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臀」從「殿」聲?
臀:中古聲母「定」,中古韻母「魂」,徒渾切。
殿:中古聲母「端」,中古韻母「先」,都甸切。
我看到的問題是:
從標籤和附言來看,題主關注的其實是為何「臀」和「殿」的中古音不同但前者以後者為聲符。(受所學專業影響,我看到題目的第一反應是:「臀」從「殿」聲,不是一望即知的么?換言之,對我來說題目應該是這樣:為什麼「臀」跟它的聲符「殿」的中古音不一樣?)
知友們的答案基本從兩字的上古與中古音關係展開,而我想從古文字學方面講下兩個字關係,也涉及我們看待一個字的立足點問題。
其實「臀」與「殿」的關係並不只是簡單的某字與其聲符的關係(如「江」與「工」、「河」與「可」這種),而應放在一個演變序列中來看:
(製圖參考劉釗《談史密簋銘文中的「A2」字》、何琳儀《戰國古文字典》、季旭昇《說文新證》等;虛線表示不直接或不確定的聯繫。)
對上圖甲骨文的A1,裘錫圭先生曾認為:
劉釗先生則認為A1為「脽」(臀也)的古字(《談史密簋銘文中的「A2」字》),本象臀部之形。後加「屍」(彎曲人形,非「屍」)變為A2,表意更明顯。
作為「臀」的表意字,A1在甲骨文中可用為殿堂之「殿」(見裘錫圭《釋殷墟卜辭中與建築有關的兩個詞——「門塾」與「A1」》),A2在史密簋中用為殿後之「殿」(見前引劉釗文),乃因臀處於人身後部且高出其他部位,可引申出「高」、「後」義。後來A2又訛變為A2.2(師寰簋中用為殿後義),再後來下方又增加「丌」(象基座)形,成為A3、A3.2(曾侯乙簡中仍用為殿後義)。至於《說文》「臀」字(A3.1),當從A3或A3.2訛變而來,可推知A3、A3.2都是「臀」字,只不過在目前可見的出土材料中多數用以表示「殿」(應由於宮殿、殿後等義的使用頻率高於臀部義)。
《說文》的「殿」(A4.1)訓為「擊聲」,比A3.1多了個「殳」,可能跟「擊打」相關,也許即如陳獨秀《文字新詮》所言,「殿」為「以竹殳擊臀」(參季旭昇《說文新證》)。A4.1的中下部(上丌下幾)內部同化為二丌重疊,即為A4,再簡化為A5,就是目前通行的「殿」形了。與此同時,由於原本表示「臀」這一意義的字形常被用以表示「殿」義,故在「殿」形基礎上加義符「骨」變為A6.1,或加「肉」(作偏旁時幾乎與「月」同形)變為A6,即成為通行字「臀」。
回到原問題,看到「臀」形,我們會首先把它分析為形聲字,「殿」是其聲符,這沒問題。但形聲字並非都是由一形一聲一次性組成的,其形成途徑有多種(可參裘錫圭《文字學概要》「形聲字」部分),「殿-臀」可歸為「為明確本義而加意符」,類似例子有「止-趾」(本義足趾,引申錶停止,故加「足」明確本義)、「益-溢」(本義添水至溢出,引申表添益,故加「水」明確本義)。並且「臀」的形成過程更加曲折——最先是象形的A1,再是進一步明確其所指部位的A2(其動機可能是:A1由人體的高處臀部引申指地面之高處,故加彎曲人形「屍」進一步明確其臀部義),接著增加基座「丌」而為「A3」(基座可理解為人體所坐之處,臀部正是此行為的關鍵部位)。隨著其形體訛變,以及越來越多地被用來表示「殿」義,「殿」形也就被「殿」義所專,為了區分字義,就在「殿」的基礎上再增加義符「肉」,成「臀」形,用來表示臀部。
因此在我們說「臀」從「殿」聲時,如果沒看到歷時演變,只立足於兩字中古讀音的差異,容易覺得奇怪。從文字學角度看,「臀」從「殿」聲,是理所應當的,「殿」就是從「臀」分化而來。一旦「殿」分化出來,其讀音就不必一直與「臀」一樣,到了中古,便有不同的讀音。類似的情況還有臭-嗅、氣-餼、懈-解等,他們由一字分化,到了後來讀音已經有差別。這種語音差別,應該也是將字義區分得更明顯(分化得更徹底)的需要。
--------------------
蒙@趙瑾昀 先生惠告,李守奎、肖攀《清華簡〈繫年〉文字考釋與構形研究》(以下簡稱《構形》)已涉及相關字形序列。正好我前幾天買了此書,但還沒看到這條,趕緊翻到對應部分,據書中所言補充幾點:
1)日本學者加藤常賢先生《漢字的起源》(1970)即認為A1「象人之臀尻」(轉引自徐中舒《甲骨文字典》);張士超先生《史密簋A2字說》(1995)將A3.1、A3.2與《汗簡》所收的一個「殿」字相聯繫;陳劍先生《釋屍+共》(2002) 將A2視為「臀」的本字;
2)劉釗先生《釋「價」及相關諸字》(2002)將「殿」字分為三種類型,其中第二類所從的A1變為「目」,如下圖(字形取自殿敖簋蓋,集成4213),是原回答沒留意到的;
3)《構形》認為「由於A1多被假借為『師』等字,為示區別,故於A1形上增加『屍』旁表意而成A2形」,可參看;
4)《構形》將「臀」字演變脈絡歸納為:
原回答歸納為:
比較可知,《構形》從「目」的「殿」作為A3和A3.2的過渡字形,又將A3.2作為A3與A3.1之間的一環,均有一定的道理。不過其中所用的衛簋和應□鼎的字形,是否為「殿」還可討論(前者辭例為「王曾令衛~赤韍、攸勒」,後者作人名)。
因為看到問題剛好想到幾年前課上聽到的「臀」字本義,一時興起作答,基本用了二手材料,只是按圖索驥找了幾個字形,遠遠說不上全面,也只是搬搬磚,以求自圓其說,還有點偏題……不過藉此複習、梳理一下的目的算達到了。如果讀者從回答中能得到一些啟發,都賴前輩時賢的研究,以及大神的提醒,在此謝過。
」殿「本來就是文部字,跟「川」是「訓」的聲符一樣。
古山攝高母音e的那一部有元部、文部、真部三個上古來源,a只有元部一個來源。
臀是文部字。鄭張尚芳是這麼說的:
諧聲這種事情,只看中古音之間的距離是不夠的……
中古先韻的諧聲關係比較廣,按目前的上古音理論,可分為三種來源:
元部,諧山仙韻,如 蓮連
真部,諧真韻,如 憐鱗文部,諧真文殷魂痕韻,如 薦存殿 和 臀 則是其中的上古文部來源。4月2日更新:Baxter根本就沒提這事…好吧,我輸了。
謝邀。鄭張的說法已經有其他人列出來了,幾天後我會查一下Baxter的說法。
另,個人認為「臀」「存」等字的圓唇成分是次生的,也就是說,銳音聲母的一等開口理應派入四等,但偶有不規則地變成一等合口的情況。理由:/*Dun/ /*Sun/ 等位置有不少字(屯、寸尊),造字者沒必要捨近求遠,找離得更遠的開口字作聲符,這也不符合一般的諧聲規律。(順帶說一句,鄭張對諧聲的處理過於傳統,旁轉明顯過多。)
臀這個字,上殿下月,殿應該是殿後的殿,最後的意思,月指肉、身體,不覺得很形象嗎?!想像一個故人跪坐在地上,屁股就是最下面的那塊肉啊!
推薦閱讀:
※為何漢藏語系語言普遍性演化出聲調?
※遺(wèi)字與粵語遺(yí)讀音相似,二者是否有聯繫?
※關於漢語的音調,到底是什麼人,或者什麼事物規定的?
※以鄭張尚芳為代表的上古漢語擬音有重大漏洞嗎?在主流學界接受度如何?
※「移」和「多」在音義上有聯繫嗎?