2P平台給的承諾,而是極度缺乏金融風險常識的借出群體的一種「預期」。

而現在,資金池又沒有了,所以,今後可能會頻繁發生的事情,是上門鬧事。

是的,準備好迎接「P鬧」時代吧。


目前江湖上傳說中,銀行有P2P監管系統的只有兩家:平安和中信,但存在著銀行可能為P2P平台背書風險,所以基本不推廣。

監管主要解決的資金監管和賬戶見證,確保資金流轉的合法性,但很多P2P的項目標在源頭上就存在問題,所以過程也是有問題的,導致結果也是有問題。

所以,監管不會使P2P有什麼本質改變,關鍵還是靠自身能力提升。


這題我來答

利益相關,託管行從業人員,已有p2p存管產品正式上線

首先說明,存管和託管的概念差距是很大的,不過平台肯下決心的話,還是可以把存管做的很接近於託管

提升的方面有

1.聲譽

2.合規度

3.透明度

先佔坑,回頭試情況細化答案


和銀行合作在現在頻繁跑路的背景下賣點無非是強調資金託管安全性


智商稅的損失,無法通過工具優化來減輕。


託管第三方和銀行的對比

投資的錢最終去向

第三方:錢在第三方支付公司

銀行:錢在銀行

通道方面和服務方面

第三方:因為做了很久網上支付所以通道要比銀行的穩定,而且與第三方是合作關係基本會盡量的去滿足平台的要求,可接受多家銀行充值(每家支付的銀行數不同)

銀行:因為p2p是做了銀行不做想做的業務,然後銀行還專門請了技術去給你開發個通道所以客戶體驗有待解決,一般只接受他們自己銀行的卡別家的卡相當於跨行轉賬,服務的話,大家都懂得

收費方面

第三方:通道費,保證金

銀行:通道費,年費(很高中小性的平台基本負擔不起),保證金

信用方面

第三方不如銀行

體驗

第三方:體驗稍好

銀行:非常不好(積木盒子可以去體驗試試)


所謂的產品端無非就是三種,一種就是平台不經手資金的直投模式,一種就是債權轉讓式的產品,最後一種就是資金池試的體驗產品。

只要是使用了託管的,不管是不是和銀行合作,都已經避免了後兩種產品的模式。這和銀行沒關係。

什麼債權轉讓式的產品、資金池式的體驗標用不用資金託管都一樣。

總結一句:為了增加品牌公信力而已。


某三方資金託管平台天天給我打電話推薦他們新的銀行託管合作業務╮(╯_╰)╭有差別嗎


對於網貸平台來說,多了一個流通環節,反而多了風險。


個人覺得所謂的銀行託管與其他的第三方託管,或什麼委託劃扣並無太大差別,僅以此為噱頭去營銷。 安全性肯定是比自建資金池安全多了。本身p2p企業是不願託管,但近年一些騙錢公司太多,卷錢破路弄的p2p名聲大臭。沒辦法,只能與其他企業進行合作,提高可信度。就連陸金所也是如此。


所謂的第三方平台實際上平台還是可以碰資金的,所以認為還是銀行監管和託管會更能保障投資人的利益!


銀行現在是主動方啊~越來越接納P2P。產品也慢慢融合了


首先這片市場上目前所謂的p2p用第三方支付的託管機構不合格,都是忽悠我等監管小白的,記住目前第三方支付只有匯付天下才有資金監管的資格,其他都是她們自行相互勾搭yy的。

第二,為什麼p2p現在開始尋找銀行作為其資金監管的管家。毫無疑問的是2015年是監管政策將盛行的一年,普惠金融部又不是拉出來隨便遛兩圈的,既然有監管要求p2p平台走向透明化,而透明的重點環節就是p2p平台不能自建資金池,那麼問題來了?我既然不能自建資金池,那我需要一個既能託管又能監管,還能增信的一夥伴呀,此時此刻銀行成為了其目標。

第三,至於其客戶端的產品來說,當然會有部分變化和豐富,比如將銀行的業務融進p2p的,現有的類abs,資產錯配等業務未來都是p2p平台的重點業務,對銀行自身來說也是益處多多呀,無論是對銀行自己想yy出來一個p2p,而且對於擴大信貸空間開展都會有重大意義。

~2015.2.產品公園http://pmparker.com


推薦閱讀:

同盾科技能給P2P平台帶來哪些優勢,它提供的服務是怎樣的?
一個 P2P 平台的詳細運營框架是怎樣的?
阿里巴巴「招財寶」的發布對 P2P 行業的衝擊有多大?
P2P 網貸的投資人都是什麼人群為主,為什麼他們選擇這種形式的投資?
如何評價 P2P 網路貸款投資?風險在哪裡?

TAG:第三方支付 | 銀行IT | 銀行業 | P2P網路借貸平台 | P2P金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