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音響)發燒友有參加盲聽實驗的例子嗎?
音樂發燒友對環境特別講究,對電源,對電源線,對喇叭,對房間的擺設(軟包牆效果好,書架有玻璃門效果差),還有各種我說不上來的奇怪的心得……
問題是:音樂發燒友有參加盲聽實驗的例子嗎?請介紹實驗情況(我不糾結於誰對誰錯,反正誰也說服不了誰,我關心的是有沒有人真的測過,以及結果)比如:蒙眼先聽一段音樂,再聽同一段,分辨出哪一次用的是5塊錢的電源線,哪一次用的是1000塊錢的電源線。其他因素也是同樣,能聽出哪個房間是軟包牆,哪個屋子有玻璃門……
受試的群體505人次,從整體來看,是否有效辨認出了2台放大器呢?
3530個回答中,正確的回答為1846個,準確率為52.3%,比瞎蒙只高出2.3%。下面這個圖顯示出了7個答案全部為錯、對1個、對2個、對3個、對4個、對5個、對6個、全對的次數的分布。可以看到,對3個的比例最高,對4個的其次。7次里瞎蒙的話應該對3.5個,所以——這個結果作為瞎蒙的話非常合理和正常。確實有7次全部聽對的人,但比例很小。同時可以看到甚至有7次全都答錯的人(這個不光要靠木耳,更重要是靠運氣了!),當然,比例也很小。在7次里聽對6次、7次的人群里,有一些業內熟知的名字,包括音響設計師、雜誌評論員。這些人能得到較高的正確率,也是說明問題的。Stereophile雜誌的著名寫手Michael
Fremer在另一次盲聽放大器的測試中(涉及Crown、VTL、Threshold三种放大器),5次全部答對,不僅如此,他甚至試圖寫出具體放大器的名字(這不是盲聽要求的),而且5次里寫對了4次。
以上為摘錄,閱讀全文: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a04300102dv5a.html
——————————————————————————————————————
瑞典電台設想用一種低碼率的壓縮格式來代替FM廣播。
為了確認這一壓縮格式的聲音是否足夠好,他們做了廣泛的盲聽測試,牽涉到60個有經驗的試驗者(expert listeners)進行了總共20000次的「聽」。最後盲聽測試的結果似乎表明這種壓縮格式不會對音質造成可聞的劣化。最後瑞典電台基於盲聽測試的結果,決定採用這種壓縮格式來播放。做出這個決定後,瑞典電台把一盤經過這種壓縮格式處理的音樂磁帶寄給一位專家——已故的Bart Locanthi。這位先生是數碼音頻領域內的權威人物。然而這位Locanthi沒有採取盲聽的方式,只是用傳統的試聽方式,10分鐘內就發覺這種壓縮格式其實是有損音質的,並且指出了它的具體失真。在他指出問題之後,瑞典電台的試驗人員們馬上也注意到了這個失真!為什麼一個有經驗的聽者,Bart Locanthi先生,能在10分鐘內找出問題,而60個有經驗的聽者,按照嚴格的盲聽原則,在2年的盲聽時間中,進行了2萬次的聆聽,卻無法找出這個問題??
以上摘錄自這個帖子的第11樓:http://www.jdunion.com/thread-4459525-1-1.html
——————————————————————————————————————
我只是隨便在Google了一下「盲聽實驗」四個字。更多結果請自行搜索。本人半個信息專業出生,現在在某華系汽車的研發負責車載音響。在MOOC上自學了音頻製作基礎,錄音室聽力訓練等。之前只聽隨身,現在慢慢開始嘗試PCHiFi。
談一下感受哈。
#先說說線材#玩隨身的時候,TF10的原線跪掉了,收不到原線,換過一根假線,高音瞬間就暗了,聲音肉了很多,一點TF10的樣子都沒有了。收了條二手原線,初聽感覺就馬上回來了,高音亮了,低音密度大了,人聲也靠後了且變暗了很多。結果頭一偏發現,我擦!接觸不良,賣家死活不承認說線有接觸不良,寄出時檢測是好的,所以是我聽壞的。問檢測接觸不良的手法和判定基準,他也答不出來,反正就是不認賬,blabla...買了個紐崔克的3.5接頭,給換上。用的網上推薦的10塊一米的焊錫。焊了下,發現基本恢復,但是高音比以前更尖了。聽了幾天後分線器也出現問題了。怒收了條UE 18的線,聲音雖說是提升不少,但是高音不亮了,低音變肉了,人聲靠前了,解析也差了很多。後終於收到全新原線,於是就出了UE18線...用開始整台機後用耳放,開始用時臨時搞了條5塊秋葉原的線,後來同學買了條幾百的線,但是聽的不喜歡,還是一直在用秋葉原的線一直到最後把放出掉。
對於不同的器材,能聽出不同,但是哪個更好,或者說跟喜歡倒是各有不同。
在整車線束那塊接觸過一段時間,有時候也會出現線的長短直接影響機能的情況。雖然我們總是在電學的入門實驗學習的過程中單純認為線束是線性元件,但實際工作常當一個阻容電路來看。不同線都有自己頻響曲線。不同批次的也確實有不同。
斜對面的哥們是負責USB Cable的,來發張關於USB線的測試報告
不同USB線還有很大區別的~
#講講調音#
問題是區別總是有的,有的的確聽的出來區別倒是,重要的是喜歡哪個是個無所謂對錯的問題。
後來學過伯克利音樂學院的音頻製作基礎,貝爾法斯特皇后大學的錄音室聽力訓練。裡面都講過些器材(包括聽音環境的腔體結構,材料,錄音放音設備的擺放)對最後結果的影響,但是到了追求千元級和萬元級線材區別時,錄音,後期的問題大大突出,比線材的問題明顯多了吧。
再發張等響曲線圖,不同音量大小下,各個樂器的配合情況都是不同。
總的來說,人的分辨能力還是有限。高端系統即便有區別,也沒那麼多對錯,換線材,換塗層,主要是換頻響,也就是調音的不同。不同調音師的不同時期的調音結果都有不同,我們這邊請的時薪過萬美元的國外調音師的調出來的,我就不怎麼喜歡。但是領導喜歡,我也沒辦法的...
#再說營銷#雖然現在很多廠商現在喜歡選用稀有材料,但是特性越奇葩和特性越合適,並不等價。很多東西就是因貴而貴,需要包裝,需要定價,需要打造品牌形象..來來來樓上諸位都是外國的,我來一發中國的:線材盲聽(結果在第八頁111樓)(第50頁745樓)≡ 家 電 類 ≡Hi-Fi 音響家電論壇
在盲聽相關的領域,我不相信很多紙面上的記錄。
因為這些記錄有很多摻雜了大量的虛假成分。
我只談談自己經歷過的諸多盲聽實驗。都是我自己參加或組織hifi活動時的經驗。
數據沒有精確統計過,但大致結果如下。
對於線材等類似屬性的物件盲聽,有經驗的燒友能準確聽出差異的比率不高也不低,而沒經驗的普通人比率則接近於瞎猜。
對於設備(音箱、耳機、前後級、解碼、音源等大宗設備),有經驗的燒友準確聽出差異的比率超過7成,有時超過9成,視盲聽對象的差異而論。而沒經驗的燒友聽出差異的比率也超過6成。
一個很現實的共識是,有些人的辨音能力天生就高,比如我一位從來不接觸音響的朋友,他的耳朵比我好使很多,每次來我家做客我都會拿他做一些實驗,比如盲測線材,分析聲音差異等等,雖然他的回答不夠「專業」但能說到點子上。而有些發燒多年的燒友,哪怕很努力了,其分辨能力也和大部分無經驗者差不多。
一套音響系統里任何地方的改變都會造成聲音改變。包括聽音房間里來了個胖子或是個美女。但改變不等於改善。很多發燒友一般都認為貴的那個改變得更好。其實是未必的。
定性不定量,在很大程度上等於耍流氓
就事論事,比如題主相對比5塊和1000塊的線,在不同的器材之下結果可能不同,1W塊的器材和10W的器材對線材敏感程度都不一樣,這樣1W塊器材的玩家如果和10W塊器材的玩家出現了爭執,誰對誰錯?
而且,說句實話,1000塊以下的線,尤其是電源線,沒有買的必要。
世界很複雜,不要那麼簡單地理解她。 對於音響器材,還是那句話,你認為好,就去買,你覺得不好,那也無需為外界評價左右。在討論音響音質差異問題方面,特別是線材、電容之類的音質差異時,經常有人拋出盲聽理論,這樣似乎可輕易立足於不敗之地。這看似科學,但其實這是外行之見。本人玩弄音響二十幾年,深知線材對音質的影響非常關鍵,但差別輕微一一嚴格來說,應該屬於技術輕微,但對聽感影響重大,並非一時盲聽可以識別。有時換過一條線,比如電源線吧,初聽差不太多,也就沒再動過。但一段時間後感覺不耐聽,比如高帶毛刺,聲音不夠潤澤,才恍然大悟,換回原來的線就好了。但是,線材影響大小與設備檔次、搭配有關,對聲音技術指標影響不大,也與用家主觀聽感有關,因此極易被不良商家所欺詐,也易被列入玄學一類,爭論不斷。然而我憑以下兩點即應判定線材有用:任何高端器材廠商都強調並推薦線材;任何資深燒友都在為線材配搭而不斷折騰。不要認為他們都蠢,就你聰明,哈哈!
音樂發燒友的最高境界,一個搞笑的段子,大家感受一下:據說真的音樂發燒友連換個保險絲都能聽得出來 1、用火電的力度大點,聲音偏暖;用水電的聲底偏冷,但解析力很高。 水電中,以葛州壩的電音色最好;火電中,以北侖電廠的電音質最好(因為燒的無煙煤的比例最高) 2、同一套器材,晚上8點到10點的時候音色就感覺有點偏冷,晚上11點之後聲音明顯偏暖。 後來才發現高峰電用的是外省的水電,低谷電以本地火電為主,鐵證如山! 3、風力發的電層次感很差,聽感朦朧,聽菜可婦司機的A大調B小調,音場明顯收縮,小提琴部都混在一起。 4、風力發電的單機功率在500w以下的音色都偏薄。 5、電是三相和兩相和音色關係不大,關鍵是平衡感。
三相電播放大編製的交響樂陣腳明顯比兩相的要穩!核電適合播放《終結者》之類的大片伴音。
但遺憾水、火、風、核電都並在了國家電網上了,所以放什麼聲音都是混論一片。 6、有位燒友為此從上海搬家到廣州,聲音好很多。 因為南方電網以大亞灣核電和兩廣水電為主,音響既有力度,又比較清澈。 最近準備投資建設獨立不併網的雅魯藏布江水電站,高山雪原的天水將使音響脫胎換骨,但可研報告遭到印度的反對。 7、太陽能發電有何不同?聲音偏向溫暖,不冷,但是有點薄。 8、不久前,我一位朋友,國內最資深的耳機發燒友,一日試聽鐵三角AT-HA25D耳放配AD2000耳機,聽著聽著突然摘下耳機說今天沒法聽了,一定是水電站的水位又漲了,令在場其他燒友目瞪口呆!第二天果然報道山洪爆發,小豐滿水電站水庫水位暴漲,達到1953年來的最高水位,要知道遼寧電網只有1%的電力來自小豐滿! 四座皆驚,以為神耳!自己找朋友幫忙做過,hd650分別用gd01推和iphone6直推,可以分辨出來。同一首歌,320k和無損,聽不出。從此不再迷信無損音樂,逮著320k就聽。
存在即合理
很多東西其實都是玄學,如果盲測,估計都站不住腳的,呵呵,有個梗,用天然氣,酒精,電,母頭,煤做出的飯的味道不一樣
不算髮燒友,也不是盲聽,但是還是想回答一下。
之前辦公室樓下有一家音響店,我音響也是在那購買的。簡單說下個人感受。我想題主提出盲聽的原因是排除心理作用。
因為這家店是重慶賣家,和我老鄉,正巧也要選購音響,所以剛開始裝修我就去了。因為很多貨還沒有發過來,只有兩三套在那,所以只試了一套。而我一般自己帶碟去,就扔他那了。測試片段均為《功夫熊貓》太狼越獄那一段。我也不太喜歡說得那麼玄乎的,什麼水電火電都可以聽出來那種,我不知道是否有影響,至少我聽不出來。先說線材,第一次試的時候,我明顯感覺很多聲音的細節不夠明顯,比如石塊碰撞破碎的聲音,問後答曰:好的線還沒有到,這是隨便接的一根。再說軟包:也是第一次聽的時候,感覺所以聲音混在一起,一團亂。問之,答曰:軟包薄了,準備加厚。以上兩件事都是我在不知道情況下的,可以排除心理作用了。至於玻璃門:不要說7.2的系統兩個低音炮,5.1的一個低音炮都可以輕鬆震得玻璃滑動門「框框」作響。我認為題主說的線材,軟包,玻璃門什麼的,都是會帶來很明顯聲音改變的,不需要懷疑。至於題主所說的發燒友其他奇怪心得,不予置評。
我參加過盲聽實驗,而且是兩次。第一次,大概2013年在淄博電廠的發燒友俱樂部,對比的是三部解碼器,分別是linn renew ds,yba mp-100,音樂之旅ecd2。第二次實在我家,mbl系統上對比的naim 電源線和普通電源線的區別,RCA介麵線材和平衡介麵線材的區別。通過這些對比,我可以明確的和你說,只要不是聾子和噴子,線材,器材的區別就是一耳朵的事。但是,人耳具有適應性,對比聆聽的時間越長,人耳的區分能力越弱。倆小時下來,頭昏眼花,啥也分變不了。
試過,如果是陌生的線。明明聽著很有區別,但是分辨出來容易分錯。但是如果是一樣的2套系統同時聽。應該是可以分辨出來的。
關鍵在於你要同時記住富含很多信息量不同信息特點的線材,主要對記憶力是個考驗有過盲聽,還有做過客觀測試對比盲聽。對於有經驗的聽音者,變化還是很明顯的。多次盲聽測試,準確度在90%以上。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