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穿戴設備的前景如何?
行業分析第一課:永遠不要預測拐點。
先提出個人觀點:智能穿戴的今天就是人工智慧與普通消費者交互的開始,隨著感測器的成熟,越來越多的人會享受到智能穿戴的魅力。
接下來從對智能手環的批判來說明可穿戴的發展:
一、目前有股對可穿戴的批判風;
現象a:不知不覺,
Jawbone、Misfit、Fitbit開始在大江南北火了起來;
現象b:國內的創新廠商開始引進演算法、購買感測器模組,找工業設計出方案,各種樣式各異、功能相似的設備蜂擁而至;
現象c:國內大廠商如小米、華為也開始做華強北各山寨工廠一樣的事情,但小米打算以低價79元血洗市場,各小廠各種蛋疼乳酸;
現象d:國際大廠如三星等,推出更多功能手環如Gear Fit,企圖進一步降低智能手錶的進入門檻,增加手環的可玩性,小廠商不知所措。
觀點:
1、聚焦於普通消費者,從國內外的廠商這一輪的浪潮主要集中在普通大眾的「計步、睡眠、心率」這三個功能上;
2、門檻低,因為以上三方面的感測器更為成熟,成本低,出方案快,華強北就能把完整的硬體方案給出來,加上核心的演算法、標準化的APP(聽說只要2k-3k就能買到),工業設計方案(這個可是真花錢,國內廠商外觀太丑也就是這個沒做好),實力強的不到半年就能出貨;
3、用戶痛點高,iPhone和Android等智能設備的出現滿足了用戶絕大多數的需求,從吃喝拉撒睡和約跑都能通過手機終端來實現,很多高端手機本身就有計步和心率檢測功能,要個手環來做啥,何況有些廠商的設備還暴丑,不能有效展示用戶高貴的逼格,差評。
二、只是計步?還可以保障老人兒童安全、可以約跑約炮、還可以防火、防盜、防小三!
現象a:社交元素的加入,如加跑友、競賽,分享運動記錄,跑步排名等等,那問題來了,看計步排名,哪個社交媒體最強?
現象b:大健康領域的發展,筆者參加了智能設備討論會不算少了,每次會議總有那麼幾家設備廠商想通過與各地的醫院做合作,為一些孤寡老人、疾病患者提供實時檢測的智能穿戴設備,由於政策法規的約束,實在無法預測在這個領域智能穿戴的發展,就先暫且不提;
現象c:安防概念,經常有朋友問,小孩就要上幼兒園了,現在各種奇葩事情都可能發生,有什麼設備可以監測到我家寶寶的一舉一動?這時候如兒童衛士等產品就面世了,主打定位和應急通話,實際上就是一個小手機帶在小手上(還有一些是藏在鞋底、扣在包包上,各種形式,功能差不多)。
現象d:防小三,基於情侶定位的奇葩設備。各位腐男腐女顫抖吧(想去鬼混,先把手環丟在酒店內,然後記得電話報平安,說洗洗就睡),這種逆天的設備註定會有市場,但不會太大。
觀點:
簡而言之,如果廠商只是專註與「計步、睡眠和心率」這三項功能,那麼同質化再所難免,往往是走極端的廠商會取得最後的勝利(玩高端的和玩性價比的);
縱向市場大有可為,社交元素的加入會讓部分宅男宅女難得走出家門(當然,只會持續那麼一段時間),而安全概念是剛需,如果有適合的產品,很多父母都會為子女購買;
不能以靜態的觀點去看待一個技術迅猛發展的行業,iPhone出來前你只知道打打電話、玩玩貪食蛇,而現在感測器的快速成熟必將帶動可穿戴的發展,也許你的手環可以一年不充電,輕便而沒有壓迫感,甚至與虛擬現實相結合,實現不出家門環遊世界,到時有個手環或是手錶,你就擁有了全世界(沒有妹子也可以的)。
這兩年可穿戴設備的市場有些萎靡,因為可穿戴設備主要用於醫療健康的監測比較多,但是因為檢測的準確度不夠,很多關鍵身體數據很難檢測,比如汗液的成分等等。但這兩年來表皮電子有了新的突破,國際知名的柔性電子學專家約翰·羅傑斯(John Rogers)在2016年在Science的子刊上連續發了兩篇論文,介紹兩種最新的表皮電子。
這個表皮電子可以實時測量汗液的成分
這個表皮電子可以利用機械波測量人體的心電圖和肌電圖。
我認為,在未來,表皮電子和可穿戴設備的結合的前景應該不錯。
看看唐三藏的緊箍咒和孫大聖的金箍棒你就知道了
長期混跡於智能穿戴圈,看到這個問題,本想風騷回答一把,但好像手機存有相關圖片,就省下些時間,去好好跑步。晚上和朋友PK微信運動排行榜了。
可穿戴設備的前景取決於該穿戴產品設置的初衷。
比爾蓋茨還在擔任微軟總裁的時候在CES上發表了一個演講。他認為,僅僅是強大的硬體不是未來,「連接」變成了一個非常重要但很容易被忽視的元素。如果記得沒錯的話,巧合的是在隨後的一天。蘋果公司發布了iphone。是的,它沒有鍵盤是一個phone也是一台網路通信設備的集合。微軟在那一年仍在鞏固它在PC為入口的互聯網領域的核心地位,但別忘了微軟正是靠開源的OS才撼動了IBM,可是iphone可鏈接的越來越多,後來就變得越來越有趣了。為什麼現在智能手機的價格戰愈演愈烈,原因只有一個這是連接的埠,而且每天都被揣在兜里。這是比爾蓋茨說的最對的事情。
「看一下穿戴設備鏈接了什麼?或者穿戴設備的初衷。」
【穿戴設備早已火了很多年了】兄弟們你還記得你帶著拳擊手套,和一群朋友在遊戲城打著那個靶子比分數嘛。後來發生了什麼,可以帶著拳套互毆了對吧。你是否曾經想像過帶上頭盔像電影裡面一樣體驗虛擬現實。【感測器被放在哪個需求里】這是感測器區的應用,還好摩爾定律發揮了作用。感測器被放在了很多上面蘋果把它集成在了iphone5s的home鍵上nest把它放在了家用電器上Fitbit把它放在了手腕把人與健康連接在一起,把人與家電連接在一起,把人與家中睡覺的寶寶連接在一起。【與「前景」滾床單的過程】連接誰,誰就是「前景」。但只能看看。
連接的層度,滿足的層度有多深。就可以與「前景」併線而行人人都可享有的價格,就會讓你與「前景」滾床單。另外你還要解決沒有人願意身上多一件東西,並且取下IWC的手錶帶上一個電子手錶,這個理由除了很清晰之外,也得工藝出眾吧。在穿戴設備崛起的時候,我還比較看好工業設計的回歸。我對可穿戴設備的理解是一種隨時附著於人類身體並將其接入互聯網的寄生體。如果說十八十九世紀是先發資本主義國家對亞非拉的殖民,二十世紀是商品經濟生活方式對從人類日常起居到社會生活的全面滲透,那可穿戴設備代表的就是機器對人類肉體的最後戰役。所謂殖民,如果說是一種奴役,藉助了新生產方式開拓待挖掘處女地並最大化其利用價值。西歐有了蒸汽機帶來了商業繁榮,那麼把它開到新世界就完成了新舊世界的對接,全球市場資源共享就成為可能;社會化生產讓工廠的標準產品走進千家萬戶,無縫對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環節,人們也就自然成了奪目櫥窗的俘虜;可穿戴設備讓我有些恐慌的是,殖民者終於找到了最後一塊處女地——人類肉體。這些不合時宜的思考可能並不緊迫,下面我從可穿戴和設備兩個方面理解下。
接入人身體的「設備」——保持在線
以前大公司做市場調研了解你的消費習慣需要事先做問卷,需要找美女在大街上拉人需要給你臉盆牙膏作為感謝,或許以後就不用了——你通過可穿戴設備隨時保持在線,隨時在上傳個人數據。而且是相關產品用戶需求的核心數據。
不論是蘋果表還是谷歌眼鏡你每天都是長時間佩戴——清醒狀態下幾乎不摘的。考慮到睡眠監測功能你的運動手環甚至可能24小時佩戴。這意味著你永遠在線,永遠在給生產者即時反饋。企業以後會依據大數據分析推出更加有針對性的貼近用戶需求的產品,今天的Netflix 就相當於一個探路者一樣。Netflix 通過研究用戶偏好依據海量數據決定劇情和相應的演員陣容,然後交給投資商甚至自己直接投資拍攝影視劇。這樣投資才有保證,動輒上億的商業影視劇投資拍腦門決策,資本當然要保持高度理性。
Netflix 或許會嫉妒可穿戴設備廠商吧,有人會佩戴一整天的手錶卻不會24小時觀看 Netflix 上的影片。從某種意義上講,可穿戴設備是真正的UGC(用戶生成內容),讓用戶不斷創造內容並上傳到雲端。
無意識的用戶生成內容(數據)
但即使是所謂的互聯網2.0 UGC(用戶生成內容)時代,絕大多數用戶也都是潛水的,是處在下載狀態,藉助網路載入圖片視頻音樂文字,然後閱讀、消費。可穿戴設備改變了這一切,她讓每個人都具備數據生成能力以及相對應的私人數據上傳能力,可能是你自己不知覺中,你已經是內容生產者啦。如果說涉及隱私泄露那也是你主動泄露的,畢竟泄露了隱私會有更好的量身定做的推介結果?不信,看看亞馬遜根據你的購買記錄和瀏覽記錄的個人化界面,再對比下京東天貓……
總的說來各有利弊。一個是方便,一個是孤島看你怎麼選擇了。
在赫爾辛基市中心附近經常會看到一群兜售手中昂貴雜誌的吉普賽人。可惜匆匆而過的行人絕少有人停下哪怕問詢。直到有一次我注意到有吉普賽人站在扶梯頂端手裡端著雜誌給乘扶梯升降的人看——你很難看不到雜誌的封面和旁邊那張渴求的臉。
他意識到了,顧客的注意力很值錢,要把顧客的注意力以及時間成本降到最低才有可能賣出雜誌。很多人見到兜售雜誌的吉普賽人第一反應是躲,您不是不想留步耽誤時間嗎?好,那在自動扶梯上你反正沒事幹,不如看我的雜誌封面,然後等你上來之前就被強行注入了這則廣告,賣報的吉普賽人讓你以更低的時間代價了解到了他要售賣的產品,咦,怎麼有點熟悉?
還記得前幾年開始火起來的樓宇電梯廣告嗎,那個叫分眾傳媒的?不過以後有了可穿戴設備,你震動的手腕就等著抽搐吧哈哈……
收集了數據做什麼了?嗯,大樹鋸呀……
分國內國外說,
國外目前已經發售或者正在發售的穿戴式設備有google glass、sony 的SmartWatch MN2、Jawbone UP24、NIKE +、三星的Galaxy Gear等產品,其他的廠商,也都有在穿戴設備上的研究,明年國外的穿戴將迎來一個大的爆發期。 國內呢,隨著果殼、咕咚、映趣等廠家的產品發布、一些大的廠家也開始投入這一波穿戴式設備的浪潮。對與國內的發展前景,我保持觀望態度,原因有三:一是國內的生態不完善。二三線城市智能手機支持藍牙4.0的不多,人們的觀念還需要引導。二是山寨手機廠商開始轉型,一些低價質次的產品將會大量進入市場,一方面能加快人們對穿戴產品的理解,一方面也有可能做爛這個市場。三是產品定位的問題,功能同質化嚴重。可以參考我的另一個答案目前國內一些軟硬結合的產品(如手環,健康秤等),已經批量銷售產生收益的有哪些?沒批量的是為什麼?好的是現在能看到一些廠商在細分行業開始行動,除了常見的手環、手錶、眼鏡等產品,智能戒指、智能鞋、智能頭箍。虛擬操控、增強現實技術也在穿戴設備中露面。穿戴設備的未來將是光明的。4-19更新
03年前後,大家都在做互聯網門戶,於是誕生了百度、網易、新浪等等;到了08年,移動互聯網又成了潮流,產生的BAT以及360、小米等巨頭。13年則是可穿戴設備或者說智能硬體的元年,下一批會出現哪些大佬還是未知。
從現在來看,對可穿戴設備的定義不再是手機配件或者是迷你手機,而是新的物聯網入口。一個穿戴設備與整個物聯網互動,起到一個身份識別的功能。如果你頭腦清醒,目標就是騙一筆就走那當我什麼都沒說。如果沒有任何醫療背景還堅信自己做的是健康智能設備……請問你的設備能治得好自己么?
我其實一直比較看好醫療類的軟硬體結合。曾試想,如果一款移動醫療類產品可收集和分析用戶身體的數據,對健康狀況做預判,並給出預防或治療的建議,那麼必然會省去人們去醫院挂號的頻率。所有人尤其是亞健康的都市人均對健康有特彆強烈的需求。如果可穿戴系能做這個領域還是十分有市場需求並接地氣兒的。
謝邀,直接進入正題——移動終端包括但不限於:智能手機、智能手錶、智能眼鏡、智能手環、智能衣服、智能皮帶、智能跑鞋、智能皮膚、智能飾物、車載互聯網設備。 移動互聯網是任何人、在任何地點對信息的生產、加工、消費。下面對這句話展開細說。從目前看,最重要的移動終端是以iPhone為代表的智能手機。其信息種類與互聯網類似,分為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四種。很多人把它看做互聯網的延伸,但它與互聯網在某些方面不同;很多人把它看得像神一樣,但我們應分析認識其性質和發展走向,將其拉下神壇。
在我看來,移動互聯網與互聯網最大的不同是:
① 由硬體不同導致的信息生產加工種類的不同。② 任何人對信息在任何地點的消費。① 由硬體不同導致的信息生產加工種類的不同。在PC端,由於鍵盤和運用10個手指的高效率,生產加工文字效率是智能手機端的幾倍或者幾十倍。在文字生產、文字輸入方面,智能手機相比PC端存在先天劣勢。但在圖片、音頻的生產上,智能手機具備遠超PC的便利優勢。第一,手機天然集成通話功能,即音頻輸入輸出功能。這一點是PC不具備的,PC還需音頻輸入輸出設備,還需人費動作多花一個步驟接入。第二,手機集成照相機的拍照功能。我們不要小看了功能集成,單獨的一個功能對人吸引力是十分有限的,例如一個人只高不帥,或又高又帥但是很窮,沒上過大學;而集成眾多功能對人的吸引力呈指數上升,就像一個有修養的斯坦福畢業的父母是上市公司董事長的高富帥。智能手機就是這樣一個集成眾多功能的對人有狂熱吸引力的事物。智能手機集成音頻、圖片兩種信息生產功能,極大降低這兩種信息的生產成本,這是智能手機移動互聯網的引爆點。微信的兩個爆炸性功能:60秒音頻對話,朋友圈照片分享正是基於這兩個功能。
②移動互聯網與互聯網兩者最大的不同是在信息消費。目前,移動端的信息主要還是由報紙雜誌電視台和互聯網生產,移動端最大的功能是擴展了信息消費。一方面是擴大了消費的人群。隨著智能終端價格的降低,更多中低收入者可以參與到互聯網的信息消費中來。在中國,因收入問題不能消費PC互聯網,或寬頻基礎設施建設不到位而使用智能手機的人群數以億計;在世界,依賴低端(山寨)智能手機消費信息的低收入人群,數以十億計。另一方面是移動端擴大了消費的地點,消費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移動端實現了對PC端的延伸,很多情況下甚至取代了PC端。智能手機崛起為與報紙雜誌、電視、PC互聯網相匹敵的信息消費渠道,也就幾年之間。從這點說,佔領移動端的根本意義在於佔領信息消費渠道。我們很早就說渠道為王,這在信息的生產加工消費領域也是適合的。一個有遠見的公司,應該佔領智能手機這個以後信息的主要消費渠道,同時目光放向車載互聯網、可穿戴移動設備以及其他任何可能發展壯大的信息消費渠道。我瞎扯瞎扯玩吧,隨便想了想,其實我沒有任何可穿戴設備。---------可穿戴,按照產品的屬性。在我看來分四類:一、人體參數讀取的可穿戴這個是目前業界的重點。不管手錶怎麼先進、手環如何運動,它就是為了讀取人體參數。約等於:點右鍵--看屬性,看人的屬性。知道了人的屬性才可以進行下一步。人的位置參數,心跳、血壓、睡眠,都是人體參數。有沒有線3G或4G都不是重點,重點在感應器。感應器未來越來越便宜,越來越先進,決定了這個行業的發展。現在讀屬性的技術還是一般的原始狀態。它和手機什麼的,在性質上是不一樣的。怎麼會有人說什麼可以代替手機?這個行業和互聯網相關主要在於你可以把這些參數連接到電腦或手機統計、分析、管理、跟蹤。每個人背後可以對應一個醫療數據中心。也就是說,這個行業目前是在賣最不值錢的終端基礎元器件。不久以後這些感應器的基礎元器件也許都會集成在一粒大米大的晶元里。然後售價不到一毛。所以,市場大的應該是那些做數據方案的、分析管理系統。這個目前行業大體特點如下:1、主要集中在細分領域,LBS定位、手錶或手環或項圈健康(檢測)、兩性、寵物監測功能類同是它們的最大特點。當然,也可以進行微創新,比如用LBS來交友,等等,亂七八糟,甚至可以集成支付什麼的。2、主要盈利模式都很單一他們就是靠銷售,怎麼賣產品是這些企業最大的問題。一般都在京東、天貓賣。價格也挺便宜。營業額超過十萬級的都不多(我大體目測的天貓京東乘積)。。未來,從賣產品到賣服務嘛,以後行業起來了當然不是賣什麼手環,手環可以送給你,貼錢送你都可以,求你用,你才是大爺。以後是要做醫療服務,數據服務,什麼的,那些才值錢。。可穿戴不值錢。像大米一樣不值錢。不過目前階段,都很單一。還必須銷售器材。3、普遍要開發app,它們必須都開發app來管理這些手環、手錶。這些設備它們的感應數據和外部相連主要通過:藍牙、數據線、或sim卡。它們類似一個外掛配件,必須把它們連接起來。要有一個管理軟體。它們都要開發app,這也增加了企業成本(不過估計應該那些app也不要什麼成本)。還有,雖然他們都開發app,但這個行業,它依然是屬於傳統製造業。總體上我個人認為:這個行業是傳統互聯網觸角的延伸,向人延伸,但已經在末端了。不是說它不會盈利,而是說它不會是爆炸性的行業。它只是製造業。不是互聯網。因為它的連接結構是個人與中心,個人與app,是點對點的,相互之間不會是網狀,並不會組成網路。所以不會有協同效應,它只是一個規模形行業。點對點的線型組織結構是很不穩定的,說換就換。這個牌子不好用我可以用另外一個。我不會和其他數據用戶組成什麼「朋友圈」,沒有忠誠度。我相信它們利潤率都不會高。全世界都在做這一塊。或許這是一個慢熱的市場。google的原生android中早就有了「健身」應用,和外部感應器連接。蘋果也有健身,心圖標的那個。微軟早就做了健康數據中心。它們都挖好坑,準備種樹了。一旦成熟,他們都會大舉成長起來。目前,數據中心沒有匹配起來,沒有建立起來。基礎建設不行。環境不成熟。硬體不成熟。這些數據就是我自己看看,數據還不夠多,整個後方的健康數據系統生態還很不完善,這一塊還處於探索模糊的階段。我認為,短期內,比較有前景的可穿戴企業還是應該向上游看,集中在技術研發,比如聯發科那樣做手錶開發系統。模板,或者就LBS做模塊的。或者2D開發者做服務的。下游市場生死疲勞幾個輪迴,但在上游市場則穩坐釣魚台,二、外部環境參數讀取可以去讀環境、空氣信息,霧霾。甚至比如能識別海報上的英文然後翻譯。再比如去讀取一碗菜看看有沒有農藥殘餘。然後顯示在你的屏幕,顯示在你的手錶上。硬要分類GPS算一個,其實它可以歸為第一類,它是人的位置參數。但這一塊目前只有GPS比較普及,1970年代開始的GPS衛星計劃,開放以後變成一個產業。其他領域的外部參數讀取,目前處於初級階段。太早了。不是一朝一夕。google眼鏡就是外部參數匯總。google眼鏡類似1980年代的鳥山明七龍珠。想像力其實很早了。三、遊戲穿戴,同步感應的打遊戲穿著它,我動屏幕動。它還可以聯網,還可以對遊戲場景進行模擬。但我覺得這個行業依然是很傳統的製造業,重點應該是遊戲開發商、軟體集成。器材商是在末端,它們為了把器材賣貴一點,可能就乾脆把屏幕集成到眼鏡里一起做穿戴,甚至往上游去做遊戲。我相信國內這一塊要麼是代工,利潤率應該是很低的。增強現實什麼的應該也可以歸為這第三類,好像也可以歸為第二類的外部參數。抱歉我個人真是沒有見過那玩意。再比如電影特效的演員,穿個衣服,然後什麼在屏幕上顯示出來,然後電腦修改了做特技。但我真不覺得那是什麼可穿戴,它只是電腦的延伸。四、人的功率放大的可穿戴類似電影里的,鋼鐵俠,美國軍方的機器人。或者殘疾人輔助設備,但是連霍金都沒有用上。太小眾了太科幻,這塊不是重點。穿上什麼衣服,但未來你能力未必比得上挖掘機,柴油機。我甚至覺得這塊可穿戴它就是男性荷爾蒙市場,是機器崇拜。明日戰境、阿凡達、異形2,都是這類可穿戴。它們總是和暴力、軍事、戰爭相關聯。BTW,可穿戴很早了。真不是新鮮的東西。我經常覺得在未來它可能會是人體植入模式的,比如第一類讀參數的。說實話,我有時會覺得可穿戴真傻,它自古就是個普遍現象。古人也想穿戴鳥類翅膀。飛機場想穿戴硅膠。羨慕你沒有的。1999年威爾史密斯《飆風戰警》是把工業蒸汽機可穿戴了。未來人也還會想著穿戴什麼火箭頭。
看到的一個答案,覺得可以回答這個問題
未來可穿戴設備會取代現在的手機,這句話分為兩部分,智能手機會被其他設備取代,取代智能手機的會是可穿戴設備。智能手機會被取代嗎?答案是肯定的,被取代是必須的,曾經一度風靡的隨身聽被取代了,MP3被取代了,傳統PC被取代了,而且時間周期越來越短,所以,智能手機肯定會被取代,只是時間問題。說到這裡也許會有人覺得我扯淡了,時間問題,回答了和沒有回答沒有區別,接下來我來預測一下時間問題吧。
IDC在報告中預測稱,在2013年突破10億部大關以後,今年的智能手機出貨量將會達到12億部;但是,2014年的出貨量增長速度與去年的38%相比將大幅下降至19%,創下最高降幅。再看一下IDC給出的預測,可以看出未來的增長主要來源於亞洲地區,而且是除中國以及日本這樣較為成熟的市場,可以直接點說是來源於較為智能手機較為落後的地區。全球來看,北美以及歐洲地區的出貨量也會持續下降。手機已經在短暫的幾年內走過了PC幾十年的進程,這是一個設備同質化相當嚴重的產業,功能機更新換代帶來的巨大紅利和驅動力已經逐漸在減弱,種種跡象可以說明,未來手機終端設備不會很活躍。手機已經和以前的PC一樣,經歷了欣欣向榮之後,走到了產業的盡頭。沒有了高端市場的驅動,智能手機必將被取代,而且就會在幾年內。
這些都是在迎接可穿戴設備時代的到來,想必你也感受到了,全球各大廠商、各種小的創業團隊都感覺到了,這是一個機會,各種智能眼鏡,智能手錶,智能手環層出不窮,為什麼市場反響很一般呢?取代智能手機的會是可穿戴設備嗎?為什麼一直到現在可穿戴設備的市場一直不溫不火呢?這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平靜,市場一直在等待,等待廠商靜心雕琢一款像iphone4一樣殺手級的產品。可穿戴設備目前主要有幾點問題需要解決:1、電池技術不成熟為什麼我要把電池問題放在第一位呢?在我看來,智能手機電池的短板已經很明顯了,一天一衝,隨身帶移動電源。只不過,人們從功能機時代延續下來的充電的習慣讓我們可以容忍這種事情的發生。但是,眼鏡,手錶從一開始就沒有充電的習慣,更沒有每天充電的事情發生。intel和高通已經在低功耗移動處理器這一市場開始較量了,其實關鍵的還是電池的技術,目前我想到的我看到的我了解到了有幾種方案:無線充電(技術相對比較成熟,簡化了充電的過程方式,但是沒有根本解決問題);採用太陽能或熱量充電技術(從人體獲取能量,韓國正在研究的一種技術,短期內應用的可能性比較小,太陽能雖然技術成熟,但是太陽能板和對於太陽的要求局限了使用範圍,使用價值不高);薄且可以彎曲的電池,充分利用錶帶,將電池做進錶帶內(台灣一家廠商已經有了相對成熟的解決方案,而且有更換錶帶更換電池的優勢,我挺喜歡的)。其實我們的電池技術已經好久沒有獲得巨大的進步了,我相信借可穿戴設備的火熱,電池技術可以獲得巨大的發展。2、廠商對於可穿戴設備定位的錯誤相對於gogle glass這樣的智能眼鏡我更看好智能手錶,畢竟對於將一件電子產品成天擺在自己的頭上,這不是一個普通的大眾可以接受的事情,太geek范兒,不接地氣,可穿戴設備的理念更應該是隱藏。目前智能手錶、手環的定位無非胳膊上的通知中心或者是單獨的通信設備。大多數非geek的人從來都不會希望自己身上的電子產品越來越多。智能手機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的PC,所以才會有如此大的市場,如此快的發展。所以可穿戴設備從來都不應該是智能手機的附屬品,而應該是替代品。所以我覺得智能手錶應該是一個擁有獨立通訊的設備。3、目前的可穿戴設備不是一種剛需運動和健康領域,好相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沒有那麼的需要,監控改善睡眠?這些需求真的會讓很多人去購買可穿戴設備嗎?只有讓可穿戴設備取代智能手機,這才是一種剛需,不是嗎?我們身上只需要一件電子產品,如果這是一件可穿戴設備的話,多麼的酷炫~一件新潮的玩具是不會有大的用戶粘度的。說了這麼多,你應該也慢慢明白了吧?目前大多數的廠商都明白可穿戴會是下一個浪潮,他們都在朝這個方向努力,如果他們沒有搞錯的話,可穿戴設備應該會取代智能手機。
看到的一個答案,覺得差不多可以回答這個問題。可穿戴將是未來一個比手機更大的盈利產品,我就把話撩這兒了。
肯定有,其中健康穿戴式是剛需之一
楊劍勇深度解讀可穿戴智能設備的未來
可穿戴智能設備依處在發展早期階段
谷歌眼鏡直接拉開了可穿戴設備行業大幕,各式各樣的可穿戴設備成為眾多創業公司的創新項目,手錶、眼鏡,甚至內衣、襪子等都成為可穿戴設備的載體,成為電子產品消費中的一個新熱點。 IDC的最新數據,今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銷量同比增長200%,總出貨量達到2100萬個,雖然可穿戴設備整體普及速度緩慢,但依然處於高速增長之中。蘋果今年發布Apple Watch,就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可穿戴設備製造商,以390萬個的出貨量拿下18.6%的份額。排名第一的是Fitbit,智能手環依然是第一大市場。
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依然處於發展早期,廠商之間的激烈競爭,而中國廠商也利用早期積累的優勢奪取很大一部分市場份額,中國成為可穿戴領域增速最快的市場,從IDC最新數據顯示,今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銷量排名來看,小米第三,BBK排名第五,可以說,可穿戴設備在中國發展十分迅速,短期內沒有放緩的跡象,根據IDC預計,到2019年,全球可穿戴設備的年出貨量將飆升到1.26億個,但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依然處於發展早期,資本、創業者或是巨頭們進入可穿戴設備熱度不減,甚至用狂熱來形容可穿戴智能設備產業,在感測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看來,可穿戴智能設備市場前景誘人,成為廠商們的新寵兒,但目前市場依然沒有一款可穿戴智能設備走近千千萬萬家庭,包括蘋果手錶,因為產品成熟不夠,二是因為產品價值還未滿足消費者需求。進入該領域的創業者或巨頭們,要想獲得市場認可依然艱難。可穿戴設備應從工業設計與科技完美融合,透過模糊時尚與科技的界限,讓科技融入一切那麼自然。對於可穿戴智能設備廠商,應通過人工智慧來思考未來及出路,人工智慧是所有智能硬體最高層級應用,以達到科技與人體驗完美融合。
可穿戴設備為何尷尬:無創意 功能疊加
從設計、功能及市場三個維度來看待可穿戴設備,在從事這一領域的創業者應明白,即設計師、應用開發者們不應重新打包智能手機時代的思維方式,而是創造一種新型的交互方式,在此,感測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認為,設計師和開發者應保持專註,不要一股腦給予我們大量的信息。從工業設計層面來看,可穿戴智能設備要有一個時尚外觀。工業設計是可穿戴智能設備核心。讓我想起兩年前的智能手錶,MOTO360智能手錶未上市之前,在智能手錶「屏幕」就有不少爭論,但依然保持方形設計,那時也與部分智能手錶廠商有交流關於圓形屏幕,但大多數都是由於難度否定,因一旦設計成圓形,將增加生產工藝難度,而去年MOTO360智能手錶上市,在哪個時候對MOTO360評價是最「美貌」的智能手錶,事實上,後面又在模仿MOTO360智能手錶圓形的設計。設計與生產工藝之間,大多數想到是生產工藝困難。可穿戴智能設備的創新,首先外觀設計就要有超前,而不是跟隨,缺乏符合自身設計文化理念。在感測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看來,工業設計是可穿戴等智能設備設備的靈魂,如何從外觀上設計出一個爆款產品尤為重要,畢竟隨身佩戴身上的設備,首先要新、炫、酷以及做工精細。
另外,可穿戴智能設備功能容易走入一個誤區,即不斷疊加各式各樣的功能,試問,一款小小的可穿戴智能設備真需要那麼多功能嗎?有誰會在手錶上發簡訊、刷朋友圈?事實上,可穿戴智能設備,我們可以從「工具化」來思考,有專業人士認為,任何傳統化的工具,尤其專業領域的工具,我們對其功能進行智能化,找准一個點,簡單、單一功能的工具,有其回歸的理由,解決某一個需求便可,無須疊加其它功能。以Nest產品為例,僅僅是溫控產品智能化,Nest產品透過完美的外觀設計,再加上單一的「工具化」功能,把這一功能發揮極致,Nest溫控產品核心功能具有學習功能,根據用戶生活習慣學習,以達到無人化來操控產品。而谷歌另一個可穿戴設備谷歌眼鏡由於功能太強反而不能進入大眾市場。可穿戴智能設備在某一個功能上發揮極致,在你想獲得全能的時候,就放棄了工具特定的屬性。
還有,在設計一款可穿戴設備設備之前,已瞄準消費群體,那麼根據產品市場定位,單點突破。如通過與醫療、養老結合。同樣以手錶為例,手錶本質是時間,疊加再多功能意義不大,畢竟很少人會在手錶上刷朋友圈。那麼手錶為中心做醫療養老是否可取?答案是一定可以,尤其以獨居老人為主的使用群體為切入點,針對老年人用戶訴求,醫療健康服務是尤為關心,作為晚輩也時刻關心父母健康,一旦老人發現意外,老人可通過隨身佩戴的手錶報警、通話、測量血壓、地理位置等,再結合用戶對接的醫療服務資料庫,及時掌握用戶以往病史,以及手錶傳送的血壓等數據,系統快速分析病情,那麼救援更加精準、及時。以此切入市場,智能手錶拼的不是硬體,而是背後服務的價值,根據用戶定製不同服務。設備本身不值錢,值錢是背後的服務價值,這才是大市場。
可穿戴設備出路:設計風格與科技完美融合
雖然可穿戴設備已經對物聯網市場產生了重大影響,增長迅速,但在感測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看來,依然是小眾市場,遠遠未成大眾日常消費電子產品,普通消費者仍在努力尋找可穿戴智能設備的實用價值。可穿戴設備是一種可見度極高的產品,需要模糊時尚與科技之間的界限,無論戴在手腕、頭部還是其他部位,消費者都希望可穿戴設備能夠與自己的風格完全融合,Apple Watch受到男男女女的歡迎疑是最好的例證。
超模劉雯佩戴apple watch拍攝時尚大片(圖片來自網路)
Apple Watch能被男男女女歡迎的原因,即佩戴一切那麼自然,時尚與科技的界限完美融合。蘋果公司如靠功能來突出Apple Watch,那麼蘋果手錶肯定不能取得現在成就,對於蘋果來說,一款新產品就已經進入全球可穿戴設備排名第二,帶來幾十億美元的生意,顯然蘋果Apple Watch已取得成功。另根據12月18日消息,調研公司IDC在本周四發表的一份報告中展示了對2019年智能穿戴設備市場的預測,移動網的升級和健康感測器以及更多第三方應用程序都會將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推向新的高度,但引領這一潮流的將會是Apple Watch。據IDC估計,2015年蘋果智能手錶的市場份額為61.3%;在接下來的三年中,IDC預計蘋果將持續成為市場佔有率第一的智能手錶品牌。2019年,IDC預計Apple Watch出貨量為4520萬。
蘋果Apple Watch時尚與科技的結合,我就不再啰嗦了,關於蘋果手錶的信息太多,就不再重複Apple Watch,考慮到中國是全球可穿戴設備最重要市場,IDC的最新數據,今年第三季度全球可穿戴設備銷量同比增長200%,並且小米、BBK也進入全球排名前五,小米的成功有兩個方面,一即是把手環工具化,就如我上一篇文章提到的那樣,簡單、單一的功能,是最受歡迎的產品;二是小米的營銷策略。
可穿戴設備在中國發展迅速,國內有大量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創新創業團隊,手環、手錶、眼鏡等各式各樣的創業團隊。說到眼鏡,不得不提谷歌眼鏡,是谷歌眼鏡直接拉起可穿戴智能設備熱度,對於市場來說,谷歌眼鏡是一款失敗產品,功能太強大,對於大眾消費者來說,完全沒有必要,當然,從Google Glass一開始推出,谷歌公司就沒將其定位為商業化產品。不管谷歌眼鏡如果,現有傳聞,谷歌眼鏡將重啟,根據美國專利和商標局的最新信息顯示,谷歌眼鏡可能以單片眼鏡的形式回歸市場。在國內一款眼鏡,由奧圖科技打造的「酷鏡」,吸取了谷歌眼鏡的經驗,定位主打潮酷時尚一族,在外觀設計上時尚感很強,感測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了解到,「酷鏡」是採用國際知名Frog Design團隊打造,定位年輕時尚一族,產品從設計上就要炫、酷,設計師和應用開發者保持高效互動、專註,再培育個性的品牌文化。「酷鏡」團隊在這塊發揮到極致。
佩戴「酷鏡」耍酷是不是很酷
把隨身穿戴的設備智能化,隨身穿戴本身就是傳統設備,不管是手錶、戒指或者衣服,我們把其智能化,如果是消費群體是大眾,那麼就無須強調功能疊加,主打年輕時尚、耍酷一族,那麼就朝這方面做品牌引導。以眼鏡為例,本身就是一款傳統設備,一定是一款符合消費者自身品味的眼鏡,設備與自身風格完美融合。作為一款智能設備,前提要模糊設計與科技的界限,很自然地、很完美地融合科技,提升傳統設備的智能化後價值。如就如谷歌眼鏡不斷強調眼鏡有多牛逼的功能,那麼只能是工程機。剛才談到的「酷鏡」,首先透過新、炫、酷融入科技、攝影、虛擬現實或其他有價值的服務,據奧圖科技CEO葉晨光介紹,花了兩年找到「酷鏡」的殺手級應用,「千眼計劃」,live每個人的眼睛。感測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看來,對於新潮年輕人來說,佩戴設備首要考慮外觀高大上,與全身武裝要完美融合,再透過本身功能,把酷提升更高一個境界,同樣耍酷一族,透過科技把自身耍酷提升一個層級,要的就是這效果。相比其他硬體創新團隊,不管手環還是手錶,尤其是兒童手錶,智能手機那套玩法,這條路實際上走不長,在可穿戴等智能硬體布局,事實上是前期市場積累階段,遠遠未爆發大眾消費級市場,應著眼於未來,布局長遠,而非現在出了多少貨。同樣在智能硬體布局的投資機構,本身就是布局,不急一時銷售量,核心是可穿戴等智能設備團隊打造出一款真正從設計及科技完美融合的科技類可穿戴設備,只有這樣在未來才有爆發機會。
人工智慧下的可穿戴設備 如何爭奪物聯網的入口
很多人在談入口,已經到泛濫階段,但對於物聯網領域,我也跟風一把,談下當前最熱門物聯網領域的超級入口,有沒有可能語音和圖像識別(包含生物識別、視頻等圖像類識別)會成為物聯網領域超級入口?在感測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看來,物聯網的核心,尤其與物聯網有關聯的可穿戴等智能設備的核心是人機交互,而人機交互,語音和圖像識別是比較好的路徑。透過語音、圖像使得機器能讀懂你,之後執行精準命令。可以說物聯網,包括物聯網領域的硬體含可穿戴設備等智能硬體必然離不開人工智慧以及全新的人機交互方式,就目前來說,語音和圖像識別在我看來是最好的超級入口。人工智慧後端,而在前端產品展現,與人類無縫連接離不開人工智慧。我們所佩戴手錶、穿的衣服配置各種感測器,與後端資料庫相互連接,人工智慧商業分析,隨時為用戶喚醒提供及時的醫療或者其他服務。
上面我一直在強調,設備本身不值錢,透過設備獲得數據才是核心,任何可穿戴設備或其它智能設備,利用數據提升產品服務價值,通過運用物聯網鏈接和數據將產品作為一種服務方式提供給客戶。可穿戴智能設備透過服務將是最大市場而非硬體本身,服務通過可穿戴智能設備來體現,提升用戶科技體驗,而基於數據採集、分析等環節,依託人工智慧演算法,為佩戴者提供一個完美的科技體驗,數據將驅動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融合。可穿戴智能設備在給用戶帶來完美科技體驗,人機交互至關重要,在當今時代,可穿戴智能設備將會成為人的一部分,正在興起的可穿戴智能設備將作為感測器的載體,實現人、機、雲端更高級、無縫的交互,實現情景感知,讓可穿戴智能設備擁有「智慧」。可穿戴智能設備與人工智慧兩者結合,使得人體感知能力進一步補充和延伸,情景感知將會是下一個智能硬體科技新趨勢,這一核心定是人工智慧的崛起。可穿戴等智能設備是物聯網最大消費類產品,作為物聯網領域一部分,聯網、交互是可穿戴設備最基本功能,對於可穿戴智能設備後端支撐的人工智慧、雲端運算是可穿戴設備實現科技體驗最大的核心支撐技術,人工智慧與可穿戴等智能設備融合帶來全新的科技體驗。
說到人工智慧,很多人會想到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美國發展人工智,注重與自然交互,如IBM,尤其是IBM的沃森,已為IBM帶來幾十億美元的生意;而谷歌大腦所創建的神經網路也是全球最大之一,谷歌說,最新的人工智慧系統可以讓機器根據「上下文關聯」與人類談話,例如:機器等可穿戴智能設備可以與人類探討人生哲理、談人生理想。試想下,你所佩戴的手錶,不僅僅是用來掌握時間,還可以和手錶談人生理想,多酷!事實上,谷歌很多服務都是基於人工智慧來提升用戶服務體驗,包括搜索、機器翻譯等等。而日本注重模擬與人類交流,如石黑浩的模擬機器人能做到「以假亂真」,而且石黑浩的機器人作為電影女主角參演了日本電影《再見》,還有意角逐「最佳女演員」,神奇的島國很多神技。不用多久,我們可以和機器人約會,約她吃飯、看電影、談戀愛,甚至與機器人魚水之歡。
在國內,我們也有很多優勢人工智慧團隊,如騰訊、百度、華大基因、科大訊飛及出門問問、余凱領導的地平線機器人,以及圖靈機器人和從華大基因CEO位置離職的王俊成立碳雲智能科技,王俊將用人工智慧來構建生命大數據,將會是電影《超能陸戰隊》中的「小白」嗎?。而在11月26日微信與香港科技大學成立聯合實驗室,實驗室將以人工智慧為主要研究方向,用於改善用戶的生活服務體驗,以及藉助大數據拓展人類學習的邊界。百度打造了「百度大腦」,百度聲稱,「百度大腦」智商相當於2--3歲兒童的智力水平,實際上「百度大腦」應用到百度很多業務,大數據、搜索、圖像識別、機器翻譯、無人駕駛汽車、語音交互等等,百度首席科學家吳恩達(Andrew Ng)曾公開表示,語音識別會推動物聯網的革命,同時表示,誰贏的了人工智慧,誰就贏得互聯網,還有科大訊飛的「訊飛超腦」計劃將要參加高考,並考上重點大學。
可穿戴設備人機交互入口:語音和圖像識別
可穿戴等智能設備,包括機器人,最佳人機交互,有一個超級入口即語音,在國內有一家人工智慧語音創新公司出門問問,10月還獲得了谷歌投資,累計投資7500萬美元,目前出門問問有全球首款中文智能手錶操作系統Ticwear及中文全交互智能手錶Ticwatch,並成為Android Wear在中國的獨家語音搜索合作夥伴。在感測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看來,人工智慧在消費類產品應用、如可穿戴等智能設備中,其要有自然的交互能力,可以根據場景為用戶做推薦,依靠設備採集的信息對你的行為進行更細緻的「猜測」,從而幫助完成日常工作,Nest產品服務達到「無人化」境界的典型產品。
英特爾對未來世界的三大構想:感知化、一切互聯、計算延伸。能夠識別人的指令,響應人的需求並以更加自然親切的方式與人交流互動,原本冰冷冰冷的可穿戴智能設備能捕捉到我們人類的語音指令做出相應的判斷,而無須任何按鈕觸發,科大訊飛語音喚醒功能是人機語音交互領導者,科大訊飛與京東聯合推出一款智能音箱產品,改變一百多年與音箱的交互模式,可以說是一次人機交互革命,無須用戶手動或穿戴配件來操控,基於自然語言交互,便可直接喚醒音箱進行語音交互。還有出門問問今年6月推出智能手錶Ticwatch手錶,叮咚智能音箱和Ticwatch手錶等智能設備,透過語音識別、語義分析處理技術,尋找人工智慧與可穿戴等智能設備最好的落地案例,以最適合的語音交互為載體。
不論是谷歌、微軟、IBM這樣的科技巨頭,還是本田等專註於機器人研發的廠商,還是麻省理工等知名學府,均將人工智慧技術作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機器學習作為人工智慧的一種類型,可以讓軟體根據大量的數據來對未來的情況進行闡述或預判。谷歌將最新的機器學習軟體開源,並將此系統的參數公布給業界工程師、學者和擁有大量編程能力的技術人員。實際上Facebook也開源人工智慧技術,開源人工智慧技術會成為未來趨勢嗎?隨著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的發展,全球範圍內的人工智慧研究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熱度,在人工智慧浪潮中,誰將會成為了下一代人機交互變革的領航者?百度所在人工智慧布局,在矽谷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騰訊微信聯合香港科技大學成立人工智慧實驗室,微信方面表示,其已將人工智慧和數據挖掘作為未來重點方向,但在這一領域研究需要技術支持。未來可穿戴智能設備將由人工智慧變的更大強大,顯然人工智慧應用中發揮可穿戴設備巨大價值,模擬人腦的思考方式,幫助我們從後端伺服器中獲得及時信息並呈現給用戶。在後端還有一個重要參與者,即圖靈機器人,今年11月6日圖靈機器人發布了一款人工智慧級的機器人操作系統——Turing OS,希望藉此賦予機器人和人相似的思維能力、情感能力及學習能力。感測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了解到,圖靈機器人可為智能化軟硬體產品提供中文語義分析、自然語言對話、深度問答等人工智慧技術服務。可穿戴、智能設備依託人工智慧領域前沿科技與我們工作、生活及學習帶來更高級別的情景感知幫助。
作者系感測物聯網創建人楊劍勇(物聯網資深人士、百強科技名人)
可穿戴設備為何會在此時被重視起來,原因是微型處理器,屏顯技術、APP等軟硬體條件更能夠支撐可穿戴設備的發展。同時,智能手機和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可穿戴設備的運行環境也發生了變化,讓可穿戴設備具備了超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傳輸能力,而其也不像過去發明者做的那般笨重,便攜性大為增強了。
可穿戴設備最早是在賭場里為作弊誕生的,早在上世紀60到70年代,最早的可穿戴設備被發明出來,用來增加在賭桌旁的勝率。此後,可穿戴設備發展並不迅速。
在實際上已經到來的「萬物互聯時代」,語音為主,觸摸、圖像、手勢為輔,將成為人機交互的新常態,而在這種人類生活的新常態中,人工智慧技術的突破是用來延伸人類能力而非替代人類的。人工智慧將使人類更幸福、更富想像力和創造力。
有興趣推薦看下這篇文章:人工智慧時代下,情景感知將會是下一個智能硬體科技新趨勢! - 人工智慧 多智時代
目前相對活躍的穿戴設備在形式上主要集中於在腕帶、手錶,在功能上集中於運動、手機輔助,對普通大眾而言沒有很大的吸引力。但穿戴設備很大可能會向生活輔助發展,比如@濟慈 提到的健康醫療產品。一旦穿戴設備進入成熟期,可以預見那時人們的生活智能化將遠超當今。
對用戶更友好的可穿戴設備肯定是未來移動終端發展的方向。。。親你是要搞風投嗎
可穿戴設備的困境
至今,消費者仍沒有大範圍接受可穿戴技術。
研究公司eMarketer的一份最新報告顯示,儘管這一年裡出現了不少令技術咖興奮的智能手錶,技術支持的服裝珠寶,以及健身運動追蹤裝備,但是穿戴設備市場的增長仍在下降。
最近,阿迪達斯宣布,正式停止製造可穿戴產品。而早在3年前,耐克就宣布停止製造可穿戴設備。
兩大運動品牌商在可穿戴設備方面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但沒想到最後都以失敗姿態黯然離場。
自2001年,阿迪達斯就開始在可穿戴設備領域進行嘗試,並推出了自己的首款產品,一款配備了感測器的運動鞋。
直到現在,阿迪達斯在可穿戴設備領域已經打造了多種不同的硬體設備,除了智能運動手環、智能運動鞋等之外,他還曾推出了一款內置感測器的智能足球,可以幫球員提升點球、傳球、長傳、角球、射門等足球技巧。
不僅僅是針對運動員打造智能運動硬體設備,阿迪達斯還曾面向學生推出一款智能手錶,用以追蹤學生的心率數據,便於體育老師通過雲端查看數據,並根據學生自己的需要制定更佳的鍛煉活動方案。
但今後,阿迪達斯不再自己生產可穿戴硬體設備,而是將精力專註在軟體的開發上。
那麼,隨著兩大巨頭的退出,是不是意味著可穿戴設備徹底要涼了?
曾幾何時,可穿戴設備可以說是火爆到天際,一度成為兵家必爭之地。Fitbit、Jaw bone等創業公司藉助可穿戴設備一飛衝天,成為備受矚目創業之星。
但從去年下半年至今,除了常規的手環、手錶在更新外,卻越來越少聽到有關可穿戴新品的消息,且很多相關企業都表現出疲態。
比如於去年12月宣布倒閉的智能手錶鼻祖Pebble,以及在今年7月宣布倒閉的智能手環巨頭Jawbone。
更關鍵的是,在經過數年發展之後,可穿戴設備的功能還是很「簡陋」。依然只是在步數統計、卡路里消耗、監測睡眠/心跳等功能上原地打轉,根本沒有真正進化。
事實上,在年底的節假日里,智能揚聲器受到的關注度更高些。
eMarketer的預測分析師Cindy Liu在報告中說:「除了早期的使用者外,消費者始終沒有找到理由來證明智能手錶的價值,但有些智能手錶的價格甚至和手機一樣貴。相反,在2017年尾聲的假日季,智能揚聲器成為科技愛好者送禮的首選,顯然他們更便宜些。」
可以說,可穿戴設備市場的低迷,其主要還是因為,這類產品並沒有給用戶帶來眼前一亮的功能。另一方面,它未來的發展方向也不明確。
而今年智能揚聲器的火爆正是因為人們看到了它的可能性,在未來,智能音箱或許就是智能家庭的切入口,但是,可穿戴設備,並沒有給消費者描繪出這樣的一個藍圖。
早在2015年10月,eMarketer在對可穿戴設備預測時,估計2016年,在美國成人中,設備使用率將增長超過60%。但事實證明增長幅度只有24.7%。
而新的一年看起來可能會更加慘淡。eMarketer預測,2018年的使用量將僅增長11.9%,而這一增長率將在2019年及以後放緩至個位數。
Cindy Liu認為可穿戴用戶的增長主要來自智能手錶的使用者,但是可穿戴設備市場總體上仍由健康相關的,或者健身追蹤器主導。我們還沒有看到可穿戴設備能成為下一個「必備」產品的可能性。
根據eMarketer的數據,5千萬美國成年人每個月都使用某種可穿戴設備,相當於總人口的20%。相比之下,77%的美國成年人使用智能手機。
就目前來看,可穿戴似乎要回歸初衷,開始「自覺」地成為智能手機的「附庸」。比如阿迪達斯官方就表示,未來將在R untastic應用和阿迪達斯運動應用開拓,從硬體轉到移動應用的研發。
此外,包括蘋果在內的重點企業也是在應用層面發力。Apple Watch 目前可以說在智能手錶市場,甚至是可穿戴設備市場一家獨大。蘋果正在開發的心臟監測功能,試圖將Apple Watch從時尚配件向嚴肅醫療設備轉型。
也就是說,可穿戴廠商正在紛紛轉型,從硬體領域抽身出來,專註去做應用,在智能手機上發力。
其實,可穿戴應用上的諸多功能還是被人們所需要的。只是此前的可穿戴設備並不能將相關功能完全承載、展現出來,還是需要依靠智能手機作為終極媒介。那麼在轉嚮應用領域後,可穿戴設備會大有作為嗎?
【推薦閱讀】
這可不是玩具,而是世界上最小的手機,僅有兩枚硬幣大小!
2017,那些闖進我們生活的機器人
「就是這麼好用!」的蘋果不好用了
盤點那些「不可描述」的科技怪病,你中了幾個?
聖誕節,特朗普和希拉里這對死敵收到了兩隻「區塊鏈」寵物貓
http://weixin.qq.com/r/tiivt0PEJx5YrQfU932k (二維碼自動識別)
歡迎關注我們:W-Pwn科技 知乎用戶
推薦閱讀:
※智能穿戴設備比如運動手環現階段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如何評價唯樂now2手環?
※如何評價bong3 HR手環?
※2015年有哪些值得入手的智能手環?
※如何把鏡子打造成智能家居,可以給鏡子增加那些使用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