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南城和北城發展的巨大差距是如何形成的?
12-30
我沒有系統研究過這個問題,純粹是從和老北京朋友交往和為數不多的北京城建閱讀(比如《城記》、《建築師不是描圖機器》)中,試著回答一下這個我也非常感興趣的問題答案。一個老北京同學告訴我,自古東富西貴,亦有窮宣武破崇文的說法,清朝的主要官宦都在東城西城區域居住,至於南城,通過幾個標籤意向我們就能知道大致的情景:南城有相聲曲藝聖地天橋(彼時的相聲往往多為街頭藝人所表演),南城大柵欄地區是舊城改造中的老大難問題,諸如此類。有時候,事情肇始於一個莫可名狀的原因,在循環往複的感性判斷中,落入一個怪圈,這種論點,套用在南城發展上也許也說得通。在建國後的包括舊城改造內的城市規劃中,宣武崇文被落下的越來越遠。我們常說上風上水上海淀,把教育資源的標籤放到海淀身上,同時,商業區建設和城市的擴容讓朝陽自然後來居上。對於老成而言,從商業角度上看,無論是西邊的金融街還是東邊的東方廣場群落,都和南城沒有關係,最可怕的是,對於老城改造來說,受其影響最大的無疑是旅遊和民俗,這些原本南城仰仗的資源也愈發稀少(其實傳統民俗風情旅遊向南延伸到大柵欄前門附近就截止了);同時,南城中包括牛街在內的少數民族居住區也在客觀上限制了區域的商業發展(當然了,這個不是壞事)。
不妨思考一個簡單的問題,都是三環,前綴放上「北」和「南」正的是天壤之別。尤其是新聞上常常出現的永定門周邊的上訪戶,輔之以北京南站這麼大體量的交通樞紐粉碎掉城市規劃中本應具有的「毛細血管」路網,南城發展掣肘依然不少。
最終宣武崇文消失了。老北京人可是頗多微詞。這些微詞其實不完全是針對經濟發展滯後,更多的是對於傳統文化和生活方式消失的遺憾。不過如今的北京,三環內的南城也依然是房地產眼中的肥肉,只是這塊肥肉的悲劇在於,享的福最少,吃的虧卻沒比別人少多少。看完侯仁之先生的書,我認為對於解答這個問題還是有幫助的。
自古來說,其實北京南城比北城發達,具體例子可以想一想為什麼明朝擴大城牆的時候即使沒錢也要先擴南邊。一是因為金中都那些沒來得及遷進元大都的居民都聚集在南城,二是軍事威脅很多都來自北方。所以這個問題如果放在400年前,正好應該倒過來問。現代城市發展速度明顯比400年前快了,因此很多因為資源、利益權衡而產生的結果也就更加快速和明顯。對於北京來說,北城的資源更加充足,更加符合現代城市的需求(園林、文化、機場設施、建設範圍可控)因此自然選擇北城。試想,如果社會再發展,建設城市的資金已經小到可以忽略不計,我覺得南城又會超過北城,因為南側有大片的平原地帶,北側建著建著就碰到山了。當然這種設想的前提是城市可以被建到無限大,並且建設成本忽略不計...這是一種理想模型吧,我的意思是,城市理想的發展肯定是有一段時間北城比南城好,又有一段時間南城比北城快。
所以,之所以北城發展快,是由於不同因素在不同時代起到作用大小的暫時現象。如果以長安街為界限則:1200年前:北城啥沒有,南城巨發達;1300年左右:南城村子,北城巨發達; 1400年-1900年:南城巨發達,北城沒發展起來... ;1900年-1950年:差不多都荒了; 1950年之後:北城巨發達,南城村子; 未來:有可能南城又發達了,北城又荒了 當然這荒與發達是相對的,而且未來的可能性是有很多前提的...謝妖。先說形成南北差距的原因,就一個字,北城更有錢。北面的海淀比南邊的丰台,北面的北三環比南邊的南三環,無論是單位面積的GDP,還是固定資產投資額,稅收這些指標,都高出很多。這些經濟指標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就是城建水平(北面高大上南面屌絲),工作崗位(中關村CBD vs 大紅門),和人口流動偏好(其實就是哪兒錢多去哪兒)的差別。就像一個有錢人,因為有錢,可以買房買股買基金,所以他和窮人的差距就形成了。城市也是如此,因為有錢——就可以搞建設——就能吸引就業——就有稅收——有錢——……可以一直循環下去,有錢就是這麼任性。 ——————————————————————— 我知道這個答案文不對題,題主問的是如何形成。我的看法跟目前排名第一的回答差不多,就傾向於不可知論。就是總之因為一些原因,北京的南北差異就形成了,而因為另一些原因,這個差距越來越大。 ——————————————————————— 當然,這麼回答在知乎上是沒有意義的,於是我做了一個巧妙的代換,就是去論證為啥北城更有錢,於是這個問題豁然開朗:北面的投資更多! 某組織建政帝之時,南城的存量就很多,有限的資金,拆遷太不划算,二環外大批空地幹嘛不用。於是伴隨新生工業國的配套,學校醫院科研院所機場就紛紛在當時一片白紙的北面開建。那麼從此,為了保證初期的投資,就需要後續不斷地進行投資,這個可以說一直持續到奧運會開完。其實投資這件事從倫理上說,就應該是有重點的,那麼北京的城建投資的重點始終是北邊而已。這種投資,一方面影響的是扎紮實實的建設,另一方面是人的心理,而且是相互影響的。就像今天,北五環不少地方建設的並不咋樣,也沒特殊資源,房價卻超過南三環N多,實在是多年來投資導向在人心中的投影。今天,投資的重點,也許又要慢慢向南城轉化了。主要是北面已經飽和,一個是快到山了空間擴展到了極限,一個是地價上升得厲害,投資的邊際效益下降。這兩個因素都導致南邊成了資金的新選擇。長陽也好亦庄也好,能看出政府坐莊的意圖。畢竟北邊比南邊好,是六十年投資的結果。那麼再用60年,北京南北會如何?
這個問題很簡單,就是政策引導的問題。00年前後的北三環外、03、04年的北四環外、07年的回龍觀,都不比現在的南三環繁華。
明清時期開始的建築講究坐北朝南,北邊是上風上水之地,風水好。南面的規劃就是獵場、供給農田、鐵路和出軍打仗的方向。到了民國,南城又讓日本駐軍之地,大量的軍事設施,延用至解放後,像鐵路和軍事設施不在地方規劃中,也不能去規劃,北城先天的優勢,和南城諸多的弊端,促使北城可以更好的規劃和發展,政府的資金也是有限制,同時發展也是不現實的,諸多原因限制了南城的發展。
但也未必是壞事,在信息化社會,幾百年的落後,追上來也是很快的而且可借鑒的東西也多。雖然弊端依然存在,但南城還有一個硬性的優勢在於無需外擴延伸也有充足的地皮,圍繞中心城的價值窪地毋庸置疑!
就說一個,您看高校都在哪兒呢
我只想說 我們南城的 就活該要去北城發展嗎 真氣人
南邊村子多 北邊村子少
城建不願意拆遷 自然先搞北邊
推薦閱讀:
※上海及其他一線城市非核心區的房子是否真具有稀缺性?是否可能在老齡化或隨著社會財富積累的完成後降價?
※一個外地男孩想要娶一個北京女孩要解決什麼問題?
※北京持續霧霾天氣會不會影響房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