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價值論是錯誤的嗎?


其實,在1857-1858政治經濟學手稿或是資本論中,勞動價值論實際上更像是一種政治哲學理論

其中貨幣,是一種作為強制性的命令而存在的資本主義霸權形式。所以,貨幣又是一種階級的壓迫工具,而不僅僅是一般等價物。例如當代西方馬克思主義哲學家,奈格里就曾說過:

每次當資本要重構其對危機的指令以及對工人的使用價值的叛亂的指令的指令的時候,我們都發現了金錢居於資產階級統治中心的這一地位「 因為工人沒有貨幣就無法生存,所以不得不依賴出賣勞動力來換取貨幣,而這就使得工人必須受資本家的控制。而資本家因為大量佔有貨幣,所以工人的生存就不得不依賴於資本家。

至於剩餘價值剝削,也不僅僅是資本家對工人階級的剩餘產品的佔有(比如前馬克思哲學家G.A.科亨持有的就是這個觀點),而是權力關係的再生產。而資產階級通過藉助市場交換這種分配方式,實際上是以合法的形式更隱秘地控制工人階級。而通過剝削,資本家手中相對的貨幣積累的數量越來越大,而工人越來越窮,手中的可以用於交換生活資料的貨幣越來越少。這就導致在市場中,工人日益依附於資本家,並不得不依賴於資本家才能維持正常的生活。所以剝削實質上是一種不平等社會關係(人身依附關係)的再生產過程。

而且,在當代的新馬克思主義中,價值更多是一個政治概念,而不是經濟學一般意義上所說的財富。他的一般表現形式就是貨幣。所以馬克思主義價值理論的核心主張是消滅一切價值,進而最終消滅一切人身依附關係。

當然,另外還需要補充的是有關於勞動價值論的的歷史唯物主義語境:

1)馬克思對勞動價值理論的發現,不僅僅是有關於貨幣與權力關係的問題。它還涉及到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的洞見,對資本主義歷史發展的獨特洞見。因為貨幣產生於交換,產生私人所有權。而從古希臘、古羅馬時代,隨著商業貿易的發展,貨幣作為一種權力關係就存在了。但是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面對的不是古羅馬帝國和古希臘的城邦,儘管古羅馬和古希臘已經有了資本主義,但絕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關於奴隸制度中的資本主義,特奧多爾?蒙森的《羅馬史》有很詳細的介紹,在這裡不詳述。)

2)現代意義上的資本主義,與現代技術和工廠生產方式、以及複雜的社會分工是離不開的。首先,我們要知道資本主義貨幣拜物教能發展到頂峰,離不開資本主義的大工業生產和現代管理技術,而這種管理技術使得人的社會分工越來越細緻。使得過去一個人可以完成的工作被細分成了無數的生產步驟,但每一個人卻都無法獨立生產一個產品。

因此相比於過去的奴隸而言,因為機器的出現,人的生產技能實際上是下降了。這導致人必須依賴機器。因此,這使得現代資本主義與過去的資本主義有了很大差別。因為在過去,」工具「是人的能力的延伸,而在現代社會人則是機器能力的延伸,即」流水線上的一顆螺絲釘「。而法國經濟學薩伊其實也發現了這個現象,並得出結論,認為社會化生產的發展導致了人的部分能力的退化,並進而更依賴於市場和資本家。所以機器的出現,導致了人的獨立性越來越依賴於機器等生產性資料,也就是依賴於掌握生產資料的資產階級。這就使得資本家對工人的控制能力比小農社會要更為加強。而這種加強使得資本家通過市場與貨幣來控制工人,並進而維持自己特權地位,也就變得更為穩固。

其次,工廠紀律和管理手段的增加,也使得工人們聚集在一起,這使得權力關係更為穩固,因此也不同於過去羅馬、希臘的資本主義。這一點《資本論》第十一章《合作》中曾說道:

」我們前已講過,資本主義生產,事實上,是在這個地方開始的,在這個地方,同一個資本,同時僱傭多數的勞動者,從而勞動過程擴大它的範圍,而以較大的規模供給生產物,在同地(或在同一工作場所),在同一資本命令下,生產同種商品,無論在歷史上,概念上,都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出發點。就生產方法本身說,初期的製造業,僅在下述一點,和吉爾特手工業分別。那就是,在同一個資本,同時較多數的勞動者。吉爾特老闆的工作場所不過是擴大了罷了。

—— 《資本論》上海三聯書店 222頁

而且不管如何,剝削的存在都是以合作有關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的歷史現象。而例如魯濱遜對星期五的壓迫,是不能被稱為剝削的,更不涉及勞動價值論

由合作而發展的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同樣合作自身也表現為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個特殊形態,而與個人獨立勞動者或小老闆的生產過程相對立。現實勞動過程自隸屬於資本依賴,這是勞動過程體驗到的第一種變化。這種變化是自然發生的。它的前提是——有多數工資勞動者同時被使用在同一的勞動過程中——即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使點,那是和資本的存在同一發生的。

——《資本論》上海三聯書店 232頁

所以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社會化生產達到高峰的時候,自由市場經濟充分運行,勞動價值理論才能在現實中得以完整的呈現。而這種呈現表現為,在工業和管理科學的發展下,工人們的集體生產力被發揮到了最大的價值,但是相反的是,每個工人自身的生存空間卻因為這種集體生產力的發展而更受到壓抑。所以勞動價值對於現實的統治歸根結底上,必須依賴一個條件,這個條件就是工業生產和管理科學的發展。所以勞動價值理論仍然是有歷史語境的,脫離這個歷史語境談勞動價值論是不符合歷史唯物主義精神的。


單說「勞動價值論」沒有正確錯誤之分,因為勞動價值論是本體論層面意義上的。你能說康德的物自體是錯的嗎?你能說黑格爾的絕對精神是錯的嗎?

資本論是一個龐大的理論體系,第一卷講剩餘價值的生產,第二卷講流通,第三卷講剩餘價值在各部門的分配,也只有到了第三卷價值轉型完成之後,才有實證的可能,才能談證實或證偽。至於勞動價值論和生產要素論,背後反映的是人和自然誰是第一性的問題,回答「人是第一性」的支持勞動價值論,回答「自然第一性」的支持生產要素論。勞動價值論其實是抽象掉具體實物純粹的研究圍繞這些實物之間的人和人的關係,簡單地說就是資本論研究的是人際關係中的一部分,並且把這種對人的社會關係的研究放在主體地位上。那些強調實證的,還是先想想人和人的關係在經濟運行中扮演的是什麼角色吧。

攻擊資本論體系的人從逼格上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一類是民科,一類是專業人士。前者在互聯網上是絕大多數,在攻擊者中的比例不少於99.99%,主要特點是完全沒有評價資本論所必需的知識儲備,對資本論的認識最多停留在馬原教材,相當一部分人連政治經濟學教材在說什麼都不知道。後者專業人士要好一些,這部分人又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馬克思錯了」,以龐巴維克為代表,一類是「馬克思多此一舉」,以薩繆爾森為代表,任何把這兩類人混為一談的都是耍流氓。

這兩類人說的對不對那是專業人士討論的事,外行還是不要說那麼多,因為你根本不知道雙方爭論的焦點是什麼,有哪些論點,是怎麼論證的,有哪些不足,後人又有哪些改進。

舉個例子:《資本論》第三卷1894年問世後,龐巴維克於1896年寫了《卡爾馬克思及其體系的終結》,指責第一卷和第三卷矛盾,第一卷說等價交換,到了第三卷竟然成了不等價交換。於是很多人就說馬克思的理論被駁倒了,卻全然不顧1904年希法亨在《龐巴維克對馬克思的批評》中對龐巴維克的回應和反駁。其實不過是龐巴維克完全沒讀懂資本論而已,第一卷說的是一種抽象意義和普遍的交換方式,這種抽象和普遍是形而上意義上的,到了第三卷具體到資本主義經濟,利潤率要平均化,這時候抽象要轉化為具體,當然要結合資本主義商品經濟規律來分析。抽象和具體不等於自相矛盾,因為二者的前提是不一樣的。

再比如:薩繆爾森在《工資和利息:馬克思經濟模型的現代剖析》中認為勞動價值論是複雜的迂迴,但是隨即遭到很多人的批評。薩繆爾森的論證方式就是列價值方程和價格方程,最後發現兩套方程不需要聯立即可分別獨立求解,所以他認為價值方程是不必要的迂迴。但是薩繆爾森在方程中卻畫蛇添足的加了一個w=πm的條件,導致本來需要價值方程和價格方程共同聯立才能求解的轉型模型變成了兩個相互獨立的方程組。這不是勞動價值論或者剩餘價值理論的問題,而是他自己水平的問題。

圍繞資本論的爭論還在繼續,但是我不鼓勵一般人參與這場討論,理由是:門檻太高。如果做本體論層面的討論,那需要掌握的知識包括但不限於:康德以來的哲學脈絡,尤其是黑格爾辯證法和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盧梭的自然權利觀,以及馬克思的實踐觀,異化理論和共產主義理論等等。如果做政治經濟學方面的討論,那麼需要掌握紮實的數學功底,並深入了解百年來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各種爭論。

其實《資本論》不是沒有問題,對於具備一定底子的童鞋,這裡拋磚引玉提幾個問題,供各位思考:

1.在《資本論》第三卷中認為利潤率是要平均化的,但是目前的主流經濟學界的實證研究顯示不同部門利潤率並未平均化,問題出在哪裡?列寧在《帝國主義論》中提出金融資本的發展阻礙了利潤率平均化進程,這個說法對不對?

2.價值,或者說異化勞動,是不是預設的本質或者價值懸設?和歷史唯物主義是有存在衝突?

3.如何以資本論的眼光評價21世紀以來的新興生產組織和生產方式,比如網路組織,智能製造和虛擬生產?這些會對生產關係造成怎樣的影響?

4.如何以政治經濟學的視角評價海盜黨?又該如何評價自由軟體運動?

5.如何界定生產勞動?非物質生產部門的勞動是不是生產勞動?馬克思當初是在什麼意義上界定生產勞動的?


我們得先搞清楚,馬克思所說的價值是指什麼,然後才知道勞動價值是指什麼。

馬克思所說的價值是以商品形式表現出來的人與人的社會關係,是個人勞動之見的關係,價值作為「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私有制分工下人與人相互矛盾的歷史產物。因此,價值儘管表現為「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但它的內核是對一定量勞動的佔有,即取得儘可能多的他人的勞動!因此,在商品經濟中,尤其是在徹底的商品經濟即資本主義社會中,誰佔有越多的錢(貨幣是對象化了的價值,即採取了一般等價物作為自己存在形式的價值),誰就擁有越多的社會權力。因此,馬克思勞動價值理論的隱含邏輯就是社會的奴役關係,就是階級鬥爭學說。

@阿偉 說「勞動只是為生產力發展作出貢獻的其中一種方式,它無法取代其它貢獻方式」,依此來批評勞動價值理論,這是徹底混淆了價值(交換價值)和使用價值這兩個馬克思在《資本論》開篇就極力辨析清楚的概念。無疑,勞動不是產品之所以為產品的唯一要素,這個可以參看《哥達綱領批判》第一條。產品的成型包括科技、土地、材料、運輸、網路等等各種各樣非勞動的要素。但是,非勞動的要素是否創造價值?非勞動要素創造的是什麼?非勞動的要素創造出來的東西跟勞動創造出來的東西有何異同?

答曰:非勞動的要素創造的不是價值,而是使用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必要(但不充分)的前提,因此,我們就有一種幻象,商品之所以能夠作為一個商品,而且它的價格否動受供求關係的影響,於是我們就認為供求關係、需求決定價值。但是,商品之所以為商品,除了因為它具有使用價值以外,一個很重要的前提是,它必須是勞動產品(試比較空氣和病人需要的氧氣)。從產品的生產要素上理解,勞動要素只是與非勞動要素一道,構成可供使用的產品的一個並列的要素,但是從資本主義社會的角度,從商品經濟的角度,勞動是使產品成為商品的唯一要素,即是說,勞動是使得產品之所以能夠換回貨幣,換回價值的唯一要素。非生產要素在生產中創造的是使用產品,勞動除了創造這種產品,還創造了交換價值,創造了這種換取能夠支配他人勞動的社會權力,創造了社會關係。

因此,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根本點,不是使用價值,不是商品的自然屬性,而是商品的社會關係。馬克思是從社會關係,從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階級鬥爭的角度理解經濟問題的。


勞動價值論是認為價值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即抽象勞動所創造的理論。勞動決定價值這一思想最初由英國經濟學家配第提出。亞當·斯密和大衛·李嘉圖也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巨大貢獻。商品價值決定於體現和物化在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的理論。價值是一個商品經濟範疇。產品成為商品以交換為前提。

下面肯定有人要對勞動價值論開罵,我先隨便貼個概念上來,免得他們打靶打到自己畫的上去


鄙人強項,都閃退一旁。

要問勞動價值論正確不正確,得從源頭說起,為什麼會產生勞動價值論?

遠古的時候,大家都自給自足。忽然有一天要交換產品了。張三拿他做的衣服換李四做的鐮刀。這是人類的第一次商品交換。遇到了一個難題--應該按怎樣的比例交換?張三想:我一件衣服換他幾把鐮刀才不吃虧?李四也想:我一把鐮刀換他幾件衣服才不吃虧?

怎麼確定這個交換比例?

由他們自己討價還價確定?他們以什麼討價還價?憑嘴皮子?這不科學。按效用確定?可是它們的效用不同,無法比較。按成本確定?當時是人類第一次商品交換,還沒有價格,無法知道成本。按重量,按體積?笑話!那麼到底怎麼交換?這個難題就交給經濟學來解決了。

經濟學家們想啊想,捶破腦袋也想不出來。最後他們終於想到,兩個人的商品有一個共同點,都是勞動創造的,都付出了辛苦,就按付出的辛苦量來交換,雙方商品消耗的辛苦量應該相等才能交換。假如兩把鐮刀消耗的辛苦量和一件衣服消耗的辛苦量相等,那麼兩把鐮刀換一件衣服就正合適,誰都不吃虧,誰都不佔便宜。

那麼怎麼確定商品消耗的辛苦量呢?做衣服和做鐮刀是兩種不同的勞動,辛苦程度是不好量化,不好比較。而且世界上商品有千千萬萬種,勞動各不相同,怎麼量化各種勞動的辛苦程度?很難。

於是經濟學家想到了一個簡化的辦法。即假設各種勞動的辛苦程度都是一樣的,這樣辛苦量就只與勞動時間有關係了。那麼商品之間交換比例就應該用消耗的勞動時間來確定,必須等勞動時間進行交換。

可是有人靈巧有人笨拙,有人勤快有人懶惰怎麼辦?所以不能用個別勞動時間,必須用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這就是勞動價值論的來源。

勞動價值論對不對?當然是對的,很有道理。除此之外,找不到第二個能確定商品交換比例的辦法。經濟學家已經找遍了。

勞動價值論最初由英國古典資本主義經濟學家配第提出,後來又被斯密、李嘉圖等等資本主義經濟學家不斷發展。受到了當時資產階級的大力推崇。

可是後來馬克思又把它發展發展,利用它發現了剝削。這好比什麼呢?打個比方吧。望遠鏡是一個賣眼鏡的小商人發明的,望遠鏡傳到伽利略手裡後,伽利略把它又改進了一下,發現了銀河系。伽利略沒想到,那個小商人更沒想到。

自從馬克思利用勞動價值論發現剝削之後,資產階級就不高興了,熊臉一翻,立即把勞動價值論打進十八層地獄,踩一萬腳,吐十萬口痰,永世不得翻身。

主子一不高興,走狗當然不敢違抗。所以從此之後勞動價值論就從資本主義經濟學裡消失了。但國不可一日無主,於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又創造了資本價值論等等,還把已經被丟棄了幾百年的效用價值論翻出來擦去灰塵,打扮打扮匆匆扶上去。


就像馬克思所說的,商品是一種所有者不需要而需要者不所有的東西。所以商品交換本質上其實是所有權的交換,價值量只不過是人們用于衡量他們獲得商品所要付出的代價。

如果你直接從山裡摘一個野果然後吃掉,這個野果對你來說是沒有價值的,雖然你付出了勞動。因為大自然不會聲稱對任何物有所有權,只有當你企圖把它賣給別人,而有人想要的時候,它才具有價值。

所以,還是如馬克思所言,商品的秘密就在於把人和人的社會關係表現為商品的物的屬性。價值是商品經濟和私有制的產物,勞動價值也是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特殊表現-正如馬克思提到的,亞里士多德就不會想像出勞動價值,因為在希臘羅馬奴隸制下,生產關係中不存在資本家付給工人工資而工人生產的產品歸資本家的情況。奴隸主只會直接拿走產品,而這個權力被認為是「自然法」-一切時代佔據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都是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

也就是說,當勞動成為商品的時候,它才體現出價值。而勞動的商品化,是因為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分離了。

商品的價值其實就是體現了這種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你以為物天然有價值,其實它沒有價值。它的價值僅僅是因為它被人宣稱擁有,並且需要以這些人付出的代價售出,而且這個代價還必須以「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形式體現的時候-這一點跟供求關係其實基本差不多。

最後,在馬克思意義上,價值和價格完全不是一回事。可以說價格永遠不能真正反映價值。因為價值是一個純理論的絕對量,而價格永遠是相對量。


要討論這個

要懂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

要懂經濟學說史

最好還能透徹的掌握新古典的東西

然後才能分析這個問題

不過可惜的是

很多熱衷於討論這類問題的人

上面三點都不能滿足

我也是

hhh


這個問題我以前答過,又複製了一次

作為一名西方經濟學專業畢業的碩士,我也談一下自己的看法。要特別聲明的是自己沒有專門學過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理解可能會有偏頗,同時列出自己的專業,是表明自己的知識範圍,因為各背景的人討論的角度會有差異。關於這個問題,我的看法如下:

首先,經濟學本身是一門建立在假設上的學科,比如理性人假設等,從而將經濟活動作為可以量化的科學來研究。由於人類生活的複雜性,很多假設難免與真實情況有差異,也因此造成了經濟學有多個流派,因為不同思想的前提假設是不一樣的。

然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勞動價值論關於價值是一種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這個理論的假設與傳統西方經濟學的主要差別在於:資本本身是否提供了價值。一般經濟學認為,在價值的產生過程中,主要的生產要素包括人力和資本(亦有將資本進一步分為資本和土地的);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認為價值僅是人類勞動的體現。

最後,個人認為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勞動價值論假設在邏輯上有缺陷,也不符合當前的現實,所有沒有發展的必要:1、馬克思認為,沒有勞動就不能創造商品,所以價值體現的是人類的勞動(我認為根本邏輯有問題,沒有資本同樣創造不了商品)2、馬克思的理論與現實差距較大,現實當中主要國家以私有財產為基本制度,投入資本和人力都是要分配成果的。3、根據馬克思理論,提出的將資本統一歸人民共有,在實施上是有問題的(較複雜,不詳談)。

=======================================================

跟很多人討論/辯論過後,再補充一點內容:

有人說勞動是創造價值的核心和源泉,然而實際上,脫離了生產資料或者勞動,都無法創造價值,並無法證明勞動的重要性在生產資料之上。

現代社會更不同與馬克思生活的年代,像鋼廠這樣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經濟中的佔比越來越小,用工也在不斷減少,自動化、人工智慧、機器人使得勞動力出現過剩的趨勢。而生產資料由於經濟的發展,稀缺性反而在增加,甚至部分資源型國家僅依賴國土資源都能過很久還不錯的日子。


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的價值,即為價格或者均衡價格!

價格在一定製約條件範圍內是主觀隨意的(包括馬克思也是這個邏輯)。比如你可以隨意的花錢,但不可能說你一個月有5000元又沒有存款又借不到錢,你一時興起去嫖妓,前三天就花光了,那麼你後27天去要嘛,還是去加班加點的工作或者去搶劫?並且1元錢如果隨時都能花出1億元的效果,那麼現實社會積累金錢就沒有任何意義,可現實中為什麼人玩命的去積累金錢。

馬克思經濟學的價值,並不是價格或者均衡價格,而是指金錢原子!而價格是一定的價值量的貨幣表現。

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中的價值,實際上更像是一種論述資本主義經濟其中貨幣,是一種作為強制性的命令而存在的資本主義霸權形式。即價值(金錢原子)是一種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支配他人勞動就代表了權力!而把金錢(價值)當成財富、蛋糕的人被馬克思批為商品(貨幣)拜物教。(相對價格:即討論什麼什麼要素決定商品的價格。)

————————

因此以價值主觀、客觀來討論馬克思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的區別,這是轉移話題。不是在澄清各自含義上針鋒對相的爭論。而馬克思經濟學與新古典經濟學針風相對的爭論涉及的是資本含義,新古典經濟學、古典經濟學中沒有馬克思那樣的價值概念,但新古典經濟學中有生產函數的概念,資本被作為生產函數中的機器,而馬克思中的資本概念是一筆價值量的概念,代表的是支配人勞動的權力關係!如:新古典主義生產函數 中,Y、k、l 分別代表企業的單一產出、勞動力和資本。生產與需求的供給曲線決定了商品的均衡價格。

而馬克思經濟學中實物(使用價值)被馬克思分析商品交換的比例與平均利潤率均衡的關係徹底的剝離掉了,從而完全轉向人支配人的權力關係的分析,新古典則是完全轉向技術關係的分析。

————————

馬克思通過價值規律討論相對價格,重點不是在於說明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相對價格,而是在於說明與總量相關的綱量是被支配的勞動本身代表的權力,而不是商品拜物教的垃圾們所謂的財富蛋糕。如果價值是像古典經濟學那樣的什麼因素決定價格的相對價格概念,那麼《資本論》無疑第三卷就否定了第一卷,但事實上第一卷與第三卷邏輯是完全一致的,價值不是相對價格的概念,而是與總量相關的實體。

價格圍繞價值波動的情況:

假設資本有機(C/V的比值)的構成相同,這裡資本家的商品交換的尺度必須不低於價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交換尺度,否則長期低於平均利潤率的金錢積累速度,資本就要縮水或者破產,因此資本不會在一個行業技術競爭到破產。積累式競爭才是資本主義的主要競爭形式。這時資本就會通過積累式競爭來對抗。如房價上漲,利潤率太高,連街邊麵館的一碗面都會漲價對抗,也就是說這裡多數行業的商品都會漲價,當不能直接漲價時,資本就會壓縮產能,開除一定的工人,出售利潤率較低的一部分資產,同時夠買利潤率較高的領域的資產,這樣低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上升,高利潤率行業,利潤率有所下降,這樣所有行業的價格向價值的交換比例靠攏,價格就圍繞價值波動了。同樣通縮也是一回事,由於通縮時存在大量的失業率,這時資本家可以看得見的形式壓低工人的工資,直接增加相應工資下的勞動時間,或者相應勞動時間下給更低的工資。事實上這與通漲時的積累式競爭是一回事,只不過通漲時壓低工人工資被與利潤率調整相關的市場價格波動掩蓋。

現實資本主義,價格圍繞生產價格波動:

當資本有機構成不同(C/V的比值不同)時,由於不變資本的比重較高,這樣如果價格還圍繞價值波動,那等量的資本就沒有等量的利潤,這樣不變資本構成比例高的資本必然高於價值的價格波動,不變資本構成比例低的必然低於價值的價格波動,這樣才可能保持統一利潤率,而平均利潤率加到成本價值量上的價格,則被馬克思定義為生產價格。當然如果有機構成不同的商品還要按價值波動,並且保持相同的利潤率,則剝削率不一樣,但在統一市場下,剝削率高於平均水平,工人是會流走的。

也就是資本有機構成不同時(現實資本主義),價格不就再圍繞價值波動,而是圍繞生產價格波動,但總價值=總生產價格,總利潤=總剩餘價值。

可見價值不是什麼均衡價格的概念,是取代了馬克思以外的一切經濟學中的實物(或者生產函數)的與總量相關的概念,它不是實物代表的財富,而是某種被支配人類勞動本身代表的權力。這樣就比較好解釋諸如藝術品的成交價格、姚明的工資等,都是一筆價值量的轉移,而系統整體並未按這種成交尺度來增值,這些從總量理論上很好解釋。

(注意:資本的有機構成增加,並不是技術因素的結果,而是資本不斷積累的結果。因為生產率提高,那麼生產機器等資本品的價值量也會相應降低,但是資本有機構成高的會採用更多的新技術,正如誰的錢多,誰就更易挖走的技術人才和夠買先進的機器一樣。不能因為資本有機構較高的資本,採用更多新技術,就認為有機構成增加是技術關係導致,這種結論非常荒唐。一般利潤率下降不是技術關係導致的,而是資本不斷積累社會關係導致的。有機構成提高,現實反映為地租、專利費等不斷的增加,地租、專利權代表的都是社會關係,而不是技術關係。這樣不變資本夠買的作為商品的資本品事實上是一個遠高於價值的生產價格。)

價值向生產價格的轉型:

假設單位勞動時間的價值量為w ,賦予單位勞動時間以貨幣單位 g ,因此單位勞動時間的貨幣值為W=g*w

∑i(aji + c ji)Wj k

Lk=∑i Lik*Qi =∑i(∑j(aji + cji)Wjk)Qi

單位商品的人工消費價值Vik 以及總消費價值Vk :

Vik =∑jcji Wjk Vk=∑i∑j cji*Wjk*Qi

單位商品i商品的成本價格Kit 和總成本 Kt:

Kit =∑j(aji +cji)Pjt

Kt = ∑iKit*Qi=∑i(∑j(aji+cji)Pjt))Qi

單位i商品的全部預付資本Fit=∑j(bji1+bji2)Pjt +bi3

Ft=∑iFit*Qi=∑i(∑j(bji1+bji2)Pjt+bi3))Qi

系統內所有商品的平均剩餘價值率m· 與平均利潤率 s·:

(m·)k=(G-Lk)/Vk (s·)k=(G-Kt)/Ft

開始迭代的過程:

Wi k+1=∑j(aji+cji)Wjk +(G-Lk)1/V*k * Vik

Pi k+1=∑j(aji+cji)Pjt +(G-Kt)1/F*k * Fit

初始條件:Wi0=單位商品i的原始價位;Pi0=WiN ,終止條件:給定誤差ξ1、ξ2

LIM k→N∣Wi k+1-Wi k∣≤ξ1 i=1,2,3 ……n

LIM t→N∣Pi t+1 – Pit∣≤ξ2 i=1,2,3 ……n

具體求解過程:A = inv(X" * X) * X" * Y

∑j(qji*Ej0)=0

∑j(qji*Wj0)=Xi

q2i=h2*Xi +h3*q3i +h4*q4i+……hn*qni i=1,2,3……n

q1i=-u2q2i-u3q3i-……-unqni i=1,2,3……n

其中:uj=Ej0/E 1 0 h2=1/(W20-u2*W10) hj=(uj*W10-Wj0)/(W20-u2W10)

——————————

因此勞動價值論的真正邏輯可以用來攻擊實際GDP的代表總生產函數,總財富的含義。因為所謂的實際GDP就是一個價值量的概念,它代表的含義絕不是什麼總財富,而是資本主義對人的總權力支配關係——僱傭勞動總和。具體看我在這個貼子下的回復人均 GDP 能反應真實生活水平嗎?

勞動價值論聯繫剩餘價值理論的真正邏輯說出來,哪個受得了。它直接攻擊整個金錢遊戲、商品生產本身,絕對不是什麼蛋糕分配邏輯。

直接說得露骨一點,追求分配金錢(價值)的實質,就是追求分配他人被支配的勞動本身,價值(金錢原子)是一種異化的人類勞動,它代表的不是什麼財富、蛋糕,而是權力(奴役)。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我舉一個例子:比如我是資本家,我驅使一個女工1小時的勞動,我可以讓她用拖拉機挖土1小時,也可以讓她用鋤頭挖土1小時,還可以讓她脫了衣服給我跳裸體舞1小時,即女工在這1小時內行為(勞動)屬於我使用,而不屬於她,這就是價值代表的權力關係,在這種權力關係中,根本不涉及具體的實物(使用價值)生產,因而找不到像新古典那樣生產具體蛋糕的邊際生產力。

而使用價值(物的有用屬性或者說物質財富)是物質在那種形態下的客觀存在,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人類勞動這種自然力只能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的屬性;而商品生產中的人類勞動確存在二重性,第一種作為自然力一部分引導其它自然力改變物的形態以轉化物的屬性上的人類勞動,第二種,即作為價值的抽像勞動,按《1844年經濟哲學手稿》的說法就是人支配人,人玩人權力關係上的異化的人類勞動。(《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篇第二節就在說使用價值並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創造。)

金錢(價值)增值源於剩餘價值(剩餘勞動)生產,即價值增值的過程就是製造出多數人個人更長的時間不屬於自身的異化。

因此勞動沒有價值,"勞動價值"、「勞動有無價值的爭論「是在無恥掩蓋人支配人勞動(行為)的權力關係的用語,無恥掩蓋了價值是異化的人類勞動本身!(《資本論》第一卷第六篇第十七節,馬克思就在批」勞動的價值「用語,指出勞動沒有價值!)

勞動的價值,等於說勞動的所謂狗屁功勞、功獻,何為功勞、貢獻,正如我支配你去剝你女兒的人皮給我做皮鞋,我也參加勞動,對我來說是成果、功勞、貢獻,可對你來說就是痛苦的異化折磨,這與資本主義中金錢增值(價值增值)是一回事,對資本家來說是功勞、貢獻,可對工人來說就是更長時間不屬於自身的異化。


勞動價值論是錯誤的,因為首先價值論本身就是一個沒有意義的話題。價值這個詞在斯密時候就開始談論了,認為商品上下波動的價格中間存在「自然價值」,價格波動都圍繞著這個自然價值。斯密見微知著的本事是有的,但是他那個時代人們對科學與真理的討論還沒有我們現在這麼詳盡,這個自然價值說和燃素說以太說是類似的,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覺得紛繁複雜的現象背後有個什麼東西可以解釋這所有現象。然而它和它們的不同在於,自然價值說不具備證偽手段。所以就像中醫的諸般理論一樣,所謂價值論,不管是勞動價值論,還是要素價值論,哪怕是效用價值論,僅僅因為它們是價值論,所以它們是錯的。

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者對待這件事大概有三種態度:第一種,知道價值論問題沒有意義的,創派祖師馬歇爾和希克斯都可以屬於此類。第二種,不知道沒有意義所以又掉過頭去說這事的,薩繆爾森這二貨屬於此類。第三種,不知道沒有意義所以拿效用價值論當預設價值論的,許多主流轉奧派的經濟學家屬於此類。如果直接從消費者行為生產者行為入手就能導出價格,誰還需要什麼狗屁價值?繼續討論價值論問題是花研究資金在生產廢紙,除了我國其他國家很難幹得出這麼奢侈的事情。也因此馬教政治經濟學在全球基本衰落。——當然有些人會說現在馬教政治經濟學早就不研究價值論了,對的,他們不再生產廢紙了,畢竟紙是一種可燃燒放熱的能量來源,所以他們在廢紙的基礎上做火電,燒著玩,啥時候燒完了啥時候算。

無論是面對經濟問題,還是面對經濟學,大部分人都是懵懂無知的,很容易被看似專業的人左右。比如,現代在國外談到政治經濟學,一般說的都是阿西莫格魯那廂研究政治行為的經濟學,是主流經濟學的一個分支,是「關於政治的經濟學」。而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開國際經濟學論文會的時候連門都進不去,只能閉門找一堆一樣冷門的派別開個Heterodox Economics年會啥的。所以以後見到馬教徒,只要他們聲稱他們在談論經濟學,別信,一水兒的騙子。這就好比把「你有待騙資金嗎」說成「你了解白銀現貨投資嗎」,很傷真做白銀投資的人的名譽的。所以,任何把「同學,你聽說過資本論嗎」說成「同學,你聽說過經濟學嗎」的人,飛春即惡。這些人的雙標玩得比你溜多了,甫一接觸就遠離是你和騙子相處的最好策略。(他們能一邊在不承認一般均衡的同時,一邊天真的認為利潤率可以平均化!天啊……)

事實上,和黑格爾馬克思系的科學觀不同,當代社會科學並不創造具備「真理性」的理論。因為任何社會科學提出的觀點,必然是經過對現實的某種抽象的,這就好像這樣一種地理科學家:他們沒有在研究山川湖泊,他們研究地圖——研究自己的創造物。對於對地理完全沒了解的人,研究地圖的也足以諮詢了,畢竟沒有什麼搞地理的人能走遍全球。在20世紀之前,數據不夠豐富,地圖主要靠口胡,能保證30%的相似度就不錯了。20世紀之後,統計學也發展了,統計工具也發展了,能保證60%的相似度了。但人類社會顯然承受不起任何一種理論居然是談論「實例」而非「現實」的,因此,對於這些理論,只能視作理解現實的一種工具、一種邏輯,而不能視作真理。任何宣稱自己是真理,人類社會的本質就是自己所描繪的那樣的理論,都是騙子,比如馬教。這不因為他們的理論沒意義(雖然確實沒意義),而因為他們無法謙虛的認識到人類在認知上的不足。主流經濟學也是如此,儘管我們用均衡價格取代了價值,但人類的交易是一筆一筆連綿不斷一筆大一筆小的,在局部和全局各有不同,如何劃分局部的邊界和全局的邊界也完全是拍腦袋的事情,這就根本不可能有一個邊界明晰的市場,遑論其中的均衡價格。然而,使用經濟學看經濟問題,確實有幫助,這個已經被大量的經濟學使用者所肯定了。也因此,基於供需價格決定論的整套經濟學體系,並不是一套關於經濟的真理體系,僅僅是一套好用的讓你理解經濟的工具。

至於滿嘴馬教宇宙真理的,典型就是那個扯一大堆人名嚇唬無知群眾的頭贊,就是那個一會康德物自體一會黑格爾絕對精神的,這人光看抬名號就看得出是個馬教徒,哲學上有逼格的掛在嘴邊的都是羅素啊維特根斯坦,就像抬蘇格拉底的一般都是剛開始看哲學一樣,抬黑格爾的也都是剛開始看馬教哲學,事實上,當代邏輯實證主義掃的就是黑格爾馬克思那一套(捎帶手掃一下中醫啊精神分析啊什麼的)。——黑格爾譜系的哲學相信歷史在優先順序上高於哲學,這樣他們就可以放心大膽的在歷史領域做各種瞎胡扯的預言,因為人的意識本身也是歷史,也會隨著歷史改變,過去你覺得宇宙繞著地球轉將來你就覺得宇宙繞著太陽轉了,所以別沒事閑的搞什麼認識論研究了,探索世界的關鍵著眼點是歷史與人際,而非邏輯與認知。黑格爾還沾了費希爾和謝林的貢獻,把康德的物自體剪掉了,歷史和人際本身也是人類精神的一部分,因為你沒必要假設世界的現象背後真有其實體,這也就是被他自己徒孫馬克思脫口大罵的「唯心主義」。老馬的唯物主義全盤脫胎於老黑的唯心主義,無非就是把精神倆字幻化成物質而已。所以最後這兩者的結局就是同時被邏輯實證主義拿奧卡姆剃刀剪掉——管你精神還是物質,歷史本身是人們基於各種文獻與口傳的造設,那麼它和如物理化學一般知識的地位自然是等同的,都是人類的抽象知識。是抽象知識就要接受休謨詰難,通不過就要被砍,不可知的東西就不要去說,因為談論它們絲毫沒有意義。換言之,無論是一個精神的腦認為全宇宙都是它自己,還是一個物質的腦認為全宇宙都是它哥們,都超出了它們的處理能力。如果是一個人腦算出了圓周率的一百萬位而不是一個電腦,那麼其中至少九十九萬位是錯的。

黑格爾的東西雜多,所以理解視角也多,從歷史哲學入手可能是這種視角,從辯證法入手或者從馬教入手可能就是另一種視角了,但無論哪種視角,邏輯實證主義這一關過不了是肯定的,連帶著就是以黑格爾為基礎的馬教。如果你是一個反中醫反偽科學的標準知友,那麼為了邏輯一致著想,在反馬教問題上,你至少應該有和反中醫一樣的熱情。

至於為啥邏輯實證主義會取代黑格爾譜系諸流派,要感謝西馬啊法蘭克福學派啊那些社會公平戰士,如果不是這幫人惹毛了自然科學家(索卡爾事件),說不定人家在談論元科學問題時還願意引引黑系哲學家的觀點。但既然這邊廂為了社會公平都已經敢把整個科學體系視作符號暴力了,那除了被視作民科也沒有別的下場了。人和人的關係是最適合搞文學的民科們馳騁的偽科學戰場了,生造概念與自說自話而不接受他人檢驗的黃金地帶,所以社會學衰落了,所以更科學的社會心理學興起了。如果在談人際關係時,一個人談得更多的是剝削而非團體行為,那麼他一定是民科。


是錯誤的。


勞動價值論是正確的。


價值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概念。

比如對某些人來說,榴槤是好東西,而對我來說如同屎一般。可見同一個東西對不同人而言,價值都不一樣。


以下是對數學在經濟運用的看法中的一部分,個人覺得用在這裡也挺合適的。

不同的前提條件代表著研究者認識事物的不同角度、研究對象的不同側重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要求,因而也就會導出不同的結論和結果。

經濟學研究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經濟關係,那麼肯定就擺脫不了人的影響,主觀因素。

存在即合理,對於特定的年代來說,我覺得勞動價值論還是合理而且挺有價值的。(畢竟它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自圓其說啊)

李嘉圖的貿易理論也是建立在勞動價值論的基礎上的,適應了那個年代資本主義發展,產品國內消化不完需要尋找更廣闊的市場的實際。其比較優勢理論在今天來說也一定程度上為世界範圍內合理配置資源創造了便利。(當然如果本來就在產業鏈低端的靠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的國家一直依靠勞動和資源這個優勢我認為這個世界範圍內的溝通實際上不利於發展中國家的進一步變化。畢竟可能會對外國的技術和資本產生依賴而不再去謀求變?)

不過勞動價值論的缺陷也是很明顯的

首先有一個問題它就解決不了:如果說勞動是衡量價值的唯一標準,那麼玉石和普通的石頭價值是一樣的么?

不過修正一下也許可以好一點:生產要素價值論,各種價值論對它的補充。

也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發展新的貿易理論(資本,技術吧啦吧啦的,應該在世界貿易中產業鏈扮演怎樣的角色)

(後面我個人的小私心,證明下前面的不同的前提條件代表著研究者認識事物的不同角度、研究對象的不同側重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要求,因而也就會導出不同的結論和結果。順便講一下效用價值論)

後面在新的情況下,邊際學派關於價值論的看法我好像更同意一點,也就是把價值歸結為能夠滿足人的主觀慾望。(主要目的還是和消費有關)

這個就不仔細講了

存在即合理。不能單純地說哪個理論對還是錯。反正是關於人的研究,不同的角度言之有理並且就好呀。

總之我覺得勞動價值論(特別是對那個時代。而且現在也有發展了)是有意義的,但是不完全正確。你從完全不同的角度提出的價值論同樣有意義和實用價值。


除了國內因為特殊原因的意識形態堅持投入資金髮表這方面的論文和看法,勞動價值論世界上還有那個國家那個經濟學派在研究?

錯的都沒邊了。

事實已經給出答案了嘛。

只是在中國,這方面是不允許公開討論。原因你懂的


唉,某些方面是對的,但不完整,直接導致了我們幾十年的實踐,也沒找出比資本主義更好的勞動價值分配方式。


勞動價值論是錯誤的。勞動價值論認為構成商品價值的只是第一線生產勞動者的勞動。

要搞明白勞動價值論為什麼是錯誤的,最簡單的方法是檢驗斯密的簡單交換模型。只要仔細一推導,就能發現斯密的結論完全不能成立,勞動時間不能決定商品的交換比例,即可交換的商品中的勞動量並非必然相等。

詳細證偽過程請看下圖:


放到醫院裡就是錯的。


不能說錯,但是實用價值太低,就一個鑽石與水悖論,都能讓從亞當斯密到馬克思這幫人抓耳撓腮半天還說不清楚,你確定勞動價值論真的有實用價值?

學學西方經濟學吧,到現在還是覺得供需曲線特別精妙,兩條線能解釋清楚好多問題。


馬克思的經濟理論,包括勞動價值論,更象是一種哲學。

哲字有正確錯誤之分嗎?既使有,也會扯皮不斷,誰也難以說服誰。


推薦閱讀:

解放戰爭時期的共產黨是如何做軍隊思想工作的?
若生產力快速發展,皇權將會遭到怎樣的顛覆?
為什麼說真理是客觀的、絕對的又是相對的?把握這一觀點對於我們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有什麼重要意義?
身邊有信仰馬列的嗎?
辯證唯物主義一說從何而來?

TAG:哲學 | 經濟學 | 政治經濟學 | 馬克思主義 | 勞動價值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