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看待現在大批的中國留學生頻頻被接納進入歐美上流社會的現象?


(′?`??)謝腰,可是誰出的題啊,都沒有數據支持。。。

再說怎麼才能算是被上流社會接納啊?加入了什麼了不得的名人俱樂部成為終身會員了嗎?還是連續參加夠一定級別的晚宴達到一定的頻率了?

你在第五大道上買個幾億的房子,然後加入了業主委員會這個肯定不算的。出錢陪巴菲特吃了頓飯也不算的。參加過庫克縣的民主黨黨代表大會這個也不算的。

中國人加入美國上流社會,除了Windi Deng,至少我還沒聽說過。

。。。。。。。。。。。。。。。。。。。。

「上流社會」首先在西方和「社會上層」是不一樣的,隨便一個年薪超過10萬美元的醫生律師都算是「上層」。但「上流社會」有更嚴格的含義。

首先是經濟上,有種「上流社會」的硬指標叫信託基金trust fund, 一般是父母在孩子一出生就買下的,這樣孩子就一生衣食無憂了。

所以你可以工作,但是只是作為「事業」,如果離了工資就沒飯吃,那不論年薪幾百萬,你都不是「上流社會」。

new money是可以給自己買信託基金的,但是。。。潛規則是自己買的信託和父母給買的在社交圈裡的意義是不同的。。。

然後呢,是你跟誰一起玩,玩什麼。「社會上層」可以買遊艇玩高爾夫,這個沒問題,「上流社會」也玩遊艇和高爾夫,所以作為區別的意義不大。

區別在「上流社會」還玩更有文化的,比如當交響樂團的董事,自己家養馬,或者請馬友友來自己家客廳里給朋友們演奏。。。

是不是「上流」在歐美還有另一個嚴格的指標,就是參與政治不。這裡說的「參與」可不是投票或者去投票站當志願者,這裡說的「參與」是有沒有打個電話,或者在午餐餐桌上就能影響政策決策的影響力(權力)。

事情可大可小,比如大到遙控巴以和談可以算是政治,小到影響新的社區中心建在哪條街上也是政治,對這個沒有感覺的同學可以去看《紙牌屋》或者《傲骨賢妻》,裡面的例子都很接地氣的。

華裔,不論是一代移民留學生也好,生在外邊的香蕉人也好,首先你得在白人「社會」里,然後才能說自己在白人社會裡是不是「上層」。

如果一個華裔,不跟洋人去一個教堂,不跟洋人在一起玩,不參與本地政治討論,不為本地居民「鼓與呼」,那麼他/她就不在「社會」里,也就不用談「社會地位」了。

至於「上流社會」,你的社會知名度如何?你給哪家大牌律所交年費?一個人都沒上過幾次本地新聞,你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是上流社會啊?


可能我們對上流社會的理解有偏差


以前的鄰居前幾天回來探親,他們夫妻二人現在做公務員,職位是蓋進口藥物和醫療器械審批的最後一個公章。他家的大兒子法學院畢業後給國會議員當秘書,替議員寫講話稿,我們誇他家公子做的是李達康同志當年的工作,他們夫妻欣然表示接受。

他家是80年代末自費留學出國的,沒拿血卡。夫妻二人書卷氣很重,念書的時候每季度去大使館找教育參贊過組織生活、交黨費。有次參贊問男主人生活和學習上有什麼困難,他說沒錢給小兒子買奶粉了。參贊想了想說「那你的黨費等畢業再交吧!」等他畢業,教育參贊早回國了,他的組織關係就斷了。他入職公務員的時候,心事重重的跟上司說他以前是共產黨,上司淡定的說:「人都有傾向,但是公務員在工作中不能表現出政治立場。參與政黨活動請使用休息時間。」當然這家人不熱衷政治,只是為找上門的祖國留學生提供幫助,人稱「小孟常」而已。

這家的夫妻二人不是官二代。男主人的父母是教師,老父親60年代北師大畢業的。老先生明確的跟他講,畢業分配的時候他打定主意回家鄉,畢業那年總理來到他們學校在台上講話號召學生們「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時候他也清醒的認識到自己的實際想法,但是在大形勢下還是分配到了烏蘇里江畔,幹了二十多年才舉家回遷。女主人是農民的孩子,老父親高中畢業被國民黨抓壯丁,後來輾轉到了解放軍,在朝鮮憑藉戰功當了連指導員,但因為「歷史不清」最後回老家當一輩子農民。女主人說,他們夫妻二人及家庭對中國社會都有一些不滿(席間夫妻二人拿國內葯監局的人員流動性過快的現狀說了好幾個段子並舉一反三),不然當年不會移民。但是他家在國外從來沒有公開發表過反華言論,有牢騷也是跟自己人說。他們這樣做,是因為有基本的理性和眼界的人能看清中國的現狀和未來,理解和包容這裡的不足,對這裡的未來充滿希望。

對政治並不熱心的普通人,做一個懷著本分愛國情懷的海外華人,早幾十年就能在西方社會獲得優越的社會地位。所以說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才在國外獲得跟他們的才智相符的社會地位是正常的。


可快拉倒吧,大部分普通留學生(指非官二代富二代)連在國內都混不上上流社會,還在國外混入上流社會


不懂啥水平是上流。

說個小栗子吧。

我的一個學生,她媽媽和我一個辦公室,在美國讀的研究生,因為專業關係留在美國,與來自魔都的一個小夥子結婚,結婚後很快憑藉自己的努力買了大house。坐標舊金山。 這個孩子我看著長大的,雖然單純但是非常優秀,留在國內肯定也會生活的很好。

還有一個比她稍小,更優秀,去澳洲上學,讀研結束時,導師力薦她從事相關科研工作,因為她的科研能力非常突出。但是他爸爸不同意繼續留在國外,於是回國進某全球前十的央企。

所以,這些留學生,不論在國內還是在國外,就其家庭出身和個人能力而言,都足以使他們進入到比較高的階層。


這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嗎?華人進入歐美上流社會在大清朝的時候就很普遍了吧。

1892年,孫中山就能獨立操刀膽囊切除手術,是美國知名的醫生了。1894年孫中山在英國被中國政府綁架,消息傳到英國政府那裡,英國政府立馬就出面外交施壓要求中國政府放人。


這個問題證明了知乎活躍用戶不可能是上流社會的人。


做夢呢吧?


上流社會實在是個很模糊的概念。如果你說有錢的話,確實不少中國人在美國是挺有錢的。

但是要說權力和影響力的話,華人總體和白人是完全無法相比的。「白人至上」的文化在美國幾乎達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

亞洲人想當美國總統?基本不可能!很多白人對於亞洲人還是帶有歧視(不管是表面上或者心底里)。特朗普當選只是把那群平時不敢說的種族歧視者引了出來而已。亞裔的職業天花板證明了亞裔在美國的弱勢地位。主流社會中大部分白人對於亞洲人一直會有恐懼和排斥。

亞洲人想在500強里當CEO,呵呵!印度人還有一線希望,華裔就算了吧!能做到高管就挺不錯的了!除非這公司就是華裔創立的。

你問我為什麼?除了很多「上流社會」白人處處使絆子,中國人本身不團結也是個很大的原因。大部分中國人都想著如何競爭,而不是想著幫同胞。這種心態無論在成功前還是成功後,基本都毫無改變。

所以,我們聽到了這樣的說法:在華爾街或者矽谷面試,最恐怖的不是遇到白人,反而可能是遇到了一個中國人。因為,這個中國人可能想證明你沒有他優秀。不種族歧視,但是中國人確實是內鬥最厲害的民族,沒有之一。可能是中國以前人口多,資源少吧。這種競爭意識幾乎深入了大部分中國人的骨髓。

綜上,完全沒有看到很多中國人融入美國所謂的「上流社會」。你能在美國拿份不錯的工資,安居樂業就算不錯了!


不是說「先問是不是,再問為什麼」么?

如果非要不負責任地給個說法,那大概是因為中國上流社會出身的少男少女大規模地出國留學了吧?出身寒門的屌絲們可以省省了,中國已經是你們最容易晉陞階層的國度了,在中國做不到的,在國外你也不要想了,可能性更低。

有人說在國外會過得更好,其實那是因為同層次的人,歐美日的收入比國內高,但是真要進入上流社會,除了像鄧文迪那樣開掛的人生,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如今美國和歐洲,你的社會階級,就是你父母的階級,除非奇遇,否則基本無望改變;而中國是近年來感慨「寒門再難出貴子」,也就是大家普遍接受因讀書而「寒門出貴子」是一個正常現象,只是如今這條路慢慢變窄了。另外,階層上升和過得好不好,有關係,但不能說去國外過得更好了,所以去國外就階層上升了,就好比在國外洗盤子月薪3000美元,在國內洗盤子月薪3000人民幣,3000美元在美國的購買力還是比3000人民幣在中國的購買力要強得多,但是兩者都是洗盤子的,在各自國家都是底層勞動者,所處階層一樣。


郭德綱:于謙的母親那可是大有來歷,人是富貴人家的小姐!

于謙:富貴人家?

郭德綱:富貴人家是一間夜總會....


說明白皮的八旗腐敗墮落,需要靠漢人當官了?


你可能接觸的是假上流社會。


天天做白日夢,你沒看見前兩天,一個因為華裔被當間諜調查,


大批的?中國留學生??頻頻???被接納???歐美上流社會????

你彷彿在刻意逗我笑。


呵呵,在外國警察眼裡中國留學生連受保護的鳥都不如


可能是格林童話


我就告訴你我身邊的例子。

我二叔在美國讀的博士。

最好的時候在華爾街工作。

現在,開飯館招待中國遊客,也有美國當地人。

以上


本身就處於上流社會的話,去到歐美當然也是上流。我相信非洲彈丸小國的大買辦、軍閥或毒梟家庭到了歐美也照樣混上流圈子。


「留學生」,「上流社會」。

這問題怎麼看都像意有所指,釣的是誰呢?

建議把題目中的學生改為「巨富二代」or「超權二代」。


推薦閱讀:

留學生美國租房秘訣是什麼?
兩個中國人一起吃飯,一會兒用英語交流一會兒用中文交流,是什麼心態?
留學生在國外是否是二等公民?會不會受白眼?如果是,為什麼還很快樂?
當年洋務派派遣的幼童留學生之後都怎麼樣了?
怎麼說服父母讓我出國留學?

TAG:留學生 | 中國 | 上流社會 | 釣魚廣義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