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與歷史上的九州同名的城市都衰落了,同時豫州等還沒有同名城市?

冀州兗州青州

雍州豫州徐州

梁州荊州揚州


因為古九州就不是城市。上古時代劃分的九州更多的是一種自然地理概念,類似於現在「華北平原」這樣子的。

漢代設立「州」作為監察區,並逐步做實成為行政區。這裏的州和「古九州」早就不是一個意思了,只不過借鑒名稱罷了。比如華北如果設一個省也有可能幹脆就叫「華北省」,但它是省而不是平原。

漢代以來的「州」都是廣域型行政區,管理一片地區,並不專管一個城市,無所謂「九州城市如何如何」。如今的徐州、青州能成為城市,完全是因為歷史上州政府越設越多,管轄面積越來越小,功能開始近似於城市型行政區。等到改製為其他行政區的時候,因為用語習慣問題,行政區劃類別名轉化為地名的一部分;徐州去掉行政區類別名的純地名本來應該叫「徐」,後來演變成「徐州」。

漢代以來的州政府駐地城鎮出現衰落倒是事實,由於歷史年代問題,很多舊址所在地並不一定適應日後經濟發展需要,幾經戰亂後城址變遷也是常有的事情。

同時一些州政府在歷代區劃改制中,其管轄範圍並沒有有規律地縮小到駐地一代,反而是頻繁撤併最終消失,所以沒有專門一個城市繼承他們的名號。例如豫州、幽州、交州、并州、雍州、涼州。

漢代各州在今天混得最好的就是揚州和徐州了,雖然古今兩地表達的概念都不同了。古代政治中心和經濟中心往往成合度比今天更大;且城邑選址更注重政治、軍事因素。現代特大城市往往需要有足夠的平原、對外交通才會產生。經濟中心從內陸走向沿海地區是一個趨勢。


徐州還成啊!


一、關於九州的歷史回溯

1 九州的說法是怎麼來的呢?

傳說帝堯在位時,大陸上洪水滔天,堯於是命令鯀(gǔn)治水。鯀使用障水法歷時九年未能治理水患,反而導致水患越來越嚴重。因為有辱使命,鯀被殺了,堯命令他的兒子繼續治理水患。於是,日後頗具盛名的禹登上了歷史舞台。

禹吸取父親治水的教訓,根據水性疏通河道,經過十三年,水患被治理。在洪水退去後,禹根據山川河流等天然地貌進行劃分,分出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豫州等九州。其中,冀州又曾被舜分出幽州、并州、營州三州。故這一系統下的九州有時也被成為十二州。

禹別九州,隨山浚川,任土作貢。禹敷土,隨山刊木,奠高山大川。

——《尚書·夏書·禹貢》

可能因為治水成功需要接受表彰,也不排除禹有點膨脹了,據說他收集了九州青銅鑄成九鼎。鼎這一禮器是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可以作為傳國的寶器。《史記·孝武本紀》里就記載道:「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鬺(shāng)烹上帝鬼神。」這裡的九牧即九州。

之後,禹傳位給了兒子子啟,原來的禪讓制變成了繼承製。中國歷史上(也許是傳說中)第一個王朝夏朝就此建立。後人以華夏諸夏代稱中國的傳統也由此開啟。

2 九州說法各不相同

根據戰國時期竹書《容成氏》的記載,九州早在禹治水之前就已經自成一格,包括塗州夾州競(zhang)州莒州藕州,荊走陽州敘州和虘(cuó)州。傳說容成氏是三皇五帝時期一個世族傳承的姓氏,部落首領還曾經擔任過黃帝和老子的老師;也有傳說認為容成氏是黃帝的大臣,主要功績是發明了曆法。無論哪種語境,容成氏都是厲害角色,這一竹書紀錄的內容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學者認為,《容成氏》關於九州的記載是有史以來最早的。

中國最早的訓詁學著作,可能是世界上第一本詞典的《爾雅》也記載了九州的說法。其中有幽州、營州、冀州、兗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豫州,而沒有青州、梁州。書中所載的九州可能是商朝的制度。

兩河間曰冀州,河南曰豫州,河西曰雍州,漢南曰荊州,江南曰揚州,濟河間曰兗州,濟東曰徐州,燕曰幽州,齊曰營州。

——《爾雅·釋地》

傳說由周公旦所著的《周禮》中,也有九州的說法。《周禮》最初其實叫《周官》。西漢時,河間獻王劉德淘古董買到了《周官》一書。根正苗紅的好少年劉德將此書獻給朝廷,朝廷里識貨的人將此書藏在宮廷秘庫中若干年,一直到王莽新政時,此書才更名為《周禮》,並公開授業。根據《周禮·職方》的記載,九州有幽州、并州、冀州、兗州、青州、揚州、荊州、雍州、豫州,沒有徐州、梁州。通常認為,《周禮》所載九州反映的是周朝的制度。

3 九州可能反映了春秋戰國的地域觀念

歷史上,雖說《尚書》、《爾雅》和《周禮》可能反映了九州體系在夏、商、周三個朝代的傳承,但由呂不韋及其門人編纂的《呂氏春秋》則認為,九州的地域,反映的是春秋戰國時期人們的地域觀念。他們認為九州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雍州、豫州、幽州,而無梁州。

何謂九州?河、漢之間為豫州,周也。兩河之間為冀州,晉也。河、濟之間為兗州,衛也。東方為青州,齊也。泅上為徐州,魯也。東南為揚州,越也。南方為荊州,楚也。西方為雍州,秦也。北方為幽州,燕也。

——《呂氏春秋·有始覽》

戰國時期陰陽家的代表人物鄒衍提出了大九州說這一理論。他認為禹時代的九州是小九州,其實只能算作一州,即赤縣神州。而九個赤縣神州共同構成了中九州,九個中九州又構成大九州。按照鄒衍的說法,「中國」所處的只是八十一州其中一州。

4 東漢作為實際行政區域

把「州」作為實際的行政區域,可能是到了東漢才開始實行的,而九州則演變為十三州,包括沇州、豫州、幽州、揚州、青州、并州、徐州、冀州、益州、雍州、三河、荊州。

漢代的州域劃分是根據星宿位置進行的。按《漢書·天文志》的記載:角、亢、氐對應沇州;房、心對應豫州;尾、箕幽州;斗,江湖。牽牛、婺女對應揚州;虛、危對應青州;營室、東壁對應并州;奎、婁、胃對應徐州;昂、畢對應冀州;觜觿、參對應益州;東井、輿鬼對應雍州;柳、七星、張對應三河;翼、軫對應荊州。

二、為什麼九州同名的城市都衰落了?有的甚至沒有同名城市?

因為其後歷經晉代、隋代、唐代、宋代甚至明代都還有九州州域的分野,但是九州數量增增減減,慢慢有很多地方的名字改變了,而且其中包含的地域各有不同。

最終九州只是成為一個代稱,一個在傳統漢族聚居地的代稱——九州具體各州已經不那麼重要

舉個例子,我們直接來看明代:

明朝行政區劃_百度百科

大家可以在百度百科的條目中看到,可以數一數,最後只剩下幾個州有名字了,而且都被劃歸到各個承宣布政使司中,成為更小一級的行政區別。這些也是我們今天各省的來源。

到了天朝,在一股破舊出新的氛圍里,古代不止九州,很多州的名字都被改變了,比如我的家鄉徽州,被改名為黃山,這不多說了,說了都是淚啊……


因為另外八個城市的氣運都給了聖城


當年大禹治水之時將天下分為九州,造九鼎,是最早的九州來源。從那以後,九州就是指的中華大地。但那時候人類活動區域比較小,基本限於中原地區,所以在後來的歷史演變中,九州也在不停的演變,到了秦朝施行郡縣制,沒了州這一級,到了漢代天下分為十三州,分別是:司州,幽州,并州,冀州,青州,兗州,豫州,徐州,涼州,揚州,荊州,益州,交州,成為後人常用的「州」的說法。只是到後來的朝代就不再用這樣的行政劃分了。

那時候的九州換到現在是比省還略高的行政單位,就如同後來戰時出現的「戰區」,並不是指某個城市。現在和古九州意義相近的是現在一些省份的簡稱,比如河北的簡稱「冀」,河南的簡稱「豫」,還有湖北的別稱「荊」。


這個問題不能就事論事的說,這個世界是不斷變化的,不管九州還是九百州,都不可能永遠聞名強盛,現在同名城市是沒落了,幾百幾前年後可能會聞名全宇宙。


空白


豫州,亳州,亳字不是被念錯就是寫錯,更何況豫指河南,而亳州屬於安徽,挺尬的


青州都成縣級市了


推薦閱讀:

中國古代歷史上有沒有令你聽後很震驚的對話?
人名裡帶朝代有什麼特殊含義?
在抗日戰場犧牲的國軍多還是在內戰中死亡的國軍多?
清代文武官員服飾的區別?
為何三國時期的姓和現在的差不多,可東周時期的姓和現在就差很多?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地名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地理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