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為什麼不喜歡電影《敦刻爾克》?


敦刻爾克不講法國炮灰,這電影編劇不厚道。

畢竟死的都是法國人,跑的都是英國人。


最後補充一下吧,隔了這麼久突然理解了諾蘭這次的《敦刻爾克》為什麼拍成這個樣子了。

諾蘭對拍攝手法的追求限制了畫面的表現力。底下列出不滿的地方說到底都是為了諾蘭的拍攝方式服務。

用特效還原出來一大堆飛機艦船當然做得到,沒有理由好幾年前就能做到的效果諾蘭現在做不到。但是他要拍2D,用盡量真實的道具,要耍弄對時間線的剪輯,所以船只能用那麼多,飛機只有那幾架,被擊落了不能著火只能拉白煙。

所以怎麼說呢?諾蘭這部片確實是實驗性的。個人的觀點是,拍攝手法還是要切合題材。諾蘭在拍攝手法上的創新與追求不能否認,但是這個手法表現出來的畫面不太符合這部片的要求。希望下次我的票錢能夠換回一部手法與故事磨合得更好的影片吧。

——————————(原答案)————————

不好說不喜歡,但幾個不滿之處隨手寫出來一吐心聲。

空戰線畫面美則美矣,但是遼闊的天空只有寥寥幾架戰機,少了點空戰的緊張。英皇空出場的架次少的讓人以為這是44年的諾曼底德空。而另一邊的德空對英皇空更是缺乏壓迫感,大部分時間在當靶子,唯一一段咬住噴火的時候攻擊性也不強,往僚機機身上擦了點火花(spark!)以後就是被遛著打,鏡頭此時也沒怎麼給僚機,似乎空戰中被咬尾的緊張度還不如後來的海上迫降?本來空戰應有的張力被弱化了,還不如《珍珠港》里那段不列顛之戰類似的纏鬥-中彈-墜海-艙門鎖死的橋段。。。更不用說每次擊墜太過雷同地冒出一條白煙的表現方式,不要求打死飛行員這種會讓德軍露臉的鏡頭,來點發動機漏油的黑煙換換口味成不?

海上部分感覺船隻少的尷尬,敦刻爾克撤退一天幾萬人的運輸量變成了鏡頭裡個位數的船隻,拒絕宏大敘事的同時本身也消解了行動本身的宏大。用真實船隻拍攝固然是好的,但是達不到效果,用了真實船隻只能是個噱頭。不敢揣測諾蘭到底想要什麼樣的效果,個人認為影片中這種效果只能讓我懷疑這麼點船怎麼把英國遠征軍撤走的。

陸上開始的鏡頭十分搶眼,從街道到海灘的過程相當贊,但是因為敘事不斷切換的原因讓人感覺海灘上沒有想像中的「漫長」。單純從影片中的效果看海灘部分似乎只過了不超過兩天而非字幕打出的七天。德軍一開始似乎正尾隨英軍沖向海灘,但隨後他們就消失在了法國人的陣地後面。下一次出現則是莫名其妙地用船練槍法,這種壓迫感變成了躲在船隻里的士兵的專有體驗而非困在敦刻爾克的所有人的焦慮。德軍到哪了?影片中的英軍沒有概念,觀眾也沒有概念。他們似乎打下了西邊,可以用炮火威脅海灘了!然後?然後又不見了。

三個部分都有一種無力感。空戰本應該是生死在一瞬的決鬥,卻被拍的像一邊倒的獵火雞。海運本應該是千帆競渡的全民動員,卻只剩下稀少的小船和更稀少的軍艦。灘頭本來應該是逃離德軍魔爪的煎熬,卻在三條線的切換中變成了細碎的法國海灘風景明信片。最後只好跟著配樂走,配樂緊張起來了,估計接下來導演希望我緊張一下,突然配樂停了,我可以不用緊張了。本來應該是配樂無形地烘托畫面,結果變成聽配樂猜畫面(笑)?雖然這是2D電影,但諾蘭很取巧地讓我有了4D體驗——配樂震的我椅子在抖。

背景里鐘錶的滴滴答答聲更是有點讓人不知所云。時間在緊張地流逝!緊張!快緊張!但大部分時間裡你實在沒法把自己代入到這種倒計時的感覺中去。影片里除了飛行員看錶和一次晝夜交替根本沒有多少時間流逝感!空戰本來應該有的,但是油表「被打壞」後導演和觀眾都沒了概念——還能飛多久?反正看他飛吧,誰知道那十加侖啥時候用完,配樂還在響,肯定還能打。海上更沒有多少爭分奪秒的感覺,開著開著就到敦刻爾克救人了。陸上呢?前面說過了德軍壓迫感的萎靡,加上時間的錯亂實在缺乏那種包圍圈中等待救援的感覺。事實上如果不考慮飛機轟炸,你會覺得這群人守在海灘上再待幾個星期也沒什麼問題。

本片是戰爭片嗎?它的戰爭場景在同類里真是少的可憐,放慢的節奏只能讓人在影院里干嚼爆米花。本片是災難片?三十萬聯軍撤退時遭遇暴風雨都比片中的表現更「災難」。還不如把題材換成巴丹。本片是懸疑片?然而全程的懸念也十分平平,大環境是已知成功的撤退歷史,小細節是攝像機圍著轉的主角團。諾蘭可能是想懸疑一下劇中的幾人能不能回家?可是觀眾連他們是誰都不知道,怎麼代入進去懸疑?儘管弱化了角色,但還是能看出隱隱約約的「主角光環」。一開始一串炸彈炸到主角跟前停就可見一斑,第一艘船沉沒後將軍一句話一行人又上了新船——等待呢?排隊呢?就上船了?然後再用一個魚雷炸掉它。上道的觀眾此時基本可以進入聽配樂猜畫面環節了。。。事實上最後諾蘭也沒讓我們失望,該回家的英國人都回家了,不該回家的法國人就淹死了(笑)

總結一下的話,只能說這不是我個人想像中的敦刻爾克。一天幾萬人的撤退量,幾百架次的空戰和步步緊逼的德國坦克並沒有體現出來,個人化的視角消解了敦刻爾克這個地名應有的宏大,這本身就削弱了影片的意義。觀眾可以問自己一個問題:這是在敦刻爾克嗎?哪裡體現了這裡是敦刻爾克?敦刻爾克本身是個沒有地標的地點,不像奧馬哈海灘那樣有十分經典的德軍混凝土碉堡和比利時鐵門。敦刻爾克的意義就在於從那裡撤走了那麼多的人,用了那麼多的船,有那麼多的平民自願參加——結果電影里一點都看不出來。影片中大部分的內容剪切到國軍撤往台灣,美軍從興南港撤退,德軍從庫爾蘭撤退似乎也沒什麼。一群人頂著微弱的空襲上船回家,一小群民用船隻來自願救人,幾架飛機提供了空中掩護,最後告訴你我們撤走了xx人。這真的不是敦刻爾克。

————————————————————————

順便吐槽一下結尾那段丘吉爾的話

「等到新世界拿出它的力量來解放舊世界」說的直白點就是美國龜兒子快點上岸來幫爸爸。。。念到永不投降就差不多了,把這句帶上總有點。。。尷尬?

不如來首《耶路撒冷》,歌頌一下英格蘭美好家園,情緒直接調動起來了233

————————————————————————

補充一下:

想起了類似的諾曼底登陸,歷史上也是動用了大量艦艇,以至於艦隊集結區的代號是倫敦相當繁忙的「皮卡迪利廣場」,我翻書找了一下當年的口述歷史。

「一望無垠的艦隊。」——某水兵

「我看著眼前的景象,如果希特勒認為他能打敗一個用軍械鋪滿天空和海洋的國家,他大錯特錯。」——某飛行員

「媽媽,海面上到處都是船!」——某諾曼底居民

個人化視角?關注普通士兵?你當普通士兵看不到宏大場面么?影片里的鏡頭和這些描述大概差了多少呢?敦刻爾克規模是不如諾曼底登陸,但是是不是電影里那麼小大家心裡自己有數。


我就是不喜歡這種喪事喜辦的洗白片而已,沒別的。


手機app上顯示滿場,但實際只有五個人觀看,一個在後排睡大覺,我們四個在中間呈正方形分布。嗯,正方形打野。

開頭一段甚精彩,兵敗如山,山雨欲來。所有人都像前一分鐘剛吖了一口屎。配上英國人那獨有的陰鷙古怪的臉色,再加上驚悚片式的配樂,氣氛絕了。你一看他們的精神狀態,就知道大英帝國已經狗屁不是了,我相信蘇聯人在斯大林格勒,或者美軍在瓜島硫磺島,比他們困難十倍,也不是那個鳥樣子。

然後就是扯皮,細節描寫,扯皮,打鬥,空戰,扯皮,後方法軍拿命換時間,這邊英軍在海水裡泡著排隊,最後嘩啦一下,大英老百姓千帆競渡,軍民魚水情,over。

所以這片子宣揚了什麼呢?除了結尾緊扣一下反法西斯的主題以外,全都一頭霧水,不知所云。


因為對我來說,這種題材的電影拍的再好,也敵不過當年的一段發黃的膠片。


立場:戰爭片愛好者,理工男,對藝術無興趣,死宅,軍宅。

戰爭片看了一大堆,今年是戰爭片的小年,本來對敦刻爾克非常期待的,誰讓它起了個史詩大片的名字。

但是等了一個多月,等來的是失望。

不是對沉悶失望,從海底出擊沉悶,天國王朝也沉悶,但是我喜歡。

不是對壓抑的氣氛失望,羅馬的毀滅壓抑的讓人想瘋,我喜歡。

不是對戰爭場面少失望,國王的演講也少,那是經典。

不是對場面小失望,從百戰榮歸到漢堡高地,好萊塢拍了無數小場面的戰爭大片。

但是,能把這麼多缺點完美的融於一身,諾蘭,你贏了。


諾粉跟華為水軍一樣。

你說虛構歷史

諾粉說不影響觀看甚至升華電影

你說情節乏味

諾粉說不影響觀看甚至提高逼格

你說剪輯混亂

諾粉說我就喜歡這樣的剪輯不影響觀看

你說不值票錢

諾粉說這可是諾蘭啊,你不應該聽到諾蘭就付錢嗎?

法國人十不存三,英國人後面跑跑跑。這種國家靠不靠譜你心裡沒點B數嗎?

《諾蘭爾克》


因為這個電影不許別人不喜歡。╮(╯_╰)╭

我最近評論了兩部電影,一個戰狼2,一個敦刻爾克,結果評論區完全是兩個畫風。

Soningga Zhang:電影《戰狼2》中有哪些意味深長和細思恐極的細節?

我評論戰狼2的時候,語言非常隨意,態度十分戲虐,最開始甚至造成了誤會(評論區以為我批評的是「婦女兒童先走」的原則本身,而不是把女主歸結為「婦女兒童」)。後來我把措辭改的嚴謹了些,評論區最多的則是說我過度解讀。總之整體評論還是有點營養的,甚至讓我意識到了自己思維上的誤區(我以為這是迎合男觀眾的直男癌情節,後來有人提醒我,也可能是瑪麗蘇)。

Soningga Zhang:《敦刻爾克》成功避開《戰狼2》是否能獲得更高的票房?

相反,我在評論敦刻爾克的時候,語言努力做得嚴謹,態度保持了最大限度的謙卑。但是還是有人逮著我一句話,就斷章取義的噴。

一則,我沒有說諾蘭壞話,而是一直強調這種題材不好拍。事實上,我很敬佩諾蘭的才華,他的蝙蝠俠三部曲我都看過,確實拍的非常好。一個導演,想要拍攝自己國家歷史中的一個重大事件,這個願望當然值得尊重。也就只有中國導演,在拍一些歷史悲劇時,會被罵是消費災難。

二則,我沒有說《敦刻爾克》電影本身不好,全篇著重於上映環境的糟糕。題目問的是上映環境的問題,其他答案答的也是,我也只是在表示《戰狼2》打破了人們對好萊塢電影的迷信,所以避開不一定有用,或許在其前面上映會好點。即使提到票房失敗,指的也是「神作」走向神壇,並沒有說少,而是不及預期。

總之,我整篇文章都在為《敦刻爾克》在國內的票房失敗在打預防針,然而諾粉卻堅持《敦刻爾克》就是神作,你不去看就是沒品位。要知道,《敦刻爾克》在國外就是這麼走下神壇的,因為開始被出的太狠,期待過高,嚴重影響了觀眾的觀影體驗。諾粉要是非要它重複國外的悲劇,我也沒有辦法。

另外,說一下那個問題,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反諷性的問題,因為一開始有人帶著醋意問「如果《戰狼2》不在「國產電影保護月」上映,票房能達到多少?」。結果題主戲虐的以這個問題表達「該躲著的是好萊塢大片」。本來不是一個正經問題,但是正好最近對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有一點想法, 所以答了一下。沒想到被噴的這麼嚴重,我本來還耐著性子去回復,到後來就不耐煩了,體驗真的很差。

我還是那句話,我一直都在說題材不好拍,上映環境差,隻字未提電影本身質量不好,結果評論區一堆噴我「沒看過電影就來BB」。我在這裡可以大方的承認,我就是沒看過電影,因為我不想給他貢獻票房,在網上下了槍版,又怕別人噴「山寨國的人不尊重版權」,結果除了因為評論區,提到了丘吉爾的演講,所以拖到最後聽了兩句,其他全都沒看。我沒看,所以我只談中國電影市場的發展,不談電影本身質量,不像是某些人,仗著豆瓣評論,不像Steam那樣買了才能評論,所以還沒上映就給戰狼2刷低分。至於將來會不會看,我想,經歷了這種糟心事,我已經不會有什麼觀影體驗了。

最後,我之所以新開一個問題吐槽,而不是修改原答案,是為了向保持原答案的模樣,讓大家看看,我的答案裡面,到底有沒有評論區說的那些莫須有的罪過。他們一邊說別人不看電影就噴,一邊自己不看答案就噴,真是諷刺。

文章結尾,附上《敦刻爾克》結尾引用的丘吉爾演講:

Wars are not won by evacuations. But there was a victory inside this deliverance, which should be noted.

Nevertheless, our thankfulness at the escape of our Army and so many men, whose loved ones have passed through an agonizing week, must not blind us to the fact that what has happened in France and Belgium is a colossal military disaster.


打開方式不對,造成的心理落差太大,會讓很多人不喜歡。這不是電影本身的問題,也不是觀眾的問題,更多是宣發定位的問題。

《降臨》,人們以為是大戰外星人,結果是講語言溝通、預知未來的哲學思考。在視覺效果上這部電影並不出色,對於心理預期是想看視覺大片的觀眾來說,肯定非常失望。只是影片內涵真的不錯,抱著文藝片欣賞效果很棒。

《長城》,人們以為是宣傳中華民族精神的電影,結果就是打怪獸。如果這部電影叫《五色軍大戰饕餮》之類,定位在怪獸電影,口碑不至於那麼差,6分也是有的。只是頂著象徵中華民族的「長城」二字拍出這麼個東西,觀眾不罵張藝謀才怪。

回到《敦刻爾克》,人們以為是刺激血腥的戰爭片,結果是心理懸疑片。影片自始至終沒幾場戰鬥場面,心理定位在戰爭片的觀眾,能買賬嗎?

這能怪導演嗎?本來歷史上的敦刻爾克撤退除了殿後部隊和零星的海空戰,就沒有大場面的戰鬥,電影絕不可能以戰爭場面為賣點。

能怪觀眾品味太差嗎?大部分觀眾對電影質量其實沒什麼苛求,滿足娛樂需求就夠了,然而這部更偏向文藝性質的電影明顯不適合普通觀眾。觀眾只想大口喝個冰鎮可樂解渴,結果拿來的杯滾燙的熱茶,不合適吧。

以上都是心理定位的類型出了問題導致電影評價不高的情況,怪宣發團隊嗎?不好說,畢竟頂著文藝片的定位簡直是在作死。但《敦刻爾克》並不是傳統類型的戰爭電影,定位戰爭電影絕對是誤導觀眾。

比如《白日焰火》,電影有懸疑和人文內涵雙重屬性,只是為了保證票房,宣發始終是偏向懸疑的。還好電影懸疑部分比較合格,讓抱著看懸疑片的觀眾不至於罵街。《白日焰火》本身就是文藝片,廖凡的尬舞,大量的心路歷程的描寫,對於普通觀眾而言也許看不下去,表示不滿,但是至少懸疑部分可以給他們個交代。對於抱著文藝片的觀眾來說,這部國產電影更是至寶。既滿足了商業需求又充滿文藝氣息,豈不美哉。

既然《敦刻爾克》不是傳統類型的戰爭片而更偏向文藝片,那就很難滿足大部分觀眾了。北美票房一億多也可以說明問題,大部分觀眾對此類型並不感冒,不是電影不夠好,而是面向的對象有限。

你想開一家茶館沒問題,但還想人氣超過快餐店,那是不可能的。你可以說食客怎麼這麼不懂生活,只知道吃垃圾食品。然而很多食客只想飽餐一頓,需求不同。所以想大快朵頤的觀眾結果進了茶館喝了一肚子茶,不喜歡也正常。

——————更新分割線————

我留意到有些觀點認為,這部電影是在給不戰而逃還賣法國隊友的行為美化洗地,所以很討厭這部電影。我想說的是,電影呈現的是主流史學觀點,雖然弱化了法軍作用。與其說是討厭電影,不如說是討厭目前對敦刻爾克撤退歷史意義的定義,與電影本身沒什麼關係。

說的難聽點,如果你對二戰前期歷史比較了解的話,那二戰前期歐洲真的是赤裸裸的骯髒交易,互相賣隊友屢見不鮮,哪個國家都不幹凈。德國雖然最為殘忍,但是英法俄在二戰初期的表現真的也讓人作嘔。糾結太多沒什麼意思,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沒有那麼涇渭分明的正義邪惡,所以隨便看看就行了。


這部電影充分表現出英國人的自私。整個電影中有一個法國人活下來了嗎?原本我以為吉布森會活到最後,即使有人厭惡他,畢竟他救了那幾個英國人這麼多次,而且在最後他仍然在拚命堵船上的洞。電影不是戰爭,需要一些人性的東西。這讓我想到滇緬戰場上英軍的表現,也是極其的自私自利,為了逃命破壞計劃,甚至不通知中國遠征軍,使防線出現漏洞,炸了中國遠征軍撤退的橋。英軍這些行為導致遠征軍進退兩難,無數將士死於野人山。

說真的,除了皇家空軍,英軍在二戰兩個戰場的貢獻少得可憐。戰爭初期英軍打的仗和屎一樣,22萬英軍在敦克爾刻待宰,滇緬戰場一敗再敗,新加坡13萬英軍向3萬日軍投降。直到戰爭末期,英軍跟著美國在義大利登陸打了打義大利軍隊,就是諾曼底登陸也已經是1944年6月6日離德國投降1945年5月9日一年都不到了。


艦娘毀了這世界上最後一場既殘酷又浪漫的大海戰。從此無人津津樂道那架晚起飛半小時的水上飛機,天天什麼太太太太。

《珍珠港》毀了《虎虎虎》,從此沒了攀登新高山1208,只有傻乎乎地在染坊里約炮

《軍師聯盟》《三國殺》毀了三國志,現在連羽扇綸巾的幾位也淪為小學生式的,這個厲害!不那個厲害!

好了,再來一部《敦刻爾克》,1940年的軍事奇蹟也毀了呀。發電機計劃沒人提,天天談元首放英國,古德里安在回憶錄里明明寫的清楚的很,24號他根本沒有停止進攻。天天談電影里英國人扔下法國人,蒙哥馬利表示我大晚上關燈開車到底是為了啥?

各位再接再厲,把經典都化為小學生談資吧。我幫你們列好了,可以毀的還有

倫敦上空的鷹

第三帝國的滅亡

兵臨城下

最長的一天

遙遠的橋

就等哪天市場花園行動也被扔去豆瓣,貓撲小學生園地大家一通評論,爭論101厲害還是82厲害的時候,大概二戰的浪漫和殘酷,就已經真正被忘卻了吧。


因為我素質低,水平差,歷史渣,小粉紅,只配看看戰狼2那樣的國產爛片


因為諾蘭的心眼是真壞。

這部電影就是一個英國人,企圖用一個不知所謂的片子就想洗白自己國家曾經的逃跑黑歷史。

而可能因為這段歷史實在太黑,最終導致連諾蘭都找不到一個主題來為自己的國家成功洗白。

反戰?你隨便炸幾個小鮮肉,這就是戰爭的殘酷了?這就值得花一億美刀去拍一部電影了?你不覺得那死掉的幾萬法國人委屈嗎?

人性?我覺得拍一部法國人拿命來為英國人爭取逃跑時間,然後幾個法國士兵不願意,偷偷私自逃跑,這樣的電影,比拍一部四十萬人一槍都不敢打就艱苦逃跑好看多了。

所以,連英國人諾蘭都找不到切入點去洗白,也真是虧了豆瓣評分那麼高,貌似豆瓣評分人數已經超過了在敦刻爾克大逃亡中死掉的法國人了呢,諾蘭果然厲害,一個粉絲一口吐沫就能淹死那幾萬的冤魂,真是停不下來。

最後,我覺得那些死掉的法國人還要感謝諾蘭呢,看看敦刻爾克電影結尾多感人呀,士兵終於撤退完了,人家長官一個人親自留下來幫法國人,真是感天動地感人肺腑呀,這是什麼精神,這是敦刻爾克大撤退精神呀


我想過很多吹電影的方式,但沒想到是音效


因為有這種貨色在啊

電影我沒看,不過我心裡相信是部不錯的電影,只不過不適合我這種看個樂子就行的,可惜總有給自己加戲的。

如何評價敦刻爾克的問題里非要強行踩一手戰狼,明明電影里沒有的台詞非要說尷尬,誰告訴他沒有誰就是腦殘,結果你個不腦殘自稱雅思7.5的大手子連小學三四年級的單複數都說錯?漢語中間夾雜英語還真是顯得水平高呢~之前總有人把自己當成魯迅文章里的戰士,跟他觀點不同就都是蒼蠅,這又來一個自己是lions does not ,意見不同都是羊的,我這蒼蠅綿羊來回變還要冒著被綠綠日的風險很累的啊


我就喜歡看打打殺殺,不喜歡看這種文藝片


吹的太過適得其反


iiooo

中國的歷史文化講的是戰死沙場馬革裹屍,價值觀的影向,還有,這部電影明顯是為英軍洗地板,你看過之後會理解他們的做法或者認同他們,可是如果大家都認可撤退就是勝利,那麼戰爭發生時會是怎樣的結果呢?或者說,這部片就是讓你認同英國軍隊的撤退是勝利,可是二戰真實全貌的敦刻爾克不是這樣的,這就是一種為英國政府洗地板的行為。 連潰退都拍的這麼多人都跪著看的電影,在我眼裡簡直弱爆了。一沒展示戰爭的殘酷,二沒有展示軍人的職責,還有臉在中國要求高票房,你誰阿,導演英國人了不起啊。

這才他媽的才是戰爭。


不好意思不請自來強答一波,首先這部電影掛在知乎推送里我總能看到,去百度了一下劇情梗概就放棄了,不想看也不會看,不喜歡除了因為題材還有一點就是宣傳太過神了,還有反戰這種題材美國人拍給美國看看也就算了,畢竟現在的這些戰亂國題溜出來哪個後面都有英美兩國的痕迹,給中國人的我看的話我只能說——反戰?還用你說?中國收了將近百年的戰亂苦,誰能比我們更明白戰爭對於人民的傷害,對人性的摧殘?!這種反戰題材的電影請給真正煽動戰爭的人去看好嗎?我不吃這波安利,謝謝,另外別吹導演神技能,升斗小民看電影從來都是看情節,你讓門外漢看導演技法對不起,我沒有那麼細緻~


不怪諾蘭。

1,預告片背鍋,對白多,場面激烈,結果正片呢?

2,諾吹,極端的那種。北美票房撲街,卻妄想中國拯救這片子。


推薦閱讀:

普通話普及前,來自五湖四海的軍隊,是如何交流的?
是不是外國的二戰片就能拍得更宏大、震撼人心?為什麼?
共產黨在1944年到45年發動的大反攻殲滅了多少日軍,打下多少城市?
二戰德國人和日本人哪個殘忍?
希特勒賣給中國的德械師武器真的很先進么?與真正的德國師裝備相比如何?

TAG:電影 | 調查類問題 | 美國電影 | 第二次世界大戰 | 敦刻爾克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