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工科行業的工程師是否已經淪為新時代的農民工,被金融和 IT 行業完爆?

收入不但起薪低(中位數、平均數都低),中後期發展潛力也小,從業5-10年的高級負責人的收入大概只相當於金融IT行業新手或1-3年從業者的收入。一般30萬RMB就能很好的打發他們一個總監/高工了。IT、金融的高級工程師或者總監看到30萬隻會覺得不過爾爾而已,知乎軟體三巨頭更是號稱各個年薪百萬,年入三四十萬根本滿足不了金融、IT從業人士的胃口吧?他們行業里應屆畢業生起薪沒個小二十萬或二十萬起都不好意思見人。(傳統工科「越老越吃香」?誰能告訴我,難道IT、金融行業的從業者越老越不吃香,經驗越多資歷越老越會被淘汰?)

同等的智力和體力付出,收入卻被甩的遠遠的。

還有論工作量、工作強度和工作時間,各類工程設計行業的工程師,或者是現場工程師,未必比碼農和金融民工低,但他們連上網喊苦的時間都沒有啊(題主算是少見的一個?)。

工作環境更不必說了。傳統工科的工程師負責前期建設,就是為金融民工和碼農營造一個舒適的工作賺錢環境的。

另外我還沒聽說過有多少學基礎數學/物理的人轉行會特意轉到金融、IT以外的傳統工科行業來的。這是為啥?很明顯是錢和工作性質、環境的問題啊。(數學和物理就業不是很好,而且數學物理基本往高了學的也就是數學,金融玩的也是數字,所以跳過去很自然;傳統工科光有數學知識不夠啊,就這麼簡單)


應屆碩士生,今年找工作,電力電子專業,電氣工程下面的一個外行人基本沒聽過的專業。

如果說是起薪的話,確實被金融和互聯網行業要差,我們今年雖然形勢不錯,找到的工作工資也不低,10W~18W之間,基本上實力不錯的都有至少一個15W的offer,但比起互聯網來說差距還是比較明顯。

但我想說,每個行業都有它的爆發期(朝陽期),但大多數的時候,還是處於一個平穩發展的時期。說現在互聯網行業屌,我來說說我們電力電子行業真正屌的時候。我導師最早幾屆碩士(02~04年畢業的),那時國內能培養合格電力電子學生的高校一個巴掌都數的過來(也許就浙大,華科,西交,南航?),每年全國畢業的合格電力電子碩士50個左右,當時各大企業都像綠了眼睛的狼一樣來搶這些學生,當時給的工資就是10W/y(02年10W!),當時上海的房價才4000不到(聽我師兄說的,未考證),我師兄工作第二年就首付買房了。。。

現在呢?02年到14年,也就12年過去了,上海的房價翻了10倍,我們應屆碩士的起薪大概漲了50%不到,毫無疑問,電力電子這個行業從朝陽期過渡到了平穩發展時期。

說怎麼多什麼意思呢?互聯網行業現在無疑是朝陽行業,合格的碼農供不應求,但10年以後呢?我覺得很大的可能會回歸一個比較理性的狀態。如果你現在只是個大一的學生,讀完碩士工作要7年以後,那時的互聯網行業是否會像現在這樣火爆?如果你現在就進入了互聯網行業,你是否想過10年以後你的核心競爭力在哪兒?

所以,我十分不贊成,為了賺錢,以投機的心態進入互聯網行業(我當然不針對真正熱愛這個行業的人,我覺得這樣的人在哪個行業都能做的好)

-------------------------------------------分割線----------------------------------

扯遠了,收回來,我想談談傳統行業的競爭力在哪兒(當然只以我的電力電子專業為例)。

這次找工作,面試了好幾家單位,和許多工業界的真正厲害的工程師交流過,感覺還是收穫很大,關於我們行業的核心競爭力,總結下來就一句話:

你在這個行業沉潛的時間越久,積累的時間越久,你的競爭力就越大。在電力電子行業(我覺得換到另外一個傳統工業也一樣),一個資深的工程師的價值,是遠大於應屆生的。

可以看看互聯網行業,阿里星計劃應屆生60W上不封頂,byvoid(不知道這個大牛的自行百度),真正聰明的年輕人創造的價值一點也不低於幹了好幾年的老碼農,行業內的老人也許弄不好就會被新人給替換掉。但在電力電子行業則永無可能,在聰明的應屆生,由於缺乏實際的工程經驗,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勝任一個完整的產品開發的,相應地,也就難以創造什麼價值。

以自己為例,自己應該算是國內應屆電力電子碩士生能力比較強的了(反正這裡也沒有人認識我,我就不謙虛了,研二階段和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合作一個項目,由於表現出色,那裡在研二就給了我offer,那裡項目負責人這樣評價:幾年都遇不到像你這麼優秀的人才;到研三找工作,基本上想去的地方都給了我offer:GE,南瑞繼保,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華為,台達,匯川,思源。。。。15W+的offer有四五個;研二和電科院項目合作的時候,認識了一個美國的教授,他兩次向我表示願意讓我跟他讀博士。。。),扯這麼多幹什麼呢?我想說,即使我水平在應屆碩士生中算是可以的,但是現在讓我設計一個實際就能用的產品,我實話實說,不可能

你以為一個實際的產品就這麼簡單么?讓我做一個能在實驗室run的樣機,no problem。但實際產品?差得遠呢!高低溫?EMI?濕度?浪涌雷擊?結構?。。。哪一項不需要要去工業界積累?

面試匯川的時候,我曾經問面試官一個問題:變頻器的理論都這麼成熟了,為什麼我們國家的高端變頻器就是做不過西門子,ABB?

他的回答是:理論上沒有任何問題,差距在工程積累上,國內的產品,實驗室跑都沒有問題,樣機拉到現場一跑,面對不同的複雜工況,各種問題就來了。而這些工況,不去到現場,在實驗室是永遠想不到的。

他還告訴我,他們現在在做大功率的工程傳動產品,MW級的,貌似是用在海上油田的,產品都功能都做出來了,還不敢賣,先到海上跑一年再說,見見各種工況,不然心裡沒底,客戶也不會認可。所以差得還是在積累上。

再說說光伏逆變器,現在光伏行業也漸漸回暖了,所以帶動著光伏逆變器也小火了一把。你說光伏逆變器有什麼難的?理論太TM成熟了!但同樣的理論,一些小公司做出來的只有5年的質保,華為的逆變器有20年的質保(華為把逆變器中最容易出故障的風扇去掉了,有人說去個風扇這麼簡單還好意思說?內行的人請自己想想沒有風扇,全封閉結構,散熱還能做得這麼好是多麼了不起),5年質保和20年質保的差距,差在哪兒?還是在工程積累上。

電力電子,作為一個面向工程實際的行業,工程積累是如此重要,對於一個公司,一個產品線是這樣,對於個人也是這樣。所以在行業沉潛多年的資深工程師,是不太可能被新人替代掉的,這也就是我們傳統行業的工程師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最後傳兩張照片,上面是我做的逆變器,下面是公司的逆變器產品拆機的,仔細看看細節的差別,差別就在積累上。

知乎上電氣的同行太少了,真希望通過這個答案吸引到一些同行多多交流~ @嚴同, @FrancisQu, @陳章魚, 也希望看到你們這些真正的電氣牛人的回答。

-----------------------------------2015年2月2日update-----------------------------

真沒想到幾個月前寫的答案突然又收到這麼多贊,受寵若驚,愧不敢當。

評論太多,難以一一回復,統一寫幾句吧。

1、反思當時寫這個答案的心情,確實是有點激動的,自己被自己所在的電力電子專業虐了這麼多年,對這個專業真是又愛又恨,但不管怎麼說,這麼多心血花下去了,對這個專業,還是有一點點感情的。看到這麼多「傳統行業」的同行在這個答案下唉聲嘆氣,心裡確實有些不舒服。從大的方面來講,國家基礎工業的發展離不開這些傳統行業。從小的方面來講,無論是薪水,還是發展前景,還是能做的事情,自己的行業並沒有那麼多人所說的那麼不堪。故而一時激動,寫了這個答案,現在看來,這個答案某些用詞可能略微有些偏激,但道理上還是力求客觀的。

2、很多做互聯網的同學或者前輩質疑我說十年後互聯網會從火熱變為平穩發展這一觀點,他們認為十年後互聯網還是黃金髮展時期。這個我虛心接受,畢竟我不是互聯網行業的,對這個行業也不會有什麼精準的把握,但是仔細看我那段描述的應該可以發現我說這麼多的point是不贊成有一些人以投機的心態進入互聯網和金融行業,對於踏踏實實做事的人,無論是哪一個行業,我都是認同且敬重的。

3、評論區有一些人(應該是比我小的同學)稱我為「大神」,這個真是愧不敢當,我只是一個學得還可以的學生而已,我自己再答案中都說了,把我現在扔到工業界去,我沒有任何把握獨立做出能被業界接受的、高可靠性的產品(我研二給中國電力科學院做的項目也是預研性質的,只是做了個原理樣機,驗證某個最新提出的理論的。樣機只能在實驗室跑跑,當時在實驗室三方測試結束後,電科院那裡的負責人說要不要把這台機器拉到蒙東電網,在實際工況下試試,我嚇得臉都白了,說千萬別,放到室外,淋一場雨估計機器就掛了)。所以嚴格來說,我連合格的工程師都算不上。與互聯網相比,傳統行業確實需要更多的工業界的積累,不去現場,在實驗室閉門造車永遠無法成為合格的工程師,前路漫漫,與大家共勉。

4、評論區來挑事的,打嘴仗的,噴人的,統一不回復,讓你們自娛自樂去吧。

5、寫了這個答案,真心沒想到會受到這麼多人關注,雖然用的是網名,但是也被一些人認了出來,給我的現實生活也帶來了一些困擾,一度想刪掉這個答案。但是有很多同學私信我感謝我這個答案讓他們對電力電子有了感性的認識,我很欣慰,也許這也是我這個答案的一點點價值所在吧。

6、總結而言,這個答案是一個電力電子在讀學生的一家之言,看看就好,看看就好,別較真也沒必要較真,自身技術實力的進步是靠自己努力獲得的,在網上打嘴炮能給自身帶來什麼好處呢?您說是吧?


金融我不懂,把 it 和傳統工科對立起來是完全錯誤的認識。但是這種認識在中國比較普遍,這是因為我們的工科教育有問題。

it 技術能迅速提高一個行業的效率(沒有Email你們公司還能辦公嗎),迅速破壞一個行業的陳舊規則(比如阿里對渠道商的破壞),而且這個行業談不上原材料和基礎設施成本,參與分錢的主要就是人,薪水高一點是當然的。

但是很多答案的錯誤認識在於,為什麼 it 就不是工科的一部分?it 開發人員為什麼不能是你們那個行業里工程師的一種?難道畢了業去寫程序,就背離了專業嗎?完全不是。

比如說,每一個擁有程序員老公的會計系美女,都可能會碰到一種不期而遇的幸福,就是某一天你抱怨工作枯燥,然後你重複一萬遍的工作就被你老公寫了個 vba 自動化了。這種小打小鬧,一個程序員就搞定了。但是如果是大型財務數據分析軟體呢?進而,如果是顛覆會計工作模式的財務大數據創業公司呢?那必然要有財務經驗豐富的高手策劃,發起,帶領,而且手下也要有一大批懂財務的產品經理,甚至懂財務的開發工程師,測試工程師,售前售後,輔以編程、大數據、交互等領域的專家,才能把業務做好。那麼,這些人是被互聯網收買的財務逃兵嗎?我認為不是,他們仍然是財務行業從業人員,而且是其中相對優秀的一批。

我甚至有個極端的觀點,我認為各個行業一流的人才,除了那些搞研究的,在已有一定實操經驗的前提下,都應該考慮一下去本行業 it廠商或部門那裡工作,那裡最能發揮你的能力才智。尤其是工科生,像財務這種可能門檻不那麼陡峭,純碼農可以勉強兼顧,但是工程領域很多行業都不行的。因為工科的很多行業其核心知識,可以表達為「這個世界是一個偏微分方程,我們的專業就是花式解這個方程」,碼農跟這個距離太遠了,門檻太高。

中國和美國 it 界有一個大區別,就是美國各個工程行業的生產力工具大都是本專業的人自己開發的,比如數值計算類軟體,主力開發人員往往都是具體工程行業的,比如電磁的,流體的,土木的,而且往往有實操經驗。但是中國的工程師好像對開發軟體並不敢興趣,而 cs 出身的人又不懂行業知識,所以中國的生產力工具水平非常低,白白讓出了許多市場和高薪崗位給外國。而那些互聯網公司,也就只能做做娛樂性或者管理類的產品。

工科這個領域,編程應該和英語一樣,是一個工具性技能。參與某個行業的生產力工具開發的,應該主要是本專業工程師,cs 科班人應該是輔助。現在正好相反,工科行業的工程師不主動將本專業 it 化,反而把自己的專業和 it 割裂看待,把 it 化的工作看成和自己沒關係,認為這些崗位的從業人員賺錢多不合理。而大量純 it 背景的任務,由於缺乏行業背景,又做不了生產力工具,只能去做消費級產品。也算天道酬勤吧,這些公司最終找到了商業模式,賺了不少錢,成了資本寵兒。

這種時候你來說互聯網壓制工科,就沒道理了。本來各個行業的 it 化,互聯網化,應該是並行發生的,因為傳統工程師的缺位,才導致這些行業沒有這方面的創新,沒有這方面的崗位。這跟互聯網企業拿到多少錢有什麼關係呢?它拿到的錢多,難道不是因為其他行業逼得投資人不敢投資嗎?

說到底,工業4.0也好,工業互聯網也好,製造2025也好,主要的創新點雖然是 it 與工業結合,但是主要的創新者應該是各個行業拿起鍵盤的行家,而不能靠純碼農。碼農要是把你們行內的問題都解決了?那還要你們幹嘛?

ps:

幾句不嚴謹的討論,還得到了不少贊同,蒙各位抬愛,我順便聊聊對「專業對口」的看法。

前一陣我認識了一位老校友,開了個小型公司,專做應用層數據採集設備和平台軟體。

他們的產品原理倒是也不複雜,就是一個類似機頂盒的嵌入式設備,附帶各種業界常用的物理介面,以及 4g/wifi 無線介面。嵌入式板子上跑一個 linux,以及若干應用層協議服務(比如 IEC 61850、61790),還有一個 web 服務用來做配置。平台軟體就是負責接收記錄採集器上報的數據,提供實時監控界面以及各種報表,根據需求還能做一些數據變換,報警等工作。

請問,什麼專業的人去他那裡寫程序,算是專業對口呢?

計算機系算對口嗎?我不覺得,我印象中 CS 的人好像應該搞圖形學、編譯器什麼的,這麼 low 的東西似乎犯不著動用科班生。而且讓 CS 的人理解 IEC 那堆東西好像也遠了點,電壓電流什麼關係得先搞明白。

學通信的算對口嗎?好像也不是。什麼 CDMA、射頻、分時分相,都用不上,懂點 TCP 就足夠了,一點都不「通信」。硬體層的基礎模塊都是現成的,他們的硬體工程師不過就是畫畫板子寫寫驅動,EMC 都不用自己做,需要的話外包即可。軟體就更沒通信什麼事兒了。

自動化算對口嗎?也不算啊,什麼 pid、狀態方程、穩定性、信號處理,這些都沒有啊。自動化的專業知識根本用不上。

那學強電的算對口嗎?好像有點對口,可也就用到了很表層的東西,看規約方便一點而已,況且人家除了電力也做別的行業。

這樣算起來,似乎沒有專業是對口的。或者根本不需要什麼專業,門檻太低了。你會編譯 linux,或者會寫 C 程序,或者會用 Qt 搞點界面,或者會搞點網頁,就足夠了,大專都多餘,中專足矣,北大青鳥最適合。

可是他們招聘還是挺謹慎,北大青鳥還是不敢要的。目標基本放在強弱電或者通信背景有程序開發經驗的人身上,碩士最好,本科也可。薪水不能和互聯網大廠比,至少一線碼農 20 到 30 萬還是有的。

這說明門檻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低。

雖然你絕大多數時間,無非是使用現成的底層編寫一點業務邏輯,可是如果你完全不理解你處理的數據的物理意義,以及互相之間的關係,早晚會出問題。哪怕是 web 前端,我看了他們用 svg 技術開發的中心平台 bs 客戶端,那些數據展示項目,當你連你要展示的數據的量綱都搞不清楚的時候,你會缺乏基本的判斷力。

而且,這種行業的程序員是不可能整天埋頭寫代碼的。你得和甲方溝通,跟模塊/晶元廠家溝通,得去了解協議規範,得理解產品經理的想法。你至少要具備跟各種行業專家聊天的水平。

這樣看起來,上面的專業似乎都有點對口。

那你覺得,這種工作算是 it 呢,還是算「傳統工科」呢?學電氣的人去那裡寫程序,算是改行嗎?

我覺得不算。


作為一個工程師,看到這種問題真的非常難過,倒不是想說什麼工科報效祖國的話,而是題主說的基本都是對的。

工程師「越老越值錢」,這句話由來以久,我不喜歡這句話。

第一,它的比較對象並不是金融,it,甚至不是醫生,教師,而是原本最廣泛的職業——農民。農民在年邁之後下地幹活不如小夥子,所以老了往往「不值錢」。然而現在農業也在改變,也不是有勞動力就可以的,任何職業都需要專業而且經驗豐富的人。

第二,「老了才值錢」說明工科是一個經驗性很強的行業。很多東西無法用書本字面來表達,無法用系統的學習學到大部分知識,還要在工作中不斷打磨。某些老工人可以用超差的餘量加工出合格的零件,而換一個人,甚至換台機床,就不行了,這種「經驗」、「手感」是無法量化的。「越老越值錢」對應的不是其它行業的「越老越不值錢」,而是工程師自己的「年輕不值錢」。

工業的高起點,讓大多數普通人無法創業。大部分工程師就職於大型企業,而大型企業的分配製度註定工程師無法成為高薪職業。三年五年十年的期待薪金遠遠落後於許多行業。說句不好聽的,現在的工程師只是企業的「生產資料」而已。

工作環境差,勞動強度大,待遇偏低,枯燥,以及知識更新換代速度太快,都讓工程師們活的並不太幸福。 30萬,太多了,哪有30萬,畢業生年薪三四萬的多了去了,高薪的汽車行業也就十萬+,工程師的出路在於走上管理崗位,不能不說是一個莫大的諷刺。

戰爭時期無論哪個國家都是保護工程師的,連德國屠殺猶太人也要先把工程師登記出來。在亂世里只有技術是硬道理,科技就是拳頭。而在一個全面發展的盛世,工科的尊嚴卻逐漸在萎縮,你還為你是一個工程師而驕傲么?在別人問到你的職業的時候,是自豪的說一句工程師,還是腆著笑臉說一句做技術工作? 某些人說工科是國之根本,國之命脈。然而作為所謂命脈的人卻都在自尊線上掙扎。 亂世黃金,盛世瓷。同樣的,亂世理工,盛世文。


最近大家都在討論報志願的事情,我就順便說下我的一點看法。

對於就業範圍定位在體制內的傳統工科行業,非子弟是很難跟同水平的子弟競爭的。不要以為子弟們都是不學無術準備接父母班的,他們也可能和你一樣考試上學,只不過你選專業可能是一時衝動,他們是看好再走的。


第一次在知乎上說話,也是我關注的很久的問題。

先自我介紹一下,本人985傳統工科碩士。

我記得考高那會兒,08年的時候,都說計算機不好找工作,可能是由於本人身處四線城市,所以感受不到IT的力量巨大。

那個時候最熱門的專業,就是金融和土木,不得不說,那個時候房地產太賺錢了。當時接觸到的信息還有就是能源緊缺,需要新能源。同學當中去向最多的就是金融、土木、機械。

我最後選擇了能源。一方面是家裡人覺得工科男好就業,另一方面當時我覺得新能源有潛力(注意:是當時)。

後來學了能源才發現,主要的輸出方向包括鍋爐、空調、內燃機等,跟我想像的太陽能什麼的不太一樣。最悲催的是,這樣的專業很多課程跟機械是一樣的,而我最初是鐵定不想學機械的。

大學的時候,確切的說,從剛大一開始,我就確定不能工科那麼下去,當時沒想過轉金融,更沒考慮轉計算機。我參加了很多活動,覺得要走工加文的道路,還考了非工科的證書。

當然,選擇讀研很大程度也是對行情不夠了解,11年前後,尚德電力搞太陽能著實火了一把。我覺得還是能源讀下去,再加上那會兒節能減排呼聲很高,建築節能很火熱,那會兒房地產也是如日中天。

後來意識到,這些很多都是概念性炒作,這些行業火不火,基本上取決於國家政策和資金投入的方向。

嘗試轉行是沒有停止的,我去過一家美國的諮詢公司實習,感覺還不錯,後來因為要回學校做項目,實習就結束了,那個時候我真心覺得頁岩氣是個好方向,查找了很多相關資料。也不覺得IT能比能源好多少。

大概十個月後,我去了一家證券公司做行業研究員。最想做的是向能源方向,但是那個小組人員已滿,我到了另一個小組。當時學校老師天天催論文,我不得不吐槽一下的,工科老師有的很不人性,後來沒時間去公司實習,也沒有找到入門的感覺。

這是我一直想轉型的舉動,我也覺得自己適合做市場和分析類的工作。正如之前清華的同學所說,轉行沒那麼容易。難點不在於門檻或者知識難,難點在於你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切入點。剛好進入,否則你會不安心,不放心能不能有好結果。跟我一樣去證券的,不少也是工科出身,而且證券公司門檻挺高的,我覺得身邊的人都很優秀。

後來離職,也是因為學校事情太多,沒能安心實習。

這兩段實習讓我覺得,我幾乎不用什麼專業知識,需要的 很多是快速學習的素質和個人能力,生產資料只要一個電腦就夠了。

終於到了暑假,老闆同意實習。我也打算找個靠譜的,也就是能留任的。去了國內某車企,我不得不說,我們的生產資料成本太高了。我不想被人肉,就不具體說,但我可以說的是,生產資料一天的運行費用,遠遠超過我們那邊20多位同事的工資。

這是傳統行業工資低的很重要原因,因為公司把更多的資金給了生產資料,而不是而給勞動者。

傳統的製造業真的利潤不如IT 金融,那個時候更加切實的感覺到。車企算相對不錯的了,另外一個行業,就是醫療器械,我不得不說的是,這些年去了好幾個行業,也在不停的嘗試摸索。後來我去了某醫療器械公司。當時由於一些原因,實習兩個月後離職。

那個時候都有過轉行學IT的衝動,真心羨慕身邊IT同學的待遇。

其實,我也去過其他的公司實習,包括事業單位和私企,這裡不再一一說,是想感受不同的行業和公司,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和自己最喜歡的。

但是,這樣的經歷讓我最明白的是,也許你通過不停的嘗試,可以發現自己喜歡的和自己適合的,但是你不一定能剛好進入你想去的地方和行業,尤其對跨行業的來說,真的需要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才可以。

我到現在都還羨慕IT的同學。

說了真么多,最後總結就是。

傳統行業而且,很多工作崗位,生產資料佔據非費用大於人力,因此人力相對便宜。

IT和金融而言,生產資料的費用很少,公司主要支付的就是人力,因此工資高。

好,這是第一層的原因。

第二層原因,IT是相對於傳統行業,是新興的,工資可能高。

而對金融而言,應該是更高,原因是這樣的,任何行業和產業都有賺錢的環節,而越靠近上游的環節,越有主動權,就月賺錢。最最上游的環節是什麼?那就是掌握社會資源的環節,這個環節決定了資金的去向和資源的分配。金融就剛好屬於最上游的環節,另一個上游環節是什麼?出了錢,就是權。這就是為什麼公務員到了一定職位,受人追捧的原因。

最後總結,IT和金融賺錢。除了人力成本因素外,這兩個行業,一個是走在社會的最前沿,另一個是在社會的最上游!


先說結論:IT是對各個行業進行改革優化的工具,而不是傳統行業的競爭者。

  • 工程管理的理想形式是依賴軟體的流程無紙化(SAP,ERP);

  • 工程設計的理想形式是依賴軟體的有限元分析(機械ANSYS, 油藏數值模擬Eclipse);

  • 質量控制的理想形式是依賴軟體的統計學風險量化(如 BHI adv)。

目前工程公司的管理/設計/質量控制的現狀均和理想的差距巨大。

管理:

許多工程領域被國企壟斷,體制內效率低而體制外供應商承載了一些違背現代商業規則的負擔;絕大多數工程公司管理意識落後,流程不完善;商業辦公信息化程度處於發展中。

設計與質量控制:

各工程研究所,引入的工程設計軟體,幾乎清一色是外企的軟體產品。這類產品承載著幾個重要的意義:operation流程化,工程原理程序化,演算法集成化。而許多小型企業都是粗放的演算法,都還沒有達到需要軟體來對數據進行分析的程度。

關於以上兩點我講個插曲。去年我在能源類三大服務公司做工程設計的時候,曾和中石油某油田的一名高級工程師去殼牌做技術方案。從他口中我了解到,他們的定向井日報的報表都沒有一個模板,而設計軟體,他當時是整個單位唯一一個勉強會使用的。真的很勉強,據說來開會前他們才用高價從另一家美資公司手裡引進,初學不久。在我看來,他僅僅是大致得原理,對數據質量控制和數據管理缺乏意識的,而且,即便他是這種程度,由於某些原因,他表示並不願意把所學教給他的同事。

由於大多數工程公司還處於一種作坊式的粗放管理模式,一來缺乏稀缺性,二來缺乏精益求精和對技術的鑽研,繼而沒有建立起把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基礎。

另一方面,國內IT行業內人士是否熱衷於商業軟體的開發呢?MS的Visio Project比office貴多少?AI比一個小娛樂app貴多少?創造價值的商業工具自然配得上更高的價格。

那你又知不知道,一個專業的石油鑽井類軟體的引入價格都是6位數?

可惜,國內IT類公司缺似乎不那麼熱衷於此,相反樂此不疲地推出各種娛樂社交類app,又是為何?正是因為傳統行業技術和管理髮展的雙重滯後,沒有發出饑渴的聲音;同時IT背景的工程師由於對其他行業認識的淡薄,目標客戶通常是大眾,項目也大多是在對個人的日常需求進行頭腦風暴。

之所以現在互聯網行業發展的迅速,的確是搭了信息化革命的順風車,但是傳統行業就被完爆了嗎?那麼你會說,農業被完爆了嗎?

互聯網/IT改變了銷售模式,管理模式,可以把顧客原本想去超市買的大米快遞到顧客手中,但比較互聯網工程師和種大米的農民誰的價值大根本就沒有意義。

點題:IT是對各個行業進行改革優化的工具,而不是傳統行業的競爭者。

信息化的風首先吹過了最簡單直接的交易形式,第一回合傳統超市和經銷商輸給了電商。

接著吹過了社交,第二回合傳統的社交方式和工具被各網站和app顛覆。

再後來,IT開始頭腦風暴,試圖顛覆更多的領域……

必然有一天,信息化之風會吹到傳統領域,讓傳統粗放小作坊輸給信息化先進管理理念,設計標準,和質量控制。這將是信息化革命的攻堅,需要傳統背景工程師和IT工程師一起努力。

這裡引用一下我在做技術(編程)出身的,近幾年選什麼方向創業比較靠譜? 的答案:

我看好基於傳統行業的信息化管理軟體、專業技術軟體的開發。

對於編程背景的人來講,首先想到的是出路無非是互聯網門戶、軟體、電商、遊戲、app相關的發展路線。這些容易理解、直接面對用戶、沒有其他知識技能門檻的行業都漸漸信息化,與國外差距漸縮小,也有了不少酷酷的產品。同時,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任何一個創意出現,都會同時衍生出幾個同類產品。更讓人惋惜的是,絕大多數產品,是為了創業而創業,基於自己的頭腦風暴,而非饑渴已久的需求。

但是傳統行業,比如製造業、石油工業,這些行業中創造力強的小企業,在信息化管理、技術軟體開發的意識和能力上和外企還有非常大的差距,有的領域中國企業的開發能力基本是空白。他們迫切的需要先進的管理模式,技術軟體,但礙於技術壁壘、意識淡薄難以做到。

管理軟體發麵:

我之前的美資公司從用excel數據管理到專業軟體進行數據管理轉變的時間是在2008,現在已經發展到了雲儲存的程度。而國內懂相關技術的老工程師們數據處理管理非常差,甚至報告都還停留在筆紙記錄,無人審核的階段;年輕人也僅僅是處在完善excel的程度,而且在這些行業里,即使是大學畢業生絕大多數人也是連數據透視都不會,數據分析毫無概念。

另外提一下小公司上線的ERP、PLM,一般情況都是一次性投入,多數公司無法承擔二次開發。但絕大多數情況,首次開發的時候都難以在每個細節都做到理想。這種情況是由於跨領域、多背景的人才缺乏以及管理理念滯後造成的。

技術軟體方面:

複雜的技術應用軟體,比如石油工程中的油藏數值模擬、定向井設計軟體、測井數據整合軟體全是外國企業壟斷的,國內公司購買這些軟體引進一套都是上萬的價格,學懂理論是第一障礙,專業英語是第二障礙,結合理論學會軟體的操作是第三障礙,試圖開發軟體?呵呵……就真的更是感受到所謂的50年的差距。

現在學校理論研究很多,但發展為商業可應用的軟體幾乎是0,偶有嘗試也都是石油背景的博士邊學vb邊自己試著做,一方面編程背景薄弱,另一方面與實際應用有些許脫節,甚至驗證結果還需要借用國外的軟體。

圖:定向井設計軟體WellArchitect 3D視覺與風險統計分析

這種交叉領域的突破的任務著實艱巨:

一、操作艱難。

一方面傳統工業依賴於經驗,老工程師遵守傳統,無意識也無心力改革;善於學習的年輕工程師石油資歷、技術經驗尚淺,加之對編程陌生,學習成本大。另一方面專業的軟體工程師也容易著眼在非專業軟體、遊戲、互聯網本身,更接地氣的也只容易涉及B2C的電商、教育等,新習得一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再做優化同樣學習成本太大。

二、收益慢,投入大。

這種投入有很大的風險,過程也很艱難。要實現,需要深厚的專業理論背景,海外企業技術能力的調研功底,工程應用的鑽研優化創新意識,資源調用能力,管理能力,還要對信息化管理有一個vision,並且有十多年的耐心,打持久戰的心理準備。

做這件事的意義在於:經過長期的積澱,創造了獨有的稀缺性,提供了別人提供不了的產品和服務,就使企業擁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地位。從非功利的角度來講,這是在幫助中國企業突破瓶頸,優化管理,也是標準化、流程化的工具,長期意義深遠。

所以,我說的不是搭乘潮流便車的捷徑;

而是,雖千萬人吾往矣,我不入地獄誰入的作死。

你有興趣嗎?:)

未來各行各業都會逐漸意識到IT的力量,會有越來越多各種背景的人學習編程。這將是一個逐漸被普及的技能,用於顛覆各行各業的低效率傳統,而非與行業本身競爭。

沒錯,大米會越來越快地送到你手裡,但大米永遠都長在地里。

也許有的童鞋只關心收入,好吧,我再說得簡單粗暴一點:

電商的收入完爆了超市管理者;

現代信息化管理公司也將完爆傳統粗放管理的工程小作坊;

那麼問題來了,

電商/娛樂app開發者和高新技術專業軟體的開發者收入比,誰完爆誰呢?

P.S.

我個人在職業規劃中次要考慮收入,主要考慮創造價值的點,收入提升在我看來是自然而然的附屬品,目前看來這個思路還是奏效的。關於金融相對於實業,在如何看待「實業已死」的說法? - 黎藍的回答這個裡有講到,沒有再提。

我答題的動機是給出有建設性的意見。希望為工程師對此方面困惑指一些方向,也希望更多IT行業從事者意識到紅海,也給他們一點啟發。

具體關於這兩個行業收入分布和結構的問題,應該需要建立在仔細的調研和統計的基礎上,我無法回答。也如future energy所說,行情會變,如何應對才是point.


大學畢業後,去了一家做工程機械的小公司

那一屆,居然超過兩千個來自於幾乎所有的985/211高校的本碩博畢業生,彙集到了這家公司,從四面八方來到這個小地方
現在還記得當時這些人一起軍訓時候的場景,頗為壯觀
現在想想,當年這絕對是是公司

然後,在幾個月的入職培訓、見習期間,有一些聰明的人就開始陸續逃離,有的人考研走了,有的人國考或者省考走了,跟多的是因為公司管理混亂、對工作不滿意等等原因走了,我估計12年入職的那一批人走了一大半了~~

前兩天一個前(女)同事告訴我準備離職了:自己一周上六半班的班,一年到頭辛辛苦苦晚上工作到很晚,特別是去年忙著完成公司的重大項目——一款參加重要展覽的車,既有功勞也有苦勞,評級卻已經兩年沒上調了,評級不變意味著工資不變,一直以來都是做總體的工作,其實很多時候做的事一個總工的工作卻拿著最低的工資,而同樣部門裡面閑的在辦公室踢毽子的人卻能夠連續升級,只能走人~

記得工作第二年的時候,一個博士哥哥辭職走的時候跟我說過一句話,「兄弟,哥先撤了,這個公司不需要我。。。」
現在想來,其實這個公司本不需要招聘這麼多的學生
現在想來,當時估計企業把我們這批人招聘過去就後悔了
公司通過實施各種噁心的規章制度、改變遊戲規則,變著法子降薪、噁心人,一批有一批的人主動離職~

其實,四萬億的刺激過後,不僅產能過剩了,盲目擴張時期招聘的這些員工貌似也過剩了,成為了很多企業的負擔,所以薪資待遇當然上不去,一些公司的薪資標準可能還是08年甚至更早的工資標準,
各個985/211的畢業生剛畢業的時候能拿到幾個像樣的offer都很難,誰還會糾結白菜價的工資
,可是終究是要吃飯、買房娶媳婦過日子的

於是就有不少人轉IT、金融的~~~
為什麼如此多學機械的同學都想轉行?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先寫到這,後面再續……

————————————17/04/05更新:————————————————

我在本回答中提到的我的其他詞條答案中的貼了一張我同事整理的12年~15年三年的工資單統計,代表了三線工程機械企業中,一個重點大學機械、材料等相關的本科生的工資水平,這點錢您可能難以置信

複製過來,給大家看 (禁止複製、截圖、轉發

我再舉幾個去年和今年參加工作的朋友的工資情況給大家參考:

我在中科院讀研的同學在帝都拿到的offer基本上是都是9K的工資,需要加班,力學專業,坐標帝都。

一個北航讀碩士畢業的同學,工資9K,需要加班,測控專業,坐標帝都。

最近一個知乎小弟,去徐工環境工資3.6K,強制加班,機械專業本科,坐標徐州。

另外,最近好些以前的同事在跟我諮詢找工作、簡歷修改等方面的建議,好些都是工作近10年的老員工,在行業裡面應該算是資格最老的了,他們這些人也耐不住寂寞就真的說明問題了,因為一個人不大可能保持最開始工作的那幾年的工作強度持續一輩子,總要考慮自己的退路問題,而且工作9年左右拿到手的錢也還不到9K,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當看到工作三年左右的新員工跳槽出去的工資比他們還高很多的時候,當然會心動。。

——————————————————分割————————————————

評論中, @西北鍋爐王 同學說,「現在一些企業招一個應屆生就有5萬的免稅額度。。。招來就變著法子逼你辭職」, 這種說法在我畢業後就聽說了,沒有人真的去查實過,不知確否,倘若這是真的話,那麼就解釋了為甚麼前些年公司大躍進式的招聘那麼多人~應屆生進入公司後最開始幾年的工資非常之低,這相當於廉價勞動力啊~~~

2,大家不要猜測我是從那個公司出來的了,這不重要

3, @—— @弗蘭克揚 評論到「別人會說題主你這是在勸退,你混的不好是你的原因,不代表這個行業別人賺不到錢。」 當然,肯定會有很多人過得比我好,或許我真的是被淘汰掉的,anyway,最近我在好幾個詞條中回答了關於工程機械的問題,我向大家保證我儘可能的不帶入感情色彩進行評價,但是畢竟這些回答只代表了我和我身邊一部分人的所見所感,具體整個公司、整個行業的真實情況如何,請諸君自己去看去感受,
我沒有勸退任何人的意思,相反最近有一些應屆碩士生給我發私信、打電話交流,問是不是應該毀約,因為他們從同校的師兄師姐們了解到了相關公司的現狀猶豫要不要進入該公司,我還勸Ta們中的一些接受offer~

4. @潘志國 「曾推測,本來就不要這麼多學生,多招就多招吧,一個是政策,另一個就是走了多少學生,總有留下來幹活的。」
這種情況我寧可相信是假的,一個大學畢業生只有一張報到證,

————————————————————————————————————

強烈大家看一下我在另一個知乎的回答,有人私信我說我的這個回答被以前單位的同事們(確切的說是同行。。)瘋傳,說是引起了共鳴,真的好怕怕

長文預警→

從事機械行業的乎友們,可以分析一下本行業的情況嗎? - 知乎用戶的回答 - 知乎

歡迎抱團

額點個贊吧我多更新 點贊↖ 、分享↓、收藏↓


許多人尚未意識到,高薪的關鍵在於槓桿率。金融也好,互聯網也罷,資本的高流動性與互聯網產品的低成本複製才是高薪的緣由,絕大多數理工科的服務對象缺乏短時間內大量增長也就是上槓桿的可能性。能夠輕易複製移植的代碼與人手一台甚至幾台的接收終端,決定了互聯網業的高薪不會是曇花一現。華爾街富了那麼多年,在可預見的將來還將繼續富下去,哪來的朝陽期平穩期衰落期?對行業來說,整體的roe似乎更能說明問題。


說干工程不如碼農苦的,一個個全站出來拉到工地去跟一個工程試試?!別站著說話不腰疼!讓你參加個援非項目干三年五年的試試?那種身心俱疲還要為生命擔心,對家的思念誰能懂?

說工科沒有技術含量的,一個個去設計院做套設計試試?終身責任制,你看看你還敢不敢出一厘米的錯誤?你打代碼要輸幾萬行,是很累,你再看看哪套設計圖紙不比你看過的書厚?

知乎上大部分是IT和金融行業的,可以理解工科不受待見。但是能先了解過之後再評論嗎?我承認工科是夕陽產業了,但是還沒到一文不值的程度。因為真正推動社會基礎進步的還是工科類。不管是建設業或者製造業,你讓金融和IT脫離試試看?十分同意樓上說的他們是錦上添花的,但是沒有基礎是不行的,就算基礎已經很深厚了。沒有製造業,電腦你都玩不到;沒有基礎建設,靠腦電波連Wi-Fi?

工科確實不火了,為什麼?累,賺的少,不夠高大上。行業鮮有新的突破口,相比IT金融來說,工科類結構相對穩定,不容易有新突破。對於個人發展來說工科可能真的不是個好選擇,但是整個社會不能沒有它。臟活累活總要有人做的。


20160711補充

現在的確是大環境不景氣,目前打算學學java當然一建也不打算放棄,也許以後又懂土建又會編程的人才是少數。多學點,在變革的時代總歸好些

公司里七月初離職一大幫人(本來老闆還想辭退點,省事兒了),我提離職那天同時也有一幫人提了離職報告,估計過陣子也就剩下一半多人了。離職理由大多數是薪資(工資不漲,而且變相減薪)還有學習轉行,個別的跳到了開發商(工資可以翻倍了),不過現在甲方也大多是只出不進,跳過去比較難了。

我打算把二建掛出去幾個月,順便學習java。

公司最近沒接到幾個活兒,因為是港資,接活兒基本憑大老闆的個人魅力,以往接到的都是外資參與比較多的工程項目,或者採用國際清單標準的項目。現在不太好了,基建類的肯定是接不到(國內造價諮詢單位佔據),住宅在下滑,商業地產開發也該降溫了(前兩年大熱)。

工料測量(造價)這個古老的行業也許該迎來變革的時候了,從偏重工程量價計算核對,合同製作校對解釋到偏重於商業談判,合同製作解釋,那些繁瑣的機械(+-*/計算)工作可能遲早會被替代,只是不知道這個過程要多久……

希望大家共勉,多學習,開闊視野,提升自己,穿過陰霾,找到屬於自己的那道光

------------------------------------

20150613補充

自己大學時候(07-11年)國內地產行業狂熱到極點,自己剛工作時候掛證很方便不像現在必須轉社保二建爛大街,2014年在公司還想著今年加薪怎麼也800-1000吧,最近知道有200不錯。

真是個最好的時代(互聯網、金融),也是最爛的時代(傳統行業)

房地產唱衰的聲音的確是越來越大,12、13年基本住宅漲幅到頂,近兩年國內大興商業地產

最近駐地於CBD核心區某棟寫字樓項目

帝都長安街沿線及CBD核心區,十幾棟寫字樓拔地而起,還有50W平的地下空間,管廊、人行道、機動車通道聯通十幾棟寫字樓幾個公交站地鐵站。比想像中更繁華。但是這場商業地產狂歡退去之後地產行業會是怎麼樣呢。

我一哥們在某建工單位,他跟我說他們總工最近辭職了,給他們觸動特別大,基本各種光環加身職業資格齊全,旗手、崗位能手獎項一堆,辭職前一周沒睡好,但想了想覺得地產行業的確要走向衰落,不如去做自己喜歡的事兒;還有他們單位的副總經理,職位夠高了,也離職了,說是想回家陪陪自己的孩子。

二建證現在基本也是廢了掛靠必須轉社保才行了,下一步打算火燒二建證=-=,的確沒什麼技術含量的證書。。。複習一建Ing。。。。

(待續)

——————————————————————————————————————————

——————————————

原回答

鄙人大學土木工程專業

用我那個目前在米國讀研已工作大學同學的話說:在國內跟其他專業比就很土(和諧)吊,沒想到到了國外跟其他專業比還是這麼撒(和諧)比。(忽略開頭這段吧@( ̄- ̄)@)

你要認識到,土木工程行業總體來說就是個高就業率的低薪行業!當然也有高的,比如甲方、設計院、海外,大多數人還是去了施工單位,基本沒有太多可能剛畢業薪水很高的。在施工單位,並不是太注重技術,管理、成本的地位要更高(可能在哪都那樣),生產口的地位普遍要高於技術口,項目經理也是個管理崗位。

施工行業之所以低薪,是因為行業已經很成熟,行業格局也基本固定,中國特色的利益關係。政府甲方設計監理諮詢總包分包,下游往往是喝湯的份兒。

(跑題一下,雖然下游喝湯,但是分包的大老闆們都是很有錢的,因為他們手頭有人力有資源有關係,雖然他們對我們項目經理挺客氣但是也不怎麼鳥他,因為他們的關係要不在集團總公司要不就是在開發商,四支勞務公司最次的老闆開了個輝騰,專業分包就更賺錢了,基坑公司更賺high了,當員工要盡量往上遊走,如果真的有資源有關係有鬥志最好自己創業。)

90年代初期是施工行業的黃金年代,聽老師傅說那會一個大工長,工資加獎金一個月有小3000……

在施工單位你可以學到現場知識,了解工藝做法,明白為什麼那麼做,心中有個立體的結構,這是坐辦公室的人無法直觀接觸到的。還能看到行業貓膩(各種塞錢),憋大招,然後選擇跳槽

做施工,不好的地方除了低薪還有惡劣的環境、全年無休(除了冬天)、不穩定的生活(各地跑)

再說說其他,工科行業跟金融it行業普遍差距不小,但更多的要看機遇看自己選擇吧!之前看過一個統計,薪水高低跟學歷呈正相關,但是職位提升跟學歷高低並沒有太大關係

說說我身邊的一個例子,一個哥哥大學在哈工大,學的機械,後來又去德國讀研,畢業後回國去了寶馬公司,年薪30W,每年也都會去德國培訓,我很敬佩他。有個舅舅,二本畢業,畢業後去搞期貨,又成了合伙人,他們頭兒跟他說:別開以前那車了不符合你身份。然後他就直接買了個寶馬五系最高配。肯定是中產往上了。都是80後,我覺得學歷學習能力決定了你財富的下限,而機遇、抉擇決定了你財富的上限……

當然行業也是選擇的一部分,社會層次就是圓錐狀的,橫向坐標為行業,縱向坐標為階層,當你自己夠強大,你會很容易的認識其他行業精英人士!如果在底層,認識的大多數人也只會是自己行業之內的

我剛畢業那會兒去了一家國企施工單位,(2011年)第一年見習工資拿到手1600,那會兒也不成熟老是玩兒,然後女朋友跑了,之後自己窩在工地感覺就像個渣兒,人生灰暗……偶然聽到一首歌《夜空中最亮的星》給我感動到不行。

後來考過二級建造師(雖然是執業資格里最簡單的),跳槽去了一家諮詢公司做造價。明年可以考一級建造師,工作五年後可以考造價工程師,九年後可以申請英國皇家測量師協會的答辯。建築行業有20多種證可以考,未來還是有很多可能,努力要靠自己。

今年我工作三年半,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人生最大的挫敗感也許不在於和誰去比較,而是自己從未拼盡全力去做一件事兒!不要忘記努力,不要忽視奮鬥的意義!

PS:當然了,選擇比努力更重要


最近很多微信公眾號未經本人許可便轉發了這篇回答,並且沒有標明轉載字樣,比如微信公眾號:上海交大研究生會。本人在此申明,本文雖然不算正式的文章,但也是我的心得體會,因此想轉載,需要經過我的授權,謝謝!

-------------------------------------------------------------------------------------------------------------

老夫清華精密儀器本科加機械碩士,找工作的過程其實也是對自我認識的過程。

機械專業的人找到工作不難,但是我實在忍受不了我全省前幾名且在清華苦讀7年,一個月一萬都拿不到,而且未來一二十年都沒有指望突破年薪百萬。注意,我拿的可是機械行業能給畢業生的頂薪哦,其他學校畢業生比我還要低,可見這個行業已經淪落到什麼地步了。

沒錯,很浮躁很功利,而且急功近利。但是我內心就是這麼功利,我對機械的興趣完全擋不住我對錢和地位的興趣。從古至今士大夫知識分子們有幾個不是抱著名利的目的而讀書的?在名利雙收的同時兼濟天下,這才是正常的人性。因此,我早早的便實習試圖轉行金融或者諮詢。

但真正找起工作來才發現,真是難。金融和諮詢的頂級機構競爭之慘烈難以想像,以我工科背景本身可選職位就不多,只有諮詢師,行研,管培這幾種寥寥可數的職位,而且還有大批理工科學生和我搶(果然大家想法都一樣),結果自然不盡如人意。而且最關鍵在於,這些職位在北京沒戶口,在上海深圳又要求先過去實習,以清華工科院系導師的尿性,恨不得讓你整天住在實驗室幹活,跑到外地實習幾個月就不要想畢業了。

迫不得已找本專業工作。待遇最好的是去航天,船舶,軍工貿易等單位,可惜老夫之前忙著找金融錯過了,而且這些行業我也不喜歡。科研院所博士受歡迎,碩士就很苦了,錢少還累。

目前為止,找工作只有一個標準,在北京的必須有戶口,在外地的必須大平台且稅後月薪不能低於一萬。心中只想著先拿個戶口再說,然後再轉金融或者創業。只要有一絲希望,絕不苟且,一定要轉行掙錢!不要怕那麼多人進去金融競爭激烈,只要金融行業平均薪資比其他行業好,就說明這個行業對人才還很渴求,就說明進去還是賺,到了哪一天金融的薪資不再是最好的行業了,我們才開始考慮轉行。

說了這麼多,能看出我是一個浮躁的人,浮躁的人是不可能有大成就的。或許,我需要先堅定自己的心態。與大家共勉!

T大工科的學生就是這麼苦這麼屌絲,大家不要再問了。完全比不上北航北郵的計算機、人大央財上財的金融會計。


我剛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回答中得贊最高的是 @future energy的答案,當時 @欲三更 還沒有發表他的想法。這個回答在我的草稿箱里放了很久,非常長,沒有時間的可以直接看加粗部分,歡迎指正。

答主所在的電子信息也算是「半個」題主所提到的IT行業了,在十多年前,電子和通信也像如今的CS和軟體一樣火過好一陣子,直到泡沫破裂,選擇這個行業的熱情也才算是稍稍冷卻了下來。對於個人發展來說,這本是一個更加利好的局面,但是為什麼還是又不少的人往「傳統工科行業」去轉,而放棄了CS方向的發展可能呢?

彼時這個問題下有409個回答,其中不少回答,包括題主的描述都提到了一個觀點:「越老越吃香」。吃的是什麼香?大部分人都承認行業經驗的不可替代性,但是也有少數人將其視作「情懷」強烈批評的。但是絕大部分人都沒有認識到,行業經驗和「傳統工科的工程師是否淪為高級農民工」這個問題,沒有任何必然關係

按照知乎的標準,如果傳統工科行業擁有和金融IT行業同樣的發展機會和前景,那麼就意味著我們這些站在起跑線上的傳統工科行業新人,付出同樣的努力,就能有同樣的幾率通過職業發展實現財務自由,再加上一點運氣,能實現「有大房子、玩跑車、去瑞士滑雪、去馬爾地夫旅遊」。

這樣就引申出了第一個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傳統工科行業的工程師在可預見的將來能不能以同等的智力和體力付出,得到與「新興行業」同樣的勞動報酬?或者退一步,能不能實現勞動報酬的數學期望相近?

「越老越吃香」、「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個人」言論的泛濫,無疑是給持有這種幻想的人一個響亮的耳光。也就是說,客觀環境正如題主所說的那樣,「同等的智力和體力付出,收入卻被甩的遠遠的」。「越老越吃香」只是從事傳統工科行業大部分人面對事實落差的一個逃避借口。

或者我們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為什麼諸如金融IT這些「新興行業」能夠在同樣勞動下支付給從業者更多報酬?新興行業多出來的這些報酬是從哪裡來的價值

先將市場資本的因素放在一邊,把這個問題的討論範圍限制在技術領域附近。畢竟以一己之力控制不了歷史的行程,空談風口對自己沒有很大的收穫,反而從個人的奮鬥著手,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就比較划算。這時問題很明顯就演變為了

  • 傳統工科行業的「技術」和金融IT業的「技術」相比,哪個的價值更高
    • 如果價值間存在顯著差異,有沒有機會實現「同勞同酬」?
  • 新興信息行業對傳統工科行業的反超是怎麼實現的,傳統工科行業能不能再大爆發
    • 如果可以大爆發的話,傳統工科行業怎樣才能逆襲?

為什麼一個金融工程師、軟體工程師和機械工程師、電氣工程師等等相比,同樣努力下所收穫的技術知識價值卻有如此懸殊的差別?手中的技術的稀缺性和有效性是這個問題的關鍵。上面匿名用戶回答中的「中國工科高等教育是否在走日本的老路」,其實討論的就是這點。很多人都沒有認識到,在傳統工科行業的技術知識體系不會再出現大爆發的前提下,衡量一個人工作價值的標準是實現現實需求的能力,而不是技術知識的質量或數量

計算機領域有著名的開源運動,發展到現在,初中學生能用Arduino去實現十多年前本科畢業學生才能實現的功能,如果你是本科學生,github上有大把大把的代碼,只要你願意,就可以去通過閱讀代碼學習到相當尖端的技術。換做是傳統的工科行業,初中學生能不能給家裡面設計220v的配電線路,簡單地計算一下線材和保護開關的參數?能不能自己做一個可以讓人安全蹲在上面的摺疊椅?退一步來說,除了淘寶,我能不能在市面上買到帶簡單易懂說明書的組裝套件?

通過這個例子我想說明的是,傳統 / 新興行業技術知識的價值差異,本質是知識獲取成本和動手實踐成本差異。傳統工科積累專業知識的過程,不僅成本高昂,而且時間漫長,更重要的是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缺乏公開透明的檢驗標準。「我設計了一個日均訪問量100億的網站系統」和「我設計了一個1000kV直流輸電換流站」,對於普通群眾來說哪個更容易理解?因此後一點是最為致命的。不同領域技術的稀缺性和有效性沒有辦法進行客觀的橫向對比,但是傳統行業交流學習成本高昂和公眾評判力的缺失差距卻顯而易見

公眾評判能力缺失並不重要,我們可以選擇不賺納稅人的錢。但是如果從業人士群體的評判能力也嚴重缺失,這又該怎麼辦呢?所以交流學習成本高昂會帶來一個致命誤區:過於以自己所掌握的技術知識數量自居。為什麼同樣做是做技術的,軟體工程師的期望收入水平就比傳統工科的各種技術工程師的高呢?這時候各位就要認真想一下了,我日常工作中「智力體力付出」的目的,究竟是重複展示已經學到的技術知識,抑或只是用一個更牛逼的姿態去展示自己已經學到的技術知識,還是在探索更快地deliver一個需求?可能非常多傳統工科從業人士都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是在軟體領域,這卻是從業者的入門基本素質之一。

回到原來的問題上,傳統工科行業人士的痛苦,首先就在於花了很多時間精進自己的技術知識,而且又普遍不接受 牛逼的技術≠很多的錢 這個現實上。牛逼的個人技術能力只有在又快或者又好地deliver了需求的前提下,才有可能變現

如果覺得自己領悟了一門牛逼的技術,或者比別人掌握更多的技術知識,別人就應該給你更多票子,明顯是腦抽了。讓人哭笑不得的是,他們都明白這個道理,卻又老是喜歡把自己命運押注在「自己領悟了一門牛逼的技術,別人就有可能給你更多票子」裡面的機會收益上,而且哀此不疲。

這問題還有一個感染能力很強的變種:拒絕接受「整合已有技術知識更好更快地deliver既有需求」能力的價值,往技術原教旨主義的衚衕里死鑽,認為只有掌握最hardcore的技術是證明自己的能力與追求資薪增長的唯一方式。

說到這裡,肯定會有不少人已經準備在評論區把答主批評一番,你們手中的第一個武器往往就是工程實踐是很嚴謹的不是什麼東西都能像軟體一樣玩trial and error的出了問題會死人的之流。這就是交流學習成本過高帶來的第二個致命誤區:過於以經驗知識自居,而選擇性無視了工程學研究創新的根本任務之一就是用基礎科學的知識來解釋工程經驗、推導出新的工程應用知識和創造更高效的工程應用範式。陷入此誤區的人會將由信息不對稱所帶來的收益錯誤歸結到自身的能力超群上,當工程學的進步消除了這種信息不對稱之後,好日子自然也就到頭了。

如果能發現並盡量避開上面的兩個認識誤區,那從傳統工科行業的「農民工大潮」中脫身也就沒有什麼不可撼動的阻礙了。從這裡其實我們也可以得到市場問題的答案:為什麼金融IT這些行業的市場資本活躍度遠遠比傳統工科行業高?資金入門門檻高不用多說,更重要的是傳統工科行業從業人員群體中這些誤區居然成為了宗教信仰一樣的身份認同,將自己固步自封在了做大做強只能靠走規模經濟的老路子上。VC天生就是追求高風險高回報的行業,來你這種機會收益接近為0的世界裡,和自殺有什麼區別?

個人奮鬥上的障礙已經掃清,接下來就要抬頭看歷史的行程。到這裡要思考的是第二個問題了,傳統工科行業有沒有通過再爆發擺脫被吊打的機會?很多人都覺得沒有了,他們認為知識體系沒有大的變革,基本就等於技術上沒有大的變革,接下來的日子就是一門技術吃一輩子了。對於這種觀點,我的建議是您再好好地理解一下上面的兩個誤區,尤其是第一個誤區的那個變種。

我對傳統工科行業下一場大爆發持樂觀態度,原因很簡單,就是老掉牙的「信息技術革命」。信息技術的威力不在於技術本身,而在於信息技術背後與傳統工程技術迥異的方法論。市場對用技術解決問題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而有很多的需求因為技術知識傳播成本高昂而得不到很好解決,進而不斷地積累。這些積累需求因為某種原因在短時間內被快速滿足,就是我們常說的大發展。我們可以期待技術的大變革從根本上快速解決問題,但是老實說,人類幾萬年曆史上這種好運氣好機會一隻手都數得過來。所以更加實際的辦法是將希望寄托在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革命上,人們能夠通過已有的技術,摸索整合出解決更新問題的方法,而信息技術是目前最容易上手、而大多數傳統工科行業又不知道怎麼用的武器之一,甚至他們之中很多人,由於根深蒂固的陋見,從心底里拒絕這個能讓自己變大變強的武器。

換個角度來說,傳統行業並沒有衰落,只是工程學知識應用的範式發展停滯,而從業人員群體卻不斷變大,進而陷入了僧多粥少的死循環。從進步的方向看,傳統工科行業是直接為衣食住行服務的,工程實踐的範式已經多年沒有根本性的創新,這就意味供求矛盾尚不斷積累與激化。從現在的產業發展方向來看,已經有不少在物聯網和工業互聯網上不憚於前行的勇士們預見到了這個趨勢:誰能在應用範式上取得突破,就相當於直接打開了金庫的大門。

但是如果就此為依據,開始幻想自己把握好時機爬上大爆發的風口就能短時間內實現財務自由的話,就太naive了。信息技術能給傳統工科行業帶來革命,但改變的只是產業遊戲的世界觀,並不會從根本上撼動工程學這座在嚴謹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廈。該做的可靠性設計、該測量整改的EMI問題、該做的測試還是一個不都不會少。因此傳統工科行業的變化註定不會像互聯網那樣,像在荒漠中舉行煙花匯演那樣令人矚目。我們會迎來一個20-50年漫長而平穩的增長期,這是現在這一代傳統工科新人共同的金礦。


別把我的回答當真。

傳統的中間階級(很多時候在指代機器勞動者)被消滅,新的中間階級被資本托起。。中間階級在不斷地被資本重構和消滅的動態歷史進程中。

恩格斯:

《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

「每一次接踵而來的商業危機必定比前一次更加普遍,因而也更加嚴重,必定會使更多的小資本家變窮,使專靠勞動為生的階級人數以增大的比例增加,從而使待僱傭勞動者的人數顯著地增加。」

「中間階級必然越來越多地消失,直到世界分裂為百萬富翁和窮光蛋、大土地佔有者和貧窮的短工為止。」

《反杜林論》

「機器的採用和增加意味著成百萬的手工勞動者為少數機器勞動者所排擠,機器的改進就意味著越來越多的機器勞動者本身受到排擠。」


其實更多地與行業興衰有關。

六、七年前,傳統行業紅火的時候,其工程師吃香得很,各種基建工程固定資產投資,悶聲發大財的不在少數,IT工程師卻爛大街,實際上那時的傳統行業工程師的收入是有明顯的泡沫的。

世易時移,傳統行業產能過剩,供給側改革加去產能,傳統行業工程師自然萬分痛苦。此時,IT行業卻趕上了移動互聯的浪潮,正所謂風口的豬,躺著賺錢。此時的IT從業者如同牛市中的股民,人人都是股神。

所以,你看到IT行業的高薪是市場給予的溢價,本身也是有泡沫的。

但是,問題麻煩就在於:有沒有泡沫是一回事,泡沫什麼時候破又是另一回事。

如果IT產業繼續闊步前進,而傳統產業又不能恢復元氣,那麼IT行業的高收入仍將延續。如果移動互聯的浪潮已經結束又沒有新的增長點來支持的話,也許IT行業的高收入也將榮光不再了。

再來說說金融,金融有大金融和小金融,前幾年傳統行業好的時候,以銀行為代表的大金融躺著賺錢。這幾年,小微金融,消費金融發力,銀行的壞賬率卻連年攀升,加上利率市場化,銀行從業人員收入與往年高峰時是沒法比的。


逃離工科,參考以前的日本。文章來自OPENGPU的一個版塊,看了很有啟發.

逃離工科:中國工科高等教育是否在走日本的老路

逃離工科:中國工科高等教育是否在走日本的老路

東京大學和東京工業大學希望到企業生產現場的畢業生比例已從1960年12.2%下降到1990年的3%。日本輿論界已經把上述「逃離工科」現象稱之為「考生疏遠工科」、「年輕一代疏遠技術」,並大聲疾呼「向工科回歸」。

日本高校學生「逃離工科」

工科高等教育是培養工程師的搖籃。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向來重視高等教育中的工科教育,早在1886年,帝國大學先於歐美等國,在校內設立了工學部。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能成為亞洲第一強國,也與日本重視工科高等教育密不可分。

但進入上世紀80年代以後,隨著日本以金融、證券、房地產為代表的泡沫經濟的發展和從業人員收入的迅速提高,與泡沫經濟相關的財經類文科專業報考迅速升溫,而對工科報考熱情則急劇下降。報考大學工科人數從1986年的18%跌到1989年的12%。到1991年,再進一步下降到8.7%。與此同時,金融、證券、房產等熱門文科專業的報考人數卻連年躥升,大學錄取的工科專業的學生質量不夠高,多數是因為上不了第一志願才改讀工科的。工科專業已難以招到昔日的尖子奇才。

這一趨勢在日本名牌大學中更為突出。東京大學和東京工業大學希望到企業生產現場的畢業生比例已從1960年12.2%下降到1990年的3%。日本輿論界已經把上述「逃離工科」現象稱之為「考生疏遠工科」、「年輕一代疏遠技術」,並大聲疾呼「向工科回歸」。

工科畢業生的數量與質量的下降,也成為了導致上世紀90年代和本世紀初日本製造業競爭力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這幾年,一向以優質聞名全球的日本產品在中國和國際市場頻出重大質量問題,索尼、三洋、豐田等日本著名品牌均發生過嚴重質量問題。據《日經商業周刊》調查,日本七成消費者認為,日本製造產品近年來確有質量低落的情形。中國工科亦「邊緣化」?

與之類似的是,我國國內工科教育似乎也走上了日本的「老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國內高中文科生數量很少。然而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考生對熱門文科專業瘋狂追捧導致高中教育出現文科化趨勢。

據2007年7月12日《南京晨報》報道:南京某中學校長介紹說,過去一個年級只有一兩個文科,現在文科班數量居然超過理科班。南京招辦一位工作人員提供的數據表明,2005年,南京報考文科的考生占考生總數的35.82%,而到2006年就急劇上升到46.2%。「文理倒掛」已成南京高中(實際也是全國各地高中)的普遍現象。

高校對熱門文科專業的擴招也導致高等教育出現文科化趨勢。剛恢復高考時,文科生在新生錄取總額的比例僅為8%,而現在高校錄取的新生中,理科生、文科生各佔一半K1992年,全國只有40多所高校開設金融專業,而到2006年,開設這一專業的高校增加到400多所,畢業生人數增加了10倍有餘。但社會需求反而因金融體制改革而大幅減少,各大國有商業銀行都在不斷裁員,進人門坎越來越高,除博士、碩士外,本科生很難找到工作據東方衛視報道,上海格致中學2007年一個班就有20多人報考上海財大的金融專業。2007年5月1日至8日,上海考生填報志願,由於股市火熱,凡與股票有關的金融專業如金融投資都持別熱。

"v2007年,廣東省考生填報志願,竟有70%的考生報考與金融和商業相關的專業,而在有金融帝國之稱的美國,這一比例僅為30%,金融熱由此可見一斑。我國金融業與製造業的收入差距比日本大得多。比如高中學歷便可勝任的銀行櫃檯先生、小姐可拿到三四萬元年薪,這一收入比製造業中工程師的收入還要高得多。一個工科專業本科畢業生起薪也就每月1500元左右,而一個金融專業本科畢業生進銀行,起薪卻在每月2500元以上,幾年後年薪可升至5萬元乃至更高,而多數工科生即使在工廠干到退休也很難掙到5萬元的年薪。其他的壟斷行業也存在與銀行類似的高福利、高待遇,與之相關的文科專業自然成為熱門文科專業,考生是削尖腦袋往裡鑽,於是中國學生也像日本學生那樣競相「逃離工科」。

1977年高考剛恢復時,工科專業常常可以招到最優秀學生,大家都以當工程師為榮。而如今,國家急需的傳統工科專業如機械、化工、冶金、紡織等,卻由於專業工作條件艱苦、待遇不高,學生都不願報考,中國學生也像日本學生那樣競相「逃離工科」。而金融業拿幾十萬幾百萬元高薪的高管們則成為考生們效法的榜樣和目標,由此導致以金融為代表的財經專業越來越熱,過度膨脹,形成擴招泡沫。現在高校金融等財經專業都實行「文理兼收」政策,這吸引了大批優秀的理科生特別是理科狀元去報考金融專業,金融專業成了理科尖子最願意讀的文科專業。而儘管傳統工科專業招生數量依然不少。「逃離工科」所導致的學生素質下降令教師深感頭疼,教師們感到學生越來越難教,考試不及格率也不斷上升。如此一來,我們又如何從中培養出優秀的工程師?

這一現象在前幾年已經有人發現了,大家可以看看opengpu里那些前輩的討論,受益匪淺。一句話,你要弄清你是想發財,還是想搞科研,還是想搞技術,抉擇在你,想發財金融,it不二選擇,工科在當前社會不可能有金融那樣的待遇,這是事實。

既然這麼多朋友想聽聽,我就嘮叨幾句,本人出生於工業區,,大學也是標準的工科男,但是不得不說,想發財,工科確實不是個好選擇.


昨天四個項目組集體面試了一天JAVA工程師,今天看到這個問題,真是不吐(cao)不快!這個問題應該是在校生問的,我的回答也是針對在校生答的。

一、入行之前先了解行業要求,評估自己的能力和背景

金融的確高大上,因為有無數達官顯貴富商巨賈的後代,各種天賦異稟的天才都衝進這個行業及相關行業;這部分人真的鳳毛麟角——你們要是覺得銀行前台櫃員或者理財產品銷售也算金融界一員,那就請你略過我的回答。

IT就是個第三產業,只是這兩三年配合著移動互聯網創業引來的熱錢,目前正處於行業爆發期,對基礎的JAVA、Android、IOS工程師需求量極大,所以薪水拿的比平均值高。但是真的不是每個學了CS相關專業的,每個正在寫代碼的都算進了IT行業。很多三年工作經驗的人都不具備基本的素質,而還有更多人接受了北大X鳥一年期的培訓,或者北航SAP碩士半年的培訓,就勇敢的衝進IT行業去面試一個初級甚至中級職位。。。真的,有一半的人,說了3分鐘我就失去興趣了,還要耐著性子跟他說10分鐘;但是有3個人,大家越聊越投機,面試結束後四個項目組紛紛搶人。

我們搶的就是這個人:

1987年5月生,男,某省建築職業技術學院(大專)計算機專業。09年畢業。

08年開始在該省某軟體公司實習,畢業後入職,參與某軍方項目。

主要以Struts1.2/Spring框架、MVC方式實現。並且手動封裝數據交互層。項目用到了log4j處理日誌、jfreechart統計圖表、JimiProClasses圖片生成、dwr非同步通信、QQ純真資料庫、js
MD5和Java MD5抽樣加密、My97DatePicker工具等。

2010.07 - 2011.03 某大型國企

負責XX系統的新功能研發、調試以及文檔的編寫,完善已有功能。負責系統的新功能研發、調試以及文檔的編寫,完善已有功能。

負責XX產品v3、v6的B/S系統Java語言部分新功能圖片檔案管理、審批工程流的研發調試工作、以及性能優化,對系統已有功能做完善。

2011-2015 軍方XX所 某大型管理軟體系統

擔任開發組小組負責人之一,該項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他的優勢就在於溝通能力強,人很聰明,一直做JAVA,一直做MIS系統,各種相關的技術都用過,而且又有一年以上的團隊管理經驗,技術積累很紮實。

他現在的薪水是21萬/年,我願意出到25萬/年,但是不知道他是否會來,因為這樣的人才,大家都在搶。但是給到30萬,我又覺得略高。但是他今年剛剛28歲!我28歲時候基本工資不過是他的一半:(

我們不感興趣的是這樣的人

1983年10月生,某市科技學院計算機專業(大專)05年畢業

07年-14年,一直從事電子行業,然後覺得本行不景氣,於是去接受半年培訓,就做的這兩個項目:

CRM(客戶關係管理)系統,軟體環境: Windows操作系統,開發工具: Myeclipse

OA辦公管理系統,軟體環境: Windows操作系統,開發工具: MyEclipse

一看這兩個項目(CRM+OA)就是標準北大青鳥培訓的套路,加上他轉行業跳槽半年,我就直接問他是不是在青鳥培訓的,他確認了。培訓後,他仍然沒有基礎什麼都不會,而且不夠聰明,語言能力不佳。於是我們直接問他能否接受996的加班,他覺得很為難,然後我們表示再聯繫。

說實話,你都30歲了,跳槽前能否先做好準備工作?網上Java的視頻一堆一堆,公開課一大把,你完全可以先通過自學,掌握基礎知識,再通過培訓了解行業需要什麼樣的人才,拿一兩個項目練手放到GIThub上,做好準備工作再來面試嘛!

企業招聘是為了完成上級交辦的任務,沒人會招30歲以上的新人的——招個20出頭的活潑小姑娘還能活躍團隊氣氛,招個30多歲的新人叔叔能做什麼貢獻?

IT行業薪水的確很高,一個大專畢業的87年的小夥子,現在身價已經值25萬/年了;但是IT行業還多少有點門檻,新人至少應該熱愛這個行業,願意學習,願意專註研究,而不是光沖著工資高就轉行。反正我們這種做企業應用的,只招兩種人:牛人和能幹活的。

二、傳統工業需要經驗積累,估值很高,變現較慢。

最近某項目上跟人談合同,想尋找一個了解油田勘探開發上游經濟評價、排隊組合、油藏分析、測錄井等專業的人,等於他不但要了解一線生產上的具體流程,還要了解國際上經濟評價的主流解決方案,還需要具有一定IT的視野和經驗,還要願意從甲方變成乙方這種人就算有,斯倫貝謝等外商早就把人挖走了。

好容易找到一個人,78年生,經驗履歷基本滿足我們的要求,對方開價100萬,我們還價50萬,目前正在溝通中,估計會各讓一步。

這哥們就是我最羨慕的類型,根本不用跟人點頭哈腰,靠自己的本事就能受到各家單位追捧。而且收入一點都不少!!!

三、甲方和乙方的身份地位完全不同。

年輕人不能光盯著IT行業新人收入很高,風物長宜放眼量啊。

友情提醒一下:「不求人」帶來的安全感,在相親時的優勢,還有足夠的空閑時間讓你發展愛好,享受生活。乙方碰上忙的時候,996是常態。甲方偶爾來督促乙方加一天班也是常態。

一個是動嘴的,一個是動手的;

一個有決策權,一個有建議權;

一個掙錢少,一個收入高;

一個九五五,一個九九六;

一個是大爺,一個矮三分。

===========================

關於薪水的吐槽:

我相信在北京每年有數百個很牛的計算機專業同學畢業時候拿到25萬的offer——但我不相信他們每個人都能在3年後拿到40、50萬的offer,更不相信他們不靠跳槽就能實現3年里薪水100%的漲幅。

但是這數百人已經是同齡學生中排在千分之一的佼佼者,但大部分學生都是普通人,剛畢業也很難進入BAT或者MS這種逼格很高的企業,初入行的新人拿4000-8000一個月還是正常的。每隔2-3年在學到了東西後跳槽,能實現漲薪50%-100%,行業內8年經驗主力開發的薪水均值是月薪2.5W。

有些年輕人期望拿到百萬年薪,但是對於企業來說,養人是要創造效益的!例如亞太區共享服務協會的會長,一個35年經驗的資深行業專家,一年只需要150萬人民幣+15次Flyback+200天五星酒店住宿&<200萬。

我真的非常崇拜那些拿到百萬年薪的80後90後,因為他們對企業至關重要,不可取代的。

我能力有限,也不眼熱別人拿百萬年薪,我就踏踏實實慢慢學習,掙點微薄的工資,每天被嘲諷為Loser,真沒辦法。


實名反對 @欲三更的答案。這個答案確實寫得非常漂亮,也並沒有犯明顯的知識性錯誤,甚至有很大部分我是贊同的,但很致命的一點是並不符合傳統工科行業的實際情況。更重要的是,這個答案點贊數很高,也就說明很多人同意這個觀點,或者說也是這麼想的。這個答案的核心結論是,

除了那些搞研究的,在已有一定實操經驗的前提下,都應該考慮一下去本行業 it廠商或部門那裡工作,那裡最能發揮你的能力才智。

不得不說是一個看起來非常make sense但卻有強誤導性的結論,其最大的錯誤在於無視了「本行業IT」廠商里的工作職位數量和對員工背景的要求。想像一下,如果你現在是一個土木工程師,根據這個結論,很容易想到去那些做有限元的或者CAD繪圖的軟體公司。其實我也不說別的,就是Autodesk和Ansys Fluent吧。下面是Autodesk官網裡上海分部的工作職位:

Autodesk Jobs in Shanghai

下面是Autodesk所有engineering相關的職位:

Autodesk Jobs in Engineering

下面是所有對新生開放的職位:

Intern and New Grad

下面則是Ansys所有開放的職位:

Careers

你會驚訝地發現,所有和Software Engineering相關的職位,清一色地要求Computer Science Engineering的背景,要求掌握的知識也是各式各樣的編程語言、框架以及agile開發模式相關的經驗,完全沒有提到什麼數學、物理、PDE這種。即便是有少數的consulting職位需要本專業的人,但並不需要他們有編程經驗。至於你們常用的Matlab所在的Mathworks,只能說情況更糟,清一色數學、物理、計算機的職位。Why?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這些都是市面上已經成熟的軟體,內部和數值模擬、計算相關的那些模塊早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演算法。這些演算法當然還有改進之處,所以可以看到仍然需要一定量的consulting engineer,但很顯然,更多的和編程相關的職位還是交給了軟體工程師去實現。因為一個數值計算軟體的核心雖然是數值計算,但作為一個軟體,它不可避免的更多的還是要在UI、資料庫、測試、交互、數據處理等方面下功夫。加上現在各種移動設備、雲計算等方向在不斷崛起,這些軟體的開發重點也更多地放在了手機軟體開發、機器學習、Cloud Platform Development等方向上。數值計算雖然重要,但終究只是一小部分,尤其是這樣成熟的軟體,而且這部分人的工作重點並不是編程而是數學。那或許你會說,相對不成熟的軟體不就可以了?確實,手頭也有個不錯的例子,搞物理的或者工程研究生或許聽說過COMSOL,這是他家的career list:

Career Opportunities at COMSOL

你會驚喜地發現,確實有不少application engineer的崗位都是需要化工、電子、結構、物理背景的學生,也確實對編程計算有一定要求。但這裡的致命問題是,MD類似的公司和職位實在是太少了啊摔!現在工業和科研上用的比較多的模擬軟體、CAD軟體,主要還是我上面提到的ansys,Matlab,AutoCAD之類的,像COMSOL這樣的後起之秀實在是太少了,因為這種軟體的熱銷取決於工業界和學術界的口碑以及應用範圍,除非有什麼特別牛逼的地方,不然人家為什麼要放棄AutoCAD不用來用你的軟體畫圖?為什麼要卸載Ansys而用你的軟體做CFD?並不會。

然後第二點,也是很多人犯迷糊的一點,就是強行認為「很多人將IT和傳統工科對立起來」。事實上IT和工科從未也不可能站在對立面上,IT的起源本身就是為了工程技術的進步服務的。雖然確實有很多傳統行業的工程師不擅長用電腦,但是這不代表他們就站在IT的對立面。之所以很多人覺得IT離自己的行業很遠,是因為搞錯了IT的定義。在我看來,IT不等於編程,編程不等於IT從業,IT從業不等於程序員,其實這是一個很明顯的結論。IT的全稱是Information Technology,現在的工程行業沒有一個是脫離信息技術的。只要你平時需要用AutoCAD畫圖、用Ansys做模擬、用工廠的實時監控台監控工廠的生產情況,哪怕你沒寫過一行代碼,我仍然可以說IT是你工作的一部分。編程也只是工具,現在稍微有點腦子的研究生都知道很多計算可以,甚至也只能交給計算機去做,比如用Matlab做一些簡單的數值擬合、實驗設計,自己寫Fortran/C跑一些流體模擬、分子動力模擬程序,或者如上面提到的用VBA處理Excel等等,但他們是IT從業人員嗎?不是,編程只是他們為了解決問題的工具而已,解決問題才是他們的工作。而IT從業人員,這個更明顯了。網路上教授MAYA,AutoCAD,Ansys,PhotoShop,CAXA甚至Office,包括已經過時的Flash等軟體,或者寫相關的書籍,並以此謀生的人太多了。他們是典型的IT從業人員,因為他們就是靠教授信息技術吃飯的,但他們會寫代碼嗎?完全可以不會!他們就是教你各種軟體的各種功能是什麼,怎麼用,怎麼組合這些功能,這些人中倒是有很多傳統工科出身的,因為這些軟體用多了,反而變成使用這些軟體的專家了。那麼,IT從業者不一定是程序員的結論也很明顯了。我為什麼要指出這個呢?是為了告訴大家,並不是你的本專業沒有IT化,相反,這已經是一個高度IT化後的產業,這就是IT在這個產業里的完全姿態,只是和你的想像不一樣罷了,這很正常。IT未必是高大上的,酷炫的,從業者也未必是geek,是高智商的技術人員。如果一個化學工程師的追求居然和程序員一樣,也是希望他們車間里的監控系統UI精美,現場的操作酷炫,自己穿著人字拖大褲衩去上班的話,豈不是要亂套了。在一個高度IT化的產業里尋求傳統技術和IT的結合,這無異於緣木求魚。事實上,越來越多的機器人代替人工出現在生產線上,這已經足以說明IT在傳統工業里的地位,怎麼可能還像欲三更說的「和傳統工科分離」呢?就算把IT理解為程序員,傳統工科從業者也從未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方面與程序員對立:他們根本沒關係。

如此一來,第三點也就順理成章地出現了,也就是最要命的,就是這是一個前途可悲的方向,哪怕它也是IT。這裡提到的所謂「本行業IT廠商」,其實也就是工程專業軟體開發公司。這些軟體面對的市場就是大學和工業界。大學先撇開不說,如果這些軟體所面對的行業在沒落,那這些軟體公司的日子也不好過。把上面的招聘信息和普通的IT公司對比一下就知道了,一些哪怕不出名的IT公司也可以有幾十個opening,而上面的這些大公司,新的職位不多不說,而且絕大部分要求有幾年的編程工作經驗,對於傳統工科行業想轉行的從業者根本不友好,或者換句話說,根本沒打算招幾個人,和真正處於上升期的移動互聯網公司根本沒法比,工資也不會比真正的移動互聯網行業高。況且程序員,也就是靠寫代碼吃飯的,方向分很多種,雖然統一稱呼為「軟體工程師」,但細分起來,其實工種有很多,包括但不限於:嵌入式系統開發、嵌入式應用開發、信息安全、桌面軟體開發、移動設備軟體開發、前端網頁設計與開發、後端伺服器管理開發、全棧工程開發、網路架構開發、演算法工程師、資料庫管理、軟體測試、量化交易程序開發等等,真是數不勝數,而且其中很多方向並無直接關聯。或許你經常聽說有人從前端轉後端了,從安卓轉iOS了,並非這些方向之間關聯性很強,只是因為這些人具備了計算機軟體開發的基礎知識,即熟練掌握一門OOP語言以及數據結構演算法,然後自己做了一定量的功課之後才轉行成功的。換句話說,單純地談起轉行,比如目標是一名前端工程師,如果同樣都具備了一門熟練的OOP語言以及掌握了足夠的數據結構與演算法,單純從資格和準備上來看,一名化學工程師和一名安卓工程師其實沒有什麼區別。(當然,面試官可能會問前者:「你為什麼這麼熟練啊!」)(大誤)然而哪怕你只是想單純地成為專業軟體開發者,OOP語言以及數據結構演算法之類的基礎課也是逃不掉的。說得再明白一點,如果你沒有掌握這些基礎,就算是專業軟體開發公司你也進不去;如果你已經會這些了,你的實際選擇面已經遠遠超過了你的預期,又有什麼必要把目光局限於這些特別特別難進的專業軟體公司呢?

在拋出這部分的結論之前,我也談一談欲三更給出這個答案的理由。其實從他的例子中就可以看出,他也明顯搞錯了什麼是IT。他用一個嵌入式軟體開發的例子來說明IT和自己本專業弱電的結合,殊不知這根本不是一個結合。且不說弱電中至少2/3本來就是IT,就算IT特指程序員,嵌入式開發工程師這個職位本身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程序員職位(誰說寫嵌入式的就不是程序員了?),自己和自己也算結合嗎?其實如果他是其他工科的,或者他是強電方向的,甚至就算他是弱電方向,如果是搞集成電路方向的,就知道自己的漏洞在哪裡了。

綜上所述,我認為把轉行目標,尤其是第一份工作的目標放在和自己的專業相關的專業軟體開發職位,是非常糟糕的,原因我再總結一下:

一、對轉行者來說,專業軟體公司並不比普通的IT互聯網公司好進,因為你的專業知識在這些公司的絕大多數職位上並沒有需求,這些公司也並不會對你網開一面;而且,這些軟體所面對的行業在沒落,這些公司能提供的職位也越來越少,本身如果不尋求改革也勢必沒落;但行業沒落的原因並不是原有的知識結構體系上的不足,所以如果這些公司不打算倒閉而是積極尋求改革的話,改革方向想必和你本專業的知識也沒有一絲一毫的關係。

二、IT事實上已經滲入到每個行業里的方方面面,只是在不同行業里的作用和表現也不一樣。你以為你在一片藍海,相反,這已經是一個不能再成熟的領域,你不僅不是開拓者,甚至作為一顆螺絲釘,都顯得多餘。所以,和那些IT創業者不同,他們中僥倖的成功者或許還有未來,而你並沒有。

三、你並不能靠你的專業背景來彌補你計算機知識方面和科班出身者的差距。專業建模工程師普通程序員是幹不了,但你也幹不了,因為你連編程基礎都沒打好。但如果你基礎打好了,你的選擇也不再只有專業軟體工程師這一條路,你沒必要康庄大道而走獨木橋。

四、再退一萬步講,就算存在這麼一個職位,它主要看重的是你的專業能力,而編程能力只是輔助,而且對工作經驗也沒有要求的話,它的工資可能並不比傳統工程師高,只是讓你從生產一線轉到電腦前工作罷了。而且如果沒有刻意學習的話,這段經歷對你將來跳槽去做其它方向的程序員也並無直接幫助,起不到做跳板的作用。況且,要上這塊跳板,需要絕佳的運氣和超高的實力。從這個角度來說,代價已經太大了。

五、專業軟體開發所用的技術一般都比較老舊,和當今強調新技術學習的IT氛圍有些格格不入。比如化工行業模擬軟體的老大Aspen,它的內核居!然!還!是!用!的!Fortran!講到底,我相信不少轉行的人還是為了提高收入。如果辛辛苦苦學了自己頭大的東西,拼死拼活,最後工資和原來差不了太多,還和外面真正的大環境脫節,我只能說,

當然,純粹的批判並無卵用,我想大家更想知道的是怎麼辦。其實如果你能讀到這裡,應該能看出我的意思了。我的整體核心只有一句話:

不想學新技術的,就不要再抱怨,老老實實地當在你現在的職位上當你的螺絲釘,並且期待越老越吃香;真的想轉的,就給我轉得徹底,忘掉你的本專業,扔掉你不是科班出身的顧慮,從Java開始,認認真真地走上程序員的道路。

具體怎麼做,我之前針對化工專業的同仁其實已經回答過無數次了,但我今天還是會在這裡再答一次。

首先要認清自己的動機,今天我就不再惡意揣測了。如果你是覺得IT有趣,喜歡,學學是為了開心,你可以看看你喜歡哪一部分。如果想給自己做個漂亮的個人網頁,HTML+CSS+JS差不多就夠了;如果想開發遊戲,python、unity什麼的都很適合你;想做手機遊戲的,unity就可以了。

如果你是為了多賺點錢的,聽我的,從Java學起,學完後搞懂常規的數據結構和演算法,然後確認自己想做的方向後其實就可以開始投簡歷了。我個人還是推薦網路開發這個方向,一般的HTML+CSS+JS肯定是要的,資料庫相關的SQL也是很重要的(MySQL就可以了,簡單好學容易安裝),然後就看你自己,掌握一個Server side的語言(PHP,Python,NodeJS,其實Java就夠了),一些前端框架libaray(AngularJS,ReactJS,Bootstrap等)。能學完這些,應該來說中小型的網路公司是有機會的,學校夠牛的話試試BAT也未嘗不可。在找工作的時候也可以看一看計算機網路、分散式系統,因為除了演算法,網路工程師面試也難免會遇到系統設計題,這兩本書可以起到作用。接下去如果你想長期吃這碗飯的,也必須修鍊內功,建議在工作的同時,刷掉操作系統、計算機組成、編譯原理、離散數學,順序按照重要性遞減。如果嫌這些還是太多了,Java+數據結構演算法+資料庫+刷面試題,是最快的了。但我們轉專業的拿一次面試不容易,如果希望成功率高一些的話還是多看看書。其它方向的,如手機app開發,Java是安卓的基礎,Swift/Objective-c則是iOS的基礎,自己看著學;普通軟體開發,好像C#用得比較多?這個就自己看看吧,我也不強答了。至於那些機器學習,大數據,計算機圖形學等方向,哥們兒,醒醒!和你沒關係的!為什麼從Java開始?因為相比C/C++,Java好學,而且直接可以拿來做很多事,幾乎任何你能想到的領域都有它,你想不到的領域,你也不會去做,也做不了。為什麼要學數據結構和演算法?因為面試題重點考這個呀!為什麼推薦網路方向?因為最容易上手,而且選擇比較多樣,需求量也是最大的。

然後重點講一講所謂科班出身問題。事實上計算機和其它行業比,在我看來並不是很看重出身,只要你有真本事,完全可以去「霸面」,也就是不管簡歷有沒有過HR面,打聽好筆試的時間,直接過去做試卷就行。再加上學校夠好,我認為機會不會少的。如果你實在實在很在乎科班問題,想要一個文憑的,也不是沒辦法,前提是家裡多多少少有點錢,我可以推薦一些美國知名大學的online cs master program。這種program在家就可以讀,申請相對不難,缺點是不提供相關身份,國家海外教育中心不承認類似的文憑。但只要你的目標不是央企,這個認證其實沒什麼卵用,文憑和on campus的學生是一樣的。

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ome | OMSCS

University of Illinois of Urbana Champaign:

Online MCS - Data Science: Apply Now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Computer Science

Boston University:

CIS Degree Online

Syracuse University:

Online MS in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aster of Computer Science

Purdue University:

Purdue University :: Computer Science :: Online MS in CS

事實上類似的項目在美國還有很多很多,我只是摘取了一部分經常做廣告的名校計算機項目。如果有錢直接出國的話,還有更多適合轉CS的項目,恕我實在數不過來了。沒條件出國的,香港城市大學的BSc in Busi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看起來也是不錯的:

CityU SCOPE - BSc (Hons) Busi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當然這個不是online的。簡單地說,這個年代想要擁有計算機學位實在是太容易不過了。實在沒錢的話,想辦法考個計算機的研究生也不是不行。而且如我所言,其實文憑沒那麼那麼重要。

總之,傳統工業出身想轉行的人應該認清當前形勢,不要拿什麼複合背景有優勢這種話自己騙自己,該放棄的東西就要果斷放棄。扭扭捏捏,畏縮不前的樣子,只會讓人更加看不起你。科班出身的怎麼了?第一年和我們一樣在學高數,第四年一樣都在實習,中間兩年誰不是打打遊戲睡睡覺就過去的,我們完全沒必要妄自菲薄。

整個答案多少有些跑偏,最後一段留給題主的問題。傳統工業是不是已經被IT和金融完爆?不。相反,傳統工業能發展至今多虧了IT業和金融業的給力。這幾個行業無論從利益還是目標其實都不太相干,互相不存在特別明顯的競爭關係。打一個不恰當的比方,傳統工業從業者和IT從業者的關係就好比馬化騰和你的中學數學老師。你不能說馬化騰完爆你的數學老師,因為他倆根本就TM沒關係。但馬化騰的騰訊所開發的產品卻滲透到了每一個人,包括這位數學老師的工作:和家長及時反映孩子的學習情況,通知家長開家長會以防孩子瞞著不說等等。不僅如此,數學老師還應該感謝馬化騰,因為這位數學老師的大學同學們,可能有不少都轉行去做騰訊做軟體開發了,他的潛在競爭對手少了許多。如果非要說有什麼損失的話,那也僅僅是人才的損失:學數學最聰明的那批人去做軟體了,對中學數學教育或許是個損失。同理,很多理工科的同學最後做碼農去了,人才的流失自然會導致傳統工業的發展緩慢。但你仍然無法說傳統工業被IT完爆,你只能說工資上被完爆,行業之間矛盾並不大。

最後,本人拒絕任何低端的撕逼行為。不需要質疑我的動機,我在這裡寫那麼多東西對我本人沒有任何一絲直接的好處,只是我太了解傳統行業的人心裡的鬱悶,希望可以用親身經歷幫助到大家。如果你覺得我的答案不完整或者不正確,歡迎有理有據的討論。如果只是來開罵的,請允許我引用一段我本人在知乎上個人說明:

建議想和我撕的朋友擁有至少QS綜合排名前50大學的碩士及以上學位,不然我不會回你的。謝謝!


一個碼農培訓班出身

上海月薪11k

早上10點到晚上8點

這是剛入行的工資

一個土建行業的不管什麼

剛出來都沒有11k

事實上,細分的行業也有區別

監理就算做到總監也很難有11k一個月(分地區分工程大小)

項目經理在某些涉世未深的人口中個個年薪百萬

實際上能有一般算是此中豪傑了(同樣分地區分大小)

施工員的確剛出來也能達到10k左右的月薪

但那是在國外,有匯率槓桿,

在當地算勞務輸出拿得是最低工資

我所說的都是檯面上的

畢竟黑灰色收入不好多講

每個人條件不同情況也不同

但是我敢說沒那麼多錢,例行公事能拿多少?

我相信很多做過土建的都會支持我

反對的都是那些涉世未深以為工程靠打點就能進行下去一樣的

如果有人要了解更多

請私信,很多東西不能放到檯面上講

那傳統行業有什麼生命力么

做現場的是沒有了

因為發達國家也和國內一樣施工,

只不過更規範更嚴格而已

但如果是前期還是大有可為的

首先設計繪製建築

然後由結構,什麼什麼現在所謂的分包技術人員

共同繪製bim,這樣材料總額就出來了

這樣材料算是定下來了,

分包方什麼的只需要按所示材料進行報價就可以

更加合理也更加不會出錯

事實上這樣根本不會出錯

材料是死的,

競爭的只需各材料價格,損耗,人工等

這樣甲方定標的時候也是一目了然

大部分利潤是藏不住的

事實上這樣施工能極大的提高效率

那為什麼還不推廣開來呢

技術人員的缺失令bim無法真正完整的繪製每個節點

設計院水平參次

有些設計出來的工序根本不好施工

所以在源頭就很難確保正確

更何況現在分包方利潤率吃了大頭

要吐出來真是千難萬難

所以推廣個投標都要那麼多年

更何況bim呢

所以目前應該是傳統行業根本比不上互聯網行業

別說什麼什麼年入百萬什麼的

什麼做到頂級都有錢

所以,現在學工程的就是高級民工這是一點不錯的

以上都是做現場的,

別以為人人為我我為人人,說現場不在乎累的可以去現場看看

說不累的都是拿大頭的

有人如果說是傳統行業做技術的話收入比較高

的確是這樣,特別是幾個搞技術的開個公司

真是像印鈔機一樣賺錢

但是相同檔次的碼農也能自己開公司

也能印鈔機一樣賺錢

所以在相同檔次上碼農還是比民工好一點

越老越值錢其實根本不適用於工程這個行業

如果做甲方做合同隨著經驗的累計是可以提高能力

做現場的三四十歲就已經能達到巔峰了

各種貓膩也不會說非要老了才能發現

項目經理老了就做不動了

什麼摸摸牆壁就能知道合不合格的老工程師

只是存在傳說中的

如果真的這麼牛逼那要監理幹嘛呢

有很多人私信我說很迷茫

其實不需要迷茫

大不了轉行唄

現在房地產不景氣,是真不景氣

各有各的難處

建築設計的罵甲方一直改方案

結構的罵設計一直改設計

甲方又罵結構哪來這麼多事

總包罵分包不按時幹活

分包罵設計怎麼設計的

設計罵甲方怎麼又要更改

甲方罵總包怎麼還不幹完

總包又罵分包催進度

分包又罵設計不給更改又罵總包不給進度款

監理在一邊:對對對,好好好,是是是

總包項目經理罵分包項目經理:你不按時幹活就不給錢

分包項目經理罵總包項目經理:你不給錢我就不能按時完工

總包項目經理說:那我敢給錢,你敢按時幹完嗎?

分包項目經理:你之前不給錢,現在肯定要拖進度

工地的事就是這麼扯皮

如果你能在工地混的風生水起

那起碼做什麼都能遊刃有餘

比較再牛逼的碼農也需要一個要的來錢的產品經理不是么

還有做設計的,不景氣已經不是一兩年的

從金融危機開始就這樣了

別的不說,一個稍微活泛點的

哪能坐得住天天畫圖呢?


瀉藥。

傳統工科行業的工程師是否已經淪為新時代的農民工?被金融和IT行業完爆?可能「民工、完爆」的說法上欠妥,但從總體意思而言,不得不承認這點。

我有個高中同學,浙大機械的,研究生研究有限元的現在搞時裝了,呵呵。可能傳統工科中,我們電氣,還有土木稍微好些,機械,材料等專業稍微難些,但總的特點都差不多,傳統工科是就業率高,也穩定,但是工資和發展空間均較IT相比不佔優勢。

任何職業都分高中低三檔,碼農中高檔基本不用擔心失業,或者說40歲前基本財務自由了。 低檔在任何職業都要考慮失業問題,或者拿著最底層的待遇,包括醫生,公務員,教師, 莫不如是。

為什麼IT行業有這些優勢,個人感覺IT行業目前來說確實是創造價值最多的那批人,傳統行業都是在講流程規範,很少有新技術,可以說對新想法依賴度不大,而IT呢?有個走的比較近的好友,真的感覺他很充實,從書上看到的知識馬上就能應用到產品上去,多想想就能優化演算法,每時每刻都感覺到自己在提高,理論和實踐聯繫得非常緊密。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知識就是金錢。總而言之,天天回去打麻將的同事和天天回去鑽研底層、演算法、編碼的人就應該活得不同,雖說是因為行業大環境的關係。

甚至感覺,以後所有的行業最終趨勢都將被碼農佔領,我們的智能電網,IT在電網中的應用是一大部分,汽車和智能交通也是下一個大市場,再下來是高端製造了,現在還有什麼行業能離開軟體生存?數據化自動化的程度在各個行業只會越來越深入。時代賦予這個行業的優勢,不可否認。

那麼,如何繼續在傳統行業中精彩的做下去?個人覺得無需強求執著本專業,當你一個月辛苦賺回4-5K,卻發現周圍搞IT的當年同學都已經30W+/Y的時候,任何專業追求都是蒼白的,所以現在傳統工科轉IT的才那麼多,鼓勵每個傳統行業的人堅守下來是不道德的。

但,如果本專業經濟待遇尚可,或者個人心態良好,在自己專業中還是有些領域值得自己努力的,你會發現它的充實和自身的價值,傳統工科特別需要積累和磨練,與諸位同行共勉。

PS1:想寫點雞湯,事實發現沒這水平。

PS2:不太好站在自身電氣的角度回答這個問題,所以不夠具體。


所謂的工程師大概可分為三個層次,從低到高依次為:

1. Application:本土化,國產化,技術支持,畫圖----典型的民工;

2. Design:根據客戶的需求,可以獨立自主的完成從初期定義到最終工程實現的全部正向設計過程;

3. 前瞻 :引領市場潮流,創造出一個完全新的技術平台或者產品或者產品的新功能

中國在傳統工業上,基本停在民工的第一層次,能做到第二點的,已經少之又少(且抄襲、逆向工程居多),能做到第三點的,恕我直言,幾乎沒有見過。中國的it工程師卻經常可以到3這個階段。請告訴我,兩者怎麼比?

我在國內讀大學時,雖說學校也不差,但常聽學長說:傳統工科主要靠經驗?到了國外發現這樣說的人明顯減少了。工作後才發現,對於汽車飛機這種有上千個零部件需要去協同、低成本且能精確制約控制的工業品,只能靠紮實的物理推導和邏輯分析。可惜中國的工業還沒有先進到後者的程度。

現在每年《財富》前一百強企業中國都能佔四分之一。但航空大型、量產發動機一家都造不出;人命攸關的頂級醫療機械基本靠進口;汽車發動機控制還是被博世、德爾福、大陸、電裝壟斷著;姑且拋開研發、只說生產:生產這些高精密工業品的流水線上的機器人也以進口居多。可以說連工程師的第二個檔次都達不到。

反觀IT,很多企業可以做到前瞻,就說支付寶,可以扛住雙十一十億的客流人數,全世界獨此一家,必然需要在交易技術上的前瞻性創新。

所以我覺得,我國傳統工業的工程師在國際上的水平,是低於我國其他行業在國際上的水平的。

拿那些利用經驗分析去做國產化、畫圖紙、數值模擬或者技術支持的傳統工程師去和前瞻性的it工程師比,後者工資高是太必然的了。

那麼,如果同樣是前瞻級別的傳統工業工程師和IT工程師哪個工資高呢?比如我們拿iPhone設計師和大眾甲殼蟲的總設計師相比(考慮通貨膨脹),答案仍然應該是IT高,原因簡單來說,就是IT「門檻低」,來錢快。所以短期來看,相同時間的前瞻投入,IT的產出會更高。

IT的「門檻低」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質量問題,IT的質量測試簡單、標準清晰、測試周期相對短、出bug最多是財產損失,所以不顯得那麼重要。而傳統工業,比如飛機,質量要求本身就高(要求幾百萬公里不大修),出了bug是人命攸關,更顯得重要。IT研發一個產品就是一個,而飛機的核心部件卻需要額外再來十套冗餘邏輯確保安全。

第二,集成化程度。一個小型app幾個碼農就能搞定,iphone有18個模塊,一個汽車有兩百個模塊,一個飛機,有3000個模塊。集成越複雜,牽一髮而動全身,前瞻突破的可能性也就越低。所以,傳統工科從業者往往需要團隊的力量。微軟、蘋果、谷歌、阿里、騰訊創立初期不到百人就可以。但我絕對不相信一個汽車廠,創業之初,研發團隊會低於一百人。

由於IT的上述兩個優勢,導致的結果就是:傳統行業要想做到前瞻需要比it更長的研發周期和質量保證精力。耗費更大且回本更慢。平分到工程師的頭上的工資也會更低。

最後,一個行業整體工資是和社會的大趨勢,成本,市場需求,以及行業位於整個市場經濟產業鏈中的位置起主導因素的。如果用平均工資來衡量一個行業的發展,那麼顯然離錢越近,在人民日常中出現越頻繁,成本越低的行業看上去越能「完爆」別人。一個工薪家庭每五年只會買一輛車,20-30%的利潤,但是一個工薪家庭每兩年都會換手機,每周都會裝新的app,每小時都可以看到至少一個app內嵌的新廣告,而這類it產品的材料成本幾乎為零。但錢不是衡量一個公司/個人對社會重要性的唯一標準。飛機的複雜程度比汽車高,比it高,但是波音每年的利潤並不高。你能因此說因為波音利潤低,就淪為阿里的民工嗎?

再說金融

金融人一直把所有行業當成自己的民工---因為市場經濟儘管有情懷,但仍然是以錢作為最重要衡量標準的。

但反過來講,所有行業也認為金融人除了錢啥都不懂---偉哥和波音在他們眼裡就是數字、股權結構,任何豐富多彩的世界到他們嘴裡都是項目、投資、併購、買入賣出。

所以,金融人離錢最近,賺的遠比傳統工業高。但你不能說傳統工業是他們的民工,只能說雙方互為瞧不起對方。

就看你為啥而活了,當你有一天錢多到一定程度時你可能會發現,羨慕你的錢的都是你看不上的人了,而看不上你的,無論你再有錢,也只是他們的民工,你只能活在自己的奢華世界裡給自己鼓掌罷了。

總結如下:

1. 如果要比較公司,請不要拿IT屆的阿里、騰訊和中國建電廠的比。要比的話,請拿他們和世界傳統工業的巨頭——GE、福特、波音比較。

2.如果要比較個體,也請不要拿阿里巴巴的工程師(前瞻級)和中國建電廠的工程師/總監(設計級)比較。與之前相同的道理,前者應和GM總部無人車研發的工程師比較。雖然還是有差距,但不會有想像的那麼大。

3. 即使同樣是巨頭公司,同樣的前瞻性崗位,IT和金融企業的工資也理應比傳統工科高。這是市場經濟的金字塔結構決定的。

4. 錢不能算作衡量一個行業、以及個人成就的唯一標準。

5. 不要用什麼「IT和金融累,但傳統工科一樣累,憑什麼他們工資高」的話來抱怨。你們的累不在一個維度上累啊,你先在傳統工業界混到「包工頭」再比吧。。

2015.8.20更新。今年阿里和百度帶頭縮招並降薪,意味著it市場也在薪酬上回歸理性。我作為一個位於前瞻和設計之間的傳統工科工程師,之前的工資和同等檔次的阿里百度前瞻級別的工程師相差不大,他們這一降薪,基本確定可以超過他們了。從這個角度來說,基本上也應驗了我上述的結論。


推薦閱讀:

在中國有可能複製一條華爾街嗎?
3A大作的賺錢能力是不是跟氪金手游差一大截?
據說伊斯蘭不允許收利息,那麼銀行如何運作?
怎麼看外匯準備金率調整為0%?
pos機分潤問題是怎麼分的,銀行、清算組織機構(銀聯)、第三方支付公司三家是怎麼分手續費的?

TAG:IT行業 | 傳統行業 | 金融 | 工程師 | 收入差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