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南京!南京!》這部電影?
這部電影是對南京大屠殺的真實客觀描述嗎?
你們這幫人哪,題主從一月份立題,一直堅持到六月份還在編輯問題描述,結果題主得到什麼了?得到什麼了?被瀏覽102次居然沒有一個答題的,唉,攤手。摸摸題主。
《南京南京》的劇本是混亂的,這是它在劇作上的失敗。
但很多人討厭《南京南京》也討厭陸川的理由如下:
……老子不需要你來教育我。
(陸川)對戰爭的反思由於其歷史及價值觀念的混亂而完全不可理喻
如果陸導不是漢奸 那他一定是懦夫 整部片子充斥著對大和民族的熱愛
以上評論摘自豆瓣。
老實說,我一直比較反感站在價值觀、民族觀、道德觀的角度來評價一部電影,但《南京南京》是個例外,因為這部電影必然會戳到某些人的痛處:你丫居然敢用日本人做主角?!
所以,我們必須先談談角川。
《南京》里的角川,有些純情,有些造作,來中國之前,他是老師,而且還是處男。
這樣一個如白紙般清純的男子,如果換到其他電影里,怕是更會被人接受:比如武俠、偵探、科幻、偶像。但唯獨這部電影,觀眾接受不了,因為,侵略者不會如此單純,如此幼稚。
這個質疑無疑是準確的,陸川沒辦法辯駁。
他想要展現一個善良人身處邪惡時的心理變化,不想用力過猛,把角川描述的太過善良,反而不夠真實。
陸川到底想透過角川表達什麼?
在教堂里,角川第一次殺了平民,那是幾個如花似玉的女孩。目睹這一切之後,角川呆若木雞,囈語著:我不是故意的。他癱倒在地,是靠了戰友的攙扶,才離開兇殺現場。
角川從此開始了他的掙扎。
他遇到了百合子。在遭遇了無窮無盡的殺戮之後,對角川來說,百合子是他在整幅邪惡畫卷里遇到唯一的一抹亮色。
於是,他拿出自己的善良,去對待百合子。
但,百合子卻以為他是邪惡。她依舊躺倒在床上,說,請上來吧。
角川的內心,一落千丈。
我一直覺得陸川對這個角色是有些惡意的。他不會讓他碰到好事,不會讓他被人理解。如果這確實是他的想法,那麼他也確實成功了,因為觀眾都不理解角川。唯一理解角川,欣賞角川的,只有姜老師,她發現了他的善良。
但是,姜老師卻對他說,殺了我。
角川如了她的願,他不知道這是在做好事還是做壞事。
他一直在掙扎,但在這樣壓抑的環境里,越掙扎越壓抑。
所以,他最後爆發了。
說實話,如果單純只用角川做主角,這部電影會有更大張力,劇情也會更容易被理解。但在中國,這不可能,因為這是給中國人拍的電影,用侵略者做領銜主演簡直是找死。
因此,必須給角川這個日本軍人對應一個中國軍人。
這也直接導致了劉燁的莫名其妙。
日軍喊,起立,向前走!
一群戰俘坐在地上,沒人動。
日軍槍殺幾個,還是沒人動。
鏡頭一轉,劉燁朝著小豆子詭異的一笑。然後,他率先站了起來,奔赴刑場。
理由?理由?
是要展現中國軍人的大無畏精神?是要展現劉燁因戰役失敗而產生的羞恥心?他這個行動到底是出於什麼心理?
陸川沒說,他故弄玄虛,想讓你自己去猜。但觀眾並不買他的帳,因為這根本是一個只需要一句話一個鏡頭就可以解釋的事。比如劉燁可以回頭說上一句,我的兄弟都死了,我要去找他們,先走一步,各位再見。
換言之,劉燁的死,沒有帶給我們思考,只讓我們覺得劇情缺了一塊。
而縱觀全片,這樣的劇情缺失比比皆是。例如,日軍進了城,抓了俘虜,然後下一個鏡頭,日軍就開始槍殺俘虜。這種轉變太突兀,即使是熟知這段歷史的我們,看到這段都會感到雲山霧罩,遑論洋大人。
而這也是只需一個鏡頭就可以解決的事情:兩個士兵站在一起聊天,一個對另一個說,哎,聽說了嗎,好像因為這些俘虜吃的太多,上面正準備殺掉他們。
但陸川卻沒有表明,不知是刻意如此,還是疏忽大意。
同樣莫名其妙的還有范偉。
范偉的結局,是在送走了妻子之後,主動跑回去,求死,並在死前說:你曉得吧,我的太太又懷孕啦!
有一個可以生的機會,但他卻選擇了死,他為什麼要這麼做?關於這點,陸川不說,依然故作深沉。於是,我們只能去猜。
范偉一登場,就跟在妻子屁股後面求著她剪掉頭髮;後來見識了日軍的強姦行徑之後,他更是親自動手去剪;當拉貝離開,安全區再也不安全的時候,為了求得一張良民證,他甚至出賣了安全區里的中國軍人。
可見,他一直在拼盡全力試圖保護他的家人。
但他沒護住。日軍進城搜查,摔死了他的女兒。
這是他的懲罰,他的報應。他是漢奸,不知多少中國軍人因他的出賣而死。而要到女兒死後,他才會意識到,自己犯下了多大的罪。
所以,他想贖罪;所以,他要返回去,換下那個被抓住的人,讓他生,讓自己死;所以,他的臨終遺言是「我太太又懷孕了」。
這句話,代表了生的希望。這也是影片結尾在試圖表現的東西:希望。
在電影結束之前,陸川安排了一出重頭戲:日軍祭奠儀式。這是一出非常大膽的情節,戰鼓聲聲,軍列陣陣,氣勢洶洶,在感受了近兩個小時的壓抑氣氛之後,這段情節帶來的壓迫感,簡直讓人喘不過氣。
也就是在這樣的極度壓抑之下,角川,爆發了。他大吼大叫,釋放著自己內心的憤怒,委屈,緊張,鬱憤。
他決定結束這一切。
影片結尾,他放走了小豆子。他最終選擇了善良,他不想再回歸邪惡。
但是,因為劇本的問題,這一結局又顯出了影片慣有的莫名其妙。
《南京南京》,有著非常優秀的鏡頭語言,非常震撼的場景,主演們還算到位的演技,和一位年輕導演應有的大膽和創新。但是,它卻失敗了。它的失敗,主要集中在劇本上。陸川設計了太多的主演,因為他想要表現的東西太多。這原本很有野心,卻導致了他的劇本太過散亂,沒有一條能夠貫穿始終的明確線條。幾位主角,每位都值得大書特書,但陸川選擇了淺嘗輒止,這導致了人物性格的不明確,也導致觀眾無法理解主角們失常的行為。
下次再拍類似電影,希望他好好找一位編劇。
不過,我估計他不會再拍了。
這是一個費力不討好的活,現下幾乎所有認認真真拍抗戰的導演,都逃不開被罵的局面。未來的中國觀眾,仍將一邊咒罵著院線的瑪麗蘇和臭武俠,一邊抗議中國缺乏有誠意的導演。
好事還是壞事?寫在南京大屠殺遇難者的八十周年祭。
我要說的是,《南京!南京!》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激進的作品,是中日兩國中表現出對大屠殺最深刻的思考的文藝作品。
一、兩種態度背後的一種敘事
對待南京大屠殺的態度是多樣化的,大概有這兩種主流的典型案例。
最典型的也是最普遍(或許)的是這樣的:
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野蠻侵入南京,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慘案,30萬同胞慘遭殺戮,無數婦女遭到蹂躪殘害,無數兒童死於非命,三分之一建築遭到毀壞,大量財物遭到掠奪。侵華日軍一手製造的這一滅絕人性的大屠殺慘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史上「三大慘案」之一,是駭人聽聞的反人類罪行,是人類歷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頁。
日本侵略者製造的南京大屠殺慘案震驚了世界,震驚了一切有良知的人們。第二次世界大戰勝利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中國審判戰犯軍事法庭,都對南京大屠殺慘案進行調查並從法律上作出定性和定論,一批手上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日本戰犯受到了法律和正義的審判與嚴懲,被永遠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歷史不會因時代變遷而改變,事實也不會因巧舌抵賴而消失。南京大屠殺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任何人要否認南京大屠殺慘案這一事實,歷史不會答應,30萬無辜死難者的亡靈不會答應,13億中國人民不會答應,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與正義的人民都不會答應。(引自習近平《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上的講話》)
與此相對的是另一種:
據日本《產經新聞》2月20日報道稱,河村隆之在20日的談話中談及了「南京大屠殺」,他稱:「1937年『南京事件』(日本針對南京大屠殺的表述)發生時,正常的戰爭行為是不可否認的,這也是比較遺憾的事情,但所謂的『南京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
據稱,河村隆之的父親曾作為侵華日軍的士兵參與了「南京大屠殺」,並且一直在中國領土上作戰直到1945年戰爭結束。河村自稱曾經從他父親那裡了解到「在中國受到了熱情的接待」,因此他稱:「如果在8年的戰爭中發生過像『南京事件』這樣的事情,中國人為什麼還會做出(像父親所說的那樣的)熱情接待的事情呢?這是不可理解的。」河村還宣稱:「對於這種一直因無法判明實情的事情,有如芒刺一樣,使雙方的交往始終處於不順利的狀態。應該在南京組織關於這段歷史的研討會。」(引自騰訊新聞)
這兩種反應,銘記與否定,其內涵的邏輯其實是一致的。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鮮明對立的態度其實都建立在一個共同的認識之上,即大屠殺的行為是對正常行為的一種僭越,是一種溢出,是一種在現代意義上廣泛認知中的「人」所不可能做出的行為。
從以上兩段文本中不難發現這種共同認識的痕迹,在銘記的敘事下,大屠殺是「反人類」的罪行,是「人類歷史上十分黑暗的一頁」,而「正常」的人類是怎麼樣的呢?是「有良知的」,是「愛好和平和正義的」,換而言之,這種行動是正常人所不可能做的。
那麼否認和抵賴的敘事何嘗又不是從這種邏輯出發的呢?河村隆之的眼中,或許在他的童年裡,父親是一個典型的某個企業里工作的工人,下班了或許喜歡和前輩後輩去喝點酒,可能會關心他的學業,也可能不怎麼關心……總之,那是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人怎麼可能做出這樣的暴行呢?
一定是有什麼東西搞錯了,這一定是假的,「正常的戰爭行為是不可否認的,這也是比較遺憾的事情,但所謂的『南京事件』是不可能發生的。」
而受難者的後人眼中,搞錯的原因都是戰犯!是一小撮戰爭狂發動了戰爭,是那一群作為正常人之外的「非人」做了這些壞事,要銘記,要紀念,「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而不是要延續仇恨。中日兩國人民應該世代友好下去,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共同為人類和平作出貢獻。」
二、那隻鴨嘴獸
在傳統的敘事中,大屠殺體現的敘事解構是受難者——迫害者式的二元敘事,這種敘事之下體現的是無辜的民眾(受難者)慘遭侵略者(迫害者)暴行的故事,侵略者的形象是瘋狂的、歇斯底里的、野獸般的存在。
在這種敘事下,大屠殺行為的主體是很尷尬的,它是一種超出正常範疇的惡。如果仔細揣摩,這種主體就像一隻鴨嘴獸一樣尷尬,它產蛋,但是又哺乳,是「胎生/卵生」的敘事的溢出,是一種不應該存在在世界上的東西——一個哺乳動物怎麼可以下蛋呢?所有人應該團結起來,將鴨嘴獸驅逐出地球,「聖經」是需要去守護的,不符合教義的生物是不應該存在的。
看似正常的認知和敘事,其實背後充斥著未被意識到的荒謬性,而我們就生活在這樣的荒謬之下而不自知。對於大屠殺行動主體的認識,至少說存在著這樣的傾向,就是對其理性的否認。有一個短語是很常見的——「獸行」,不僅僅是南京大屠殺,從現今的昆明暴恐,isis,納粹屠猶,都有著這個短語。
這個詞語背後體現的是什麼呢?是憤怒嗎?不僅僅是這樣,它體現的是一種潛意識的恐懼,這種行為是如此的令人恐懼以至於要否認其行為的主體是人!以至於它必須被冠以「獸行」之名,才可以被勉強接受。當說出這個辭彙的時候,潛意識中的自己長舒一口氣——
「作出這樣的事情,還能算人嗎?人是不會做出這樣的事情的吧。」
「真正的人,都是有著基本的良知的,是愛好和平的。」
「Ta不是真正的人,真正的人是不會這麼做的。」
有沒有覺得很眼熟呢?「那些暴恐分子不是真正的xxx,真正的xxx都是愛好和平的。」
三、呼喚
讓我們回到陸川的作品中吧。他的作品在呼喚那個被敘事掩蓋住的主體,具有理智的,有喜怒哀樂的,可以健全思考的人。
有些拙劣的觀眾將角川視作一個日軍中的異類,恰恰是曲解了導演的良苦用心,角川並不是什麼異類,拿路邊的飲料是一個小隊一起做的;當第一次誤殺平民的時候,周邊的日本兵都流露出驚恐的神情,也並非僅有他一個;率隊去安全區強姦婦女,所有人都脫了褲子……
有些內容則是「異類」的體現,比如說角川的愛情:
但是當他送上新年的祝福之後,得到的是這個:
1880年,當第一個鴨嘴獸標本從澳大利亞運往倫敦之時,引起生物學家以及輿論的一片嘩然,人們紛紛把這種奇怪的生物當作惡作劇。天吶!哺乳動物怎麼會下蛋呢?然而事實卻證明,在自然面前,人類的認識還太膚淺。
陸川不是第一個把鴨嘴獸運到倫敦去的人,可惜人們能夠認識到自己在自然面前的無知,卻不能認識到對自己的無知,並不是能力的匱乏,而是意願的匱乏。
《南京!南京!》是一部反思戰爭的作品,它很好地展現了戰爭的殘酷(在這裡就不詳細說了,可以自己去看,很好的作品),更可貴的是,它拋棄了舊的敘事模式,而是站在普通士兵,普通市民的角度去講一個故事。
當陸劍雄殊死作戰取得小勝的時候,他說的是「守不住了,大家散了吧」。而後在人群中第一個站起來,並不慷慨地赴死,令人心情複雜;而在角川那裡,當心愛的女人說著」請您開始吧「的時候,突然感覺被什麼東西堵住了那樣……
陸川對於大屠殺傳統敘事的批判,其實就是巴迪歐對於傳統納粹敘事的批判,來源於外在的,將醜惡現象視為」鴨嘴獸「的行動,永遠不可能真正地消滅大屠殺。當美國人批判納粹的時候,美軍在伊拉克又是怎麼做的呢?
美國還很遙遠,實際上舊的敘事帶來的東西已經默默出現在身邊了——
我們批判帝國霸權,有些人卻為在外國大兵的帶領下耀武揚威地拿下買一送一的裙子感到沾沾自喜;我們視日本法西斯為野獸,推平東京,屠美滅日又是多少人的夢想……
大屠殺不是一種」非人「的行動,它是在充分的理性考慮下作出的決定,這不是「獸行」而是「人行」。這些窮凶極惡見人就殺的軍人,和我們有著高度的身份重合。換言之,我們也可能會做出這樣的事情,意識到這一點,才能展開去談「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今天這個日子很特殊,12月13日 是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公祭日,我們選擇在今天跟大家聊一些比較沉重的話題。
文章很長,希望大家都能靜下心來,慢慢看。
10月份的時候第一次去了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看到紀念館的影像牆上,陸川 的《南京!南京!》是推薦電影中排名最靠前的一部,而比較經典的《東京審判》卻排名非常靠後。
那個時候,就萌生了想要寫一寫這些年我們拍過的 反戰電影 的想法,今天是公祭日,顯然是再恰當不過了。
什么是反戰電影
反戰電影,如字面意,就是主題為 反對戰爭、反思戰爭 的電影。
和一般的戰爭片不同,反戰電影的核心並非記錄戰爭或者標榜英雄主義,一部優秀的反戰片,應該否定「戰爭是一部偉大的史詩」,拒絕用勝利的喧囂掩蓋個人的傷痛。
既要批判施暴者的暴虐,又要反思戰爭產生的影響,不能一味地誇大受害者的遭遇,更不能打著反思的旗號,無視受害者的痛苦。
反戰不是簡單的「反對戰爭」、也不是一味地批判政治、更不是刻意渲染所謂的「人性光輝」,更多的是反思戰爭產生的原因和後續影響。
經典的《美麗人生》
而可惜的是,這種類型的片子,鮮見國內熒幕。
國內與戰爭有關的電影一般都取材抗日戰爭時期,但這一系列電影中並不存在標準意義上的「反戰電影」,國內一般將此類電影概述為「抗戰片」,這類影視劇常常以無腦誇大我方戰鬥人員戰力為表現核心,將對手塑造的十分愚蠢和無腦,被觀眾諷刺為「手撕鬼子」劇。
這是以「反對戰爭」為核心的電影中最令人感到無語的一種,如果鬼子真的像電視劇里描述的那麼愚蠢,那怎麼還可能發生「南京大屠殺」呢?治病也要對症下藥,想要避免歷史的重複,第一步就要正視歷史。
不過,幸運的是,儘管國內的手撕鬼子劇不算少數,但是優秀的抗戰片也不少,早期的有《亮劍》,最近幾年也出現了不少帶著腦子的高智商日本反派,比如《紅色》和《火線三兄弟》。(比較有意思的是,這兩部片子都有張魯一)出演,紅色里他是抗戰英雄,火線里是日本特務)
這類作品作為「主旋律電影」儘管也表達了一些反對戰爭、反思戰爭的情緒,諸如《紅色》中徐天就極力的反對戰爭,徐天和田小姐的愛情也讓人唏噓,但核心還是表達我國「抗日戰士」的英勇,從根本上來說是在展現英雄主義,儘管優秀,但暫時不能歸類到「反戰影視」中,因此也不在今天的討論範圍。
反戰片不是戰爭片,一部只顧批評沒有反思的戰爭片,是絕對不能被歸類為「反戰」的。
為什麼《南京!南京!》不能稱為反戰電影
國內第一部號稱「反戰」電影的是陸川的《南京!南京!》,這部電影當年被作為紀念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獻禮片上映。
陸川對於《南京!南京!》的訴求是顯而易見的,他想拍攝一部和中國所有抗戰片都不一樣的戰爭電影。
作為第六代導演里的佼佼者(雖然我討厭他的所有片子),他在《南京!南京!》技術層面上的表現還是很成功的,但可惜的是,他的立足點就不對。
他選擇 虛 構 出一個在侵華戰爭時期比較鮮見的「有良知」的日本軍官的視角講述故事,但卻沒有給這個故事應有的邏輯和鋪墊。
南京大屠殺在日本軍官的視角下變成了「軍事鬥爭」,強姦擄掠慰安婦變成了「安全區的民眾自發選舉慰安婦女」。
陸川的「反戰」 不立足於「反思」、「反對」,而只是形式上單純的 反套路
大陸的抗戰片不是都從受害者的角度出發嗎,那我偏要整日本人視角;
大陸的抗戰片里日本人不都是窮凶極惡的壞人嗎,那我偏要讓他溫情脈脈;
大陸電影里不都描繪日本人奸淫擄掠屠城害命嗎,那我偏要拍點不同的。
可是,陸川呈現的是南京這座城市裡的真相嗎?
南京大屠殺時期真的有陸川鏡頭下的角川正雄這樣以死謝罪反思自己的日本軍官嗎?
就算有殘存著良知的日本士兵,但是逼死日本人的就是他殘忍的同胞啊,引導觀眾去同情可憐的日本人,掩蓋絕大部分日本人犯下的暴行之後,誰來可憐每年1213都陰雨連綿的南京?
南京大屠殺時期又真的有民眾將自己的同胞推出去慰安來換取自己的平安嗎?
就算有中國人為了自保,將同胞推向血泊中,可這些人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行為,難道不是被日本人逼到走投無路嗎?引導觀眾去反思中國人自己的錯誤之前,是不是也應該讓觀眾先感受一下日本人的殘酷?
站在所謂的道德高地上,教導觀眾「忘記戰爭的傷痛,日本人也不都是壞人,中國人作為受害者也沒有那麼無辜」是反思戰爭嗎?
不好意思,這不是反戰,這是陸川拿著南京30萬亡靈為自己所謂的人文思考做嫁衣。
最近幾年互聯網特別喜歡說掌握話語權的人「吃人血饅頭」,這句出自魯迅《葯》的語句被廣泛引用,但基本都是不合時宜的。
但用來形容陸川倒是恰當不過。
《南京!南京!》充分地顯示出了陸川在藝術創作中的無知和狂妄,用十幾天的時間寫《南京!南京!》的本子,角色無力,無視史實,全片都帶著沾沾自喜的狹隘思考。
把一個士兵的自殺當做是對戰爭的反思,把中國人的反抗停留在「使勁生孩子」上,這是一個導演對「南京大屠殺」這樣的題材應有的挖掘程度和尊重嗎?
反戰電影要挖掘出的真相是什麼?是受害人是否誇大了自己遭受的傷害,受害人有沒有做錯的地方?
反戰電影要尊重的又是什麼?是施暴者也有良知,也應該獲得尊重嗎?
哪些片子可以稱為反戰電影
2009年有一部片子,和陸川的《南京!南京!》有著些許的相似,但表現出來的東西卻大相徑庭。
這部片子就是《無恥混蛋》,由昆汀·塔倫蒂諾和伊萊·羅斯共同執導。
《無恥混蛋》同樣也把視角給了作為納粹的反派,甚至還創作出了一個叫做「混蛋小隊」的虛構組織,他們和納粹一樣,無惡不作,為了向納粹復仇,他們會用比納粹還狠一百倍的手段去打擊納粹。
但與《南京!南京!》不同的是,昆汀的這種對於法西斯與反法西斯的消解背後,透露著的是他對於「戰爭暴力」真正的鄙夷。
雖然這話聽著有點可笑,畢竟昆汀是一個黑色暴力美學的簇擁,他所有的片子都是以暴力血腥為核心的,但是《無恥混蛋》的暴力隱藏的卻是反暴力的訴求。
混蛋小隊在納粹之中殺人越貨,他們的兇狠程度令人咋舌,但他們為什麼會集結呢?
因為納粹、因為戰爭。
戰爭和納粹的殘忍逼迫他們成為「混蛋小隊」,他們之中有的以前是好人,有的以前是壞人,但戰爭所到之處,無論你曾經好壞,你都要拿起槍,成為暴力的奴隸。
所以,混蛋小隊成立了,他們拿棒球砸碎納粹的頭顱,將納粹的頭皮割下來作為戰利品,他們連投降的納粹也不放過,還要將他們的額頭上刻上一個納粹符號,作為羞辱。
混蛋小隊割下納粹頭皮的血腥殘忍和納粹掃射無辜猶太人的殘忍本身沒有任何區別,他們都實施了暴行。
雷馬克的話說得好:「戰爭永遠都是少數人挑起的,可是他們從不到戰場,卻讓成千上萬的人去送命」。
戰爭讓無數三好青年走上戰場,成為暴徒,戰爭也讓原本無辜的民眾不得不選擇拿起槍反抗,成為另一批暴徒。
戰爭所帶來的對於人性的泯滅是相同的,與你屬於軸心國還是同盟國並沒有任何實際關係。
昆汀的《無恥混蛋》告訴我們,只要奔赴戰場,無論你是否代表正義,你都是劊子手。
這正是戰爭的可怕之處:戰爭讓普通人放棄了作為人最基本的道德,他們都是戰爭中的一塊「零件」,履行著戰爭強加給她的「職責」。
就像《朗讀者》里的女主角,她不識字,為了生計她跑到納粹集中營去當看守,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之後,她被送上了審判台。
她應該被審判嗎?一個無知的、並不知道自己在犯下罪行的的文盲婦女,她並不知道自己看守的是誰,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她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儘管她間接葬送了無數無辜少女的生命。
是誰把她送上了審判席?
是納粹,是法西斯,讓這個普通的女人,成了劊子手,成了殺人犯。
但角川正雄和她一樣嗎?和混蛋小隊一樣嗎?
角川正雄來到中國,成為日本軍官的那一刻,他是像混蛋小隊一樣,不反抗就得死?還是像漢娜那樣,根本不知道自己在犯下罪行?
觀眾可以同情混蛋小隊、同情漢娜,但永遠不能同情納粹,不能同情戰爭的發起者和製造者,自然,也不能同情作為發起者一部分,面對心愛女人被強姦還什麼都不做的角川正雄。
《南京!南京!》里,陸川試圖還原的世界,其實是不存在的。
陸川鏡頭下的南京大屠殺,是一場被架空歷史的以軍事戰爭為目的的殺戮,但事實上,南京大屠殺是一場喪失人性的持武器者對無辜民眾的殺戮,倘若無法承認這一點,那麼任何反思都是沒有意義的。
我們需要思考惡魔形成的過程,但如果連惡魔是誰都分不清楚,也就沒有談的必要了。
高群書 導演的《東京審判》就反思了這個問題,日本人都是惡魔嗎?
《東京審判》里出現了兩種日本人。
一種是我國代表團在法庭上周旋,希望其能獲處死刑的日本戰犯。
另一種是普通的日本民眾,這群人里有一心想參加「女子挺身隊」卻成了慰安婦的妹妹,也有大喊著「小鬼子」去死的日本男人,也有沉浸在軍國夢裡的好戰分子和無辜被槍殺的老闆娘。
觀眾會對妹妹產生憐憫之情,對老闆娘產生同情,因為她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但這份同情永遠不會用在遠東軍事法庭的戰犯身上。
對魔鬼的態度,是《東京審判》和《南京!南京!》的區別。
是同情和濫情的區別,是反思和反套路的區別。
除了《東京審判》,還有一部國產抗戰片非常具有反思意味,那就是《集結號》(雖然我真的也討厭馮小剛( 鏈接可點)),戰爭讓指揮官必須放棄穀子地和他的連隊,穀子地不懂為什麼他們要被放棄,他們難道做錯了什麼嗎?
穀子地沒有做錯什麼,南京的30萬亡魂沒有做錯什麼,被屠殺的猶太人、死在戰場上的無辜民眾們都沒有做錯什麼,錯的是戰爭,錯的是發起戰爭的劊子手。
反戰電影告訴我們的道理,永遠不能停留在:好戰是人類的天性,侵略者也可能是被迫的,他們也應該被同情,反之,受害者里也有人不要臉,他們也殺人了,他們也是劊子手。
反戰電影真正想告訴我們的是,戰爭就是罪惡的,參與戰爭的人無不手上沾滿了無辜者的鮮血。
施暴者要承認自己的錯誤,反思戰爭,受害者也要引以為戒,這是反戰電影存在的價值。
德國人的反戰遊行,從小孩到大人
要知道,時至今日,日本最大門戶網站「雅虎日本」報道中國舉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的新聞底下,還有大量的日本網友的並不承認「南京大屠殺」,日本的教材也至今沒有正視歷史,認為「南京大屠殺」都是中國人在作秀。
台灣也至今還有青年學生持「慰安婦自願論」,無視受害人遭受的創傷。
在這樣的情況下,教導受害者原諒過去,同情施暴者是沒有任何立場的。
因此,不指責魔鬼而先考慮受害人是否有罪的戰爭片,尤其是在中國,尤其是拍攝南京大屠殺這樣的題材時,是絕對沒有資格被稱之為「反戰電影」的。
「在人類歷史上原本就沒有永久的和平。所以我也不會有如此的期望。但是卻能有數十年和平的時代,這比幾年的戰亂好過數萬倍。如果說我們必須為下一代留下某些遺產的話,我想最好的還是和平吧。而把前一代遺留下來的和平維持下去,那就是下一代的責任了。如果每一代都不去忘記自己對下一代的責任的話,那麼大概就能保持長期間的和平吧。如果有所遺忘而把先人的遺產坐吃山空,那人類就得再從頭開始了。也好,那也不算壞事。」
——《銀河英雄傳說》楊威利
非常希望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不要再把陸川的《南京!南京!》放在影像牆的第一位。
-
兩句題外話
之前大家強烈要求我們點評的《金陵十三釵》,在這裡就先一筆帶過吧。
即使放下張藝謀疑似在未成年女學生未知情況下拍攝強姦未遂戲碼引發爭議這一話題不談。(為了藝術馬龍白蘭度就可以強姦女演員了嗎?去你的影帝! 鏈接可點)
張藝謀在《金陵十三釵》里過分渲染情色鏡頭,還強行將本來是中國人之間相互激發出來的關愛、同情、團結(神父原本是中國人),諂媚成被西方白人的「普世價值」的感化,也著實讓人覺得難堪。
說白了,和陸川一樣,將自我創作凌駕於史實之上,對受害群體缺乏足夠的尊重。
嚴歌苓的小說原著比電影好得多,真的感興趣,可以讀一讀。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觀點和文章,歡迎來關注我們推薦閱讀|以下鏈接在【她影】微信端點擊跳轉 或者回復【她影】查看
這樣的主旋律電影,請再給我來個五六十部吧!!
論起拍偉光正主旋律,沒人比得上好萊塢
南京大屠殺跟我有什麼關係?
時至今日還在說「慰安婦自願論」的人,是真的無知還是沒良心?
http://weixin.qq.com/r/B0gPF4-E9tKJrct09x0V (二維碼自動識別)
角川的形象不可信。
南京屠城中的軍隊都是基本經歷過前期戰爭的,有些戰役非常殘酷,而角川的表現完全像一個生澀的新兵,忽然闖入了地獄般的戰爭而感覺到了內心的巨大衝撞,進而變得痛苦絕望。
這種設定,在戰爭之初是存在的,所有的士兵都是「人間的人」,換言之,是和平社會成長起來的普通人,忽然投入戰場,無論是恐懼、迷惘還是仇恨,人性的扭曲和變異都是常理,但這絕不應該發生在已經參加過中日前期戰役的南京入城士兵身上。事實上,經歷過極強密度的、死亡率極其慘烈的真實戰爭以後,人的生死觀念、道德觀念絕對會受到重塑,變為「戰爭的人」。
陸川的問題,在於他還是以一種「人間」的視角去看待掙扎在戰爭地獄中的人,於是顯得幼稚和彆扭,也因此,角川的懺悔和自殺也站不住腳,給人強烈的不可信之感。人物的基本面立不住,影片就失敗了一半。
說起來,中國的抗日電影其實挺難拍的。民族主義的紅線在那裡,人物就容易因為身份變得非黑即白,進而出現一種黑白夾心式的人物,所謂「善良的日本士兵」就是這類人。而事實是,無論是黑還是白都沒有符合人性真實。
我以為真正的戰爭電影,是要拍出個體人性的複雜真實來,需要超越簡單的國家民族正義價值框架,不過抗日電影,還是太難了。我們總是視那段歷史為極大的屈辱記憶而不能釋懷,畢竟我們還是弱國,正艱難走在慢慢復興的道路上,我們有一些因為自卑而來的過於強烈的自尊。
我一直在想,這部電影其實只要改一個結局就好。
結局,日本人角川放走了一老一小兩個中國人,同時因為受不了良心的苛責而自殺。這種地命海心的創作方式和世界觀我且不評價,其實還是可以處理的更聰明:
放走中國人後,角川淚流滿面,這時他的部下有些不知所措,問他隊長就這樣放走,行嗎?到這個時候,還是跟原片一樣,唯一需要改動的地方,就是建議這會兒讓角川突然從傷春悲秋中醒悟,放走中國人還被部下看到,這不好,這關係到自己的命,於是他突然拔出手槍,從身後打死了那兩個人。
南京!南京!開頭四個醒目的大字,就渲染了接下來的這部影片是多麼的陰沉與灰暗,1937年的一個夜晚,影片開頭的一聲槍炮聲就籠罩了南京這座古城,懷舊的黑白影像向我們講述著這個悲壯而又令人沉重的事實。12月份的天空總是低沉而灰暗,推開南京這所『』大門『』,倒塌的廢墟和遍地中國軍官的屍體向我們講述了剛剛經歷炮火洗禮的這座城市,陰暗的小樓里擠滿了躲藏在這裡的普通百姓,而門外,僅存的幾名中國士官還在奮力殺敵,保衛著在這座搖搖欲墜城市的人們,他們堅信著自己是老百姓的堡壘亦是他們堅持的信念,小樓里的人們他們卑微著,他們害怕著,他們手無寸鐵。終於,他們心中僅存留的信念與堡壘被一聲炮火所摧毀!他們絕望著,他們顫慄著,他們被那些沒有人性的日本人拖了出來,男人被機槍掃射,被活生生的掩埋,填補成了如今的『』萬人坑『』,被日本人當做比賽的道具,供那些日本人追逐,而那些日本人還恬不知恥的炫耀著他們所謂的「戰利品」。女人被輪姦,孕婦被剖出腹中幾月的胎兒,在日本人的尖刀上掛著,老人則親眼目睹著自己親人的離世,真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啊!也是「見者流淚,聽者傷心」的場面,影片中的日本人對我們的南京同胞奸淫擄掠,無惡不作!但我敢百分之百的保證,真正的歷史絕對還比影片里的事更令人髮指,更令人顫慄不安!影片中,給我映象最深的有兩個人,一個是妓女小江,另一個就是日本軍官角川正雄,小江雖然做著令人不恥的職業,但卻在日本人提出的『』交出100名女性,給你們糧食和衣服『』的無理要求下,第一個站了出來,緊隨她身後的是一些還充滿著稚氣的女孩,一雙雙堅毅的手舉了起來,她們或許知道自己接下來會經歷什麼事,亦或許不知道,這些我們都無從得知,雖然她們害怕著,徘徊著,但她們依然為了自己的同胞,邁向了那無盡的『』地獄『』,而接下來,影片的視角切換在了一輛輛推車上,就像被隨意丟棄的垃圾一樣,嫌棄的丟在推車上,上面布滿著赤裸的年輕女性的屍體,身上遍體鱗傷,她們都是被折磨致死的,最終她們還是去往了那不知是真正的天堂或是真正的地獄裡了……另一個角川正雄,他或許是貫穿這部影片的中心人物,他明明是以一個日本侵略者的身份踏進南京這所城市,但他的眼裡卻總是充滿著無奈與悲憫,他第一次殺人時的自責與害怕,他同情著中國人民所遭受的非難,愛著慰安婦百合子,對於同胞在南京的所作所為,他難以接受,但也無能為力,只有試圖在自己能力所及的範圍內,把對中國人的傷害降到最低。在同胞們如惡魔般撲向自己喜歡的人時,他選擇了靜靜地坐在一旁。雖然他並沒能改變對方的命運,但他做了自己唯一能做的事情;他射殺了姜老師,終結了她的生命,看似殘酷,實則不然。即使現在不死,姜老師也會在殘酷的折磨下帶著屈辱一步步走向死亡。影片最後,角川放掉了中國父子,自己選擇了死亡,追尋百合子而去。不知導演的用意為何,或許只是為了想給這部影片插入還有人性化的一面,亦或是不想更進一步加深歷史給我們帶來更沉重的打擊,影片結束後,相信很多人都會疑惑南京人為什麼不反抗,就那樣「本分」地遭受屠殺。我想了很多原因:他們或許像陸劍雄一樣殊死反抗過但是彈盡糧絕;他們或許像唐先生一樣相信「皇軍保護你們」得到的卻只有絕望;他們或許像姜老師一樣有著自己的優越感相信自己不會被日軍傷害;他們或許像小豆子一樣手無縛雞之力只能笑著面對命運的裁決?歸根結底每個人得到的都只有絕望,對命運的絕望……
任何一部電影都沒辦法在那有限的時間內全面的真實客觀的描述南京大屠殺吧!這部電影在我觀後四五年仍能提起評論的興趣,就是因為被結尾的軍鼓震撼了很久。我沒看出那是在宣揚,只看出是在警示!我覺得這是部值得看的電影,但是不想看第二遍。因為當時走出影院時很壓抑……就這樣
個人觀點,從一開始謳歌「自我反省的」,「善良的」,犯下獸行的日本士兵本來就是錯的。
大晚上剛看完這部電影。非常壓抑,快進看完的。
前段時間去了趟南京,去了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30w這個數字烙印在腦海里。談談這部電影。
1.人物:主角可以說是日本人角川,還有中國軍人代表劉燁飾演,婦女代表姜老師,兒童代表小豆子,漢奸代表,金陵十三釵類型的妓女等,塑造了特殊環境下的典型性格。對於角川的人物性格心理活動貫穿了整個故事線,這樣一個本該是殘忍然而陸川將善良賦予在他身上,這也造成了觀眾對導演的不滿。電影中 中國人的形象塑造的不夠打動人心,因為陸川這樣一個深沉喜歡藏著等你去思考發現的導演,主角們行為的深層意思難以捉摸。比如范偉飾演的漢奸,臨死前說的那句話「我太太又懷孕了」,需要深思才知道意味著「希望」。2.劇情線過於混亂,鏡頭變幻部分讓人覺得莫名其妙。這裡不贅述。看一遍下來就有一種這樣的感覺。那麼這部電影是為了表現什麼?尾聲中小豆子的笑容就好像沒經歷過戰爭的創傷一樣,是為了表示生的希望?如片中劉燁赴死前喊的「中國永遠不會亡」?或者如噴子們所說陸川跪舔日本人,表現侵略者的另外一面?他們中也有善良的不能一概而論?陸川想要把這段歷史重現在中國人眼前,這段男人被屠殺,女人被羞辱,整個民族就如同孫中山的雕像一樣被踩在腳下,的這段令每個中國人為之氣憤悲痛的歷史。毫無疑問,生的希望是陸川想表達的一個點,而其他的呢?在我在南京參觀南京大屠殺紀念館時,參觀內容的殘酷大多是激起中國人的憤怒和對日本人的仇視的,而參觀到最後,是和平的雕像。「和平」。感謝自己生在這個和平的年代和美麗的祖國吧,永遠銘記這段歷史,去愛護和平,愛護這個我們的姐妹不會被凌辱我們的兄弟不會被殘殺的和平年代。如果,陸川導演是一個億萬富翁。有客觀有不斷的收入。
我相信,他會把這個電影,做成一個,外國那樣的,有著電影般質量的,幾季度的電視劇。這個題材。有著太多的深度了。日本人拍的,人間的條件。很不錯的電影,都沒說完該說的。因為。這個題材太敏感和深度了。這接觸到,人,這個哲學深度。以及。社會問題。陸川導演,想說的,太多了。區區幾個小時。又那是說的完和透。的啦、陸川導演沒什麼錢。錢是投資人出的,人家。在商言商。投資要的是,回報。人是活在現實里的。現實是複雜而多變的。如果每個有錢人,都是哲學家,或者,愛國者。那麼,就不會有那麼多,抗日神劇了。現實里,也就沒那麼多,炒房團,食品衛生,黑煤窯。這些現實里的黑暗存在。而,電影,在眼下,其實,就是商品。賺錢最重要。藝術片。這就要問問,每個現實里的觀眾,人了。我們喜歡看什麼。捫心自問一下。而演員,這樣的題材,又為何要報酬啦。這是愛國啊。可是。人家演員背後,有經紀公司。要回報,演員也要生活。而也不是每個人都是成功的。這個口子一開,那麼,以後的導演,也拍這個題材。那又怎麼能,厚此薄彼啦。拍那部,你不要錢,我的,你就要錢,這是什麼意思。這能解釋嗎。越描越黑。這也是一種人情世故啊,現實啊說到底。還是陸川導演,沒錢啊而,在國家戰略這個框架下。有多少,是可以拍的啦。自己思考太複雜了。沒有答案。這就是現實
用影像來描述,還原,那個時代。做到細節到一個紐扣,一個群眾演員的每一個眼神這需要,一個國家的每年,GDP投入,每一個國人的參與這可能嗎前蘇聯的戰爭片。那可是現役裝備和軍人,直接拍。及其真實。但卻沒有人的表現,真要做到那就是,不亞於整個冷戰的投入。只有多,沒有少這個,怎麼做美國的。拯救大兵瑞恩。也沒誰敢說,那就是全部細節用一個小細節,來反襯大局。也是不好拍的啊。因為,這是在每個人自己的思考才行那麼。這部片子。明白人不會說,說的,都是不思考的和靠品論來吃飯的人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在那個舉國瘋狂的年代。有多少人可以自在啦有一部,日本電影。士兵出征,都是狂呼去戰死。但一個母親,卻說,活著回來這麼拍的導演。是一個退伍兵,但電影,卻被審查為,非國民。不準放映導演用自己的經歷說有哪一個母親,不是盼望兒子回家啦。這樣說的話。被整個社會孤立,排擠。那是一個什麼感覺我想,每個在現實里的人,都體會過單位,鄰里。每個人做著,口不對心的事。每個人。在現實里,都是複雜的。建國時,我們要討厭國黨。但現在卻要客觀看待,為什麼
文革時,我們要討厭美國打越南,我們要討厭蘇聯為什麼,誰定的。我們真的討厭美國,日本嗎人在現實里。總是不自由的。
日本人,就真的是邪惡的嗎如果我們現在打進東京。號稱,要來,東京大屠殺的。和,那時候的,日軍,有什麼區別對那些顫抖的日本平民,會手軟嗎。這真是一個大問題如果,我們都能說到做到的話,日本早就沒有了。就是存在。那麼,我們早就超過他們的一切了
這部電影,好片子但願陸川導演,以後也拍。不要放棄每個人,都該正視那段歷史。但願,世界上,不要在有戰爭了。就是有,也請堅持我們的底線,做能做的,人,該做的事我一直不去看這個電影,因為就宣傳來看,陸川的所作所為完全可以用無恥來形容,他大力的揭開民族的傷疤,高喊一聲,各位大爺們來看啊,你看這個傷口當初下手的人手法多麼生澀,還有這樣的傷口,都是傷害者心思單純的寫照啊,卻全然不顧這個被傷害的是自己的母親,或者說陸川打從一開始就是為了博名,就要以這種反向的角度來講,為的就是激發民眾罵他,這樣就能出名了,以這樣的方式博名,無論結果如何,行徑都過於無恥了為什麼沒有封殺掉這個賣主求榮的貨,反而讓他堂而皇之的越活越滋潤
不會很系統的評論,撿幾個不爽的地方說說
先說說滿意的:刻畫了很多細節,使電影立體一些;表現了拉貝允許日軍帶走一些女人的事實,沒有為尊者諱為尊者隱
日軍面對大批老百姓時也很緊張,符合有些日本兵回憶錄中說的解除俘虜武裝時「意外」而又「手忙腳亂」的情景。
下面都是不滿意的,真的感覺陸川這個人腦子很亂,而且很有變成第二個陳凱歌的危險。
角川是什麼職業,何時入伍,成長軌跡如何,完全沒有交代,出現這麼一個與眾不同的,有良心的人顯得太突兀。
督戰隊的幾個人,警察,童子軍,要我說他們既然留下來就是抱定了必死的決心。電影既沒有說他們準備出城,也沒有說他們準備長期打游擊,更不是今最後的職責堅守計劃中的陣地,那麼他們對日軍的殺傷純粹就是在報復,泄憤,羞辱日軍。這種情況下肯定是抱定了必死的決心,要說受傷被俘沒問題,為什麼要舉白旗投降?
童子軍雖然年幼但也已經親眼看見了那麼多死亡,敢站在最前面,還怕看見日本鬼子開槍嗎?督戰員捂住童子軍的眼睛就是單純而笨拙之極的在模仿西方價值觀,你到底讓不讓小孩子看,要麼你就刪掉這個角色,要麼就讓童子軍把督戰員的手拿掉,明確表示:「我不怕!」
讓個狼狽逃竄,然後又完全不顧別人安危,來回叫喊「醬牢死」「醬牢死」的傢伙活下來到底是什麼意思?
「戰爭就是一個文明在另一個文明的廢墟上舞蹈」,這個比喻既不形象,也不生動,甚至根本就不正確,語文水平有問題還玩兒什麼深沉。
剛剛看完這部2009年時拍的老電影,不過感覺近五年來,貌似從金陵十三釵後很少見到這種抗戰類型的大電影了(估計與組織不讓消費歷史和苦難有關,畢竟一個要偉大復興的民族不喜歡時常把自己的傷疤戲劇化後給人看),最大的感受就是 以後少給我提 我不要大國崛起,我只要小民尊嚴的論斷,沒有強大的國家和政府,沒有強大的暴力機器,你個手無寸鐵的小民就是任人宰割的魚肉。
影片最後 順子的笑 是整個黑白片子里讓人最輕鬆的一筆。這個從開頭就有著與其年齡不相符沉重表情的孩子終於露出孩子的天真和笑容。
唐先生的「我的妻子又懷孕了」,看似簡單的一句話,你就是殺了我,我還有孩子,還有孫子,世世代代,中國不會亡的。
圓圓這部戲裡比她的精修街拍美多了。我覺得陸川選擇這樣的視角拍南京大屠殺的題材本來就是一種冒險,開頭半個小時基本全是日語對白,我都恍惚以為自己看了部日本電影,影評家說陸川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結果線條太雜都沒說清。我印象最深的
1 喊著 中國不會亡赴死的中國士兵。 中國不會亡,它會越來越強。2 唐先生讓 喬裝成僕從的中國軍人 代替他去上海。把生的希望留給別人,把死的危險留給自己。讓軍人活下去,也是他愛國的一種方式。3 這部電影站在第三方的立場上關於生和死的討論,正好照應其英文名稱 A City Of life and death ,從 活著不是更好嗎 到 活著比死更艱難,角川死了,唐先生死了,姜老師死了,劉燁扮演的軍人死了,手無寸鐵的人民死了,誰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可如果 活在人間的地獄不如一死去沒有苦難的天堂吧。經歷過暗夜,才會更加珍惜光明。當我們在檯燈下玩著手機看著電影時,那些在敘利亞、阿富汗、巴基斯坦、伊拉克的平民們的生命卻沒有保證,時代在進步,早已不同於70多年前了,可戰爭仍在發生,這和從前沒有什麼不同,不同的是 今日之中國早已不同於往昔!做為一個非專業的電影愛好者,我覺得導演可能想在整個人類角度上去看,表現戰爭給基層侵略者士兵和被侵略者帶來的生理或心理上的創傷,想表達戰爭是整個人類的災難。可做為中國人,做為當事人中被侵略的一方很難保持冷靜的去看待,加上導演在敘事上過多的依賴鏡頭語言,沒把整個影片很好的串聯起來,過多的留給觀眾去「猜」,所以給了觀眾一種粉飾日本侵略者的想法。所以或許就如眾多影評人所說,導演功力不夠,沒有把想說的說清楚。又或許導演是以一個上帝中立的角度去拍一部「景片」,其他你愛怎想怎想。
很抑鬱
看完就這一個感覺個人覺得片子還好 這是我看的第一部南京大屠殺相關的電影,也是最後一部只是想說 結局小豆子的笑,和那句「還活著」給人一種 還有希望的感覺。好多人無法接受這個電影估計多半是中國人死的場面太多太慘,相比於日本人完全不能比!但是這是一個歷史是一個不能太多改編的歷史!陸川這個導演我為他不值。他想拍的是真實的歷史,不被修飾的歷史,卻被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中國人那麼慘日本人那麼被美化。我最不理解的影評就是美化日本人,從何而來,何以見得。我來說說我的淺薄的看法,陸川他想拍一部最接近真實的歷史,因為這段歷史太重要太慘痛了!但這段歷史太殘忍以至於看慣了中國打敗日本人,看慣了中國近幾年國際地位的上升,看慣了美好事物慕名前往的人難以接受。難道要他改變歷史?有人說陸川就是漢奸,踩中國揚日本,但這是歷史只是站在旁觀者角度的一次再演歷史,而不是那些抗日神劇,如果他把這段歷史改到最後日本人全被城裡人一起反抗打死估計你們就能接受了,但那就不是歷史了。也就沒看的必要了。陸川拍那麼多手無寸鐵的老百姓被屠殺被凌辱。卻又拍一大部分日本人的行徑生活,尤其是日方主演角川這個角色,有人說他在美化日本人,不,他是在講人性,人分善惡他就是想講這個,還有09年各大新聞報道的日本兵來南京懺悔,他們就是角川的寫照,那個無力的被迫參加戰爭的人。很多人卻無法理解,覺得當年參加的日本人都該死,陸川最大的失敗就在於他描述太多個體了,以至於無法上升到本想講到戰爭,卻引到民族上了。他應該想說,戰爭的真正罪犯也該是那些上級而不是小兵更不是一些百姓,影片中有講到但太少了,國民政府拋棄百姓逃跑只剩一點守軍,日本軍官放縱下令欺辱百姓,無不準備諷刺戰爭的,但是寫了太多的人這些事顯得無足輕重。09年上映的東西,當年什麼人都有,我記得有網上造謠《金陵十二釵》日本上映沒有票房的要我們抵制《貞子3D》後來辟了謠,這種網路間諜,憤青真的很多。為什麼突然想起來找這個影評,因為最近鬧得厲害的apa酒店我想起來這部電影。但是卻發現沒有一個好評論,全是差評。很多評論偏激的說句不好聽的,很幼稚很傷人心。陸川失敗在對劇情細節的融合上以及講述上,但絕不是那些長篇大論說的賣國賊,敗類!本來就是補歷史題材,還這麼敏感,吃力不討好,還被那麼多人過分解讀,哎。
感覺很真實。
我高中那會兒軍訓,在一個寒冷的雨夜,我們教官帶我們在室外吹著冷風蹲在走廊里看這電影。全程沒有人說話,看到那些平常總會有人大驚小怪的慰安婦情節也沒有人說話,最後太冷了,冷得教官最後自己都受不了,把幕布收走讓我們回去了。你感受過那種五六月份都能感受到的徹骨的寒冷嗎?有人批駁這部電影反常理,人物行為反覆無常,整體劇情令人疑惑,我反而覺得這很真實。人的本性,本來就是反覆無常,令人疑惑的,在戰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有什麼問題嗎?還有那些把抗日劇設定強加到電影里噴人設噴劇情的,您的智商情商同理心估計都沒夠到看這部電影。您的定位大概是各大在線網站上的龍傲天網文,慢走不送。看過一點trailer,但始終沒看這部電影,也不打算去看,怕難受。
拍這些國人受辱被屠,應該有一個基本的目的,羞辱當今的觀眾,讓他們覺得丟人,感到恥辱,然後知恥後勇,我們的民族才有翻身的希望。不知道別人看這種鏡頭啥感受,我是絕對要抽離出來的,絕對不會認同那些受辱的人是我的同胞,那絕對不是「我」的一部分,而是「你們」的一部分。這個「你們」就是每天生活在「我」周圍的一幫沒素質沒出息的國人。
不信的話,看那威風又肅穆的日軍招魂儀式,難道那不是我們才改站著的位置?難道那不是我們民族意識中才該擁有的風範?難道你們認了自己只是鐵絲網後面綁著繩子的衣衫襤褸的那群俘虜?當然,以上只是我的想法,不知道導演是個啥子意思,更重要的是,不知道你們觀眾get到的是啥子意思。首先,這部電影有不錯的地方,不過敗筆卻顯得更多,不知道是誰的原因、什麼原因,整部影片越看到後面我就越想罵:這他娘的寫的什麼玩意兒?
我是個內心黑暗的人,但我會克制自己的黑暗。當看到影片時,我只覺得:喲我感覺自己學到兩句日語了、喲日軍生活不錯嘛,跟來度假一樣,多麼自由自在啊、喲這場景這特寫看得我雞兒梆硬。(以上純屬瞎扯)首先,開頭部分,相信很多dalao都提到了,由於劇本的不詳細而出現的關於黨軍的一些意味不明的行為。帶上腦子觀看,實事求是地觀看,這些我不再次提相信大家也能看出來。之後,畫風一轉,鏡頭從中國人沉重的災難變成了日軍的輕鬆愉快的戰爭日常???exm?很多餘的好嗎?我知道打贏了戰鬥奪取了物資後生活會稍微好點,但是你這完全是要拍一部日本文化紀錄片的節奏啊,寫得也太多了吧?!
(順帶一提,寫劇本的你為了拍「中國人的受難史」而研究日本的東西也真是花了不少心思……)各種童謠小調舞蹈…如果不是這樣或許我也不會說這是個日本文化紀錄片。最後,回到主題部分,整部電影主題按理說是南京大屠殺,然而佔據全影片三分之一多的強姦與慰安婦情節是鬧哪樣?而且除了給你聽聲音外還給你各種畫面之後腦補。我嚴重懷疑當時寫劇本的人是不是一個人在外地太久了慾望太強了,你說這是為了紀念戰爭,那你好歹得把百合子那個掐掉啊,弄得現在就像是你在看歷史片時一個哥們在你旁邊看島國愛情片似的。我除了意味不明的台詞外最討厭的也就是這個,影片風格的扭曲。
個人總結:對,這大電影我一個芥子般的人物當然做不出來,但是這個電影既然涉及到了中國,作為一份子我還真的不能忍受錯的地方,必須說出來。當初抗日神劇看得我也是一個人在那生悶氣……(好吧本人八成有糞青屬性了)總之用自己的理解來說:這部電影相比金陵十三釵來說遜色不少,劇情更是扭曲、支離破碎。但是這部電影在人物形象描寫上頗有特點。對人物感情變化把握得挺有分寸的,總的來說能看,但是不值得較真了。畢竟也已經出來這麼久了,作者該收到的東西想必已經不少了,我這種後來者看完後還是有感而發幾句之後就洗洗睡了吧,明天還得搬磚呢。(。??︿??。)剛看了電影幕後的紀錄片 陸川拍攝這部電影遇到了很多困難,能頂著各方壓力拍出來,勇氣可嘉吧。最大的困難就是資金,紀錄片里他因為資金不到位場景搭建太慢一直拍拍停停,周旋於籌錢。最受詬病的劇本,我覺得跟陸川多次修改劇本有關,一開始劉燁扮演的角色是貫穿全片的,拍攝了多種槍下救人的劇情最後都沒用上。而且有些場景是臨時起意要拍攝的。紀錄片化妝組的工作人員說陸川的劇本看不懂,像王家衛一樣。這部電影承載了太多,只能說陸川努力了。 對我而言,陸川要是展示了一個角川日本士兵在周圍環境影響中一步步走向人性墮落,會來的更加震撼。(最後說一句,看完幕後紀錄片。只想對陸川說你能不能請個靠譜的製片管理或者管錢的,本來就沒啥錢,內部還有吃回扣的)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昔日香港小姐譚小環轉行賣魚蛋這件事?
※如何評價我是歌手互投階段李健只進過一次前三?
※如何評價北大博士於艷茹對北大取消其博士學位提起行政訴訟?還能如此理直氣壯的勝訴?
※如何評價韓春雨?
※如何看待有些老闆的「公司員工不需要聰明,但一定要勤奮」這個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