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評價《天地玄黃》這個紀錄片?


整部影片中沒有任何對白。儘管沒有常見的劇情敘事,該片依然以新穎的視角和獨特的鏡頭語言傳遞著所蘊含的情感,並在上映後獲得了評論界的廣泛讚譽之聲。同時此片也是20年內第一部使用陶德寬螢幕 70 毫米膠片拍攝的影片。

這部影片在剛推出時評價極高,被一些瘋狂的影評家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紀錄片」。幾年前甚至有人聲稱如果被流放到荒島上,唯一願意攜帶的電影就是它。這部電影以地球與人類的進化,及人類與環境的關係為題材,全片只有音樂與影像,自始至終沒有一句對白。面前的景色究竟來自何方,完全靠觀眾自己揣摩。

該片由20個章節組成,可分為三個主要部分:

A1: 01-07章:人類不曾觸及的原始自然 – 土著居民、他們的儀式作為大自然的一部分被集合。

Chap. 01 – 雪與冰。

Chap. 02 – 廟宇。

Chap. 03 – 光與影。

Chap. 04 – 火山。

Chap. 05 –克隆群島

Chap. 06 –伊瓜蘇瀑布

Chap. 07 – 非洲

A2:08-15章: 罪惡的技術侵入自然– 自然背景下崛起的人類文明與人類天性–戰爭與集中營。

Chap. 08 – 香煙

Chap. 09 –錢湯

Chap. 10 – 交通混亂

Chap. 11 – 大規模生產

Chap. 12 – 瘋狂

Chap. 13 – 飛機墓地

Chap. 14 – 過去的陰影

Chap. 15 – 兵馬俑

A3: 16-20章: 古老,仍然存在的文化– 過往文明的遺迹– 無常而持久的人類的努力。

Chap. 16 –恆河上的生活

Chap. 17 – 雲海

Chap. 18 – 克爾白

Chap. 19 – 星空

Chap. 20 – 結尾

不管你從何種方面去看它,說它是一部偉大的影片不足為過,對於這部無需支付演員高額出場費的電影來說,投資是相當可觀的。如此高投入的另一個原因是拍攝器材:它使用昂貴的TODD-AQ 70毫米格式。

那時候我下載,速度還是小水管,20多g的大小差不多下了一兩個星期,等到下完後發現這時間太值了,畫面質感太強,色彩濃厚,90年代就能有這樣清晰的圖像,畫的錢可想而知。

在畫面上,給我的震撼跟《時間的風景》不相上下

在這一段的時候真正切切的被畫面感所征服,但是這兩部片在時間上相隔甚遠,攝影器材各各方面的變化,但完全不覺得是兩個時代的影片,《天玄地黃》里也大量拍攝了很多延時鏡頭。

影片的開始,是恢宏的寺廟,預示著人類文明初始的混沌不可知,默默守護這個秘密的,是寺廟兩側沉寂的石獅。人類起初的一切,玄秘,寂靜,文明開始慢慢流淌……無神論者們,忠實的馬列主義者們,看到這個場面時候是否能有一點點靈性的發作?

接踵而來的片段,預示著人類瘋了。都市裡車如流水馬如龍,紅男綠女對著口誦經文的僧人視若無睹;都市火柴盒般的高樓里禁錮著蛻變後的物質男女,窗口飄揚的衣服彷彿人類一張張的遮羞布;雪山上的猴子眯著眼睛聆聽著天籟之音,人類在車間的流水線上機械地勞作;山窩裡的土著人歡快地歌唱,地鐵中的人潮洶湧澎湃地爭道。這裡,到底什麼是文明?什麼是原始?劇烈的映襯讓心忍不住顫抖……

自然界中,飛瀑直下三千尺,山川俊秀明麗,火山熔岩蠕動,自然的丰神俊朗妙不堪言。驟然,滿目瘡痍的河水汩汩奔流,映入眼帘的是一個著魔的世界。印度恆河裡的女人們正笑容璀璨地迎接著新的一天,她們弓著腰舀起一勺水歡快地梳洗,而河流的那邊,是漂浮的死屍,在垃圾堆里漸漸西去。此岸與彼岸,今生與來世,在這裡巧妙地相遇。我想,上帝的眼睛是否也會流淚?此情此景,上帝會流淚么?

到底人類的文明是進步還是沉淪?我們是時間中的存在,還是為了時間而存在,還是存在的幻覺?廠房裡流水線邊麻木的眼神,竟然比不上綠意盎然草坪上那條藍色眼睛的狗,它看著日出日落、雲捲雲舒時總是流露著一股愜意的神氣。人類畢竟只是動物,物性斐然。當文明在偽構築中分崩離析,所謂的人類將會何去何從呢?

影片最後又一次回歸宗教,莊嚴肅穆,僧人喃喃念經,朝拜者五體投地,祈禱、祈禱……但過於膨脹的喧囂文明似乎無法在此地寄居。人類文明的輝煌盡處,將是虛無。

其實挺喜歡它的另外一個譯名,叫《輪迴》

塵歸塵土歸土

我們來於星辰,最終也會終於星辰。參考來源:維基百科,360doc


昨天剛看完電影,懶癌晚期的我心潮澎湃地寫了影評:)

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繫作者。

作者:森林裡的冰工廠(來自豆瓣)

來源:何人垂耳聽?

(圖片來自影片截圖)

有人說這部紀錄片是幾個攝影師把人文自然景觀無意義拼湊,這怕是無法苟同。

其實這是一個導演藏私貨的傳教片哈哈。

導演說他最熱愛的主題是:「humanity"s relationship to the eternal」。這部紀錄片自然不離其宗。

我甚至懷疑導演信奉佛教,或熱衷於霍金的宇宙理論,這部紀錄片沒有一句旁白,但整片邏輯在我看來,還是與二者不言自合。

(開頭與結尾呼應的日食畫面)

「the arrow of time」,時間之箭離弦奔赴,世界隨著熵值增大,從明晰到混亂,從有序到無序,在一場爆炸中坍縮成奇點歸於熱寂,長久地沐浴在無邊的黑暗中,卻最終在晦明交替時涅槃新生,如此輪迴,往複。而印度恆河岸,一邊是生世煙火的日常,一邊是死後往生的祭祀,大約是生死同源的縮影吧。

(恆河生岸)

(恆河死岸)

在混沌虛無中,宗教戴上不同的臉譜,向惘然的眾生張開懷抱。尼泊爾斯瓦揚布寺,以色列哭牆,土耳其索菲亞大教堂,麥加大清真寺,埃及神廟,柬埔寨吳哥窟……這些名剎古迹某種意義上,都像肯亞某部落一躍而起的神秘儀式,彷彿皆在刻畫人們傾身向上,極力想握住神祇垂落的手的姿態。有人握住的是解釋,有人握住的是救贖,有人握住的是永生鏡花水月的裙擺,但或許對一些人來說,三者並無差別。

(肯亞馬賽馬拉某部落跳高儀式)

而人世苦旅是宗教最辛辣的註腳。原始部落有其天真的苦,城鎮都市有其世故的苦。貧民窟逼仄的隔間與高樓大廈落囚禁的落地窗,似和巴西墓地的方格如出一轍。

(紐約高樓)

(貧民窟)

(厄瓜多墓地)

高峰的車站,人們像無意義隨機遊走的散點,又如養雞場任人擺布的雛雞,噩然不知所措,只能效仿日本舞踏的表演,空洞冷漠的皮囊下,腳尖手指毛髮,均在歇斯底里無聲尖叫,而在倏忽間換了面龐,慘白著臉,動作虛浮,仿若幽靈在人群中淡去。這流水線的養雞場,是誰又在自詡上帝翻雲覆雨?

(東京地鐵站)

(養雞場)

(日本舞踏表演無聲吶喊)

人來人往的街頭,似乎每個人都在漫無目的地流浪,可從不有人真正注意到街頭的佛鈴與步步生蓮的苦行僧。

(東京街頭苦行僧)

更讓人心驚的是導演似乎給了關於人類自毀的悲觀預兆。用慾望衝突矛盾挑起的戰火橫掃大地,摧枯拉朽,科威特油田大火,奧斯維辛集中營,柬埔寨知識分子監獄後面緊切的鏡頭卻是歷史上戰爭的斷壁殘垣,似乎想表達,終有一場旋渦式爆炸,裹挾著萬物歸塵。

紀錄片畫面的轉接用了很多次凝視。這些有穿透力的凝視穿過鏡頭直勾勾地望著你,炙熱的凝視里千言萬語,甚至讓人有想要扭過頭躲藏的衝動。看著你的人各式各樣,清澈的孩童,看不清面目的聖僧,雙眼含淚的失獨父親,寺廟下裹著頭巾的伊斯蘭女子,燈紅酒綠的街角應召女郎,地鐵上面無表情的上班族,塗著誇張圖騰的部落酋長。凝視里藏著他們生活的暗語。有時候讓人分不清,他們到底是望著你,還是望著他們自己,或者只是望著你背後他們所見的川流。

(印度僧侶的特寫)

(泰國應召女郎的眼神特寫)

Baraka在古伊斯蘭語意為祝福。本片轉接也用了很多次祝禱。猶太教戴著黑禮帽抵著哭牆,默誦聖經,西藏的僧侶捻著串珠在黑夜裡點亮搖曳的長明燈,尼泊爾眾僧在廣場靜坐誦經,印度恆河的蓮花燈順流而下。伊斯蘭大清真寺里人群五體投地,起起伏伏像是海洋變幻莫測的波濤。

(以色列哭牆)

可是,這些尖叫吶喊、隱秘暗語、呢喃祝禱,又有誰聽?

又由何人垂耳聽?

在影片里,一個對聖僧背影由後往前推進的鏡頭出現了兩次,停留在其雙耳的特寫。

(僧侶背影)

大概給出了導演的答案吧。

雖然整部影片基調偏暗,但是縱使無情戳穿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導演還是捕捉到了幾點尚未冷卻的溫情,使人在逼出眼淚的苦味里猶以取暖。

(孩童的笑顏)

我覺得這才是整部影片最迷人的地方。

不知道為什麼全片鏡頭推移,總是能感受到一股深深的眷戀。或許是導演以這種方式記錄他深愛的人世間吧。


先引用一些別人對這部片子的評價。

「因想余平生,繁華靡麗,過眼皆空,五十年來,總成一夢。」——張岱《陶庵夢憶》

「錢塘江上潮信來,今日方知我是我。」——魯智深圓寂前語。

「眼見他起朱樓,眼見他宴賓客,眼見他樓塌了。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風流覺,將五十年興亡看飽。」——孔尚任《桃花扇》

「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王羲之《蘭亭集序》

「是非成敗轉頭空。……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楊慎

「觀棋柯爛,伐木丁丁,雲邊谷口徐行。賣薪沽酒,狂笑自陶情。蒼徑秋高對月,枕松根一覺天明。認舊林登崖過嶺,持斧斷枯藤。收來成一旦,行歌市上,易米三升。更無些子競爭,時價平平。不會機謀巧算,沒榮辱恬淡延生。相逢處非仙即道,靜坐講《黃庭》。」——吳承恩《西遊記》

「醒覺一夢,千千萬萬年在此刻,千千萬萬人在我身。」——尉遲燕窩微博

…………看完這部片子,想起這些話來。

古往今來,這些人在感嘆的是不是同一種東西呢?

無常?有常?

道可道,非常道。

這部片子我看了三次才看完,每次心裡不靜我就關了,下次重新再看。

無怪乎是20世紀最偉大的紀錄片,也無愧於這個氣勢磅礴的片名。

宇宙、人類、自然、宗教、政治、歷史、戰爭、生命、星空。

非洲草原的羚羊,日本寺廟的老僧。

恆河邊的火化儀式,奧斯維辛集中營。

你,我。

全片沒有一句旁白,卻拍盡了這些。

這部片子沒有給人任何答案,反而帶來了問題——宇宙是有目的的嗎?人生是有意義的嗎?

我茫然而不自知的時候,是這部片子讓我看到了我的茫然。

可要結束茫然,還得靠自己。


大學課堂上老師講過這個片子。

我把當時的筆記整理下貼過來~

Baraka是美國1992年上映的一部紀錄片,這部影片在剛推出時評價極高,被一些瘋狂的影評家稱為「二十世紀最偉大的紀錄片」。Baraka是一個古代伊斯蘭蘇非派單詞,含義是「祝福」,中文譯名有巴拉卡、天地玄黃。

影片採用表現主義的手法表達現代文明中人類精神追求與物質追求的種種不協調而激發的矛盾。主要有個四個特點:

一、沒有時間軸。大量空間上的視覺累積很容易給觀眾一種壓迫感,令人感到不適與迷茫。

二、沒有解說詞。全片沒有對白,沒有劇情。只是向觀眾展示世間的一幅幅場景,眾生之相盡在其中。特別指出的是,影片的每個鏡頭都堪稱完美,就人文風景攝影來說都是完美的作品。

三、視覺上的清晰。出現在熒幕上的畫面都是非常清晰的,這種視覺上的清晰恰恰造成了意義的模糊性及無限性。到底要表達的是什麼,自己去想吧!

四、影片中採用了大量的對比。最讓人津津樂道的是延時方法拍攝的曼哈頓和東京街頭的人流與生產線上的小雞的對比,人們日常的行為已如生產線上的機械化程序,這種對比之下,是人都會感到無所適從。

以上四點造成的就是:

觀眾看了這部影片會很難受,

影片好像告訴了我們什麼,又沒給我們答案。


人類學紀錄片《天地玄黃》

看完之後的直觀感受是,不舒服。沒有時間軌跡,全都是空間的累積疊加,有種腦袋裝不下的感覺。而且配樂很重,時而又會讓戰慄。紀錄片從自然、宗教,講到了機器、生產,最後又回歸到宗教上來,全片沒有對白,只有介紹的字幕。採用對比、慢快鏡頭等手法。在對人物動物進行特寫時,也不要求他們說話,只是眼睛鎖定鏡頭而已,無言勝千言。

紀錄片開頭就讓人靜下來,學著像泡在溫泉里凝神傾聽鳥語的猿猴那樣,讓自己靜一靜。

僧人悉心照料滿桌子攢動的火苗,顯得寧靜無比。不知那佛祖為何都慈眉善目,半張著或乾脆合上自己的眼睛,想必是見過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興了又衰,來自塵土又歸於塵土之後,真的把一切都瞭然了吧。因此對後人也就非常寬容,任你在人間疲累之後來哭泣,任你貪嗔怒罵,任你樂極生悲。搜到一句評論,覺得很棒。他說,宗教是對人的一種關懷。是一種精神上的關懷。古老蠻荒的巴西雨林里的原始人,他們不懂現代、不知道如何發展經濟,但他們的精神家園卻比機械化大生產下的工人還要富足。人類辛苦的為物質花朵里耕耘,但是卻忘記了最重要的精神草地。佛教徒虔誠的在祈禱,但路過的人匆忙也空虛。記住了一切,忽略了自己。

在各種時代的壓制下,人更加找不到自己的本質屬性。紀錄片里雞從雞蛋的孵化到再孵化出小雞,揭露了現代人的本質。人,不過是被標籤生下來,然後戴上標籤,然後養育戴上標籤的孩子,一輩子做這個標籤的工作,死去。死去後仍有無數個標籤在生標籤,在擠地鐵,在過生活。記得聽過一句話,哲學是讓人成其為人,其他學科是讓人成為某種人。有時候往往某種人還會做出非人的事,那是因為他還沒有成為人。每個時代都有覺醒者,有掙扎者,有屈服者,有腐爛者。日本無聲表演節目里蒼白的舞女面目猙獰,那是對軀殼下自己的真實反抗,是掙脫,是警告。爭奪領地的戰爭,炸穿山脈為金礦,鋸斷古樹為金錢……這些都是有聲音的,國家民眾在嘶鳴,山脈在嘶鳴,古樹在嘶鳴。九五至尊的嬴政,不還是終為土灰。浩蕩的活人兵馬俑,難道不是他的專制狂暴的證明。威嚴嗎?威嚴。威嚴嗎?!看了多少部反映二戰法西斯對猶太種族的迫害,才明白群體的嫉妒是那麼可怕。易子而食聽起來很可怕,這樣的吃人現象時刻都在發生。國家之間的爭鬥起因很大嗎?不大,是個人的慾望膨脹而已。有壓制就有反抗,壓制久了就會激烈的反抗。小了就看一個家庭,大了看整個地球,都是這樣。媽媽的媽媽壓制她,媽媽又一樣壓制我,我還要繼續壓制我的孩子嗎。

印象很深的是美國派克大街的那一組快鏡頭。車輛從遠處來,總有車在紅燈前停留,過了一個紅燈發現還有一個,又過了發現還有,拐彎了也有紅燈,一直有,沒有的是盡頭。匆忙,如此匆忙要去哪裡呢?回到家了真的回家了嗎?

人,從哪來到哪去。從一無所有變成一無所有的人很多。我渴求終了得一個圓滿。


對於無所適從的說法,恰恰也反應了知乎眾的麻木與惰于思考。不管是百度知道,wiki還是知乎,所作所為不過是讓知識快餐化了。無數的眼球麻木的等著投喂精神食糧,而後面的大腦卻過早的放棄了思考。

這不紀錄片之所以沒有解釋,沒有介紹,只是像羅列百科全書目錄一樣的把大千世界完美而精緻到每一個像素呈現出來的意義,恰恰是給予了無限的思考空間。

愚蠢與無知從來不是問題,傲慢與自大才是!

這部紀錄片就是在盡全力表達這個觀點。何以為人,從何而來,到何處去,70mm膠片是不夠解釋這個問題的。但是卻足以把這個終極問題再一次推到觀眾眼裡。至於是否會去思考,思考到了什麼,那是觀眾的事情。

之所以有所謂的壓迫感,其實是觀眾的世界觀,在潛意識裡要求你去消化吸收與理解這部片子。觀眾的思維首先是極度震感,之後剛想深入思考立刻被新的內容與聯想到的問題覆蓋,根本跟不上影片的速度。於是逐漸屈服在天地洪荒的氛圍里,產生或超然,或敬畏之心。越是涉獵多的觀眾越是被牢牢牽制住。

第二次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是帶著鄰家三歲的小朋友和小保姆一起看的。我不再是關注影片內容,而是關注了一下這兩位與我世界觀截然不同的觀眾的表現。

三歲的小朋友一直在發問,一直努力弄明白每個鏡頭代表了什麼,不管是抽象的符號還是具體的背後意義。全程牢牢把控著遙控器,恨不得每個畫面都暫停要我解釋。過於抽象的對於時間空間的概念他並沒有暫停,而是忽略過去,恨不得快進看下一組人文內容。整部片子下來,我認為他至少對於宗教的抽象意義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雖然他還會崇拜奧特曼,依舊會買送快遞的紅色飛機變形玩具。但是對於出去看看別人生活,心裡的種子一定是播下了。

小保姆基本全程在刷手機,看朋友圈之類的。只是到了某些赤身露體的原始部落階段顯得有些尷尬。幾次想要阻止小朋友繼續看但是都被拒絕了。之後乾脆不聞不問,繼續刷手機。大概四十分鐘的時候乾脆靠沙發上閉目養神。享受難得的有人幫忙帶小調皮的清閑去了。放映完之後第一反應是地還沒拖,快下班了趕緊幹活。

而我,則和導演一樣,陷入了更多的思考。


宗教是對人的關懷,地鐵和工廠的秩序對比養殖場的雞,城市的呼吸。印度的垃圾場以及後面的一段,背景音樂悲涼。兵馬俑、吳哥窟、波斯的遺迹和埃及金字塔,輝煌的帝國而今的人民在92年的時候都不太好。我覺得這片子就是表達了對人類的關懷。


這部片看了不下五遍。拍攝的大部分地區也親臨過。對於大自然不可抗與尊重。宗教的尊重。人類的渺茫。 都是值得深思的。畫面也是很美。人活著開心就好。


咦,這個片子有個神剪輯,

猴子閉著眼睛泡溫泉,

然後鏡頭切到銀河轉動,

竟有一種天猴合一的感覺。

剪輯功力逆天。


它並沒有什麼寓意,只是想讓你單純的去感受這個世界。


只是想起一句王國維的詩,「偶開天眼覷紅塵,可憐身是眼中人。」


宗教、人生、戰爭、自然,這部影片包含了太多內容 ,需要對歷史人文藝術有一定的了解的才會理解導演想表達的。


看到了飢餓,死亡,戰爭,忙碌,歡愉,茫然的眾生相,也看到了自然,星空,部落,人群的色相。讓人開心的視覺體驗。


從頭看到尾也挺膩的

看原片不如在網上看截圖

個人的感覺~~~~~~~~~


推薦閱讀:

中央電視台紀錄片頻道播出過的原創紀錄片有哪些值得推薦?
如何評價Lady Gaga紀錄片:Five Foot Two?
如何評價日本NHK紀錄片美之壺系列?
怎樣評價《鄉村裡的中國》這部紀錄片?
如何評價漫威自製紀錄片《漫威七十五周年》?

TAG:紀錄片 | 人文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