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大陸的綜藝娛樂相比,台灣綜藝娛樂產業是否在走下坡路?

背後經歷了什麼樣的發展?


突然想再更一點,我自己粗略看了一下,還是有點偏題的,那就再講點靠邊的。

在講第一個階段的時候偏重於講秀場,其實當時也有一些比較早期的電視綜藝節目,種類蠻多的,有的甚至現在還只是在當時的基礎上進行加工改進。

7、80年代,像《歡樂假期》這比胡瓜的戶外遊戲節目早了幾十年,鳳飛飛的我愛周末。還有八十年代的《大家一起來》就是趙又廷父親主持的那個,益智類節目,比現在大陸的益智類節目早。比較後期90年代左右的,胡瓜在這個時候也有檔相親節目。

節目的多元化,各種類型的節目都有,還有多種外景節目,這在當時甚至說就是現在許多綜藝節目的前身鼻祖,當然不是現在的台灣綜藝可以比擬的。

————————————20150404——————

已完結有更新和修改。個人能力有限,有錯和遺漏請在評論指出。

————————————————————20150306————————————

等待大神回答。

確實在走下坡路。

曾經台灣綜藝也曾輝煌過,曾經高凌風說過「台灣綜藝領先大陸二十年」。就八九十年代來看,說三十年都可以。現在卻有不少人感嘆「台灣綜藝輸的只剩下康熙來了。」但其實康熙來了在台灣不溫不火的。

最早期台灣的綜藝形式是秀場,因為當時處於老三台時期。電視只有老三台又逢戒嚴電視內容便稍顯乏味,這時秀場的葷素不忌便成為了人們業餘生活的一大樂趣。當時的許多明星經過廣播時代唱歌比賽出道而後到電視台,電視紅了之後就轉戰秀場,秀場歌舞秀賺錢多賺錢快因此吸引了許多知名的藝人包括鄧麗君等。因為①早期電視少消遣少,而且②藝人並不多,人們要看到明星很難,還有③戒嚴時期很多東西是禁止的,包括一些歌曲,那在秀場跟電視自然不同,秀場平時可以偷偷唱,上頭來檢查的時候再通知,人們可以享受到許多電視上沒有的東西所有秀場這麼個形式自然大受人們追捧。最早期都只是聽歌而已,那後來開始發展形式越來越多包括舞劇等等,原本只是歌舞廳,慢慢的又發展到西餐廳等等,當時全台歌廳餐廳秀多大一千多家像太陽城、藍寶石、喜相逢等等這些是比較大型的。除了說形式發展,主要是因為當時歌星少,歌廳又多,這個時候主持人作用就大了,漸漸的就又多了主持人講點笑話訪問歌星取悅觀眾,脫口秀等形式,這也便是綜藝最早的形式。(後期歌廳是大型的一年只有幾檔,餐廳秀比較小型一天可以好多)

後來時代發展藝人變多,還有錄影帶的發展(最早有客人偷拍,後來主持人建議歌廳自己刻錄)錄影帶一出許多人可以再家裡觀看並不需要跑到歌廳,以及後來的解嚴電視台逐漸增多等因素,使得秀場逐漸沒落。

秀場不僅是當紅的明星撈外快的地方(比如崔苔青、歐陽菲菲、劉文正等)也有一些人靠著秀場慢慢發展才開始紅比如江蕙等。

這個這個時候最有名的當屬南豬北張,中邢峰,高凌風草上飛,倪敏然總管以及白冰冰賀一航等等。其中最火的屬豬哥亮和陳今佩、高凌風。主持風格不表,以後寫秀場時代的時候再詳寫。

再後來有了電視綜藝,這就是三王一後的時代了。這個時期,台灣經濟發展快,後期又解嚴以及音樂的發展,也就帶動了綜藝的蓬勃發展。三王一後就是「張菲、張小燕、胡瓜和吳宗憲」,再加上早期秀場的一些主持人存活下來的,比如邢峰之類的,80年代時高凌風,後來也不同往日了。再有一些比如澎恰恰、許效舜。這裡面屬張菲和吳宗憲最為典型,張菲的巔峰時代在和費玉清一起主持的龍兄虎弟,效果足收視好好看。後來兩人相繼跳槽,再加上台灣綜藝不景氣,張菲又價格太高後來在綜藝大哥大後張菲就收拾羽毛歸隱了。吳宗憲雖然出道晚(相對)但是後來居上,更是把綜藝發展到中國大陸來,《我猜我猜我猜猜猜》《綜藝大熱門》等節目更在80後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反應快,敢說更是他的一大熱點,節目一抓一大把。但也因為這樣,節目多總會給觀眾帶來疲勞,也因為他的言論一直為人詬病,加上後來到大陸發展但都只是在一些不熱門的省台,後來又經商失敗等近幾年也漸漸退出綜藝了。胡瓜,張菲的徒弟,歐弟的師傅(台灣比較注重倫理的像澎恰恰是邢峰的徒弟,許效舜是澎恰恰的徒弟)有點常年老二的味道,不漏鋒芒又不被忽略,綜藝大贏家、綜藝大集合等也火熱一時。張小燕,綜藝界的老前輩了,早起童星,有人稱「有綜藝節目的時候就有張小燕了。」這位綜藝教母,節目風格比較溫和溫情,不以咄咄逼人追問緋聞等為熱點,嚴肅有餘搞笑不足,因此近幾年綜藝節目也不太順利。

再說三王一後時代。張菲,早期以「溫拿五鼠」活躍秀場。曾經看過一個報導說張菲每次在節目開始前都要好好綵排,設定好每個梗,每個笑點。不管來的嘉賓是活躍放得開的還是比較悶的,他都能夠及時的把嘉賓拉回到他自己設定好的套路來,而且他本人精通多語言:英語客家話國語閩南語,在北部這種政治重地國語才能吃得開又因為台灣本土很多演員講閩南語的因為再會點閩南語更是如虎添翼。再加上他本身也是歌手出身(學西洋樂的,會薩克斯風)因為再八九十年代很吃得開,特別是跟費玉清主持龍兄虎弟的時候可以說是他的巔峰期。後來在主持綜藝大哥大後他的節目一直沒有所突破,而且製作經費的不足(他是台灣綜藝當時拿主持費最多的藝人,台灣大咖的主持人是按集算的,一集差不多兩個小時,他當時一集70萬,這個數目後來是被豬哥亮超過了,這個後面說。)再加上創新不足、搭檔不好、收視不高等情況綜藝大哥大停了。再後來張菲有搞過電影也沒多熱火,一直到現在都還沒有新的節目復出。

吳宗憲跟張菲不同,憲是以急智出名,梗都現場來,坊間傳聞他不綵排不開會。急智反應快敢說話不按稿子來卻也能帶來很大的笑果。但他的敢說話嘴賤開黃腔(早期藝人開黃腔算正常)嘲諷人異性歧視等也一直為人所詬病,他的主持風格比較新穎因此受到更多的年輕人所喜愛。吳宗憲早期是歌手身份出道,但並沒有大火(自己沒火但卻挖掘出了周董),早期也在龍兄虎弟中的音樂教室、超級星期天中活躍,後來漸漸的能夠獨擋一面他自身的光芒也開始顯現出來,大火時節目接太多,造成觀眾視覺疲勞,而且節目缺乏創新,儘管融入一些新元素但卻不為觀眾所接受,再加上嘴無遮攔以及自身負面新聞等(主要後期收視也不好)導致節目越做越少,後來跑到大陸撈金,但卻一直都在一些湖南江西陝西等主持,一則海峽兩岸的笑點不一樣二則省份並不是熱門電視台因此也沒有多大起色。

順便把胡瓜也說了吧。胡瓜早前在跟高凌風主持鑽石大舞台,隨便慢慢成長成為綜藝大哥。《百戰百勝》《綜藝大贏家》《綜藝大集合》他好像更擅長於野外遊戲下鄉的綜藝模式,他給人有種千年老二的感覺(他的節目風格也跟他做人很像比較圓滑),雖然他的幾個姐妹收視還是龍頭的。但是節目形式太固定一有新人新節目新形式衝擊的話那就落敗了。比如上次歐弟的那個什麼節目,還有豬哥亮的復古懷舊的節目一出來就一度打敗他的綜藝大集合。

高凌風,在早期絕對的大咖,甚至台灣到現在還沒人能複製得了這種盛況,高凌風早前憑藉的瓊瑤開始火起來,不過最早火是因為唱歌。歌曲另類新穎(想想他的 歌再想想鄧麗君的歌),而且著裝前衛,在當時火的不得了。一出名了後來就兼主持《歡樂奇兵》《鑽石舞台》等。後來因為女友和高層吵翻了,後來再想復出想要恢復以往盛況很難了,先後從政,模範又主持,但種種種種包括再怎麼超過最後火鳥還是沒能浴火重生。我常常在想為什麼豬哥亮復出之後能夠取得巨大成功,而高凌風卻一蹶不振,我想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豬哥亮的不可替代性以及高凌風當年的時效性。

澎恰恰和許效舜。彭是半路出道的,最早是郵差,而後到西餐廳當歌手、主持。而後又因《連環泡》順利進入綜藝圈。他最有名的還是《黃金夜總會》特別是裡面的鐵獅玉玲瓏。師徒兩人合作還是挺不錯的。後續也有作詞,唱歌,編劇、導演等當然他的電影至今還沒成功過。。。

再後來就是一王三後時代了(這是王偉忠說的,其實也不大對)。蔡康永、小s、利菁、陶晶瑩了。徐乃麟、藍心湄、康康、曾國城、庹宗康、小鍾這些也算。

蔡康永、小s兩人手中的康熙來了開辦了十來年,足以支撐他們兩個的地位。康熙來了在台灣收視率並不高(但不是最後一名),但在某個製作人時期,料還是比較足的,什麼化妝啊路人啊什麼之類的還是比較有新意的,但是製作人換來換去,綜藝咖就那麼幾個而且節目做久了人們的新鮮感總會下降,比如一些好看的八點檔播出的時候就會衝擊他的收視率。但是因為他在大陸有賣版權,而且節目收視率又沒有降到需要停播的時候所以這足以支持他繼續開播下去。

陶晶瑩,曾經人們一度認為她是張小燕的接班人,後來人們漸漸的發現她與張小燕的主持風格並不一樣。她更多的給人一種機靈、伶牙俐齒、古靈精怪的形象。跟吳宗憲一樣,最早是歌手身份,但沒有火起來,後來轉戰主持界,真正讓她紅起來的是《娛樂新聞》讓人耳目一新原來娛樂新聞還可以這樣播(反觀看看現在娛樂百分百還能存在真是個奇蹟)!而後的《大學生了沒》《超級星光大道》(包括《華人星光大道》)包括主持台灣三金(金馬、金曲、金鐘)次數之多這些都是她的巔峰期,這幾年因為身體原因主持也有所減少了。

利菁,沒看過她的節目,簡單介紹一下,最早是模特,而後轉戰電視圈,最為出名的是早期的購物節目東森的《東森購物選拔會》等等,做購物節目可想而知需要口齒伶俐這也成為她鮮明的主持風格之一。而後又有麻辣天后宮、超級偶像等,她的主持風格偏犀利。近幾年也因為身體原因漸漸的辭掉了退出主持了。

當然這個時候還是有挺多人的屈中恆、苗可麗、陳亞蘭、羅時豐等等等等還有很多,因為時間和精力暫時寫不了。。。其實陳亞蘭還是有的一說的,最早到廈門那邊發展又取得主持證,主持的娛樂斗陣行開創了大陸播放娛樂新聞的一個新形式。

再新一點的新生代就是羅志祥、歐弟等了。其實上面列的一部分名字也是可以歸到新生代的。這一部分的人很多是在台灣綜藝的末期興起的。期中發展比較好的算歐弟了,最早是模仿四大天王出道的,模範這也是他的一大拿手絕活。單獨說歐弟是因為他是台灣綜藝主持裡面到大陸發展最好的之一。也或許是因為他比較晚出道,他的年齡比較年輕所以他更知道年輕人喜歡什麼,再加上拜師胡瓜早年在《綜藝大贏家》主持過一段時間對台灣綜藝的底料也有所了解,而且可能也因為他到大陸後選擇的是湖南台,所以他能在大陸混的比較好。

至於其他這個時期的主持人因為這個時候台灣綜藝已處於末期,再加上近幾年也沒有哪個頂級的主持出現(主要是我不了解!!!)。所以不多做介紹。

最後再介紹一個隱藏的大boss——豬哥亮,因為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分類他,放在早期秀場時期也可以,但是他知道現在還活躍在台灣的綜藝圈依然能夠掀起收視狂潮。論起輩分他算是目前綜藝圈前輩級的人物,秀場時期的南豬北張期中的豬就是他,當時張菲的姐姐還曾經帶張菲找他拜師。在修長的鼎盛時期全台跑野場子,當時的當紅都上過他的節目,而後又率先進行了錄影帶拍攝的模式,在當時頂峰時期日進斗金全台跑著做節目台灣隨處可見他的錄影帶。他的火緣於他的主持風格——反應快、不按路數出牌、閩南語和普通話的歧義、葷素不忌愛開黃腔、什麼都敢說、行為幽默等。你很難想像為什麼他連普通話都講不好卻能掀起轟動,但是他只要站出來還沒開始講話台下就掌聲如雷笑不絕口,高凌風曾說過他第一次到迪斯科主持的時候下台的時候老闆跟他說「哎呀這個豬哥亮真搞笑」然後高問他怎麼聽得懂,老闆說聽不懂但是就是覺得很好笑。但是這種主持風格容易形成兩極化,不喜歡的人就覺得怎麼這麼低俗,但是不可否認他對於台灣民俗對於閩南語俚語文化的了解是無人企及的。但是他在2009年復出以來(1993年因為賭博負債跑路)主持的三檔節目都是收視冠軍,三年來主演的賀歲片都是台灣的票房冠軍,只能說他有著一大把的固定收視群體。不過他的主持風格幾十年如一日,一直都是訪問加短劇。近幾年因為年齡的原因一些梗也漸漸有所重複了。

那為什麼台灣綜藝當時那麼風光而如今卻變成這樣,

第一, 資金問題。撥給節目的製作費少的可憐(如果按集算的話一集十幾二十萬的)主持人分一點,通告的藝人分一點接下來布景啊等等製作起來當然就有點粗製濫造的。而且以前節目中是不能加入廣告的,哪有像大陸一樣給你念個加多寶的廣告。

第二, 創新問題。幾十年如一日,有一些還是源用最早期秀場時候的模式。雖然巔峰時期也有一些抄日韓的。可是現在。。。抄都抄不好,雖然也有一些創新但是不是走偏了就是創新不夠,感覺離網路時代有點遠。

第三, 人少地小話題窄。台灣就那麼小的地,藝人就那麼些,上通告的藝人更少,裡面的綜藝咖又更少,講來講去玩來玩去就那些,有些藝人一個梗跑遍全台灣。

第四, 主持人。現在的主持人沒有了當初那麼博學的或者那麼有特色的了,雖然以前的主持人不是專業科班出生,但是他們的經歷閱歷總是能加分很多,而現在有一大部分主持人都是按照固定的模式來。

第五, 收視率。台灣綜藝節目基本是看收視率來。給你三個月你的收視率始終在0.3下和排名靠後的那就該拿下了,不管你這個節目多優秀,這樣子話很多節目並沒有太多喘息的機會。

第六, 看電視的人少了。網路的發展許多年輕人已經離開電視很久了,收視群體的流失,而且台灣沒有像大陸一樣賣版權給視頻網站(康熙來了賣了版權所以儘管收視不佳仍能存活那麼久)

第七,語言的因素。有些節目大陸覺得好看了,台灣人民不喜歡。台灣公認的高收視率在大陸其他地方無人問津。

而反觀大陸錢多大投資敢引進,雖然有些節目不忍直視,但是已經漸漸興起了。

至於是否還有可能重生時間急,以後再說。


兩岸綜藝的分水嶺,應該是2012年夏天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第一季的橫空出世,一夜爆紅。其實早到2010年,東方衛視就有了《中國達人秀》這一購買版權先例,然而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並不能做出美味的螃蟹。

2010年之前十年的內地電視有句話描述的好:一個西瓜,一個芒果,剩下的一地芝麻。西瓜是央視,芒果是湖南台,剩下的芝麻是其他台。

綜藝也是這樣,央視的《想挑戰嗎》《非常6+1》《今日說法》《焦點訪談》,(我不是在開玩笑,2010年之前內地台真沒什麼綜藝可看的);另一個就是湖南衛視的《快樂大本營》《天天向上》和《超級女聲》,可以說湖南台就是靠這三個節目發的家。

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群眾的娛樂需求也日益強烈,尤其是08年北京奧運會後,在國家花了一大筆錢弄了個全民娛樂之後,大家娛樂的心情根本停不下來,原來我們還可以這樣玩啊!

從08到12年間,幾個有錢的省衛視不忍湖南台一家獨大。他們也做了很多的嘗試,比如從湖南台挖人,比如自創節目。效果是有的,比如當時冒出來幾位不錯的主持人像劉剛,李彬,朱丹。比如有幾檔不錯的節目像江蘇衛視的《非誠勿擾》,浙江衛視《我愛記歌詞》,上海衛視《壹周立波秀》。但都是剛起步的節目,他爭不過湖南台數經風雨的兩大台柱,至少如果你不夠吸引鐵杆粉的話收視率會一直被大家的收視習慣壓著,更別提在全國範圍內一較高下了。

《中國達人秀》是一個啟發性的節目。它首先像《超級女聲》一樣,作為一檔選秀,有足夠的全民性。但,回到兩岸綜藝對比來看,那個時候兩岸的綜藝實力已經到了五五開的階段,一檔《快樂大本營》對《康熙來了》,二檔《天天向上》《非誠勿擾》《中國達人秀》《壹周立波秀》對《大學生了沒》《超級星光大道》《國光幫幫忙》,類型不同各有優劣,其實內地已經開始小有領先。你沒有甩開別人就不能算領先。但是剛起步一兩年的自創節目是有瓶頸的。隨著你受眾基數的擴大,你的內容要相應變化。要改!改就有風險!改也需要時間!但是電視前面坐著一群綠著眼睛等飯的人!根本來不及了!於是乎,眾人看到了《中國達人秀》的模式。但由於《中國達人秀》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敢使勁砸錢。所以前兩季都不夠全民性,不夠高水平,不夠大場面。

第二個披荊斬棘的人便是《中國好聲音》,2012年的夏天可以說是全民好聲音,同是外來版權保證了成熟的運轉機制,選手天南海北且水平夠高,製作精良且場面夠大。於是,《好聲音》就這樣爆紅兩岸三地,台灣媒體終於因為落後太多才看清兩岸綜藝差距。

之後湖南衛視也表現出老大哥的氣勢,一連在13年初引進《我是歌手》,13年夏引進《爸爸去哪兒》。14年初江蘇衛視引進《最強大腦》,14年夏浙江衛視又引進《奔跑吧兄弟》。其他節目就不多贅述了。

也在這兩年把台灣綜藝甩得連影子都看不見了。當我回頭去看當時台灣節目對《中國好聲音》爆紅的相關介紹時,我居然在不同台的不同節目里看到了同一個通告評論員做評論。我只能無奈的對台灣電視前景苦笑了。

很多人都在說內地綜藝大製作是錢多燒的。那麼請仔細想想內地這麼多綜藝的版權方在做節目的時候怎麼辦,台媒酸《我是歌手》是因為砸錢,現場居然請來管弦樂團,一排排小提琴大提琴鋪場面。還有什麼抱怨內地一個攝製組的攝影機比我們一個公司都多。其實內地的這些模式都是從韓國那邊直接搬過來的啊。韓版的製作水準不比內地差啊。韓國市場也小啊。為什麼當初台韓同為亞洲四小龍,卻成為如此。


數據說話,多圖預警

結論:

台灣電影、電視劇已經在大陸毫無市場;

台灣動漫向來不是強項,大陸也不怎麼樣,兩岸都是日漫的天下;

台灣綜藝節目在大陸的關注度已跌倒歷史最低點,除了康熙來了,其它都已死;

只有流行音樂,台灣仍然是華語樂壇的中心,雖然新歌新人不如大陸多,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且許多台灣音樂人在大陸樂壇從事幕後工作,其流行音樂創作能力、包裝行銷能力仍然比大陸高一階——但持續不了多久了,最多10年。


怎麼說呢 以前家裡一直有大號的衛星鍋 能收到好多的台灣 日本 hk 韓國 以及bbc cnn這樣的電視台 小時候不會外語啊 所以就看台灣的電視台多點 十年前吧看著台灣人的綜藝節目覺得好時尚啊 各種喜歡羨慕 節目內容有多樣 節目裡面愛講什麼講什麼 來賓的談吐打扮也都很時尚 反正就是怎麼看怎麼好就是了 但是現在偶爾看到台灣的綜藝節目 感覺瞎狗眼 舞台和鄉下戲檯子似的 主持和嘉賓的打扮也都很土 真的很土 嘉賓的發言不說少數信口雌黃的井底之蛙吧 大部分都沒啥營養 吵鬧為主 還有就是 不知道為什麼台灣的電視信號制式是否和內地不同 覺得台灣的電視節目畫面不舒服 台灣的綜藝節目現在真的不行了


我經常看台灣綜藝 康熙看了好多年 到現在每晚睡覺前也要看一眼 台灣娛樂環境算是日益惡化 八九十年代 台灣只有三家電視台 經濟騰飛 加之大陸方面在娛樂上剛剛起步 所以那個時候很多台灣藝人佔據市場 因為發展早嘛

他們的綜藝基本都是照抄日本 尺度又大 後來電視台越來越多 又不許冠名 劣幣朱良 越來越差 製作費緊缺 除了島內競爭 大陸市場也在慢慢壯大 最後台灣必然會被資本逐出市場 現在大陸網路綜藝也在興起 尺度很大 製作精良 參照奇葩說 今後會進一步擠壓台灣市場 從業人員大量流失

而且他們的從業人員太多了 層次不齊 如果提告門檻 提告從業人員的職業素質 可能沒有什麼顯著效果 但總不至於現在提起台灣藝人能想到的代名詞就是不入流 我們覺得他們的娛樂產業現在太過剩了 並且是一個惡性循環

以上一個電視兒童的拙見 別罵我哈


本人91年妹子,對台灣早期的綜藝並不熟悉,但成長階段卻看了很多的台灣綜藝。有名的有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國光幫幫忙、我猜、麻辣天后、…還有很多的行腳類節目。比較起台灣綜藝與內陸,台灣綜藝明顯偏向於談話類節目,而大陸呢,看快樂大本營就知道了,熱衷於一些腦殘遊戲營造和樂融融的氣氛。所以就質量來說,大陸綜藝大部分都是看了個熱鬧,而台灣綜藝則傾向於話題性,大膽犀利不拘束。但可能大陸這幾年也在不斷改進,尤其引進或模仿了諸多的韓流節目,譬如各種真人秀,從孩子到夫妻、朋友再到老人,開始在國人厭倦了做作無新意的舞台形式後開啟小清新不拘束的綜藝新模式,毫無疑問,大陸這方面改進是很成功的。從各種關注度就可以看出了。對比,台灣綜藝似乎還是在延續之前的形式,至少我從初中看到工作的那幾個節目現在還在,當然這一方面表示談話性節目本就在台灣根深蒂固,但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台灣綜藝的滯後。曾今有過一度很喜歡小豬羅志祥,附帶他主持的娛樂百分百也每天都必追,不得不說娛百有很多單元非常有意思,加上小豬的逗哏小鬼的捧哏,都在年輕人心中達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我二年看下來,過於相似的節目單元,看久了反而失了新意。韓國在此卻是一直領先並且創新層出不窮(本人非韓流粉,客觀陳述而已)。

相信台灣綜藝不會輕而易舉衰敗,畢竟還是有一定的娛樂指南針的地位,但如果不適時創新,必然會失去市場競爭力。

(僅是作為電視迷個人的淺薄看法)


我朝當初一窮二白,近現代的文化娛樂幾乎為0

所以引進大量綜藝娛樂節目

這也是你在我朝大陸能看到對岸的綜藝節目的原因

現在我朝自己的綜藝開始興起,無論好壞,必定要壓下去大量對岸的

不光綜藝,大部分我朝開始自主的文化娛樂產業皆如是

所以我覺得不是對岸的開始下坡

是你能看到的我朝的多了,對岸的少了


台灣媒體報道《我是歌手》 揭秘超高收視 - 搜狐視頻

這種問題百度一下就知道了。我就借題發揮隨便說點感想。

關心是肯定的,因為選手中有很多台灣的歌手。即便是大陸的選手,選的歌也有一半是台灣歌曲,這側面反應出了台灣在華語流行樂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但同時,這也正是台灣尷尬的地方,由於資本限制,無論是綜藝還是音樂本身都在走下坡路,本土的歌手在島內沒什麼發展,反而在台灣人一直看不起的內地,能夠在配置頂級的舞台上發光發熱。這種矛盾的心態反應在了每個台灣普通人和媒體人的言語中。台灣的綜藝,台灣的華語音樂在之前太過輝煌,台灣已故知名藝人高凌風曾說過台灣綜藝領先大陸20年,這話如果在10年前我是相信的,但放到現在的2016年,只能大言不慚的說一句,現在大陸綜藝領先台灣10年,並且沒有被超越的可能性。

為什麼?資本規模台灣根本比不過大陸。台灣一個小島,只有2000萬人口,你要是冠名商你也不願意多出錢啊,別說台灣現在不允許節目冠名,就是允許冠名,能拿到多少投資呢。而商業文化的繁榮是離不開資本運作的,簡單來說就是要錢,要很多很多的閑錢,你看港台流行音樂、香港電影,繁榮的時間段和經濟騰飛的時間段基本上是同步的,好萊塢數十年如一日地文化輸出的背後正是米國雄厚的資本。台灣人現在酸大陸就是有錢沒品位的暴發戶而已,但問題在於,品味這種東西是可以慢慢培養的,只要一直有錢下去,品味慢慢就能跟上。沒錢呢?你看台灣綜藝節目那種堪稱簡陋的布景和清晰度低下的攝像機,難道就能培養出品味來嗎?等你習慣了用巨額資金打造的頂級的舞台、燈光、音響、樂隊、編曲……就再也回不去了,你回過頭再去看台灣的綜藝節目就會覺得怎麼處處透出一股小家子氣呢,這就表示你品味提升了。

流行文化這方面,港台都是在走下坡路,都是在吃老本而已。龍應台被問及我是歌手在台灣火爆的問題,只能這麼說:

「台灣最重要的資本是什麼?我們要比的是原創,我們是『原創大國』,發展可長可久」。 「很多東西可靠大資格一瞬間做出來,但態度、個性、風格要靠長時間累積、涵養,台灣有的是原創。」

《台北時報》援引她的話說:

「在資本投入方面我們無法和中國抗衡。我們應該做的事情是通過其它的政策來保持我們的競爭力」。

要我說阿,台灣最重要的資本是什麼?是老本。這種避重就輕、自欺欺人的話估計也只有龍應台她自己能相信了吧,台灣的文化產業如果不能解決資本投入的問題,其衰落是可以預期的,也並不存在如他們所說的「通過其他方法保持文化競爭力」。也許他們心裡也知道並不存在這條路,但是確實沒出路了,也只能騙自己肯定是有其他方法的。留在島上的頑固派藝人應該會越來越多的本土化,島國化,越來越脫離這個世界,在自己的小圈子裡面自娛自樂。這種情況下還談什麼原創呢,還能像十幾二十年前一樣文化輸出?你信嗎。


台灣綜藝節目預算的不足,用大量通告藝人來注水。


這個問題可以讀一下 @馬李靈珊 發在GQ上的文章

「康熙來了」十年記:最好的時候過去了嗎?

http://zhuanlan.zhihu.com/lingshan/19797839


大陸綜藝和台灣綜藝就像兩本書,一本精裝華麗,內容平平凡凡,甚至不想再看下去;另一本雖然表面看起來有點舊,但是呢,卻能看的津津有味,內涵趣味,時隔多年再翻開來看也能回味無窮!

?

至於現在的台灣綜藝我很少看到了,因為我在大陸,總要比個高低難免七嘴八舌。台灣綜藝舞台背景裝修確實沒大陸如此的高大上,也缺美感說實在,但是我喜歡他們主持人和嘉賓互相吐槽很好玩,大陸則反之。

我的看法,阿,就這樣!


2000年至2010年我們聽的是周杰倫,潘瑋柏,SHE,看的是台灣偶像劇。然而2010年至今,我們看的是內地的大電影,大綜藝,好的電視連續劇,聽的都是大陸歌。為什麼會這個樣子?因為國內的音樂人才,導演人才,演繹人員已經成長起來了。而且他們都是本土的大陸人,了解現在大陸人的審美已經進化到什麼地步了。說到人才,台灣屁股那麼大個地方人才增長的速度有大陸快???他們了解現在大陸人的審美嗎?

這些大電影,大綜藝,好的電視劇,好聽的歌背後是一個強大的祖國,強大的經濟體在支撐。

這一切都是鄧小平恢復高考,重視教育造成的。這一切都是祖國強大造成的。感謝祖國的強大,讓我不再羨慕外國衣服,手機,電視劇。


不是下坡,簡直坐電梯,不能比了。小孩子過家家的感覺。


一個是青黃不接,一代綜藝大佬老去沒新人接棒,一個是經濟大環境,小成本投入造成棚內拍攝與內地動輒千萬投入的綜藝可見一般


並沒有 而是大陸進步了 而台灣在踏步

但要說大陸這樣高經費 低技術的水準層面 也實在只是一時光亮而已 消費明星 開始讓觀眾圖個新鮮 抓個眼球

大陸真人秀照搬外國企劃 強調戲劇性 即演繹(嘉賓照劇本演 內容全是假的)

台灣或外加韓國半真實 是按照腳本來臨演

美國日本則完全走真實路線 是只有框架性的概念來參與

所以綜上所述 大陸經費高水平低操作真實性低 做不長久 (主要依靠炒和抄 明星效應為主)


推薦閱讀:

據說國外綜藝節目的罐頭笑聲都是在 1950 年時錄下的,是真的嗎?
王俊凱在全員加速中的表現?
《超級變變變》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變裝?
如何評價《極限挑戰》總導演嚴敏在《冷眼看電視》中的對話與回答?
如何評價江蘇衛視節目《唱遊天下》?

TAG:台灣 | 娛樂 | 綜藝節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