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紫砂壺的品質?
準備泡茶養生,茶具差一個紫砂壺,什麼樣的紫砂壺品質好?
這問題是個大問題,把所有的答案看了一遍,不乏危言聳聽、瞎雞吧說者。
有些內容有些意思,但說的又不夠系統;還有些內容直接是從其他地方複製粘貼的。按耐不住,就憑經驗和臆斷,結合聽聞的高論,談談自己的淺見。
我也只能說一個梗概,其實每個細目下面還可以擴展出很多內容。業內有句略虛無主義的話:「茶無定味,壺無恆型,適者為珍。」
說白了就是:你開心就好。
再換句話說:咱們是市場導向型的傳統手工業,在市場的力量面前,我選擇狗帶。按照這個思路,其實也就能提兩個點:
1. 你喜歡什麼類型的壺?光貨?花貨?筋瓤?
2. 你喜歡喝什麼茶?綠茶?紅茶?功夫茶?從市場側能考慮的問題也就這兩個。
看來紫砂這個產業,光市場導向可能不夠。撇開手拉坯、注漿壺不談,從產品側,如何來看紫砂的品質呢?
一、泥的考量:
1. 泥料本來的品質劣質泥料,暗、悶、僵;優質泥料,溫潤、凝重、古雅。
2. 生坯燒結時的火候欠火,無光、毛糙;過火,板結、不自然的油亮。二、型的因素:
造型是紫砂壺附加值高、所謂水深的主要因素。簡單的一把石瓢,從一百多元到幾萬元,其中懸殊的價格,除了泥料的差別外,就是型。愛好花貨的,講究一個擬真度,越像越精,則越好越妙;愛好光貨的,則講究對稱性、外輪廓線的過度,另外還要通過各個部件的比例去體會其形式美,如果這種藝術性傳達不出來,賞壺者體會不到,那麼這個作品就算是失敗了。所以可以說,在高端紫砂中,光貨的鑒賞難度比花貨更大,行家都會看走眼。不過有一點可以肯定,對比就能看出好壞。正如徐秀棠大師所說:「上假壺的當,只因真壺見得少。」這話雖沒從用戶的角度出發,甚至有些不負責任,但道理是對的。在馬雲家買把300塊的石瓢,隨身帶著,實體店買壺時做個對比,那就高下立判,至於差價值不值,那全憑自身估量。三、功能性
紫砂是日用品,必須要考慮其適用性,口蓋嚴實與否是其功能表現之一。上面有人不懂裝懂,說什麼口蓋嚴實不好,那真叫一個胡亂猜測瞎雞吧說,氣密性不好,出水怎麼會爽?真是胡說八道。紫砂從明中期始有到民國末年,工都是越做越精,到解放初期已登峰造極。
那為何紫砂從50年代末到上世紀90年代,工藝水平逐漸沒落?紫砂工藝(一)廠從1958年起,從原來的61位工人,短短半年內一下子急劇擴展到近千人,並響應上級單位指示,提出「一步登天上大學,三天學會做精品」的口號,追求產值、產量逐日翻番。自然而然精細程度每況愈下。紫砂七老(紫砂廠的七位指導老師)無不忿忿,但礙於某些原因,怒不敢言。這時大量粗製、劣質茶壺流入市場,在地攤、廟會被充作古董出售,影響非常惡劣。從58年開始的放衛星運動對紫砂工藝衝擊很大,其惡劣影響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才逐漸褪去。沒想到竟然有人牽強附會、生拉硬扯的說工藝粗糙是好,還在知乎賣弄,真氣煞人!你這樣亂說,工精刀秀的顧景舟大師算什麼?讓丁蜀紫砂博物館數代人一步步摸索而有的陳列品往哪放?卻把嚴酷迫害、藝術凋零當成寶貝?不懂就不要亂說,搞得自己好像很厲害,還集結了一批簇擁,讓人哭笑不得!整理思緒回到正題。功能性好的壺,1. 蓋子通轉不滯,口蓋間隙越小越好。如此斷水方便,壺蓋也不宜滑落。2. 出水流暢,斷水不流涎。水流呈圓柱狀為佳,且這股不散落的圓柱越長越好。3. 壺身、壺嘴、壺把三者平衡。其中壺口與及壺嘴的最高點在一個水平線上。否則嘴低於壺口,壺裡倒水未滿壺嘴就流;反之倒茶時嘴未出水壺口倒出。另外這三者還影響壺整體的美感。四、裝飾
仁者見仁,總之刻繪要貼合壺本身的主題。
比如在掇球上刻個米老鼠總是不合適的。另外字好畫好,那壺的價值和品質肯定也高。五、成型方法
這個我在其他問題里講過,全手工普遍要比半手工貴一些,但也看真正工藝水平,不要『談模色變』。但買個幾百塊的壺,老老實實買半手的。按照這個思路,其實也就能提兩個點:
1. 你喜歡什麼類型的壺?光貨?花貨?筋瓤?2. 你喜歡喝什麼茶?綠茶?紅茶?功夫茶?從市場側能考慮的問題也就這兩個。
問題1沒啥好說的,自行選擇;
問題2,如果你是個講究的人,那麼
綠茶選矮壺,身矮口大,這樣散熱就快,也容易看到茶葉的形;紅茶選高壺,紅茶普遍要燜,高壺燜工好;功夫茶就選小壺,一百多毫升的。加上上面說的五點硬指標,就能選個對自己來說很有品質的壺啦。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講一下市面上的成型紫砂壺情況,因為這個問題設計的方面太廣泛。我講的是宜興紫砂壺。
1.拉胚壺,這種成型方式以廣東福建傳過來,很簡單,這種方式就是為了拯救紫砂壺量產問題。某寶上一百多元的壺都自稱全手工,一個月銷量幾百甚至上千把,先別說全手工,即使半手工,你累死他也不可能完成這個作品量。(ps:這種做法不一定很便宜)
2.機搓紫砂壺。我不會這種做法的普通話版本,本地人都是這麼叫的。這種做法能夠保證一天幾百把。這種做法都比拉胚壺要過分數十倍。這種做法就能做到每把壺幾十元,當然這種是泥料也很便宜,待會再講。
3.半手工,這個不用解釋了吧,一般是壺身藉助工具成型做成的,然後人工修飾成的紫砂壺,這種壺沒有毛病的,不要對半手工不尊重。有些壺幾乎全手沒辦法完成的。
4.全手工。不解釋
·下面講一下泥料問題。
市面上三百以下的不可能是純正紫砂泥料,換句話來講機搓紫砂壺不可能用好的泥料,因為他要價格足夠低,足夠有優勢,最好來個大師的章。其實也是說好馬配好鞍。泥料不要選擇暗和悶得,老鐵,更不要買五顏六色的紫砂壺,那還不如買彩色玻璃杯,顏色鮮亮的紫砂壺基本上你可以趕緊扔掉了,因為這個真的關係到健康了。草綠色的還有血紅色。這都是調過的。基本上就是這樣。
·工。這個是一個分界線,是高手和普通做壺人的分界線。好的壺傳神你懂嗎?你仔細看,可以看出來他在動,我說的不是紫砂壺有多麼邪性,而是手工的魅力就是這樣。紫砂壺為什麼有的可以賣到幾十萬,就是因為很多壺有名氣的大師做出來真的讓人看了驚艷眾人愛好者。這裡也說一下買壺要先想你是打算買來幹什麼?收藏無所謂了就,但是不要圖便宜,當然買貴了被坑也是有的,自己喝茶用那就要買一些實用型壺型。
·補充幾個點,喝茶無論多少人,壺的大小沒關係,用公道杯就可以了。喝茶對於紫砂都是可以的,哪怕你喝花茶,盡量讓顏色淺的段泥類壺喝茶色淺的茶,跟其他都他媽沒有關係,就是為了不讓短期就有深深地茶垢。紫砂很簡單,別聽傻X扯淡,建立信任的體制才最好。
我被單大寶的理論震驚了。
他說:「宜興紫砂一廠解散後如雨後狗尿苔一般湧現的各種工手壺,基本都不適宜。」這句話就是說,上世紀90年代之後至今二十年間的紫砂作品,沒一把適合泡茶的。這。。。。。。。。。。。。。。。。。。。。。。。
他又說:所謂「全手工壺」這個詭異的概念出現在了紫砂壺界……………………————————————————分割一下———————————————————
我不認同紫砂的「透氣性」對於泡茶而言,能有什麼很大的意義。我更反感一天到晚炒作所謂的「紫砂雙氣孔結構」這個概念的行徑。別說雙氣孔了,就算紫砂給你長個單寧酸分子式結構狀的氣孔,和泡茶到底能有什麼干係?說紫砂因為具有「透氣性」所以不會把茶悶死的茶友們,我想知道,什麼叫「悶死」?我只知道好茶悶久了也會苦,也會澀,但是——好茶是不怕悶的。況且,如果用蓋碗泡茶,那茶豈止是悶死,得悶成殭屍了吧?
多遍進窯就是垃圾貨了?不可理喻。
在此,就紫砂燒制的一點常識科普一下。
在丁蜀鎮,有個燒制紫砂的古窯叫龍窯。之所以叫龍窯,是因為此窯依山而建,側面看,窯體呈長筒形,形狀似龍,所以叫龍窯。龍窯的容量很大,每次燒制,粗笨的大件(如大缸)和精細的小件(如紫砂壺)都要按照一定的次序和位置擺放,因為不同的位置窯溫和氣氛都不盡相同。把紫砂壺放到本該放大缸的位置,把壺就燒壞了。但儘管如此,如此體量巨大的窯,又是燒柴火,溫控是個難度係數很高的技術活,所以,燒窯成本很高。總之,每次裝窯、燒窯、開窯都是一件很麻煩的事情。把陶坯燒壞也是常有的事。
建國後,大概在七十年代,「紫砂一廠」新建了一個隧道窯,燒重油的,溫控難度比燒柴火的龍窯大大降低了。由於紫砂在燒制過程中收縮率很大,並且工手們的制壺工藝比較敷衍,燒出來的壺除小部分精品壺外,大部分都工藝粗糙,細節慘不忍睹,並且有一定程度的變形。
八十年代之後,許多台灣商人紛紛跑到宜興訂貨,一廠是國營廠,由於體制、產能、品質等多方原因,許多商人不與紫砂廠方接洽,直接找制壺工手合作,但工手們私自出售的壺沒法拿到廠里燒,在這種情況下,私營的隧道窯出現了,不過當時的隧道窯還是燒煤,近年來才改成燒天然氣。
90年代之後,氣窯、電窯相繼普及。氣窯有兩種,一種是推板隧道窯(連續窯),一年365天窯火不斷,生坯從入口推進,燒成品從出口推出,燒制效率很高,熱量利用率也高。另一種梭式氣窯和電窯都是小型窯,溫控難度小,並且裝窯開窯簡便易行。
目前,市面上的紫砂壺,大部分經歷了三次燒制。
第一次燒制,是低溫燒泥料(主要是朱泥)。燒制過的泥料和未燒過的泥料進行拼配之後再用來做壺,壺在燒制的時候收縮率小,並且收縮會相對均勻,不易發生變形。第二次燒制,是把壺做好之後進窯低溫燒一次,然後開窯取出,修整壺口和蓋牆,使壺的口蓋更加平整嚴密。
第三次燒制,就是高溫燒,依泥料不同,一般窯溫在1050度至1280度之間。
也有的壺在第三次燒完之後,發現砂料呈色不理想,黯淡無光,沒關係,再進窯燒一次,說不定就能脫胎換骨。
我們不妨開開腦洞,如果古人有電窯可用,他們會堅持用柴窯或者一廠著名的「重油窯」嗎?(重油窯由於有窯灰,所以壺還不能祼燒,得把壺裝進匣缽里燒,真夠費勁的)
多遍燒制其實不是什麼新鮮玩意。瓷器在古代就實現了多遍燒制。粉彩、鬥彩、五彩都是二至三次燒成的,怎麼不見有人吐槽呢?難道就是因為瓷器沒有氣孔?燒成技術,最終還是為器物服務的,不管幾遍燒成,只要最後能為我們呈現出一件儘可能接近完美的器物,那麼就是好技術,值得追求的技術。
我做陶瓷這麼多年,最怕遇到三種人:小清新,老文藝,情懷帝。本文廢話很多,正面回答從⑥開始
1,從題意出發,題主應該是想購買一個具有良好泡茶性能,而不是為了買來擺在博古架裝13,抑或是投資升值的紫砂壺。
2,基於這個出發點,宜興紫砂一廠解散後如雨後狗尿苔一般湧現的各種工手壺,基本都不適宜。
3,紫砂壺的發茶性(泡茶性能),是建立在其獨特的雙氣孔結構。這種結構使得紫砂壺兼具了保溫與透氣兩種近乎互斥的性能,即避免了水溫下降速度過快,又免得將茶悶死(這一點若沒有感知過,那就無語問蒼天了o(╯□╰)o)
4,國營廠時代的一廠壺,大多加工不精細(在當時的售價很低,同時也有一些精工壺,另當別論),但泥料非常優秀(全世界最優秀的紫砂泥料——廢話,都在宜興呢),同時又是一次燒成,壺體雙氣孔結構保留完整。另外,當時的一廠集中了世界上最優秀的一批紫砂藝人(又是廢話,誰讓這玩意兒就是宜興人玩),當時能夠確定的壺型都是千錘百鍊的經典中之經典。不得不說這是當時舉國體制製造的一個永遠無法再次複製的奇蹟。
5,紫砂一廠消失後,以個體為單位的工手壺成為市場主流,泥料的品質與一廠時代不可同日而語。沒有了一廠的集體創作環境,許多工手新創製的壺型多以造型乖張冷僻投機取巧,拿來泡茶全然不靈便。同時,所謂「全手工壺」這個詭異的概念出現在了紫砂壺界,用所謂全手工帶來的不可複製性與稀缺性試圖使消費者接受其相應的高價——問題是,不可複製性與稀缺性並不會導致必然的高品質,特別是泡茶性能的提升(且不提是不是全手)。在紫砂一廠大師泰斗在世的時候,從無人提出過「全手工壺」概念,現在的工藝師在貶損模具壺的同時,又玩了命的想和當年的大師們扯上一星半點香火緣分,實在令人莞爾。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從有紫砂壺的那一天,還沒有過任何一個制壺匠人,能夠不藉助模具,做出一把魚化龍。
因為燒窯必然帶來的不確定性,所有的陶瓷燒制,都會面臨成品率的問題。一次燒制而成的紫砂壺成品率相對較低,所以在國營一廠時代對於成品率是有一定規定的(忘了多少了⊙﹏⊙b),只要不低於都是可接受的。而後來的工手壺時代,離散的生產模式以及對於利潤的過度貪婪,使得工匠們開始過度追求成品率,採用的方法即為「多遍進窯」,紫砂壺進窯後低溫短時間燒一會即出窯,對於一些出現變形(輕微)的半成品進行修整,然後再度進窯燒制,有時這種進出窯還不止一次。結果便是紫砂壺的高成品率(100%),因為這種多遍進窯,也使得紫砂壺的雙氣孔結構遭到大幅破壞,紫砂壺透氣性大幅下降,如此燒造的紫砂壺,具有齊整的外觀和良好的氣密性,這種紫砂壺的泡茶性能和瓷壺(幾乎不透氣)相差無幾,一把普通的瓷壺幾十塊就夠了。相信不少人在買壺時都見過商家用倒水時按壓壺鈕的氣孔水流頓時停止來炫耀紫砂壺的氣密性,而這種氣密性在一廠時代的商品壺幾乎是不會出現的,一廠壺蓋子和壺體之間總是有一定的鬆動,這個間隙使得泡茶時即使有一兩片茶葉掛在壺口也不會耽誤蓋子的開閉。6,上面廢了這麼多話,將答案簡化一下。若以泡茶性能為購買茶壺的首要訴求,那麼一廠時代的紫砂壺會是不錯的選擇(現在普品大概在一把幾百元)。我們在購買茶葉時,對於品質的確定最終還是要依靠開湯,同樣,檢驗紫砂壺品質的最高方法也是通過泡茶表現出其發茶性。買紫砂壺不是為了玩水,壺體氣密性實驗完全不必,只要測試一下出水是否順暢,是否適合自己的手型,外形是否符合自我的審美取向,泥料和煅燒度的組合是否適合自己經常沖泡的茶品即可。
7,如何辨識真假一廠壺,這是另外一個龐大的問題集~~~~~
大半夜的敲這麼多字兒就是為了一次性累透了好方便睡覺(~﹃~)~zZ剛開始接觸紫砂壺,把百度都翻爛了,看到了很多關於紫砂壺好壞判斷的三二一、一二三,資料大多相互雷同,千篇一律,說實話真沒有知乎里大家回答的豐富全面。最後無非就是「泥、形、工、款、功」,再抽象點就把「形、神、氣、態、韻」端上來了。那時候紫砂給我的感覺是「高大上,古雅昂「,這些紫砂小貼士裝在肚子里,還是感覺不那麼踏實,畢竟碎片知識來的不權威不系統,之後乾脆把在書店網店能買的到的關於紫砂的書全都搬回家,又是一通狂補,書看的差不多了,就開始興心滿滿的往丁山跑了,去過的朋友都知道,只要到了丁蜀鎮,好傢夥,三步五步一家經營紫砂壺的店,我呢還好,老婆是丁山人,家裡雖然有制壺的親戚,但是都上年紀了,所以就先去我老婆同學店裡玩,畢竟是同齡人,感覺好溝通一些。前前後後沒少跑,見了不少制壺的、販壺的從業者。看了不少壺,聽了些關於壺的講究和門道,憑他們介紹和自己感覺也買了一些壺,現在這些壺,有些被朋友拿走了,有兩把在辦公室做了煙灰缸,還有一把用來養多肉,我這麼說大家可能就懂了,那時候剛開始玩,買的多是不超過1000塊的壺,雖然書沒少看,但對選壺來說,還是一頭霧水,很容易被行業裡面的人帶著走了。有一點要說明一下,是不是這些熟人忽悠呢,絕對不是,一方面一分價錢一分貨,在他們角度真沒賺什麼錢,每一家店裡,能提供的壺也就是那個範圍水平,去了基本茶喝好,到了飯點了都會帶到飯店招待一下;後來對壺的要求越來越高,見的制壺的師傅名氣職稱越來越牛,招待的規格也越來越高,動不動就山莊會所五星級酒店,這麼來了幾次,基本就不敢去了。為什麼呢?吃人的嘴短,天也聊了,你好意思一把壺都不買嗎?而且師傅們也是大師高工的,給你面子陪你喝茶吃飯,你是不是也要有個回饋,比起帶禮物、讚美恭維什麼,在價格能承受(其實咬牙拍大腿)的情況下,入手一個作品才是常來常往的態度。到這個階段,我基本感覺自己很懂紫砂壺了,入手的壺也小几十把了,各色師傅大師也掛上號了,平時沒事情和朋友喝茶聊天就自然不自然的把話題往紫砂壺上帶,給朋友們講講紫砂壺、動不動就顧景舟、何道洪、陳曼生、邵大亨,花器,光貨,筋紋器,紫砂專業辭彙甩的他們一愣一愣。壺是不敢輕易去看了(除了公司要送禮),我這種打腫臉充胖子的性格,去了不消費感覺自己沒牌面,感覺對人家不尊重。開始跑一些茶和紫砂主題的博覽會,在會上看看,不買也沒那麼尷尬。。。
如果玩壺到此為止,也挺好,以為自己懂了,手頭也有些玩的東西,遇到同樣玩壺的人,也能聊幾句,夠自己回味和裝點小逼格兒。
14年一個在某寶的兄弟知道我平時玩紫砂壺,且之前一起喝茶的時候還理論聯合實際的給他普及過一點小姿勢。專程約了我說要請教,見面才知道,某寶要發力搞拍賣了,他負責的品類裡面有紫砂壺這一項,所以想和我取取經,怎麼吸引紫砂的商戶,怎麼設置招商的條件,畢竟是文玩,怎麼判斷紫砂壺靠不靠譜等等。。。其實這些問題,那時候我也沒有答案,大致聊聊壺可以,行業層面從來沒有思考過,這麼傳統的手工藝行業怎麼在電商的領域玩,我也不得要領。但是他說到開始階段會補貼流量,我就立馬來勁了,搞電商的朋友看到這裡基本也有數了,這是一個在一定時間範圍內羊多狼少的好生意。匆匆忙忙我從單純的玩壺投身到了電商紫砂壺販子的行列,這個生意因為種種原因只做了小半年。對我個人來說,看紫砂壺、紫砂行業的視眼和角度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一方面、做生意的身份讓我不自覺的了解了很多這個行業的套路和玩法,包括實體店、網路銷售、以及之後興起的微商;另一方面、比起之前只是限於和這個行業從業者喝茶吃飯蜻蜓點水般的交往,多了對他們工作生活狀態、行業變遷、糾結困惑的感同身受。不能赤裸裸講的東西,一言難盡的東西實在太多。到這個階段,我看這個行業和我之前接觸了解的其他行業沒有多大區別了,除了讓人讚美的紫砂藝術之外,也有很多溝溝坎坎坑坑灣灣。
很多事情從藝術、工藝,從紫砂壺本身,一個玩家是很難理解透徹的,例如怎麼判斷紫砂壺的品質,你花大量的時間和金錢拿到手裡的壺,你聽到的看到的,都是基於一個玩家買方,面對商家的思路洗禮之後形成的可以支撐你去購買的一種主觀映像。如果你接觸的多了,還會有些疑問和矛盾。例如手工啊半手工,哪裡的泥料啊,值不值得收藏啊等等。但是從人、人性、經濟、歷史發展規律的角度很多事情看起來就那麼順其自然了。
扯了這麼多,最後回歸問題吧。看了前面這一大段,可能對我的答案會好理解很多。以下是我的答案:
1.紫砂壺貴的品質不一定好,但便宜的品質一定不好(不要相信你能撿到漏,有這個運氣咱們用在買彩票上)
2.初步判斷品質,有經驗的人看到壺可以知道個大概,如果能準確的知道作者的信息,購買的渠道,價格以及製作的時期,那麼關於壺的品會有個更好的判斷。(美是主觀的,質是客觀的,品是需要大數據來判斷的)
3.就算像我之前一樣,閱盡網上帖子,看完行業書籍,不如多去有紫砂的博物館(不限於宜興,最好北京、上海、南京、香港、台灣、蘇州、杭州),建立一個對紫砂壺品質判斷的參照對比體系。
最後,喜歡紫砂壺,可以看出你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對喝茶待客思考自處的講究。也許和我一樣更嚮往的是回歸自然,休閑淡定的人生態度。
您好,有經驗的壺友常從「泥、形、工、款、功」五個方面來衡量和判斷一把紫砂壺的品質;其中的高手還能從「形、神、氣、態、韻」等角度去欣賞一把好壺。
但紫砂壺與其他藝術品的最大區別,在於它的實用性很強,如果難「用」,「藝」也就沒有了生命力。一般的選壺者都很注重壺身要周正勻稱,口蓋要配合得當,流、把、鈕要在同一軸線且端正偏,「明
接」要乾淨利落,「暗接」要自然……作為入門者,在選購紫砂壺時,我建議你應特別注意以下一些「小問題」:
1,壺鈕——壺鈕的大小棚形狀要便於拿捏。壺鈕氣孔與壺嘴口徑的比例要得當。
2.壺蓋——壺蓋的形狀(花貨和特殊壺型除外),要盡量選擇不易積垢、易於清潔、利於擦洗的式樣。座片邊緣和壺口「坨子」的內、外邊緣,線條要鈍化為倒角或圓角,不致在輕微磕碰後形成缺口。壺蓋子口的高度,一般的壺以大於1.5厘米為宜,口蓋大的壺不應小於1.8厘米,這樣傾壺出湯時才不會有「落帽」之憂。子口泥圈的厚度,以1.5毫米左右為宜,太薄則強度不夠,在頻繁使用中,易磕碰損缺。
3.壺流——壺流尖、長、薄,則嬌嫩壺流粗、短、厚,則堅實。流管內要乾淨平滑。壺流根部
的位置接近壺底,則水壓充足;接近壺口,則水壓欠缺,出湯時壺身傾角就得加大,致使從口蓋處溢水的可能隨之增加。
4.厚薄——壺的胎體厚度(薄胎壺除外),以0.3厘米左右為佳。既符合古樸雅拙的厚重感,又有足夠的強度抵禦不可預計的意外磕碰。
5.出水孔——「獨孔」出湯攔不住碎茶: 「球孔」難於清理; 「網孔」較為適用。網孔各孔要分布均勻,網孔中心,應與壺流中心對齊,以免水流偏斜、泛花。網孔的孔徑以不小於O.3厘米為宜,不宜選取密而小者。過小過密,流速下降,動能減少,.出水不爽。
6.壺底和內壁——「推牆刮底」要到位,表面要乾淨平整,無殘留的泥點、泥塊。
希望能幫到你。
選一把即實用又具有工藝美的壺,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是紫砂泥要純正,色澤溫潤,火候適中;
二是壺把、壺嘴、壺蓋鈕三點成一線;
三是壺嘴出水應急、長、圓成水柱狀不散花;
四是壺蓋要嚴穩不晃動;
五是看壺把、壺嘴等連接處,過渡自然處理光滑;
六是拿壺倒水感覺壺的重心適宜,手感舒適等。
如果是更高標準要求,賞壺時應從形、神、氣、態去把握,也就是形而上的樸拙之美、大氣之美、端莊之美、和諧之美、靈秀之美、情趣之美等。
1、紫砂壺型分幾類?
如果具體到每個壺型和名稱有幾千種之多,但按習慣分為三大類:
一類稱光貨壺,也稱幾何形,又分方形壺和圓形壺;
一類是花貨壺,仿自然界瓜果蟲魚,造型各異,千姿百態;
一類是錦囊貨壺,仿瓜棱、花掰等形體也稱經緯工藝。
2、注漿壺是怎麼回事?
注漿壺是一種用模具注漿成型工藝製做的壺,開始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是面向「工農兵」服務,提高產量「革新」的產物。它有悖於紫砂成型的特殊工藝,只能作為最低檔的商品壺,無工藝和藝術價值可言,更無賞玩收藏之說。鑒定的主要方法是:注漿壺的把和嘴處有一條明顯的模具線。
3、手拉壺是怎麼回事?
正宗宜興紫砂壺的製作,應該是打圍身筒、鑲接泥片,此項工藝屬宜興紫砂壺所獨創,是紫砂文化的重要內容,並已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手拉壺是一種採用手拉成型(與陶瓷製作工藝相同)的工藝方法做的壺,壺內壁有明顯的旋轉手拉螺紋線。
4、紫砂壺有幾種顏色?
紫砂原礦燒成後分為三種,即紫色、紅色和米黃色,人們習慣將這幾種顏色的壺分別稱為:紫泥壺、朱泥壺和段泥壺。但由於窯溫的變化,同樣泥料燒成的壺顏色也不盡相同,如果兩種泥或兩種以上泥調配可配製成多種泥色,再加適當氧化物著色,壺的顏色會呈現多種多樣,豐富多彩。
5、紫砂壺表面為何有的粗有的細?
紫砂壺表面的粗細,是與制壺用的紫砂陶土(泥料)的粗細有關,陶土的粗細一般用篩子網的目數來表示,60目的顆粒適中,目數越多陶土越細,反之陶土則粗。另外還有在泥中調砂工藝和鋪砂工藝,以增加紫砂壺表面的肌理效果。
6、怎樣鑒定真紫砂?
所謂真紫砂,是因為現在市場上有些壺不是真紫砂泥,而是用一般普通陶土製作的,成本低,質量差。真紫砂壺色澤適中,內斂含蓄,壺體表面肌理隱現,手摸猶如抓豆沙之感。既滑而不膩,粗而不燥,色而不艷。用開水一燙泥色會明顯變深,泡茶養壺時間不長紫砂壺就會變得溫潤質樸,令人愛不釋手。
7、什麼是清水泥?
清水泥是最常見的一種紫砂泥料,也可理解為單純的一種紫砂泥,既不和其他泥料調配,也不加任何著色劑等。清水泥燒成陶後一般呈紅色,窯溫高會呈紫紅色。清水泥做的紫砂壺質樸端莊,色澤秀美,令人喜愛。
8、什麼是拼紫泥?
拼紫泥也是常見的一種紫砂泥料,與清水泥不同的是,它不是單一的一種泥料,而是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顏色的泥調配,或加氧化物調色而成,拼紫泥一般為紫色或褐色,顏色或深或淺不盡相同。各家都有自己的泥色配方「取用配合,各有心術,秘不相授」,拼紫泥是制壺藝人的二度創造,使紫砂壺更加多姿多彩,楚楚動人。
9、紫砂壺為什麼要「養」?
「養」壺就是人與壺的親近交流。紫砂壺是讓人來使用的,不能用的紫砂壺也就失去了它的功能美。壺在泡茶過程就是「養」的過程。一把好壺經長期泡茶,經受冷熱變化,經常洗滌摩挲,新壺就會褪去火氣,盡顯溫潤「水」色之美,表面色澤會變得更加深沉質樸,日久天長就會生出黯然之光。
10、紫砂壺上為什麼要刻字、繪畫?
在紫砂壺上刻字繪畫是紫砂壺最重要的裝飾藝術,更是紫砂藝術和文人結合的產物。清代西泠八大家之一陳曼生,開創在壺體上題詩作畫之先河。從此以後,歷代文人雅士大都鍾情於紫砂,在壺上留下了很多的壺銘佳句,藉以抒發他們的人生感懷。也正是由於文人的積极參与和在壺體上題詩作畫,才使紫砂壺具有了高雅的品位,帶著文化內涵登上了藝術的殿堂。
11、看底款能識壺嗎?
底款是紫砂壺底部欽有制壺者姓名(字型大小或齋號)的印章,既是紫砂壺工藝的組成部分,又標明作者是誰。賞壺要先看壺後看印章。新手不要過分迷信底款,因為底款被仿製太容易了。真正的玩家是全方位的去審視一把壺,底款要看,泥料、款式、風格、做工、神態等都要看,這比底款更重要。玩壺關鍵是要懂壺,懂壺的關鍵是學習和實踐。
12、敲壺聽聲音能說明什麼?
新手選壺喜歡用壺蓋敲擊壺身聽其聲音,判斷壺的質量。這種方法有一定作用,但只對經驗豐富的玩家有用。因為壺的聲音取決於多方面,如壺型、壺坯的厚薄、泥料的粗細、窯溫的高低、泥坯的鬆緊、新舊程度,敲擊部位等等,這些因素都會影響壺的聲音清脆和高低等。還是需要經驗的積累,意會之事應去慢慢的品味。
13、為什麼紫砂只屬於宜興?
據記載,紫砂壺誕生於明代正德年間,宜興金沙寺廟的僧人首創,後被一名叫供春的書童學會,並制有供春壺流傳至今(在研究),人們習慣把供春稱為紫砂壺的鼻祖。宜興有「始陶異僧」發現「富貴土」的傳說,產於丁蜀鎮皇龍山的紫砂礦是做紫砂壺的天然材質。宜興的先人創造了獨特的紫砂壺成型工藝,即打圍身筒,鑲接泥片。歷代紫砂大師供春、時大彬、陳鳴遠、邵大亨、顧景舟等均出自宜興,即便是清代大家陳曼生,也是在宜興的窯頭和紫砂作坊成就了他的「曼生壺」夙願。現代宜興紫砂事業更是如火如荼,繼往開來。等等,是宜興的地域風俗和傳統文化孕育了紫砂,是宜興的水土儲養了紫砂,更是宜興的人創造了紫砂。所以中國紫砂就是宜興紫砂,紫砂和紫砂文化屬宜興所獨有。
14、紫砂壺真有收藏價值嗎?
凡物品一般都有收藏價值,紫砂壺作為工藝品和藝術品更不例外。收藏價值的高低取決於紫砂壺的工藝價值和藝術價值,即一般的商品壺收藏價值較低,反之收藏價值較高。當然收藏價值不完全等同於市場價格,這就要看「玩」家的鑒賞力、發現力了。玩壺玩的是一種心態,一種心情,一種情趣,玩壺貴在雅興。這個問題真的是大。。。大。。。如果單純從實用的角度來看,有兩個簡單的線索:1. 造型:如果題主有相當的審美能力的話,是不難找到一些造型規整的手工壺的。為什麼強調手工壺?因為好的泥料在用心做壺的工手那裡,同時,目前中國市場還沒有形成規模化生產的、有品牌知名度的模具壺,只是小廠隨便做做的話,為什麼要用好泥料?而泥料對於健康和泡茶效果是非常關鍵的。即使題主不在意造型,造型也仍然是判斷該壺所用泥料的重要線索。為什麼強調造型規整?和上面的理由一樣,好工手才會存好泥料。2. 價格:如果題主認同上面的理由,那麼合理的價格區間應該是2000起至上不封頂。當然,從泡茶的角度,我並不主張買名家壺、大師壺。因為他們更多做的是「作品」,不是「實用品」,壺的大小和構造未必最最實用。即使實用性很好,價格一定是基於壺的藝術價值,而不是實用價值。2000-6000這個區間更有可能挑選到實用性好的壺。
這個問題的關鍵詞是「品質好」,也就是紫砂壺的泥料好。那到底如何鑒別紫砂壺的泥料呢?這是個系統性問題,和「操千曲而後曉聲」一個道理,紫砂泥有紅泥、紫泥、段泥等等,每種泥料有其特性,沒有大量研究和實踐經驗,是很難一眼就看出來的。到時,即使是外行,只要一些明顯的低級的錯誤不犯,也是能夠儘可能地避免誤區。1 過於艷麗的不要買,泥料十之八九有問題。綠的、藍的,再喜歡也別買。朱泥、大紅袍下手要謹慎。2 光澤度很好的新壺不要買,紫砂都是啞光的,磨砂質感(朱泥、大紅袍也是有顆粒的,只是目數高,看著光不溜秋)3 太便宜不要買,某寶兩三百的壺就不要去想了。4 老壺不要買,基本是上當。等等……最後說一句,泥料水是很深的,有個很令人匪夷所思的事實:大部分制壺人不會煉泥、大部分煉泥人不會做壺。很多職稱很高的人,應該是絕大多數,自己真心不懂泥料,甚至職稱越高越捨不得用好料(原礦料)。其中原因……
學生黨不懂,但我相信好物是有靈氣的!這是大彬圈鈕壺,別人送給我的禮物。
前面也先說一些廢話,其次再來回答。
大部分的90年代以後所出現的壺,在泥料上和燒制方法上都不如以前國營時代所產的一廠壺,也就是大家所說的商品壺。為什麼這麼說呢①當時作為國營時代的一廠(也就是紫砂工藝廠),是對泥土本身具有優先權,而當時選擇的便是黃龍山四號礦,不可否認,四號礦的泥肯定是最好的。而在98年,四號礦由於灌水,被封,無法挖掘。而現在的紫砂土是在其他礦挖出來的。有些工手把泥留下來了,但留下來所做的壺,價值也不菲。玩壺(非擺在架子上的那種)玩到最後,其實就是玩泥料。自己使用,潤養,感受壺的變化。②紫砂土需要經過的開採,經風化,粉碎,過篩,加適量的水拌和,,放於陰涼處陳腐,錘鍊(真空攪拌),才能達到理想的可塑性。在那個年代,所有可以製作壺的泥,需要經過至少十年以上甚至是二十年三十年的陳腐。這是一個規定,是不可以違反的,這是制度帶來的!而之後的中小作坊卻沒有這個標準,憑的是做壺者的良心。發展到現在,放入陳腐劑三個月就可完成這道工序。吃下飯~~~~~泥料便可以使用,但是這樣出來的泥料,與陳腐十年二十年出來的泥料真的效果相同嘛,眾人自有定論。③宜興一廠使用的是重油隧道窯代替的投柴的龍窯,其原因便是火溫穩定,而且降低投入燃料的難度。既然是重油隧道窯,那也是一個相對較大的空間,而非狹小的空間。向來重油隧道窯都有紫砂壺「官窯」的稱號,以水色足,窯溫足而出名。在燒制過程中需要把壺放入砂缽裡面,在燒制時溫度上升較慢,水份得以均勻的蒸發,收縮比相對也比較穩定,不容易變形,也由於升溫慢,空間大,整體溫度上升均勻,窯內氣氛穩定(不懂氣氛的請百度,氧化還原氣氛),泥土容易完全燒熟,壺的顏色也會一致,不易窯變。(窯變壺是瑕疵品)而至於所說的私營重油隧道窯,窯火足是不太可能的了。國家燒制,油多可以隨意燒,但是私人呢?哪來那麼多油,又怎麼捨得花這個錢。另外就是私營隧道窯沒有標準,想燒多少度就燒多少度,而且油有不足,怎麼能保證溫度足呢?而關於現在的電窯和氣窯,電窯燒制一般是12小時既可燒制完成,一個小小方里,升溫極快,水份不易散去均勻,收縮比不同,易變形,所以才也需要第一次的低溫燒制。在剛推行電窯的時候,普遍出現「窯變壺」,由於電窯溫度過快,氣氛不穩定,發色不穩定,於是才會出現窯變,為什麼在隧道窯時候窯變壺成為瑕疵品,但是等到使用電窯時,窯變壺成了一種新產品呢?那窯變的品相不好,賣不出去怎麼辦?添加化工料,讓燒出的品相變好。如果燒制氣氛不足,於是就有了第三次燒成,並且順手做好合縫度等等一系列問題。但是第三次燒成,仍然是快速升溫,壺的外表顏色燒制的就比較正,但是壺內呢?一廠老壺,朱泥情況,可進行對比。
氣窯的情況要稍微好一些,但是電窯所存在的問題,仍然還是存在的。好,現在來分析一下兩種方式的不同,電窯氣窯,三次短時間抵達高溫;重油隧道窯,一次長時間抵達高溫。單大寶所說三次燒制,會堵塞泥孔,不透氣,這個我不知道,但是想想兩者之間真的沒有區別嘛?但是陶瓷的多次燒制,陶瓷裡面是上釉的呀,上了釉1310℃,釉溫度越高離水率越低,不存在氣孔一說。所以陶瓷的多次燒制,也就不存在可比性,無法同一而論。由此得出,一廠老壺是非常具有購買價值的,關於價格糾正一下,現在一把好壺也不便宜,何況是一把泥正水色足的壺,不可再造。歡迎來辯!~~~~~~~~~~~~~~~~~~~~~~~~~~~~~~~~~~~~~分割線
如何選擇一把好壺,第一要壺色正常,便是光澤正常,不會很妖艷,很妖艷的去掉。第二要顆粒感較好,現在很多壺,都沒有顆粒感,都是光滑的。第三收水,添加了玻璃水的壺,則不會收水,水會留下來,不會停留。第四聲音,燒結溫度足夠的,聲音會很脆,而不是非常的悶。等等等等,很多,寫不下去了很大的一個問題最好的鑒別方法,就是養,自己用過一把好壺,明白好壺的變化。才知道什麼是好壺。主要還是看三點:1、泥料,好的泥料是一把好壺的關鍵,養起來也比較容易。2、做工,這個也很重要,比較紫砂壺有一部分的功能是美觀,做的好看,好用也是必須的。3、作者,其實這點在低端市場反而是最不重要的,只要前兩點保證了,後面也就無所謂了。
我也勉強說一點吧。最重要的:泥料,大多數人都不願買假紫砂毒紫砂。然後是做工與器形,現在什麼都是抄抄抄,你看順眼才是最好的,作者什麼的都是浮雲——如果你只是為了喝茶的話。
以下說的判斷品質的方法是現在真正的圈子裡比較盛行的。
主要看壺型,其他都不重要
方法很簡單,真正的圈子裡的人(玩壺的,不一定是喝茶的)無論賣的還是買的,主要看壺型做得好不好。誰也不會去強調泥料,一般只會簡單說一下用的什麼料,因為料不同顏色不同,告知泥料在沒看到實物的情況下也能有個大概顏色判斷(照片差別會比較大),題主可以去淘寶或者江湖論壇看看紫壺軒怎麼賣壺的。
為什麼不強調泥料有多好呢?因為沒有必要——與好壺的價格相比,泥料用再好的成本相對也是很低的,現在好的料撐死1000一斤(像龍血砂那種炒概念的當我沒說),一把300毫升的壺大概也就是一斤料,壺賣個5000那原料成本也只有20%,況且一般做得好的價格都上萬了,原料佔比只會更低。為什麼好壺一定會用好料?一是料好了外觀上看有加成,二是沒必要為那20%或更低的原料成本毀自己名聲。壺型怎麼看?買本宜興紫砂珍賞來對著看,把名家的找出來看看,眼睛練出來了也就會看了。(像某些賣職稱的大師壺就不用看了)千萬不要去盯著泥料看,壺做得不好的才會去吹噓泥料多好,接著上面例子說,好料一斤一般就幾百塊,一千塊的壺你指望能用什麼料。
顧景舟的壺拍賣時都是介紹壺型,什麼時候說過泥料。不說大師了,就說現在去買把唐彬傑的,賣家也不會跟你吹泥料再說另外一種觀點:現在早就沒好泥了事實是現在礦山還在開採,並沒有斷采再有,一般做壺師傅家都會囤積不少泥料,因為紫砂泥料是要很長時間陳腐的。紫砂壺的品質,對於絕大多數消費者來說,首先是看泥料。是不是紫砂的排第一,如果是把普通泥壺,就沒有談論的必要了。如果是紫砂,泥料的好壞也有講究,是哪種泥料,產自什麼位置,撇開這些不說,至少要看成品的色澤光感質地,色澤自然,新壺呈亞光狀態,有粗糙的自然分布的顆粒感,感覺上古樸典雅的為好。其次要看製作工藝。拉胚壺,灌漿壺,不用討論,用這兩種工藝的不可能是紫砂原料。半手工和手工壺個人認為都有好壺,不必過分拘泥。但成壺製作的的基本水準要體現出來,壺型正氣優雅,壺蓋密封而轉動靈活,壺口壺嘴平,出水流暢不流涎,燒窯溫度控制得當,不會泥料板結,等等。這些都是一把紫砂壺必須要具備的。另外,藝術價值是紫砂壺最重要的附加值。談紫砂壺品質不談藝術價值等於耍流氓。在今天這個社會,哪怕一件衣服都會被附加品牌價值、設計價值,何況是紫砂壺這樣的手工製作遺產。工藝師、高級工藝師、助理工藝師等等,這些職稱和榮譽稱號可以看作是一把壺的品牌,畢竟它們體現了一把壺品質的保證。但哪怕同一個人的不同作品價值也會有不同,也就是還要看不同的壺的設計、形態、內涵、製作等。
首先 你得區分什麼是化工壺。一把壺的價值由它的器型,泥料,落款來決定的。我認為泥料是重中之重吧,畢竟料好養出來的壺就不一樣。…
多看多學
有經歷的壺友常從「泥、形、工、款、功」五個方面來衡量和判別紫砂壺的質量;其間的高手還能從「形、神、氣、態、韻」等角度去說長道短。
紫砂壺泡茶,只要充分掌握茶性與水溫,即可泡出「聚香含淑、香不渙散」的好茶,比起其他材質茶壺,其茶味愈發醇郁芳香。由於紫砂的開採越來越少,因此紫砂壺尤其珍貴,正因為紫砂壺沒有相似做工又形狀相同的,所以廣受收藏家的喜愛。
紫砂壺的好壞可以從以下幾點分辨:1、泥料紫砂泥,亦稱為五色土,按傳統的配置可分為:紫泥、紅泥、段泥。墨綠泥和黑泥等等。儲藏的紫砂泥礦藏較深,開採時需要打坑道建深井,然後一層層往下挖。四號井的開採情況由上而下為假土(雜亂的廢土)——夾泥(紫褐色礦塊)——紫泥(叫純凈紫紅色)——綠泥(本山綠泥)——烏泥(質地堅硬的烏玄色泥塊),由於地段分層沒有一定的秩序,導致各個時期的泥質有所不同。這些開採的泥經過選揀以及根據顏色、質地和形狀的分類。製作成不同的紫砂泥。紫砂泥料的好壞,最根本的因素還是取決於礦源品質。然而加工配方和煉製也是不可缺少的因素,製作工藝、燒成條件也會影響材料的表現。最實用的辨別方法就是比較,從結構的緻密性、質感的柔和性、顆粒的豐富性和色澤的自然性進行比較。2、實用性評判紫砂壺的好壞不能忽視紫砂壺的實用性,不能因為注重造型之美而忽視功能為用之美。假如紫砂壺沏不出一壺好茶甚至敗壞一壺好茶,型再美也不能稱為好壺。壺的重心要平衡紫砂壺設計的最基本要求是它的重心與平衡的把握。重心偏移了,紫砂壺就容易翻倒打碎,視覺上也給人不安定的彆扭感。壺嘴、壺把與壺體的均衡壺嘴的高點大都與壺口平行,低於壺口,壺內的水不滿壺口就會溢水;壺嘴高於壺口,壺內的水就難以倒盡。壺把的位置不僅要與壺嘴保持均衡協調,更要考慮壺型。出水和密封性出水必須流暢,壺蓋的准封必須嚴密3、型所謂的型,就是紫砂壺的形狀。它追求的是一種意境。一般來說,壺的嘴、把、蓋、身、流等應該整體比例協調。我們需要看紫砂壺整體是否挺拔,實體與虛空間是否平衡舒適等。4、工紫砂壺的成型是十分嚴謹的。點、線、面是構成紫砂壺形體的基本元素,在紫砂壺成型過程中,猶如工筆繪畫一樣,起筆落筆、轉彎曲折。抑揚頓挫都必須交代清楚。面須光則光,鬚毛則毛;線須直則直,須曲則曲;點,須方則方,須圓則圓,不能有半點含糊,否則不能算作一把好壺。按紫砂壺成型工藝的特殊要求來說,壺嘴、滴子和壺把絕對要在一直線上,並且分量要均衡,壺口壺蓋結合也要緊密。5、窯火窯火要適中,火小了,壺就會有土腥味;火大了,壺的表面就容易剝化。這是一個認知問題。判斷紫砂壺的品質,我建議從泥料、做工、造型這三個方面去綜合判斷,這樣會比較穩。
首先是泥料,泥料是最基礎的,如何判斷一把壺的泥料好不好?好的泥料應該是怎樣的?教您兩招判斷:
第一招,看「水色」好不好。
從視覺而言,一把壺的顏色光澤是不是舒服,紫砂壺不追求金屬光也不追求寶石的閃爍光,它的光芒是內斂內蘊的,是含蓄的,是有幾分黯然的,新壺的光澤不會咄咄逼人,不妖艷,不是賊光的感覺。它的光澤應該是看起來很柔和舒服,整體和諧,細膩,寶光內蘊,摸起來也舒服細膩,手感極佳。
第二招,看泡養有無變化。
所謂的變化,也就是人們所說的「養壺」。一把好的紫砂壺,在使用之前和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使用之後,變化會很大,色澤更加光潤,這也是玩壺的樂趣所在。
紫砂泥料是這行水最深的地方,主要是大家上手玩過的壺少,缺乏直觀上的感覺。不過我們可以從側面判斷壺的品質,這個側面就是做工。做工好壞應該是最容易看的了,現在大家都知道追求有品質的生活,買衣服知道看做工,買手機、汽車都會看做工好壞,茶壺也一樣。
其次,教你怎麼看茶壺的做工:
首先一把壺通身都不應該有裂紋和剝落,如有則是次品,接頭的地方應該過渡自然光滑,工具修飾的痕迹應越少越好。線條應交待清楚,不拖泥帶水,點、線、面的過渡轉折也應清晰與流暢。流、把、鈕是否在一直線上,這個叫作「三點一線」。
用心的做工不會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壺內也不例外。好的做工,壺內一定會處理的乾淨利落,口蓋要求嚴絲合縫,明顯太大了肯定是做工不到位。壺口邊沿薄厚一致,表面平整,而不是此起彼伏,胡亂粗糙。壺內出水孔也會非常規矩、整齊,這樣出水才能更順暢爽利。
精細的做工可以使紫砂壺具有較好的使用功能,如出水是否順暢,斷水是否果斷,口蓋是否漏水。做工沒有真假只有好壞,建議初學者判斷都可以從做工入手,這個騙不了人,跟很多別的行業產品都是相通的。
第三個方面就是看形(造型),這個是從美學角度觀察。
有品質的茶壺,一定是美的!美的茶壺,其外形要看起來協調、大方。這個就跟看妹子一樣,身材勻稱,優雅端莊,妹子大家都會看,好看的妹子大家都喜歡,那麼茶壺的形要怎麼看呢?
簡單歸納:圓器講究骨肉亭勻、珠圓玉潤,如美人肩、掇球、仿古等;方器追求方而不板、挺而不僵、挺拔利落中見精神,如僧帽、雪華、青獅等;花塑器以肖形狀物、形神兼具為佳,如供春、荷花、南瓜等;筋紋器則以飽滿流暢而有韻律取勝,如菊花、瓜棱、葵四方等;至於提梁一類,則以高曠挺拔、氣宇軒昂為長,如提璧、葵花提梁、曲壺等。
有些人美學素養高,那麼他對形的認知度就高,哪怕第一次接觸紫砂壺,他也能看得清楚哪些壺美。而且這方面是完全可以通過在網上看茶壺圖片學習提高的,學起來很快,不像泥料一定要上手實物。相關學習資料:紫砂壺形態美
我還稍微看了下別的回答,還有些說看印章、證書、作者什麼的基本屬於往坑裡帶了,既然在問紫砂壺品質這個問題,那麼壺以外的東西就通通不要看了,而且壺身外之物也是最容易造假的了。
回到我的答案的第一句話,從泥料、做工、造型這三個方面去綜合判斷壺的品質。為什麼說要綜合判斷,就是因為單方面有時候看不準呀,多個方面結合起來看就不容易看走眼。好泥料是不大可能草草了事,拿來弄個差不多的壺出來就算的,倘若泥料不怎麼樣,做壺的師傅也不會花那麼多心思在上面。而一把有品質的紫砂壺,背後一定有一位厲害的師傅。推薦閱讀:
※零基礎怎麼入門茶道?
※如何看待在茶藝表演時大多是年輕貌美女子上場的問題?
※用塑料杯子喝茶和用陶瓷杯子喝茶有什麼區別?
※班章、易武、昔歸、冰島的市場價位分別是多少?普洱的古樹生茶是目前最貴嗎?和大紅袍怎麼比呢?謝謝!?
※如何分辨茶的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